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实践教学展示设计论文

2022-04-23

[摘要]从教育学视阈对“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学基础、教学过程、教学特征等进行分析和省察,探讨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路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目实践教学展示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目实践教学展示设计论文 篇1:

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展示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

摘  要:文化创意是文化、经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产物,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快速提升的竞争力,文化的角度更是提升一座城市有效競争力的最好选择。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地处东莞以“服务区域经济,弘扬岭南文化”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宗旨。展示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重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为目标,因此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当重要。现阶段高校展示设计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依然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墨守成规,缺乏时代的创新突破性。该文依托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将展示课程项目化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期待为展示设计课程实训教学环节探寻出一条崭新的符合时代背景,融合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文化产业  展示设计  教学实践

1  展示设计课程的定义

展示是动词,英文翻译为display,表示某种事物表现展出的行为动态。20世纪90年代我国早期展示设计理论研究中对展示的定义为“展览”。展示设计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跨学科的特性显著,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设计专业课。随着我国各类展览行业的发展及学科教育的并行探索,展示设计是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相交流的媒介,是设计理念与文化传播的窗口,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城市商业信息交流不可或缺的角色。文化主题丰富展示形式多样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展示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综合性强、学科交叉相融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包含了营销学、设计管理、人体工程学、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VI、UI)识别系统、建筑设计、陈列设计、商业橱窗设计、广告创意设计等。有针对性、主题性地对商业活动进行创意设计表达。涵盖了展示商品宣传主题的创意表达,消费者、观赏者通过参观、游览达到创意信息的完美交流。这就要求作为展示设计的设计师具有综合性的创意创新意识,结合时代背景,融合学科专业,充分发挥设计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2  文化创意融入展示设计课程的改革意义

文化创意是文化、经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产物,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快速提升的竞争力,文化的角度便是提升一座城市有效竞争力的最好选择。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地处东莞以“服务区域经济,弘扬岭南文化”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宗旨。展示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重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为目标,因此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当的重要。现阶段高校展示设计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依然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墨守成规,缺乏时代的创新突破性。该文依托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将展示课程项目化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期待为展示设计课程实训教学环节探寻出一条崭新的符合时代背景,融合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要求各职业院校“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文化传承能力”。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本科艺术设计专业,依托文化产业背景将民族文化传承提升新高度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在视觉创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我们应该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之外,掌握地域文化相关的知识体系,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现有的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依然摆脱不了依赖书本的理论教学模式,实践部分形同虚设,大部分的学生无法完成参与项目化的设计实训,设计理念多半以理论文字效果图输出为主,很难落地参与到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宣传的目的。由于展示设计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课程涵盖的知识领域较广,课程设计的实践学时不能满足理论输出的目的,学生在设计进程中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对于课上老师讲授的综合性较强的展示设计学科理论知识难以消化吸收,不能做到深刻的理解。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展示设计项目化内容植入教学中,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实践经验,切合实际的设置教学计划及内容,有的放矢地解决现有教学中存在的僵局。文化创意产业是这个时代新兴的产业,随着经济产业链的不断更新,作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时代背景的发展,人才培养要符合市场需求。文化创意产业是一根庞大且复杂的城市链条,如同大树的枝条,其中艺术教育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是这个时代新生的艺术教育衍生品。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将文化创意融入展示设计的课程改革既是培养展示设计人才的需要,又是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3  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展示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

展示设计课程是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的高端课程,前修课程有:空间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设计、材料设计及橱窗设计等课程。后续有空间展示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课程。从课程的知识结构上看展示设计课程解决的是学生对设计作品及品牌规划的展示技能的培养。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是:文化创意融合背景下依托东莞本土非遗保护元素为设计主体,在展示东莞本土非遗传承的基础上,体现商业展示的品牌价值。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品牌相融合,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展示设计的创新力。教学的项目化设计上,“项目”可虚可实,即项目可以是企业商家现有的项目策划专题,也可以是教师课堂上依托市场虚拟的项目专题。项目化教学应符合空间展示设计的工作流程,真实强调情景化教学,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项目内容进行甄选,将项目情景化带入到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情景化学习的乐趣。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东莞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的重要战略突破口。东莞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位居广州、深圳之后,名列全省第三位;其中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和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平均规模都占据全省前列。会展业是东莞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个亮点。东莞位于世界著名的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区域的中心,丰厚的展览资源、一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全球化的发展格局和现代市场经济催生了东莞会展经济。东莞会展业的直接增加值不大,但是会展业带动性强,要真正衡量会展业的规模,应该看它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程度。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东莞会展业不断成熟和壮大。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在专业界颇具知名度的会展品牌,如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东莞电博会、大朗国际织交会、中国(长安)机械五金模具交易会、东莞名鞋展、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东莞国际机械及原料展、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国际线路板及电子组装展等。莞市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文化资源、休闲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历史文化名镇虎门和石龙、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社和国家级明清古建筑群、廣东近代四大名园之一——可园、东江纵队根据地等名镇、名村、名园、名地;拥有袁宗焕、蒋光鼐和一大批岭南派画家文人等历史名人,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利用地域资源优势打造东莞文化创意品牌并植入展示设计课程项目化设计中,以东莞岭南风貌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为背景,在东莞各大商区进行情景化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将东莞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展示设计中,既服务了地方经济,同时提上升展示设计课程的创新力,以及学生地域文化展示的能力。

4  结语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弘扬岭南文化”的办学宗旨,将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理念融入到展示设计课程中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将展示设计理念融入具有岭南气质的文化创意产品中,使商业展示效果体现人文亲和力。同时通过商业展示的途径传承、发扬岭南文化。通过合理设置课程,项目导入,让学生在情景代入、参与理解分析和操作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黄琨.《室内设计专题》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J].广西农学报,2017(2):39-41.

[2] 苏丽萍.“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展示设计课程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4(3):220.

[3] 汪洋.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文汇,2016(10):96.

[4] 李菲菲,计伟楠,李秋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J].艺术研究,2014(1):128-129.

作者:林岩

项目实践教学展示设计论文 篇2:

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学审视

[摘要]从教育学视阈对“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学基础、教学过程、教学特征等进行分析和省察,探讨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 “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审视

[文献编码]doj: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2.003

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笼统,实践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没有创设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改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这种现状,笔者在研究高职高专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和思政课教学内容各版块的特殊性基础上,开发了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本文拟从教育学视阈对“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学基础、教学过程、教学特征等进行分析和省察,探讨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路径。

一、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运行程序

(一)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实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它由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建构程序及操作要领等要素构成。本文论述的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只是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新范式,它既具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共性,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菜单即项目,主题即内容。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可供学生选择的实践活动的主题菜单,以菜单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体验、感悟、分享,获得身心和个性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活动过程及其教学方式,是一个由设计项目菜单、自主实践、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建构、收集资料,自制实践作品、展示交流作品、考核评定等诸多教学环节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此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菜单为载体,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目标,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它固化了学生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角色和地位,规范了学生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制度化、稳定化、程序化,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为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程序

“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从创设实践教学菜单库开始,学生选择并围绕某一菜单主题(即某一个实践教学内容)展开自主实践,是一个由“菜单主题”引发学生“自主实践”的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结合。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以构建实践菜单主题库引领学生参与实践为前提,通过创设菜单主题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实践-自我建构-自主展示实践作品、交流分享实践经验为实践的全过程,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建构实践教学菜单主题库,即建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施“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必须有一批可供学生选择的主题项目,这是实施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它能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方向性指导,是实施实施“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实践教学菜单主题库的建构就是以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版块内容为依托,充分考虑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出思政课项目菜单,让学生围绕一个菜单主题(即任务)深入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参观、体验、调研活动,并以完成任务的要求驱动学生,参与实践,为下一步学生自主实践提供前提准备。

第二阶段,“自主实践、主动建构意义”。“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过程可分为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三个环节。实践前,学生自愿组队、自主选题、策划分工、确定实践方案;实践中,自主体验、自主感悟、收集实践中的各种资料(含文字、图片、数据、录音、录影、活动花絮等)、自制实践作品和撰写实践报告;实践后,展示实践作品,分享交流实践经验,总结评估。

二、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从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追溯其教育学理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被植入了“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首先,“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彰显了“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的重心必须完全置于学习者身上,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学习者能自己指导自己,无须过多地干预。“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基于人本主义这一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菜单主题交由学生自己独立地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结果的评价,整个实践过程均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学生通过对菜单项目的实践,了解把握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及过程,并获得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其次,“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彰显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蕴涵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要素,将学生置于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领会、思考实践主题,展开想象、思维、探究,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实践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相互协作、交流中获得思想道德的升华。

三、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路径

依据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模式的建构实质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主体三大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建构。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围绕这三大核心要素,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来建构的,其具体路径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实践化——建构实践教学“菜单主题库”

“菜单主题库”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涵盖了学生自主实践的理论指导、具体操作内容、操作方式、要求达到的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等内容,是实施

“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本质要求。

1.以教材为蓝本,紧扣课本内容设计“菜单主题库”。实践菜单库不应该是松散的项目集合体,而应该是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相融通、反映教材的理论要点及逻辑关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因此建构实践教学菜单库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实现教材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简言之,即教学内容实践化。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专题化、模块化,然后把专题化、模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可体验、可操作的实践主题项目。每一个实践菜单项目都对应一个相关理论模块的内容,由此形成的菜单实现了教材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是教材内容与实践教学沟通的桥梁,确保了实践教学内容不偏离教材内容体系,符合国家教育部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要求。

2.以问题设置为形式,创设能验证、体验、感悟思政课理论知识点的实践活动情境环境。理论源于实践,每一个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特定的环境和背景。要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吸引力,思政教育就应该面对现实,回归生活世界。在实践菜单主题设计时,要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寻出与理论知识点形成和发展相类似的真实环境,不能再现真实环境的可以创设理论知识点形成和发展的实验性虚拟环境,引导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或者仿真的实验性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自主感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知和认同,提高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结合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与时俱进地拓展菜单主题的内容。一方面,整合形势政策课与思政课相关教学资源,结合形势政策课热点问题设计实践教学主题。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应内含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要点既可以在思政课中找到相应理论依据,同时也能为佐证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现实素材和生动案例。这一设计既提升了实践教学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又丰富了实践教学主题内容。例如,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设计了“我们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来设计主题。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本地重点建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施展个人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4.贴近学生实际设计实践主题库。(1)实践菜单库的设计要满足了学生提高多方面才能的要求。一是实践活动形式的设置应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或做一次访谈,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或到一地参观,满足学生增加阅历的需要;或做一次调查,满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或做一次志愿者,满足学生增加体验的需要等。二是实践主题内容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理论水平不高,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设置的实践主题内容应定位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即设计的主题对学生来说既不太难也不太易,以学生稍加努力能够实现为好。三是实践作品的设置应允许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可以是PPT、摄影、漫画、DV、博客、小说、实践报告等。(2)实践菜单主题库的设计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高职院校要培养的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工学结合、实习实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融进学生的实习实训中,在实践菜单设计上应考虑与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给出不同的实践活动项目。如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热爱劳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品性的养成可以放在一年级专业实习实训中同步进行。

(二)教学对象的主体化——学生“自主实践、主动建构意义”

“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重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主动建构意义。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不再是受到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更多的是理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实践过程的实施具有自我参与、自我掌控的权利。第一,实践主题由学生自己选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践活动项目,也可以自设实践项目。第二,实践合作伙伴由学生自主选定。学生自愿组织实践小分队(3~6人),以学生骨干为领导,将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共同承担,彼此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实践伙伴面前,学习的心态更放松,合作完成任务的效率会更高。第三,实践方案由学生自主确定。选题确定以后学生根据自己对选题的理解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资料,找出问题,确定实践活动的方案。第四,实践时间由学生自己确定。学生在给定时间期限内选择自己的课余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开展实践活动。第五,实践空间学生自主确定。学生根据选题需要自行决定实践活动的场所。第六,实践方法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学生在自主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中,思维得以激活,方法得以优化,能力得以提高。第七,实践过程由学生自己探究。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经历一个自我探究、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从自己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生成理论知识系统,使理论知识得以内化。第八,实践结论由学生自己去获得。让学生自己将实践收集回来的资料包括文字、数据、图片、采访录音、录像、文献等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第九,实践作品由学生自制并自主展示交流。实践结束后每位同学要撰写一份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报告,每个小组要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PPT。实践作品的表达方式也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决定,可以是PPT、摄影、漫画、DV等。实践作品由学生自主在班级或年级展示交流,由此形成了利用学生实践作品反哺学生自我教育的机制。

(三)教师主体的主导化——重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角色

在“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过去“高楼下的训导”、“说不二的道德法官”,变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导演”、“导游”,其角色得以重新塑造,其“导学”意义得以重新定位。第一,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引领者。教师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菜单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菜单项目之中,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的或协作的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并将实践成果制作的实践作品作为考核学生实践成绩的依据,这种硬性指标的约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和欲望。第二,教师是学生实践过程的“顾问”、“辅导员”、“观察员”。在实践方案制定阶段,教师的职责是提供建议、答疑解惑,审核学生实践方案,当好学生的参谋和助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实践计划执行的“咨询员”、行动操作的“辅导员”、矛盾冲突的“协调者”、探索创新的“鼓励者”、安全实践“监督者”的角色。第三,教师是实践成效的评价者。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效的考核模式是生成性评价+终极性评价,包含内化和外显两方面。其一,生成性评价就是对学生自主实践过程的评价,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生成性评价(即内化)参照学生彼此自评体系,即创新意识(10%)+团队协作(20%)+态度水平(30%)+交往能力(20%)+活动能力(20%),进行综合考核。其二,终极评价(即外显)即评价学生实践报告和实践作品。要求每位参与实践活动的同学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实践报告,每一个小组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PPT作品,教师则根据作品反映主题、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对媒体技术应用、版面设计、现实意义、感想和启示等元素评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四个等次的评价,班级最高水平的作品被推荐参与年级评奖,以资鼓励。

[作者简介]甘毛文(1966-),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原)

作者:甘毛文

项目实践教学展示设计论文 篇3: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摘 要 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丰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思想、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由于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不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短板等问题。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从实践前准备、实践信息发布、实践实施、实践支持以及评估反馈五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实行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移动智能终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迎来“微时代”。“微时代”并不是一个具体历史时期的概念,是指在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人们通过微博、微信、微课等新媒介手段进行信息传递的时代。在“微时代”,人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带来难得的机遇。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1]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微时代”的便利条件,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努力构建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变革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态、学生学习方式和实践教学平台,以达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吸引力和有效性的目的。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实践等。学校的教学活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实践,而实践教学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通过引导和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以亲身参与、体验、感悟、践行等形式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以促成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文倾向于采用殷莎莎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义,即“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理论教学所学知识为依托,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各种校内外与课程内容相关实践性活动为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内化所学理论知识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的总和”[3]。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包括学生走出校园课堂步入社会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也包括学生在教室和校内开展的具有实践性质且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活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类型

根据高职院校思政課实践教学开展的地域范围、实践对象和学生参与度三个维度,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小组分析研讨、学生讲思政课、主题展示等。虽然这些教学活动依然在教室或课堂上发生,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为主,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展示的一种过程。实践对象一般是解决某个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学生参与度最广,可以覆盖全体同学,是思政课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

校园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校内访谈调研、拍摄微电影、知识竞赛活动、政策宣讲以及各种与课程知识相关的文娱比赛等。这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打破了教室和课堂的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要求,围绕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开展调研和展示。其实践对象一般是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进行政策、价值观宣讲等,学生参与度中等。因为实践发生的地点在校内,便于学生开展,也便于教师及时介入指导,实践效果可见可控,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也是思政课常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

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圣地、博物馆、纪念馆,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各类社会宣讲以及进行社会调研等。该实践对象为校外的与思政课相关的人、事、物,社会实践需要学生跨出校门,因涉及到对外联络、经费预算以及安全保障等问题,所以在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一般会组织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此类实践教学,所以学生参与度最低。但因为社会实践是学生将思政课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最有效形式,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虽然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增强动手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但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也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准备和劳动,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如果不是教师以课程考核作为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一般不高,进行社会实践时也有部分同学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实践教学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从教师角度来看,实践教学组织难度大,程序较为烦琐,前期需要做好周到安排和精心准备,特别是对于校外社会实践教学,还存在安全隐患,在经费申请、使用和报销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师教学考核中也没有明显优势。所以,除非学校有明确硬性要求,否则教师也会尽量减少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或者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来代替社会实践。

2.社会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短板

第一,社会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很多学校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只有简明的教学大纲,缺乏相关具体实施的指导文件,也没有社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操作流程,致使社会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部分同学参观、旅游的隐形福利。第二,社会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指导互动。因为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所以有些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是采用教师布置好任务,比如参观、调研、志愿服务等,学生利用寒暑假来完成,开学后上交社会实践成果。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无法及时给予指导解决,致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实践教学载体吸引力不足。传统思政课社会实践一般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以及调研访谈等,这些对于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吸引力不足,他们许多人在中学阶段就已开展过类似活动,所以要想吸引他们参与思政课社会实践,思政教师必须要“立足高职院校学情特点和职业教育‘强技能、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质要求,进一步发挥思政课课程育人的优势与功能,继续拓展实践载体”[4],特別是要充分借助“微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为载体,不断提升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二)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高职院校领导认为学校的发展主要是靠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他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没有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5]。在思政课要不要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的问题上,他们认为思政课是历史知识和意识形态宣传的结合体,所以没有必要进行实践,即使需要实践那也就是讨论一下、看看视频即可,主张用课堂实践代替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

2.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不足

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一般包括实践教学的经费、场地以及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保障。就实践经费保障来说,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学业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思政专项经费。虽然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6],但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只写明“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对于“思政专项经费能不能用于开展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问题文件没有明确,由此导致思政教师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专项经费开展实践教学,这也使得校外实践教学很难有效落地。

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相对滞后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专任思政教师人数却没有显著增长,高职院校的思政专任教师与在校生之比大都低于教育部要求的1∶350,大班化教学成为常态,思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量繁重,再加上科研考核要求,因此思政教师可以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的精力有限。同时,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并没有给予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实质性鼓励,只要教师完成现有理论课教学任务、多参加教学比赛即可以获得较高的评价分数,这对于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来开展实践教学并承担一定风险的思政教师显得不甚公平,因此也抑制了思政教师推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主体结构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以“微时代”的网络平台为切入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增添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微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实际,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为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运用“微时代”的移动网络技术平台,可以实现碎片化、交互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入学生的生活当中,使思政课成为“有趣”的课,成为受大学生欢迎的课。这种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移动智能终端课程平台为媒介,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涉及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教学环节等要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优化为实践基础准备、实践资源发布、实践活动实施、实践过程支持以及实践评估反馈5项具体内容,并归结为学习者、教育者和管理者三大主体结构,见图1。

学习者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和主要实施者,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课程平台获取实践开展的必要资源、确定实践任务、组建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活动、反馈实践学习信息等,以有效完成实践学习任务。教育者要系统设计与规划实践活动,课前在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实践前测试、实践项目筛选、发布实践学习资源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借助移动智能终端课程平台对学习者进行指导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平台对学习者上传的实践成果给出评价与反馈。管理者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保障者和监督者,主要是为实践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如经费、网络平台支持、实践基地对接和安全保障等;管理者也可以通过随机参与,对实践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把控,通过收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反馈意见,提出实践教学的改进建议,从而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新的教学模式以“微时代”下的移动智能终端课程平台为核心纽带,实现了学习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任务、功能的明确,将学习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无法有效互动、全过程参与指导,教育管理者难以跟踪、检查、督导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点问题。

四、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路径

在“微时代”条件下,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优化归结为实践前准备、实践信息发布、实践实施、实践支持以及评估反馈5个实施阶段,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媒介,以职教云、蓝墨云班课等为课程平台,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移动智能终端课程平台,将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有机联系在一起,改变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实现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反馈、考核和评价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一)“定制式”实践前准备

“定制式”实践前准备包括学前测评、实践项目个性化选择以及实践计划的量身拟定等几个方面。实践前教师在移动智能终端以课程的形式组建专属实践课程平台,并以邀请码的方式邀请学生加入,建立起师生互联沟通的渠道。然后在课前平台发布问卷调查或基础测验,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的基础条件,并根据测试结果和学生的学习背景、自身喜好、学习需求等向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学习计划和完成策略,为其提供合理的实践团队组建建议等。这样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诉求来进行的“定制式”实践项目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确保后期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套餐式”实践信息发布

实践信息的发布也是在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课前环节完成的。信息发布模块是实现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者之间无障碍交流的桥梁,它是基于移动智能终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它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教师也可以明确传达实践活动的内容、目的、形式与评价方式等,而教育管理者则可以监督实践活动的总体情况,对实践安排的科学性、可行性做出初步判断。实践信息发布应包括基础信息和套餐信息,基础信息适用于所有受教育者,主要有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授课教师团队等信息。套餐信息则依据选择不同实践项目的团队而有所区别,主要是对实践项目形式、要求、标准等做出不同规范,以文字、图片、视频、网站链接等形式发布给学生。比如选择现场体验型实践的团队,可以用图片、视频等形式上交实践成果,而选择调研访谈型实践的团队,则应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上交实践成果等。

(三)“自助式”实践实施

实践教学的实施属于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课中环节。移动智能终端的实践教学支持学生断点化实践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网站强大的储存和处理能力,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并随时在平台上保存和查看自己的实践进度。因此,学生开始组建团队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除提供必要指导外,不应过多干涉学生的实践活动,主张学生通过课前发布的资料信息和自行搜集网络材料来独立完成。支持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交流、分享资源、协作探究等形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力、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或认知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所以对于每个选择不同实践项目的团队,教师都应提供一个标准的成果模板或案例范式供其参考,以帮助其顺利完成实践学习任务。

(四)“互动式”实践支持

实践支持也是在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课中环节。虽然我们主张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过程应减少干预,但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学生不管,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仍然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支持,即对学生实践的信息、问题和成绩进行管理,包括对学生实践过程中个人和团队信息变化的及时更新,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答复,对学生在线提交的实践成果及时给予批改、反馈等。二是监督支持,对学生的实践进程及时进行跟进,“通过动态监测学生实践过程,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量,使其领悟思政课实践过程的重要性”[7]。如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度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根据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跨度和成果提交的数量、质量等,构建学生实践行为分析模型,必要时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在线互动模块,对学生进行提醒和督促,确保其按时完成实践任务。三是情感支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时学生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学生会产生沮丧和不满情绪,教师要及时察觉,并利用在线互动模块给予必要的疏导帮助,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完成学业。

(五)“联动式”实践评估反馈

实践评估反馈属于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课后环节。实践教学效果是由实践过程、情感、态度、结果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所以移动智能终端平台不可能给出一个完全精准的考核结果,也不能直接照搬套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来进行评价。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到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充分采用线上定量与线下定性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考核。一是线上定量与线下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线上学生参与互动的数量、学习任务完成的状况以及提交成果的匹配度等构成的评分体系提供科学的量化分数,同时考察学生线下完成实践活动的态度、表现以及成果展示优质化程度等定性指标,来综合评估学生实践教学成绩。二是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评价。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单向评价,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可以利用平台优势实现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这包括教师对实践学生的评价,实践学生在平台上的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之间在平台上相互打分的同辈评价,同时因为平台是开放共享的,作为教育管理者或专家也可以登录平台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可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而保证了教学评价的合理公正。

参 考 文 獻

[1][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1-07-03].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陶德麟,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2.

[3]殷莎莎.系统科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27.

[4]查广云.高职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64-69.

[5]储水江.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转型升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55.

[7]陈媛,黄振宣.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四化结合”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2):84-87.

作者:张宏 凌烨丽

上一篇:对抗型学生班主任德育论文下一篇:朗读教学中的高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