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指出了扬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课程体系不稳定性、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教学问题,阐述了管理类课程相互之间的顺序和平行关系,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了管理类课程的逻辑关系,绘制了逻辑关系图。

第一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

管理学类专业速览

文化产业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210)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产业,包括影视产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与数字产业、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化博览、文化会展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主要课程: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概念、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人力资源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美学与艺术概论、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演艺传播、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

推荐院校: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其民族文化产业极具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206;专科专业代码:650204)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课程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六个模块而展开。

主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组织理论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选聘与测评、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人力资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前景:在企事业单位及咨询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办公室文秘等工作。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901K;专科专业代码:640101)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旅游饭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信息系统、旅游文化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经济法、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学、公共关系与礼仪学等。

就业前景: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市场营销等工作,或在旅游与休闲行业自主创业,也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隋庆洋

第二篇: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整合

摘要:指出了扬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课程体系不稳定性、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教学问题,阐述了管理类课程相互之间的顺序和平行关系,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了管理类课程的逻辑关系,绘制了逻辑关系图。以专业基础课教学侧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课教学注重于应用性知识的原则整合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整合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2]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3]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平台课程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2门专业课程组成。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4门专业课程组成。对以上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关系。[4]

平台课中管理学原理是本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工程项目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前开设。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开设。会计学原理为工程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应放在工程财务管理前开设。工程财务管理是全面分析业主和承包商双方与工程项目有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应在工程项目管理后开设。工程财务管理也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提供经济分析方法,应先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开设。组织行为学是培养与人沟通、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因此,组织行为学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物业管理前开设。工程估价是专业核心课,为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提供基本知识和方法,所以工程估价后开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工程合同管理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奠定基础,工程合同管理后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工程项目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为后续的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提供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应放在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前开设。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中的管理类课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是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应放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财务管理后开设。工程审计课程主要内容是工程造价审计、工程财务审计、效益审计和运营管理审计,应在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后开设。

对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中的管理类课程,城市土地管理不需要其他课程做基础,应该先于房地产开发开设,房地产开发后开设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梳理,可以得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见图1)。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按照梳理出的课程逻辑关系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之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避免重复。整合原则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应用性知识。整合后各课程内容如下:

运筹学:线性规划和单纯形法,对偶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马尔可夫链决策规划,网络优化模型,排队论,库存论,博弈论。

管理学: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设计,领导,激励,沟通,控制。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行为和群体冲突,非正式群体及行为,人际关系与信息沟通,领导及其影响力。

会计学原理:会计帐户和复式记帐,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和成本计算,会计凭证和帐簿,核算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

工程财务管理:筹资方式,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项目投资,证券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财务预算、控制、分析等。

工程估价:工程费用结构,工程建设定额原理,施工资源的价格确定,工程量计算,建筑工程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建筑工程招标标底与投标报价等。

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合同体系,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工程合同的审查谈判与签订,工程合同的履行,工程合同索赔管理等。

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计划,工程项目的组织,工程项目采购,工程项目时间管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费用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等。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职能,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管理组织,建筑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战略管理,建筑企业经营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计划管理,建筑企业生产要素管理,建筑企业技术管理,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等。

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监理企业,工程建设监理组织,工程建设监理规划,工程建设监理目标控制,工程建设监理的组织协调等。

工程审计:工程计划审计,工程招标投标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财务收支审计,工程投资效益审计,工程管理审计等。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项目选择,土地开发,开发项目规划设计与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管理等。

城市土地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城市地价管理,城市土地的经营与储备,城市地籍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营销计划及组织,房地产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营销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

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管理,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招标与投标,物业管理早期介入,前期物业管理,房屋维修管理,物业设备管理,物业环境卫生、绿化管理,物业安全管理,物业综合管理与综合经营,物业服务收费等。

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项目投资策划,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房地产经营策划,房地产品牌策划等。

四、结语

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要素,管理类课程关系的梳理和课程内容的整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王立国,高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

[3]项喜章,付晓灵,等.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J].交通高教研究,2002,(2).

[4]金长宏.对我国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8,(3).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张晓萍

第三篇: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探讨

[摘 要]本文探讨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内容。结合实际应用的需要,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以后的管理工作岗位上,能够更好地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改进,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基于此,将数据流程分析和管理模型与计算机的结合列为两个教学重点。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数据流程;管理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6.041

0 引 言

信息化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在管理中使用计算机来对各类管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管理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各种管理职能,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目的是为了掌握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技能,教师讲授课程的重点自然也就偏向于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不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不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那么该如何向他们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呢?一些老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贺盛瑜和赵卓宁[1] 强调了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滕佳东[2] 在确定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为5个模块: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信息化管理思想、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过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朱恒民等[3] 强调了教材内容要符合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并指出国内的信息类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现象,他们选用了国外的《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张晴和金荣学[4] 则从有效教学的角度,从教学的目标与重点、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实践环节、师生关系等4个方面,探讨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问题。

应该说,目前业界已经达成普遍共识,在向管理类专业学生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应该偏重于管理。但在该课程应该讲授哪些内容,从而实现偏重于管理的问题上,依然在探索和总结之中。

纵观目前国内的典型教材[5-6] ,基本上还是以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作为主线索。在向管理方向倾斜时,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变为降低系统设计和实施的教学比例,而增加一些与管理相关的知识。这样就会造成主线索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尽管学生不再觉得这是一门单纯的计算机课,但却成为了一门大杂烩。

下面,就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问题,谈一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和看法。

1 教学目的

要组织合适的教学内容,首先得明确教学目的。

在笔者讲课时,有同学认为,既然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的不是自己开发系统,那就是学习如何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了。笔者则明确向学生指出,现在软件系统的客户操作界面一般都设计得很友好。一个大学毕业生在经过简短的培训之后,一般都能够很好地操作具体的管理软件。而且,针对不同的企业,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种类很多。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应该是教会学生使用某种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在各种管理活动中,都需要使用信息。一些管理活动(如物资采购)会产生数据,一些管理活动(如财务处理)既需要数据,也能把原始的数据加工为更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说,一个管理活动,会涉及数据的输入、输出、加工、传输、存贮等处理环节,而计算机具有数据处理的很多优势。如果在一项管理活动中使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处理,可以认为该项管理活动实现了信息化。如果一个企业中的大部分管理活动都实现了信息化,则可以认为这个企业实现了信息化。

信息化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应该是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的重要标志。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是为企业的信息化服务。

尽管信息化非常重要,但是从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目前的效果还很不理想,成功率并不高。以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典型产品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为例,企业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

导致大型管理信息系统在实践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参与开发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负责系统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管理知识,开发出的软件系统不能满足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参与系统开发和具体使用信息系统的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中不能提出好的建议。要弥补这样的知识结构缺陷,相应地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管理知识,二是管理人员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

因此,向管理类专业学生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以后在管理工作的岗位上,能够更好地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改进,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发现,因系统开发人员缺乏管理知识或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而给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设计的数据流程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也就是引入信息系统之后,企业新的业务流程达不到企业的管理要求;二是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处理停留在存贮、传输、检索等简单的层次,不能利用数据来解决更多的管理问题,企业感觉管理信息系统的用处没有预想的大。此外,企业自身管理的不规范,以及业务流程的频繁变更等,也会造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难以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这就给了我们一种启迪,应该把数据流程的分析和如何利用数据来解决更多的管理问题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

2 两个重点内容

2.1 分析数据流程,让学生思考该如何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系统分析阶段,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新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是由业务流程来具体体现的。因此,分析信息化之后的业务流程应该如何进行,是系统分析阶段的重要任务。这一分析工作的进行和新业务流程的最终确定,应该是由系统开发人员和委托开发方的管理人员共同确定的,既要体现使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处理的优势,又要符合企业具体业务的实际需要。

在引入了信息系统之后,原有的业务流程往往会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已经构成目前企业管理中热门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业务流程重构)的重要内容。

目前系统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结构化方法是面向过程的,对数据流程进行分析即画出数据流程图是其主要手段。面向对象的方法则把系统功能的实现看作是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在近年来的软件开发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后期的程序编写阶段有目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支撑,但是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的并不是开发系统,而是从具体业务岗位的角度,对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及与系统开发人员一起确定引入信息系统之后的新业务流程。

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中的数据流程分析既能充分反映引入信息系统之后具体业务流程的情况,还能与BPR这一管理理念很好地结合。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将数据流程图作为重点。

阅读别人画的数据流程图是比较简单的事,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停留于阅读别人画的数据流程图,而要自己动手画,从简单的业务流程直到稍微复杂一些的小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学生深入下去之后,就能对信息系统中数据的输入、输出、运算、传输、存贮等环节有较深的认识,进而对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方式、数据传输的路径、管理人员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各个业务流程之间数据的共享、原有业务流程和新业务流程之间的比较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并可以进一步提高到参与设计业务流程、在引入信息系统之后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构造等。

以一个医院的门诊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学生在画比较详细的数据流程图的过程中,从最开始对信息化模糊的认识,逐渐过渡到思考这样的问题:病人是否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挂号?如果可以,那么挂号的凭证又该如何处理?病人缴费数据是否该直接传给财务部门?划价和收费的环节是否可以合并?医生是否可以开电子处方?如何开电子处方?开了电子处方之后病人的病历又该如何处理?病人取药的信息能否及时地进行统计并通知药房?对这些以及类似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表明学生已经开始深入地了解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这一问题。

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对于管理工作如何信息化问题的认识能够有很大的提高。这样学生以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就能结合实际工作的业务流程,对这样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如果所在的工作岗位业务流程已经信息化,那么其数据流程是否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如果所在的工作岗位尚未信息化,那么引入信息系统的时候,该如何设计数据流程?

如果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能够帮助解决这样的问题,定能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2 管理模型与计算机相结合,以解决更多管理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处理管理活动中的各种数据,从而为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

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包括运算、存贮、检索、传输等。从目前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用较多的是计算机的数据存贮和数据检索功能,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功能,而对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运算功能,实际上使用得并不多。要使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功能,就得为解决管理问题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型,然后再使用计算机来对模型进行求解或根据模型来进行运算。也就是说,只有把管理模型和计算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解决更多的管理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ERP系统为例来向学生阐述以上理念。

ERP是目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典型,它是在MRP(Material Required Planning, 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ERP产品的种类较多,但一般都包括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这三大模块。其中,生产控制模块是ERP系统的核心所在。生产控制是一种以计划为导向的生产、管理方法。企业首先确定一个总生产计划,然后经过系统层层细分后,下达到各部门去执行,即生产部门据此生产、采购部门按此采购等。

那么,主生产计划又该如何来制订呢?企业可以按订单、按库存、按预测的市场需求等来制订主生产计划。对于按订单生产的企业,如果先后接到了多个订单,对交货期的要求也不一样,那么该如何来安排生产和采购呢?如果企业根据预测的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那么该如何预测呢?主生产计划下达后,采购部门又该如何采购(采购批量、每次采购的间隔等)才最经济呢?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具体的管理模型。而且,面临不同的情况,管理模型也会有所差别,一些还需要做近似处理。只有在有了具体的管理模型之后,计算机才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

在教学中,可以假定具体的企业情况,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管理学知识,通过适当的管理模型来具体计算企业应该如何制订主生产计划,又该如何将主生产计划分解之后下达到生产和采购等部门,生产和采购部门又该如何去组织生产、采购物资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了解了ERP的结构,又明白了管理知识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意义,还巩固了已学的管理学知识。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该如何使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去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

3 总 结

在明确了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之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其余内容的组织就显得相对比较容易。图1是我们进行教学时的课程内容框架图。

图1中的“管理信息化”模块即上面所介绍的两个重点内容。“系统开发”模块则包括“开发方法”和“项目管理”两个子模块。“开发方法”可以按照传统的生命周期法来组织内容,即将系统的开发按照生命周期分为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等5个环节,同时适当介绍其他系统开发方法如原型法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介绍项目管理的内容,因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保证前面论述的“数据流程分析”和“管理模型”两个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其余内容可以根据实际课时和学生的基础来进行增减。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与上机、课堂讨论等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贺盛瑜,赵卓宁.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19(7): 42-45.

[2] 滕佳东. 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10): 95-97.

[3] 朱恒民,翟丹妮,洪小娟.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3): 69-72.

[4] 张晴,金荣学.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有效教学方法初探[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11(19): 101-103.

[5]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6]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张义刚

上一篇:现代化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