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生态规划探讨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绿色建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宜居的生活环境、美丽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绿色建筑作为以环境宜居、资源节约、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为标准的新型节能建筑,改变了以往建筑业巨大污染、巨大资源浪费的传统行业模式。随着我国国家政策和地方立法实践的不断推进,绿色建筑的一星级标准已经开始在大部分省市强制实行,但是在实践中却缺少与之相对应的绿色建筑监管法律机制,出现了重建设轻运营、有绿色建筑之名却无绿色建筑之实的情况。本文通过价值分析法对监管的概念和监管权力正当性进行分析,以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社会共治理论和经济法学的社会本位等理论作为构建绿色建筑监管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支撑。从深圳开发商拒绝绿色建筑财政补贴,拒绝运营绿色建筑,导致绿色建筑名不符实为切入点,分析其本质原因在于缺少专门化的监管法律制度机制来保障,其一,缺少主体协同监管机制;其二,缺少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机制;其三,缺少强有力的法律责任机制以保障监管的效果。专门化的监管法律机制的缺失影响了我国绿色建筑市场的效率与公平。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化的绿色建筑法律,但可以在《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中找到关于绿色建筑的模糊性规定。针对我国各省市绿色建筑大规模推进却有名无实的客观情况以及在实际监管过程中的现实情况,结合绿色建筑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人的健康舒适权利的性质,有必要从《环境保护法》和《建筑法》以及地方性法规的角度,建立专门性《绿色建筑监管条例》来保障绿色建筑的绿色发展。笔者以《环境保护法》中的预防和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城市与环境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绿色建筑评价制度、能源监测与管理制度为基础制度,分析我国绿色建筑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首先,建立主体协调监管制度,明确住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并通过建立以政府、开发商、消费者等各利益群体的多元监管平台与机制来保障绿色建筑市场的效率与公平;其次,建立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机制,明确事前的环境与城市规划和绿色建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预防机制,确定事前事中的资格审查许可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加强科学合理的事后评估标准和标识机制;最后,结合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和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通过确认和保护绿色建筑市场上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明确主体法律责任,最终形成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权责清晰的绿色建筑监管法律制度体系,更好的规范绿色建筑市场秩序,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法治化;全过程监管

学科专业: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绿色建筑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价值分析法

1.5.3 比较分析法

第2章 绿色建筑监管的法理学分析

2.1 绿色建筑监管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2.1.1 监管概念界定

2.1.2 监管权力的合法性和实质正当性

2.1.3 绿色建筑监管法律规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2.2 绿色建筑监管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2.2.2 经济法学理论

第3章 我国绿色建筑监管相关法律制度分析

3.1 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依据

3.2 绿色建筑的监管法律制度

3.2.1 事前预防制度

3.2.2 事中事后的监测与评估制度

第4章 我国绿色建筑监管法律制度缺陷

4.1 缺乏主体协调监管机制

4.1.1 政府内部监管权责划分不明确

4.1.2 缺少明确的第三方机构的社会监管

4.2 缺乏全过程动态监管

4.2.1 事前预防缺乏针对性

4.2.2 事中事后监管手段不够科学

4.3 法律监管力度不够

4.3.1 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

4.3.2 处罚标准不明确

第5章 我国绿色建筑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5.1 建立主体协调监管机制

5.1.1 明确政府各部门监管职责

5.1.2 建立第三方机构的监管

5.2 建立全过程的监管机制

5.2.1 加强事前的预防机制

5.2.2 建立事前、事中的审查机制

5.2.3 实现科学合理的事后评估机制

5.3 完善监管效果

5.3.1 平衡利益关系

5.3.2 完善利益主体法律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化工企业管理安全生产论文提纲下一篇:艺术功能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