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保险范围扩大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我国交强险对于交通事故中的保障对象仅限于是除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以外的其他受害者,对于交通事故中的财产赔付的范围也仅是包括了财产损失中的直接损失,这种做法不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强制保险范围扩大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强制保险范围扩大分析论文 篇1:

论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构建

摘要: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到上海福喜食品案,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百姓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关系百姓民生,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及安全。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刺激人们紧绷的神经,人们不禁疑惑,还有什么能吃,还有什么敢吃。而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建立能为百姓的餐桌安全提供一层保护,能让百姓吃着放心。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构建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我国构建构建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必要性;可行性

绪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安全关系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食品安全关乎民生,保障民生是政府职能的根本所在,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公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构建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能够分散企业风险,保护受害者及时获得赔偿,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减轻国家负担。

一、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 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及相关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于2014年5月14日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送审稿第65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食品安全领域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

2015年2月2日,由中国保监会、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味着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初步建立,相关试点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二) 保险公司方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江苏长安责任保险公司等多家保险公司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方面有积极的探索,目前我国市场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保险产品多达30余款,2000年-2013年保险行业责任保险原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原保费收入的比例在3%左右。①

(三) 生产企业方面。我国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投保率不足10%,并且投保的企业主要是餐饮类企业,以及单位食堂、学校等,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小企业投保较少。而发达国家的投保率为50%以上。

(四) 消费者方面。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

(五) 各地试点情况。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四川、山东、河北、湖南等省份相继试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二、我国发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必要性

(一) 生产企业方面。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食品安全风险一直存在,如果企业不投保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企业将面临巨额赔偿责任,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企业有转移食品安全赔偿责任的需要,有转移损失危险的需要,有稳定生产或经营的需要。通过保险公司对投保企业相关方面的监督,使生产企业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二) 消费者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的身体健康有致命损害。强制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通过保险公司的专业化运作以及保险分散风险、分摊损失的功能,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必要赔偿,有利于防止伤害的扩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三) 政府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容易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若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受害人可以及时获得赔偿,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减少经济损失;投保企业发生保险责任范围的保险事故时,由保险公司负责赔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三、我国发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可行性

(一) 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具备承保能力。财产保险原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598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212万亿元,②我国保险行业不断发展,承保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等不断在提升。保险公司在交强险经营中的经验可以借鉴。

(二)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具有正外部性。生产企业投保了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可以及时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赔偿,有助于保护受害者的权益;投保企业也将面临较小的损失,便于其继续经营;有利于社会稳定,减轻政府负担。所以发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对各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因此,政府应推行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这样有利于降低损失,有利于生产经营的继续和社会稳定。

(三)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可以有效转嫁风险。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受害者一般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得赔偿和救济:一是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但是如果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不愿赔偿或者无力赔偿,那么受害者会迟迟得不到赔偿。而实行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后,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责任保险能有效提高被保险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能力,并且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能够起到风险分散和损失分担的作用。

四、对我国构建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制定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构建和发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基础。只有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才能激励食品生产与销售企业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去转移其责任风险,才能建立并有效运行责任保险制度。采取严格责任原则。采取惩罚性赔偿原则,增加企业违法成本,使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注重食品安全,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有利于企业进行事前风险防范。

(二) 保险公司方面。一方面保险公司需要在经营能力方面自我提高。由于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承保的是投保企业的法律责任,保险公司在承保能力方面需要在其他险种不断发展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经营能力。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积极与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保险公司与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部门合作,根据历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数据,建立数据库,为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三) 生产企业方面。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生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风险一直存在。生产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使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上至企业管理层,下至车间工人,在风险管理制度规定的框架内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按照生产规程进行操作,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真正为百姓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

(四) 公众安全意识方面。消费者应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媒体可以利用宣传栏、报纸等媒介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引导消费者和企业树立食品安全意识。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构建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我国应推行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我国应以政府立法推动,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其中,生产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并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关,消费者应增强维权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这样才能构建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还百姓食品安全。(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春梅,发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商,2013,(11)。

[2]李宁,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要点分析[J],现代养生,2014,(7)。

[3]荆赛红,浅析构建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可行性[J],商,2013,(10)。

[4]杜波,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1)。

[5]李晗,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若干问题探析[N],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3,(5)。

注解:

①数据来源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②数据来源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作者:张旭

强制保险范围扩大分析论文 篇2:

论交强险的保障范围

摘要:我国交强险对于交通事故中的保障对象仅限于是除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以外的其他受害者,对于交通事故中的财产赔付的范围也仅是包括了财产损失中的直接损失,这种做法不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关键词:交强险;保障范围;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第三者的界定

交强险是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它在平稳起步后,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同时,有很多细节被关注、被总结、被论证。自实施以来,具有强制性、广覆盖性及公益性特点的交强险制度的建立对完善我国的立法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道路交通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在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以及相配套的措施没有到位,交强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许多争议,本文通过探讨财产赔付是否应包括损失中的间接损失和“第三者”的界定来分析交强险的保障范围。

一、我国的交强险保障现状

机动车辆强制保险几乎是当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推行的一种保险制度。中国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有一个强制机动车投保制度,但该制度适用范围很小。真正意义上的强制保险立法是2003年《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提出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自2006年7月1日正式实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该条例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为标的,以填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所受损失为目的,故是一种第三人保险或者第三者责任保险,是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补充。赔偿的原则根据《交强险条例》第21条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因此,中国现阶段的交强险赔偿范围与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包括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具言之,赔偿范围为: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赔偿的本车之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

二、国外的汽车强制保险制度中的保障范围

(一)英国

机动车辆强制保险几乎是当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推行的一种保险制度。英国从1931年起正式实施“强三险”,规定任何车辆如果没有有效的第三者责任保险单或保险凭证,不得在道路上使用。英国“强三险”最初只保障人身伤亡,赔偿无限额,财产损失责任于1989年列入保险范围内,限额为25万英镑。对未获投保人授权驾车者使用保险车辆造成的第三方财产和人身伤亡者,保险公司必须承担赔偿责任。英国1930的《道路交通法》规定,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承保对象不包括正在运送或者正在上、下车的乘客。但是1972年的《道路交通法》将承保对象扩大至所有的乘客。

(二)美国

美国的强三险规定,车主在使用汽车前必须购买法律规定的最低限额以上的保险。各州做法不一,如纽约州和卡罗来纳州将乘客的损失包括在强制保险之中,而马萨诸塞州在1953年修正相关的强制保险法规时将乘客的损失排除在强制保险的范围之外,只有机动车驾驶人或所有人另行加保时,保险的效力才及于乘客。

美国汽车保险制度特色之一是无过失赔偿保险,这与英国的交强险制度不同。这种保险是指在事故发生时,为了及时对受伤者进行治疗而不至于贻误伤情,当事双方暂时放弃对车祸责任的争议,而向自己保险公司请求赔付的一种保险。无过失赔付只针对车祸中车内的受伤人员,一旦发生车祸,双方无需证明责任归属,各方保险公司都可向投保人提供赔偿。

(三)日本

1955年,日本通过《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法》实施强三险,旨在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并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该强制保险仅以汽车第三者伤害责任为限,不包括第三者财物损失。该强制保险的除外责任只有两个: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或重复保险。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并未对救济对象中的“他人”做出明确定义,对“他人”的理解和判断是通过司法实践不断摸索、逐渐形成的。“他人”的涵盖面可以包括行人、其他车辆受害人、事故当时未驾驶事故车的驾驶者或辅助驾驶者、同乘的亲属、好意同乘者以及对运行起间接、潜在的、抽象的支配影响的共同运行供用者等。

(四)德国

德国自1939年11月实行首部《车主赔偿责任保险法》,目前该法规已发展成为欧盟内部通用的交强险法规。德国交强险赔付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人身伤害、车辆和财产损失,甚至还包括误工损失、交通补贴、精神损失赔偿等。在现实操作中,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基本涵盖了受害方全部人身医疗费用和车辆修理费以及由于事故造成的相关损失。

总结国外强制保险的保障范围,目前除少数国家(如德国、美国部分州)的强制保险既保障人身伤亡又保障财产损失外,绝大多数实行交强险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只保障人身伤亡,而物的损失主要通过商业保险加以解决。对于第三者的界定,英国的做法是都保障在其范围内,美国是各州持不同的规定,日本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为自己的利益运行机动车,而导致他人人身伤亡的,该机动车运行人对该受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如果运行者或机动车驾驶人尽到了恰当的注意义务,并且受害人或第三人有故意或过失,并且机动车不存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的缺陷时,该运行者或机动车驾驶人不承担责任。中国现阶段的交强险赔偿范围与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包括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具言之,赔偿范围为: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赔偿的本车之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

三、我国交强险保障范围努力的方向

(一)完善财产损害赔付的范围

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该条例明确规定了,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保险公司的赔付范围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对于财产损失的赔偿仅限于受害人随身携带的财产损失即直接损失。而财产损失应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其中,直接损失一般是由于侵权行为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财产权的客体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或者受害人为了补救受到侵害的民事权益所为的必要支出。如因为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动产的毁损、灭失,或者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造成不动产的权能分离或财产实际价值的减少等。受害人因为生命健康受到侵害而支出的必要的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等,也属于直接损失。间接损失是指由于受害人受到侵害,而发生的可得的财产利益的丧失。表面上看,间接损失与当事人的生命和健康一般关系不大,但进一步说,间接财产损失可能也与受害人的生死紧密相关,所以,仅仅只赔偿直接损失而丝毫不考虑间接损失,是不太科学的做法。虽然财产损失也可以通过商业保险来加以保障,但会增加投保人的投保费用。

(二)免除或增加赔偿限额

我国的交强险赔偿限额到2008年2月1号才提升至12.2万元,以前仅有6万元,尤其对于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这区区的12.2万元几乎是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要改善这一格局,应首先扩大财产损失范围,要把间接损失也应列入赔偿中,但不是完全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2010年的城镇平均工资已经是37147元,12.2万这个数字,已不再能充分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对于交强险的赔偿限额不应该有个具体的数字,即使有,也应该符合社会的发展,提高赔偿限额,切实保障受害人的利益。

(三)将驾驶人和乘车人纳入第三者的范围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实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而对于第三者的界定,我国是仅限于发生交通事故时机动车的相对方,驾驶人和乘车人就成了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保障的空白点。

关于第三者的范围认识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者的范围应该包括本车人员。因为交强险的立法目的就是为了使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能够依法获得赔偿,显然交通事故中的伤亡人员应当包括除驾驶人以外的本车人员,所以将驾驶人以外的人员纳入交强险范围,在理论上并无障碍。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第三者不应该包括除驾驶员以外的本车其他人员,主要原因在于:(1)基于乘车人与驾驶员建立的这一信任关系,乘车人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一定的预测和认知,因此,条例规定由乘客自行承担这种可以事先预见的风险,可以减轻强制保险制度的负担,同时也可以防止产生道德风险。(2)旅客运输中出现的群死群伤事故已有其他制度予以保障。我国现行的做法是将车上人员不包括在内,除了上述的理由之外,还从立法的目的来考察,交强险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道路通行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车上人员可以与机动车视为一个整体,在道路通行过程中处于强势群体的地位,所以交强险的保障对象不应该包括车上人员。但从参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工作实践中发现,没有保险制度对司乘人员损害赔偿作保障,这极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问题。

实际上,无论是被保险车辆的车上人员还是车外人员,其生命和健康权均应该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应该为交强险所贯彻,交强险明确将被保险车辆的车上人员排除在交强险的保障之外,有违《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宗旨。

参考文献:

[1]陶家平.交强险中的“第三者”如何认定[J].江淮法治,2010,(24).

[2]李腾洋.论我国交强险制度的完善[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09).

[3]张新宝.陈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理解与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第三者”界定存在争议“交强险”成索赔“拦路虎”[N].人民公

安报,2008-06-11.

[5]邹志洪.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法律实务指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周天保.论交强险的除外责任[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7]武进军.试论我国机动车交强险及其赔偿责任[J].学理论,2010,(21).

[8]宫云举.交强险相关问题探析[J].山东审判.2010,(05).

The discussion of the safeguard limits of mandatory vehicle insurance

ZHOU Hai-yun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Nanjing 210046,China)

Key words: the mandatory vehicle insurance;safeguard limits;direct loss;indirect loss;definition of the third party

作者:周海贇

强制保险范围扩大分析论文 篇3:

解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

摘要:《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已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的实施,将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的经营管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条例》实施后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其车险业务提出经营管理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笔者认为,《条例》的实施,不仅对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顺利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产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也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条例》实施的意义与影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颁布之前,我国并无任何强制责任保险的规定。尽管不少省市规定了机动车辆上牌、年检都必须先办理第三者责任保险,但从法律意义上说第三者责任保险还不属于强制责任保险,中国保监会也将机动车辆保险定位于商业保险,因此实施过程中仍遇有较大阻力。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机动车辆的投保率不到30%。2004年《道交法》实施至2006年7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的这段期间,由于法律制度建设的缺陷,保险公司从自身经营的角度出发,商业保险无法完全替代强制保险的作用,造成大量交通事故发生后,相当一部分交通事故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条例》的实施,从制度上建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这有利于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获得及时有效的经济保障和医疗救治;有利于减轻交通事故肇事方的经济负担;有利于促进道路交通安全,通过“奖优罚劣”的费率经济杠杆手段,促进驾驶人增强安全意识;有利于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维护社会稳定。

尽管在《条例》出台前后,社会各界对于《条例》有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和争论,但笔者认为,尽管有认识与理解的偏差,但法律一经出台,不会有什么改变的余地,对于产险公司,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完善自身行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后的局面与挑战,才是他们必须考虑与及时解决的。

二、《条例》实施后产险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关于“不盈利不亏损”的经营原则

《条例》第六条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实行统一的保险条款和基础保险费率。保监会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总体上不盈利不亏损的原则审批保险费率。”这一规定在草案讨论期间曾遭受专家们的猛烈“攻击”。有学者认为,要解决强制保险业务不盈不亏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强制第三者责任险的定位。强制第三者责任险是属于商业保险,还是等同于社会保险。如果等同于社会保险,推行强制第三者险,意在为广大群众提供最基本的保险保障,但它同时又属于责任保险,要求商业保险公司来承担保险责任,显然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承担。不搞清楚这一问题,根本做不到强制保险业务不盈不亏。

为解决这一问题,《条例》第七条规定:“保险公司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应当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单独核算。保监会应当每年对保险公司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情况进行核查,并向社会公布;根据保险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总体盈利或者亏损情况,可以要求或者允许保险公司相应调整保险费率。”

而从目前公布的费率以及车险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承保范围的大幅扩大以及实际保费收入上升幅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得力的话,“交强险”在经营初期出现赢利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可以通过简单计算得出这一结论:以2005年为例,全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即使每起事故按最高賠付额6万元计算,也只有270亿元,何况大部分事故只是车损而未及人员伤亡;2005年汽车保有量为3608万辆,按每辆950-1050元“交强险”计算,是342.76亿-378.84亿元,还不包括汽车之外9431万辆摩托车、挂车、拖拉机近200亿元的保险费用。

(二)商业保险与强制保险如何衔接的问题

首先,“交强险”毫无疑问对现行的第三者商业保险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在“交强险”正式实施后,如何消化这种“挤出效应”,也是产险公司必须正视的问题。以摩托车“三者险”业务为例,在业内,摩托车“三者险”被普遍公认为是效益险种,但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广东省的很多城市,摩托车“三者险”的市场价不超过50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各家产险公司在对摩托车“三者险”业务的营销政策方面也是不遗余力。“交强险”实施后,摩托车业务必将首当其冲,这对不少产险公司,特别是中小产险公司的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都将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保险责任划分不明问题如何解决。由于责任限额是有限的,商业第三者保险不能取消。如果被保险人购买了两种三者险,发生事故之后,在没有出现先行赔付的情况下,是应该先用强制保险赔还是商业三者险赔偿?在条例中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解释,还有待产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逐步解决。

(三)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条例》的实施对保险公司的车险经营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变化。在产品方面,产险公司将经营两类车险产品——即国家统一的强制保险和保险公司个性化的车险产品,保险公司现行的车险产品面临改造同时还面临一个同质同价产品如何进行市场竞争的问题;在业务流程方面,从整体来看,由于承保范围呈几何级数增加的风险,保险公司必须及时调整风险控制流程,特别是建立或健全客户服务流程,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客户风险信息社会共享;在核算方面,按照《条例》第七条规定:“保险公司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应当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单独核算。”,保险公司的核算体系也会进行相应的变革。在业务管理方面,《条例》第十条规定:“投保人在投保时应当选择具备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资格的保险公司,被选择的保险公司不得拒绝或者拖延承保。”在目前的保险实务中,对于经常出险的机动车主,过去保险公司规避风险的做法通常是提高保险费率,或者拒保。但现在《条例》的相关规定对保险公司的业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服务质量方面,《条例》也对产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接‘先行垫付’通知须立付抢救费”和“赔偿金10日内必须到位”等有关条例规定。以上种种,在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推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产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极好契机。

三、对产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几点建议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可以说是《道交法》与《条例》的一大亮点,从保险的职能看,保险是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因此,保险业应义不容辞承担其社会责任。同时保险公司也应根据保险经营的特点,在《条例》正式实施后,注意做好几项工作:

(一)发挥保险的防损防灾功能

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车险的防灾防损职能要占据重要的位置。尽管“交强险”的实施对弱势群体有了较好的保护,但还是不应忘记“防患于未然”这句古训,财险公司应从人员配置、防灾技术、宣传工具的制作、核保核赔技术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以期能在全社会事故率的降低方面有所作为。

同时,《条例》规定,驾驶员违法行为记录、肇事比率将与保费直接挂钩,以一年为期限,一年内无违法记录,次年保险费率将降低。只要驾驶员始终保持违法行为“零”记录,保险费率将逐年降低,直至降至最低标准。反之,驾驶员保险费率将逐年提高。如驾驶员在交通事故中无过错,保险费率幅度不以肇事次数为基准。该规定是最好的“激励”措施,有助于培养驾驶员的遵章意识。产险公司应在该规定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费率体系,使科学的费率水平成为调动客户交通安全意识的杠杆。

(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

经济补偿作为保险的核心功能在今后的车险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于考虑到我国国情与社会承担成本的问题,目前“交强险”赔偿最高限额为6万元,这与《道交法》实施后的赔偿标准仍有较大距离。因此,一方面,产险公司在经营强制保险时,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目标,通过保险赔偿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关怀;另一方面,在商业保险中的补充第三者责任险中,通过产品的合理设计,为广大被保险人提供幅度和范围更广的保险保障与服务,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公司效益。

(三)加大展业力度,扩大市场份额

就作为微观个体的保险公司而言,尽管“交强险”实施的是“不盈不亏”的原则,但从我们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短期内“交强险”仍有可能为公司带来较好的经营效益,而更重要的是,“交强险”所带来的潜在客户。从消费者心理来看,如果消费者已在一家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对这家公司的服务、业务等都较熟悉,则倾向于在同一家公司投保其他商业险种,省时省力,容易获得实惠。而且消费者在投保“交强险”的过程中,对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感到满意,对保险公司产生信赖,那么在投保商业险时,他就会优先考虑这家保险公司,从而与该保险公司建立长期的投保承保关系。

可见,争做“交强险”、做好“交强险”对于开发潜在市场、吸引投保客户、扩大商业险市场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产险公司应根据自身规模、经济实力、财务运行状况等因素,加大对“交强险”的展业力度,使“交强险”能与商业险互补互利,弥补由于“挤出效应”对商业保险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2、小议机动车第三者强制险[N].金融时报,2004.

3、李英辉.专家猛烈炮轰机动车第三者强制险[N].京华时报,2005.

4、郭永刚.保险公司老总抱怨机动车强制第三者责任险制度[N].中国青年报,2006.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许海峰

上一篇:现代企业机制审计分析论文下一篇:审计失败几种诱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