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农业旅游”在我国正式提出来是2001年,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业态之一。社会文化环境是旅游的灵魂,但是,目前的农业旅游却面临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 篇1:

投资32亿西海岸新区10个现代农业大项目开工

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项目、青岛西海岸商品交易中心项目等10个现代农业项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投产、开工、签约。10个项目总投资32亿元,其中投产项目3个,开工项目2个,新签约项目5个,涉及现代农业的智能蔬菜生产、种苗新品种研发、智能化交易、都市农业旅游以及农业现代化科研与培育高层次人才等多个领域,质量和科技含量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据悉,此次投产的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项目,由荷兰专家团队指导管理运营,已建成智能蔬菜生产车间35000平方米。该车间是目前国内智能化水平最高、单体建筑规模最大的高端蔬菜生产车间,室内配有温湿度自动控制、二氧化碳自动补给、水循环处理、水肥自动供应、自动补光遮阳和基质无土栽培六大智能系统。同时,该项目建成第6代日光温室15536平方米,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荷兰花卉拍卖市场等世界一流水准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经营实体共同运营,主要进行温室育种、新品种研发。另外,该项目还配套建设国际种菌组培中心、农业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国际农业合作中心和蔬菜分子育种实验室,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对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开拓国内外蔬菜种子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由荷兰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投资的青岛西海岸商品交易中心项目,则成为国内首家国际种权交易中心。该项目依托青岛绿色硅谷科技有限公司的实体产业优势,以农副产品为主要交易范围,与荷兰交易所进行国际、国内的贸易互动,利用西海岸和荷兰鹿特丹的港口优势,为客户提供仓储、物流、质检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整的交易产业链,打造交易、结算、仓储、物流、信息、咨询一站式智能化交易平台。

集中开工项目中,按照国家农业公园和4A级景区标准设计的青岛都市农业博览园项目,将建设国内唯一融都市农业创意、农业科普体验、农业观光旅游、生态农业博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农业旅游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青岛少年儿童生态文化科技园项目,主要投资建设集农业科技、生态文化、科普教育、体验旅游、文体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少年儿童科普基地。

集中签约的项目共有5个。中国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研究基地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共建。中国农科院将对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用来检验该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导现代农业建设,同时开展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制与模式的研究。另外,中国农科院也将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等方面,给予青岛西海岸新区帮助和深入指导。

总投资10亿元的中韩农食产品合作示范园项目将建设集进出口农产品展示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及物流集散中心等6大中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基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区域内的高效联动,成为中国农副产品与世界农副产品贸易的主要窗口平台。

据了解,西海岸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一区多园”开发模式,在直管区以外重点规划建设10个特色农业示范园,不断集聚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科技型、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目前亿元以上项目已达27个。

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 篇2:

农业旅游中的社会文化要素浅议

【摘要】“农业旅游”在我国正式提出来是2001年,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业态之一。社会文化环境是旅游的灵魂,但是,目前的农业旅游却面临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的问题。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在真实生活的土壤里才能生长延续,因此要倡导正确的文化观念,保护“鲜活的”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同时,要重视对当地旅游人才的培养,使农民成为农业旅游的真正主体和受益者。

【关键词】农业旅游 社会文化环境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强调协调与共生的时代,人们期望人类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开发之间能够达到完美的协调,因此我国旅游界正式提出“农业旅游”概念。农业旅游将农业生产活动资料和生产活动本身作为观光资源开展旅游活动,一方面满足城市人返朴归真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已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开展起来,并与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旅游项目不断多样化,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农业旅游充分利用和突出农业资源原始、纯朴的自然美,它的吸引力在于充满自然生机的田园风光和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在于那种不同于城市的自然特色。在农业旅游中,农村社会文化环境是构筑农业旅游产品体验价值的重要要素,以文化丰富农业旅游产品内涵能使游客得到更深的心灵体验。

一、农业旅游概念的界定

“农业旅游”在我国正式提出来是2001年。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中的定义,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此外,关于农业旅游的概念曾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界定。吴必虎、魏小安仅强调“农业旅游是产品的概念”,把它看作是一种新兴的业务旅游产品;王莹在1997年提出:“农业旅游是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内涵为主题开发的主要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民俗和风土人情为内容的、具有极大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毛勇在2004年提出:“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社区为活动场所,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为资源,融观赏、休闲、参与、娱乐、学习、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杨涛在2006年提出:“农业旅游,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等等。

农业旅游的内涵正在不断扩大。农业旅游不包括散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迹的游览活动,而仅指以农业资源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农事活动;三是农村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农业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在国外,农业旅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以上,但是农业旅游真正兴起还是在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远离城市的乡村作为度假地。一些贵族、富商在度假地盖别墅或第二住宅度假,还有更多经济状况并不很富裕的城市居民或者联手购房、分时度假,或者住到当地农户家里度假,于是一些农户适应这一需求,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成家庭旅馆,接待观光度假的旅游者,这就是最早的农业旅游。

我国农业旅游的萌发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走向兴旺发达之后。1998年,国家旅游局在对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中,对北京“锦绣大地”和上海孙桥农业旅游的肯定拉开了我国农业旅游的序幕。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旅游主题是“华夏城乡游”,其中“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农业旅游是一个重要内容。2001年,国家旅游局为落实“国发[2001]9号”文件,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的要点,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调研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并于2001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该项工作的开展。2002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极大地刺激了农业旅游开发活动,随后海南、湖北、江苏、云南等地纷纷筹措巨资打造农业旅游。

目前农业旅游已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业态之一,参加农业旅游的人数和旅游收入在许多国家的旅游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中都占有可观的比重。例如,美国每年参加农业旅游的人次数达2000万,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2%;意大利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企业,一个夏季就可以招徕120万本国旅游者和20万外国游客到各地的“绿色农业旅游区”休闲度假,超过全年国内外旅游总人数的2%;法国农业旅游的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1/4;澳大利亚旅游业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超过35%,等等。

三、农业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文化环境问题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地域性的、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急剧地消失,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正在加速丧失。多年来,过分地关于西方“先进文明”的宣传使中国人认为,所谓富裕就必须像西方一样,因此,我们的现代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模仿西方。同时,城市相对农村,又总是处于文化和经济的优势地位,农村体现自己的现代化和富裕程度的方式以城市为榜样,不仅有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电器、家具,而且民居也模仿城市的钢筋水泥楼房,经过媒体宣传,后起的中国农村富裕村镇也纷纷仿效他们的模式,导致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和民族文化遗失。这种情形使我们认识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有地区特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大问题。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较晚,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农业旅游使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得到复苏和重整,带动了农村传统文艺的复兴和农民文化自豪感的加强和巩固,打破了农村封闭的社会文化氛围。异域文化的良性示范效应改变着农村的社会文化风貌和村民们的社会心态、文化观念,加速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步伐。而与此同时,农业旅游的经营活动本身又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思维方式,有可能使其过分商业化从而丧失其本性中善良淳朴的一面。农业旅游对于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的破坏,如地方特色的弱化、节庆活动的商品化、民俗的庸俗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改变以及淳朴民风的消失等,已经为旅游界所公认,这使得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村民必然会采用先进的生活技术和更加便利的生活设施,观念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是这又与旅游者“求异”的要求相背离,使农业旅游成了游客“在异地的城市生活”,失去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在城乡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在尊重当地居民的文化选择的同时,尽量避免现代文化污染,保护当地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本地乡村文化进行挖掘,丰富文化休闲项目,利用不同的区域文化打造农业旅游精品,在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的发展,这是保持中国农业旅游良好的发展形势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

四、农业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保护的方法

1、倡导正确的文化观念,保护鲜活的社会文化环境

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能越是世界的。政府在帮助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要大力倡导正确的文化观念,避免过度城镇化,保护特色民居,保持淳朴的民风民俗,维护自然的、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在真实生活的土壤里才能生长延续,因此,政府要大力宣传提倡当地农民的务农传统,并提倡在不影响生活质量改善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农村生活方式,政府政策应有利于部分农民安于农业,吸引有志于农业的人才,以此来为保护自然的、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真实的“土壤”,保护“鲜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在保护农村特色民居时,可采取保持民居的外观,同时改造内部功能的方法,使之更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建设新建筑时,应保持与当地原有建筑格调的一致,避免求新求大,追求洋味;对于农村传统民风民俗的保护,要注重激发农民对于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根深蒂固的原始感情,并由此激发他们对于传统的农耕文化的自觉的传承,而不仅仅是简单地重现一些历史场景,或一年举办几次节日庆典,或定期举行几场民俗风情歌舞表演,使传统文化流于形式,成为了一场场生硬的、没有感情的“秀”。农业旅游只有达到保护文化生态的高度才能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经济的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重视对当地旅游人才的培养,使农民成为农业旅游的真正主体和受益者

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当地农民中的旅游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举办旅游专业知识培训班和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等,使农民成为农业旅游的真正主体和受益者。在我国现有条件下,一方面,这些培训班可以集合政府、学校和民间力量灵活开展。可以在高中等农业院校开设农业旅游人才特色班,可以由企业在民间开设的各类培训服务机构提供培训,也可以由各级农民协会举办旅游人才培训班。这种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全方位供给系统,能够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农民旅游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这个有力的工具开展远程培训、网上交流示范等,让有条件的农民更方便快捷地进行自我培训。在这些培训中,各种有关农业旅游开发管理的正确理念和实施方法得以传播,这些土地的主人们将真正从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中获益,农民们将真正成为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守护者,而只有作为农业旅游资源核心的农耕文化生生不息,农业旅游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说的是,农业旅游产品设计应突出自然朴实、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原则,“乡土性”是农业旅游产品本质属性,但是也要避免走向“越土越好”的极端。这种极端观念也是一种不正确的文化观念,是对农业旅游的极大误解,这种误解的结果使一些低级甚至庸俗的东西被搬到农业旅游中来,导致游客的反感,同时也有悖于旅游作为一项高尚的精神文化活动的本质,最终将使农村失去对城市居民的旅游吸引力。

五、结论

在农业旅游活动中,资源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农村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者对农村社会文化的充分尊重,同时也要求提高农民对所在地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一个成功的旅游开发必须能将旅游地的文化融入其中,同时通过畅通的信息渠道传达给旅游者。所以,在中国农业区域资源丰富、特色突出的地方,致力于农耕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提炼,以给旅游者带来关于古老东方文明的文化体验才是农业旅游永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钢:在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工作会议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4-4-7.

[2] 魏小安: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DB/OL].深圳市委党校网上图书馆,2005(8).

[3] 王莹:对发展我国农业旅游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

[4] 毛勇:关于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4(4).

[5] 杨涛:基于功能组团和板块设计的农业旅游规划[J].特区经济,2006(6).

[6] 姚昆遗:发展农业旅游略议[J].旅游科学,2005(19).

作者:戴欣佚

都市农业旅游研究论文 篇3:

广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瓶颈与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整个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本文以广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为例,在总结其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分析了其发展瓶颈, 并且提出其未来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现状;瓶颈;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阐述

(一)研究背景

“十二五”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整个产业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发展特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1]。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2]。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提升空间巨大。为此,本文将以广州休闲农业旅游为例,通过调查目前广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

(二)休闲农业旅游概念

休闲农业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3]。由于国内外的研究程度及研究学者的不同理解、翻译,造成了很多与休闲农业旅游相近的概念术语,有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为了研究的一致和行文的方便,本文以“休闲农业旅游”作为统一研究术语。

关于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从各自研究角度定义了不同的概念。张永贵认为休闲农业旅游是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主要利用农村环境资源及农家生活,目的是为了改善市民的休闲环境[4]。而郭焕成将休闲农业旅游定位为一种农业旅游活动,但却区别与一般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它主要是让游客体验农趣、欣赏农业艺术[5]。2011 年农业部发布《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认为休闲农业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广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广州市休闲农业自上世纪80年代末兴起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郊周边农民自发地尝试,形成一些以观光、采摘、品尝为主的农庄;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一些投资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综合性较强的观光农业景区(点)相继发展,开始形成以某一地域特色为主题,形式出现差异化和多样性;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广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南沙海滨到从化山区,已遍布全市城郊农村,呈现观光型、体验型、生态型、科普型等多业态发展的态势。

(二)空间分布结构

目前,广州市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黄埔区、增城区、从化区等7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其中以从化和增城为重点发展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拥有1000多家休闲农业企业,吸收了上万名附近的农民就业。近年来,广州市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示范镇村、观光休闲示范园、特色农庄、星级农家乐为主要抓手,使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共有37个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2010年12个,2014年25个)、78家广州市星级农家乐、11个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11个广州市特色农庄和37条“美丽乡村”(2013年9条,2014年28条)。

根据广州观光休闲农业资源分布状况,结合环城游憩带理论和广州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构想,将广州休闲农业划分为近郊、中郊和远郊3个都市休闲农业区(见图1)。

1.近郊都市休闲农业区(0.5-1小时交通圈)。包括中心城区的荔湾、海珠、天河、越秀、黄埔中南部、白云南部、番禺等近郊,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花卉、岭南水果、观赏鱼等特种养殖,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园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休闲农业项目,涉农科技产业和现代休闲农业服务业。

2.中郊都市休闲农业区(1-1.5小时交通圈)。包括南沙区、增城区中南部、花都区大部、从化区南部及白云区和黄埔区北部的边远村镇,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园艺、亚热带特色水果、观叶植物及绿化苗木、禽畜养殖、优质水产养殖、饲料加工、丝苗米生产与加工等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绿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以休闲、农作体验、科普教育为主,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园、瓜菜采摘园、教育农园、租赁农园、垂钓农园、高科技农园等体验、休闲度假项目。

3.远郊都市休闲农业区(1.5-2.5小时交通圈)。包括增城区北部、从化区中北部、花都区北部,这里自然景观优美, 森林资源丰富,主要为广州城市提供生态保障,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特色水果、绿色有机蔬菜、“高山”花卉、鲜切花、生态畜牧业、特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绿色生态农业,也是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发展区。以农业观光、休闲养生、度假、民俗文化体验,果品采摘等生态休闲农业项目为主。

(三)发展模式及产品类型

通过近30年的发展,从农民自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广州市都市休闲农业初步形成了三种类型、六种发展模式。三种类型:一是依托农村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集悠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观光休闲乡村旅游村。譬如花都区红山村、从化区溪头村、宣星村、番禺村大稳村等;二是以设施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譬如从化区宝趣玫瑰世界、大丘园,花都区香草世界,南沙区东升农场等;三是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农耕文化,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务的农家乐和特色农庄。譬如从化区田心农家乐、白云区世外桃源等。六种发展模式:(1)“农家乐”旅游模式。这是我市目前最主要的观光休闲旅游形式,普通分布在以增城区为主的各郊区乡村;(2)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主要集中在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3)农业科技旅游模式。是觀光休闲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大部分分布在番禺区、南沙区、白云区;(4)农耕文化旅游模式。主要是通过传统农业耕具的使用、学习耕作技巧等,探索学习农耕文化内涵,带动农业旅游发展;(5)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主要分布在增城区和从化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地;(6)古村落旅游模式,主要分布在黄埔区、番禺区、增城区和从化区。

三、广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制约瓶颈

(一)规划与政策性的制约瓶颈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首先要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并且要与其他相关的城乡规划、国土规划及农业用地规划等相衔接。同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配套设施的开发与服务经营场所的提供,但土地和建筑审批、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资金和贷款等环节,目前都缺乏相关的对应政策,这是广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可以通过人大立法相关政策,保证其稳定性与长期性。

(二)用地矛盾的制约瓶颈

用地矛盾是大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性因素,不仅影响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会影响对土地需求较大的产业经济的发展,而休闲农业旅游是土地上的一种休闲经济形式,除了农业种植需要土地外,开展农业体验活动、基础服务设施及办公住宿等都需要场地以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广州作为珠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均耕地面积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因此,其休闲农业旅游的用地矛盾使得目前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规模受限,配套设施只能以临建为主。

(三)管理体制的制约瓶颈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和扩展涉及多环节和多部门,由于相关政策缺失,其发展和管理完全依靠多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政府部门、基层农村组织的协调管理成为现在对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最通行的形式,但是由于各政府部门职责划分不同、基层农村组织管理能力和理念的欠缺,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这也成为广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四)从业人员理念和素质的制约瓶颈

大部分休闲农业园的经营者并没有专业的管理出身,并且缺乏必要的培训,往往凭着自身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做出决策,经营理念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管理粗放,从业人员更换频繁、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开发、经营、管理和营销各类专业人才等问题。

四、发展对策

本文就广州休闲农业旅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规划建设中以全景式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创新发展

听惯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休闲农业旅游生意经,看惯了乡村民俗的休闲农业旅游景象,更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农业旅游市场,而是希望把这种休闲方式融于生活,需要全方位的体验。因此应该用整体性、系统性和制度性强的规划来引导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把广州各休闲农业区作为一个完整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并且与其他旅游资源片区整体建设,将全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丰富游客的印象和记忆。在总规的统领下,多规合一,旅游引领。

(二)在产业互动中以产业融合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协调发展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兴消费业态,因此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全产业的融合推进。“旅游+”是一种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突围方式,广州拥有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农业、林业、渔业、乡村等是“旅游+”的重要增长点,在跨区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依托各区差异化的休闲农业资源,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园区。并以休闲农业企业为载体,与文化、旅游、创意等产业有效结合,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农业复合产业,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三)在区域竞争中以领域合作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开放发展

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旅游跨区域的有效合作,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面提升其对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与周边深圳、佛山、中山、珠海等市域休闲农业旅游的协调与合作,构建珠三角休闲农业旅游大联盟,对广州传统农业的升级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整个区域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时应该互通有无,共建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农业产业发展、共享农业优惠政策,在互动发展中促进广州休闲农业旅游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在提质升级中以生态保护推进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依托农业生态环境的休闲农业旅游更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生态与休闲农业旅游结合起来,把保护与发展统一起来,特别是对农村生态、民俗文化及古村落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防止资源过度开发与生态破坏。因此广州在推进休闲农业旅游要以生态理念定位产品特色,大力抓好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建设,同时针对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实行产品定制化服务,并结合休闲农业旅游的趋势适时推出新产品,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打造,增强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活力。

(五)在改善民生中以社会参与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共享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必须突出旅游惠民富民要求,在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同时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发,这样不仅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村的旅游形象,并且使得广大群众全面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加快城乡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工作机制,形成管理联动,促进行业诚信经营,实现休闲农业旅游成果共建共享。

(六)在追求质量中以人员培训推进休闲农业旅游高质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的持续、稳定、高速、高质发展,有赖于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镇(街)、村、社干部的培训,定期组织人员到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台湾等先进地区学习,提高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提高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引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离岗专业科技人员到该领域工作,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经营休闲农业旅游的专业户和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办培训班、结对帮扶扶贫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和指导,促进休闲农业旅游服务水平及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EB/OL].http://www.crttrip.com/showinfo-6-876-0.html.2016-05-16.

[2]201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超4400亿元[EB/OL].http://www.crttrip.com/showinfo-23-809-0.html.

[3]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44-148.

[4]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農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06):48-49.

[5]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02):119-124.

[6]王兴水.广州市农业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10):92-94.

(责任编辑:熊 飞)

作者:王明星 方俊清

上一篇:质量管理工程施工论文下一篇:研究所的农业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