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产业投资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产业投资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我国的产业投资却仍然处于萌芽阶段。产业投资金融能够扩大资本,促进新产品的研发,从而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所以,注重产业投资金融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当前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财政产业投资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产业投资论文 篇1:

中国的产业投资结构及相关财税政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财政投资逐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当前中国的产业投资结构存在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纠偏”、第二产业投资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重点是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要将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应完善私人创业投资领域。在运用财税政策提升产业投资结构方面,应将预算内资金主要投向基础产业,通过税收优惠,特别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措施来引导产业投资方向,同时应通过转移支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产业投资结构;财税政策;经济结构

[作者简介]黄凤羽,天津财经大学财政系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天津300222;杨琪,天津菩拉佳那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天津300024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财政资金与产业投资结构概况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使投资体制格局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决策分散化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中国政府根据不同投资主体的特点和不同行业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需求情况,将投资项目具体化为竞争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三大类,重新确定了各类投资领域的主要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方式。明确政府从竞争性项目中退出,让位于企业和个人,政府承担公益性和部分基础性项目的投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进一步划分财权和事权的基础上,实行了经常性预算和建设预算相分离的复式预算管理。国家用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引导。基础性项目建设要鼓励和吸引各方投资参与。

这一时期中国产业投资结构的总体特征是,加工工业投资增长较快而基础部门投资增长相对落后。体制改革整体上的渐进式演进,培育和发展了市场性因素,对日益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投资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影响和决定着整个投资结构的变化,这一时期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要求。

中国财政对于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到2007年末,中国财政资金用于铁路修建,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8万公里,地方铁路达到4424公里。通信方面,“十五”期间,我国邮电通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共投资300多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占13%,国内银行贷款占19%,国外贷款占8.4%,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占69%。原材料工业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如宝钢二期工程。

2008年末,中央宣布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即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拟通过增加中央基建投资、中央政府性基金投资、中央政府其他公共投资和灾后重建投资等,安排1.18万亿元投资,加上地方配套和社会投资,形成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这4万亿是安排到2010年底的投资计划,因此未来2年平均每年将花费2万亿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其中主要投向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和能源领域。

二、当前中国产业投资结构的基本状况

(一)当前中国产业投资结构的不足

经过中国财税政策的多年努力,中国产业投资结构调整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演变的非均衡性特征较为突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纠偏”。当前,中国产业投资结构仍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中国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产业投资结构需要进一步向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投资结构调整要求的方向升级,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在第二产业中,中国加工工业质量和效益水平低,而且人均数量水平不高。从目前的供求关系看,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2.第二产业投资结构不平衡。基础部门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以及价格扭曲状况使其在很大程度有赖于财政投资,尤其是许多全国性跨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建设更需要中央财力的支持,但国家财政财力的下降,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1978年的85%下降至2007年的3.9%,而同时财政对基础部门的投资份额由1981年的50%下降至2002年的6%,财政在过去10年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年均增长仅4%,远低于年均20%的社会全部基建投资增幅,由此加剧了基础结构的失衡。

3.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影响了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升级。当前,由于中国第三产业一些领域尚未向非国有资本开放,而第二产业开放度较高,致使工业品的过剩表现相对明显,导致工业品价格一再下降,而服务项目的价格却一再攀升,经济结构性过剩特征明显,成为影响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原因。在第三产业领域,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产业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

总体来说,对于优化产业投资结构的财税政策连续几年的实施,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已有了较大程度的缓解,特别2003—2007年,投资需求出现了超常增长,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趋势也得到根本改变,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4%。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从国民经济总量方面转向国民经济结构方面。

(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1978—2008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30.17万亿元,按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8.1:45.2:23.7变为2005年的12.6:47.5:39.9。从中国的投资结构来看,近几年得到了持续改善。在200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4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呈恢复性快速增长态势;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1153.8亿元,增长26.1%,呈加速增长态势;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投资72766.7亿元,增长23.8%。

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中国消费品市场在经受了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且大部分商品增速较快,平均价格普遍明显上涨。商务部最新监测显示,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速加快,城乡消费市场增速差距持续缩小。在10万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地区超过3万亿元,城乡消费市场增速差距连续第4年缩小。大量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平衡的状态,今后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面临这新的目标。

1.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重点是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将比上年增长26%左右,达到4550亿美元,其中出口将比

上年增长23%左右,达到2400亿美元。2009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进出口相抵,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亿美元∞。由于技术落后,中国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进口产品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这种状况决定了今后的结构调整必须是升级换代式的调整,与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2.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要将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投资结构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存量调整,另一种是增量调整。由于中国现有的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同时经济门类也已比较齐全。目前暴露出的结构性的问题主要是存量结构上的不合理,如果只依靠增量的调整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问题的。今后的调整应当立足现有的基础,从重视基本建设转变到对现有的存量的调整上来,注重对现有企业的更新和改造。

3.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应完善私人创业投资领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创业投资是一种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行之有效的融资机制,是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互动和融合的产业。创业投资在促进高新产业投资发展,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10余年来,中国各高新基础产业处于低端偏上的集群发展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还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创业投资体系,创业投资在中国投资结构发展特别是高新产业投资结构优化中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运用财税政策提升产业投资结构的设想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对经济景气及波动起到调节和“熨平”作用,而且对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善,对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财税政策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及行业间流动,相应地影响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和存量资产的重新组合,促进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现在政府大多采用间接干预方式优化产业投资结构,财税政策更多的是通过运用税收或政府鼓励直接投资引导私人资本流向公共产品领域,为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特别是国家通过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为产业投资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产业投资结构优化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国家还可以利用财税政策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或间接引导,促进整体经济的结构性转换,并对某些产业的进入或退出制定必要的规则,从而促进产业投资结构的合理化。

(一)预算内资金主要投向基础产业

从历史的经验看,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八五”期间,国家预算内安排基本建设投资3979.59亿元,同期还安排地质勘探费477.69亿元,基本建设支出重点支持产业投资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对农业、水利、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国民经济重点基础设施和重要原材料项目的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入。2004年国家从国债和车辆购置税中拿出500亿元投放农村公路建设,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实现村村通公路。财政的大量投入有力地促进了重点部门和基础产业的发展。

从产业特点上看,基础产业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资本产出率一般较低的基本特征,其外溢性和自然垄断特征较明显,因而其投资生产具有准公共产品生产的性质。仅从基础工业来看,其百元固定资产创造的利税为9114元,低于全部工业的11161元,更低于非基础工业的14155元。在盈利动机驱使下,企业投资倾向于高利润的加工工业,尤其是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由于基础产业的这一性质,在成熟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存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公共经济在基础设施部门参与度在75%左右,矿业和原材料部门等基础工业参与度在25%左右。而中国的特殊性还在于,基础部门低盈利原因还源于长期以来价格体系的扭曲。

(二)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引导产业投资方向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调节国家和企业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国家财政通过税收政策的变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税收制度对于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税收法律法规促进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如对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对农业机耕及相关培训免征营业税,对提供专有技术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减免外资企业所得税,对省(部)级以上单位颁发的科技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等。

二是适时制定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研究开发一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链条中的不同环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特定地IXI~A及集成电路、软件、科研机构转制、科学普及等实体或产品给予支持,以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

从税收制度设计的角度看,应特别强化企业所得税的产业导向。如增强税收优惠措施的产业针对性,着眼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序列要求,对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高新技术、环保产业及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农业等基础产业实行更大力度的税收优惠。同时,税收优惠措施应实现由直接优惠向间接优惠转变,基础性的科研开发活动所需资金多,社会效益明显,成果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大,宜选择事前税收扶持。税收优惠重点是促进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尽量补偿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风险,充分体现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时,要限制和约束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权力,防止地方政府为吸引外来投资而滥用优惠权或越权减免,损害税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否则,市场的选择重点就不再是某一行业能否享受税收优惠,而是地区之间进行谈判与比较的砝码。

(三)通过转移支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作为财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政府间收支责任安排作为前提基础。近年来中国政府为了鼓励一些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投资发展,对这些行业实行了财政补贴的政策。此外,针对目前部分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产业结构失衡、社保资金缺口大、棚户区改造任务艰巨、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负担重等经济社会问题,中央财政准备了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预案,帮助这些地区缓解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起到了为产业结构调整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专项转移支付方面,日本的经验有可借鉴之处。日本政府用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来增强落后地区的财政能力。如由地方交付税、地方让与税和国库支出金制度组成的中央对地方转移资金的制度,用中央财政下拨给地方财政的税收来弥补地方自主财源的不足,并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日本中央财政收入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70%,其中相当部分拨给地方政府(一般占中央财政收入的40%以上)。这些资金在非均衡发展时期,主要拨付给重点开发地区;在均衡发展时期,则主要拨付给落后地区。

2009年我国的中央预算安排505亿元,增加对民族地区、粮食主产区和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安排50亿元用于支持化解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的社会负担。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经济复苏、社会稳定的时期,在财政转移支付中,更应突出产业导向,通过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民间资本的产业投资结构,以实现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依然偏高,2009年专项转移支付金额为12579.88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26.2%,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为52.5%。而且,专项转移支付种类繁多,透明性较差,分配公式还不够完善。要提高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应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制度化水平,提高一般转移支付的比例。

作者:黄凤羽 杨 琪

财政产业投资论文 篇2:

浅谈产业投资金融的不足与建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产业投资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我国的产业投资却仍然处于萌芽阶段。产业投资金融能够扩大资本,促进新产品的研发,从而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所以,注重产业投资金融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当前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产业投资金融;现状;不足;建议

一、产业投资金融的定义

在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时,我国一直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企业发展方面,我国学习西方企业优秀的产业投资金融管理方式,使企业能够在群雄角逐中获得一席之地。我国的产业投资金融是一种非公开的募集企业资金,集中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采取基金形式运作投资工作。

二、我国产业投资金融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的投资都涉及金融领域,因为资金来源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金融领域风险,却是获得高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大多数企业都注重公司的产业投资金融,如中石油集团、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从金融结构的分配来看,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非金融集团分别占46.2%、38.0%、48.0%、51.3%。

三、发展产业投资金融的原因

(一)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

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营体系,各产业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相互支援,同时相互之间有很多的金融业务往来。企业集团通过了解对方的各种需求及充分利用自己获得信息的实效性,为对方提供各种金融上的服务。例如,江汉油田集团依托中国工商银行充分开发海外工程,使境外石油工程能顺利展开,很好的满足了企业的产业投资金融需求。

(二)提高运营效率,缩减工作成本

企业在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时必须需要大量的运作基金,其内部资金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的相互合作,支付给金融机构一定的报酬费用,从而获得经济上的援助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因此,企业集团发展投资金融可以把企业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进行整合,从而及时调整产业策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内部利润。

(三)提高收益

目前,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热衷于股票证券投资,金融市场蒸蒸日上,发展潜力广大。一方面,金融产业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人们都希望通过便捷迅速的方式来获得收益,所以关注金融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参与投股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大量融资资金,还可以为参股的公司提供资产保值的机会。例如,已递交上市申请的海胶集团将使多家参股该公司的上市公司获益。厦门国贸(600755)拍获3个子标的共6000万股,成为海胶集团第二大股东;雅戈尔(600177)、厦门裕田、厦门象屿、海南控股、罗牛山(000735)、和合控股等6家公司各拍得2000万股。海胶集团不仅得到了发展,其他的参股集团也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利益。

四、产业投资金融的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产业投资金融也不例外。而且一旦产业投资金融失败,不仅是一个公司的破产,还有可能波及到同行,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首先从美国爆发紧接着波及到整个世界的经济。其中,受到严重打击的是金融界,有些巨头公司在一夜之间全面崩溃。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纷纷采取各种应急措施来挽救金融业的发展,有的通过货币政策、采取贸易壁垒等手段,虽然对本国的金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但也使不确定因素增加,导致国外的金融企业不敢再贸然行动了。

五、我国产业投资金融存在的风险形式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分为二,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产业投资金融虽然能带来高利润,但存在极大的风险性,并且其风险形式有多种。

(一)投资组合风险

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各有其运行的发展规律,如果不能很好地将这两种资本有机结合起来就会导致管理上出现问题,而且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公司运行每况愈下。例如,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之前一直表现良好,但因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使其负债累累。

(二)财政失衡风险

产业投资金融的企业内部结构复杂,其中财务的核算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执行。但是,在对股权关系进行资本计算的时候,往往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当导致资本计算的比实际的还要多很多,表面上各公司的财务状况看上去良好,实际上已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三)泡沫经济效应

产业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追求高利润,这就使得企业在追逐利益的驱使下盲目投资、盲目建设,从而使的某些产业出现虚假繁荣。特别是民众通过股票、证券等方式进行投资,使真实的可支配的国民资产、资源减少,从而使经济走向滑坡甚至崩溃,造成社会经济剧烈波动。

(四)运营风险

由于产业金融涉及的资产多,参与其中的集团也多,这就使得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发生内部交易的可能性增大。然而,有些小公司成了大公司之间进行资金汇转的场所,这些小公司承载的风险最大,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掏空企业资产。

(五)索赔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发展壮大才有更大的自主权。但是,不管多大的企业都会面临倒闭的危险。在我国,如果是有限公司宣布破产,因为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只要没有过错,就不用承担其他连带责任,因此不会承担无法偿还的债务;如果是其他类型的公司,破产后的债务仍需要股东来偿还,这时候政府出于对经济稳定的考虑,会以政府信誉为公司债务进行担保。

六、我国产业投资金融的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产业投资起步晚,发展历史短,在许多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潜在风险很大。因此,对于产业金融投资要认真对待,严格审批,不能大规模放开。

第一,目前我国对产业金融并没有多大限制,对产业投资金融方面的银监会、证监会等都没有完善的明确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这样不利于企业金融的发展壮大,所以要集中管理并做出相关规定。

第二,实业企业和金融业发展并不协调,部分产业为了发展盲目扩张,导致金融产业成为实业产业筹资的方法和扩张的手段。当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首当其冲的往往是各小公司或与之有资金产业链的分公司,这说明产业投资在规避风险方面还存在不足。随着产业的发展,企业将会越来越注意这些问题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措施。

第三,当前我国的产业投资金融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尚未有效投资,未来在这方面将会有所发展。

第四,由于产业投资金融方面合作的企业较多,当某一行业出现经营问题时,集团内部可相互周转资金,这就降低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功能。所以,我国对产业投资金融要严格审批,看其是否有利于企业长足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七、对我国产业投资金融的建议

产业投资金融的稳步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因此,对产业投资金融的重视能够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的稳定。我国产业投资金融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各种办法来应对这些不足。

第一,金融创新性。现在市场上主要是短期投资,缺乏长期金融理财品种,对于企业的长效发展来说当然是拥有长期的金融支持作为后盾是最好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投资双方的效率程度及对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善来判定某种金融制度的创新性,从而实行相应的政策保护促进其发展。

第二,加强管理,促进有序发展。首先,制定统一的产业控股比例,防止企业盲目竞争导致的控股比例失衡。在法律条文上应明确规定企业在参股方面持有的最高控股比例,特别是控制实业产业对金融业的控股投资。其次,对产业投资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数量规模按照“一参一控”的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限制企业盲目投资。同时,可以通过对非实业的金融投资获得收益进行征税,使产业集团不要在金融领域过度投资,防止出现泡沫经济。

第三,加强企业的内部建设。根据我国《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准则》的规定,规划企业内部结构。对企业法人做出明确规定,使其更加符合金融控股公司的结构。完善董事会结构,明确外部董事、执行董事的比例,使其相互牵制,这样可以防止个人独断专才,有利于决策的公正化、公开性。同时,对企业的高层进行定期考核,对财务的管理进行定期核算,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结构。

第四,加强信息共享,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目前,我国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度并不高,各子公司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所以应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既能达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也能达到相互之间的监督,从而有利于降低产业投资金融的风险,提高其安全性、可靠性。

八、结语

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正所谓未雨绸缪,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认真对待产业投资金融具有深远意义。在动物界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同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不例外,只有符合经济规律的发展、符合社会变化的要求,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所以,企业必须要学会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将企业的发展与产业投资金融相结合,制订出正确的产业投资金融方案,这样企业才能规避发展道路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自己迅速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索洛,约翰·B.泰勒,本杰明·M.弗里德曼等.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Research Team from The Chengdu Branch of the People[J].财经科学,2013(03).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作者:李玉英

财政产业投资论文 篇3:

我国产业投资结构问题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产业投资结构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投资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数量及其比例关系,它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而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产业投资结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实施并优化我国产业投资结构。

关键词:产业投资结构;优化;对策

文献标识码:A

The Strategies of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China

FAN De-Cheng,WANG Xiao-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Key words:industrial investment structure;optimizing;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而形成的一个多层次经济系统,不同的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不同,因而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发展。产业结构演进的战略框架及其效果已成为经济能否保持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各国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整体效益最大的产业结构。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必须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产业结构的各种因素,而产业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最大的,它不仅通过消耗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影响各产业部门的产出,而且直接决定了各产业部门的未来的供给能力[1]。因此可以说,我国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优化产业投资结构。

二、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现状研究

产业投资结构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投资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数量及其比例关系[2]。产业投资的主要形式是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在这里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产业投资额。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呈现以下趋势(如表1所示):

1990-2005年期间,第一产业投资所占比例一直很低,基本维持在2%-4%之间,随着投资总量的扩张,2005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 323.66亿元(当年价格),增长率约为22.90%;1990-2002年期间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57.37%降到2002年的26.16%,下降了约31.21%,2002年以后逐步回升,到2005年时达到43.75%;第三产业投资不仅所占比重高(1993年以后均在50%以上),2002年以前所占比重不断升高,之后又略有下降。总体来看,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结构在1990-2006年间已经变成“三、二、一”,产业投资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随着199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向第一、三产业倾斜,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保持上升的势头,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略微下降之后稍有升高。与产业投资结构相比,尽管第一产业的投资比例有所增加,但其产出占GDP的比重却连年下降,这说明第一产业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调整内部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的产出占GDP的比重没有随其投资比例大幅度上升的原因,在于第三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信息化程度低、发展滞后,产业竞争力不足。

三、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过快

1999年,我国第一产业投资额占三次产业总投资的3.7%,以后各年份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到了2005年,第一产业投资比例只占到了总投资额的2.61%,使农业的发展速度缓慢。事实上,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即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与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其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在促进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目前我国的问题是工业部门不现代,农业部门不发达,虽然农业大批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但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在农业不发达的前提下转移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虽然维持了工业部门成本上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限制了工业部门提升产品结构的积极性。可以说发达的农业造就高素质的农民,高素质的农民推动工业的现代化。所以我国产业投资结构虽然有了明显的好转,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是符合产业演变规律的。但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过快,不利于有效纠正农业发展滞后的不良状况,也不利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第一产业绝对值的持续增长,其结果必将阻碍“三农”问题的解决,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阻碍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第二产业中基础部门和加工部门的投资结构失衡

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分阶段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这三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基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提高本国基础设施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举措。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需求导向作用,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需求。二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诸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高速公路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大型客机对跨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条件。因此,不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3]

从基础部门和加工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来看,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加工工业投资增长较快而基础部门投资增长相对落后。在此可以用基础部门对加工工业投资增长弹性的变化来说明这一点。基础部门对加工部门投资增长弹性是指基础部门的投资增长速度与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速度之比。表2所列的是基础部门对加工工业投资增长弹性的变化情况。1979-1992年间基础部门对加工工业的平均投资增长弹性(0.8747),还低于改革前1953-1978年的(1.3787),基础部门的投资增长明显趋缓,而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则超过了对基础部门的投资增长速度。虽然1992年以来,国有经济主体对基础部门的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基础部门与加工工业的投资结构失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只是从1996、1997年开始,由于新经济低谷期的到来,在需求约束下非国有部门投资增长乏力,基础结构失衡状况才稍有暂时性的缓解。从2002年开始,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刺激经济、启动投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大大加快,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加大,基础部门和加工工业二者的投资结构失衡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

1999-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值得肯定的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建设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吸引了更多投资,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邮电通信业顺应现代物流和信息化发展加大了技改力度,有利于提高该行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其服务水平,更好的发挥该行业通商、通政、通民的功能。这符合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需要。

但是从总体看,我国服务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当前我国服务业主要问题是投资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运输、仓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投资比重过高,而金融、保险、电信、科研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严重不足。这同时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不合理。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旅游和货运两项合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的65%,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服务业都是弱项,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十分有限。可见,第三产业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弱化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四、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总量

我国应挖掘各方投资潜力,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使投资总量得到大幅增长。首先是间接融资日益市场化,取消了国有银行固定资产贷款规模限制,实现了银行自主审定贷款事项。其次是试行项目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打破传统投融资体制中主要依靠政府分配投资资金的格局,推动社会投资的发展。最后是大力发展民间投资,制订出保护民间投资的法律法规,对现行的投资管理制度进行清理,调整其中不合理和不完善之处,取消所有制歧视,简化审批制度。同时应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实行开放的行业准入制度。

(二)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组合投资,投资收益按资分成,风险由投资者共担的投融资制度。在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促进高新技术转化,缓解结构性的资金供需矛盾。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投资负担,又增加了投资总量,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提高投资效率,从而促使三次产业持续快速发展。[4]

(三)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

我国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是:第一产业要增加投资总量,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及市场竞争力;第二产业要优化内部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第三产业要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产业高级化。

第一产业投资中政府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改变目前主要的财政拨款的投资方式,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强化信贷资金的调控力度。第二产业投资要强化投资约束机制,改善投资质量,提高投资效益。要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培养企业自主的技术创新机制,制定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投入的政策,最终通过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增强企业的产品优势、企业优势,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通过前面的关联分析,我们看到第三产业在我国已处于一个对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位置,要努力增加第三产业的投资总量,第三产业投资要适应城市发展和市场需求。在加大第三产业中新兴行业投资的同时,注意支持传统行业适应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而增加投资的客观要求,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结构层次的逐步提升和传统行业内部的积极创新。

(四)加大对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始终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重要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乏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科技产业实行投资倾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实现跨越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加大对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同时要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范德成.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J].学术交流,2003 (1):68-71.

[2] 李杰.投资结构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04-210.

[3] 邱华炳,刘晔.投资结构变迁的体制转轨背景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1(8):37-41.

[4] 陆凤莲,殷红.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分析[J].中国统计,2007 (8):46-47.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7.

(责任编辑:习文)

作者:范德成 王晓辉

上一篇:国际资本流动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结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