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实践教学广告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了数字出版的产业模式、产业链条和产业环境;技术融合、机构融合、产业融合的要求,给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为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程化实践教学广告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工程化实践教学广告学论文 篇1:

关于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当前实践教学的弊端在改革中显现无疑。该文针对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实践教学内容,校外实习流于形式,无法形成科学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等弊端,提出现行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和完善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方式,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产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旨在培养适应多媒体产业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它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很受学生的欢迎,它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的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该文以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缺陷的研究为切入点,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分析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为目标,提出更为合理的改进措施。

1现行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入,专业定位不准确这一问题日渐显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专业设置的不匹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成,没有科学的专业设置体系,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定位呈现两极化,即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就匆匆施行,或为了保持专业课程的严谨性,一些学校照搬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况,都将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确,使实践教学体系失去基本依据。

1.2师资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于刚毕业的非多媒体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在缺失相应专业知识的同时亦缺失相应的职业经验,在知识教授上往往趋于理论,实践性与应用性都相对较差。有的教师敬业精神欠缺,对学生要求不严,关心不够;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缺乏耐心,指导实践时粗枝大叶,治学不够严谨等等。同时伴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规模剧增,专业课程教师和实践指导人员也体现出相对不足的缺陷。

1.3实践教学内容水平不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需实践教学的学科内容繁杂,实践教学联系并不紧密,内容水平不高。绝大部分的实践指导书都是为教材配套的,主要是以验证性和观察性的实践内容为主,内容相对独立,相互之间联系较少。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项目较少,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几乎没有,这样一来,即便学生完成项目,也往往不能“温故而知新”,将之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更不能够举一反三,巩固专业技能,从而在技能培养上缺乏连贯性。

1.4实践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其相关教学实践设备也常常像走马灯一样更迭不休。从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与一般其他学科不同,在实践性设备上投入相当大。眼下不少学校相关领导和工作部门尚未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的特点,在实践设备投入上显得较为匮乏,一方面致使实践设备数量不足,有的学校甚至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4:1的标准。另一方面导致相当数量的教学实践设备过于落后陈旧,无法满足当下教学实践的需要。

实践设备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相关课程教师既要进行教学又要完成监督管理工作,致使实践教学非常忙乱,更不用说实践指导了。实践设备因管理体制问题无法对师生开放,致一定程度上被闲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践需求。

1.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实质成果

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对容易,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却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面临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窘境。一方面,相关计算机多媒体领域的企业,其对技术性较高,对团队合作精神也要求较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企业不得不考虑生产、管理、市场以及效益等方面的因素,从而不是很乐意作为实习基地,或者只愿意挂名而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质上的实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学经费相对较为匮乏,通常不能向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应的生产、管理、经营以及技术上服务,这也是导致这些单位不愿接受高职院校实习生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一些实习环节也只好如“走马观花“一般,流于形式,难保质量。

2全方位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2.1统筹考虑培养目标,科学设置专业实践课程

广大高职院校务必深入调查分析本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以及本校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和能力,以此为据设定符合本校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设置实训课程及相关综合实训。课程项目化是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这其中就包括了实践课程的设计,如何科学的设计本专业的实践课程直接影响到课程项目化成功与否。实践课程设计的目的不应是每门课理论知识的验证部分,应该避免项目内容互相孤立,缺乏联系。其设计应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之时能将之前所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使得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连贯起来。实践课程设计需要对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按典型工程实践任务过程进行整合与重构,选择一个类似课程设计的完整项目内容,将项目的内容进行划分,形成既能囊括理论知识,又能相互联系的系统性课程加综合的实践体系。

2.2培训实践教师素质,提升专业实践水平

广大高职院校务必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骨干,引进一批企业相关的技术人员作为拓展,努力提升实践教育的真实性。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技能水平,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本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针对现有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过,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各高职院校应与多媒体技术行业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如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兼职,让他们能有机会接触、了解多媒体实战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务能力,拓宽知识层面。第三,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专家作学生的客座教授,不定期为教师、学生作专业技术讲座,提高师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

2.3鼓励课程教学创新,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以项目教学法为基本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以一个开发项目为中心贯穿课程前后,围绕这个中心发散讲解各个具体开发流程,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相关开发工作。教师还应做到一课后实训、整章后小项目实训、期末实训三结合,要求学生在期末实训时完整开发一个具体项目。

2.4实施双证教育,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要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认证考试督促自己不断学习,用认证方式来验证自己的课程的学习水平。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在学好所学专业、拥有较高水平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其它专业知识,考取其它非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

2.5搭建产学结合工作平台,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成立由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顾问和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把脉、诊断和改进,利用企业资源,走校企合作之路,逐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学校要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学院、系部和教师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关系,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室,以点带面,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企业的信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以此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

2.6充分挖掘学校自身资源,提供更多专业实践的机会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企业,不论对内对外,都存在与多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需求,如宣传海报设计,视频处理、相关资料排版设计等。对于内部的学生市场,多媒体技术专业在校大学生较校外公司有明显优势——处于学生市场之中,对学生受众的研究更加准确,如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求职材料设计,个性化设计需求等。

高校设有很多机构、部门,而且这些机构部门的每年都有很多与多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需求,而现在各部门处理这些需求往往都借助于外面公司处理,但这些需求中有一些是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现在完全可胜任的。

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同有需求的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如存在不能处理的部分,应建立校企联动机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锻炼的资源。

2.7以技能竞赛为手段,努力完善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困惑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用在何处。这种困惑将降低学生在完成实训课程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学校设计的一些实训课程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很难将当前实训内容与今后的职业工作联系起来。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各种职业岗位的技能竞赛项目,把各种技能竞赛引入到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设计各种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隐性技能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3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改革创新,按照自身办学的定位和社会的当前需求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修订,制定完整的教学目标、计划和内容,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加大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不断探索实践实训教学,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卢丹,何兴方.广告学专业在校大学生校企实践模式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0(7下).

[2]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3]徐洁.技能竞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示[J].管理观察,2010(28).

作者:司均飞

工程化实践教学广告学论文 篇2: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

[摘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了数字出版的产业模式、产业链条和产业环境;技术融合、机构融合、产业融合的要求,给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为例。探讨如何面向数字出版产业链,从自身学科背景和教育资源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行业适应性强的数字出版复合人才,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方法等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

[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链 编辑出版学 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

[文献标识码]A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数字出版,是一种全新的传媒现象。媒介融合环境中的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领域不断涌现。数字出版企业普遍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运作、产业链条的构建、赢利模式的探寻,同时也深感创新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稀缺。高等院校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服务系统之一,肩负着培养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的重任。数字出版模式的多样化和产业链条的重构,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类型、模式和实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促进了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建设,推动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笔者拟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建设为例,探索如何从自身学科背景和教育资源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适应性强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同时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方法等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同行参考。

一、依托学校的办学体系和学科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平台

目前各高校编辑出版学“立足”之地各不相同,所在的学校教育系统和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如何依托学校的办学体系和学科优势,打造专业特色,是编辑出版学办学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我国正式开办编辑出版学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有一百多家,大多数院校的编辑出版学是分设在人文学院、文化学院或者中文系、文化产业系;有的设在信息管理学院或者信息传播系、文化传播系:有的设在新闻学院、传播学院或者新闻系、传播系;还有的设在文法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专业背景、办学基础、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根据学校或者院系原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来设置。大致分为如下几种专业背景和培养模式:(1)文史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教育,以培养文化创意和内容编辑见长:(2)管理经济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教育,以培养市场营销、管理经营型编辑出版人才为主;(3)新闻传播背景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注重培养新闻编辑和报刊编辑出版人才;(4)理工学科背景的编辑出版学教育,以培养科技编辑、网络编辑、数字出版编辑人才为主。

目前,独立设置编辑出版学二级学院的高校只有上海理工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两家。独立学院的设置,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学科发展优势,比较容易形成学科群的优势,有利于提升编辑出版学的办学层次,促进专业学科的发展。例如,上海理工大学设立独立的二级学院——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该院是文、工、艺、理有机融合的多科类学院,设有印刷与包装工程、新媒体与出版传播、艺术设计、动画与公共艺术和工业设计5个系;设有数字印刷、印刷包装工程、出版与传播、新媒体和现代艺术5个研究所。开设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传播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数字印刷、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印刷美术、视觉传达、综合艺术和工业设计5个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和动画9个本科专业:现有传播学、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印刷光学工程和传媒管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学科和专业类型上涵盖了数字出版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形成了新媒体与出版印刷学科群体系。此学科群同时也是上海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群之一。学科群内各专业互补相容,给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科背景体系。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理工学科的优势,注重实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走出了一条在理工科院校进行专业教育的新路子。该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以“大出版”、“大文化”、“大编辑”为教育理念,培养的人才能够适用于图书、报纸、期刊、广播、影视、网络和其他新媒体传播,尤其是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形成了工文艺结合、文理艺融合的专业发展的特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业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二、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明确专业定位。改革创新课程体系

媒介融合造就了大出版、大文化、大编辑的产业环境,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交融,产生了复合的产业空间。出现了复合出版的格局,具体表现在渠道复合、内容复合、技术复合、产品复合、媒体复合和产业复合等几个方面。这就势必要求高校培养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寻找专业定位,构建具有改革创新意义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总体上分为两种:一是培养“通才”和“杂家”的培养模式。要求知识面宽广、淡化专业分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二是强调专业特色和特长教育的培养模式,根据自己的办学基础、学科背景和学科增长点,扬长避短,走特色化之路,培养特色化和专业化的专业人才。应该说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的行业适应性。但如何真正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相匹配,培养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指导思想和操作层面上看都存在着不同的思路和培养方式的问题。

上海理工大学经过深思熟虑,将上述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依靠本校的理工学科优势。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在编辑出版学本科生培养方面坚持将综合素质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和特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上构建五大课程平台(见表1)。

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数字出版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上看。编辑出版学的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课程,设课比率为1:1.5。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了一个文理结合、艺技交融的多学科的课程选择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未来就业的意向和学习兴趣,自由地选择专业和选择课程。平台式的课程体系、学科交融式的课程组,以及复合式的教学模式(专业复合、课程复合和教学对象复合),有效地满足了教学需求,给学生提供一条自由发展的专业学习之路。

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以文化传播、市场经营、技术实践为三个着力点,搭建编辑出版学课程平台,突出了学校理工科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优势,体现了文理结合、技艺融合的特点。该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注重实验教学,重视行业实践能力和行业技能培养。强调行业适应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的需求,注重出版策划、编辑技能、出版营销、

数字出版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又具有现代传播技术应用技能的。集采、写、编、制于一身的人才。培养适应数字出版、媒体融合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在产学结合中提高专业教育质量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产学结合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必经之路,也是办好这个专业的重要基础。重视行业实践基地建设、行业人才进学校进课堂、产学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是产学合作的主要形式,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在这三个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总社、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北大方正、上海文新集团、易文网、上海东方网、上海书城等三十多个单位合作,建立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专业实践课程贯穿在大学四年八个学期和暑假小学期的实践课程之中,从低年级的出版专业见习、小学期行业实践,到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实践、毕业实习。乃至毕业论文等环节,都真正依靠基地完成。每个基地都有学校聘请的行业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完成实践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在毕业论文环节,学校也积极地推荐优秀选题,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或者请行业专家拟定论文题目,从而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历年来行业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论文的比率不断提高。通过这种方式,学校把学生推向行业。培养学生的行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了产学合作。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学,拉近产学距离。近年来专业团队主持和参与了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科委、信息委、宣传部等重大课题三十多项。还承接了著名行业企业的科研课题多项,近年来科研总经费超过700万元。通过安排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在科研中了解行业、增长才干,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该专业在师资团队建设上也注意体现产学结合,从2005年开始,该专业先后引进6位社长总编级别的高层次人才成为专职的专业教师,此外还聘请了出版业界具有重要影响、从事高层决策和管理的富有实践经验的十余位人士担任兼职教授。这支专兼职结合的行业型师资队伍,保证了专业主干课程、前沿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和行业高端讲座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行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同时。该专业注意引进其他高校高素质的编辑出版学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成为师资团队的生力军,并通过本专业行业型教师的带教,以及到出版社和传媒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其行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利用小学期实习的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去出版社锻炼,帮助他们尽快地提高行业实践操作技能。跟上行业的最新发展。由上述两种类型专业师资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保证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专业师资团队优势互补,形成了1+1>2的整体合力,从而提升了专业教育质量。

四、在创新实践、主动实践和互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提出了“创新实践”、“主动实践”和“互动实践”的理念。以创新实践为抓手,增强师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形成行业与学校的互动(产学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互动)、学校模拟式实验教学与行业体验式现场实践教学的互动(虚实互动)等互动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行业适应性和就业率。除了组织学生直接参与行业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之外。还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教学、专业竞赛和行业职业鉴定等。

首先,在实验教学上,该专业借助理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的优势,在重视行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重视校内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从2004年开始,该专业先后投资一千多万元,设立了出版传播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编辑流程实验室、新媒体与复合出版实验室、数字内容管理实验室、编撰平台实验室、流媒体实验室、手机出版实验室、校内文科实验室等,加上原有的印刷工程实验室、数字印刷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艺术动漫实验室等印刷、包装、设计门类的实验室,基本上满足了数字出版整个产业链条的多种内容产品、各种工作环节的实验教学要求。

目前,上述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实验室均纳入出版传播实验中心进行管理。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国家级现代出版印刷(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出版总署数字传播科学重点实验室、新闻出版总署数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传播科学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这些给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编辑出版学专业开设的模拟实验和创新实验课程丰富多样,包括:计算机辅助编辑、电子校对、版式设计、装帧设计、出版电子商务、印本制作、光盘设计和制作、报刊编排制作、图书设计和制作、电子期刊设计制作、非线性编辑、多媒体合成与制作、网络编辑、网站设计、出版网络营销、电子报刊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媒体测评等二十多种编辑出版类模拟实验和设计课程,提高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该专业还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小组,选修实验课程和设计课程。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互帮互学、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提高了实验作品、设计作品和创新作品的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收到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的专业竞赛和创新竞赛活动。该专业组织学生参加了第1~7届“未来编辑杯”竞赛活动,已累计有20位学生的18篇作品在竞赛中获奖(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组织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参加第10届和第11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加全国首届网络编辑技能大赛等,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再次,组织学生参加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和中级)、上海市网络编辑员职业资格鉴定,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就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出版文化产品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数字出版产业链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面向数字出版产业链。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义不容辞的职责。摸清自己的办学优势、认清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特色化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生存之道,也是提升编辑出版学学科地位的重要途径。

作者:施勇勤

工程化实践教学广告学论文 篇3:

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法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公共关系课程是一门应用型与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现有教学手段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探讨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 键 词] 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法;公共关系课程;应用研究

一、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法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采用项目引导、头脑风暴、模拟或仿真教学、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提倡将实施职业工作任务的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行动导向作为课堂教学主线,规范落实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它以“心、脑、手”三方结合,即学生用心领会知识概念、用脑思考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工作任务的教学实施过程为课堂教学基础。

项目化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的一种,遵从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方针,将课程的培养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教学项目。在教学项目之下,结合职业工作的实践需求,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目标明确、背景限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实施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的作用,所以项目化教学法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公共关系课程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塑造组织公共形象、策划与实施公关活动等能力,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公共关系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涉及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广告学等多门学科,其本质是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讲授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公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难免会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过于依赖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主动思考与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另外,常见的案例教学法和课堂讨论,形式单一,过程简单,效果有限。

三、行動导向项目化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而言,就是理论加实践,知行合一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照公关工作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提取内在的逻辑联系,并以此为基准来设计不同的项目化教学模块。每一个精心设计的项目化教学模块都要对应相关的课程知识点,并以具体的公关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该模块对应的理论知识,进而完成对应的项目化工作任务。

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法以学生将来在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中会涉及的工作任务为样本,通过对真实工作任务的解析与重组,设计仿真情境,模拟工作程序,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工学一体”学习过程。学生在思考、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锻炼操作力、获取成就感,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三重锻炼与提升。

四、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设计

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摒弃一味灌输理论知识的行为,转向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上去。仅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听讲,是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公关能力的掌握与提升这一目标的,所以在教学实施中,必须让学生通过思考、练习、操作公关工作的具体岗位任务来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和掌握公关知识。

按照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法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设计为“教”与“学”两条活动流程相结合的模式。教的活动流程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创设项目环境和目标解说、理论指导、师生间反馈互动和学习综合评估。学的活动流程也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领取工作任务、小组工作、工作成果展示和项目自我与组长评价四方面。双流程互相穿插配合,构成行为导向项目化教学统一体。

以公共关系课程第四章节“公共关系调研”为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将公关调查工作项目拆分五个工作任务和四个实施阶段。

项目的五个细分任务为:认识公关调查、设计公关调查方案、设计与分发公关调查问卷、回收与分析公关调查资料和撰写公关调查报告,学生可以遵照公关工作实际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按部就班地完成仿真工作项目。

项目的四个实施阶段为:第一,项目准备阶段,即介绍公共关系调研项目的实施背景,包括组织背景和调查目标等;第二,项目实施阶段,即小组实施调研活动的过程;第三,项目PPT汇报阶段,在完成调研之后,小组针对调研方法、调研实施过程、调研结果等内容进行课堂PPT汇报;第四,项目综合成绩评价阶段,通过自评、组长评分和教师评分测算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杨继红.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及其对高职财会教学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2012(5).

[2]吴慧娟.基于“行动导向”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培训,2016(18).

[3]钱存阳.项目化教学培养大学生系统实践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

[4]袁甜.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研论坛,2016(6).

[5]杨明.基于行动导向的商务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鄂州大学学报,2016(6).

作者:马璐莎

上一篇:化学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论文下一篇:化学农化科技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