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师德论文

2022-04-15

如何加强教师道德治理?我认为,仅仅满足于社会的舆论抨击、民众的网络泄愤,或仅仅依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达几条“师德禁令”、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高喊几声“恪守师德底线”,是不能真正解决当前我国师德建设面临的严峻问题。从最深层次看,加强师德治理,必须从澄清教育伦理价值理念和改善教育政策措施这两个最重要、最根本的维度抓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维度师德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维度师德论文 篇1:

基于对教师生命关怀的维度开展高校师德建设

摘 要: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着“不正”、“不精”、“不新”、“不严”、“不爱”、“不红”等问题。教师师德水平与自身生命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时代教师生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却缺少排解压力的途径,生命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缺少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通过教师、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促进教师生命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师德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生命关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迈入新时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急需各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自然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师德建设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直接决定教育的质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对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高校教师在社会上都倍受尊崇。然而随着高校的扩建扩招,一些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在师德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甚至触犯了法律,社会影响恶劣。针对高校师德滑坡的现象,本文将从教师生命成长的角度,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研究解决的途径。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正”——违背伦理法律,造成社会公愤

个别教师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在与异性学生接触交往时,行为不端、言语不当,出现性骚扰甚至性侵害的行为,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莫大的伤害和影响;一些教师急功近利,为了评职称或者追求科研成果,抄袭买卖论文,不顾学术道德,破坏了教师严谨钻研的形象;一些教师为了个人私利,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败坏校园风气,等等。尽管这些现象只是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是负面影响很大,严重影响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

(二)“不精”——知识更新慢,不能与时俱进

有些教师不求上进,在教学科研上不肯多花时间,不能及时追踪最前沿的知识动态,导致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无法带给学生知识的启迪和宽广的视野。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度,以及课堂与课下教学过程的开展。也就是说,假如没有真才实学作为教学能力的保障,教师的职业荣誉便无从谈起。

(三)“不新”—— 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有些高校教师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教书匠”,只是为了一份工作和谋生需要而教书。当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和教育教学的困境时,一味抱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素质的降低,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却敷衍了事。继续沿袭旧的教学理念,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手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四)“不严”——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严于律己

“师者所以教天下以道,成天下以德者也。但必一言一动,无处不可以为人模范,方足以言师。”〔1〕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光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教师本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缺少敬畏感,平时上课迟到早退,接打手机翻阅微信,布置、批改作业一概敷衍了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不爱”——只教不育,师生零沟通

大学生处于人生转折期,在与人交往、人生规划、生活能力等方面都急需有人指导。但是大部分高校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较少与学生接触,很多大班额授课的教师更是面对着学生却几乎都不认识。教师为减少麻烦,也不愿意给学生留下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局限在课堂时间,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是泛泛而谈,缺少针对性。

(六)“不红”——生活态度消极,负能量满满

有些教师生活态度消极负面,整个人总是负能量满满,在课堂上很容易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和悲观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深受其害。 “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不健全或者萎靡不振,那么,期望他能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灵魂的成长是不太可能的”〔2〕。人格不健康的教师看问题偏激不客观,直接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二、基于生命关怀的维度剖析高校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尚的师德来自于教师健康充盈的生命、完整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人生追求。教师生命如果不能在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生存发展,教师的师德也不可能尽如人意。所以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有必要认真剖析教师生命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一)教师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很多人以为高校教师工作轻松,不用天天上班,能有什么压力呢?其实不然,高校教师的收入是跟其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课题项目、社会工作等挂钩的,而自身的学历和职称又直接影响实际的收入。许多教师面对高房价、抚育子女、健康养老等现实问题,为了提高收入,必须保证相当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同时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提升学历、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特别是近年来各高校都忙于迎接各种检查、评估、建设、升级等,使得教师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与此同时,网络時代知识更新速度飞快,教学难度大大增强,然而社会、领导、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往往疲于奔命,教师生命一直处在重重压力和持续紧张之中。

(二)教师生命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可

在整个社会越来越趋于功利化的背景下,学校更加重视各种硬件的投入和项目课题论文等评比硬指标的达成,对师德的重视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奖惩力度都不够。教师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仅仅被局限在教学、科研带来的工资收入上,而教师在师德修养上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无从衡量。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许虽然很高,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教师的实际收入远远不及公务员,在旅游就医等社会服务上也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在金钱价值观的衡量下,再加上媒体对少数教师负面新闻的大肆报道,使得“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淡。社会对教师一味强调义务和奉献,却忽视了教师首先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的存在,自然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教师生命缺少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教师工作是具有创造力的工作,教师生命需要相对的自由。无论是教学备课还是教研科研,都需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现在高校的杂事琐事繁多,填写各种数据表格、申报各种情况信息,报销课题项目经费也是手续异常严格苛刻,这些都耗费了教师大量的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再者,教书育人是需要不断开阔视野的工作,教师需要新鲜的知识和技能来滋养生命。然而教师因为承担着较多的教学工作,不愿意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得不放弃很多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和技能培训的机会。此外,每个教师擅长的领域不同,有些精于教学,有些长于研究,然而现在很多学校教学科研都是一个标准,教师少有选择的自由,生命自然缺失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教师生命欠缺排解压力的途径

一方面教师生命缺少排解压力的时间和机会。现在高校里竞争激烈,很多教师要牺牲休息时间、压榨假期来备课搞科研,缺少休闲娱乐放松的时间,致使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另一方面教师生命也缺少排解压力的场所。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榜样是导师是强者,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排解压力;在学校要完成领导指派的各种工作,很难推脱不干;在家里又是顶梁柱,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校讲奉献,在家庭讲责任,在社会强调师德,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师都过于强调责任而忽略权力,很少有把教师作为普通生命看待的任何特殊关照,这就导致教师基本上没有可以示弱发泄的场所,没有可以舒缓和排解压力的有效渠道。

三、围绕生命关怀开展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通过对高校教师生命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开展高校师德建设,离开对教师生命的关怀,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师德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要解决教师生命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教师、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发力。

(一)教师要增强对自身生命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首先,教师只有真心敬仰和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不计较暂时的得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教师只有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事业,才能在敬业爱生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立德树人的同时不断提升师德水平;其次,教师要善于调节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教师只有充分享有自身发展的选择权,免受职业生活在时空上对个人生活的挤压与侵占, 才能体验到生命的完满和充盈,才能从职业生活外的领域得到生命的自由, 获得超越‘职业人’的新生命。”〔3〕教师要学会休息和放松,让自己适当享有闲暇,多体验外面的不同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生命,更加积极主动地做一名“四有”好教师。

(二)学校要积极顺应教师生命成长的需求

首先,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顺畅的上升平台,要看到教师在工作中付出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劳动,并通过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形式给予肯定和认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师德建设上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教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可的教师行为和形象。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生命获得爱的滋养;再次,学校可以通过工会、党支部、领导接待日等途径了解教师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或者出谋划策;设立健身房、瑜伽室等运动场所并定期开展各种健身活动;设立教师心理咨询室和中医理疗室等,帮助教师释放情绪,舒缓压力。

(三)社会要切实提高教师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在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健康养老等方面优先保障教师的权益。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4〕让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让教师减少生存压力,更好地立德树人。其次,社会要大力宣扬和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让教师真切感受到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要逐渐提高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选拔更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切实提高高校教师在社会舆论中的口碑和形象;另一方面,各种媒体和相关组织要多方收集和报道新时代具有高尚师德的先进教师及其优秀事迹,让全社会都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和习惯,激励和督促教师向榜样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師德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沈璿.建构教师责任伦理制度当议〔C〕.改革开放30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296.

〔2〕John P. Miller. Education and the Soul〔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Albany,2000:8~9.

〔3〕易连云 邹太龙. 教师生命教育的缺场与重构. 当代教育科学〔J〕,2015,(2).

〔4〕陈宝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6-12-08.〔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崔红丽

维度师德论文 篇2:

澄清理念和改善政策是师德治理的根本维度

如何加强教师道德治理?我认为,仅仅满足于社会的舆论抨击、民众的网络泄愤,或仅仅依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达几条“师德禁令”、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高喊几声“恪守师德底线”,是不能真正解决当前我国师德建设面临的严峻问题。从最深层次看,加强师德治理,必须从澄清教育伦理价值理念和改善教育政策措施这两个最重要、最根本的维度抓起。

教育伦理,是指社会教育职业活动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评价善恶的基本标准以及“应然”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规范。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方面,教育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它要开启民智,培养青少年一代知识和技能的成长;另一方面,教育劳动本身承担着全社会对理想的伦理道德的实践和培育。每一个社会中教师集体在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伦理价值和教育劳动所体现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青少年一代的精神道德气质。正如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所说,“教师是国民精神的父亲”。“良善的社会”必须要有“良善的教育”;“良善的教育”必须要有“良善的教师”;而“良善的教师”必须要有“良善的教育伦理精神”的指导和支撑。

反观今日中国现实,伦理精神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普遍存在着教育伦理精神“缺失”或“沦陷”现象。例如,教育的目的性价值缺失。教育的真正目的,应当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德性,激励人们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建设和享受健康和美好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急切希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意愿无疑具有历史的正当性,但教育领域中的某些急躁情绪和短视政策措施,造成不少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工具性价值的片面追求,严重损害学校教育对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人道等社会核心价值的追求。这些年,许多教育行政官员、学校领导干部和一线教师道德沦丧。不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大中小学“名校”校长或手握实权的人士,在教育资源分配、招生名额落实方面道德底线沦丧,大搞权钱交易,贪污行贿;某些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无端挖苦讽刺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有的所谓“名师”,公然在课堂上振振有词地叫嚷“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如此等等。这不仅降低了学校教育活动自身对于全社会文明进步的伦理价值,降低了教师道德精神境界,也对青少年一代的人格与品德塑造产生深层次的负面影响。

因而,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要讲师德,讲立德树人,那么教育职业劳动首先具备伦理道德。我国的师德治理要从教育伦理精神的“拨乱反正”做起,从教育伦理精神必须体现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着手。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也是兴德之魂。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结合教育职业活动的具体特点,提炼和概括与时俱进的教育伦理精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教师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研究和治理,阐明了基本价值目标和追求。倡导和践行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伦理精神,是师德建设和师德治理的重大道德资源。

教育政策是政府对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最重要手段,是对社会教育利益进行选择、分配以及实施过程等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规范和行动。[1]它涉及教育公共利益的分配和调节。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教育政策,包括一系列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教育条例、教育措施等。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戴维·K·哈特认为,“公共行政并非一项专业技能,而是一种社会实践道德的形式”[2]。教育公共政策与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价值理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制定怎样的教育政策本身需要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和约束,正如美国当代伦理学家富勒所说:“一个真正的制度应当包含着自己的道德性,一旦国家施行的制度没有能蕴涵着道德的价值取向,就会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制度的东西。”[3]教育政策的内在价值规定性,其最终根据来源于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或道德,各种各样的教育政策实际上是教育道德价值的展开与体现。教育政策作为教育行政的工具和手段,它是调节、平衡社会各种教育利益矛盾,维护公共利益的产物,是社会公共教育利益的诠释和社会道德的表达,反映着教育政策行为主体对于社会教育利益的价值判断、态度和基本立场。因此,实行师德治理的一个根本手段是要将非制度化的教育价值理念、教育伦理精神渗透到制度化的教育政策中去。要有效地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导向和约束,必须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各种社会教育政策中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感悟的教育制度、管理规范和措施,使一个社会所倡导的教育伦理价值理念通过“硬约束”的方式,让其具有道德上的合法性、合理性。

另一方面,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的教育政策,一旦制定和实施,必然对教师道德观念和师德风气产生直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之所以教育政策反过来会影响教育职业领域内的道德风尚的走向,是源于教育政策直接决定了教育职业集团、教师职业劳动个体的物质或利益的分配。马克思曾经极其深刻地指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4]。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受合理的教育伦理价值观念指导的教育政策,能够对教育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节,成为可量化的善,成为积极的道德实践者,对教师道德水平提升起到普遍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反之,受不合理的教育伦理价值理念影响产生的教育政策,实际上是对社会教育利益的不合理分配和引导,可能造成“老师们吃亏”、“讲师德的老师吃亏”、“逼良为娼”的严重后果,挫伤广大教师的道德积极性和道德进取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定的各项教育政策在大政方针上,在整体上体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在不少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各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规范措施上,仍然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和失误,有些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以及产生的结果,偏离了政策制定的预设目标,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有些教育质量评估指标,重智育,轻德育,对青少年一代的人才培养放松了最为重要的科学世界观、社会价值观和文明道德观的培育,造成不少所谓的“优等生”有文化没道德,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些学校内部具体利益分配政策往往不考虑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遵循教育规律的根本要求,只简单遵循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价值规律和市场原则,甚至公开提出“教育产业化”,刺激教师职业集团(学校)和教师个体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把学校办成了“学店”;有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直接影响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晋升条例,常常把论文发表数量、科研项目数量、获奖情况当作“硬指标”,而把日常课程教学态度、是否真正关心和帮助学生思想道德进步等当作“软指标”,使一些一线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心有旁骛。显而易见,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管理政策,严重偏离了合理的教育伦理价值理念,严重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也使理应倡导的优良教师职业道德在相当程度上失去感召力和向心力。

因此,我们要真正抓好师德治理,推进师德建设,既要高屋建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精心凝练和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价值观念和师德规范体系,重振教师道德的精、气、神,又要扎扎实实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最高价值尺度,认真梳理和完善各种教育政策,坚决剔除和修改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和师德进步的无良教育政策,制定更加合理的教育政策和管理措施,为中华民族教师道德的伟大复兴创造坚实的精神动力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正平、李耀峰.论社会公共政策的道德价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3).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19.

[3]李龙.西方法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53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3.

作者:王正平

维度师德论文 篇3:

高校师风师德建设体系的四个维度初探

摘要:当前,高校师风师德状况仍存在不良现象,需要在建设体系上不断加强和完善。本文从思想、行为、衡量、辅助等四个维度对其进行阐述,为高校师风师德的体系化建设做出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师风师德;建设体系;维度

高校功能的充分实现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良好的师风师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1]对于广大“筑梦人”来讲,构建科学、稳固的师风师德建设体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其任务也十分紧迫。

裴斯泰洛齐说: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做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师德是教师实现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发挥师德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可以弘扬正气,能让教师将个人价值实现与教书育人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乐教尚研。发挥师德的强大作用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高校师风师德现状

目前来看,虽然总体上高校教师师德水平较高,能够尽职尽责,为人师表,但部分教师仍存在不良意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素质退化,意识水平与高校教师要求差距拉大;不羞于学术造假;以身试法,违规乱纪。这些现象层出不穷,给高校办学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例如,近年来,北京大学某教授爆粗口门、沈阳某艺术类院校某女教师贩毒门、厦大某博导诱奸的丑闻、北京化工大学某教授学历造假等。此外,据报道: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就有十多个大学和学院的领导被审判或者被查处[2]。2014年,仅在中纪委网站“纪律审查”一栏可查的受调查的高校领导干部就近30人。

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缺乏自律意识,忽视师风师德要求和自身的职业属性,理想信念教育淡化,思想意识过于放松,无法有效约束违反师德行为,更别谈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其次,受社会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存在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的思想,一些人心态浮躁,奉行功利主义,诱发功利和拜金等消极思想。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发生偏差,片面追求高收入、优厚待遇和优势地位,而对意识、观念上的进步不感兴趣。个别高校还存在贪污、受贿和权钱交易等现象,给师风师德建设带来困扰和阻力。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良莠不齐。随着网络更大范围的普及,智能手机技术日新月异,给人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更多机遇,但大江东去难免泥沙俱下,许多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充满低俗、媚俗甚至鼓惑、暴力等内容。再加上西方的大量与社会主义相悖的意识形态乘虚而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承受不小冲击,这对抵制力较弱的教师构成一定的影响,需要人们去辨别和清除,在思想上构筑、构牢防线。

因此,当前高校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可靠队伍,要意识到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完善师风师德建设体系及长效机制,让高校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要求,克服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困难。

二、高校师风师德建设体系的原点与维度

(一)原点上要“以人为本”

1.应有利于教师特长发展。所谓“兼容并包,有容乃大”,人各有长,各有所专,各有禀性天赋,各有生活历练,因此高校应尊重每位教师的成长路径选择,对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同特点加以辨别、指导,鼓励其发挥长处,帮助其改进不足。

2.应有利于教师创新性工作。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敢于推陈出新,形成学术观点和教学特色,这都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支持,在“以人为本”的环境得到不断保护和强化。

3.应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师德氛围的持续建设,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和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发人的满意感、信赖感和归属感,激励人的奉献和敬业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行为得到肯定和推广,有利于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

(二)思想维度上“苦练内功”

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群体社会形象期待和职业声誉,其职业道德关系到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1.保持对自身的道德审视。教师如果不能在道德修养保持足够的敏锐度,那么一旦在师风师德上出现问题则会带来严重后果,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影响正常教学和科研,甚至会损害教师的声誉和事业。

2.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由于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具有循环性和重复性的特征,教师在从事一段时间的教育后会进入职业倦怠期,克服这一点就必须培养健康强大的心理素质,保持思想活力和水准,运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理想信念教育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停止学习的教师如停止流淌的河水,容易陷入枯竭。教师如不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就很难给学生带来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知识层次,丰富知识储备。

(三)行为维度上勇于践行

应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深入开展师德建设系列活动,使每个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1.加强教育法规学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禁行“红七条”》等法律法规,让遵纪守法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行为规范。

2.举办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师风师德宣誓、师风师德模范评选和师风师德宣讲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同时在身边培育和发现典型,借助先进事迹来启发、带动教师提高师德修养。

3.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弘扬高校教师的师风师德。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必须接受社会检验,要能够在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建设中体现高校教师的力量与价值,能将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看成师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展示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高尚的品格、较高的学术水准和更多、更全面的闪光点,增进社会各界对其师风师德的了解和认同。

(四)衡量维度上对照标准

没有衡量维度,就没有参照线和保障线,工作就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在师风师德建设体系中必须加入衡量维度。

1.要有对照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的讲话中对此进行明确要求,要求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这对教师的全面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教师要自觉对照“四有”标准要求自己,在师风师德上用更严格的尺度衡量自己。

2.建立奖惩制度。将师德放在教师整体素质考量的第一要位,将职称评审、职务晋升与师德挂钩,建立相应制度,如有以下情况:发生教学事故的,有不良行为被学生投诉经组织调查属实的,拒不服从院系和教研室工作安排的,多次缺席院系组织的会议和活动的等,应在教师师风师德上找原因、找问题,在必要时高校要敢于实行一票否决制。而对于师德方面的优秀者,应予以相应表彰和奖励。

3.注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3]这说明,教学是可以提升到很高层次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事业,需要教师沉下心来,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科研工作同样需要教师不断给予付出与投入。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干好本职工作,在师风师德建设上才会有足够的支撑点,离开教科研、脱离本职工作来谈师德没有任何意义,也容易陷入空洞。

(五)辅助维度上保障得力

应从以下方面完善相关的辅助机制,配合以上维度展开,让其与师风师德建设形成合力,促进全面性、系统性师风师德建设体系的形成。

1.注重和谐氛围建设。良好师德建设有助于高校和谐氛围的形成,有助于教师个人发展,而反过来和谐气氛则是师风师德的润滑剂和推动剂,是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为良好师风师德的养成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2.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要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不断完善学院福利保障体系,让教师在生活上安心、放心,专心投入工作和学习,在物质方面腰杆硬起来,有更多的自信和从容。

3.注重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当前随着高校职称评审名额的收紧和标准的提高,教师职称晋升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不少教师陷入职称迟迟无法晋升的困顿,甚至带来许多人际矛盾,因此需要高校予以充分重视。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在职称、岗位选聘上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的空间,完善相关机制,帮助教师成长、进步。

4.注意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和教育。当前,新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大力弘扬与宣传师风师德的重要作用,用更新、更好的师德理念和先进事迹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教育广大教师抵制不良思想侵入,净化各种信息传播环境,为师风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之,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新维度迎接新挑战,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工作,这是一项复杂的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宁.师德建设:多视角的分析与建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德义,杨志红.师德修养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周东虎

上一篇:福梅园设计论文下一篇:食品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