期刊产业投资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各地区文化旅游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多个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已经逐步形成,从而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文化和旅游业之间联系紧密,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内涵,旅游业则为文化提供了发展及传播的载体与平台。通过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期刊产业投资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期刊产业投资分析论文 篇1:

贵州省开采煤层气产业投融资的金融风险分析与策略研究

煤层气(Coalbed Methane –CBM,Coalbed gas),俗名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合理开发利用煤层气,既有利于安全生产,又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势。

一、煤层气开发投资金融风险较大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煤层气开发投资金融风险较大的现状

据高弟在2010年10月发表的《贵州3万亿立方米煤层气开发前景广阔》的数据推算,贵州省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15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煤层气总量的22%,排名全国第二。可以为贵州省1200万城镇居民供给4500年的总燃气量。但贵州省对瓦斯的利用率仅为12.4%,大部分被作为废气排放到空气中,既污染空气又浪费能源。

贵州省煤层气开发的金融风险较大的问题值得重视,其原因是贵州省中小煤炭企业在煤矿区占比最高:一是贵州民营煤矿由于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历史不长,所以金融风险较大;二是缺乏足够的融资支持和投资支持,导致中小型能源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金融风险高。当然,金融风险较大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在贵州民营煤炭企业中体现得更为突出。由于贵州省煤矿瓦斯没有进行煤层气产业化和商业化投融资开采利用,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所以导致贵州煤炭矿区瓦斯矿难频发。煤层气资源开发风险事故较多。

(二)煤层气开发投资金融风险较大的原因

1、煤矿权和煤气权没有理顺

贵州省的煤层气矿权基本被中石油和中石化登记,煤炭矿权有的属于中央,有的属于贵州省各地,无法理顺贵州省煤层气矿权和煤炭矿权重叠和分设的矛盾。因此,一要协调理顺“两权”的关系,使“两权”合作或统一,吸引融资和投资资金,便于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二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努力打造贵州煤层气产业,充分发挥中石化、中石油作为投融资主力在贵州煤层气开发利用中的作用。总之,煤炭是贵州省所有,煤层气矿业权是中央所有,两权主体分置,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这是导致贵州省煤层气产业投资金融风险较大的原因之一。

2、所在地银行信贷青睐国企歧视私企

安全经济学研究表明,安全投入总资金规模突破临界点限制才能使安全投资的收益大于安全投资的成本。因此,只有大规模开发贵州煤层气资源(煤矿瓦斯)才可以取得安全设施投资的经济效益。由于开采煤层气机械化程度很高,属资本密集型,而煤层气产业投资融资规模巨大,其银行信贷投资和抵押贷款投资都受到贵州省金融体制的限制,所以贵州省中小能源企业无法取得大规模银行投资融资的资本金。在贵州省,对待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二元分隔的金融体制,互相参股煤层气开采的股份制制度尚未普遍建立,民间又短缺资金,因此无法聚集巨额资金来取得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总之,贵州省金融体制改革没有到位,也是贵州省煤层气产业投资金融风险较大的一个基础性的原因。

二、煤层气开发的金融风险分析和金融风险评估

贵州省是我国煤层气的重要产出分布区。煤层气是煤炭开发中引起矿难的主要因素,严重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随着煤层气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的进步,煤层气已成为一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洁净、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对煤层气及其化工商业化投资融资的金融风险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对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所采取的金融风险控制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金融风险控制的集约成本。

(一)煤层气开发的金融风险分析

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一个对各种工具资源的有效率的配置的过程。贵州省煤层气气田资源开发项目融资规模巨大,应该把贵州省煤层气开发项目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风险控制的关口前移。从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视角分析,贵州省煤层气开发投资融资项目主要预防煤层气安全经营风险、本益比风险、煤层气投资无效的风险、煤层气相关用户的信用风险、煤层气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和贵州省煤层气投资融资项目决策的风险。

(二)煤层气开发的金融风险评估

在贵州省煤层气产业开发投资融资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模式上,建议参照张建平和张伟在《基于综合分类方法的金融风险识别与控制模式研究》的成果,动态收集整理金融风险形态识别的相关数据,选择恰当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析工具,进行金融风险的定量测试和回测,形成金融风险程度动态管理的综合策略集成,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行业专家等进行集成,形成模块化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以便于在金融风险分类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策略集成,实现金融风险资源的高效益的配置。

总之,只要贵州省地面抽采技术取得突破,贵州省煤层气产业就会变成投资较大、回报期长、效益很好、投资融资的金融风险不高且能变废为宝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降低煤层气产业开发投融资的金融风险的建议

贵州省煤层气开发项目要尽量避免和降低金融风险,建议采取如下方式融资:

(一)利用国际CDM项目融资开发煤层气

建议贵州煤层气利用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开发机制),突破资金和技术瓶颈。在贵州省3.15万亿立方米煤层气回收领域,利用甲烷减排的CDM项目融资。CDM项目是贵州省向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融资的有效渠道。因为中国是目前最大的CERs(可核证的排放削减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s)提供国。发达国家的资金加技术买走贵州省3万多亿甲烷气体的“排放权”,实现和履行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就温室气体减排配额进行买卖,经合组织成员国通过CDM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做项目,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利用CDM国际基金的国际融资方式以解决煤层气金融风险较大的问题,可以转移消化掉贵州省煤层气开发的金融风险。

(二)建立四位一体的金融模式

煤层气开发项目属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以贵州省一个储量56万吨的乡镇煤矿为例,大约可采出30万吨煤,而前期投入就需1050万元。与瓦斯治理要求相匹配的安全生产系统,投入也需要上千万元。贵州省的矿难预防投资方案,应该是煤矿企业为投入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协同筹资的“四位一体”方案。

(三)利用基金管理公司

贵州省应成立煤层气产业开发投融资基金管理公司。这个基金管理公司内部云集着许多融资专家。他们精通项目担保融资、设备担保融资、ABS(Asset BackedSecurity)模式、LBO(Leverage Buy-Out)模式、OPM(Other People’s Money)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BT(Build-Transfer)模式融资,特别是要大胆尝试TOT (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移交——经营——移交投资融资模式。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贵州煤层气开发产业,该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全力推动贵州煤层气开发产业基金赴港上市或在沪深股市A股上市。

此外,贵州省还可以利用法律的、行政的和财税的其它手段,解决贵州省煤层气产业开发投资额巨大的筹资难题,降低投融资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①韦艳. 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理论与当代,2007年第5期第22—24页

②高弟.贵州 3 万亿立方米煤层气开发前景广阔 [J].当代贵州,2010 年10月下第8页

③张建平,张伟.基于综合分类方法的金融风险识别与控制模式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29卷,第2期第45—48页

④汤凌霄,郭熙保. 贵州省现阶段矿难频发成因及对策:基于安全投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2月第55页

⑤邹定斌. 发展贵州旅游业应设立主题性投资基金[J] 贵州农村金融,2010年第1期第8页

(邹定斌,1966年生,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博士,在各类公开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研究方向: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投资融资。汪寒凝,1983年生,安徽安庆人,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邹定斌 汪寒凝

期刊产业投资分析论文 篇2:

地市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

摘  要:在各地区文化旅游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多个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已经逐步形成,从而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文化和旅游业之间联系紧密,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内涵,旅游业则为文化提供了发展及传播的载体与平台。通过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学术界以及社会也对该问题尤为关注。鉴于此,该文将结合创意战略理论,分析地方文旅产业融合路径,并以云浮为例,从品牌、产销以及产融3个方面分别论述其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地市特色文化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路径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TANG Youyuan

(Guangdong Southern Cultural Property Exchange Co., Ltd.,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030 China)

1  緒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文旅融合步伐加快,文化活化的产业需求逐渐扩大,政策上大力扶持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深厚,但开发有限,尚未将文化形成文化资本以及生产力。目前地方文化和旅游产业多数未进入真正融合,产业发展困境在疫情背景下尤为突出,关于地方文旅产业融合的模式和路径都有待更多探索[1]。

1.2 研究意义

解决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问题,推动地方特色文旅产业产销闭环,打造可持续经营的体系,解决地方特色文旅产业资本化运作的路径,引导更多资本关注特色(文旅)产业投资,帮助地方做大标杆项目,做强特色文旅产业,引导地方文旅产业有步骤、渐进的发展,指引政府做适合当地文化的文旅发展模式[2]。

1.3 研究内容

一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及范畴,通过当代化方式对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予以诠释,通过品牌运作方式促进特色鲜明文化群体性共识的形成,通过IP提炼的方式将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故事化、符号化、视觉化。二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产销模式,首先通过主题或者IP多元演绎对代表性特色文化的产品体系做研发,形成一销、二销甚至更多销售的产品链条;其次搭建产品链的销售体系,将文化转化成可生产、销售及变现的产品,通过科学的业态、服务以及销售渠道等进行销售。最后通过产融服务帮扶地方特色文化标杆项目,引入细分门类的产业投资及运营投资,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

1.4 研究方法

以云浮为例阐述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通过云浮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运作,引资引客入驻云浮,让云浮走文化吸引资本、文化旅游后发优势。

2  地市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资源融合路径

2.1 地方文旅产业融合路径

2.1.1 立足本地特色,致力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形成品牌统一管理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主要有地方民俗文化、地方饮食文化以及地方非遗等,通过对地方代表性主题文化、物产以及民俗美学等的梳理[3]。然后通过创意方式,用文创产品、微视频以及软文、创意空间等通俗易懂而且有较强趣味性的形式对非遗文化、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以及文化底蕴等进行品牌提炼与传播[4]。最后通过创意大赛的形式发挥集体创意,挖掘特色文化宣传口号、品牌文化故事还有特色文创产品等,从而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图库、产品库、视频库,做品牌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对文旅产融背景下的文旅产业品牌挖掘、品牌传播、品牌授权以及发展模式等的落地模式进行探索[5]。

2.1.2 构建产销闭环,搭建产销平台,孵化文化IP示范性标杆项目

全域旅游视角下,通过政府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全域布局,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特色文旅产品体系的研发,研发地方特色文创产品、特色产业研学、地方特色文化主题游、地方特色文化空间,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和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市集、博览会等形式,线上+线下结合,融合直销+分销双模式,积极搭建生产、流通、营销一体化体系,甚至是文旅交易平台。在地方特色文旅产业有一定品牌后,重视打造特色文化深入人心的产品链条和文旅融合的标杆项目,例如城市文旅消费新地标、城市美化系统项目、城市夜游项目等,也包括以物质遗产展示为核心的博物馆模式的项目,以非物质遗产展示为核心的节庆或演艺展示模式的项目,以生活文化展示为核心的历史古镇与主题街区模式的项目,以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创造性主题展示模式的项目[6]。

2.1.3 深耕特色文旅产业,升级产融服务,做大做强地方文旅产业

一是依托專业产业力量,对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梳理、品牌打造、产销构建以及产融服务等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科学推进。二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价值及路径,对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进行探索,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促进细分文旅产业活化,通过提供展销展会、融资培训、对接会等服务,促进细分文旅产业资源与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有效对接[7]。通过文化、科技和资本的融合发展,做强做大特色文旅产业的标杆项目,打造示范性强、效果好、可自运转的地方特色文旅产业发展范式。

2.2 案例分析——以云浮为例

云浮文化产业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其中主要有以云浮云计算产业园(云谷)、云浮石材产业园以及禅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然而云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并没有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也没有形成两大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鉴于此,探讨云浮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对更好地推动云浮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2.2.1 品牌方面

目前云浮文化有三大品牌,一是禅文化,六祖慧能的禅文化思想影响千年,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云浮被称为世界禅都,有诸多的名人、名寺、名镇、名演支撑着云浮的禅文化产业,代表性的项目即禅域小镇,打造中国生活禅度假文化目的地;二是石文化,云浮从生产石头到成为石头产业的集散和买卖中心,成为石头走向世界的一个起源点,号称中国石都,代表性的项目即城市会客厅项目,旨在打造中国石都,串联石遗址、石工艺、石节庆等,另外南药产业也比较成熟,中医药文化产业基础也值得重视,其温泉和南药种植都小有名气;三是南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代表性的项目是南江田园文化旅游小镇。云浮市有着非常良好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也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优秀的历史文化,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具备塑造优秀文化旅游品牌的基础条件。未来10年的规划定位为国际文化与康养度假生活目的地,围绕总定位提出3个重要发展方向,打造世界级禅文化体验之都,中国康养度假生活之城,大湾区旅游休闲目的地。云浮市政府一方面应从广东省政府以及广东省旅游和文化厅取得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同时主要依赖云浮市本身的资源和财力加大对文化旅游企业的整合力度,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景区创意设计等手段和方法发展具有云浮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品牌。云浮聚焦特色文化,提炼品牌、形象、故事、价值观内核,持续做一系列视觉化、IP化的输出,打造地方文旅品牌的标签,把特色文化通过演艺、音乐、动漫影视、短视频、当代艺术等新文创的方式做当代表达,并做多媒体的持续传播。

2.2.2 产销方面

一是要重视开发及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尤其是对云浮人文精神的弘扬。二是以旅游热点地区为主,创意开发文创手信,主题文化空间、主题文化旅游、重点帮扶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项目,同时培育更多关联的特色产品。三是在产品营销渠道和对外宣传上,通过推广、广告及公关等形式进行宣传及促销。例如,可通过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介予以宣传;通过旅游局以及云浮文化局联合申办“云浮(广东地市)文化与旅游”期刊或者是“粤北之旅”等与文化及旅游相关的专业杂志,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杂志予以宣传;另外,可以在一些热点旅游景区进行营业推广活动还有和旅游文化有关的地方名吃、特色字画等的推销活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还有顾客价值最大化,还能大大增强宣传的效果,从而促进云浮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的知名度的提升,进而促进云浮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2.3 产融方面

建设相对集中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示范区,在国际上有成熟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产生辐射效应、示范效应。云浮在推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力求使旅游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紧密结合云浮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规划,根据云浮市旅游资源特色、资源空间的组合关系、区位和交通条件,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将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整体构建“双核驱动、三区共建、四带协同”的全域格局。云浮在2021年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走出零疫情下的新机遇,未来需紧抓城市商务休闲核、禅文化体验核,打造“百里环山度假带”“百里南江文化带”“百里石材产业带”。

3  结语

文化与旅游这二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旅游是文化传承及展示的一种重要形式。二者融合度越高就表示旅游经济越发达,越有活力。该文重点探讨的是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查阅的相关资料,结合产业关联、产业融合等理论,对地市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展开了研究,以期为地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初探——以泰州市为例[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20,76(1):106-110.

[2] 花淑琦,薛宇.杭州城市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经验研究[J].大众文艺,2020,479(5):233-234.

[3] 杨柳.靖西市旧州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南方农业,2020,14(2):139-140.

[4] 尹梽澎,李政,何剑杨阳.湘西地区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12(6):160.

[5] 罗胡阳.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8,13(32):      137-138.

[6] 李珂.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7] 苏建军,寇敏.我国西部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度评价与治理机制研究——以陕西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1(9):3-4.

作者:唐有元

期刊产业投资分析论文 篇3:

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其出口商结构影响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直接投资为江苏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江苏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江苏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量也持续攀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对于我省的出口商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关键词 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出口商结构

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叫国际直接投资。它是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经营并掌握一定的经营控制权的投资活动,是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它带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也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积极引进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元素。而江苏省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大省,也是中国吸引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活跃的地区。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大,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外商投资也推动了江苏经济的高速发展。

1江苏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1.1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十一世纪头五年,江苏省内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的日益改善,尤其是一系列利用外资优惠政策的出台,江苏在利用外资方面展现出了加速增长的趋势,在2003达到了最高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江苏省利用外资的最重要方式。外资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江苏的资金不足的问题,提升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扩大了就业,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2投资的产业分布

近几年来外商独资企业增长显著,由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投资的大型项目数量显著增加,外国公司不断扩大在第二产业的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包括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外商投资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外商在苏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较少。其中,第二产业占总量的68.44%,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建筑业等,该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7.48%,但在FDI总量中所占份额下降3.22个百分点,有减少趋势;第三产业占FDI总量的28.58%,主要分布在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该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22.76%,占FDI总量份额增长2.38个百分点,有明显上升趋势。

1.3投资来源广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不断放宽,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中国。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于香港和台湾。此外,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等也是我国重要投资来源国。而据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投资简报显示, 2010年1月—10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510.08亿美元)、台湾省(56.85亿美元)、新加坡(44.36亿美元)、日本(34.59亿美元)、美国(31.36亿美元)、韩国(20.69亿美元)、英国(13.53亿美元)、法国(9.33亿美元)、荷兰(8.7亿美元)和德国(7.78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9.91%。

2对于我国出口商结构产生的影响

2.1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出口商的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从实证角度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王小娟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扩大中国出口规模和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均有突出贡献;封富育、王少平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纠正模型分别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均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从相关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外商直接的投资额与出口额有一定的关系,这说明,外商的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出口贸易积极的作用,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促进了江苏本地出口商的市场。出口商能够利用外商的有利因素,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2.2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出口商的分布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向在不断变化,由原来的第二产业,逐渐提高了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分布,从而直接影响了出口商的分布。原来着重经营第二产业的出口商,也在向第一三产业转移,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从而保证在出口商行业中的竞争性,推动江苏省产业升级。

2.3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出口商的技术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技术的转移直接促进了江苏进出口产业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了出口商的技术水平。本地机械、电子、建筑、化工、纺织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较多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江苏的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吸引了更多的跨国投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江苏高新技术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在江苏建立,不仅给江苏进出口产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为江苏的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国外较为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商业惯例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散开来,对江苏的本土出口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江苏本土的出口商的学习和创新,提高江苏出口商的竞争力。

结束语

当前,外商直接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比较优势的不断显现,外资不断涌入江苏,并对江苏省的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然而要进一步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必须正确对待外商直接投资,不能盲目引进,要有选择性。对于吸引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逃避忽视或是消极应对,要积极寻找解决措施,对症下药。只有正确的认识外资,吸引外资,利用外资,才能更好地发挥外资对江苏省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江苏省发展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陈相芬. 外商投资对江苏省经济的影响分析[J]. 中国期刊, 2012, 第09期:

[2]李晓钟.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无锡产业结构的影响.华东经济管理.2002 (4): 16-21;

[3]张爱东. 江苏省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期刊, 201,第03期;

[4]朱月娟,邢孝兵,徐洁香. 江苏省外资进入的新特点与发展分析[J]. 中国期刊, 2010, 第11期:

[4]贾明清. 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现代商业, 2010, 第30期:

作者:孙美 凝任玲

上一篇:资产负债规模金融论文下一篇:汽车模具品牌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