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

2022-04-19

摘要:以广东省作为参照系,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广州市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积极因素,第一、二產业已开始衰退,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为制定广州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 篇1: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一、引言

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升级必然会带来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与跃迁。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另外,区域经济增长的各阶段不是彼此分离的,一个区域的特定增长阶段具备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产业结构所具有的某些特性。而且,当区域经济增长处于过渡时期时,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非常迅速,此时必需把握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升级速度,在适当的时机把资本和劳动投向即将高速成长的新兴产业,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密切相关。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发现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上升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也就是说,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来看,第一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的比重逐渐增加,这一变化规律被称为克拉克定律。从2001年到2010年,陕西省的人均GDP由5511元增加到27133元,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由55.7∶16.6∶27.7转变为41.3∶27∶31.7,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显著上升,可见,陕西省的经济增长规律与克拉克定律一致。库茨涅兹进一步深化了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一个区域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均不断下降。在区域经济水平发展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后,第二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占用的劳动力比重都会有所提高,其中前者提高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到了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三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占用的劳动力比重会处于上升状态。从2001年到2010年,陕西省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比重由13.1∶43.7∶43.2转变为9.8∶53.8∶36.4,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明显上升,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也有一定下降,第二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和占用的劳动力的比重均处于上升期,说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作者:李国平 周 晨 刘 源

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 篇2: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广州市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以广东省作为参照系,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广州市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积极因素,第一、二產业已开始衰退,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为制定广州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区域或城市内的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构成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它是社会经济部门分工与劳动地域分工的综合产物,是区域或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1]。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与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类自然与经济社会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增强经济整体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与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2]。

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三大城市和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广州市如何选择产业发展道路、调整产业结构以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急需学术界深入探讨。近年来,中国许多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产业组合方式和发展道路、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广州产业结构演变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刘永清等[3]采用模糊分级聚类分析方法,对广州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聚类出优先发展行业、主导产业及一般类产业三个层次,从而为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建议。王珺[4]以广州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为基础,将其分解为名义与实际转型两部分并对之进行分析,提出广州经济增长的产业组合方式和发展道路。阎小培[5]则通过对比分析广州与英国、香港产业结构的效益和演变趋势,揭示广州产业结构的演变。杨建城[6]与西部大开发相联系对广州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潘建国 [7] 在概括总结广州产业结构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十五”时期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对策。黄丽霞 [8]将广州市产业结构以时间为序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变迁与环境变化的规律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环境建设提出建议。王建军[9]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对广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行分析。任艳敏[10]从产业结构和租值相关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SSM)法,分析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评价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并据此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学模型

1.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简称SSM)由美国学者丹尼尔·B.克雷默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当时主要应用于区域就业方面的预测,其基本思想是分析地区和全国水平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是由所有行业的发展的平均水平还是由地区专业化发展最迅速的部门决定的;1972年Esteban修改了对该模型进行标准因素分解,20世纪80年代初 Dunn 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11]。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在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变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12]。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的大区或者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Gij)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Nij)、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ij),关系式为:Gij=Nij+Pij+Dij,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3~15]。

2.数学模型

本文参照相关文献,建立偏离—份额分析数学模型[16]。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的发展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本文用地区生产总值表示),末期(截止年)经济总规模为bi,t。按照传统的三大产业划分法,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区域i及其所在大区第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rij=,Rj=(j=1,2,…,n)

以所在大区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b′ ij=

这样,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 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三个分量,表达式为

全国增长份额Nij:Nij=b′ ij·Rj

式中,Nij表示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按其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产业结构转移份额Pij:Pij=(bij,0-b′ ij)·Rj

式中,Pij表示区域部门比重与其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所引起的区域i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所在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此值越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越大。

区域竞争力份额Dij:Dij=bij,0·(rij-Rj)

式中,Dij表示区域i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其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则说明区域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引入Kj,0=,Kjt=分别为i区域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所在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则i区域对于所在大区域的相对增长率为:

L=/=W·u

其中,结构效果指数W=,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1.shift-share分析表

本文以2005年为研究基期,以广东省的三次产业产值为参照系,对2005—2009年期间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广州市的相关统计数据来自历年的《广州市统计年鉴》[17],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广东省统计年鉴》。将相应的数据代入上述数学模型,计算后得到结果(见表1)。

2.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从整体看来,2005—2009年广州市的GDP增量为3 983.98亿元,比按照全省平均水平计算得出的理论经济增量3 867.31亿元多,总偏离为116.03亿元,说明相对全省而言,广州市在2005—2009年这一时间段的经济总量增长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广州市三次产业的份额分量均为正值,这说明广州市三次产业均为区域性的增长部门,且三次产业按照广东省GDP平均增长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由于第三产业的份额分量最大,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份额分量最小;这说明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广州市的总体结构分量为正值,说明相对于全省而言,广州市具有结构性发展优势。各个产业的结构分量中仅第三产业为正值,且广东省三次产业部门在2005—2009五年间的变化率均为正值,说明第一、二产业部门在广东省经济中的总体地位相对下降,并且这两个产业部门在广州市域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下降更快,第三产业部门在广东省为相对增长部门,是促进广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因素。

从竞争力分量来看,广州市三次产业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结构偏离状况相同,这说明与全省相比,广州市的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而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2005—2009年期間的增长份额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次产业区域部门优势Pij+Dij顺序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总的偏离份额为116.67亿元,其中由于产业结构具有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161.73亿元,而由于区位优势带来的区域经济的负增长。虽然第二产业曾为广州市经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现如今其处于下降状态、竞争力弱,已经开始成为广州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表1数据计算得到,广州市相对于广东省的经济增长率(L)为1.01,说明广州市经济增长率稍快于广东省经济增长率。广州市的产业结构效果指数(W)为1.02,且第三产业的结构分量值最大这说明广州市的第三产业为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该部门比重大,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广州市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为0.995,说明广州市产业中有较多部门发展较慢,竞争能力和地位一般,尤其第一、二产业,但是第三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产业增长势头依然很好。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带来的增量远大于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全省中处于相对下降状态,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优势相对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3.shift-share图

为了更加清晰直观的分析广州市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根据分析表计算数据,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明确各产业部门属于何种类型。

以区域部门优势Pij+Dij(反映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为横坐标,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建立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见图1)。以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为横坐标,以结构偏离分量Pij为纵坐标,建立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见图2)。

从图1中可以看出,广州市的第三产业处于第二扇面中,说明第三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是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处于第四扇面中,其中,第二产业的离坐标原点较远,其份额分量和偏离分量均大于第一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对广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第一产业,虽然为虽然这两个产业部门为增长部门,但是不具有部门优势(如图2所示),第三产业处于第二扇面,说明第三产业是竞争力较强,属于原有基础较好的部门。第一、二产业位于第八扇面,说明广州市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差,并且两者缺乏竞争力。

4.产业发展的阶段与格局

根据前文的分析,广州市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优势,在近几年的广州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作为三次产业的主体,成为推动广州市域经济不断发展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要求进一步的调整。

从表2可以看出,2005—2009年的五年期间广州第一产业产出比重在逐渐下降,由2005年的2.53%降至2009年的1.89%,第二产业在起伏变动中略有下降,然而第三产业表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三次产业结构已基本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广州市2005—2009年的人均GDP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来计算,分别折合6 569美元、7 926美元、9 485美元、11 798美元、13 006美元。借助钱纳里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并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广州市已经进入经济发达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但前述研究表明,广州市的产业结构离这一阶段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结构演进速度还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

首先,第一产业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在广州市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处于弱势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广州市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广州市第一产业的用地面积不断下降,但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不断上升,这进一步说明第一产业的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了。

其次,第二产业是权衡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部门,其结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局。根据2009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 502.08亿元,同比增长10.2%;汽车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也快速增长;工业出口产品产值累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第五位。由于工业的创新机制明显,广州市的工业还可进一步发展。

最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主要标志。2009年广州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37.2∶60.9,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还是其在GDP中的比重,均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不断增长,既能对GDP的总体增长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又能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广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想方设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部门的优化升级,将广州市由以密集劳动力支撑和资本扩张的工业化中级阶段推进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和适宜的就业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高级阶段[18]。

1.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各产业部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既要全面提高各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进技术研发人员或团队,进一步优化就业人员的总体结构,使之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相匹配。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可以发现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息息相关,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就决定了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就业结构。随着各个产业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果的优化升级和劳务产业的发展壮大,各个行业的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往往优先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为此就必须优化就业结构使之能够快速推动广州市的产业结果发展。

2.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州市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政府要及早制定科技创新制度与政策,营造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利用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等为龙头的驻穗科研单位以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智库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工作,大力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效应,维持并激发创新者和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鼓励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并采取措施减少知识溢出的负面效应,是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3.大力推动技术转化与升级

从长远来看,广州市要以科技成果的吸收与转化为重点,从单纯引进技术、从事生产环节转变为进行产品研发,推动关键产业部门的技术升级,全面提高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既要积极构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又要构建技术密集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还要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传统的第三产业部门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从而扩大内需,改善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4.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广州市要加快落实“双转移”、“腾笼换鸟”以及“三旧改造”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针对不同类型产业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扩散特征,将具有最强扩散倾向的关联效应低、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利用其较强的空间跳跃性转移到其他地区或者省份,将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整体迁移,对于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将其低端的生产工序有计划的转移[19],扫清产业升级的障碍;同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使得经济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流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而对于大型的企业集团来说,要鼓励其充分发挥自己资金和规模优势,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突破技术领先者的技术和市场障碍。大企业在引进新的技术后要积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要敢于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新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结语

通过对广州市近五年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广州市三次产业均为区域性增长部门,但第一、二产业已经开始衰退,竞争力逐渐降低;第三产业作为广州市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州市的劳动力成本和能源、土地价格上升很快,该地区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和消失,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其竞争力在不断下降。为此,作为全国主要城市之一的广州市应该在立足珠三角的基础上,放眼全球,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国际上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引入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转移。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0-154.

[2]李煜爽,陈依元.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4-38.

[3]刘永清,娄建中,李光金.模糊分级聚类分析与广州产业结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6):75-80.

[4]王珺.对现阶段广州产业结构定位的再认识[J].开放时代,1997,(4):104-109.

[5]阎小培.广州产业结构的效益与演变趋势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28-31.

[6]杨建城.浅谈西部大开发与广州产业结构调整[[J].南方经济,2000,(6):24-26.

[7]潘建国.“十五”时期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对策思考[J].南方经济,2001,(6):40-43.

[8]黄丽霞.广州产业结构变迁与环境关系的回顾及分析[J].南方经济,2003,(9):58-61.

[9]王建军.FDI对广州产业优化的机理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97-101.

[10]任艳敏,张加恭.广州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7,(2):40-44.

[11]J.Esteban,Regional convergence in Europe and the industry mix:a shift-share analysi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0,(30):353-364.

[12]David W,Philip S.Straightening up shift-share analysi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3,(37):259-260.

[13]姚丽霞.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大庆市产业竞争力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73-76.

[14]李翠格,王健,赵宙,黄华芳.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石家庄产业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

[15]马莉,陆长东.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赤峰市产业结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2):76-78.

[16]崔功豪,魏清泉.區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3-215.

[17]2005—2009年广州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EB/OL].广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gzstats.gov.cn/tjsj/zy.htm.

[18]张延平,黄昇亮,温良敬.广州市产业结构升级:阶段、问题与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10,(3):70-75.

[19]赵祥,郭慧武.产业关联、要素结构与产业扩散[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5):49-59.

[责任编辑 吴迪]

作者:王晓亚,张争胜,沈璐璐,罗丰

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 篇3: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青岛市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章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青岛市的产业结构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从而找出青岛目前三次产业发展中的优势方面存在的不足,促使青岛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法,青岛

一、青岛市产业结构分析

1.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分析

(1)模型来源简介

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2)构建经济模型

在[0,t]时间段中青岛经济总量是不断变化的,0表示基期,t表示末期,将青岛产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分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分别用j(j= 1,2,3)表示,即以,分别表示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产值,以和表示我国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产值。青岛市第J次产业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 (j=1,2,3),全国第j次产业在[0,t]时间段内增长率为:(j=1,2,3),以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将青岛市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j=1,2,3)。在[0,t]时期中j次产业增长总量为(j=1,2,3),可分离为.。其中+,,,=()*,总偏离分量(PD)。其中为份额偏离分量,变化量>0说明该产业部门属于增长性产业部门,数值越大增长率越高;<0说明该产业部门属衰退性产业部门,数值越小增长率越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率。为结构偏离分量,>0且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部门的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为竞争力偏离分量,指青岛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大区域即全国相应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0且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3)模型分析

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及按照以上所构建的模型,对青岛市从2006—2010年5年间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动态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详见表1):

表1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从表1中看出,即青岛的第一产业增长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均为负值,说明青岛第一产业的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比较低。即青岛的第二产业增长率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为92.89,说明青岛市第二产业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比较大,但是<0且偏离量较大,说明第二产业竞争力偏弱,缺乏竞争力很强行业。由此导致尽管全市第二产业规模和产值比较大,但是比较起全国来看,二次产业的发展还是要落后一些。

二、结论

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分析,得出青岛市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第三产业发展要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竞争力和结构优化有待加强。为了使青岛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必须要加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联系此外还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1]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王萍,刘敏.青岛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拓展方向的思考[J].国土自然研究,2006.

林宇(1986—)男,山东青岛人,硕士,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结构演进研究。

作者:林宇

上一篇:商业银行风险研究论文下一篇:世界金融危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