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与乡村振兴

2022-08-07

第一篇:都市农业与乡村振兴

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

“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成委发〔2017〕34号)精神,全面落实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各项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落地落实,努力探索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工程,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化为物化投资、形象进度,使现代城乡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功能布局更加优化、新型城乡形态更加凸显、现代农业生态圈加快构建、新型城乡社区治理更加有序,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社区治理、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大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

(一)实施全域乡村规划提升工程。坚持“多规合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域乡村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牵头单位:市规划局)

1. 编制乡村振兴战略空间发展规划。健全“多规合一”规划管理机制,实现规划编制全覆盖,编制《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空间发展规划》,指导各区(市)县编制乡村振兴战略空间发展规划。健全乡村规划建设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制定《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审批工作手册》。2018年完成《成都市镇(乡)村规划技术导则》修订。组织开展2018年优秀乡村规划方案评选工作。(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市农林科学院)

2. 编制乡村振兴示范走廊规划。以园区为核心,以资源为依托,以“西控”区域成都天府新区、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崇州市等8个区(市)县为重点,编制《成都市乡村振兴示范走廊规划》,2018年3月底前编制1条示范走廊规划、6月底前编制市域其他2条示范走廊规划。指导相关区(市)县编制辖区内示范段实施规划。(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市农林科学院)

3. 完善乡村规划师管理制度。实施乡村规划师驻镇计划,建立乡村规划师分片(跨乡镇)小组联审制度,探索乡村规划师与社区发展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2018年完成第八批乡村规划师招募工作。(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市新经济委)

(二)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和城镇体系,选择重要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枢纽、重要交通功能节点、有基础的建制镇等,规划建设100个规模在3平方公里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镇(街区)。到2022年,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连城带村、能级凸显的特色镇(街区)发展新格局。(牵头单位:市建委)

1. 建立健全特色镇(街区)规划管理机制。健全规划建设标准体系,编制特色镇(街区)建设方案、技术导则。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制定特色镇(街区)建设总体方案,启动特色镇(街区)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构建形成完备的特色镇(街区)规划建设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成调队)

2. 提升特色镇(街区)集聚功能。优化轨道线路及站点向特色镇(街区)布局,增设高速路、快速路出入口,实现特色镇(街区)全接入。指导特色镇(街区)发展专一适镇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2019年启动特色镇(街区)建设40个;2020年启动特色镇(街区)建设 40个;2021年启动特色镇(街区)建设20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投促委、市旅游局)

3. 创新特色镇(街区)开发模式。加快设立特色镇(街区)建设发展基金,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建设和管理。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实施办法,引导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市场主体通过PPP等模式,参与特色镇(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统筹整合财政、土地、金融和政策等各类资源,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建立“以丰补歉”的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引导农民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参与特色镇(街区)建设,使特色镇(街区)建设模式由“政府输血”变为“市场造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投促委、市金融工作局)

4. 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采取“特色镇(街区)+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街区)+林盘+景区”“特色镇(街区)+林盘+产业园”等模式,分类探索园区型、景区型、农业型等特色镇(街区)建设路径。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示范镇(街区)创建,打造一批特色镇(街区)品牌。2018年启动特色镇(街区)示范建设20个;到2022年,打造AAA级特色镇30个、AAAA级天府古镇10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

(三)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自然山水为映衬、天府文化为内核,系统规划打造一批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努力使川西林盘成为成都旅游的靓丽名片和田园景观的璀璨明珠。(牵头单位:市建委)

1. 开展川西林盘调查摸底。全面梳理掌握林盘的发展现状、资源条件,确定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任务,细化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修复措施,促进川西林盘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提升。2018年6月前制定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总体方案,编制完成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建设技术导则。(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

2. 开展川西林盘规划设计大赛。通过比选的方式,评选出一批优秀的规划设计,为全市不同区域的川西林盘打造提供各具特色的蓝图样板。2018年启动全市第一届川西林盘规划设计大赛。(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

3. 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采取分步推进的办法,科学确定各阶段的试点示范点位,积极探索旅游型、商务型、文创型、博览型、社团型等现代特色林盘新路径。2018年选择100个川西林盘作为试点示范;2019年启动川西林盘建设300个;2020年启动川西林盘建设400个;2021年启动川西林盘建设200个。(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

(四)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以生态修复和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为抓手,全面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重现天府之国壮美秀丽景色。(牵头单位:市国土局)

1. 再造都江堰精华灌区大地景观。健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按照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和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用地网“七网”配套标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基地景观。在都江堰市胥家镇、天马镇、崇义镇、聚源镇范围内分期分批实施都江堰精华灌区景观建设项目,打造享誉全国的都江堰水生态文化示范区。到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0万亩。(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委)

2. 再造龙泉山绿色低碳生态森林景观。结合《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概念规划》,在龙泉山脉涉及区域开展低碳土地综合整治,根据功能分区开展生态修复、景观再造,恢复和提升项目区植被和水系生态系统。2020年前完成龙泉山绿色低碳生态土地整治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市农林科学院)

3. 再造旅游航空沿线旅游景观。依托大邑县安仁古镇,将大邑县五星村、青棡村、民安社区作为示范项目,打造旅游新景观。以双流区胜利镇、黄水镇等作为沿航空廊道重点示范区,进行大地景观再造。2020年前完成旅游航空沿线旅游景观建设工作。(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农委、市旅游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持续推进治水、治土、治霾、增绿和“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天府绿道体系,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水平,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牵头单位:市城管委)

1. 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风貌。结合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以林盘院落重塑,风貌改造和节点打造为主要内容开展村镇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有效管控建筑立面风格,梳理保护古树林竹,加强环境绿化美化。(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

2.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电等项目建设,实施治霾十条、治水十条、治土十条、增绿十条,整治农村区域环卫设施不足、维护管理不到位、物料乱堆、污水乱排、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推动“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推广无害化厕所配套建设,力争2020年农村改厕完成全覆盖。深化“百村容貌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每年命名一批绿色小镇、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环境友好型学校、最美家庭。(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卫计委)

3. 全面重塑农村农业形态。全面修复水土流失、废弃矿场、工程创面等区域植被,到2022年,修复生态受损区15万亩。坚持自治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规范化水平,到2022年,培训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服务人员不少于15000人次。提升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塑造业态完善、交通便利、秩序井然的“美丽田园”。(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

(六)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加强对农产品标识、产地、质量、包装、品牌的创意设计,大力推进品牌创造、输出和营销,打造更多农业“品牌梦工厂”,把成都建设成为农业品牌的设计之城、以品牌运作资源的农产品集散之城。到2022年,培育绿色高端农业品牌100个。(牵头单位:市农委)

1. 实施品牌价值体系构建行动。健全“天府源”市级公用品牌竞争性准入机制,制定《成都市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每年新增限准入农产品100个。建立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名录库,将金堂“田岭涧”、崇州“稻虾藕遇”等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名录库重点培育,重点打造10个优秀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建立企业品牌资源库,每年对入库品牌企业提供专家“一对一”品牌服务不少于10次,以做亮特色农产品品牌、休闲农业品牌、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为重点,打造百强品牌龙头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

2. 实施品牌生产体系构建行动。围绕调味品、方便(休闲)食品、茶业、酒类等成都特色优质农产品,完善生产基地建设、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等标准,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体系。鼓励品牌龙头企业开展良好农业规范、“三品一标”和环境认证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标准认证。到2022年,新增农业标准化基地100万亩。(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林业园林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旅游局)

3. 实施品牌营销体系构建行动。强化品牌创意设计,推进品牌创造、品牌输出和品牌营销,加快四川天府农业博览园建设,办好全国蔬菜博览会和中国·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打造农业品牌会展之城。每年组织参加美国夏季食品展、香港国际茶展暨美食博览、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知名品牌展会不少于8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旅游局、市博览局)

(七)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强化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后备干部引进培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牵头单位:市农委、市委组织部)

1. 实施农村专业人才引进培育行动。建立急需紧缺“人才资源库”,重点加强乡村规划、设计、建筑、文创、旅游、金融、互联网、营销、品牌等专业人才引进培育。探索建立都市现代农业首席专家制度,组建“成都农业智库”,支持各类专家在蓉建基地、建工作站。到2022年,引进顶尖知名专家学者5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2.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健全选拔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机制,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返乡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创新创业。到2022年,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5万名,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2.5万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3. 实施千村万人村(社区)后备干部孵化行动。从严选拔村(社区)后备干部,为每个村(社区)至少动态培养储备1名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和2名“两委”委员后备干部,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导师制”,每年举办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2期。对全市动态培养储备的5千名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和1万名“两委”委员后备干部轮训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委编办、市民政局)

(八)实施农民增收促进工程。深化落实农民增收区(市)县委书记、区(市)县长负责制,鼓励农民参与特色镇(街区)、川西林盘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多渠道增收。到2018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00元;到2022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0元。(牵头单位:市农委)

1. 实施农民财产性增收促进行动。以产权为纽带,引导农民盘活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和农村房屋使用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鼓励农民集体自主开发或通过联营、入股、出租等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共同开发集体建设用地。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探索建立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收益分享机制。鼓励农户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商文旅新业态。农民财产性收入年均增幅在13%以上,2022年达到3700元。(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金融工作局、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农交所)

2. 实施农民工资性增收促进行动。健全农民就业促进服务体系,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返乡创业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加强与东中部地区和我市市区内用工单位的协调,强化劳务输出。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幅在7%以上,2022年达到16000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商务委、市旅游局)

3. 实施农民经营性增收促进行动。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大力培育农商文旅融合新业态,聚焦聚力提升农业经济性。完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机制,鼓励农户以产品、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与新型经营主体联合与合作,分享现代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农民经营性收入年均增幅在9%以上,2022年达到7800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旅游局)

4. 实施农民转移性增收促进行动。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规模化经营补贴和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等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以量化到户的方式扩宽增收渠道。依法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落实养老产业发展各项政策。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深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域统筹。农民转移性收入年均增幅在7.5%以上,2022年达到4500元。(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市林业园林局)

(九)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传承弘扬乡风淳朴、邻里守望、友善互助、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赋予更多新时代现代文化内涵,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恒久精神力量和丰厚道德滋养。(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1. 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修订完善乡规民约,加强家规家风建设,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每月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年开展“成都好人·最美人物”系列先进典型人物评选,每两年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系列活动,出台《成都市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办法》。开展“天府成都新乡贤”评选,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

2. 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创建。建立健全“三美”“四好”示范村和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方案和标准,并将创建情况纳入全市综合文明指数测评范围。每年命名一批县级以上“三美”“四好”示范村和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2018年达到40%、2019年达到50%、2020年达到60%。(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

3. 扩大公共文化有效供给。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史馆、文化长廊等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建立“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2019年全面完成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有县级图书馆成为国家一级馆;到2020年,所有县级文化馆成为国家一级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100%实行总分馆制。(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文广新局、市大数据办)

4.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常年不定期开展音乐、舞蹈、书画、戏曲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表演专题培训和帮扶指导,培育基层艺术骨干。深化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推广“文化暖心驿站”,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城乡文艺结对机制,赴结对帮扶和采风创作联系点开展活动。推进“天府文化进乡村” 行动,设立天府文化图书角、讨论角,开展天府龙门阵、坝坝会、百姓故事会、悦润农家读书会,培育“一县一品牌、一镇一亮点、一村一特色”文体活动品牌。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少于1000场。(责任单位:市委社治委、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

(十)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程。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建成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实现城市综合实力争先进位与人民生活品质改进提升相得益彰。(牵头单位:市委社治委)

1. 完善社区发展治理体系。贯彻落实《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拓展社区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功能。完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构建专项资金与激励资金并行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经费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农委、市商务委)

2. 大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规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制定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标准,编制《成都市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标准体系》,完善规范社区公用设施,提升社区服务实效。按照每百户居民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发展社区电商、社区金融、物业增值服务,打造一批“互联网+”便民服务示范点,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商务委、市国资委、成都商物投集团)

3. 完善乡村社区发展治理机制。理顺乡镇(街道)和社区职能,落实社区“减负十条”,促进社区更好履行发展居民自治、教育引导群众、协助公共服务、统筹社会服务职能。健全多层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居民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和自组织。(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委、市投促委)

三、大力推进 “五项重点改革”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在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上着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到2022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1.5万元和5万元。(牵头单位:市农委)

1. 重塑农业经济地理。注重全域、突出“西控”,推动农产品深加工、都市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森林康养、农产品物流、绿色种养等六大重点产业合理布局,带动建设300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32万亩国家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科学布局现代农业功能区,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六大重点产业园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2019年完成全市现代农业功能区划定工作;到2022年,打造形成食品饮料、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农村电商和饲料加工5个千亿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新经济委)

2. 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农业+会展”行动,培育壮大农商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2年,提升建设特色主题民宿200个、特色文化酒店100个、农业文化创意基地200个、森林康养基地5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100%,农商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产值突破1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口岸物流办、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新经济委)

3.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争创成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建设国家成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中国农科院在蓉院士工作站、研发机构、产业科研基地项目和中国林科院、中国水科院合作项目落地,引进农业高新企业总部和研发总部落户,打造以农业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中心等十大农业科学工程为支撑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到2022年,引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100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0项;建立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30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旅游局)

4.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五个一百”建设行动,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标准化农业基地、100万亩现代林产业示范基地、10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基地、100万亩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基地。制定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深入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促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深化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全域推进农产品溯源平台和“成都智慧动监”系统建设。到2022年,“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4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新经济委)

5. 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农业共营制”为重点的土地股份合作、租赁流转、土地托管等经营方式,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抓住“蓉欧+”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国际大宗农产品现货双向交易平台、粮食肉类等重要农产品进境指定口岸,支持创建农业出口备案基地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区,辐射带动省内外生产基地建设。到2022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80%,发展2家过千亿、20家过百亿、50家过十亿重点龙头企业,新培育10家以上龙头企业首发上市;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8万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口岸物流办、市林业园林局、市工商局)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有利于完善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盘活农村土地等资源、激发资源要素活力的改革方向,大力推进以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机制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2年,基本形成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牵头单位:市农委)

1.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依法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探索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有效路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房管局)

2. 全面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全面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推进集体成员和股权静态管理,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引导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将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2018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办)

3.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机制。以“一个交易平台、四级服务体系”为切入点,构建全域覆盖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健全交易登记、鉴证、金融等服务。推动成都农交所与省内市州统一联网,加强与西南省市对接合作,打造区域性农村要素交易中心、专业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综合性农业农村改革平台、特色性农村产权金融平台。(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金融工作局、成都农交所)

4.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依法确立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特殊法人),引导村集体利用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通过发展规模经营、盘活闲置资产、开展土地整治、发展农村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到2022年,村(组)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房管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工作局、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农交所)

(三)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打通金融血脉,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撑。(牵头单位:市金融工作局)

1.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服务。完善农村产权担保、收储、交易服务体系。健全成都市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持续开展信用镇、村、户评定,扩大对信用户授信规模。到2022年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房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工商局、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办、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农交所)

2.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以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为重点,发展担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职业经理人信用贷款等涉农信贷产品,扩大涉农融资规模。支持涉农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支持中小特色农业企业通过天府(四川)股权交易中心实现股权挂牌交易。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绿色”信贷专项金融债券等。持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成都产业集团、成都农交所)

3. 完善“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中心(站)建设,整合农村产权、农业政策、农村金融、农村电商等资源,拓展“农贷通”政策咨询、产权流转、融资供需对接、金融风险分担、信用信息共享等功能,打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全国样板。(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成都产业集团、成都金控集团、成都农交所)

(四)深化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机制改革。以发挥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提高公共产品生产供给效率、促进共建共享为着力点,转方式、调结构、建平台,引导社会资本不断投入农业农村。(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农委)

1. 优化供给结构和质量。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持续深化“区域教育联盟”建设,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完善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制度。创新就业服务供给,健全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及政策扶持机制。创新社会保险服务供给,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创新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机制,强化农村基层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乡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社会服务供给,加强村级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平台覆盖率。创新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和“运动成都”全民建设运动品牌工程。(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体育局)

2. 创新管理和经营方式。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开展农村公共产品服务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试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提升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效率。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完善指导目录、操作细则、绩效评估等管理制度,探索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价格机制。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培育壮大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经营,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的主体格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体育局)

3.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对现行支农政策进行逐项梳理,实行财政支农政策清单管理,坚持以资金使用绩效为导向,将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政策取消、调整、存续的重要依据,建立财政涉农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对财政支农政策按照公益类、准公益类、竞争类等类别进行科学分类,分类别选取部分项目进行转变财政投入方式试点,重点鼓励和引导预算单位将支农投入以股份、基金、购买服务、担保、贴息等方式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体育局、成都产业集团)

(五)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特大城市发展规律和乡村社会变迁自然规律,顺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切实增强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动性,逐步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扁平高效的城乡管理组织架构。(牵头单位:市委编办)

1. 减少管理层级。依法有序推进合乡并镇和镇改街道、合村并组和村改社区。2018年按照《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优化调整的意见》,开展功能区内合乡并镇和镇改街道工作,推进合村并组和村改社区等工作。(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社治委、市民政局)

2. 创新管理方式。开展建立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管理体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组建现代农业功能区管委会和投资公司,构建“管委会+投资公司”运营模式,统筹功能区规划建设、产业布局、环境营造、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等经济管理职能,2018年在崇州市和新津县启动试点。(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社治委、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林业园林局、市商务委、市投促委、市新经济委)

3. 转变管理职能。优化调整乡镇(街道)职能,组织实施转变乡镇(街道)职能优化机构设置,突出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等职能,推动行政执法和政务服务重心下沉。加快村级“政经分离”,让集体经济组织专注发展,让自治组织专注社区治理。2018年制定《关于转变乡镇(街道)职能促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社治委、市民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研究有关重大举措、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将“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作为“三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区(市)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落地落实。

(二)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资金对“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的投入力度,强化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科学配置利用各类资源要素,综合采取股权投资、购买服务、担保贴息等方式,加大对市场主体投资农业农村发展项目的支持,广泛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

(三)突出项目支撑。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项目意识,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切实做到发展规划、政策举措、阶段任务、工作路径都以项目为依托。强化招商引资与投资促进,精心策划具有牵引力的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实行挂图作战,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四)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对“十大重点工程”和“五项重点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推动各项任务取得实效。创新宣传方式,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推送,充分展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成果新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经验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推动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新时代“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实现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X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工业也大都是围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因此,我市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在学思践悟中走好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努力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真正使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在XX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做好“融合”文章,发展乡村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按照省委总体要求部署,以“县域产业”发展为统领,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牵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走好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方向,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进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重点加快专用优质品种玉米、优质大米、有机杂粮杂豆、绿色蔬菜等优势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两牛一猪一禽”和羊、蛋鸡、鹌鹑、淡水鱼等传统优势养殖业规模,探索发展田园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订制农业等特色农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要效益。二是培育发展动能,抓好改革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保险改革和新型经营体系改革,靠新体制、新机制创新培育新动能。三是推进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全县X家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加快形成玉米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乳品饮品、果蔬、饲料、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着力走好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第二,做大“人才”文章,激发乡村活力

人才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坚持以优惠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以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以真情实意关爱回乡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真正使其成为农民的“眼睛”看市场、农民的“耳朵”听信息、农民的“腿脚”跑经营,带动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民双创队伍。积极倡导外出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其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营造安心顺心舒心的创业环境,加快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大力培育双创农民,使其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示范样板。三是建设一支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县、乡两级多类型、多业态培训,开展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等各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争取建立院士站、博士后流动站,积极引进一批前沿科技站位高的外脑群体。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切实提高乡村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技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鼓励各级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采取多种形式为他们搭建展示锻炼舞台,形成“在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锻炼干部、在一线重用干部”的良好导向。

第三,做优“环境”文章,优化乡村生态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创造更加舒适、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

一是积极推进“绿色革命”。

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造林绿化、沿江湿地保护和肇兰新河治理力度,全面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推行“厕所革命”。结合肇东实际,探索实践厕所无害化改造,加快厕所改造试点工作,确保经济上可接受、方式上可推广。三是积极推行“垃圾革命”。实施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将生产生活垃圾“临时收集、定点倾倒、定期清运、集中填埋”,促进就地减量和分类处理;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重点对村屯坑抛弃地进行治理改造,加快推动“坑抛弃地”变成“园林景”。四是积极推行“能源革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为重点,加快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既解决作物秸秆往哪里去的问题,又解决原料、能源从哪里来的问题。

四、做实“脱贫”文章,富裕乡村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坚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战,聚焦精准,持续发力。一是聚焦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既要规划实施好肉牛养殖、光伏电站、棚室蔬菜、林果产业、鲜食玉米种植、食用菌栽培、乡村旅游等县级和乡镇层面的“盖被”产业,也要发动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物业管理、以工代赈、劳务输出、代种代养等“取暖”项目,确保精准到户项目实现全覆盖,确保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强化兜底保障。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重点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CD危房改造,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五好模范”家庭评选、“自主脱贫典型”宣传等活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落靠各方责任。不断强化乡村主体责任、行业部门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社会扶贫责任,既要明责知责,又要担责尽责,更要追责问责,不让“一户一人”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落伍掉队。

五、做强“组织”文章,加强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在村民自治上闯新路。不断丰富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严格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建设,加强村务财务监督管理,真正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二是在依法治理上用真功。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迅速形成压倒性态势。三是在道德建设上强引领。树好文明乡风,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文化舞台上的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传好良好家风,大力弘扬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积善有余庆、忠厚传家久等传统家训,使敬老爱幼、崇德尚俭、明礼向善蔚然成风;塑好淳朴民风,大力弘扬先进乡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风化人。四是在基层保障上出实招。扎实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活动,解决好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强化新换届村“两委”班子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奔小康“头雁”作用;积极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良好条件,真正使基层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第三篇:农业农村及乡村振兴工作计划2021年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着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二、农业农村工作

1、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油生产,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3万吨以上,其中高档优质稻5万亩;实施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建设稻+综合种养5万亩,发展稻鱼、稻虾、稻鸭等;实施稻油水旱轮作示范项目,种植油菜10万亩。抓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坚决遏制耕地抛荒、农地“非农化”、粮田“非粮化”。实施中药材示范基地4.6万亩。抓好烟叶生产,计划完成烟叶种植面积9000亩。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生猪年出栏量33万头以上。

2、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加快实施水毁修复工程,完成、河段治理和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计划全县农机总动力增长2.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升1%以上。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提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一区一园一带多基地”布局,持续打造杨梅生态产业园、茯苓科技园,把杨梅小镇、茯苓小镇打造成为产业集聚、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深入落实农业农村“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推动杨梅、茯苓、山核桃、制种、生猪、楠竹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新建(改造)杨梅标准化基地5000亩、山核桃基地3000亩、茯苓基地3000亩;抓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认真抓好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优质油菜、道地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两品一标”申报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举办2021年杨梅丰收节等,提升特色农产品美誉度、知名度。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和打击私屠滥宰工作,确保疫情不反弹。加强草地贪夜蛾、柑橘黄龙病等植物疫病防控与监测工作。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严把化学投入品污染关口,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全县蔬菜、水果、稻谷等主要农产品进行农残检测、“瘦肉精”检测和“白板肉”的查处,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5、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化以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为主体的各项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专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推进供销社、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服务社“三社合一”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三、乡村振兴工作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做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衔接,巩固提升“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机制,推动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对接国家政策,谋划项目,办点示范,以点带面,加快坳上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厕所1200户以上,开展以“三清一改”“五个清爽”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实施乡村人才培养,着力培育爱农、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500人次以上。确保乡村振兴按步骤、按计划有序推进。

第四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1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最近,习近平同志又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为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为全面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基础支撑。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在x、x考察时,对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最近,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同志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要求明确,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x论和实践问题,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全面贯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创新实践,在我国“三农”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感悟习近平同志的深厚“三农”情怀,准确领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的重要指示,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到党的领导、规划引领、投入保障、督导考核和农民主体上。

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落实到位。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仅凭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就能干得了的。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尤其是县委书记要作为第一责任人,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

把规划先行落实到位。乡村振兴必须规划先行,这是一项重要原则。当前的乡村建设,决定着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村庄风貌。今后,随着村庄发展,一些中心村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人口和资源集聚高地,一些特色村、历史文化名村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和招牌。应坚持有重点有区别搞建设,避免造成混乱无序和巨大浪费。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把资金投入保障落实到位。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地干,就离不开真金白银地投。补上乡村建设发展的多年欠账,光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下决心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抓紧研究制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用于“三农”比例的政策文件。推动将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调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开投融资渠道,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把督导考核落实到位。要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用好督导考核这个利器,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定期开展跟踪评估和专项督查,把督导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层层压实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推动县级党委、政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落实到位。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改革开放40年来的很多改革成果都是由农民创造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然要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农民群众。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要紧紧围绕“五个振兴”重点任务,积极动员全党全社会形成合力,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围绕促进产业振兴,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农业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2万亿斤水平。

围绕促进人才振兴,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民老龄化、农村缺人才和留不住人的问题愈发突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就地培养,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

另一方面筑巢引凤,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创新,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挥作用、大展身手。

围绕促进文化振兴,加快建设现代乡村文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财富。近些年来,少数农村地区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不良风气盛行,有的地方农村黑恶势力、宗族势力抬头,严重影响了乡村社会风气。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乡土气息、传承乡村文明的幸福家园。

围绕促进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振兴乡村、聚拢人气的硬件要求。当前,城乡差距大,除了体现在收入上,还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特别是公路、通讯、教育、医疗等方面欠账较多,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凸显。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认真总结推广x“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大力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建设适应现代生活、体现乡土风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

围绕促进组织振兴,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这些年,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和社区形态不断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农村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推进乡村组织振兴,要坚定不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x、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第五篇: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一

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切实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政策,新时期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要实现全面小康,就一定好抓好乡村发展,要充分认识关键在少数这一重要观点和论述,抓好乡村振兴工作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借助“五条腿”齐发力才能顺利抵达全面小康的幸福“人民公社”。

乡村振兴,核心要抓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固本强基”在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前提下,既要搞好平原地区的大机器生产作业,也要发挥“丘上林业,丘间塘,花田瓜谷果鱼粮”的丘陵地区农业发展,要深度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让农业产业走上产业发展之路,走“规模化、机械化、融合化、集体化、常规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让群众在大发展中凭土地和劳动力享受农产品的红利,提高群众的积极性;适时建设一批高标准、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打造汇聚生产、加工、服务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体,逐步建立农产品的“直销”路径,让群众既掌握生产环节也掌控销售环节,同时还明白市场需求环节,从而开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生产活动。

乡村振兴,关键要抓人才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鼓励大批具有农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投入基层、奉献基层,为农村一线发展注入专业技术血液;采取“授人以渔”的模式,利用夜间、午间农民空闲时间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开展巡回培训教学,着重以理论培训、现场教学、问题简答等方式丰富教学课程,全力破解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讲解,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农民掌握种植技巧、领会发展思路、开阔行业眼见,大力培育新型化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重点要抓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站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展现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要善于挖掘农村最本质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家风家训等民俗民风,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着力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意识形态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基层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发展起来了,就能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让第二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让农村更有看头、更有想头、更有奔头。

乡村振兴,基础要抓生态振兴。随着现代农村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也在缩小,农村废弃物随处投放、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长期以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这是农村的先天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不断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要在农村采取建立畜粪尿、生活垃圾、危害性垃圾分类处理的垃圾桶,对垃圾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要把农村最美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保存好、利用好、规划好、发展好,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河中,把宜人、宜居、宜旅游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好。

乡村振兴,根本要抓组织振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党最关心、最关切的问题。乡村振兴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能力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党组织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除积弊、夯实基层基础,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工作方式,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去,让农村发展有带头人、有目标、有方向、有成效。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二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为我们树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安吉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是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不仅环境优美宜居、经济富美宜业,而且景色秀美宜游、民风淳美宜文。德清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为我们树立了另一个标杆,该县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因势造景发展休闲旅游、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人勤春来早,凡事贵在干。综观安吉县、德清县的建设改革成功实践,究其原因,概而言之,就是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真干、实干方能开拓先业、铺垫基业、成就事业、铸就伟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安吉县、德清县的实际情况与全国各地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学习这些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启发意义。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得做到心中有“主”,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定力,贯彻主略。安吉县、德清县之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成绩突出,一个根本缘由就是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安吉县刚开始也是“脏乱差”的局面,但自2008年起,安吉在全县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主要原则,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为基本路径,驰而不息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生态环境“美”如画、历史文化“韵”如诗、人居环境“净”如洗、经济发展“业”如歌。当下,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战略。我们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的定力和决心,这样才能贯彻落实好这一远大战略,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体到我们当地的实际,细而化之,我们要努力探索乡村振兴的本地模式、路子、做法。水滴石穿,是因为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对于乡村振兴该如何振、怎样兴,有了总体战略和具体措施之后,我们就要一心一意、一战到底、一举成功。

因地制宜,打造主业。乡村振兴,基础在于产业,关键在于产业。没有产业作支撑,乡村振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兴旺,最为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发展、体现本地特色、发挥本地优势的主要产业,凝心聚力打造好、运营好、发展好。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上墅乡刘家塘村、灵峰街道大竹园村和蔓塘里自然村,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莫干山镇燎原村,这些地方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了找准业、建好业的重要性。德清县莫干镇燎原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民国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村落人文色彩与乡土古韵并存的传统风貌和历史记忆,致力于开发清境文创园、郡安里度假区等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形成集创意办公、文化展示、论坛基地、精致西餐、艺术酒店、室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创智、创业特色基地,全力打造中西风格融合、民国风情彰显的莫干山门户,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海派风情文化名村。

人民参与,激发主角。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没有人的参与,乡村振兴只能是停留于口头上、文件中。光有政府唱独角戏的乡村振兴,不能称为振兴,也不能振兴。乡村振兴的主角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推动者、实践者。无论是安吉县的经验,还是德清县的做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实践、推动。由此,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才智,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动力、伟力,这样,方能凝聚起推动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目标。

精心谋划,当好主导。千人千面,千村千貌。各地的乡情、村情、民情不一样,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路、路径、方法、策略等也应不一样。针对各地的差异性、特异性、具体性,政府要精心谋划,做好主导者。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按照“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谋划好农村改革、绿色美丽农业、美丽乡村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移风易俗,塑造主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根与魂。乡村振兴需要健康向上积极正确的文化为乡村铸根立魂。因此,要加强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家风良好建设与引导,破除、转变恶风陋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导向。当前,在农村,赌博现象、迷信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铺张攀比现象等不良文化风俗仍在一些地方存在,需要我们用健康、积极、正确的文化风俗去消解、破除那些病态、消极、落后的文化风俗。有了好的风俗,才会有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三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省紧邻三峡大坝的许家冲村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各级党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靠奋斗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念好“干字诀”,凝聚干的共识。实现乡村振兴,要凝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共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拼出来的,新时代更是奋斗者的时代。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铁人精神,摒弃“等靠”思想和“拖拉”状态,坚决克服等靠优惠政策、扶持资金等观望思想,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要积极主动作为,脚踏实地干事,像泰山“挑山工”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镜中花、水中月。要有滚石上山的决心和韧劲,遇水架桥的办法和举措,靠奋斗扫除路上的荆棘,拔除阻碍的钉子,绝不能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行动不见雨。

唱好“众山歌”,明确干的方向。奋斗不是蛮干,要苦干、实干、巧干。要做好乡村振兴统筹规划,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一体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不是关起门来发展农业农村,不能就农论农,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要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因地制宜抓产业、抓项目,杜绝照搬照套、千篇一律,更不能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各级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干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也干好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兼顾“显功”和“潜功”,干出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弹好“统筹曲”,汇聚干的力量。乡村振兴不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村”,不能各自为战,应当凝聚广大党员群众的智慧力量,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内生动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奋斗。要发挥好党管农村政治优势,通过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筹划项目、规划产业要尊重群众意愿,多听取群众呼声,加强全面引导,不搞大呼拢、不搞一窝蜂、不搞一刀切,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储备一批带头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要健全完善各类保障激励方法,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共同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四

近日,陈希同志在北京中关村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热忱欢迎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热忱欢迎更多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如何培强领头雁、培养领头羊也为乡村振兴“聚人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树梧桐,筑暖巢,不唯地域引进人才。“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势适治而已”,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雁归兴乡”为本土人才的回归畅通了报效乡梓的渠道;“乡村振兴合伙人”为人才发展构筑了温床,提供了优异的“孵化环境”;“一库、一证、一补”为乡贤返乡创业建好了“人才公寓”、亮明了“身份”、提供了“支点”。谋实策、出实招、创新意,引进机制的创新实现了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建设和政策舆论等“软”环境的打造,让引进的人才时刻感到放心、安心、舒心,进而实现其创业创新精神对当地影响和辐射效果的最大化。

明奔头,亮政策,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士必发于卒伍”,此番创新乡土人才评价、管理及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了“职称指挥棒”的作用,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破除了“隐形台阶”和“天花板”,用奔头引导人才更足的干头,为乡土人才“能上”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破除了“学历论”“专业论”等顽瘴痼疾,为实干型专业人才“能下”提供了招聘政策、创新了招聘方式。完善考核机制、容错纠错并举,突出敢于担当、工作绩效指标权重,凭实绩用干部,真正做到了为干事创业者撑腰。

蹲青苗,沛水肥,不求所有开发人才。“木有所养,则根本故而叶枝茂,栋梁之才成”,三个“百万计划”为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新型农民技能提升、乡土人才培育示范、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在吸引人才为基层“输血”的同时为其持续更新“造血干细胞”,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首要与关键,重点培养、鼓励、扶持民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为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引导和发挥他们在扶贫带富上的积极作用,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注入了新的底气与活力。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人才是第一动力,资源是第一前提。没有人才,再美好的蓝图构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没有资源,再多的人才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聚人才、挖资源,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源泉。

聚人才,要抓好“引育用留”大文章。要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人才工作主管部门要积极作为,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通过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把人才集聚到乡村周围,让乡村成为人才成长的大舞台。要重视大学生下乡,主动到各大高校去对接大学生,把有志于到乡村工作的大学生引下去,同时协调各级各部门做好帮扶指导工作,让大学生在基层真正干出一番事业,通过打造一个先进典型,就能示范引领一大片人才到农村基层去。培育、使用、管理、留住是一个链条机制,抓好人才工作要坚持全链条推进,切实避免大力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大量外流,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消耗,更是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稳定投身乡村振兴。

挖资源,要打好“吹拉弹唱”组合拳。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资源并不集中,生产力相对较弱,贸易水平比较低下,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落差很大。但是,乡村也有其优势,与城市不同的是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民风非常淳朴,绿水青山到处都是,这就是广大乡村的金山银山。要鼓励社会资本下乡,依托农村青山绿水、农业产业等特色资源,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绿色生产的“产销一体化”全链条农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大搞乡村旅游,大力开发休闲旅游、亲子游、体验游等游览项目,吸附城市人口在周末到农村休闲观光,在绿水青山间放松心情,体验乡村的惬意生活。

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要坚持抓住人才、资源开发打造,不断聚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让老百姓积极参与进来,分享乡村振兴的红利,从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缩小差距,让农村也成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吸附更多人才、更多资源下沉到乡村,形成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5篇

上一篇:党务公开公开栏内容下一篇:单位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