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计算机网络管理论文

2022-04-28

疾控中心计算机网络管理论文 篇1: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安全管理的研究

摘要:目前,网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医疗信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一直都是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的管理经验给出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一些措施,给疾控部门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安全;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如“SARS”、“甲流”和“手足口病” 等各种传染病的频频发生,这给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暴露出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不足。从2003年开始,政府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包括疾控中心网络的建设和信息的收集等等,提高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1]。目前全国每个省都已建设疾控中心网络,怎样保证网络的安全的运行和良好的应用,这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注意和努力的重点。

二、疾控中心网络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的建设,在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为医疗系统繁杂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方便医院进行医疗信息的统计。但这些便利的背后同时也掩盖着一些隐患,一旦疾控中心网络瘫痪或者系统数据丢失,这样就会导致整个医疗系统的瘫痪,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医疗系统而言,疾控中心网络管理的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安全管理和维护,确保疾控中心网络能够稳定、正常安全地运行,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和计算机犯罪、避免数据丢失和损坏,增加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安全管理是很有必要的[2]。

三、疾控中心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攻击

网络攻击根据攻击类型可以分为病毒入侵和黑客攻击;根据攻击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攻击与外部攻击,这两种类型造成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3]。内部攻击是造成病毒入侵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是由于疾控中心的内部工作人员,在浏览一些网站时造成病毒的入侵,从而感染整个网络系统,为网络安全运行留下隐患。外部攻击一般都是由于黑客的恶意攻击,由于疾控中心网络与外部的互联网相连接,信息可以共享但同时也面临着遭遇外部攻击的风险,因为互联网隐藏着许多恶意的攻击工具,如果这些攻击工具进入到疾控中心网络就会对网络进行恶意攻击造成信息数据的损坏或外泄,相对于病毒入侵而言这种类型的攻击更具危害性,在网络的安全管理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二)监管缺失

疾控中心网络的大范围应用,接入网络系统的设备越来越多,如果监督管理措施不完善,就有可能造成网络中病毒的入侵,进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一些内部的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进行娱乐,例如聊天、看视频、软件下载等等,这样会占据大量的网络资源,造成网络阻塞,网速慢等问题。

疾控中心网络系统的网络建设 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软硬件的投入比例不协调,只重视硬件的投入,不注重软件的投入,这样就会出现重视运行轻视管理的现象。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不够,将中心网络的建设当成工程来做,缺乏安全管理体系。网络系统管理员只将精力集中于网络地址的申请分配、开通及维护账户、日常维护各服务器的应用系统、审查系统日志和设计及调整网络规范上,而很少去研究网络安全状态的发展变化、入侵手段、防范措施、安全机制等[4]。

(三)硬件设备的老化和损坏

疾控中心网络建设所涉及的硬件设备很多,分布的范围也很广泛,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长期的使用下,设备会慢慢地老化,给网络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必要的危害。由于软件性能的加大,对硬件配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旧的配置可能不能满足新的软件运行的要求,所以要定期地对疾控中心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

四、加强疾控中心网络安全管理

(一)加强病毒防范意识

病毒的入侵和传播危害性很大,但是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防病毒常识就能很好地防范病毒的入侵 。在日常的管理中只要注意下列措施就会将病毒入侵危害降到最小。

1.利用计算机常识进行判断。在日常的工作之中,上网时,会有一些软件无意中弹出,如果自己不了解,尽量不要打开,发邮件时,垃圾邮件要定期删除,可疑的文件不要不自觉地打开。

2.安装杀毒软件。杀毒软件可以防止病毒的入侵,在你下载资源时会进行资源的过滤,定期的进行杀毒和杀毒软件的更新。

3.不要从不可靠的网站上下载东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不要打开一些不健康网站,这些网站,最容易携带病毒,在自己不熟悉网站上下载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4.不要用公用的磁盘等工具安装软件。这些公用设备很容易感染病毒,例如U盘和磁盘等等,用这些设备容易造成网络中病毒的大规模传播。

(二)加强防火墙隔离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用来将内网与外网隔离开来的一门技术,广泛用于网络的安全管理建设,一般将防火墙的隔离分为物理隔离和软件隔离两种。物理隔离比较彻底,比较全面,安全性能比较高。广泛应用于政府机关和一些企事业单位中,但是硬件开销和维护费用比较大。软件隔离应用比较普遍,很多都是免费的,例如我们常见的金山卫士和360安全卫士等。

(三)加强网络的监控

为了比较系统全面监管网络的安全,可以在不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增加网络内部的监控机制,可以使网络资源得到很好的分配,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护网络资源,同时也可以监管内部工作人员的上网情况,从而增大网络运行的安全性。一般来讲可以通过加入一些检测系统和时时监听系统,这样可以增加网络的自适应性和针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及时找到问题的所在,并且备份写下系统工作日志,以便以后查看。加入网络安全监控机制后,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安全的性能,方便管理人员对网络安全的管理。

(四)加强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是用来确认使用用户的身份,防止非使用用户越权操作给网络安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目前常用的身份认证方法是口令法和指纹法,口令法我们比较常见,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密码,通常是一些字母、数字和符号进行一系列组合而成的,根据加密的等级不同,口令的长度也不同,口令设置时要尽量复杂一些防止被破译,口令应该进行严格管理,并且定期更换,防止口令的外泄。指纹法比较安全,就是采用指纹识别的方法,这种方法可靠性很高,但是硬件的花销也很大,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地方才应用[5]。

(五)重要数据的加密备份维护

网络体统中数据的存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网络安全管理时一定要 特别注意,存放用户数据的地方和计算机系统不要放在一个区里面,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因系统更新或重装而导致的用户数据的 损坏和丢失。重要数据的维护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加密,这种方法主要针对保护数据只被有权限的人员查询,这样可以防止信息的泄漏,加密根据文件的重要性可以采用一级加密、二级加密或层层加密的技术来增加数据在网络中的安全性。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备份,对于重要的数据,为防止被误操作或损坏等而导致数据不能用 ,可以将数据备份,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无误。实际操作中,考虑到网络安全性的要求通常是将这两种手段综合起来使用。

(六)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

设置专门的网络管理中心,负责网络的安全管理和日常维护,聘用专业的计算机人员来担任这个岗位的工作。另外通过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定期进行软件杀毒、软件更新以及设备维护,保证专职专用,将网络安全贯穿到每一个工作当中。

(七)加强网络应用和管理的培训

疾控中心内部人员可以定期地参加网络安全应用培训班,这些培训可以由网络管理人员来完成,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家的安全用网意识,减少日常工作当中一些小麻烦等等,让大家明白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使大家可以自觉地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加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对于网络安全人员来讲,可以定期去参加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训课,及时地了解网络管理的最新动态和新情况,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高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加网络安全受到威胁时的自救能力。

五、结语

随着医疗系统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疾控中心网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但一旦网络瘫痪就会给医疗部门带来巨大的损失,进而影响病人的切身利益,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加大对疾控中心网络安全的管理,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网络管理经验,给出了一些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疾控中心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文生,聂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00-2700,2706.

[2]邹显东,周然,马晓江.疾病控制中心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分析[J].海峡科学,2008,8:62-64

[3]罗晓红,何其才,罗书练.医院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策略[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7,28(2):159-160

[4]卢耀勤,严欢,陈敏.医院数据信息网络管理系統的开发与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1):33-34

[5]柯文鸿,吴英,胡荣贵.卫生检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5):502-504

作者:马倩

疾控中心计算机网络管理论文 篇2:

浅析疾控中心如何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疾病控制中心;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的信息化工作是在新一轮医改的情况下开展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安排,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整体进展、加快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1]。

1先进地区疾控中心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工作的联系

第一,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一是在构建的信息平台上为辖区人群建立统一、规范的终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能及时更新,提供共享信息,并逐步扩大网络化管理,为社区的疾病控制工作与考核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基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通过网络向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便捷。居民还可通过网络直接与社区医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互动,并查询将要举行的健康讲座。

第二,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一是老年人保健工作的开展。上海、重庆的某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做到了通过信息平台对辖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把定期的门诊检查、健康小屋的自助检查、社区医生随访体检等形式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的结果及时整合至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中,使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变得方便和快捷,全科医生则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测出的系数,结合临床表现,进行体质辨识,为体检者量身设计健康指导。二是在预防接种工作上的应用。以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他们通过网上预约、网上付费、疫苗条形码的采用等信息管理手段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如果未接种现象,则系统一方面对工作人员予以提示,另一方面又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对漏种家长予以提醒,保证了疫苗接种工作的便利性、疫苗使用的正确性和免疫后的可跟踪性,方便了查询,还避免了漏种现象的出现,做到了既方便接种人群,又方便了生物制品管理;三是慢性病管理。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档案电子信息化的网络管理,提高了管理率和控制率,体现在:系统的终端每月定期向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自动弹出随访提示、血压波动曲线、用药史等相关信息,并且疾控中心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动态掌握社区居民慢病的分布情况,使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自动控制,成功的案例是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肿瘤初筛防治管理工作,他们目前管理六癌(大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胃癌)高危人群3145人,在2011年确诊六癌肿瘤患者38人,其中17例属于癌症早期,早发现率达到40%以上。

2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成功运行模式

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比较有代表性,该服务中心于2006——2009年其间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工作,使之成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eHR)的建立是该项工作的重心),其具体的运转流程如下:辖区内居民使用该地区居民健康卡为服务工作的起点可以到社区服务中心,也可在家通过网络预约挂号,进行健康检查或就诊,或者在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刷健康卡自助体检,所得到的医学信息,经卫生信息服务平台自动传送到该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中,并整合成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相对应的内容。而依托于信息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不同于传统的健康档案,它的特点是一点(源)采集,多点综合利用,具有在线、实时、连续、整体、便捷等优点,通过它完全可以了解该人一生的所有医学信息,还可以掌握该区域内的人群整体健康水平与疾病发生状况,如在高血压的管理上,通过它既可以了解某个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曲线图和反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用药情况,又可以了解区域内人群的患病数、管理率、高血压管理人数与全市对比等相应数据,使慢性病业务要求转变为信息化自动控制流程,建立统一科学的社区慢性病管理程序,还可以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开展绩效考核,达到了对传染病和慢病控制效果好、降低成本、管理率高、覆盖率高、群众满意度高的效果。

3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需要克服的问题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3.1“信息烟囱”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所谓“信息烟囱”是指实施了局部信息化应用,与现有系统之间可以沟通,但是由于数据提供水平与相对应的接受水平不对称,造成的信息沟通不畅,使系统本身所拥有的信息无法与社区共享,其产生原因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步较快,由国家控制的单一信息系统,已不能很好地同整个网络系统融合,如、属于疾控中心的疫情、计免、慢病等专报系统都是。

3.2未能做到与医疗单位的信息化共享由于“信息烟囱”及其他原因的存在,即便是上海等信息化开展较好的地区,也未能充分地与医疗单位达到信息共享。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随着患者的任意一次就诊而不断丰富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内容,使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以随个人的就诊和体检而更新,达到一个便于社区团队动态了解患者个体病情发展并充实其健康档案的目的。

3.3目前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基层单位基础条件较差,从事信息工作所需的设备以及人员素质都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少。二是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网络不健全。除了上述提到的“信息烟囱”外,还有医疗机构没有做到与社区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如果这两个方面被克服,那么将会极大地促进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4疾控中心推动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4.1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工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因此,疾控中心一定要依托卫生行政部门,才能在该项工作中做到整合各项卫生业务需求和资源,打破业务领域壁垒,实现与医疗单位等部门的信息共享。

4.2加强疾控中心内部的部署,突出工作细节在该项工作的技术准备阶段,单位内部一是应当反复推敲专各报系统的工作细节,明确社区卫生工作信息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认真与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探讨。这样做,一方面是该项工作在开展后能够走工作捷径,另一方面,对目前实在无法介入的专报系统,也可准备好完善的预留对接预案;二是组织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

4.3改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模式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达到“从条变块”的改变,做到信息一体化,达到一个疾控中心与基层单位在工作上即简化了工作程序又便于开展业务指导和管理以及绩效考核、质量控制的多赢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志静.浅析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7):4453-4454.

作者:陈东伟 陈丽云

疾控中心计算机网络管理论文 篇3:

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等

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徐协平

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3年建设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体系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开展了全面的疾控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全国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部分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我市按照国家要求,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市疾控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进步与发展。笔者就我市疾控体系建设在3年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供领导层参考。

1 我市疾控体系的现状

1.1 政府投入情况

全市2002—2006年防治防疫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0.36%、0.51%、1.20%、1.49%、1.20%,基本是逐年增加,但投入比例仍然十分低下。市疾控中心有偿服务收入明显高于财政拨款。2003年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经费政策得到倾斜(表1)。

我市公共卫生大楼2006年2月开工,包含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两部分,总投资5 000多万元(其中疾控中心建设规模7 350 m2,投资2 898.7万元),资金缺口900万元。工程进展十分缓慢,预计2008年才可启用。1.3 人力装备情况

中心2000年成立之时核编56人,2002年仍为56人,2003年增至62人,2004年为63人,2005年为65人,至2006年9月达到69人,已经满编(表2)。2003年由于需要,人员进入最多达到12人。专业构成,预防医学专业19人,占22%,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相关专业40人,占47%,非医学专业12人,占14%,其他14人,占16%。

1.4 仪器设备配置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标准》的75种设备中,2002年我市配备有55台,但以低档仪器为多,2006年增加了23台, 高端昂贵设备逐渐增多。设备投入2002年为51.1万元、2003年188.6万元、2004年32.7万元、2005年155.1万元、2006年54.0万元。可见在“非典”期间投入是最多的,而后随着计量认证扩项、职业卫生资质认证的开展,投入又有增加。

1.5 检验项目能力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能力标准》中的179个项目,2002年我市有能力开展的为139项,2006年已开展140项,未开展的原因是缺设备11项(含缺人才1项),无需求28项。

1.6 突发事件处置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明显的提高,制订预案、规范从2002年的1项增加到2006年的8项,有了明显的进步。

1.7 公共职能开展

疾控机构应履行的7大公共职能[1](25类任务、78个项目、255条内容)中,2006年除不需要承担的57条内容任务外,我市已经开展的有150条内容,开展率为75.8%,开展的程度落实率为85.5%。

1.8 基层防保现状

我市现有乡镇预防保健站54个,预防保健工作人员211人。选择1家平原较先进地区的镇卫生院和1家山区较落后地区的乡卫生院,对2家单位的政府拨款、服务收入、用房、人员结构、疾控项目开展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基层防保工作能力十分薄弱,存在着投入更少、重医轻防、人力缺乏、设备陈旧的现状。

2 我市疾控体系建设遇到的问题

2.1 公共职能定位

自2000年8月市疾控中心成立以后,“疾控”的概念逐渐替代传统的“卫生防疫”概念,主要落实三大职能:承担政府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能;为卫生执法监督提供技术支撑;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市疾控中心成为全市疾控的业务技术指导中心。2004年全市54个乡镇预防保健站建立,形成了综合性疾控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对职能的界定还存在一些问题:① 对公共卫生的服务职能和范围缺乏明确的界定;② 疾控中心应承担的公共产品提供职能不十分明确,非公共职能和公共职能混淆;③ 疾控中心应承担职能与卫生监督所职能出现某些模糊、职责交叉重叠、定位不准。

在工作运转过程中,主要发现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大量的现场具体工作经费还需依赖于有偿服务来维持,市、片区、乡镇机构为“养活自己”抢饭吃。明确当前我市疾控机构职能定位,是建立健全我市疾控体系的必要环节。

2.2 疾控领域面临重大挑战

2.2.1 重大疾病仍然威胁着我市人民身体健康 一些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性病、艾滋病、霍乱、肝炎和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职业危害等仍持续发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市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监测任务繁重。疫苗接种在山区、海岛进展相对缓慢或质量不高。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疾病预防控制形势十分严峻。

2.2.2 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机制发展滞后 2000年,我市进行了体系改革,分离疾控和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建立了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以提高全市的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能力。但我市疾控体系还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实验室技术力量、环境设备条件、应急能力等环节均存在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尚不健全,应急物资的储备调运机制不畅、职责不清,基层疫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有待完善。虽然我市已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

2.3 投入不足下公共职能消弱

政府对公共产品投入总量不足,对有偿服务缺乏规范。“投入不足”也是我市疾控体系问题中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健全疾控体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点。

2.3.1 疾控机构职能错位 具体表现为整个社会的重医轻防现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则是“重医轻防、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1]等现象并存。

我市疾控中心在已开展的150项公共职能中,完成程度为85.5%。大约有56%的人力在从事有偿服务,且大多为现有人力的骨干。

乡镇卫生院在人财物的配置上,重视医疗科室而忽视防保科室,防保人力素质低于医疗人员水平。在防保业务开展中,重视收入较高或有收益的防保项目,如疫苗接种。对收入较低或无收益的项目投入较少,如传染病管理。

2.3.2 政府的公共产品筹资职能缺位 政府的公共产品筹资职能缺位,是疾控机构职能错位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市财政拨款占疾控中心支出的比例总体上呈逐步下滑趋势,2002—2006年分别为43.9%、43.5%、36.9%、40.9%、41.4%。疾控机构工作运行财政资金使用不灵活。如果彻底剥离疾控中心现有的门诊和体检等非公共产品的收入,财政投入缺口会更大。

2.4 疾控机构的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先装备

目前我市疾控中心的人力配置现状,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者占38%,低于全国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水平,而46岁以上者占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示年龄结构相对老化。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仅占12%,大专占34%,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了54%。从职称结构看,高级仅占5%,中级占29%,初级及无职称占了66%。乡镇不同地区之间差异也较大,越往西部山区,学历整体水平越低。从专业结构来看,以非预防医学专业比例最高,达47%,而预防医学专业只占22%。

现有人力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员过多,而是素质过低。如何保障疾控机构人员的待遇,提升相应的社会经济地位,建立严格的人力准入标准,营造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的氛围,是改善人员素质和优化人员结构的基本策略。

2.5 基层疾控功能难以落到实处

我市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农村卫生网的建立和协调运作,解决了农村居民缺医少药的状况,增进了农村居民的健康,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目前市、乡、村之间的医、防、保功能相互协调关系基本明确,但机构发展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寻求经济效益成为乡村卫生组织行为的原动力。我市的基层防保站都设立在乡镇卫生院内,人财物的管理均由乡镇卫生院负责。经费来源包括财政拨款、集体投入、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收费和药品收入。选择通过服务收费和药品收入来解决自身经费问题是现实存在的。

1990年起我市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政策放开,村卫生室遍地开花,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村卫生室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乡村卫生组织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乡镇卫生院反而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制约着乡镇卫生院的门诊服务市场。乡镇卫生院不得不更注重服务的经济利益,所以“重医轻防”成为普遍行为。

3 我市疾控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明确政府责任是前提[1]

我市疾控公共职能的筹资、组织、管理、提供等,政府责无旁贷。疾控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应是政府筹资职能的到位,前提是政府对疾控工作的重视。只有政府重视了,才能明确政府的筹资水平、资金缺口和投入方向。全社会在SARS危机之后开始关注疾控工作,说明政府在观念上、行为上已显示了应有的重视,这为根治疾控公共职能缺位问题奠定了基础。

3.2 政府适宜投入是关键[1]

政府部门要加大疾控功能中“无偿服务部分”的投入幅度,提高疾控机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明确和规范“有偿服务项目”范围,调整市级疾控机构、片区、基层防保站的有偿服务利益。我们要做好政府的参谋,提供领导决策的依据,让政府知晓疾控工作中哪些是需要政府承担筹资的公共产品,提供这些公共产品需要的人才配置,维持日常工作、稳定队伍需要的适宜投入和工作条件。努力使疾控机构把追求有偿服务的压力和热情逐步转移到无偿服务上来。

我市疾控机构承担的一些重大专项工作任务,如鼠疫、霍乱、AIDS、结核病防治、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的专项经费投入,以及疾控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修缮等经费投入,虽然也逐年增加,但如何有效地落到实处,还有待与财政部门理顺关系。

要保证对基层防保组织的投入。乡村基层防保组织建设是我市疾控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适当增加投入对基层防保工作的效果有显著意义。

3.3 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疾控机构的运作效率

我市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之间的关系同其他地区一样,处于一种不完全接轨状况。市卫生局有预防保健部门,它在行使职能时一般会先通过市疾控中心,然后到达疾控机构的相应部门。形成了“7”字型管理模式[1]。这种现象使组织管理难以形成合力,降低了职能的落实效率,有可能出现协调困难、信息不畅、资源浪费。建议将市卫生行政部门疾控职能科室与市疾控中心合二为一,形成新型的疾控机构,履行政府疾控的组织、管理、技术、服务等职能。

3.4 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吸引和稳定高素质人才[1]

营造吸引人才的氛围,以提高疾控人员素质。疾控机构关键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应至少不低于同级医疗机构相应人员的平均水平。按照国家要求,按我市现有人口数,市疾控中心人力配置应在100人以上(每1万人口1名人员的编制标准),而目前只有69个编制。我中心在2006年初出台了《瑞安市疾控中心岗位设置方案》,以稳定、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同时把该聘用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作了规定。但当前我市还存在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疾控业务技术工作和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疾控机构的现象。

改变我市疾控机构现有人力素质偏低的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现有人员中不符合要求条件和岗位标准的人员逐步转岗分流;二是对疾控机构新进人员采取严格的准入制度。应争取用3~4年时间,将疾控机构的人员结构调整和改善到较为理想的水平。

3.5 规范疾控机构的有偿服务[1]

通过服务收费补偿政府投入,容易导致政府疾控公共职能缺位和疾控机构功能错位。在保证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应该逐渐剥离非公共产品服务。然而,若取消有偿服务而财政投入不到位,将会导致疾控机构难以维持生计的严重后果。稳妥、有序地处理疾控机构现在开展的门诊等非公共产品服务,需要政府有效协调财政和卫生部门,从消除根源着手逐步解决问题。可采取公共职能和有偿服务分别对待、财务分开和分别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措施。对政府投入,严格实行预算内管理,对服务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将非公共产品服务人员、项目与疾控机构剥离,实行项目管理。

4 参考文献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07-10-23)

桐庐县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实践问题及对策

戴小明

桐庐是杭州市属的一个县,地处浙西山区,辖13个乡镇(街道),186个行政村,总人口39.6万。自1956年成立桐庐县卫生防疫站(2000年新组建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为疾控中心)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剧增及快速流动,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导致的一系列健康与卫生问题,与环境污染、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心理精神疾病等更加突出。同时,曾有效控制的一些传染病又死灰复燃,疟疾、登革热等多种传染病存在传入危险,艾滋病、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疾控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时期的疾控工作在孕育着发展机遇的同时更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1 主要工作成就

1.1 桐庐县疾控机构基本概况

我县疾控中心现有职工42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人,中高级职称者16人。设有综合办公室、防病科、监测科、检验科、健教所、质管科及预防医学门诊部等职能科所;拥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2003年中心实验室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建有标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结核病实验室和洁净无菌室等;2005年通过浙江省职业健康检查资质认证。占地6 600余m2总建筑面积4 000余m2的新建疾控中心大楼已投入使用。

1.2 疾控工作主要成就

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县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从建站初期的6 000/10万多下降到2006年的271/10万,1973年后无白喉,1972年后无脊灰病例,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急性传染病的死因顺位已由建站初期的前1~2位退至目前的第9位。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寄生虫病得到消灭或基本消灭,以地方性甲状腺肿为主的各种地方病防治已取得显著成绩。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200‰下降到2006年的8.9‰,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初期不足40岁上升到2006年的78.2岁。

免疫规划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多年来我县的免疫接种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近几年儿童免疫全程接种率均达96%以上,青少年及成人的预防接种工作也广泛开展,免疫接种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1999年开展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2002年及2005年先后开展新生儿产房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免费接种;2005年始实施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2006年7月1日起全县儿童接种全面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2002年始深入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职业病监测防治工作,并将之融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开展高血压、恶性肿瘤、糖尿病、各类中毒及死因监测报告,重点开展饮用水卫生安全、职业卫生安全监测,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及健康状况调查,获取了大量数据和一定的科研成果,对指导开展全县慢性病及职业病防治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初步实现县乡两级基层疾控组织网络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范(程序)化,疾控信息网络管理现代化。各行政村还聘任了公共卫生信息联络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疫情报告、突发事件报告、监测报告及结核病项目管理等网络专报系统。疾控信息管理基本做到高效、科学和规范,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面临问题和挑战

2.1 政府对疾控工作筹资职能仍缺位[1]

我县疾控工作历经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通过1998年起实施的全县防保人员2年一轮的竞聘上岗及2000年的疾控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疾控体系。“非典”疫情后,各级政府对疾控工作更加重视,经费投入增加,仅县疾控中心大楼建设就投入了近千万元,省级财政下拔的各专项业务补助经费也有所增加。但多年来,由于县级财政相对困难、疾控业务不断拓展、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物价上涨、收费项目缩减、创收业务剥离、流动人口疾控工作成本剧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公经费、设备投入和专项工作经费等缺口仍然很大。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工作经费和防保人员的一般工资福利待遇仍然难以保证,防保人员往往要身兼数职才能拿到工资。据初步保守测算,我县每年疾控经费(包括乡镇)投入正常缺口大约为160万元,经费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靠疾控中心及卫生院搞有偿服务来弥补,两者均纷纷为“生存”而忙于“创收”,造成疾控职能错位[2]。因此,各项疾控工作深受影响,如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应该装备的细菌鉴定仪及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均不能到位,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均无法开展。

2.2 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县疾控中心现有职工42人(定编仅3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人中,6人从事预防医学门诊工作。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仅2人,中级职称14人(含3名护理人员),初级职称15人。大专以上学历仅12人,其中本科7人,由于部队转业、招工、顶职等历史原因及其他非正常渠道进入的非专业人员较多,对口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更是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结构很不合理,相关业务工作的拓展明显受到制约。

我县乡镇防保人员队伍与医疗相比,防保人员更易流失,人员明显不足,每万人口仅0.92人,且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均为通过在职函授取得,且仅占18.2%。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医轻防”和“以医养防”现象普遍存在,观念依然陈旧,服务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在人力财力配置上,倾向于医疗而忽视防保,防保人员素质不及医疗,这与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情况相一致[3]。另外,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中乡村医生没有经费保障,队伍素质及工作动力不能适应现今的村级防保工作,村级防保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保证。

2.3 疾控体系还较薄弱

我国解放后实施的疾控体系主要借鉴前苏联模式,集传染病防治与卫生监督于一体,同时,疾控工作又深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的疾控工作几乎就是防制传染病,很少考虑从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多角度来开展疾控工作。整个疾控策略颇有偏废,相应的基层疾控体系一直较脆弱,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我县疾控体系建设逐渐得到加强,特别是经过“非典”及2000年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体系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疾控体系还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在:政府筹资职能缺位;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不健全且仅限于卫生部门;疾控机构因忙于“生存”致职能偏废;专业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水平较差;实验室检测设备条件落后,开展项目少;应急机制发展滞后,应急装备差或不能到位,从病因查找、病因确定、应急力量动员、畅通信息、部门协作等主要防控环节的把握上还不能迅速应对。

2.4 疾控工作任重道远

我县常住人口和大量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及城郊结合部,由于基础卫生设施落后,饮用水卫生条件仍较差,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群众防病知识贫乏,加之不良卫生习惯,极易造成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流行。要警惕霍乱、禽流感及一些新发重大传染病的出现;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伤寒、狂犬病等急慢性传染病也仍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其中结核病持续高发且耐药病人不断增多及性病复燃等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流动人口流动性强,缺乏有效管理,其免疫规划的实施等疾控工作困难重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中毒、职业病及意外伤害等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疫情信息报告系统有待完善,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存在诸多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3 建议和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财政投入

疾控工作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做得不好,会影响政治、经济及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已把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来抓,各级政府也明确各自在疾控工作中的职责,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城镇医药卫生改革指导意见》及《农村卫生改革指导意见》等有关卫生政策,切实加强对疾控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尽可能多渠道进行筹资,建立切实有效而稳定的疾控工作经费投入与补偿机制,至少不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并逐年提高,有条件的区、县(市)逐步达到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5%以上,从而保证各项疾控工作经费。

3.2 深化改革,纠正职能偏废,逐步剥离创收

疾控机构的主要职能为: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目前县疾控中心及乡镇卫生院防保机构为保证工资待遇、业务经费和添置仪器设备仍忙于创收,确实存在职能错位及偏废问题。要做到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必须纠正职能偏废,与疾控机构职能无关的业务工作要进行剥离。但如果不能正确区分疾控职责范围的有偿技术服务而搞一刀切,有偿服务取消了但政府财政投入不能到位,将会导致疾控机构难以维持生计,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剥离疾控机构创收问题决不能操之过急,而需要政府有效协调发展与改革,财政和卫生部门进行财政政策及人事分配制度等改革,应在政府保证稳定增加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转岗分流“富裕”人员(包括非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剥离创收。

3.3 推进网络建设,打造精强队伍,完善应急体系

疾控网络建设是基层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健全而运转高效的网络是做好疾控工作的重要保证。既往疾控网络只限于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现在应将县乡两级政府相关部门、城镇社区及村委组织纳入其中,建立并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快速应急体系。政府牵头,卫生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要建立诸如艾滋病、结核病、禽流感防治等各种联防联控机制。建议乡镇成立公共卫生办公室,配备专职的公共卫生专管员,城镇各社区、农村各行政村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配备专兼职卫生信息联络员,政府对之可实施经费补助,充分利用目前新农村建设及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抓手,夯实乡村两级防保基础。县疾控中心要建立人员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建立专业人才竞争激励机制,想方设法调整人员结构,狠抓专业化队伍建设。

3.4 结合基层实际,统筹兼顾,实施综合防治

预防控制传染病仍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疾控工作的重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球化和城市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等,还要提高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中毒、意外伤害、心理和精神疾病危害性的认识。事实上,这些疾病目前已成为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杀手。因此,在继续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疾控资源实施综合防治。比如,在全县逐步建立并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病)、中毒、伤害的监测报告体系,开展死因监测分析;开展饮用水卫生安全、职业卫生安全监测;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及健康状况调查,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积极开展人群和社区疾病干预工作。

4 参考文献

[1]刘剑,朱锡广,孙其家,等.杨州市区域内疾控机构运行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1):18-19.

[2]姚岚,陈子敏,罗五金,等.我国卫生投入与支出现状及其使用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91-94.

[3]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4-46.

(收稿日期:2007-12-07)

作者:徐协平等

上一篇: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文下一篇:卓越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