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技术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都市农业技术范文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远景设计研究院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服务于都市居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发展都市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都市农业定义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都市农业规划经验,对都市农业定义如下: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2、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政建设、工业建设用地剧增,耕地日益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压力骤增,制约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排灌、路渠等基础设施老化、地力退化,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抵抗自然灾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害能力差。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农业用地的困难,畜牧养殖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受到较大限制。

农业投入机制和扶农政策亟待完善

在农业信贷上,除农村合作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环境较差,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相应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农业风险保险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妨碍了农业产业发展。并且在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后,扶农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社会资金、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政策优惠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农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动植物疫病仍呈多样化、常年化态势,疫情日趋复杂,防控难度大;工业“三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农业投入品监管、科学使用仍有差距,管理、生产、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强化,尤其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等,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巨大挑战。

3、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都市农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要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进步、培育品牌、发展深加工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全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和监督,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安全化、社员技能化的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完善农民专

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

突出产业功能拓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创新农业经营理念,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功能区块的特色为基础,精心包装组合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开展生态景观、果园风光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度假游。培育一批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区。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维护,是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营造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大力保护土地资源。通过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地改、土地增减挂钩等,集约、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4、都市农业发展措施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工作新发展

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首要的是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克服传统农业观念束缚,将“三农”工作纳入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范畴,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生态建设、市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科学制定全区都市农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作好规划目标的细化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三分三改”工作,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

都市农业是技术、资金密集的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增

加投入十分关键。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聚积效应”。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增加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金融信贷投入为驱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突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提高农业应急能力,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三防两安全”建设,有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针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自然灾害,组织专家进行灾害防御研究,建立农业应急技术标准和应用规程,制定完善抗台防洪、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入侵、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体系预防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第二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员会

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日)

呼兰既是传统农业区,又是都市新城区。近年来,在改造农业、建设都市的过程中,我们以都市农业为联接,探索实践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强区与富民良性互动、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使农业农村在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提升促进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全区都市农业实现产值6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1.5万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4.5%。

一、坚持一体规划,统筹布局都市农业

呼兰的发展,城市化是历史重任,农业农村是发展难点,而两者之间,都市农业是完美的结合点。基于这一科学判断,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新的现实选择,围绕全面城市化目标,确定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主攻方向,并拿出100万元,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对全区都市农业进行系统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

沿松花江旅游产业带、哈肇路都市农业产业带和呼白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三条产业带,沿江沿河沿产业带又设计了生态田园新城、团山风景区、蒲井有机菜基地、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27个。这些节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引领“三带”迅速上规模、出形象,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扩大了群众就业。全区各类都市农业,吸纳就业2.3万人。大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入9000万元,建设900栋棚室,承包给农民种植果蔬、花卉,亩效益接近传统种植的100倍,有效解决了沈八新村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改善了城市面貌。致力于建设生态田园新城,新城区已经全面退出粮食生产和养殖业,依托园艺产业,发展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插花式”、“镶嵌式”城市景观农业,在实现生产创收的同时,美化了城市,促进了新城建设。三是加快了小城镇建设。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的建设,吸引着人流和物流的集聚。腰堡街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沿江聚集商户95户,吸纳就业850多人,一个新型城镇正在加速形成。此外,围绕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建设,我们在老城区东部,重新规划了一个新商圈,使老城框架拉大了近一倍。

二、坚持城乡融合,全力开发新型产业

深刻理解都市农业内涵,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人文三个优势,着力发展三个都市农业体系。一是融合供给和需求,发展特色种养体系。利民苗木花卉基地、哈肇路蔬菜基地、沿江沿河水产养殖基地进一步壮大。2011年,全区落实苗木、

花卉、蔬菜、蘑菇、小杂粮等特色种植40万亩,“粮改菜”

4.5万亩,蔬菜面积一年增长28%。投产各类养殖水面3.5万亩,其中特种养殖5500亩,试验网箱养鱼20箱,水产养殖占据八区半壁江山。全区“菜篮子”充盈,及时满足了快速城市化对农业的新要求。二是融合生产和加工,发展绿色食品体系。持续加大生态投入,全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整体通过了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认定,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92个。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利民开发区辟建有2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产业园,生产6个系列45个品种的绿色食品。今后5年,我们还计划把产业园做大到10平方公里,打造一个销售收入50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三是融合农业和旅游,发展休闲农业体系。沿文化呼兰河、生态松花江旅游线路,全区发展农家乐项目110多个。腰堡街道坚持农家采摘、渔家餐饮配套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线路已经形成;呼兰河口湿地、黄土山森林公园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正在建设的新凯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典型的集生产、示范、观光、体验、休闲一体的多功能都市农业项目。我区的休闲农业,内涵日益拓展,模式不断丰富,正在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转变,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坚持多元并举,加速都市农业开发

对都市农业的发展,区财政建立了持续增长机制,在吃饭财政的压力下,2011年安排各类农业补贴、补助2亿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各类都市农业主体的积极性。以政策扶持为导

向,全区“三型”都市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政府主导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腰堡渔村、黄土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农业节点工程率先推进。投入1600万元,完成黄土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开门招商的硬件基础。投入1700万元,在腰堡街道沿松花江集中建设渔村15个,再通过租赁的形式吸引社会组织经营,迅速打开了沿松花江旅游农业开发的突破口。二是城市资本型。在政策的引导下,城市资本和工商资本竞相涌入我区的都市农业开发,主打千亩荷花池的石人镇朗轩园度假村、主营体验采摘的护路度假村,都是城市资金建立的。面对下滑的房地产业,我们积极动员宝宇集团、明达集团、滨兰公司、大江公司等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呼兰的都市农业。双井街道护路村通过建设新农村,引来宝宇集团两次追加投资,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护路度假村。今年1月份,在得知哈尔滨滨兰公司准备退出房地产经营后,我们力邀滨兰公司老总到呼兰考察,促成了大房旅游度假村项目,计划投资达2亿元,目前占地已投入300多万元。三是合作经营型。2011年,全区培训合作社带动人120人,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5个,其中多数合作社主业是都市农业。原在北京从事矿业设备贸易的农民董红涛,在双井街道办事处的动员下,返乡牵头创办了绿康蔬菜合作社,建设蔬菜基地3000亩。区农业局又扶持他承包经营双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家餐饮和体验采摘项目,预计今年5月开门迎客。

第三篇: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辖三区两县一市,有乡镇27个,村272个,农业总人口约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左右,耕地约190万亩。近年来,银川市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做强设施园艺产业和奶产业,做大露地瓜菜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适水产业、长红枣产业,培育有机大米产业、玉米及瓜菜制种产业、酿酒葡萄产业、花卉产业‛的‚两强四优四新‛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以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银川市都市现代发展的现状

1、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两强四优四新‛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设施园艺总面积达到31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61.5万亩,总产量超过70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50公斤,奶牛存栏14万头,总产超过4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为200公斤,人均牛奶占有量位居全国之首。牛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肉牛和肉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25万头和3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6万亩,水产品产量6万吨。长枣种植总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达500万公斤,产业效益逐步提升。全市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经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89%。

2、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对农业企业技改、扩建、品牌注册和技术引进进行政策扶持,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引进国内农业企业在银川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扩流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和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市乡镇企业3587个,从业人员8.3万人,涵盖了粮油加工、瓜果蔬菜销售、畜禽渔业养殖加工、种子苗木繁育销售、乳品加工、冷冻储运等各个方面,有力地拉动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扩张,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金河、北方、明旺等乳品加工,伊品、泰瑞等玉米加工利用,正大、大北农等饲料加工,塞北雪、兴唐、昊王等粮食加工,西夏王、广夏、贺玉等葡萄加工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涉农企业规模提升、品牌培育、质量体系认证等有效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05个,由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总量达21.1万吨,销售产值7.8亿元以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形成,进一步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整体效益提升。

3、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都市农业多元化功能

为了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我依托丰富的现代农业资源和独有的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乡文化、田园风光、塞上民俗、西北风情资源,着力开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初步构建起沿山生态林、葡萄庄园、农家乐;中部农业观光园、休闲垂钓中心;沿河休闲风情园、大漠植物园的休闲观光农业框架。发展建设了一批集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市已开发建设各类休闲观光‚农家乐‛场点180多家,‚农家乐‛年经营总收入在5000万元。贺兰县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同时,银川市还成功举办了多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钓鱼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都市农业装备条件

以实现现代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村沟、渠、路配套建设,近年巩固建设高标准农田10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多万亩;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实用技术,建设了20多个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77万千瓦,我市大力培育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从整地、播种、管理到收获、收购的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机械化平均作业率达到了70%以上。大力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园,已建成和在建的农村信息点300多个,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信息网络。

5、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从2006年起,我市以强化公益性职能、激活经营性服务为目标,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充分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有3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生产基地开展科技承包和科技服务,带动农民科技兴农。100余名农技人员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形式引领创办项目,带领农民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技术团队‛的要求,组建了‚两强四优四新‛10个产业11个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重点对2-3个农业示范基地、园区进行科技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服务指导,推广应用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核心技术,示范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努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特色还不够鲜明。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还不够鲜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够,区域产品得不到深度开发,市场竞争相对优势不强,不能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内在需求。

二是多种功能开发利用水平较低。都市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功能多样性,目前我市农业总体还是以生产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为主,对农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功能、文化功能、观赏功能等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开发的自觉性、目的性不够,配套机制尚未建立。

三是都市农业发展层次比较低。都市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较高层次,在对农业功能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城市的长远发展协调一致。而我市对都市农业科学的统一规划还不够,休闲观光农业普遍发展层次较低,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

三、进一步促进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按照‚两强四优四新‛产业发展方向,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抓好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建成全国优质奶源核心区;提升设施园艺发展规模和档次,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有机水稻、葡萄酒庄等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水产、制种、花卉、长红枣等特色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和西部适水产业基地,建立‘全国农产品安全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和经营水平,引进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

1、加快制定完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

都市现代农业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为提高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水平政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今年我们将研究制定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建设政策,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制定具有银川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唯一性产品和品牌发展政策,扩大银川农业影响。

2、突出产业布局优化,着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贺兰、永宁成功迈进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度,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发挥好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今年我市将按照区域布局重点培育新建7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在全市原有农业园区的基础上,改造提升14个现代农业园区,实施我市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力争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一批具有全市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3、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都市农业发展创造有利平台

都市农业是高度外向型农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产物。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制定有力措施,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使农业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面可持续推进都市农业纵深发展。

4、加强农业多种功能公开,发挥农业最大效益

充分利用银川农业优势资源,进一步增强农业开发主动性、科学性、系统性。着力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开发农业生态功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着力开发生活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开发示范功能,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着力开发文化功能,积极发展创意农业;着力开发观赏功能,积极发展景观农业;着力开发地域特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第四篇:唐山: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唐山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现辖两市、六县、六区、六个开发区(园区、工业区、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是全国较大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全市现有187个乡镇(含唐海县10个农场)、5121个村、队(含唐海168个队),总人口737.1万,其中农业人口488.6万人。实有耕地面积844.4万亩,全市人均耕地1.2亩。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69.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86亿元。全年全部财政收入555.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5.6亿元。2011年,唐山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57.5亿元,其中,种植业430.8亿元,畜牧业235.3亿元,渔业70.2亿元。农业、畜牧、水产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97.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460元。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原则,多措并举,积极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和农产品品质提升,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加快推进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立体节约型农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牧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紧密结合曹妃甸建设总体规划,围绕现代渔业建设,对全市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推广虾蜇混养、虾鲀混养、南美白对虾与白鲳套养和稻田虾蟹立体生态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继续发展浅海滩涂立体养殖、海水生态健康养殖、淡水标准化健康养殖、集约化设施渔业、海洋牧场、临港库区休闲渔业,推动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海水池塘生态健康养殖面积16.8万多亩,占海水养殖池塘总面积的93%。继续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探索和制定渔业资源补偿办法,保护渔业生态安全。积极推广迁西龙顺柴鸡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二是以发展农村沼气为重点,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沼渣、沼液生产颗粒、液体有机肥料新技术,推广秸秆压块技术。全市户用沼气累计达到48.9万户,实现适宜建池户普及率60.5%;100-300立方米沼气累计达到1035处;5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气工程累计达到25处。全市年产沼气12.7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为13.15万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6.5万吨,在新民居建设、生态循环农业、低碳减排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积极发展节水高效农业。重点加强设施蔬菜 2 节水灌溉和土肥水一体化技术推广工作,增强节水、省肥效果,实现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推进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把高效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积极推进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创新发展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统筹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打造棚室生产“唐山时代”为目标,坚持“可控、生态、高效、规模、循环”的发展思路,推进棚室生产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2011年,全市新建设施农业面积10.6万亩,播种面积达到达到130.6万亩,其中新建日光温室面积7.1万亩,日光温室播种面积50.1万亩。

(三)逐步探索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开发农业多样化功能。充分发挥唐山地处环渤海、京津冀都市圈的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特色突出、品位高雅的旅游资源,将唐山旅游资源与农业活动相结合,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创建旅游精品。南部沿海地区以乐亭县为主,在京唐港开发了浅水湾、翔云湾海滨旅游区,在大清河开发了“三岛”旅游区,各具特色,集海上观光、垂钓娱乐、消夏避暑、品尝海鲜于一体,年营业收入达1000多万元。北部山区迁西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潘、大”水库的渔业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以游览、垂钓、餐饮为主,发展各种游艇、快艇、休闲渔船150多艘,每年接纳游客

3 10多万人,收入2000多万元。全市已发展休旅农业企业558家,其中规模农庄27家,仅2011年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产业收入达到2.8亿元,实现利税近亿元,为农民增收1.3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积极打造农业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推进标准化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积极打造农业品牌。先后制修订地方标准98项,全市已建成种植业标准示范区11个,按标准化种植管理的农作物面积达到450万亩;建成畜牧水产养殖标准示范区13个。全市认证无公害种植基地18个,面积33.45万亩,无公害基地累计认证面积达到156.45万亩。目前,全市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151个,其中45%的品牌产品通过无公害基地产品认证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3个农业类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京东板栗和玉田包尖白菜获得地理原产地保护标志认证,品牌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38亿元,其中超亿元的10个。

(五)全力完善市场建设,不断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流通。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53个,冀东果菜批发市场、荷花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西郊农产品批发市场、南新道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功能日臻完善,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在我市农产品产销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2011年,全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超过

4 150亿元,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的有20多个。冀东果菜批发市场跻身全国百强,现已形成具有果菜集散、品质检测、仓储保鲜、信息服务、加工运输、农资服务等多功能的大型产地果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20亿元以上,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果菜集散地。荷花坑批发市场完成扩建改造后,市场辐射功能、信息功能、交易功能、管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农副产品年交易额达到40多亿元。新建的玉田县晶玉果菜综合批发市场,集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功能完善,辐射东北、京津、内蒙等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六)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体系初步建立。按照中央、省、市的整体部署,加快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2008年,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2009年,涉及土地流转的17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县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成立了193个乡(镇)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机构,村级相应设立了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信息员,率先在全省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体系,在全国名列前茅。2011年,全市共流转土地109.1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14.5%,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面积70.99万亩,土地规模流转率达到65%。

二、主要特点

(一)突出都市现代农业地位。将其作为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尤其是曹妃甸开发建设开始后,随着捕捞面积的减少,更是把休闲观光渔业作为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渔民收入的一项主要措施。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力争在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面积5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实现新的突破。

(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唐山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一环,地处交通要塞,是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地带,京沈、京秦、大秦三大铁路横贯全境,津山、京沈干线公路横跨东西,东有秦皇岛港,西邻天津港,新建的唐山港位于津秦两港之间。境内铁路公路交织成网,交通发达。我市周边的京津承秦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游客数量巨大,为我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市充分发挥这一区位优势,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在全省和全国的知名度,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唐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随着我市农、林、畜、渔产业的发展,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在北部山区,大力发展以林果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在中部平原地区,发展以蔬菜采摘、植物花卉欣赏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在

6 内陆水域,发展以垂钓为主的休闲农业;在滨海地区,发展以海水养殖、海鲜饮食、避暑消夏为主的休闲农业;同时,依托重点景区,发展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农家乐”、“农家院”都市农业。

(四)走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以废弃地治理、复垦和再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遵化尚禾源公司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何家峪村500亩尾矿库进行治理、平整,用于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已初具规模。在园区发展上,选种、育苗、管理每一道环节严格执行绿色、有机标准,运用膜下滴灌,节能减排,把废弃的菌棒作为上好的有机肥料,用于蔬菜、果品的种植,使其变废为宝,从而建立农业企业的“循环经济”。迁安市五重安乡苏家沟村在烂尾矿山地建设了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照明用电采用太阳能,温室果菜全部采用有机无土栽培和物理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现了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乐亭的赵蔡庄村生态旅游家园露地和温室灌溉采用滴灌,生产使用沼渣沼液,照明使用太阳能,体现了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

二、存在问题

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发展形势虽然喜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发展布局还不尽合理,一些地方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分布零

7 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建设档次较低。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大部分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舒适性的亮点。三是管理经营素质偏低。由于都市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致使从业人员整体接待素质、服务水平偏低,经营效益还不够好,制约了我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下步工作安排

今年是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实施“一产抓特色”战略的重要一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关于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安排部署,结合现代农业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营造都市时尚氛围。继续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农业功能拓展,在全市形成“一心、两带、多基地”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村资源资本化。“一心”,即以路南、路北、古冶、开平、丰润、丰南等六区为核心,突出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城市生态园林和田园农业采摘,建设都市观光农业核心圈。“两带”,即以遵化、迁西、迁安为核心,突出山区生态特色和自然历史资源,建设综合性北部山区及长城沿线综合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以唐海、乐亭、滦南为核心,突出滨海特色养殖、精品果菜、海岛、湿地等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建设滨海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带。“多基地”,即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

8 农业生态园、农业观光采摘园和渔业休闲垂钓园、农事活动体验园、民俗旅游村,形成星罗棋布的休闲农业基地。坚持因地制宜,选准旅游开发切入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2年,每个县(市)区分别建成8-10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形成功能健全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网络化格局。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以示范县建设和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推动生产布局向“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数乡一品”转变,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商品性强的蔬菜产业种植产区,提升蔬菜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进环京津菜篮子基地建设,加强与超市、企业、院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对口蔬菜供应生产基地。畜牧,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制定全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以奶业升级工程、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测、饲料兽药保障建设为着力点,按照“一种五化”的要求,巩固提高奶牛、生猪、家禽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及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以部、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和落实国家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为契机,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进一步深化以市、县动植物防疫机构为核心,乡镇动植物防疫站为主体,村级动植物防疫员为基础的市、县、乡、村四级动植物疫病防控网络。不断壮大畜牧业发展配套产业,积极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大力推进全株玉米青贮。 9 渔业,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养殖生产为突破口,以新品种和新模式养殖为主线,重点在养殖新品种开发和引进上下工夫,积极开发和引进适宜我市养殖的新品种和新模式,大力推广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海淡水特色养殖,以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和品牌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全市健康养殖水平,提高养殖生产效益。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我市地缘优势,在省内和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产品,推动全市农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提高我市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执法监督和检验监测三个体系,健全完善监管长效机制。深入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县、乡两级和企业自律性监测机构建设,确保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并开展检测工作。

四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制定全市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搞好区域综合站、

10 乡镇动物防疫站搞好运行机制创新,在增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活力和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性上下功夫。积极寻求建立稳固的科技支撑,推进“良种工程”和良繁体系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种养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通过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阳光工程、百万农民大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科技进村服务站、送科技下乡、组织科普宣传活动等多种渠道,全市完成各类农民培训150万人次,其中完成阳光工程培训9.8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

五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坚持规范运作、阳光操作,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并认真组织实施。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重点抓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玉米机收、花生机收、农机深松等工作,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等多种作业形式,更好地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及畜牧水产养殖业生产机械化,进一步加大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力度。

六是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经管理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强化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提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制订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开展土地流转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培育土地规模流转示范点,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

11 的积极性。强化农村“三资”管理,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农村财务公开和审计力度。健全土地承包仲裁体系健全完善调解仲裁制度,扎实开展调解仲裁工作。加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监管,积极履行监管职责,保障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七是创新农业服务机制,切实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在为农服务工作中,切实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政策和法律法规服务、销售服务。加快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涉及面广、造成重大农业生产事故、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农资案件,实行挂牌督办,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第五篇:讲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趋向

关于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 农业发展历史

1、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是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大体上始于新石器时代,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原始农业之前,采集和狩猎是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采取措施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开始了靠人类的劳动来增加天然生产物的时期,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重大革命。

其基本特征是: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经济也可称为原始农业。现非洲的撒哈拉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的部分地方仍保留着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其生产发展均甚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而中国古代农业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2、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基本特征是: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世纪-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为止。

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大有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起,经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甚至现在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以及农牧结合等。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仍需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逐步走“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道路,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中国传统农业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尽管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使之与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地结合,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业现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原始农业,即用火烧方法清理土地,然后种植作物的方式,也称刀耕火种农业。

传统农业也叫固定农业,其农民有固定的居住地和固定的农耕范围,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其核心是自给自足;以自然经济为主,以实现“丰衣足食”为目标,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低效的农业生产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顺应自然。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农业的发展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具备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生态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二、农业的特点

1、自然再生产(生态系统) 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过程。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植物,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土地来进行。

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与周期性。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地域空间上的差异,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具体来说,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指动植物本身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不同的外部环境;内外因素共同形成了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所具有的明显的地域性。针对这个特点,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世界上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就是地域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季节性和周期性是指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由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割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同样,捕鱼、造林、畜牧等也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忙与农闲之分。针对这个特点,发展农业生产时应不违农时,合理安排生产,使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而高效。

2、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

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农业的生产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农业的生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逆反,要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长,只有通过农业再生产这唯一的过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要加强事业单位对实现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创新管理,事业单位首先要搞清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尊重可贵规律,科学的进行农业生产的指导,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经济,构建健全的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合理完善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计划,发展可持续性的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表现在它 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B.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D.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4、未来的农业

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即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二是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一些农业专家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 三是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

农业机械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活力。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四是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

五是从“地面”向“太空”扩展

未来农业将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种,发展太空农业等。

六是农业成为第六产业

三、都市农业的形成与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产生

都市一般是指较大城市,都市农业与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今世界人口已经有一半左右居住城市,这为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无疑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关,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市现代农业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

根据有关资料,早在上世纪20年代,欧、美、日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大城市周围就相继形成了都市农业雏形。1919年德国开创了“市民农园”的休闲农业模式,并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1950年,美国农业经济与城市环境学者提出了“都市农业区域”的概念,主张在都市周边地区和都市嵌入农业区域,必须发展园林、绿地、果树业,并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的概念。70年代以后,日本就以“都市农业”替代曾经长期使用的“城市近郊农业”的概念。80年代以来,随着大城市的进一步扩展,许多国家开始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1992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现代农业扶持小组,1996年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型现代农业部,广泛开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二)、都市现代农业兴起的主要原因

都市现代农业在不同的国家,其形成的历史有差异。但是从其产生的背景分析,都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后,对于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自然生态的重新认识和天然的渴望,所以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取向。

1、城市化进程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为适应城市产业的发展,许多规模大、原材料消耗多、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纷纷转移到城郊结合地区,由此出现城市与农村区域犬牙交错的形态,形成城市加速向郊区农村地区扩张与渗透的现象。 大城市的急剧膨胀,导致居住人口的大幅增加,从而引发生活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于是20世纪70年度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城市潮流,城市居民纷纷迁移到靠近城区的农村居住。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空前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与城市在生态、经济、社区等方面产生融合现象,城市生活质量与农村生活质量产生同质化倾向。这种“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双向驱动,导致都市的城乡界线逐渐消失。所以,都市现代农业的产生是现代化大都市形成与发展、农村与城市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也是前提条件。

2、大都市的地理优势为都市现代农业提供发展基础

大都市拥有资金、科技、人才优势,都市农业毗邻大都市,比较容易吸收城市的各类资源,开发都市现代农业的新领域,推动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都市人群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具有多样性的消费需求,这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再次,都市农业的生态效应,有利于美化城市的生活环境,降低由于城市建筑密度过高,交通拥挤所引发的城市生活的压抑。

3、都市现代农业是人类社会提升生活品质的自然追求 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都市农业是第一产业衔接二产、三产的所产生的特种农业,它的发展完全与大都市的形成有关,现代都市农业既是现代化农业一部分,又是大都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有机融合,降低城乡之间的距离感,减少了城市发展与大自然的对立与冲突,在满足了城市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让农村的居民同样享受城市的文明生活。

总而言之,都市现代农业的兴起与大都市的形成有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是以大城市资源优势为基础,都市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三)、都市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都市农业与一般的农业在劳动的对象方面具有同质性,但是由于都市农业兴起的背景不一样、经营的方式不一样、盈利的模式不一样,所以都市现代农业在发展形态、功能定位、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

1、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城乡结合、产业融合的特征

传统上,由于城市具有交通、信息、能源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所以工商企业一般都集聚在大中城市,而农业则分布在广袤的农村,城市与农村具有明显的分界。然而,随着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张,大都市的形成,这种传统的产业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局部区域仍有部分农田得以保留,或者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夹杂小块农村地带,由此形成城市与农村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群,渴望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于是都市现代农业,由原来单纯提供农产品的功能,逐步演化出生态保护、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并且朝着一产、二产、三产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所以都市农业具有城乡结合、多种产业融合的特征。

2、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综合性贡献的特征

尽管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但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还是有赖于农业生产。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部分,除了具有普通农产品生产功能外,对于现代大都市的健康发展具有综合性的贡献。一是对于优化城市环境的贡献,都市农业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强了城市空气的净化能力,绿化美化市容市貌;二是具有为城市居民就近提供新鲜名特优农产品的功能,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三是都市农业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观光的空间场所,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四是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农耕文化体验,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平台。

3、都市农业的集约化特征

一方面,都市农业由于紧靠大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大城市的科技优势、资本优势,发展高投入、高收益的集约化农业。另一方面,由于都市农业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享有物流、信息等方面的便捷,所以,一般而言,都市农业使用土地的经济地租远高于纯农业地区。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都市现代农业的经营呈现出资本、科技集约化的特征。

4、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都市现代农业具有混合型的产业特点,其提供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商品,也可以是无形的非物质的精神文化财富,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更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都市现代农业不仅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还在生态环境保护、美化城市生活、陶冶精神情操、继承农耕文明等多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现代农业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都市现代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城市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从这个角度分析,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城市人群共同利益的社会问题。因此,都市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呵护。

(四)都市现代农业的类型

1、生态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首先必须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品质作出贡献。生态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符合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简称ECO,有狭义的生态农业,也有广义的生态农业。

狭义的生态农业,是指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物质、能量的自然转换功能,以食物链形式构建农业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生态系统,提高作物的太阳能吸收率、固化率;提高动物对于生物能的转化率;微生物对于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或者实现重复利用,以达到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农业的低碳、高效、能源再利用、生态保护等综合性效果,使农业再生产保持良性循环。

广义的生态农业泛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能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人工建造的设施,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使农业生产能够减少或者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实现全天候生长的现代化“工厂化”科技农业。设施农业打破了气候地理条件的制约,改变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使得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田园景观、自然生态资源,结合农业生产设施和经营活动,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是深度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可以让城市居民享受回归自然、体验乡土情趣的乐趣,促进城乡交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大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希望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生态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

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起步较晚,但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多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多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多人次。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许多地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4、创意农业的概念

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在经济活动方面,创意是指人们通过创新思维,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功能组合等实现新奇的再造,从而增加或者提升产品与资源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创意是许多创造发明的前奏,是打破常规的思路创新,是超越自我的智慧火花,是人类潜在智能的天然涌泉,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最近几十年,世界创意产业呈现勃勃生机,创造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跨越以生产要素与投资为动力的发展阶段,走向以创意为动力、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我国创意产业正处于蓬勃起步阶段,面临无数的契机,具有广阔的前景。

创意农业属于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伴随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产生。一般认为,创意农业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科技装备、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农业的功能突破原来仅仅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基本特征,出现了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娱乐农业、生活体验农业等等新的产业形态。与此同时,创意产业的理念也在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并且迅速在世界各国传播。受到创意产业发展思维和理念的影响,人们开始将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文元素融入农业产业,使得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与延伸,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兼有生产功能、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形态,即创意农业。

5、“互联网+农业”的概念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业各环节的跨界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的现代农业的新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所形成的农业新的业态,正在打造一个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

四、浦东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统一思想,加强对发展都市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2、合理规划,促进都市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1)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建设一个环境优美、活动丰富、绿色环保,集种植、品尝、游玩、销售于一体的超大农业广场。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结合本地人文旅游资源和引进社会资金为前提,结合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农家乐项目,促进城乡互动。

(3)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土地规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搞好基地建设。

(4)培育一批农业龙头经营主体

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一产向

二、三产业的拓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升级调整,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都市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1、日本的都市现代农业 小而美的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

景观式农园,指在政府主导下的集中型农园,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在城市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土地制度,在市区保留了一些点状或片状分布的耕地,形成了大量规模不等的各色农园。一般有市民农园和专人管理的农业公园2种,前一种是分小片出租给市民业余耕种,形成一些特色的主题,后一种则像一般的城市公园,有专人统一管理,供市民参观。这些农园除生产功能外,还承担了生态和休闲体验、参观学习等功能。 日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其特点:

一是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由于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土地税制制度,所以在市区还保留了不少面积不大(5公顷以下)的点状分布和面积较大(5公顷以上)的片状分布的耕地;

二是蔬果生产占主导地位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结构。这是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要;

三是园艺生产设施先进。在财政重点扶持下,市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弄口现代化,蔬菜从播种到成品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其蔬菜与花卉生产的80%实现了现代化园艺栽培,商品率在90%以上;四是都市观光、体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如日本大阪府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有70多个观光农园,其中柑橘类10个、葡萄类17个、垂钓类17个和草莓类6个。另外,还有市民农园、科学教育园地、文化资源利用型的文化馆、文化传习所、民间艺术展览厅,供游客住宿、体闲体验的农业资源利用型的“故乡之家”、“农家别墅”等。

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是生产逐渐规模化。1995年日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成本比美国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成本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日本政府采取相应激励措施(给予贷款及贴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二是农业结构逐步调整。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绿色、保健食品大量生产;

三是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别明显,因此一年四季都可生产各种洁净、时令鲜果菜;

四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完善;

五是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如用电脑开展全国范围内时鲜蔬菜配送,建立农产品价格、品种、经营计划等的网站与数据库等。

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一是各级政府给予保护政策。据1996年日本全国农业委员会都市型现代农业对策协议会的统计,日本全国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地帝3订的振兴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举措(如低息融资、资助等)不少于250项。

二是模式多样化。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

三是政府关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除加强正规学校培养农业劳动者外,对初次从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人们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学习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

2、美国的都市现代农业

美国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采取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种形式的市民农园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在荷兰、新加坡等国家,也有类似的农园。

创意农业

(1)“气栽法”的主要原理,是在一个种植盆里铺上一块能渗水的细绒布作为植物生长层,在上面撒上种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液,通过电脑控制的、位于种植盆底部的喷雾系统,定时定量喷洒到生长层上,形成一层可供种子发芽的薄膜。种子长出丝状的根后,根须穿过细绒,吸收更多的雾状营养液。随着作物的生长,有些喷嘴开始提供二氧化碳,同时用感测器监控湿度和室温。

对于蔬菜生长来说,太阳光谱里只有有蓝光和红光即可。种植盆上方可以调节光谱的LED灯取代了太阳光的作用。这里没有任何害虫,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无须喷洒农药,所有蔬菜都可以做到即采即食。虽然这些蔬菜不能被称为是有机食品,但是公司采用的种子是非转基因,因为可以打上非转基因的标志。

(2)畜牧不再靠农场

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将3D打印技术和生物组织工程结合在一起,来“打印”畜产品,并处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问题。毕竟,畜牧业释放的温室气体占所有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一半,且畜牧业还占据了地球上可用的非冰冻土地的三分之一,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每年消耗3亿吨肉制品的需求。

上一篇:大庆精神活动范文下一篇:单身交友宣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