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大,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人才,经济学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经济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通过校企模式的开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 篇1: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不足及优化策略浅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为了促进经营类专业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但当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此,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完善经济专业管理教学体系,以促进高校的长久发展。本文就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不足及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问题优化策略经济管理人才

一、引言

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社会职业市场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面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经济管理理论课程设置比率过高

近几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地方师范专科院校都升格为本科高校,导致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出现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与师资力量较雄厚的财经类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地方本科院校只能仅限于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加强自身的经管类专业的发展,往往推崇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方案,开设一些与贸易专业、保险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却忽略了金融期权期货、外汇交易实务等实物类课程,理论课程的过多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二)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足够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实务,具备初步投资和理财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实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金融基础课程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将金融实务类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实务类课程中出现听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

(三)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据调查显示,学校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一般每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交易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往往教师只能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解。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金融下,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学生是难以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技能的。

三、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理论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仅仅开展金融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在学生基本掌握货币、国际金融学、保险概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对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及金融理财等实务类课程的学习。根据经济管理类的具体专业开设金融实务课程,如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可以增加外汇交易、保险实务等课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等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及课时,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在社会金融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金融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金融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出的新产品;二是金融在居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金融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采用传统的金融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心的金融业务。为此,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金融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实验和实践教学,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所以,对于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假期那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现代化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金融交易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虚拟交易,使学生对金融的常见知识有深入地了解。

(三)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等三个方面下手:在教学方面,适当调整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在科研方面,加大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建立科研平台,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应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将年度考核体系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外校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的学习,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四、总结

总的来说,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开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教学的优化策略,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锋. 构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J]. 神州,2014,17:236.

[2]李霜. 探究式学习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时代教育,2012,23:230-231.

[3]蒲天添. 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39-140.

[4]黄晓丹. 关于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分析[J]. 吉林教育,2014,20:97-98.

作者:邹述霞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 篇2:

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大,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人才,经济学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经济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通过校企模式的开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经济管理专业通过实施校企合作的模式对教学作出改革,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通过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发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且可以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发展节奏;促进学校结合企业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同时企业也可以收获更优质的专业人才[1]。

一、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意义和现状

1.1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不同与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是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上增添了更多的时间教学手段,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的合作关系[2]。校企合作模式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目的的基础之上,双方相互取长补短,并且共同指导,将实践应用到学生的教学当中,双方共同合作努力,强化校企合作的应用效果。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联合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及社会人才需求的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培养出更加专业的人才。

1.2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提条件下对企业需要的人才方向进行分析并掌握,更具实际情况培养出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下双方通过可行方式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企业定期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学校则定期将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优秀学生送至企业进行实习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和学校之间紧密联系,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实习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部分实际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实习让自身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在企业发挥自身价值,学校也降低了教育成本。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更好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二、校企合作模式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2.1提升学生就业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工作岗位已经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无法提供更多的岗位,大部分高校学生不愿意从事技术含量不高且薪资较低的普通岗位,但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又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使得高校毕业生的薪资偏低;校企合作模式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培养管理型人才,结合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3]。校企合作模式的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开展以及应用,可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2.2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在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评估时,也是通过试卷方式进行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限制在理论知识框架中,缺少实践能力就无法将 知识学以致用。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知,将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将单一评估学生理论知识改变为同时对理论及实践共同评估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

2.3增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性

大部分经济管理专业所用的学习教材版本都基本相同,导致了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基本相同,比较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的模式对此类状况有很大的改变,学校可以通过了解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并开展相应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教材内容,同时也能学习到企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没进入到企业之前就能了解到企业的相关管理流程。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路径

3.1创建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和企业共同创建时间教学基地,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到实践当中,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应用,让学生学到知识能够朝着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方向发展[4]。通过和企业进行沟通,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去进行参观,以及对企业的管理会议进行旁听,让学生对企业的制度及运作模式更加了解,有助于学生将企业的需求结合自身的知识进行分析,弥补自己所学知识的欠缺方面。

3.2制定定向人才培养制度

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实践过程当中的表现以及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中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于专业技能较优秀且积极努力的学生给予相应鼓励,并且可将企业对优秀学生的评价记录在企业的档案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中,可作为优秀人才培养成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制度,可以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学习水平,同时可以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减少企业对人才选择的时间以及培养成本[5]。

3.3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在校企合作模式的进行过程中,有助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发现具有教学研究价值的研究课题,可以将演技成果应用到企业中,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成功的校企合作可作为教学案例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根据企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作出改变,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让學校和企业实现共赢,不仅能够促进学校对教学内容作出改革,根据对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培养出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人才,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同时企业也能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参考文献

[1]彭金海.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探讨[J]. 产业创新研究,2020(18):174-175.

[2]李朝欣. 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 消费导刊,2019(43):101-101.

[3]王珮,齐明,何爱玲,等. 校企合作机制下财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商业会计,2020(20):118-120.

[4]方芳. 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路径探索[J]. 商情,2018(34):256-256.

[5]陈晶晶. 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路径选择策略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1(19):212-214.

作者:马正松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师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体制已经逐渐趋于稳定,拥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活动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高度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对自身的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来说,还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的教学研究,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就业导向;大学;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责任,就是为社会输送一批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不仅拥有较高的素质,还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并且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需要提升学生的就业率,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实际就业需求为培养导向。但就目前的高校课程来看,教学内容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改革研究。这就体现了在就业导向下,对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性。

一、目前就业导向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还存在不合理性

现阶段,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没有进行科学的安排,在教学比例上存在一定的偏失。同时,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而且课时安排也不多,导致学生可选面较窄,不能很好地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等。这也反映了现阶段的经济管理专业,没有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此外,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还体现在,部分学校安排低年级的学生学习高年级的课程,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进行新课程的学习,使得低年级的学生出现基础不牢固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对其今后的实际应用造成严重的阻碍。这就反映出,高校在设置相关课程时,没有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甚至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另外,高校设置相关课程时,没有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做连接,使教学活动严重脱离企业实际要求,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无法以较好的状态适应岗位需求,同时,企业也会觉得毕业生不符合岗位要求,进而判定人才质量较低。

(二)教学资源表现出缺乏的状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个领域都在与世界进行着联合。我国的高校教育也不例外,大多数高校都在追求向世界级高校看齐,尤其是在教学资源这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比较落后,而且在深度上也有所欠缺,信息量相比于世界级高校来说也比较小。此外,有的高校在编写教材时,甚至将国外的一些材料纳入教材中,与我国的经济情况不符合,造成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具备实用性。此外,尽管当前的科技技术发展情况较为客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其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这也体现出教学资源存在缺乏的问题。

(三)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逐渐趋于大众化,同时经济管理类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增加,导致毕业生人数也逐渐递增,使得现阶段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具备较高的能力,能够胜任企业中的精英岗位,而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处在大众化的岗位上。同时,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并且该时期需要较长的演变时间,这就使得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是呈现多层次化的。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以培养精英为核心的,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四)实践课时较少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在安排课程时间时,会将更多的课时安排给计算机专业,或者是英语专业,导致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同时,随着逐年递增的学生数量,高校的实验场地呈现出紧张的状态,进一步導致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此外,管理类的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所采用的方式较为自由,导致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缺乏专业引导,导致实习阶段呈现形式化状态。

二、就业导向视域下改革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

首先,高校需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进行设置,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需要高等院校加大力度,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始终坚持培养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人才。其次,高校需要注重课程的开阔性。不管是什么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同时课程的设置和教育的过程需要具备广阔性。因此,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程之间需要保持开放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这样将有利于其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再次,高校需要对课程进行简化,使其中重复的内容得到更加合理化的安排,避免让学生投入时间学习重复的内容。同时,高校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替换,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学习兴趣不断地被提升。最后,经济管理专业课程需要注重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入探究的意识,并且注重其创新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就业导向下的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求

基于就业导向,高校在对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时,需要适当地增加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时间,并在设置和教学的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并且注重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知识。此外,高校还需要对社会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学校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能够保证高校所安排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另外,高校还需要将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学校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并且要让课程的安排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问题。

(二)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动态教学模式

高校要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教学的方向,就需要教學活动处在动态变化的状态,使其能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而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直处在一个状态,而企业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使高校的教育活动能够与时俱进。对此,高校的专业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课程的教学活动处在动态活跃的状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需要保证其具备较强的实践性,能够将大学生的思维带到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并且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学科的教学中。在课堂进行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疑问,给出与时俱进的答案,使学生吸收到的观点能够具备现实意义。课后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经济发展问题,并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观点交流,并积极地向任课教师请教。

(三)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进一步明确

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好地体现以“就业导向”为目标的原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培养他们的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重心。与此同时,高校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在此前提下,使教学活动能够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高校需要对培养学生的思路进行调整,不仅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也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其成为复合型与应用型兼备的高等人才。

(四)需要注重加强实践教学

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来说,教学过程的实践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验。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需要将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实践做进一步理解。比如,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其作为学习任务做出实践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完成的质量和反馈出来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加自如地应对毕业设计,在就业之前先顺利毕业。最后,高等院校也需要注重自身与企业的联合,选择对口性较强的单位,帮助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

四、在就业导向下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首先,高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阶段,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择业取向,使课程的设置能够遵循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原则,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模仿其他院校,使教学活动呈现模式化。其次,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为主,避免教学活动上的功利性,盲目的追求功名,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在就业导向下,高校的教学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将教学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联合,使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处在良性发展的状态。最后,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将大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注重其经济思维的培养,培养他们经济管理领域所需要的能力,避免大学生毕业之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就业导向视域下,高校要想更好的推进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各个方面入手,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化的调整。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良好的专业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希望本文章所做的相关研究,能够为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提供有益的指导,进一步将就业作为教学指导,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双双.就业导向下的高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老字号品牌营销,2019(06):70-71.

[2]刘平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9(04):161-162.

作者:郝佳鑫 耿悦恒 范佳诚 付守政

上一篇:油田含油污水处理论文下一篇:节能减排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