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化科技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4

我校地处宜兴名人周处故里、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家乡,是一所办学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的百年老校。多年来,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走“严谨治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之路;持续发展科技特色,精心培育特色文化;不断丰盈素质教育内涵,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品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化学农化科技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化学农化科技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农林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对我校畜牧兽医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形势下农医院校专业的特点,确定了符合我校特点的课程体系;编制相关教材;并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农林院校 有机化学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主要是介绍化学物质及其性质的科学,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农林院校的教学中,有机化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服务于农林、畜牧、兽医、兽药、质检等相关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为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符合现代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的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确定了较为合理的有机化学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相关工作总结介绍如下文。

1 剖析传统畜牧兽医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提出新的建设目标

传统畜牧兽医《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主要注重讲解基础知识、强调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尽管近年来,很多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但仍然存在很多有待改善之处,我们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论证,希望通过论证讨论,更好地构建畜牧兽医类院校有关专业《有机化学》的课程体系。经过讨论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知识内容陈旧过时,缺乏近年代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缺乏与畜牧兽医类专业知识交叉渗透,因而缺乏特色。(2)化学教研室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新老教师之间形成断层,衔接不好。(3)多数年轻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虽然节省了板书复杂有机化学结构的时间,但是忽视了学生对讲授内容接受的效果。(4)教學方法单一,多数教师一言堂,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课堂气氛不活跃。(5)考核方法单一,考试内容固定,通常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与思路,审定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强化集体备课(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发挥团队精神,努力打造一支教学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爱岗敬业的教学研究型队伍,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 建立新形势下与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结合紧密的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2.1 精选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有机化学相关技术迅猛发展,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急剧增加,而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有机化学课时却相对较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是当下教学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矛盾我们重新确定了《有机化学》课程在畜牧兽医相关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资深教师和年轻骨干教师共同修订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改进:(1)做好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衔接。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分类以及同分异构现象,在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上,注重传授给学生规律的归纳和总结。(2)确保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规律所占课时比例,例如,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等电子效应以及自由基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加成和亲核加成反应等反应机理。引导学生运用电子效应和反应机理来解释预测反应产物,并分析反应的活性和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3)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对经典反应的归纳和总结。有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化合物的种类一样复杂繁多,但是其中蕴藏在明显的规律。通过总结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总结使得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简单化。比如:在讲授含羰基化合物的还原时,对比克莱森还原法、黄鸣龙改良法、兰尼镍法、硼氢化钠或四氢锂铝还原等5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这些反应进行合成路线的选择。

2.2 结合畜牧兽医专业特点选取相关教学内容

畜牧兽医的有机化学与兽医、生命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面对的是养殖、预防、水利等专业的学生,所以畜牧兽医专业有机化学应该注重传授与其知识相关的内容,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视野。欲实现与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的交叉,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因此,要求每一名教师至少要学习几门畜牧兽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此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拉近了有机化学与畜牧兽医学科的距离,许多教师参与到畜牧兽医相关的科研项目中,实现了以教学助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通过有机化学课程向学生介绍兽药制备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使他们了解兽药合成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学习后续专业知识和从事兽医兽药创新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积极进行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与改革

3.1 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是教师的一件艺术品,只有精心设计、安排、组织每一个细节,才能将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到的知识记忆牢固,不容易遗忘。另外,教师还不要忘记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形成观点,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陈述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3.2 适当运用当代科技手段,使其服务于课程教学

众所周知,有机化学知识理论性强而且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借助适当的媒体或动画,使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将会减少学生对抽象教学内容的畏惧感,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尽量包含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器官接受信息,务必避免仅仅用文字表达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

3.3 教师定期开展专题学术报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学科各位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毕业于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安排各位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与有机化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有机化学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专题报告传授给学生,如此不仅使教师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使学生了解到了有机化学的前沿知识,认识到了有机化学在今后学习科研中的重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3.4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有机化学知识与畜牧兽医、兽药等学科紧密相联,应用性极强,所以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适时相关专业的专家的研究方向及成果与有机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的选择课题、查阅文献,申报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项目,如此不仅为毕业实习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编写与新课程体系相匹配的教材

有机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和范围迅速发展,为了適应畜牧兽医专业,所选择的教材内容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突出畜牧兽医、兽药等专业特点,采用新的教学体系和新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拓宽知识面,突出有机化学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和突破。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对教材内容做几方面修订:(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充实有机化学发展前沿知识。(2)建立以性质和反应机理为主线的有机化学理论体系,增强有机化学课程的系统性。(3)增加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波谱鉴别知识,为畜牧兽医、兽药等专业学生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4)学生实验内容选择有适量针对性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5 建立相适应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学生成绩评价是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是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若要科学客观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综合素质,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我们结合素质教育的大方针和专业特点,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考试评价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考教分离;在命题方面,采用试题库抽题组成考试试卷的方式;在改卷方面采用集体流水阅卷;确保了考试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也可以反映各位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情况。

6 结语

总之,在畜牧兽医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中,通过分析相关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等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建立了符合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体系,调研改革了授课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培养了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结构、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万福贤,董静,贾寿华,等.农科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9,24(3):37-41.

[2] 梁英,张金艳,王俊涛,等.农林院校有机化学课程全程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9):142-143.

[3] 聂旭亮,陈金珠,刘长相.提高农林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15):170-171.

作者:王清龙

化学农化科技教学管理论文 篇2:

科学发展 持续发展 超越发展

我校地处宜兴名人周处故里、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家乡,是一所办学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的百年老校。多年来,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走“严谨治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之路;持续发展科技特色,精心培育特色文化;不断丰盈素质教育内涵,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品位。学校先后创建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单位、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素质教育先进集体、青少年科技教育五星级先进集体、绿色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先进学校,无锡市科技教育实验学校、综合实践与专题教育基地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十五”教科研先进学校等;成为宜兴市首批AA级特色学校,受到市委市政府“教育成果奖”的隆重表彰。并已连续19年评为宜兴市先进学校。在创建科技教育特色,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探索农村学校因地因校制宜的个性化、特色化办学道路上作出了尝试与实践。

一、选准目标,持之以恒,科学发展科技教育

人类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在教育。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迎接教育创新挑战,我们与许多学校一样,积极思考,寻求优质发展之路;科学定标,创建科技特色学校。

1、选准目标

基于对学校现实基础和外部环境的发展背景分析,我们认为,作为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家乡的学校,依托地方科教人文资源,从发展科技教育切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科技教育本应从娃娃抓起,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于是,我们选定这一发展目标,持之以恒,因校制宜,努力探索科技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提高。

2、持之以恒

为了让目标成为现实,我们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使学校科技教育走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艰辛的探索阶段、成功的收获阶段。从自然教学三步实验法研究的起步,到市级科技教育主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到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策略的理论构建;从单项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到周培源少科院的发展壮大,到科技实践研究活动的全方位展开;成为了市级、省级、全国级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提高着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研究能力、教育水平。十几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十几年,我们实践、探索、创新;十几年,我们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发扬科学家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并以芳小人特有的能吃苦、能研究、能战斗、能奉献,且“用心持恒。探源求真”的校园精神,捧回了那一份份来之不易的、沉甸甸的奖状、奖杯、奖牌……使学校科技教育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二、理念先行,机制保障,持续发展科技教育

“小学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在这一先进理念引导下,我们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积极构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教育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

“目标规划”是一切行动的指南。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教育目标规划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引领研发的方向。为了克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我们分别制定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教育发展规划。超前思考、反复论证、科学规范。将其展示在科技陈列室,经常对照检查,主动调整方略。制订分步实施的年度工作计划,一一分解、个个研究、事事落实、层层负责、全面收获。总之,我们是紧紧围绕目标计划抓实施、抓研究、抓成果物化。

2、舍得投入

为了不断增加科技教育设施装备,丰富活动内容途径,我们千方百计筹资金,量力而行抓投入,想方设法造氛围,总投入达300多万元。先后建好科艺楼、开辟专用教室、装备设施仪器;创设校园环境、建起少儿天文台。近三年,新建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点、机器人工作室、周培源数字化农植园;改造科技陈列室、周培源事迹陈列室、科技长廊、科普画廊等,使科技教育在氛围上更加浓郁热烈,形式上更为新颖亮丽,内容上得到充实丰富,让地方科教人文资源与自身特色成果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充足利用。

3、优化队伍

任何工作“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实施科技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因此,建好科技教育队伍是我们的职责与根本。立足自培,优化组合:首先选派爱科技教育、懂科学管理、能带头研究的领导负责特色建设、分管科技教育、担任科技总辅导员。其次是配大、中队与少科院辅导员,且中队正副辅导员优劣互补、优化组合。选拔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开阔眼界,吸纳见鉴:为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创新能力,我们派员参加省市级培训,组织教师参观“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吴江少年宫、无锡科技馆、昆山实小等;同时邀请省市各级领导、专家来校讲座、指导工作,为我们提供充分的思维保障和科学引领。

4、规范管理

“严谨治校、科学管理”是我校一贯治学方略与优良传统。而“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层层落实”已成为是我校全方位实施科技教育的最佳策略。校级管理:将科技教育与特色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科学整合,纳入整体,科学引领,由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实施。中层管理:将科技教育既纳入德育范畴,又相对独立。明确分管教导,落实阶段工作,细化具体活动。基层管理:科教月、科普周、科技节以及各项实践活动分解目标任务,分层落实到年级、班级、少科院进行;领导、老师、学生全员参与。考核管理:制订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奖励条例,从精神到物质,重奖科技贡献突出者、成绩优秀者,激发领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推进科技教育。

三、优化策略,构建模式,超越发展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科技教育实施途径的多向性。我们立足学校实际,优化实践策略,注重理论提升,构建了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策略,引领科技教育超越发展。

1、课程优化

科技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主阵地在课堂。我们一方面精心实施科学课程,以探究为核心,构建“问题-实验-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科技教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再次编写《新课程实施科技教育纲要》。另一方面着力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研制开发方案,制订年级目标,采集、加工资料信息,编写成教材。经历了两轮课程开发和三次修改完善,形成了以“科技综合实践活动”为龙头的学科类、活动类、研究类系列校本课程共计十多种,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

2、活动实践

“科技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是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分三个层面来展开:科学普及活动:如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谈、实践考察;开放科技活动室,让每位学生均有探究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并以“金点子创新设计方

案”“五小”活动为抓手,实现科普教育普及全校学生的目标宗旨。科技兴趣活动:成立“周培源少年科学院”,并以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扩大队伍数量,提高队伍质量。共设环保研究、航模研究、数字化农植研究等九个分院,以“探索科学、关注社会”为主题,开展科学化、系列化、多样化的科技教育实践研究活动,展示小课题、小专题研究成果。创造发明活动:我们在各少科院分院中选拔各类小院士能手尖子,深化辅导、强化训练、自主创新、敢于创造,积极参与省市级各类科技竞赛。总之,我们本着“普及、提高、冒尖”原则,凸现我校“金字塔”式的活动模式。

3、社区拓展

科技教育必须依托社会,打破校园内外“壁垒”。“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使我校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性生成。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社区丰厚的科教资源,建立了一支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定期辅导互动。建设了一批校外科教基地,如农业丰产坊、中正实业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和活动空间。组织综合实践小课题的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家长们的鼎力支持配合下,学生从单一的学科综合的体验式、问题解答式、主题研究式等学习活动中,转向了从课内走向课外、校内走向校外社会大课堂的大综合实践活动;选择了与生活实际相互关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甚至与人类科技发展态势息息相关的“小课题”,进行了“大研究”,做出了“大文章”!《家乡土壤调查》《沼厕合一综合利用》《校园垃圾处理系统》等调查报告、方案设计连连获奖,一期又一期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展出,总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4、信息辅助

信息技术是科技教育的重要一翼。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闭路电视、天文观测“三网合一”系统功能,开播“科技博览”“雏鹰电视”,进行天文观测等。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通过校园科技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网络化学习,开展网上读书、电脑绘画、计算机操作等技能比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交流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们与时俱进,拓展领域,开展机器人构造编程的研究,组织参加机器人操作竞赛。建立“周培源数字化农植园”,进行专项种植研究,让师生感受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信息,学校已成为无锡市感知教育应用实验学校。这将拓展学校科技教育外延,构筑科技教育新的发展平台。

5、课题提升

为提升科技教育的品位,深化科技教育特色研究,我们坚持科研先导,课题引领,先后开展省级重点课题《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科学教育——做中学》的研究,获得了省先进实验学校和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六十多篇论文、方案设计在省市级发表获奖,并有多活动方案设计选进了省科技教育参考书。尤其是原校长卢东生主持研究的无锡市“十五”主课题,《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获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特别是对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的理论构建,提升了科技教育的内涵质量、推广效度及学术价值。现在,《小学科技教育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已滚动发展为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它将引领学校科技教育不断走向完善,实现新的超越。

6、文化浸润

我们确立了科技文化核心,用主题理念、办学特色统领校园环境和科学实践。将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融为一体,明确了“科技文化立校,特色品牌创优”办学宗旨,浸润了绿色校园、科技乐园、人文家园办学特色。彰显科技环境文化:校园里,“乐在探求”校训与“科技之星”雕塑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象征着芳小人努力前行的姿态、积极向上的心境、臻于理想的品质。着意设计的假山喷泉、小桥流水、“师生情深”与集建于校园一角的“宜兴三石”更显科教人文底蕴。科艺楼内展示的师生创新作品,悬空的“十二星座”,布置的科技长廊等,时时启发思维灵感,处处点亮创造火花;且让学生随时感受仰望星空的感觉,总能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个性化科技邮票,书写着师生的光荣与梦想。科技陈列室里,展示着科技教育的发展纪实、成果丰蕴;少科院里造型别致的分院展板,本身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创造;周培源事迹陈列室让大家领略了家乡伟人的智慧、品格、精神;科技活动室更是让学生动手动脑、遨游在科技的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特色中队文化建设个性鲜明、内涵丰富,是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活细胞、好基础。浓郁科技活动文化:科技教育宣传多样:“科技博览”每周开播,科普展览丰富多彩,科技标语激发情感,“科技节”开幕大张旗鼓。科技实践体验精彩:“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快乐科技”走近学生,科技竞赛精彩纷呈,机器人编程操作领先起跑,“对话两极?关爱生命”科学家位梦华科普报告与学生零距离进行。科技育德内涵深刻:“绿色奥运”“科教世博”等科技队会主题鲜活,培养了学生关注科学发展、关心生态环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提升人文科学精神:我们牢抓“科学管理、科学安排”这条主线,紧扣“特色育人、健康发展”这个主题,努力追求着高水平的科学管理机制,让师生感受着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科学管理文化。悬挂校园的大型标语“构筑教育发展新优势、打造教育发展新品牌”“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育名师着力构建和谐校园”,更加营造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团结进取的人际环境,更好地构建了科学引领发展、领导榜样示范、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展现了用人文科学精神来凝聚人、鼓舞人、教育人、提升人的高品位科技人文校园风貌。

在创建科技特色,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我们付出了艰辛与努力,收获了成功与希望。目前,我校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高涨,勤学习、善思考、乐探求的习惯良好。一大批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发展,每年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科技竞赛及艺术、体育类竞赛的学生面达30%以上,获奖率在95%以上。科技创新大赛、航模制作竞赛、快乐科学对抗赛、机器人操作竞赛、小哥白尼创新比赛、尚德杯创意大赛等多次获省、市团体、个人一、二等奖;两次获全国创造杯、创新杯奖;“两用楼梯”“多功能拐杖”两件创新作品获国家发明专利;一名学生获省“青少年发明家”称号,“周培源少年科学院”被评为省“优秀少科院”;两位教师参加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VCT学习项目实验研究竞赛分别获全国二、三等奖。与此同时,科技教育同时有力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我校多次承办市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常规管理现场观摩、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交流等活动,学校特色建设、教学管理、少科院建设等经验多次在省市有关会议介绍交流。省科协吴国彬副主席、冯少东副主席、王明忠副理事长、杨曙宁秘书长以及无锡宜兴两市科协等领导专家多次前来参观指导工作。

教育成就梦想,科技引领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全面实施“科技文化立校”目标方略;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一着不让;打造科技特色品牌,精益求精;让科技教育科学发展、持续走强、超越梦想,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作者:周荣

化学农化科技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地方普通高校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战略选择

摘 要 在高校扩招及市场经济体制下,普通地方高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普遍存在两大瓶颈,一是实践资源不足,二是合作机制不稳。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变被动为主动,在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支持、项目合作等方面发挥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与企事业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才能赢得企事业单位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建立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基地,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 地方院校 实践教学基地 战略选择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不仅承担着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更重要是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创新能力。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无一不强调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受限于师资、实验室、实践平台、实践场地、实践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不足的制约,以及思想观念、管理制度、价值导向等软件方面的约束,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1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困境

在高校扩招及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尤其是普通地方高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普遍存在两大瓶颈,一是实践资源不足,二是合作机制不稳。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多,实践基地少,尤其是优质的实践基地少,无法满足扩招后学生的实践需求。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关系较松散,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时间不长,很多企事业单位合作一两年就自然断了联系。造成以上困境的原因,企业和高校都各有缺位与不足。

企业方面的原因有:(1)部分企业存在短视,合作一两年,觉得付出比收获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热情减退;(2)企业生产环境落后,住宿条件差,导致学生实习后对本专业就业前景产生不良影响,学生不愿意来实习或者来了也不安心工作;(3)企业对学生培养不足,企业认为花半年时间培养学生,本意是希望至少大部分能够留在企业为其所用,结果实习结束选择留在企业的往往才1-2人,企业培养成本过高,长久之后就不愿意接受实习生;(4)企业基于保密原因,不愿意让学生参观核心生产车间,学生只能在外围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或者只能在负责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做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基础性工作,学生觉得学不到东西。

高校方面的原因有:(1)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绝大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到高校工作,自身对企业生产没有太多认识,工程能力较差,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2)企业产品更新换代较快,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脱节;(3)高校对于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导向不足,教师绩效还主要依靠上课、写论文、报专利、评职称,对于推动实践教学缺乏系列配套制度建设;(4)大部分工科企业往往地处偏远,教师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下,不愿意花太多时间走访企业建立经常联系,参与企业科研攻关和生产的教师少。

高校与其他事业单位之间的矛盾主要在于管理制度、人员安排、考核奖励等制度措施没有理顺,推进合作往往成了个别人的牺牲和努力,缺乏制度保障和支撑,注定无法保障长久合作。

企业与高校双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体制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受到限制,这成了影响当今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2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

如何化解建立优质实践教学基地的瓶颈问题,各个高校都立足自身发展定位和特色优势各出奇招,寻求解决的办法。例如行业特色高校提出“开发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理念,推动行业中央业务部门与地方政府、高校签订三方共建协议,建立行业与政府双重支持学校发展新机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行业高校特色的同时,极大丰富了高校资源配置渠道。985、211高校则利用自身在政府财政资源配置中的长期优势,以及多年拓展的社会声誉,获得政府和企业较丰富的资源,保障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的顺利开展。对于地方普通院校,发展资源匮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在谋生存发展阶段,校内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校内实验、实习场地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声誉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来自校外的资源有限,校外实践教学无法保障。

地方普通院校,对于发展资源的争取主要还是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地方政府,一个是地方企事业单位。以服务行业为使命,才能赢得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才能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企业作为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柱,赢得了企业支持,就必然会赢得政府支持。因此,地方院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成了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回报社会不外乎三点考虑,第一种是校友回馈母校;第二种是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第三种是学校解决了企业的技术、人才、培训等关系企业自身利益的发展问题,企业回馈学校,校企共同发展。显然,只有第三种模式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稳定的校企关系。高校只有在某些或某个方面能够支撑企业发展,校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建设优质高效的实践教学基地才可迎刃而解,实践资源不足、合作机制不稳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这是地方普通高校在现有情况下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

3 校企合作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战略选择

如何与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如何保障校企合作能够长久、稳定?地方普通高校需要主动作为:

(1)转变观念,从等、靠、要,变为“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首先是学校的观念要改变。学校在顶层设计上切实把教学摆在突出地位,在教师的绩效考核、教学奖励、评奖评优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方面,要突出实践教学成效的考量。学校制定奖励性规定,在政策上向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倾斜,如实践指导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量认定、生活补助、评优评先等方面,才能进一步激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

其次是教师的观念要改变。应用型高校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更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对于刚刚博士毕业,从高校到高校,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更要抓住机会到企业去锻炼,协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掌握相关技术在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提高自己的应用型研究和实践指导学生的能力。

(2)加强调研,根据学校现有资源和优势寻找优质对口企业,沉淀互信和依赖。首先,根据学校定位和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凝练学科方向和学科特色,评估学校哪些方面可为,哪些方面不可为。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谋定主攻方向,谋定而动。其次,推动组织广大教师主动联系企业,走进企业,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产品研发进行详细的评估,在可能情况下,进行技术服务、联合攻关以及开展横向项目,主动谋求与企业的合作。第三,要注重从合作企业中确定生产工艺较先进、生产环境较好、专业契合度较高、具有良好合作愿望的企业进行合作。第四,校企双方要制订完善的合作协议、管理制度,对学生实习的内容,实习的计划、实践平台、校企联合科技攻关、横向课题研究、校外导师职责等内容进行指导、管理、考核,促使校企合作朝着有序、规范、稳定的方向发展。

(3)主动作为,围绕企业需求,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和改革。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抛开农业院校的特色不论,如果一味以自己工科专业与纯工科高校的工科专业竞争,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在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如何实现特色发展、与工科高校的工科专业实现错位发展,必须在“农”字上做文章。首先,要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例如在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增加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农业特色,例如应用化学增加天然产物化学及应用方向,增设“天然产物化学”“应用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增加农用精细化学品方向,增设“农用纳米材料”“农用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工艺学”“农产生物质资源利用”“生物农药”等课程。第三,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增加各专业服务农业的案例,加强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知农爱农,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第四,在教师中组织开展如何体现扶助农工特色大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大力开拓涉农企业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进入农产品质量检测、农药、化肥、农用材料制造等涉农企业就业的共识。最终朝着人才培养优质化、特色化、规模化方向迈进。第五,加强开展校友工作,与行业企业以及毕业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用于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适应度。

(4)真诚合作,在基地建设实践中不断规范基地管理和完善合作模式。对高校来说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必须具有生产工艺先进、生产环境达标,与专业契合度高,能够满足对学生见习、实习、就业进行全過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够接触到先进的工艺、具体的指导,促使在校学习的理论能够更好地与实践结合,甚至能够参与到企业研发的项目,加入团队项目的调研、研发、生产、使用。

对企业来说,与高校的合作,能够实现企业人才资源短缺,能够吸纳优秀毕业生加入企业,同时通过与高校的联系,高校教师能够参与企业项目或者委托承担企业项目,解决技术瓶颈,能够对企业员工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同时实践教学基地还能够起到一定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和高校教师与企业合作。

如何能够在双方的需求点上达成平衡,实现校企共赢,需要校企深入交流,真诚沟通,通过不断交流与实践,将好的做法要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例如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及对应的职责、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经费管理、实践教学工作量认定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等,从制度上保障基地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英德市云超聚合材料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仲教字〔2019〕4 号;2019 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英德市云超聚合材料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 司红岩,向天成.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9(11):110-111.

[2] 王骥,李北群,张永宏,朱彬.共建体制下行业特色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6):213-215.

[3] 袁腾,陈燕舞,汤日元,刘海峰,杨卓鸿.材料化学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2):39-43.

[4] 程凡,文胜,库宗军,汪连生.材料化学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浅谈[J].大学教育,2015(12):124-125.

作者:严丽纯 陈循军 黄云超 周向阳

上一篇:工程化实践教学广告学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