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探讨毕业论文

2024-04-28

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探讨毕业论文(共9篇)

篇1: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探讨毕业论文

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探讨毕业论文

摘要: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研究的切入点,逻辑起点的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决定该理论结构体系的内在严密性,以及它对会计实践的指导和预测作用。论文试图通过介绍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并评析几种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论,最后提出将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设想。

所谓会计理论结构是指由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要素组成的概念体系。包括会计在内的任何学科,都需要有一个理论或者叫理论结构,借以建立统一的逻辑体系。因此在研究会计理论结构时,就必须明确会计理论的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首先要解决的便是逻辑起点的确定或选择的问题,逻辑起点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该理论结构的严密性与科学性。

1.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具备的条件所谓逻辑起点,从哲学的角度讲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而在理论研究中则是指理论构建中起决定作用,任何其他概念必须以它为基础和依据的概念。它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2 .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研究事物首先而且必须要了解该种事物的现象,才能从现象中去发现本质,这就要求所要研究的事物要具有可知性。因此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就更需要具备自身的可知性。如果作为逻辑起点本身就很模糊,那么由其推导出的其他概念也必然是模糊的,这样的理论结构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

3 .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在结构中起决定作用,能够对其他概念进行推理论证。在会计理论结构中,有很多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概念是能够通过逻辑起点推理论证的。这个推理过程要经得起论证,否则这种结构就是不严密的,导致会计理论的模糊及混乱,从而不能发挥会计理论的指导和预测作用。

4.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又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完善。只有和实践紧密联系的理论才是能经得过检验的有用的理论,那么怎么样会计理论才能与会计实践很好的联系、结合起来呢?这要通过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而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只有紧密联系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才能担当这一重任。

5 .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反映研究事物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存在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作用。人们去研究事物,发现规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人们研究会计实践,建立会计理论,是为了更好指导会计实践,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选择逻辑起点时,一方面要反映研究事物的客观存在性或可知性,另一方面也要表达人们的主观愿望。

6.目前存在的几种会计结构逻辑起点论。会计理论产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代会计理论探索也已经历七八十年,虽然对会计理论的探索研讨有丰富的成果,但到目前对于会计理论结构问题,会计界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对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分歧点主要在于对逻辑起点的选择。目前按逻辑起点的选择可以将会计结构理论分为几种:

7以会计假设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会计假设起点论最早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A佩顿于192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提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直接论证的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因此会计假设是进行演绎的前提条件,应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研究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概念等。会计假设是进行会计研究的前提条件,但并不表明它是推理的逻辑起点。在会计结构诸要素中,会计假设并不起决定作用,其他诸要素也不以它为基础,如会计假设并不决定会计目标,相反它受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的影响、制约。因此,会计假设只能是构建会计理论的一个基石,将它作为逻辑论证的起点,显得有些勉强。

8以会计本质为逻辑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研究首先要解决会计的本质问题,会计理论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对会计的`根本认识。我国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是以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的,进而研究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任务、会计方法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议大都源于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和表述,这种独特的理论构建的起点和研究方式造就了我国独特的会计理论结构。在我国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然而把会计本质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有很大的局限性。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会计本质属于纯理性的范畴,是揭示会计深层次的规律。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易使会计理论脱离实际,使其失去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密切联系并且有本末倒置之嫌。因为在构建会计结构理论时,应该是由各会计理论要素研究分析中抽象出会计本质,而不应该是首先由会计本质来推导其他要素概念。事实上,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的核心,是理论反映的内在必然联系,对会计本质的研究,应贯穿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始终,揭示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9 以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不同的会计环境的分析,才能确立正确的会计目标,然后根据不同的会计目标制定出与会计目标相对应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及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等。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无处不在,每个系统都要受到更大系统的制约。对每个系统而言,由于处在其他系统的包围之中,就形成了系统的环境。会计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应把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会计系统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然而,把会计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并不意味着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对研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研究会计离不开会计环境,但是,会计环境并不是会计本身,它并不是构成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

10 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以目标作为研究起点,用于指导所有项目的研究,并作为整个概念结构的基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因此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为: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准则。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

结构的最高层次,是决定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技术的基础。后几种结构要素都是从不同角度来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这种观点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按照不同的目标又分为决策有用学派和经营责任学派。会计目标起点论的优点是能够把外部环境与会计系统有机的协调起来,能使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紧密起来,弥补本质起点论的不足,因此目前为我国多数学者认同。但从会计目标来看,它是人们对会计工作达到的要求和期望,显然是主观的东西。抛开客观的研究事物,以一个主观的目标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仍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并且虽然它可以决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因为会计准则正是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制定的规则,也是主观意志的结果)但是它并不能决定会计对象。如果为避免这种质疑,而将会计对象剔除出会计理论结构更是不妥当。

11 以会计对象作为起点。认为经济活动的存在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它是其他理论的基础。会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具体的说是资本价值运动),由于有经济活动才需要计量其“所得”和“所费”,考核经济效益;为了如实计量、反映经济活动,又必须制订科学规范的会计准则;经济活动具有不确定性,为了实现会计的目标,对经济活动的计量(方法)必须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于是引出了会计假设。会计对象起点论,符合一般的逻辑思维,即从具体事物出发,推导、研究与之相关的更深层次的概念。但作者认为,构建理论结构并不等同于一般的推理、思维过程。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除了推理的起点外,更应突出其对其他理论要素的决定作用。会计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没有人们的主观意愿,即会计目标,也就不会有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假设了。因此以会计对象为会计结构的逻辑起点,仍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12会计对象与会计目标的结合是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合理选择。通过以上分析,作者认为,在会计理论结构诸要素中,无论哪一个单个的要素(会计假设、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均不能理所当然的位居逻辑起点而决定其他的各要素,并且不能同时符合前述的几个条件。作者通过分析比较认为,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共同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因为他们能够满足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四个条件。

13 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具备可知性条件。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作用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时期内是确定的,可知的。而会计目标,是人们期望会计系统达到的目的或境界。会计目标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会计目标不能超过会计实践的太远。虽然会计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在一定时期,会计目标仍然是可以确定、认知的。

14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能够紧密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会计对象本身就是会计实践的对象,是会计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还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愿意。这样的话,因此会计目标是人们基于会计实践、会计对象所做出的愿意表达,并为此愿意研究促进会计实践发展的会计理论。因此,它们共同作为逻辑起点,能够紧密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

15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对其他要素起决定作用,能够对其它要素进行推理论证。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既能体现客观存在对构建理论结构的制约,也能体现主观意愿对其他要素的决定作用。会计目标一方面要受会计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反映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要求,这样,两者综合起来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既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又能体现主观的意志,并共同决定其他的理论要素如会计假设、会计准则、会计本质。

16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在此逻辑起点当中,会计对象是客观的,而会计目标则是人们的主观意思表示。由二者结合起来的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当然满足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要求。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教授于在中国会计教授会第三次年会所做主题报告的整理稿

[2] 宋英慧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税务与经济,,3

[3] 廖洪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也论会计目标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3

[4] 吴群琪论会计理论结构交通财会,,8

[5] 葛家澍什么是会计理论会计研究,2000,10

[6] 吴联生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述评会计研究,1998,10

篇2: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探讨毕业论文

一、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概述

1、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会计假设最早由W・A・佩顿于1992年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提出,但直到50年代末才引起美国会计界的高度重视。其观点是既然把会计假设视为来自客观环境对会计的约束条件和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那么会计假设就必须作为公认会计原则的最高层次概念或命题。按照演绎法,以会计假设为出发点推导出会计程序和方法。

2、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认为,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就是其长期研究的结果。

3、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系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工作水平,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审计、财务的客观历史条件及其特殊情况。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研究的必经之地及深入展开研究之依据,而且是探明会计原理、本质及规律的出发点。会计环境决定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及会计职能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4、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会计目标起点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在会计信息系统论基础上,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思路深入人心并占据西方会计理论的主导地位。会计目标起点论认为,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应首先明确目标,再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计量,指导会计实务。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特征

1、惟一性。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一个,而且只能是一个。进行会计研究工作需要有一个切入点,即逻辑起点。从这点出发,研究会计的其他相关问题,达到对会计的深入认识,形成会计理论,进而指导会计实践,并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只有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才能减少研究的盲目性,达到对会计的本质性认识。

2、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贯穿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始终,不因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会计的实践活动,会随着时代、社会、经济等的发展而变化,从而使得会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时期各个不同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发展性、复杂性和变化性。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和规定性。这就决定了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必然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不因时代、实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历史的稳定性。

3、普遍性。这里所讲的普遍性,是指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理应成为而且应当是所有会计学分支的逻辑起点,不能仅仅适用于财务会计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把这一特征称为统一性。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和绘图记事等会计学科的萌芽状态,到单式记账法的产生、复式记账法的出现,会计基本上是履行反映和监督的职能。这时的会计学科以财务会计为主。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管理的需要以及人们越来越重视会计等原因,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学等学科才相继独立成科。目前,会计学科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分支,如国际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因此,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不能仅是财务会计的逻辑起点,它应该成为整个会计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相结合共同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合理性

前面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一一作了介绍和评价,笔者也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把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相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考虑,作为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下面来谈谈理由。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会计环境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对会计环境理论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如果用系统、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会计理论,会计环境必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首要因素之一。环境变了,则导致对会计其他领域认识的变化。把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一个突出优点,表现在理论的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一致性上,因为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因素,把会计环境视为内生变量则减少了理论的不确定性,研究的结果更为稳定,也更符合人们对会计理论内涵的界定。

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因此,将会计环境纳入会计理论研究的动态过程中,结合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就可构建一个分层面的会计理论体系,这样的会计理论体系才能满足会计理论本身发展和指导会计实践的要求,使理论具有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段志新:“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定位”,《审计与理财》,.5

[2] 刘丽丹:“浅谈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经济师》,2006.3

篇3: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研究

任何一种学科都必须有完整、科学的理论结构作为支撑, 否则在实际业务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一套科学的、符合逻辑的审计理论框架是进行研究该学科的基石, 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实务与理论的矛盾, 更有助于指导审计实践的工作。

审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根据系统论观点得出, 在系统中需要一个内在完整的结构, 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审计理论。审计理论结构是审计理论要素从审计研究起点出发,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在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框架之前, 先要确定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在此基础上准确有效地研究审计理论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

1 逻辑起点阐述

逻辑起点是概念这不仅是概念术语, 而且要求这个概念是“物”的概念, 既不是关系, 也不是矛盾, 更不是问题, 是一个以“关系”和“矛盾”为实质的“物”的概念。要解决逻辑起点及其同相关概念的关系问题, 则首先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做简单说明。理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常从特殊问题的解答开始。在认识理解的过程中, 问题将随着深入理解而分组形成问题群。问题的分化可以明确发展的路径。

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在知识点之间联系, 是由知识点A的存在推演出知识点B, 由知识点B的成立证明知识点A, 才能说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的。

总之, 明确基本问题后并作出解答, 用其回答作为基本命题, 在对基本问题回答时, 找到并抓住有关概念中最具有关键意义的一个, 做出充分说明, 而后拓展到其他相关概念和概念联系, 则可以将其看作基本问题回答的起点。

逻辑起点是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贯穿理论体系的始终, 从哲学的角度, 理解逻辑起点的定义: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的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 也叫做上升的起点。逻辑起点的基本特点包括五方面:最为抽象、最简单、体系元素、起点和终点辩证统一。

结合以上的分析, 确定了作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 (1)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具有基本性, 是其他理论要素的基石。 (2)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起到桥梁的作用, 能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际相联系。 (3)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具有可知性, 从认识角度来说明逻辑起点观点和本文的观点是一致的。 (4) 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该使审计理论与时俱进, 从哲学角度理解, 审计理论应该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不同的主体对审计实践的要求, 同时也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

2 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与分析

至今, 对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典型的几种观点有:

(1) 哲学基础起点论。审计概念产生的依据是审计假设, 然后用它们来指导审计准则, 推动了审计理论的发展。但这种观点存在不足, 哲学作为逻辑起点缺乏实践性, 过于宽泛。

(2) 审计假设起点轮。以尚德尔及著作《审计理论:评级、调查和判断》为代表, 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审计假设, 在审计假设为起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审计理论框架, 主要包括:审计假设、审计定理、审计结构、审计原则、审计标准。审计假设起点论弥补了哲学起点缺陷, 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容易脱离审计环境, 同时忽略了审计目标, 审计假设是根据实际经验和实物假定的, 不是现实存在的, 不能推导出审计目标。审计假设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故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比较合理。

(3) 审计目标起点论。以安德森《外部审计》、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审计学》为代表, 认为审计目标是其它审计要素的起点。任何工作的制定是为了实现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审计目标也遵循目标的规律, 是整个审计过程中的逻辑起点, 指导着审计准则、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审计概念的制定。从审计实践的角度可以认为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的起点, 但上升到理论层次, 在审计目标基础上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具有局限性。

(4) 审计本质起点论。以汤姆·李《公司审计理论》、费林特《审计原理与哲学》为代表, 把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多数研究学者也都选择在审计的基础上对审计属性、审计职能等一些问题进行阐述。从辩证唯物法原理角度理解本质的内涵, 是指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内部本身固有的特性。这就导致了审计本质只是侧重于理论的范畴, 容易与实际脱节, 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也会缺乏完整性。

(5) 审计环境起点论。以汤云土《现代审计理论》、刘明辉《独立审计准则研究》为代表, 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审计环境, 可以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础。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也选择了审计环境起点论的观点。

(6) 多元起点论。近年来, 有不少学者开始提出了多元起点论。

以上观点的提出都有一定的依据, 都有其存在的优点, 同时也有不足之处。综合比较, 笔者认为无论审计假设还是审计目标等审计要素都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 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

笔者认为审计环境具有作为逻辑点所具备的条件, 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审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1) 审计环境具有基本性,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要以相应的环境作为基础, 审计理论结构也不例外。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可以由审计环境推导出。把审计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则是审计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 决定和影响着审计目标、审计程序等要素;内部环境包括审计内容、审计工作人员的价值观等, 决定了审计本质的内容。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区分更有利于对审计理论要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推导和把握。

(2) 审计环境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其所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泛,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 它不仅能及时地反映审计实务的变化, 而且能与实务联系密切。这也印证了“理论来源于实践, 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哲学观点。

(3) 审计环境具有可知性, 审计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审计实践产生影响, 又渗透于审计理论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认为审计环境是客观的, 容易为人所掌握。

(4) 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可以使审计理论与时俱进, 更好地对审计实践工作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建立起来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可以顺应不同时段对审计实践的要求。

4 总结

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必须使用的关键概念, 不是研究起点、研究对象, 也不是研究的任务、意义、目的。本文通过对理论、逻辑起点的研究分析, 确定了作为逻辑起点的关键概念应具备的条件。审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具有基本性、可知性。审计环境还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把审计理论与实践联系到一起。审计环境是客观存在的, 可以作为衡量审计理论是否科学的标准, 还可以使审计理论能够满足不同时代对审计理论的需求。

摘要:审计理论研究起点是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到目前为止, 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论, 不同的研究学者存在着不同种观点。本文根据逻辑起点的内涵, 对各个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把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这具有优势和说服力。

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审计环境,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 (美) 罗伯特.K.莫茨, (埃及) 侯塞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0.

[2]尚德尔.审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

篇4: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探讨

【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

一、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备条件

审计理论结构是一个逻辑系统,它是审计理论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外在表现。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及其科学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由此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的正确性以及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指导程度。要成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有一些必备条件:一是可知性。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可知性是指,作为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条件,作为逻辑起点的要素必须是审计理论中最简单、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现象,是能被人们直接感知了解的直接存在。二是可推性。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出发点,逻辑起点应该能够推理论证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通过逻辑起点可以延伸至审计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也能够推算出尚未知的审计事项。逻辑起点的发展规律能反映审计理论发展的规律。三是结合性。审计理论结果逻辑起点必须能将审计体系与审计环境、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紧密结合起来。逻辑起点要有结合性,要成为联系体系与环境、实务与理论的纽带,使他们紧密结合起来。四是揭示矛盾性。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要能够揭示审计理论体系中显现的矛盾及潜在的矛盾萌芽。矛盾是事务发展的动因,没有矛盾就没有审计理论的发展。

二、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各种观点评析

随着审计理论的前进和发展,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发展。对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不同选择会形成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进而形成侧重不同的审计理论体系。时至今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对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选择做了大量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抽象哲学逻辑起点观

抽象哲学逻辑起点论的代表人是莫茨(Robert K.Mats)和夏拉夫(Hussein A.Sharif)。他们将深邃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审计研究,对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抽象哲学的内涵不易确定,范围也过于宽泛了,以此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现今看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审计假设逻辑起点观

1978年,尚德尔教授提出了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在他出版的审计学著作《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书中尚德尔教授提出了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即假设、定理、结构、原则、准则五要素。尚德尔对审计假设做出了具体描述,包括五个方面的假设,分别是:审计目的假设、审计判断假设、审计证据假设、审计标准假设和审计传输假设。无可否认,审计假设对审计理论的研究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审计假设是基于现实环境由人提出的,对审计主体和客体的一般假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以此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并不太恰当。

3.审计目标逻辑起点观

这种观点在当今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较为盛行。美国审计学家蒙哥马利和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是审计目标论的代表人物。审计目标论较为流行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审计理论的需求是十分务实的,审计目标具有客观性,并且直接指向实务,由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形成的目标导向的审计理论结构能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对现有审计理论体系的功能和审计的方法进行完善。这种观点对西方审计实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审计目标也并不能单独推导出审计理论其他理论要素。

4.审计环境逻辑起点观

人们对审计的实践活动一定是处于某种环境之中的,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各要素,如审计假设、方法等都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审计环境始终影响和支配审计历史发展,是探明审计理论本质的出发点,是审计研究的必经之地。诚然,环境对审计策产生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审计环境不是审计本身,作为一种复杂笼统的大的范畴,脱离了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单独作为逻辑起点是不妥当的。

5.审计本质逻辑起点观

事务的本质是客观的,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能够推导和规范审计理论的研究工作。但是本质就如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可以无限接近它,却很难完全准确地定义它,而且本质问题带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单獨以其为起点,不能够很好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6.多元素逻辑起点观

随着审计理论的前进和发展,多元素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论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英国的汤姆·李(TomLea)最早提出要以审计本质和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我国学者吴联生也提出了审计动因、审计环境、审计目标三要素逻辑起点。以多元素作为逻辑起点,能弥补以单一元素为逻辑起点的某些缺陷,但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科学合理。

三、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之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多元素为逻辑起点,能弥补单一元素逻辑起点或多或少的缺陷。现代审计是一个多元的审计体系,多元素的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更能适应现代审计环境,基于审计目标显著的优越性,笔者认为可以将审计目标和审计环境二者结合来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审计目标会受客观环境影响,二者结合不仅能够对审计理论的其他要素进行推理论证,也较好地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结合起来,并且两者都是可知的,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安亚人,宋英慧.信息认证—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新论[J].审计研究,2003(1)

篇5:再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论文

1.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的。只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才能被人们所发觉,客观性就是能够为人所感觉与认识,并通过研究能掌握其发展规律,抓住其本质的。一个理论的起点若不可被认识就无法掌握该理论的精髓。

2.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是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以及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会计系统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而会计环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环境,两者要联系起来就得通过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贯穿其间。

3.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对其他范畴进行推理论证。若明确了一个起点,掌握其本质,就可以顺着它的规律推导出一个又一个的理论范畴。这是由起点客观性、可推导性决定了的,使该理论能够一直延伸、发展下去。

4.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联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作为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够推导出一系列的理论,并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实践得出来的结果又可以来论证理论,两者不断的指导与论证,来延续其理论的发展,使之不断完善。

5.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前面已经几次提到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能推导出新的理论范畴,并在实践的论证下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能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并不是短暂存在的,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会计存在的必然性。

四、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相结合作为逻辑起点的理由及基本构想

(一)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结合的合理性

既然已经论证了目标的确立是人在一定客观环境下的主观行为意识,强调了人对会计环境的意识反映,侧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较容易忽视客观环境的作用,导致主观决定客观的错误。会计环境起点论片面的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而容易夸大客观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因为作为会计系统中的会计目标,是整个大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和外部客观环境的结合能起到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若是把两者结合,不仅可以避开自身的不足,也可以规范逻辑起点,这个一直争论的问题。把两个观点结合较之于目前存在的各种观点来说是相对完整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相结合具备作为会计逻辑起点论的条件

1.两者相结合是能够被我们了解、把握即具有可知性。会计目标是信息使用者做出的要求,它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如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会计系统则通过客观环境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起点论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说明会计目标是可以被了解与掌握的。会计环境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能够感觉与把握,进而才能够去适应。

2.两者相结合能够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本身就是对会计环境的一个反映,是受会计环境影响的,不同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不同,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会计目标,而会计目标从属于会计系统这个大体系,因此,会计环境和会计系统就能够很好的联系起来。

3.两者相结合能对其他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可推导出特定的会计假设,因为会计目标规定了给谁提供信息,什么期间的信息,以什么计量形式提供信息,相应的就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期间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假设作为会计人员在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下为进行会计工作所作出的合理推断,实质上是环境对会计发生作用的最好体现。会计概念的产生也是会计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着更新、更全面的内涵。

4.两者相结合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会计实践在会计环境中进行,通过作用于会计对象来达到会计目标,由于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会计理论又会受会计环境的影响,才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正是会计环境(客观性)和会计目标(主观性)互补性的充分体现。

5.两者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会计环境影响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实务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状况,而会计本质、对象、假设、目标都统一于社会活动中,通过会计目标对环境的反映,并随之变化而变化,来促进整个会计理论的变化发展。上述5点,能明确反映出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与会计环境起点论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不仅能满足其作为会计逻辑起点的各项基本条件,而且以哲学的角度研究可以说明两者结合能够避开自身存在的不足,是互补的、合理的,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这样的论点才是唯物辩证的,才是经得起不断考验、论证的。因此,把会计目标起点论和会计环境起点论结合起来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小平。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勇,李定清。会计理论体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篇6: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探讨毕业论文

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会计理论问题及由此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它是具体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会计理论,而不包括其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追溯或拓延,它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会计本体理论又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

主要指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性的会计理论问题,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如果再加以详细划分,基本理论还可以分为具体理论层和抽象理论层。具体理论层包括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上相对稳定,与会计实践结合较紧密,在会计实践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这一层次中,会计环境对其他理论要素起着决定作用。

它首先作用于会计目标,并通过会计目标间接作用于其他要素。会计目标对其他各要素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其具体包括的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提供哪些信息、如何提供信息、向哪些人提供信息四个方面,分别决定了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抽象理论层主要包括会计本质和会计职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概念性、主观性较强,与会计实践关系不紧密,在会计实践中难以操作。会计本质实质上是对整个会计系统的定义。而作为定义,自然是在具体事物基础合适的。它产生于具体理论层并对具体理论层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会计应用理论。

主要指由基本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派生概念、条件、规定与方法等。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准则与制度,它们是人们为了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由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决定,并对会计具体目标的实现手段(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及要素、会计程序与方法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及会计实践过程起指导与限制作用,实际可操作性很强,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接口,与具体理论层一起决定了会计行为的方式。

2、会计外延理论。

篇7:浅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一) 财务本质起点论

长期以来, 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是以“财务的本质”为起点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财务管理的本质应该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财务管理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既合乎历史, 也合乎逻辑。但以财务的本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 只能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的问题, 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这一与财务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 也不可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二) 财务假设起点论

假设起点论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 因为它为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基础。财务管理假设是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及其理论研究的前提, 自然也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要素。但是以财务假设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首先, 财务管理假设是依据财务管理环境做出的, 因此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取决于财务运行所处的外部环境;其次, 财务管理假设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最后, 财务管理假设只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

(三) 本金起点论

该观点是郭复初教授提出, 他认为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 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 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但是, 以本金作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实质上还是探讨财务的本质问题, 同本质起点论类似, 仍然没有完全跳出理论范畴, 没有最优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接口问题, 不能有效地指导财务治理实践, 不利于财务理论体系的完善。

(四) 目标起点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 财务管理也不例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出发点;财务管理目标是在考虑风险和报酬两个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质起点论”脱离实践的缺陷, 突出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但是, “目标起点论”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因此, 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不能全面揭示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中构成要素的内容, 最终将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理论结构层次的低下。

二、应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来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笔者认为,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明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那就是环境决定一切, 存在决定一切, 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应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从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内容具有决定性作用, 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起点。

20世纪是财务管理大发展的世纪, 在这100年的时间里, 财务管理经历了五次飞跃性的变化, 我们称之为财务管理的五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浪潮是筹资管理理财阶段, 又称“传统财务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预测公司资金的需要量和筹集公司所需要的资金。20世纪初, 由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 各类企业都面临着如何筹集扩大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第二次浪潮是资产管理理财阶段, 又称“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西方财务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 在残酷的竞争中要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筹集资金, 更在于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管好用好资金。第三次浪潮是投资管理理财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确定了比较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了科学的投资决策指标和决策方法;创立了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第四次浪潮是通货膨胀理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早期, 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持续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便成为企业财务的主要问题。第五次浪潮是国际经营理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市场竞争加剧, 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很快, 国际企业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要。

从20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的变化, 都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是财务本质, 还是财务管理目标, 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管理现象的一种认识, 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 就必须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论。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的本质, 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对象和职能, 进一步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 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假设和财务管理原则, 进而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因此,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从理财环境入手, 只有对理财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 才能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 才能揭示财务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J].财会月刊, 2000, (5) .

[2]俞永华.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研究刍议[J].大众商务, 2009, (6) .

[3]曾三科.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结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

篇8:谈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一、确定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意义

1.能揭示会计理论的最基本层次,成为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讨论会计理论结构应首先明确它的组成元素,作为逻辑起点的元素必须先于其他元素产生,且能制约其他元素,从而能作为会计理论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前提,揭示会计理论的最基本层次,成为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2.能揭示会计发展的真正原因,是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成败的关键。

从根本上看,会计研究因逻辑起点而产生,研究起点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会计理论研究的成败,甚至进一步影响到会计实践的成败。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首先取决于对于逻辑起点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准确把握,然后才取决于人们对理论问题的解决能力。

3.能为丰富会计理论体系,完善会计方法程序提供有效指导,成为判断各层次基本元素的定义正确与否、各环节方法程序可行性如何的最终标准。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元素中,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元素,应能及时地体现这些社会需求的会计属性,从而为丰富会计理论体系,完善会计方法程序提供有效指导。同时,要能据以判断各层次基本元素的定义正确与否、各环节方法程序可行性如何,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和具体应用研究提供一个最终的评价标准。

二、中外会计界关于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主要观点

1.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最早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于192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它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展开。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度、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至今比较统一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1)会计假设源于客观环境,客观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2)如何形成会计假设,形成多少假设以及假设有多少层次具有主观因素,不能确定。(3)假设和原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清楚,以假设逻辑地推导出的各项会计原则超出了当时的经济现实和会计实务界能够接受的限度。

2.会计本质起点论。

会计本质起点论受到了会计本质属性和会计本质的讨论的极大影响,认为会计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概念就是对会计本质属性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因此必须以会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来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是会计本质是关于会计属性的抽象范畴,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它也是滞后于会计实践的,不能很好地指导会计实践,对会计实践只能起间接的指导作用,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直接有效的统一。当前,中国会计研究已逐步放弃了以会计本质作为起点。

3.会计环境起点论。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工作水平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审计、财务的客观历史条件及其特殊情况等。该理论持有者认为,环境决定一切,会计环境始终影响和支配着会计的发展历史,决定了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但是,环境毕竟是外部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只能起到影响而不是决定的作用。它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结合起来,也不能联系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更无法推导出其他理论范畴。再加上该论点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容易夸大客观会计环境的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4.会计对象起点论。

该观点认为,会计理论体系是反映会计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会计对象决定着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等,理应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诚然,在理论上,会计对象确定了会计系统的运行对象,在实践上它为会计系统建立账户、复式记账、会计报告等提供依据,所以它具有联系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特性。但是会计对象是抽象的,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的反映,而必须对其具体化从而形成会计要素。可见会计对象不是起点式的会计理论范畴,而是会计目标决定会计对象。由此,以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其结果是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地反映会计目标从而使会计理论框架失去存在的意义。

5.会计目标起点论。

1982年,亨得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明确了“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会计研究也不例外”即会计目标起点论的观点。目前,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也是以目标作为研究起点,用于指导所有其他项目的研究,并作为整个概念结构的基础。该观点认为,作为一个系统,会计应首先明确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直接存在物,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稳定和有序的系统。该观点也是现在对中国最有影响的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观点。

6.双起点理论。

该观点是许多学者在研究单一要素逻辑起点中得不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时,转而创新性地提出的。对双起点的界定各个学者还不同,主要的观点有:(1)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这种观点认为,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表现在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从主观上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即会计目标上。因此,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2)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这种观点认为,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4)会计环境与会计动因。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环境和会计动因反映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三、会计目标起点论的合理性

1.从逻辑的角度看,会计目标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

首先,会计目标的确定并不是主观臆造的,它反映了会计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必然联系。会计目标的提出,反映了会计本质,并促进会计本质和职能的发展。其次,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决定和制约着会计假设、会计概念和会计准则。会计假设在于对会计系统的外部环境作出判断,但外部环境要通过会计目标作用于会计系统,同时会计系统又通过会计目标去适应外部环境,即会计目标制约着会计假设。会计准则是人们为了保证会计目标实现而制定的用来指导和制约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因此,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直接存在物,任何脱离会计目标而建立的会计理论结构及其要素都是不科学的。再次,会计目标必须通过外部环境予以规定和说明,是会计发展的历史起点。最后,会计目标包含了会计活动的“基因”,是会计活动中一切矛盾的“焦点”,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导向机制,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目标对于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按一定目标运行是一切系统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对会计系统来说,目标表明人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系统,目标是人工系统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系统其他要素的基础。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系统应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是引导和制约会计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缺乏明确可供遵循的会计准则时,会计目标就成为会计行为的判别标准。同时,会计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会计目标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总之,目标对于系统的重要性决定了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的客观必然性,以此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稳定的和有序的系统。

3.从会计理论的性质看,由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会计理论必须密切联系会计实践。

由于会计目标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它是会计环境的需要和会计系统内在本质的统一,而会计目标合理与否,又会时刻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增强会计理论对会计实践的解释和指导功能,使会计理论日趋完善。

综上所述,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能使整个会计理论体系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增强了会计理论体系对会计实践的解释和指导功能,促进会计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所以,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比较科学的。

篇9: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探讨毕业论文

一、以支出周期为逻辑起点构建预算会计基本框架

(一) 按“支出周期”构建预算会计的基础框架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基础框架是按照“组织类别”来构建的, 并按其分为三个核心分支: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总预算会计记录拨款交易, 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记录其付款交易。按“组织类别”构建的预算会计框架必然带来分散化的会计控制框架, 总预算会计只覆盖拨款交易, 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其他交易几乎无法控制。由于公共支出经过拨款、承诺、核实和付款四个支出周期, 并且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和集中性的政府采购改革的推进, 总预算会计也要求记录除拨款阶段之外的其他交易, 特别是承诺阶段的交易, 承诺阶段是已经签署了在未来交付商品或服务的合同或其他形式的协议, 代表着“发生未来支付义务”的阶段。因此, 我们应按“支出周期”而不是“组织类别”构建预算会计的基础框架。按支出周期的不同阶段我们可将财政交易分为拨款阶段交易、承诺阶段交易、核实阶段交易和付款阶段交易。拨款阶段交易会引起拨款总量和拨款分配的增加;承诺阶段交易会引起支出义务的增加和预算资源的减少;核实阶段交易会导致负债或应计支出的增加, 同时导致承诺阶段所形成的支出义务减少;付款阶段交易会导致现金资源的减少, 同时核实阶段的负债或应计支出也会减少。这样, 无论是财政总预算会计, 还是行政或事业单位会计, 人们可依据其交易属性来界定会计要素。

(二) 按支出周期具体设计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

预算会计核心科目应与预算分类相一致。国务院自2007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国际通行做法将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等。我国政府支出采用按支出功能分类与支出经济分类相结合的方法。目前我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置一般公共服务、外交等25类。修订后的《201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类级科目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12类。因此, 预算账户体系中的科目设置也应做出相应地调整, 使之与记录实际数据的科目设置完全一致。表1以一般公共服务为例说明依托支出周期概念设置核心的政府预算会计科目。

表1列示了以支出周期概念构建全面的预算会计, 覆盖到拨款、承诺、核实和付款四个阶段。但这个目标需要逐步实现, 因为同时记录支出周期所有阶段交易涉及很多的技术和非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现阶段预算会计改革的重点应是首先将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扩展到承诺阶段和付款阶段, 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 一是要求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采用相同的会计科目;二是全部付款交易通过电子化网络传输进行。

二、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一体”的会计要素

(一) 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一体”会计要素研究现状

理论界已有学者提出在我国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一体”会计要素。他们借鉴国外对预算的会计管理方式, 提出按照支出周期构建预算会计概念框架, 将会计要素分为预算要素和财务要素, 其中的预算要素按照支出周期确认为拨款、支出义务、应计支出和现金支出 (王雍君, 2007) , 但并未对其具体运用做出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管理司在2011年提出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相结合的建议, 主要内容为:一是建立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政府会计体系;二是按照支出周期构建预算会计概念框架;三是完善会计基础, 建立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双基础核算;四是将支出要素改为成本费用要素。在政府会计“二元一体”会计模式上, 王彦等在2009年提出的在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结构”会计要素, 即同时构建收付实现制为主要基础的预算收支表要素和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基础的资产负债表要素, 其中的预算收支表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而广东省预算会计研究会在2011年按照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的方案, 按照财政总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分别各自设置了比较完整而系统的账户, 但其预算会计支出项目并非按照支出周期构建的, 不能提供拨款信息和承诺信息, 预算交易和实际交易也无法比较, 起不到对预算的实质性控制作用。目前我国关于在政府会计中采用“二元一体”会计要素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会计要素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中科目的几乎完全不一致, 预算交易和实际交易无法比较;二是没有以支出周期作为构建政府预算会计框架的逻辑起点, 无法提供预算执行各阶段的完整信息。

(二) 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一体”会计要素设计

按照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研讨提纲提出的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方式, 在广东省预算会计研究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对其进行补充修正:以支出周期作为构建政府预算会计支出要素的逻辑起点, 记录承诺阶段和付款阶段交易;在会计基础上, 政府预算会计采用承诺+修正的现金制, 政府财务会计则采用修正的应计制;在会计科目和明细账户的设置上, 尽量与《2011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相一致;将会计科目分为三类, 即纯财务会计科目、纯预算会计科目和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科目。属当期财务资源的流入流出, 列入纯预算会计科目;属长期财务资源的, 不涉及当期财务资源的变化时, 列入纯财务会计科目;其他列入共同科目。由于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面前关注的信息重点一是预算执行情况, 二是政府资产和负债情况, 并且我国近期政府会计改革的重点是改进预算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所以本文暂不考虑运营表的编制, 因此, 政府财务会计中不设置收支科目。具体设计如下: (1) 政府财务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政府财务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资产———政府会计主体通过过去的政府活动形成的, 由政府会计主体占有或使用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能为会计主体提供未来服务能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负债——政府会计主体通过过去的政府活动形成的现实义务, 履行该义务会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包含服务能力或经济利益的减少。净资产——政府会计主体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差额。2011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建议政府财务会计采用修正的应计制, 预算会计采用承诺制+修正的现金制。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在第2号研究公报《国家政府财务报表的要素》中, 修正的应计制基础对应的是全部财务资源, 其资产包括投资、可供销售的存货、未清贷款、应收收入及其他应收款项。在第2号研究公报中, 修正的应计制基础对应的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转移支付款、借款和应计负债 (如职工养老保险责任和应计利息等) 。 (2) 政府预算会计的预算收支表会计要素。政府预算会计的预算收支表会计要素分为收入和支出两类。收入——政府会计主体依法已经实际获得的各种税款和规费等收入, 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支出——政府会计主体按照批准的预算发生的各种资产耗费和损失。在第2号研究公报中, 修正的应计制基础中的收入在相应的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确认;支出是指会计期间为取得商品和劳务而发生的财务资源消耗, 而不管款项是否支付, 在购买固定资产等资本性资产时, 当期作为支出注销。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科目分类见表2。

三、政府会计改革建议

(一) 建立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相结合的“二元一体”的政府会计体系

注 (1) :由于暂不考虑运营表的编制, 所以对于长期投资损益、长期债权债务利息引起的长期财务资源及其义务的变化, 本文并未设置反映长期投资损益、长期贷款利息收入以及长期借款利息支出的科目, 而是直接与长期财务资源结余科目对应入账。

在我国政府会计构建“二元一体”的政府会计体系, 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使用一套科目体系, 一套凭证和账簿, 分别生成预算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政府财务会计采用修正的应计制, 政府预算会计采用修正的现金制。

(二) 构建“预算账户”

政府预算会计的构建中, “预计收入”可根据我国政府收支分类中的收入分类进行明细设置, “预计支出”则按照预算功能分类作为一级明细, 而将经济分类作为二级明细。

(三) 扩展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到承诺阶段与付款阶段

总预算会计核算付款阶段交易, 按功能分类作为一级明细, 而将经济分类作为二级明细。假设在付款阶段国库部门需对“一般公共服务”中的“专用材料费”进行登记, 则可记录为“一般预算支出——一般公共服务——商品和服务支出——专用材料费”。同样, 总预算会计还需设置“保留支出”核算承诺阶段交易, 按功能分类作为二级明细, 而将经济分类作为三级明细。假设在承诺阶段国库部门需对“一般公共服务”中的“专用材料费”进行登记, 则可记录为“保留支出——一般预算支出——般公共服务——商品和服务支出——专用材料费”。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索下一篇:保安部领班测试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