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思考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以作文的思辨思维为论述要点,结合近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从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出发,提出小中见思想、拓展并联想、由浅入深探幽和推陈而出新等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打开表达思维。结合思辨思维发展特征,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独有思考,对丰富表达素材内涵和提升思维品质起到正面迁移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考作文思考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作文思考论文 篇1:

关于高考作文的思考

【摘要】关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事,也是头痛的事。因为无论哪一省哪一市的高考中考,它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学科,也是支撑一个学生建立良好有效的基础学科。而高考的语文成绩,直接影响一位高中毕业生的人生轨迹。在这样重要的学科中,作文又是重中之重。60分的分值,任何人都不会掉以轻心。本文基于实践基础剖析高考生语文作文丢分原因,并予以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高考;语文作文;写作

为了能够在高考语文的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初,就十分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关于作文的学习。家长会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自行练习的日记、周记、片段描写、出行的游记等等。再有就是聘请名师做专业辅导。但是大部分的考生,在高考语文的得分上却不尽人意。其中有很多原因,本文将作简要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一、简单分析一下在高考语文作文学习中,事倍功半的原因

(一)只重视技法,忽略了思想

大部分考生,在参加高考前,在高考语文作文的领域内,都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从审题立意,到文章结构;从宏观的把握,到细节的展现。高考语文作文涉及的每一个角落,都经历过仔细的思考和系统的学习。如果就某一方面而言,可以说百无挑剔。但是,成绩确实平平,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华而不实,内容空洞。

走进高考考场的考生,绝大部分已接近成年,对于天地宇宙,世间百态,都应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而这些认识和见解是要在高考的作文要求之下完整的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高考语文学考的考查目标,除了考察一个在高中学习三年、连续不断学习十二年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对每一位考生心智是否成熟的有效检验。不论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重点应着眼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上。

正所谓“文以载道”,文只是道的表现形式,而作文之中的“道”,就是作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作文者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一篇好的文章,最重要的是中心要明确,也就是说要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做无病的呻吟。只有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才能做到义理充分,才能观之有感,读之有思。

但是,部分考生,过多地重视了技巧的培养,忽略了锻炼自己去思考,所以,写出的作文,看似华丽,却禁不起推敲。因此给人以一种无病呻吟的假大空只敢,得分也不会很高。

(二)思想独到,技法空白

与第一种情况截然相反的就是思想独到,技法空白,导致的得分不高。有一部分考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但是不愿意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及时地写出来。长此以往,养成了眼高手低的毛病。这一类学生,在一个作文要求中能从多个角度立意,并且做出完整的提纲。然而,不注意勤加练习,也不会主动学习写作的技巧,往往是思绪万千,而一字难成。还有的考生平时对素材的积累不够,所以临场作文时,很明确自己要些什么,但是怎么写却成了难题。只能草草了事,应付任务。这样,新颖的立意,独到的见解,完全没办法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很难取得好成绩。更有甚者,有些同学会过于自负,过分重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往往以一种批判的、矫正的、命令的态度和语气进行作文,这样的文章会容易出现假大空、喊口号等弊病,给人以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自然也是不会获得高分的。

(三)中心明确,技法纯熟,价值观不正确

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怕庸才的出现。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论什么基础的考生只要意志坚强,肯下功夫,勤加练习,都会取得满意的成绩。恰恰相反,考生中最怕出现的是成绩优异,思想见解独到,但是价值观不正确的学生。

《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内容项中,对一到四等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思想健康。这就要求考生的作文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蓬勃向上的人生状态。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具有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政治态度。

然而,一部分考生却在自己的高考作文中,描述社会的黑暗面,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更有甚者进行政治攻击。这样的作文毫无疑问,直接是零分。因为参加高考的考生,正处于建立科学的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迷惘的关键阶段。而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该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守法纪、艰苦奋斗的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人。价值观的错误会严重影响其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也表明其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所以,一旦作文中反映的价值观错误,毫无疑问的就是零分。

二、如何在高考语文作文应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一)仔细审题,立意明确

在50分钟内,完成800字的作文是不容易的,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更是难上加难。这里就要求考生要仔细、认真地审题,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拿到作文的材料,不论作文的材料是漫画、故事、话题,都要先看清楚材料的内容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反映的是什么,言外之意是什么。要对材料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能够准确抓住材料中的核心词汇。比如,话题作文中的“话题”就是核心词汇,材料是对话题的诠释、阐述或者是写出相应的现象。考生进行作文时,要紧抓住话题进行,不要纠结与材料中。接下来,是要有明确的立意。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有明确的立意,因为立意会成为这篇作文的灵魂。如果立意不够明确,读者看来不知所云,这篇作文就会成为文字的无机堆积,固然得不到好的成绩。明确立意后,要注意锻炼追求利益的独到深刻。如有一考生,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以拒绝平庸为借口,残害生灵、破坏自然、搅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现象,明确提出“这样的拒绝平庸不要也罢”的观点。这所谓反弹琵琶,别出心裁。

但是要注意的是,立意要在明确的基础上追求独到深刻,但是追求独到深刻的立意,不能有所偏颇,一旦偏颇,作文就会跑题,也不会取得好成绩。

考生写高考语文作文,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并非为了求异追新,为的是得分。如果不确定自己确立的独到的立意是否合适,那么最好还是写自己熟悉的、容易把握的、有话可说的、能够写出内容来的主题。有时熟悉的立意能够翻出新意,也会收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毕竟是为了得分,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想要是自己的立意明确、独到深刻,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文体确切,选材新颖

在确定好立意之后,首先要选择的就是合适的文体。这是先下高考语文作文考试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考生,在文体选择这个概念上很模糊,不知道选择什么文体,也不知道什么文体适合自己,更不清楚应该选择那种文体把自己的立意完整、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目前,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文时,是选好立意之后,提笔便写。写出的作文似是而非,难以确定问题,又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又像散文,结果往往写成了似是而非的“四不像”,故弄玄虚,不伦不类。其实不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各有各的特点。而对于问题的确切选择,一要考虑到那种文体能最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一种,以便于水平发挥得最好。

还有一部分考生,找不到自己擅长的文体,就生搬硬套地写议论文,遵循着“三段论”的原则进行写作,生硬死板。形式单一,结构简单,内容空洞,可读性不强。所选论据也不过是对所给材料的展开和演绎。

对于写作文时材料的选择,一定要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要追求材料的新颖,但是不能牵强附会,哗众取宠。因为以搞怪的形式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方法,往往会收到弄巧成拙的结果,大多得分不高,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得到更低的分值。因此说,作文的选材上一定要慎重。如论据的选择既要追求新颖,以推陈出新,又要具有典型性,不失真实。要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和文学性。

(三)情感真挚,思想健康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实,不论是诗歌,还是文章,都应该是作者内心中真实情感表现在外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每一位考生的作文,所写的都应该是考生自己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每一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全都会强调的。

然而反观考生的作文,很大一部分是无病呻吟式的抒情,和精神空虚般的呐喊。比如写生活就是“喜、怒、哀、乐”,写友情就是“矛盾——和好——分别——不舍”,些人生就是“天生我才”“人生苦短”等等。不知道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只是人云亦云,更有甚者是拾人牙慧,而且敝帚自珍。这是评卷中最忌讳的一点。给人的感觉是作文内容空洞,生硬的罗列堆砌,不具备可读性。考生精神空虚,思想匮乏,感情淡漠。得分自然是不会太高的。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应该是我口言我意,我手写我心。抒发的情感一定要是自己的,要是真挚的。

与之相近的情况就是,一部分考生在写高考语文作文时,态度不够端正,思想不够健康。有的考生是求异心理在作怪,以另类的方法来吸引社会的注意。也有一些考生,确确实实对生活进行了思考,但是过于关注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造成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结果。在高考语文作文中宣泄心中的不满。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只有请考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要具有健康的思想。

(四)清晰完整的结构,准确优美的语言

一篇优秀的作文要整体可感,细节耐看,选词准确,语言禁得住品味。

要做到整体可感,细节耐看,这就要求考生的作文结构要清晰完整。在结构方面,总做周知的要做到“龙头、猪肚、豹尾”的要求。开头要提得起全文,即开头一段要总领全文。一篇作文要写什么、中心是什么、各个部分侧重什么、全文是怎样的感情基调,在开头要有大致的交代,最重要的是要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对于开头的设计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开门见山式、采用修辞手法入题式、引用名言诗句、整散句变幻式等等,在此不再做过多阐述。与开头相照应的就是结尾段。结尾一定要刹得住、拖得起,采用简洁有力的言语,与开头进行照应,对作文的主题再进行升华。要具有戛然而止、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效果。中间部分作为作文的主体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要将学过的写作手法进行恰当地运用。此外,作文各部分中心要突出,要紧扣作文主题,各部分之间过渡要自然。

在保证立意明确、文体确切、情感真挚、结构清晰的前提下,语言的准确优美,是整篇作文最大的得分点。写记叙文要注意语言准确、细节生动;写议论文要注意语言犀利睿智,科学严谨;写散文语言要注意清新优美,文学性强。如这位考生的作文“踏着铺满层层石砾的崎岖之路,我茫然;握着已被雨打日晒的满身疮痍的雨伞,我哀叹;举目眺望我将踏上漫长的历程,我祈盼;聆听头上无数伟人的歌唱,我欣然。”(全国满分作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语意连贯,情感真挚,气势豪迈。相反的是,很多考生,语言匮乏,表现苍白,读起来,味同嚼蜡。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考生就要多看、多读、多学、多写。

高考语文作文的学习,任重而道远,考生要从点滴做起,注重日常积累,增加写作训练。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做到实处,做得扎实。

参考文献

[1] 及葳.中学议论文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编.全国高考作文精选评析[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3]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乾明.作文教学理性的突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昕,女,1990年生,渤海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赵宏梅,女,渤海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

作者:刘昕?赵宏梅

高考作文思考论文 篇2:

高考作文“你的思考”很重要

【摘要】本文以作文的思辨思维为论述要点,结合近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从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出发,提出小中见思想、拓展并联想、由浅入深探幽和推陈而出新等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打开表达思维。结合思辨思维发展特征,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独有思考,对丰富表达素材内涵和提升思维品质起到正面迁移作用。

【关键词】作文;思辨;小处;联想;创意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特别在全国卷的作文命制上,不论是人文情愫还是家国情怀,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空去审读、去深思、去创意,“你的思考”也便是学生为自己代言的最好诠释。这种诠释好似一股清泉,让老师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求真、求善、求美,更能感受到后浪推前浪的气势与豪迈。

一、以小见大:绽放“思想”光芒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总是受到原有的图式影响,经历着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换而言之,人们对所见、所闻都会通过刺激輸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受其影响,通过自我思考调节使认知发展不断深化。这种理论运用于高考作文,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解读写作要求,探索隐藏其中的思想来倾诉自己的主张观点。

世间道义无不微乎其微。任何思辨性思维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考过程,更是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基础。正因为如此,高考作文虽然考量考生的内容和表达,但其背后的真正推手是“思想”,有“思想”的驱遣,内容才能更加厚重;有“思想”的导引,表达才能更加酣畅。透析近几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如下几方面值得关注:关注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无不需要通过微小之事和精巧细节展现,真正展现落叶知秋和滴水穿石的道理;思辨思维需要走出偏见的威胁,需要有花开花落的勇气与情怀,深入体味其中耐人寻味的道义;以小见大更多需要托物言志阐述,需要考生以多元开放的情怀去解读和思考,让自己的思想始终成为不可缺少的耀眼光芒。

高考作文归根结底是考生心声的流露,更是思想的绽放。从小处入手,不仅避免空洞无物,还能在信手拈来的过程中凸显特有睿智。这种“小”更多蕴含着大智慧、深思想,能成为指点江山和激扬文字的活水源泉。

二、由此及彼:开启“天马”之行

学习迁移理论强调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影响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并且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凡一种学习加强另一种学习,称为正迁移,在写作中需要正面迁移。这种正面迁移其实更是一种思辨思维的拓展延伸,需要考生在由此及彼推理中开启想象思维,真正体味到本质的指向意图。

根据学习迁移理论,思辨思维论文应是学生天马行空拓展延伸的导火索,应始终为思维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和保障。我们以2017年全国Ⅱ卷的作文为例予以解析,要求考生从6个古诗句中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所选的诗句是: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命题的用意很简单,就是要求考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重新审读诗句,找出其中异同,发出自己的心声。这就需要考生发挥正迁移,从诗句中挖掘其中内涵,要求是选择2个或者3个,很多同学自然以“归类”的方法来找出其中思辨思维,像,鲁迅的“四敢”与毛泽东的“风流人物”有何关联?倘若细读就不难发现,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民族脊梁”之人,这些人自然保持着为民请命,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就跃然纸上。这样由此及彼扩展,不仅能给思辨注入生机活力,更能使得辨析富有层次质地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由此及彼拓展的时候,应该凸显“思考”“分辨”,要围绕现象挖掘隐藏其中的线索,探寻丰富宝藏。教师多引导学生根据有限的文字信息,扩展、发散自己的思维,丰富语言、谋篇布局。此外,考生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凸显“辨”要由“辩”体现出来。

三、循序渐进:拨开“迷途”团雾

曲径通幽处,需要走出迷途深入探寻。思辨性的文章尤其要求考生注意把握好起承转合,需要考生在“起”的时候要做到“轻装上阵,给人以目标明确之感”;在“承”的时候,需要“论据充足,给人以博学多闻之感”;在“转”的时候,需要给人以“论证有力,让人心悦诚服”;在“合”的时候,需要“恰到好处点题归纳,让人豁然开朗”。这便是思辨性论文应该具有的“循序渐进”特征,需要考生予以关注。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无论是2019年全国I卷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全国Ⅱ卷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还是2020年I卷的“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无不都是要求考生在认真深读题目基础上,根据所提供的素材透过现象挖掘其中的本质。这是命题者的初衷和意图,我们应该认真审读,更应该遵照执行。全国卷的作文体现的循序渐进原则,需要广大考生注意把握好如下几点:(一)心静如水拜读,考场如战场,倘若心浮气躁地战斗,必然会顾此失彼,大意失荆州。考生不妨多审读写作要求,多从命题者和阅卷老师的心理揣摩他们的想法,从要求中找出自己感兴趣和想写的内容。(二)由浅入深是王道,思辨性文章忌讳的是考生写作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应该是花更多的精力去写作“为什么”,多从深度和广度去开挖,让自己的博学多闻得以真正展现。(三)辩证剖析是妙计,考生一定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多从事物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去解读写作要求,知晓容易迷路的地方,突出客观、全面、合理,让文章走出不知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泥淖。

作文一旦缺少循序渐进,定会让阅卷老师“一头雾水”。考生在研读写作要求的过程中自己心中应该始终围绕“这是什么”“这为什么”“怎么样做”来构设文章的思路。考生在论述的过程中应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收集足够的证据,列出论证方法,始终为自己的论点提供强有力支撑,让文章有广度、有深度。

四、推陈出新:摘取“创意”硕果

“审美疲劳”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很多同人在阅卷的时候,特别是批阅作文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疲劳。不过,教师一旦看到有的考生另辟蹊径,在与众不同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定然会是耳目一新。其实,走出审美疲劳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推陈出新,让自己的文章“鹤立鸡群”。

我们翻阅2018年以后的全国卷高考作文,就不难发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命题导向,许多新思路中思辨性思维成为炙手可热的考点。从2018年全国I卷“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全国Ⅱ卷的“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到Ⅲ卷的“改革开放发展”等,无不蕴含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有很多需要发展创新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尝试。这就需要广大考生在构思文章的时候,一方面,找出“标新立异点”,要在反复揣摩写作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拿捏好新点,抢占好制高点认真构思和揣摩,让文章有高度;另一方面,突出“言之有理”,始终保持开放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方面入手,让文章有深度。我们从上述的Ⅲ卷中就可得出:三条标语口号分别代表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有很强的历史层次感。分而论之,则是本质上体现了当时“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历史定位;反映了可持续发展观和谐发展观;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得起历史和人民的重托。

考生要想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需要有足够的研读时间,需要在层层筛选中找出新点。但无论怎样的创意,都应该做到切合主题,不可偏离主题不着边际地论述,让文章空洞贫瘠。这种发展创意应该为大众所接受,让评卷老师产生同感,甚至是拍案叫绝,成为值得认同的好文章。

由此可见,高考作文中“你的思考”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亮丽风景线,应该是“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代言人。考生写好自己的思考,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更需要日积月累的明辨是非,懂得正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让作文有温度,有高度,更有深度。唯有如此,“你的思考”才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倍感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周娴,女,1981年生,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周娴

高考作文思考论文 篇3:

由高考作文引起的思考

2010年6月中旬,我参加了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的评卷工作,我被分配到作文评卷小组。整个评卷期间我批阅了上千篇高考作文。本次作文属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几何学上的那个点,只有位置,没有长度,没有宽度,也没有高度,正是无数个点形成了无数根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作文要求:1.根据联想作文;2.自定题目,自定立意,自定文体。3.字数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绝大部分同学分别写了“团结的力量大”或“大事物由小事物构成”或“量变引起质变”或“小事情成就大人生”“水滴石穿”“积小流而成江海”……其中不乏积极向上、文辞优美的作文。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成功。但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以后,掩卷而思,却发现没有一篇作文谈到国家、民族、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这不禁让我大吃一惊,感到十分恐慌。上千篇作文,也就是上千名同学没有一个想到国家、民族、社会。仅把自己的眼光与自己最具体最切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岂不让人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前途担忧,为教育而悲哀。诚然,与上千较之,本次参加高考的考生约50万人,确实显得微不足道,简直可以说是沧海一粟。但从这么多学生所关联的班级来说,其人数可能会大大增加,所覆盖的面也就会增大。这样看来,上千人也可以一窥现代学生的思想潮流;可以窥见我们教育的导向与失误。(此处的教育不只包括语文教育,更包括学校其他方面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以致学生缺少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关注而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种具体的品质上呢?

九月份开学,我们学生谈起这个作文题目,让高三(2011)级的学生也审审题,立立意,结果与我评阅过的作文如出一辙。我又再次被震惊。我引导大家能不能从国家、民族、社会的高度立意。学生的回答又让我担忧:他们表示可以,但不好寻找这方面的材料。好好想想,我们从初中到高中,这样的人物,事例还少吗?远的不说了,就近现代100多年的时间里,这样的人少吗?随便抓出来都一大把,更何况生活中我们常在公共场所看到“寸步积成千里,点滴汇成文明”“每个人进步一小步,社会就进步一大步”之类的句子,稍加组织也能成篇啊!可是学生却说即使有了这些材料,也写不好,驾驭不了这些材料。

静而思之,学生谈的又何尝不是实话呢?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关注点都在所谓的“作文技巧”上。老师们一味的教学生写应考“新八股文”。我连续带了几年高三年级,听了一些老师的作文课,都是对作文的写作技巧做了全面的条分缕析的。比如,一堂教学生写开头的作文课,教师就罗列了“开门见山”式、“自然景物引入”式、“古诗名言引入”式等等多种形式。在语言的外装饰上更是极尽工巧之能:外观上要整齐——要尽量使用排比或对偶的句式,内容上要形象生动——要尽量在这些句子中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音上要和谐——要尽量的使用一些押韵的词语或叠音词语,用词上要有冲击力——要选用一些有震撼力的词语,字数上要恰当——开头这段最好占作文纸的四行上下。这就是老师认为的好开头。同样,全文的每一个部分该写什么,都有一些要求,甚至于一篇作文有几段、写几个材料,一些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就是忘了教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关注国家、民族社会。这就好比武侠中的武林高手,只有拳脚功夫,没有内功,终是挨打的命。有了上乘的内外功,还得有高尚的思想作引导,否则就会走火入魔。

虽然我们的学生有了一些功夫,却无法施展,无法达到更高境界,就是缺少崇高的思想情操。只有具有大胸怀的人才会写出大包容的文章,只有具有大志向的人才会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朴实的话表达出惊人的思想认识。如果当年杜甫只考虑自己的生计,只关注自己屋上的“三重茅”,没有对天下苍生、国家前途的关注,可能我们今天就无缘结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

反观我们平时的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家庭),我们都在教学生什么?不可否认,我们也常担负社会责任。但我们又常常是怎样做的呢?我们都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行动。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擦挂,小受伤的你,会说什么,做什么?此时你是社会人,周围的人就都受你教育了;而此时假若你的孩子也在旁边,又对孩子是什么样的影响?假若学生知道了此事,对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学生缺乏大志向,少大爱,这与整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关系。想想几十年前,青年谈救国、强国、富民是很正常的事,但现在如果真有这样的学生,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回认为他是异类,有病,或骂他“假”。这真的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反思自己,平时我对儿子还算严格的,从思想上要求他上进,正直;行为上要合规范,甚至礼仪;品质上要能吃苦,坚韧。但目的却是为了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过上好生活。缺少了对他更崇高的思想的教育,更高尚的情操的培养。

邓小平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的家长、社会、学校再不反省,再不共同配合,真不敢想象,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什么样!

(责任编辑李翔)

作者:何大庆

上一篇:教育创新分析论文下一篇:绿色化学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