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区划区域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從2011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2016年底,已开展31个省(区、市)922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全面实施,优化了技术方法、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药区划区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药区划区域经济论文 篇1:

城市品牌建设的瓶颈与文化软实力提升

导读: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品牌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保定是清朝直隶总督署所在地,直隶文化是保定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红色文化、中药文化、地方文艺、体育文化、民间工艺、餐饮文化等,“文化节”也丰富了保定的文化内涵,但在发展中却存在“主题不突出”的问题,这也是城市品牌建设的瓶颈。在保定文化软实力提升过程中,要以“直隶文化”和“红色文化”为核心,打造保定的文化品牌,以点带面,强化保定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

一、文化软实力与保定城市品牌化发展

文化软实力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名城在人们的印象中,不但经济发展状况好,而且文化氛围非常浓,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过程中,很多城市都将“做好文化”产业作为一张王牌。具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在创建品牌城市的过程中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发展中也一定要张扬文化优势,增强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自从约瑟夫·奈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后,区域经济发展也充分认识到文化软实力扮演的重要角色,文化软实力可以通过树立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机会。文化软实力对城市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城市的创新力、凝聚力、辐射力、亲和力会不断增强,影响城市资源的配置方式。城市的创新力增强,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更大腹地的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增强,可以凝聚更优秀的人力资源,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新配置生产力布局,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城市居民素质。城市的辐射力增强,意味着城市由吸收发展模式转变为辐射发展模式,使腹地与中心城市得到同步发展,不会在中心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中心城市周围形成“环都市贫困带”。城市的亲和力增强意味着居民在城市中生活会有更强的幸福感,居民愿意在这样的城市安家、创业,为凝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二)强化城市文化氛围与城市品牌化

城市一定要打造出品牌,这样的城市才能够从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文化软实力在城市品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得以品牌化后,城市就有了文化符号,城市的发展主题就会更加明确。世界上有很多城市,人们能够随口说出的城市在品牌化发展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苏州为“东方威尼斯”,哈尔滨为“冰城”,广州为“花城”,深圳为“创业之都”,曲阜为“孔子故里”,平江为“将军之乡”,景德镇为“中国瓷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城市给人们的印象都是非常清晰的,商务品牌、政治品牌、科教品牌、文化品牌、宗教品牌、旅游品牌等是这些城市的名片。每个城市都有其优势的文化资源,找到能够代表城市特色并将其发展为城市品牌的文化资源,城市才有其名片,这样的城市才能够进入品牌化发展轨道。

(三)保定城市品牌化的优势与不足

1.保定城市品牌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保定是中国历史名城,曾是清直隶总督署和民国以降的河北省省会所在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的文化名人以及近邻京津大都市的优势,为保定古城增添了很多文化味。直隶文化、地方文艺、红色文化、体育文化、中药文化、餐饮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节日等都为强化保定的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基础。在京津冀文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京津保也进入了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保定在京津冀“双核+双子”的城市体系中,会成为“双核”的重要子城市。这为保定以京津大都市为平台、向全国更大范围输出文化资源提供了优越条件。保定在“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都为建设保定文化品牌提供了支撑。

2.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化发展的不足

保定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些文化资源的集中度不够高,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打造出文化核心。虽然在城市发展中确定了旅游主题,但由于旅游资源多而杂,每种文化资源都不能充分展示出文化张力。这说明保定还没有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在所有的文化资源中,“直隶主题”和“红色主题”应该是保定文化的最大优势,但目前这两个层面并不突出。保定古城处于京津两个大都市附近,在京津两个文化大都市的笼罩下,保定文化“光环”的亮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保定在发展中打造文化名片的难度就会加大。保定强化文化软实力的举措就应该是在不同中寻求发展思路,与京津大都市在文化产业上对接,在京津保之间构建跨越行政区划的文化产业,为塑造保定的文化品牌创造条件。

二、保定的文化资源状况分析

(一)直隶文化

保定曾经是直隶省会,也是河北省最早的省会城市,从1669年即清康熙八年直隶巡抚入住保定并在保定设直隶总督署开始到1968年河北省省会搬迁至石家庄,保定一直是京津冀区域(后来是河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保定的位置非常重要,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保定主城区最初在今保定市南面的清苑县。清苑县历史悠久,公元598年(隋开皇18年)设置清苑县;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在清苑设置保塞军;公元981年(太平兴国6年)清苑县改为保塞县,保塞军升格为保州,清苑县隶属保州;公元1129年,设置顺天军辖保州;公元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寓意为“顺从天意”;公元1257年顺天路改为保定路,辖清苑县,意思是“保卫安定”,这是“保定”这个地名的开始,也是清苑县隶属保定管辖的开始。清康熙8年即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迁往保定,清苑县成为直隶省会所在地。清雍正8年即1730年直隶总督入住现在保定市。1928年直隶改名为河北省,保定长时期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先后共有74位99任总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都做过直隶总督。总督位高权重,担任直隶总督的人多为朝廷重臣,所以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说,这也为强化保定在直隶省中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二)地方文艺

保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保定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多彩的地方曲艺形式丰富了保定的地方文化资源,河北梆子、保定老调、哈哈腔、西河大鼓等都是当地非常流行的曲艺形式。从金代开始保定的戏曲文化就开始发展了,庙前都建有戏楼。元代时期元曲杂剧开始繁荣,保定地区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元曲杂剧剧作家,并涌现出一批传世作品。如安国关汉卿及其作品《窦娥冤》、《救风尘》,定兴王实甫及其作品《西厢记》,安国吴弘道及其作品《子房货剑》、《火烧正阳门》、《醉游阿房宫》,保定李好古及其作品《赵太祖镇凶宅》、《巨灵神劈华岳》,涿州王伯成及其作品《贬夜郎》、《张骞浮槎》等。元代时元杂剧的演出已成为保定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明中叶以后,南方的弋腔、昆腔北上,对北方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清代,保定的戏曲进入新发展阶段,当时由于外地也有很多剧种进入保定,保定开始出现了多剧种、多声腔的戏曲发展局面,为后来保定繁荣多剧种、多声腔的戏曲奠定了基础。这时期保定除了弋腔(高腔)、昆腔外,各地民间的秦腔、罗罗腔、弦索腔、柳子调等也兴盛起来。随后在民国时期,保定的戏曲变化较大,秦腔改为河北梆子,昆腔改为北昆的剧种,加上本地戏曲,这时候保定的剧种变得更加丰富,散布在保定各县的剧团也开始多起来,在业余剧团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很多地方开始发展起来了专业剧团,保定的戏曲进入了专业化发展阶段。

(三)红色文化

保定是红色文化城市,这里有很多红色文化景点,并且有很多红色题材的经典作品,红色文化是保定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定阜平县建立的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是中国北方第一个红色政权。抗日战争时期,阜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被誉为“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这一时期的阜平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边区和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保定还诞生了以著名作家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保定作家群。《荷花淀》《红旗谱》《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烈火金刚》《少年英雄王二小》等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都产生在保定,这些作品,在宣扬诸多英雄形象的同时,也承载了有关保定红色文化的丰富信息,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也对保定有了更多的认识。图1展示了保定主要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出,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划分为缓丘生态型、山岳生态型、湿地生态型、烈士陵园型、老区遗址型、市区古迹型等多种类型,这为保定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

(四)体育文化

保定具有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作为一个中等城市还拥有四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基地。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定已经有16位世界冠军、21位亚洲冠军和130多位全国冠军,[1]保定也因此有“冠军之城”的美誉。狮舞、摔跤、踢毽、托球等都是保定的经典体育健身项目。狮子长相喜兴,“舞狮”能够烘托喜兴的场面,所以每逢佳节都要舞狮助兴。除了比较有名的徐水县龙腾舞狮团、容城县青年舞狮团外,在保定各地也存在规模较小的舞狮团体。保定摔跤是在明朝由蒙古人传入的,现已形成了保定独具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保定摔跤的特点在于“刚柔相济、快速多变”,要想在摔跤过程中取胜,不但需要加强肌肉的力量,还要在步伐的灵活巧妙程度上下功夫。从保定这个摔跤体育之乡走出很多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在全国规模的摔跤比赛中夺得冠军。这些人在挣得荣誉的同时,也让保定摔跤文化走向了全国。摔跤已经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已经融入了保定文化中。踢毽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保定已成立了回民踢毽队,踢毽变得越来越专业。保定铁球是保定三宝之首,现名健身球,最厉害的是铁球摞在一起像铁塔一样,被人们称为“托塔天王”。

(五)中药产业

保定安国市位于保定南部,以中药文化为基础,在保定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有“药都”的美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充分说明了安国在全国中药市场上的地位。安国中药业已经得到了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农工贸、产加销、科教服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东方药城成为安国中药市场的核心,绝大多数中药产品都是在这里进行交易的。“中药”已经成为安国的品牌,安国也在不断向“现代化药都”方向发展。在安国中药产业发展进程中,通过项目带动、城建拉动、民间驱动和文化助动的方式,在中药产业发展层面形成合力,根据安国中药产业的发展规划,要逐步打造出四个基地,即中药现代物流基地、中药现代产业基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健康文化产业基地。在东方药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以中药产业为龙头,带动产加销产业链的发展,同时要在中医药科研、医疗保健信息、购物以及参观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发展中药产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安国作为保定辖区内的一个重要子城市,安国融入北京、天津、石家庄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也可以在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之间构建以安国为核心的城市圈,不断扩大中药文化的影响力。

(六)餐饮文化

作为北京向南出发的第一个中等城市,保定的发展与首都之间具有悠远的地缘关系。1669年在保定设直隶总督署,长时期内作为直隶省府城市。在直隶更名为河北省后,保定也曾经长时期内是河北省省府城市。在保定的名吃中,除了驴肉火烧外,还有白肉罩烧饼、老鸡铺卤煮鸡、白运章包子、高碑店豆腐丝、保定面酱、春不老、白洋淀皮蛋、清真卤煮鸡等,这些美食都成为保定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定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餐饮业就很发达了,当时保定的餐饮业有“十园”、“十馆”、“五楼”、“五春”、“五轩”。“十园”是长春园、华丰园、宴乐园、宴春园、德胜园、福丰园、太和园、万盛园、天会园、聚丰园。“十馆”是全盛馆、回龙馆、福丰馆、义成馆、天津馆、两益馆、同庆馆、新乐馆、福生馆、同乐馆。“五楼”是临月楼、邀月楼、天河楼、义春楼、福庆楼。“五春”是六和春、平堂春、藤萝春、第一春、宴林春。“五轩”是天汇轩、中和轩、双和轩、玉美轩、恩玉轩。[2]这些餐馆构成了保定的餐饮风景,餐馆中的美食对保定的餐饮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的基础上,保定的餐饮文化在不断发展,以直隶官府菜为特色的冀菜迅速在全国的菜系中脱颖而成为继8大菜系之后的第9个菜系,成为保定餐饮的品牌标志。

(七)民间工艺

石雕、砚台和泥塑是保定著名工艺品。曲阳石雕起源于汉朝,在唐宋时期开始发展,到了清朝时期,曲阳石雕已经有较大的知名度。曲阳石雕题材丰富,水果、动物、人物、车马等都雕刻得惟妙惟肖,产品远销海外很多国家。曲阳石雕艺人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工程的兴建,天安门修复、赵州桥重修等也都有曲阳石雕艺人的参与。易水砚产于保定易县,与广东的端砚齐名,据史料记载,东汉就开始出现石黛板,据此推算,易水砚到目前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易县凭借其优等的石料和技艺高超的工匠,制造出了很多的易水砚精品。易水砚名扬天下,也使易县名声鹊起,很多人会将狼牙山、清西陵与易水砚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强化保定软实力起到了推动作用。白沟泥塑也叫白沟泥娃娃,最早起源于乾隆年间,到目前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造型多样,构思大胆。白沟泥塑的题材一般取自艺术人物或者历史典故,造型栩栩如生。白沟泥塑艺术风格独特,多次出国展出。泥人用富有粘性并且质地细腻的粘土制成,在制作过程中要经过捶、打、摔、揉等四道工序,为了强化拉力,粘土中要加入棉絮等材料,然后再经过雕、塑、捏等多种手法制成。为泥人着色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三分塑,七分彩”就是这个道理。

(八)“节日”文化

在保定区域经济发展中,依托当地资源推出了顺平桃花节、敬老健身节、空竹艺术节、白洋淀荷花节、涿州空竹节、安国药材节、涿州花灯节、满城柿子节等。这些节日或者依托资源,或者传承历史文化,对强化保定的文化味起到了促进作用。如白洋淀荷花节,每年的7月23日至7月29日是白洋淀的荷花节。依托“华北明珠”白洋淀的名气,每年的荷花节都异常热闹,远近的游客慕名而来,闻着荷花香,品尝着白洋淀出产的美食,畅谈着白洋淀的过去和未来。人们对白洋淀是不陌生的,在《小兵张嘎》《水上游击队》等电影片中,人们除了看到众多抗日英雄形象外,背景都是白洋淀。白洋淀荷花节,在游客面前呈现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又如安国药材节,围绕“千年药都、健康安国”这样主题,进行广泛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同时也宣传了最新的医药信息,为投资者创造了更多投资机会。药材节可以将商人、学者、官员、教育工作者等聚在一起,人们在这里可了解到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共同探索中医药的发展问题,不同的参与者都能够从该平台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安国的影响力奠定基础。再如满城柿子节,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几万亩的磨盘柿红彤彤地挂在树梢,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以神星镇、坨南乡、石井乡、台鱼乡等几个乡镇为核心举办柿子节,增加了满城柿子的知名度,扩大了柿子的销路,也为柿子的深加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柿子节扩大了满城的名气,也强化了保定的文化味。

三、保定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分析

(一)以“直隶文化”张扬保定京畿味

保定即“永保大都(元大都北京)安定”的意思。保定近邻京畿,是拱卫京畿安全的军事要地。明代根据保定的地形条件将土城改造为砖城,使得城墙更加坚固,加固后的保定的平面轮廓呈官靴状,保定于是有“天子脚下立靴城”的说法,保定也因此被称为“靴城”(参见图2)。从保定的发展历史看,保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军事重镇,保定与首都从最初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直隶总督署设在保定,顺天府(今北京)也在直隶管辖范围内,所以整个直隶范围内可以得到一体化发展。直隶省所辖面积虽然非常大,但所有区域都是围绕在共同的中心下发展着的,所以直隶为大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保定作为直隶总督署所在地,与顺天府、天津府、河间府、正定府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保定府、天津府、顺天府构成的三角形区域成为直隶省的中心区域,该区域的影响力继续向外扩展,对宣化府、遵化州、永平府、正定府、河间府、定州、深州等产生影响。这与目前在以京津两个大都市为核心、与保定和唐山在京津冀区域内共同组成的“双核+双子”的城市体系比较接近,“双核+双子”成为京津冀城市体系的核心,保定是城市体系的“西子”,唐山是城市体系的“东子”。但是该城市体系是在跨越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跨区域构建城市体系的过程中,区域间存在利益矛盾的时候就会影响城市体系的建设。所以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合理构建行政区划,让行政区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够理顺各个子区域间的关系。行政区划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能频繁变动,科学的行政区划设计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平台,直隶省将较为广泛的区域整合在一起,确立了顺天府与保定间的互动机制,通过创造主辅城市关系,在直隶区域内确立了核心区域,与此同时也构建起了“用核心区域影响外围区域”的“分步走”发展模式。

(二)给政策将地方文艺“睡醒”

前文述及,保定的地方文艺形式非常丰富,但在这些文艺形式中,诸如贤寓调、碰板调、新颖调、上四调、横岐调等,给人们的印象并不深刻。这些文艺形式实际上处于休眠状态。目前在保定的街心公园中,很多票友喜欢唱河北梆子,但保定老调、保定丝弦、哈哈腔等却很少听到,只有在比较专业的艺术类电视栏目中偶尔会见到有年长的专家在进行介绍。这些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散布在民间,很多人也非常喜欢。但这些仅仅在小区域内活动着的艺术形式,不但不能成为更多人的艺术享受,而且在传承上存在担忧。在民间力量不足以让其获得充分发展的问题发生时,政府就要对其进行行政干预,通过新闻媒体对这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同时要依托这些艺术形式排练反映时代主题的新节目,在让人们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同时,该种艺术形式也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1.激励民间力量参与文艺建设。政府搭建平台,为民间力量与民间艺术形式做媒介,让更多民间艺术形式在产业化道路上有更多创新思路,也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在从事的艺术形式上有更多的选择。2.建立民间艺术基金。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关键时候就需要资金支持。通过设立基金,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民间艺术在活动中所需要的服装、道具、交通工具以及生活开销等都可以通过基金解决,扩大民间艺术力量的发展空间。3.选拔民间艺术领头羊。优秀的领头人能够领跑民间艺术发展,在选拔出优秀领头人后,政府要赋予其职责和权利,让其在艺术发展、管理创新、组建队伍等各个方面承担重任。政府要为这些优秀的艺术领头人配备助手,在民间艺术发展与政府支持方面进行信息沟通,营造民间艺术发展的环境。

(三)凝练主题发展红色文化

从图1可以看出,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所以必须凝练主题,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在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的同时,将生态旅游融在其中。在发展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空间上将红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另一方面要在产业上将红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如图1所示,空间上要在“阜平—涞源—易县—顺平—望都—定州—安国—博野—蠡县—高阳—安新”一线构建“几”字型链条,将尽量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图中在“几”字型的深色资源链上,前文述及的各种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均包括在其中了,尤其是狼牙山景区、冉庄景区、白洋淀景区也在“几”字链条中,三个景区是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几”字型的深色文化资源链条上,更多的资源紧密整合在一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在构建产业链条的过程中,为了强化保定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要将红色文化融到其他产业当中去。在通过影视作品强化红色文化宣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展“红色主题”旅游,在红色文化旅游基地设计出更多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将红色文化融到人们的日常消费当中。前文述及,保定的戏曲种类丰富多样,可以将红色文化与各种戏曲种类结合起来,在繁荣戏曲文艺的同时,强化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

(四)多方位打造“体育之都”

舞狮、摔跤、踢毽、托球等是保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保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将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体育项目在民间进一步强化。弘扬保定体育文化,除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开馆办学外,更重要的是完善群众性的体育设施,强化民间体育团体的发展力度,让体育运动项目覆盖到更广的地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强身健体的愿望逐渐增强,寓强身健体于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更会受到百姓的青睐。以上四种体育运动项目中,除了舞狮不太容易大众化外,摔跤、踢毽、托球等都可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体育得到产业化发展后,可以催生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前文述及的体育节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与体育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实际上体育旅游不仅要与体育运动场馆、体育运动赛事等结合在一起,还要与有名的风景结合在一起,如狼牙山登山、白洋淀赛船等,将体育运动与名山名水结合在一起,寓旅游于体育中。为了发展体育旅游,就需要开发合适的项目,通过体育旅游项目展示体育文化。

(五)张扬“药都”魅力新举措

中药在中华古籍中称为“本草”,《神农本草经》(汉代)、《新修本草》(唐代)、《本草纲目》(明代)是有关中药的三部重要文献。中药文化也是保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药都”的发展基础,在强化中药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创新性举措。要努力营造“处处见药草,家家有药香”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大力发展药都旅游观光和中药休闲旅游度假产业,让游客在安国感受“拜药王、逛药城、赏药花、食药膳、品药茶、洗药浴、睡药枕、购健康”[3],通过打造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中药文化,将休闲消费与养生保健结合在一起,中药产品的消费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中医药文化也得到了有效传播。中药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于过硬的中药材,通过标准化种植,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就能够进一步强化安国中药文化的影响力。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培育出品牌化的优良药种,在政府的协助下构建“药农—药商—药厂”产业链,以发展区域经济为基础,推动中药文化的发展,让中药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氛围,在“规模—质量”互动过程中强化安国重要文化软实力。

(六)全方位打造“直隶官府菜”

直隶官府菜传承了烹饪技术的精华。保定是清直隶的省府城市,历代官宦在应酬过程中对美食烹制进行了研究,官厨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不仅要别出心裁,而且要顾及直隶总督出生地的饭菜口味,所以直隶官府菜在长期发展中得以集百家之长,无论是在菜肴的制作层面,还是在盛菜肴的器皿方面,都非常讲究。张扬直隶官府菜的魅力,对于强化保定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影响。保定位于“首都经济圈”中,强化直隶官府菜的影响力,对打造保定的文化名片能够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世博会期间直隶官府菜走向了世博园,保定会馆的服务人员从直隶官府菜的众多菜品中挑选出锅包肘子、鸡里蹦、驴肉火烧、茄汁牛肉、直隶官府烧腌鱼等[4]几道能够代表直隶官府菜水平的中华美食街与世人见面,在世博园亮相是向消费者展示菜品魅力的最佳方式,也是为保定树立餐饮文化品牌的途径。当然除了走向世博园外,直隶官府菜还应该以全国的大城市为阵地开办中高档饭店,让消费者认识直隶官府菜、分享直隶官府菜。文化消费品与其他消费品的差别在于,该消费品在消费中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保定输出的是餐饮文化,收获的也是餐饮文化。餐饮文化会按照投资乘数规则推动保定的区域经济发展。

(七)四管齐下做强民间工艺

除了前面论及的曲阳石雕、易水砚台、白沟泥塑,保定还有很多其他民间艺术,这包括安新纬编画、易县绞胎瓷、雄县黑陶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从不同侧面丰富了保定文化,成为增强保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成分。很多民间艺术资源虽然没有得到产业化发展,但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这就需要政府从民间发掘有艺术鉴赏力的专家,通过新闻媒体为这些藏匿在民间的艺术做宣传,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只有民间艺术具有较好的市场空间,才有更多的后继者从事该项民间艺术。对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重点发展,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民间艺人进行财政支持。通过组办民间艺术博览会,让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拥有展示才能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人们可以见到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优秀的艺术形式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这样也尽可能地减少政府搜寻民间艺术的成本,在民间艺术资源与政府发展举措之间实现对接。

(八)通过造“节”发展文化

前文提及的桃花、铁球、荷花、药材、柿子等实际上都非常普通,但在将其打造成节日的条件下,就具有了浓重的文化味。保定有半数以上是山区县,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打造更多的节日奠定了基础,也为强化保定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前提。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可以使这方面进一步得到强化。保定地处京津冀的中心位置,依托这样的区位条件,可以在京津、石家庄做广泛宣传,吸引这些大城市的文化名人参与到这些节日当中,助推“节”的文化氛围,在提升“节”知名度的同时,保定的名声也会更大,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保定也在着手发展产业基地,涞源、易县、涞水、阜平、曲阳等西部山区县,可以在这些产业基地基础上凝练出更多的“节”,让每个季节都有“节”。“节”可以成为农村城镇化与保定文化发展的媒介,县域经济和镇域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乡风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助推了保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石灵娟,蒋洪甫.城市发展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体育,2013(2):179-180.

[2]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第三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3]陈富刚.河北安国规划中药文化休闲养生产业[N].中国旅游报,2014-07-23(14).

[4]王博,张立晓.“直隶官府菜”今赴世博园[N].河北日报,2010-03-31(2)

责任编辑:张 炜

作者:孟祥林

中药区划区域经济论文 篇2: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简介

[摘要]從2011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2016年底,已开展31个省(区、市)922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全面实施,优化了技术方法、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截止到2017年8月,通过“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初步汇总整理到中药资源调查数据信息200余万条,照片500余万张,腊叶标本等实物20余万份。各地参与中药资源普查的相关工作者,累计发现新物种40余种。试点工作期间,初步形成了包括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66个县级监测站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开展190种中药材的价格、流通量和种植面积等6大类的信息服务,中药材质量、田间管理等10大类的技术服务。在20个省(区、市)布局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对近160种中药材的种子种苗进行繁育生产;并在海南及四川建立了2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保存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收集的种质资源实物。

[关键词]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工作进展; 简介

[

[Key words]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 census; work progress; introduction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是全面获取我国药用资源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中药行业掌握真实中药资源数据,发展壮大中药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带动作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全面掌握中药资源本底情况,是制定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中医药产业布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和全民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条件,有助于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助于提高中药资源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文)“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文件精神,为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27号)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重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关于“定期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和监测”的规定,履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促进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的职能。从2011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项目支撑工作的方式,陆续开展县域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在各级组织管理和技术承担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确定了阶段性成果。本文结合各地普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截止到2017年8月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1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基本情况

11工作目的按照普查与解决中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相结合,普查和资源基础条件建设相结合,普查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及与中药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调查。通过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资源普查成果数据库,基本查清代表区域中药资源本底情况。构建信息网络化共享服务平台,形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引导农民进行野生变家种,促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中药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建议,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

12工作任务在全国范围内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及与中药资源相关传统知识调查,包括:①一般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元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对全国近13万种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掌握我國各地中药资源种类、分布等情况。②重点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中国药典》收载的565种中药材,进行专题调查,掌握其种类、分布、蕴藏量、质量等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动物药和矿物药专题调查。③开展与中药资源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收集与中药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构建我国传统药物知识数据库。重点针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进行传统用药情况调查;针对我国特有的药用资源,进行药用方式和方法的专题调查。④建立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进行传统用药知识整理挖掘。基于上述调查数据,建立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基础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掌握我国中药资源本底情况。

2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阶段性进展情况简介

21工作任务开展情况2016年全国共有2 85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元,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方案,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中药资源调查的工作部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2011年开始以项目支撑工作的方式,陆续开展县域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到2016年底,已经在全国31个省的9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元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2017年将有近41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元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从2011—2017年全国各地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县的分布情况,见图 1。到2017年底将有1 300多个县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约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元的50%。

22人员队伍总体情况随着各级国有药材公司企业转型,政府不再赋予其行业管理的职能。原来曾经承担过行业管理任务的各级国有药材公司,不再承担企业行业管理职能,导致此项工作在省、县级层面出现管理主体缺失。现阶段,中药资源管理涉及诸多部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受人员编制限制,也没有及时补充中药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

因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在组织实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组建了国家、省和县3个层面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和普查队。其中,组织管理工作主要依托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包括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局等,同时商请各级发改、财政、教育、科技、民委、农业、食药、林业、旅游、国土、统计等部门参与和协助。技术工作主要依托于中药资源相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中医院等。通过行政和技术两线并行的方式,共同推进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试点期间,通过联合多行业的模式整合资源组建普查队伍,积极吸纳医药卫生、农业、林业等10多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同时,积极吸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在校学生、参加过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的老专家、老药工等参与普查。涉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400多个,企业100多家,开展普查的县中70%以上的县级中医院均参加了普查工作。基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登记注册参加试点工作的人员有23万余人,2011—2017年全国各地参加中药资源普查的总人数,见图 2。

23试点工作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筹备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之前,由于行内没有针对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标准。试点工作中,借鉴林业和国土等全国性资源调查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方法,把传统和现代调查技术方法相结合,引入了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码摄影技术等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未用到的现代技术方法。围绕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药材样品的采集、鉴定与保存,中药材市场调查,传统知识调查等14个方面工作任务,从方案制定、外业调查、业内整理和成果汇总等方面,建立了系统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并编研出版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1],颁布形成了8项团体标准[2],填补了中药资源领域没有调查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的空白。据此形成了组织实施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方法体系,来规范、确保普查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提高普查工作效率和质量。

24中药资源普查基础数据汇总情况试点工作期间,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方法促进中药资源普查数据的收集汇总,研究开发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手段、管理方式、成果服务方式的转变。在中药资源普查数据采集、核查和共享等方面,为普查人员搭建工作平台,有效保证各普查队相关工作的顺利实施。

在各省局和技术依托单位的支持下,在参加县级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个普查队依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相关方法和技术要求,获取了大量调查数据。基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截止到2017年8月底,汇总各个普查队采集的数据信息,共200万条。

根据各普查队上报到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的初步统计,各省目前掌握的,可药用资源种类见图3,栽培中药材种类数见图4。在一般调查工作中,各普查队累计拍摄照片500多万张,各省拍摄照片数量见图5;全国共调查16万多个样方套,据此可估算1 000多种药材的蕴藏量,各省调查的样方数量见图6,可估算蕴藏量的种类数见图7。

基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各县中药资源种类数见图 8,各县栽培中药材种类数见图 9。其中有7省16个县的中药资源种类超过1 000种,包括: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安徽黄山区,湖北竹溪县、南漳县、利川市,广西那坡县、凌云县、田林县、凤山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重庆丰都县,四川六枝特区、大方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永德县。

25中药资源普查实物资料汇总为了准确鉴定中药资源种类,长久保存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所获得的实物标本,要求每一个县针对每一种药材,采集、制作并汇交1份标本实物。包括全部物种的原植物、原动物标本等,为中药资源相关研究、科普等工作提供实物基础。针对重点调查药材,采集一份优质的药材样品和种质资源,为区域间中药材质量評价,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物质基础保障。目前,全国已经汇交药材样品2万多份,各地采集汇交的药材样品数量,见图10;汇交腊叶标本23万多份,各地采集汇交的腊叶标本数量,见图11;汇交种质资源19万多份,各地采集汇交的种质资源数量,见图12。

26创新性工作情况在试点工作期间,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调查工作中,发现了2个新属、40多个新物种。新物种的发现,使得人们对地球物种多样性有了新的认识,新物种是否有一些潜在的药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部分新物种名称如下:合溪石蝴蝶、天麻天竺葵、武陵酢浆草、马铃苣苔属一种、征镒麻属、木论马兜铃、环江马兜铃、灰背木姜子、麻栗坡半蒴苣苔、巢湖铁线莲、东川葶苈、先骕兰属、皖浙老鸦瓣、旋枝景天、那坡栝楼、纂江报春花、征镒橐吾、剑叶蜘蛛抱蛋、狭叶蜘蛛抱蛋、征镒黄鹌菜、竹溪山萮菜、竹溪繁缕、靖西冬青、拟卵叶蜘蛛抱蛋、霍山水晶兰、天门山淫羊藿、马铃苣苔属、南丹金线莲、春秀蜘蛛抱蛋、龙胜蜘蛛抱蛋、弄岗虾脊兰、崇左蜘蛛抱蛋、灵川蜘蛛抱蛋、弄岗蜘蛛抱蛋、花坪天麻、木论耳蕨、黄花地黄、七齿珍珠菜、腺花藤春、中越万寿竹、克刚虎耳草、亮叶重楼、小萼柿、广西天葵、李树刚柿、恭城马兜铃。各地发现新物种的数量分布,见图13。

3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进展情况简介

在试点工作中,已初步建设了包括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66个县级监测站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服务体系(监测体系),见图14。

重点开展190种中药材的价格、流通量和种植面积等6大类的信息服务,实时掌握我国中药材的产量、流通量、价格和质量等的变化趋势;同时开展中药材质量、田间管理等十大类的技术服务,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4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总体进展情况简介

为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促进珍稀、濒危、道地药材的繁育和保护,加强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生产,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种子种苗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已在20个省(区、市)布局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总面积累计超过6万亩(1亩≈667 m2,在海南及四川分别建立了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对近160种中药材的种子种苗进行繁育生产,参与建设单位140余家。各繁育基地通过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与指导、生产推广等多种形式,传统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在种植选址、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指导本地区农户进行中药材种植生产,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璐琦,王永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中国中药协会标准ZGZYXH/T 292015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吕冬梅]

作者:黄璐琦 孙丽英 张小波 郭兰萍 王慧 李梦 景志贤

中药区划区域经济论文 篇3:

洪泽湖生态保护泽被美丽江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阔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在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过程中,加强湖区治理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地跨江苏淮安、宿迁两市,处于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交汇点,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水库。该湖区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制定洪泽湖生态保护和科学开发战略,努力把洪泽湖打造为全省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地,对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至关重要。

一、洪泽湖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礎环节,也是美丽江苏建设的题中之义。洪泽湖区生态经济建设,是江苏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2017年到洪泽湖视察时提出,要通过“清淤疏浚,聚沙成岛”涵养水源,改善湖区生态环境。洪泽湖保护和开发并举的方略被提上议事日程,给湖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洪泽湖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洪泽湖地区从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两市五区四县,即宿迁市下辖的宿城区、泗阳县、泗洪县和淮安市下辖的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金湖县、盱眙县,是江苏省重要的商品粮、畜禽和淡水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洪泽湖区经济发展稳步推进,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2019年,宿迁市GDP达3099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名列83位(全省13位);淮安市GDP达3178亿元,全国排名第61位(全省11位)。但与此同时,洪泽湖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育能力不高、生态环境压力较大,这一地区在全省处于发展洼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自从淮安、宿迁行政区划调整后,两市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自成体系,至今没有快捷的沿湖通道,人为割裂了湖东湖西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打破部门和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制定湖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规划,已成为洪泽湖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当务之急。

洪泽湖治理与保护面临的发展新机遇。随着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洪泽湖区发展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一是环境治理机遇。为推动湖区生态经济发展,江苏省以推行河长制为契机,加大洪泽湖管理改革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洪泽湖管理与生态保护工作。二是规划政策机遇。根据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开发潜力,江苏制定了主题功能区规划,把洪泽湖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题功能区。通过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特殊支持政策,为洪泽湖生态保护划定了红线,同时也为周边城镇科学开发湖区资源指明了方向。三是绿色发展机遇。湖区各级政府正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和“功能提升、枢纽建设、特色培育”的原则,推进洪泽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发展高效农业、打造新型工业体系、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洪泽湖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洪泽湖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问题导向”的维度分析,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环境改善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现阶段洪泽湖区还存在一些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如洪泽湖过境客水较多,水质不稳定;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恢复过程缓慢;湖区周边渔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转产困难;周边群众向大湖的索取多而投入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有待转型;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和维护资金不足。与其相对照,太湖治理专项引导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地方财政拿出10%—20%新增财力同步配套,累计带动全社会投资超千亿元。太湖治理的资金投入模式,值得洪泽湖区学习借鉴。二是环境政策规划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现行《江苏省洪泽湖保护规划》是2006年由省水利厅主导编制的。该规划以保护为主,与湖区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开发利用上实行条块管理,项目审批慢、落地难,非法建设项目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与之相比,《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则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林业和草原局等七部门制定印发,其权威性和影响力远高于省级规划。此外,各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况较为突出。三是生态型经济发展理念和路径亟须强化。从自然资源禀赋看,淮安岩盐资源丰富,盐化资源和化工新材料已成为淮安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其创造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较大。而宿迁作为“中国酒都”,食品饮料产业产值比重较大。这些传统产业均有一定的环境安全风险,而新兴的清洁技术、新能源技术、旅游观光、养老服务等环保型产业比重低、总量小,洪泽湖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二、洪泽湖区域的生态经济体系构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推进生态经济建设,进一步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对于洪泽湖湖区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及项目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优化洪泽湖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湖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主要围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采用自然农耕、生物防治、有机施肥、轮休耕作等方式,扩大优质稻米种植规模;大力发展水生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林、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利用湖西浅滩,生态饲养龙虾、螃蟹等鱼虾水产品;推动传统盐化工产业、酒类与食品饮料产业绿色发展,推动凹土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电子商务、高端医疗、终身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技术,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走出一条各类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环洪泽湖综合交通体系。抓住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构建沿湖公路、铁路、航道、航空、管道等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由于洪泽湖的阻隔,从南京外环到淮安外环的南北150公里内,至今没有一条完整的贯穿东西方向的跨省高速公路,严重制约了洪泽湖周边市县的全面发展。建议沿湖南北两岸规划建设沿入海、入江方向的高速公路,并规划建设环湖高等级观光公路,尽快开工建设“泗阳—洪泽—宝应”和“洪泽蒋坝—盱眙段”两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江苏高铁网络,争取“安徽天长经江苏盱眙—泗洪段”高铁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同时规划建设沿淮河高速铁路。建议提高淮河航道等级,争取实施江苏段航道“三改一”工程,使万吨货轮能从滨海抵达蚌埠。“十四五”期间,建议加快建设洪泽、盱眙、泗洪、泗阳、清江浦通用机场,建设沿淮河天然气和卤水输送管道,促进沿岸地区上下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打造环洪泽湖特色小镇。依托地方传统农业资源特色,形成集观光农业、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农村观光休闲旅游业。打造沿湖特色小镇,主要包括老子山温泉养生小镇,蒋坝河工风情小镇,西顺河、赵集元明粉精加工小镇,仇集凹土新材料小镇,明袓陵、龟山、铁山寺、码头旅游度假小镇,三河食用菌、半城龙虾、临淮螃蟹食品小镇。组织举办“中国洪泽湖水上运动会”、盱眙龙虾节、泗洪螃蟹节等主题活动,不断提升特色小镇影响力。抓住方特大型游乐项目建设契机,联手水斧城景区打造水上长城风光带游线。建议尽快推出水下泗洲城规划方案,引进资金打造影响力辐射全球的高端特色旅游目的地。

启动洪泽湖内清淤扩容建岛工程。作为淮河最大的蓄水池,洪泽湖洪水消納功能越来越小,汛期对下游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大。干旱与洪涝的交替发生,严重制约了洪泽湖地区的发展。建议结合淮河河道疏浚,实施淮河盱眙段截弯取直工程,对洪泽湖实施清淤扩容建岛工程。使淮河能够常年蓄水200亿立方米,为南水北调和里下河地区农田灌溉积蓄水源,同时解决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游抗洪不畅、下游出路不足的问题。积极利用国内外江河湖泊生态清淤技术、清淤装备、清淤方法,为洪泽湖清淤扩容建岛工程提供有效保障。通过对湖底清淤2—3米,建设面积约为洪泽湖面积5%的四个岛区。通过退圩还湖、清淤净湖、建岛养湖、清水入湖等举措,修复生态,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为洪泽湖区永续发展留足生态空间和净水资源。

建设洪泽湖畔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以提高绿化面积和树种多样化为手段。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切实推动洪泽湖区域内水资源、山岭、林地、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严防各类自然资源总量减少。通过实施自然资源恢复和补偿工程,开展环境整治连通、造林绿化、镇村污水处理设施、退渔还湿等工程建设。发挥洪泽区作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优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在洪泽湖大堤外500米内建设栖息公园,在湖北建设湿地公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推进蒋坝古镇、古村建设,保护周口大塘、管鲍分金亭古遗址、古建筑房屋、黄花塘革命遗址、三河闸水利工程等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利用,注重保护洪泽湖周边传统风貌,将洪泽湖作为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新节点和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提升湖区人文特色品质,努力建设“水清、景美、气新、民富”的美丽乡村。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推动洪泽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推动洪泽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确保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依法依规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发挥政策、法律和制度在洪泽湖保护与开发建设体系中的统领和基础作用。坚决贯彻国家和江苏省关于生态文明改革、河长制湖长制、水十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63专项治理、水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等文件要求,严格执行《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苏省内河水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加大督查处罚力度,切实维护洪泽湖水域生态安全,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推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出具有湖区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大政府部门支持力度。建议由省人社部门牵头,统筹制定适合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政策,为洪泽湖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人才保障。整合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生态环保、脱贫攻坚、产业布局、湿地保护、水利发展等方面的资金,增加对洪泽湖湿地退圩(围)还湖、水污染治理等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议由省交通部门牵头加强洪泽湖区域的综合交通规划并加快实施。建议由省文化旅游部门牵头加大洪泽湖宣传力度,挖掘并编撰洪泽湖民俗故事,招商建设旅游设施和项目,开辟环湖旅游线路。

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湖区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帮助基层解决渔民补偿及安置等经费,从根本上减轻渔民的生产生活负担。通过实施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改善工程,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促进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鼓励支持企业承揽湖泊与航道清淤工程,允许新造岛屿和耕地在一定年限内自主经营,用经营收益补偿投资,促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建立并推广生态标识制度,严格规范生态产品认证,保障生态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洪泽湖管委会平台作用,明确淮安、宿迁两市政府洪泽湖生态保护与利用的主体责任。建立分层分级的重大灾情应急机制,健全智慧化环境预警触发响应机制,形成管控合力。推进洪泽湖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构建河(湖)长制下的河(湖)流域化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建立联合执法、联合巡查和管理会商机制,健全洪泽湖治理保护长效机制,强化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切实发挥环境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倒逼作用。探索建立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建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绩效考评机制,把生态产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GDP(国内生产总值)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相结合的核算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绩效目标体系和差别化政绩评价考核办法。

设立省级主导的投资开发机构。建议以省属相关国企为多元投资主体,组建洪泽湖开发集团公司。吸引各级金融机构、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鼓励湖区各级政府与中国绿化基金会等组织共同设立绿色发展专项资金,在生态建设、自然保护、生态旅游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湖区全社会参与自然保护公益事业。引导企业利用国内外市场交易平台开展碳汇、排污权、矿产勘探权等资源交易,运用绿色供应链采购、销售绿色生态产品,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洪泽湖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推动上中下游区域合作。适应“智能化、现代化、城市群与城乡一体化、治理现代化、新型全球化”等“新五化”要求,构建“淮河—洪泽湖”全流域立体化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推动建设覆盖“淮河—洪泽湖”区域的淮河三角洲经济带,通过洪泽湖区的生态经济辐射带动,加大对上游大别山片区和下游里下河老区的脱贫支持力度,将片区扶贫与流域发展结合起来,科学布局现代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发展“互联网+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构建健康养老、休闲旅游配套服务业。加快“淮河—洪泽湖”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形成全区域的生态经济共同体。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3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志刚

作者:叶立生

上一篇:电子电源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会计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