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4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信心;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有特长。要在语文课上注重对字、词、段、篇的教学和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芳香;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 篇1: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素质教育的含义: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真正的落实教育方针,能否在各种不利环境下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内容。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

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在教育中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和谐性和创造性。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2)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帮助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健康发展,快乐学习。同时又把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落到实处,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3)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积极参加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这不仅是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使他们将来面对社会激烈竞争和压力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有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由此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身体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保障。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4)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要把评价权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要把评价权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每学期仅有几十篇课文,如果让学生仅限于学习这些课文,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不能获得更多的综合素养。博览群书,才能让学生有所积累。孩子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带来的好处不必多说,同时阅读也是孩子相伴终身的精神家园。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或结合教材,提醒学生,不能使他们懈怠。这样,既增加了他们课外阅读量,又满足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作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要让学生钻入文中,体味、品味,然后跃出纸外,去表达,去交流。这样,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化有声的语言为活生生的形象,朗读就成为打开学生闸门的一把钥匙。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采用多样化的阅读能力培养策略,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被灌输的过程。(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上提高效率。(3)语文的知识面很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我们引进的活水。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求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 结语

语文是又一门具有鲜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基础课程的基础。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字、思想品德、审美教育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独特的地位。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注重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白中兴.发挥语文学科特点,搞好素质教育[J].小学语文教学,1998(5):8-9.

[2]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蔡勤笑.要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种关系[J].小学教学研究,1981(2):34-36.

[4] 刘曼华.集中识字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1.

作者:刘淑杰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信心;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有特长。要在语文课上注重对字、词、段、篇的教学和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芳香;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要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之法。要创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及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看学生是否生动、主动的学习,是否有足够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素质是否过硬;教材处理是否准确;教学效果是否明显。

二、形式多样,强化听说训练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听是我们从外部世界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听说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听是提取信息,输入大脑储存起来,是运用信息的前提条件;说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我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听说训练。

1、在生字和词语教学中,我一改往日教师上面念,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的惯例,把生字词语制成卡片,同桌或同组一个同学念,其余同学听音拿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既进行了听说训练,又掌握了知识。

2、听故事复述训练,以一个小组为训

练单位进行。先让一个同学讲一个简短故事,其余同学听,然后让其余同学来复述故事,看谁复述的故事最完整,每组推举一名优胜者,周末进行一次“优胜者比赛”,增强学生对听说训练的吸引力。

3、做听说传话的接力赛游戏。以纵向座次为小组单位,第一个同学拟好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依次传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一组听、说最正确。即要求说的人发音准确、听的人听正确,学生听说能力在浓厚兴趣中得到提高。

4、利用课文插图,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配有很多插图,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或从上到下观察,或从左到右观察,可作适当联想,一个同学说画面内容,其余同学听后可补充发言,教师鼓励。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思维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读”贯穿始终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非常重要。

1、课前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教学磁带,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抽学生试读,其余学生来讨论交流,试读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表达出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再讨论交流,学完课文再让学生朗读。

2、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每周举行一次讲故事比赛。比赛谁的故事最有趣,最有教育意义。这样既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

四、综合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写作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小学生作文习惯和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训练。要使学生自觉训练,乐意训练,必须巧妙地调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口头“说”作文。写作前,安排学生讲述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有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口头“说”,把思想组织成为连贯而有条理的语言,教师再指导点拔,然后由说过渡到写。

2、适时进行仿写、续写。对于教材中比较短小精悍的写景、写人、写事的课文,在学生学习之后即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指导学生续写,既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指导学生坚持天天写日记,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有意义的人或事都可作为日记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也培养了學生的写作能力。经常不懈地进行这样的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听能听得到重点,听得到头绪;说能清楚、完整表达意思;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写能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发展了学生智力,提高了学生素质,能充分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素质教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同课堂教学并行的语文教学的另一翼,不是可有可无的放羊式的课外活动。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要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兴趣、观察以及参与活动上下工夫。

我在指导学生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开展活动时,先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如你身边的环境怎样?你对环境保护有哪些想法?对自己家乡的环境了解多少?集思广益,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如到实地考察、去相关部门调查、访问当地老人、查找相关资料、与同学合作学习、请父母帮助学习等。各显神通,选择汇报学习成果的形式。如以文字记录作环保宣传、展示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书或标语牌等。畅所欲言,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经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做”、“访”、“实验”、“探究”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科学性、自主性等特点,同时也体现了综合性学习所追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

总之,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字、思想品德、审美教育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而教师的教学观念又是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关键。所以,要把语文课上成素质教育课,要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致力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学习语文的课外活动,打牢学生语文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颖:浅谈小学语文习作训练[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

[2]李伯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如何弃旧图新[J];课程.教材.教法;1987年01期.

作者:关珍洋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 篇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课题里的主旋律。语文教学中关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学的落实。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在语文教学中,首先,需要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其次,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再者,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是基础环节,主要是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创造语文教学成果,如思维训练、写作表达、演讲展示、口语交际等。

传统教学是一直灌输给学生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字词句段,逐层分析。在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语文学习后,依然去做概括中心,归纳大意,提取主旨。这些学习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确实有可行之处,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考试答题中能有所收获。但是,在课后的拓展延伸中,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探索发问的精神。

这些环节的缺失,给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带来很大影响。亦如,想象贫乏,思维简单,审美缺失。而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此,在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中,除了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还要立足于学生,真正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让学生做到真正会学、会探索发问、会集训思维和创新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提升与自我发展。相信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问,勤于思考,才能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成长。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材中所节选或编纂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大多带有作者个人印记。它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不管是对自然的探索亦或是生活的体验,作者在创作中都进行了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些被作者创造出的超现实的艺术美或本真的自然美的文学对学生极具意义。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从中发现身边忽略的关于美的事物或体验日常生活中自己没有经历的情感。经过品读或赏析带来的感动和兴奋,震憾与启迪,甚至是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独特的的审美观,同时,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带给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意义深远。这不仅顾及学生的知识和智能,又传达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品德修养、人格教育和审美情趣。教师在此教育中除了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外,还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获取语文学科知识,实践掌握语文活动规律,最终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发展。

例如,在过去语文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鲁迅的文章,通常都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然后囿于书本,只死记硬背文章中关于鲁迅的介绍如(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然后,不求甚解。如关于鲁迅文学的造诣,思想的犀利,革命的情怀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始终存在一定隔阂。

所以,真正的语文学科素质教学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教学目的设置多元化。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学是和谐统一,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環节。由此,在语文教学中,涉及到鲁迅文章时,让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与文章的品读,不能仅仅只是基于课本备注。要善于引导学生发问讨论。

如鲁迅文章措辞是否严厉亦或是近乎刻薄?如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绍兴的风土人情,作者留学日本的趣闻轶事等。显然,在这样学生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将会牵涉到作者的思想、历史的评判,甚至有些延伸到政治与文学、艺术与生活等知识领域。这就需要语文老师需要增长知识,提升自我的同时还要关注时代隔阂,研究地域差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虽然有时难免肤浅或怪异,但却是善于思考的良好表现,更是思维训练的机会。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所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不断推陈出新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不仅从课文中发掘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还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这便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作者:李沛菊

上一篇: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新课改视域下初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