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物流流通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美国的经济政策和强权政治、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动荡的主要原因。我国要在世界经济动荡中把握机遇,需采取战略对策处理好政治与经济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等四大关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全球物流流通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球物流流通发展论文 篇1:

中国纺织工业的现实与未来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非常荣幸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围绕国际纺联本届年会主题“共同的机遇 共同的责任”,就全球纺织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首先,请允许我向国际纺织界各位新、老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衷心感谢来自经济、贸易、流通、信息等领域的各位专家、企业家对本届国际纺联年会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感谢顾秀莲副委员长、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先生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先生拨冗莅临本次会议,并发表重要演讲。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促使国际贸易格局、产业分工体系、先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发生重要变化,为全球纺织产业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与此同时,努力改善全球气候与环境的重大国际责任,也成为激励全球纺织业加快自我调整的外部动力。加强融合发展,实现互补、互助、互利,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纺织产业有效把握新机遇、担当新责任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纺织行业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转折时期,作为全球纺织产业体系的一员,在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的同时,面临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政策转型的重大宏观形势变化,行业一些长期积累的内在结构性矛盾由此更加凸显。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努力适应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与全球产业实现协调、融合发展,寻求和落实发展中的共同机遇和责任,并以此推进转型升级,也是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这里,我想借国际纺联年会平台,就中国纺织行业的当前发展特征以及未来与全球纺织产业加强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大家做一些交流,希望能为业界各位同仁深入了解中国纺织行业并寻找相互合作机遇提供有益参考。主要交流三方面内容:

一、中国纺织行业发展步入深度转型升级的新常态

近年来,伴随着外部形势变化,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式在发生转变。行业总量规模有所扩大,但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相比较,增长势头显著减弱。行业正致力于逐步改善产业结构与发展质量,为化解复杂的外部风险提供有效支撑。中国纺织行业当前发展主要呈现出四方面新特征:

(一)总量增速明显放缓

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的总量规模增速总体呈现逐步放缓的走势。2013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达到4850万吨,与2010年相比较增长17.4%,年均增长5.5%,而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即2001~2010年,年均增速达到11.7%。增速下降6.2个百分点。201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921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37.8%,年均增长11.3%,较此前十年15.1%的年均增速放缓3.8个百分点。2011~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较此前十年下降6.8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年均增长9%,较此前十年下降3.1个百分点。

从2011年到2014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按不变价同比分别增长10.7%、10.8%、8.3%和7.4%,2014年的前8个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要指标已全面进入个位数的增长,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2%,出口增长5.7%。数据变化表明,中国纺织行业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变化的周期,开始了深度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新阶段。

(二)结构调整逐步深化

中国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走向深化,其中纺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产量达到1130万吨,较2010年增加37.5%,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加工比例由2010年51:29:20调整为2013年48:29:23。作为产业链新的增长点,产业用纺织品有效带动了新型纤维材料和专业装备制造等环节发展,促进了产业体系的结构升级。

原料供给结构加快改善。2013年,化学纤维占中国纤维加工总量比重达到80%,较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国产化纤差别化率超过50%,在延续多年存在国内外较高棉花差价的情况下,有效保障了纺织原料的稳定供给。纺织再生纤维2013年产量超过600万吨,占纤维加工总量比重由2010年9.6%提高到12.4%,纺织循环经济在加强原料保障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

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13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为21%,较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国内区域结构调整继续推进。2011、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分别增加56.4%和107%,企业利用国际资源优化全球布局的能力有所提升。

(三)运行质效稳中趋好

中国纺织行业运行质量稳中趋好。与2010年相比较,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提高6.7%,产成品周转率提高3.6%,管理、销售、财务三项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下降0.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5.8%,下降0.2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的综合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力逐步提升。

盈利水平较为稳定。2011~2013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6.1%;平均销售利润率2013年达到5.5%,较2010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约占规模以上企业户数三分之一的1.2万户优势企业平均利润率达10.2%,利润总额占全行业比重达81.7%。

国际市场份额基本保持平稳。在成本提升及人民币升值的冲击下,中国纺织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明显加大。但随着出口产品附加价值提升,以及企业对外投资及贸易活动打开新兴市场通道,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总体保持稳定, 2013年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比重为37.1%。

(四)转型升级依然紧迫

中国纺织行业在结构调整与运行质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外部压力仍然突出,其中成本上升以及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所带来的挑战尤为严峻。

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生产要素成本持续提升,人均工资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工资水平远高于发展中邻国,棉花价格近三年持续高于国际市场30%以上,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基本不复存在。

中国政府在面对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低碳、环保方面的监管标准及任务要求更趋严格。依托附加值提升,纺织行业在2012年实现了单位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分别下降25%,2011年单位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下降30%,但能源、资源消耗的绝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行业主要污染物减排的进展相对缓慢,与政府对排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完成到2015年比2010年总量减排10%的约束性任务压力很大。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更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全球产业分工,是中国纺织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各国间加强融合共进是全球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总体缓慢、曲折,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但各国经济关联度大为增强,经济全球化仍是重要发展趋势。世界在经济发展格局、工业技术革新、气候生态环境、产业分工体系等方面呈现新的发展特征,为纺织产业加强创新发展方式、提升发展高度、有效突破世界经济低增长制约提供更多机遇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责任要求。各国产业间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加深相互融合,实现高效分工协作,把握共同机遇,担当共同责任,成为全球纺织产业在新时期的必然发展趋势。作为世界产业体系的一员,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与各国纺织产业协同共进、互利共赢,也是中国纺织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当前,全球纺织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纺织行业融入全球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国际市场新格局为全球纺织产业开拓市场创造机遇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多元化格局更为突出,经济重心总体向新兴经济体逐步转移,发达经济体自去年以来也呈现较好的复苏势头。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同步呈现多元发展特征,发达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和新兴市场的快速成长性,为各国开拓多元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供有利条件。全球纤维消费需求将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纤维应用领域拓展继续增加,到2020年将突破1亿吨,其中新兴市场将成为全球1000多万吨纤维消费增量的主要来源。新型城镇化及人均十年收入倍增的远景计划,将支撑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到2020年中国内需市场新增纤维消费将占到全球纤维增量的一半左右。

新的国际市场格局,将促使全球纺织产业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产业链配套、物流系统、零售渠道、市场信息等方面加深融合互动,积极打通全球市场,特别是通过新兴市场扩大贸易往来。深化新型纤维材料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合作,使之更广泛替代传统材料,不断扩大纤维的应用领域和需求,也是全球纺织产业的共同责任。就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建立更广泛共识,不断优化贸易环境,扩大贸易交往,成为全球纺织产业的共同要求和责任。

中国纺织行业将着力进一步提升产品制造与市场运营能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为各国纺织产业体系及终端市场输送更为优质的产品。同时,积极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新兴市场,开展专业会展、贸易洽谈、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以产业链互补结构为基础,促进相互开拓市场。我们期待与各国业界同仁深化供应链与品牌合作,共同开拓中国内需市场,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

(二)技术变革新趋势为纺织产业深化国际合作增加动力

近年来,世界工业发展变革的新趋势日渐明显,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设备、生产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以及商业链条的重构,促进纺织产业在制造模式、生产组织形式、营销模式等方面发生重要改变。全球生产要素、加工制造、配套服务等产业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度共享,为全球纺织产业链与供应链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运行效率创造重要机遇。电子商务平台及大数据技术发展,为纺织产业更好开拓全球市场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在这一新趋势下,各国纺织产业亟待加强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与合作,实现全球产业资源及市场信息的有效汇集和共享,使工业技术革新真正发挥提升纺织产业的效果。

全球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伴随着化工、机械、电子、现代材料、生命科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型纤维材料、高技术纺织品、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全球纺织产业的发展资源。由于产业分工不同,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各国间深入开展技术开发、成果转移等国际产业合作,一方面促进技术原创国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借助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全球产业提升。

中国纺织行业一直将科技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首要着力点。在新形势下,将以前瞻性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取得更多积极进展。同时,行业真诚期待在技术成果转移、产品协同开发、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提升全球产业发展水平做出努力。

(三)全球气候环境责任对纺织产业加强共同行动提出要求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加强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成为全球纺织产业的共同责任。不断提升染整、化纤浆粕、浆料、助剂等关键技术环节,加快专用装备及通用设施创新,实现全流程低碳、清洁加工制造;提升发展理念,从设计、生产、消费到废旧处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绿色发展,是全球纺织产业的共同任务。

共同的责任增强全球纺织产业在低碳、绿色、循环领域的协作发展动力。除技术、装备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外,围绕低碳、清洁的各种企业管理、技术诊断、技术应用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将形成新的市场需求,促进各国纺织产业加强合作。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利用则需要全球加强渠道与研发合作,促进废旧资源作为纺织原料顺畅流通和再利用。同时,全球产业将在低碳、技术标准及检测、认证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避免形成市场壁垒,积极维护自由贸易环境。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二氧化碳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全世界做出了郑重承诺。实现清洁安全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是中国纺织行业的必然责任。行业将着力加强低碳、环保技术、装备的开发与应用,扩大先进技术与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积极引导企业园区化布局、集中进行设施配备和监管,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废旧纤维制品社会回收和分检系统,开展旧衣回收公益活动,构建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国际分工布局新体系促进全球纺织产业加强协同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纺织产业的分工布局体系发生重要调整。发达国家重振实体经济,对制造产业链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加强再造。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东南亚、南亚等国家依托要素成本及资源优势,加速承接纺织制造领域产业转移,在国际分工布局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区域性自由贸易关系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给予区域自贸伙伴的市场准入优惠,对纺织产业的投资流向产生重要影响,促进国际分工布局呈现调整新趋向。

在国际分工布局体系调整过程中,产业结构相近的国家地区之间、产业链局部环节之间的国际竞争将更趋激烈。在全球化更趋深入的背景下,整合资源、合作分工、协同发展仍是主流趋势。各国纺织产业相互加强投资需求以及投资政策、环境方面的信息互通,促进资本有序流动,结合各自资源条件建立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高效协作的国际布局体系,是全球产业长久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

中国纺织行业尽管面临国际分工调整所带来的较大竞争压力,但仍将始终坚持深度融入国际产业调整进程。行业将大力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建设纺织原料基地、加工基地以及研发中心、营销渠道等,努力构建与国内相互补充的产业布局,有效弥补国内产业体系的薄弱环节,同时通过扩大跨国资源配置,促进全球产业分工布局优化,在推动全球纺织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行业始终秉持高度开放态度,愿到有条件国家开展投资活动,也欢迎各国纺织产业资本充分利用中国优化投资政策环境的有利机遇,深度参与到中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来。

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努力在国际纺联中更好发挥作用

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是纺织产业历史悠久的重要全球性组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2008年正式加入以来,借助国际纺联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沟通平台作用,与诸多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产业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进一步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纺织产业资源,为国际纺联各位成员创造更多沟通交流与务实合作机会,更好推进全球产业体系协同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努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搭建更多交流平台

组织中国纺织企业、纺织行业组织更多参与国际纺联主办的年会和各种国际活动,积极邀请国际纺联成员及成员国企业参加中纺联主办的各种专业展会、国际交流会议等,努力提升国际纺联的影响力,为成员及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搭建更多有效平台。

(二)加强信息汇集和沟通

定期向国际纺联通报中国纺织行业发展有关重大信息,组织成员进行产业发展方面的信息交换,加强对各国纺织产业统计资料、发展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国际纺联的信息汇集和沟通功能,促进成员之间加深了解,增强互信。

(三)创造更好合作机会

充分利用中国纺织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机,邀请国外业界专家、企业参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问题研究,如国际产业技术进步趋势、中国内需市场开拓等,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化工作,寻求更多具体项目合作。面向中国纺织企业,组织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的推介活动,帮助供应商拓展中国市场。组织纺织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互访考察,创造投资合作机会。

(四)认真做好服务工作

扩展中纺联的公共服务功能,为国际纺联成员及成员国企业提供市场信息、项目咨询、宣传推介以及沟通中国有关政府部门等服务,帮助大家在中国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加强与国际纺联及各成员沟通,及时反映成员对国际纺联工作的需求,促进国际纺联和谐发展。

各位来宾,朋友们,在发展中互融、互助,共享、共进,全球纺织产业将会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纺织行业一直把全球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自身成长的重要土壤,我们将不断努力融入全球产业的调整、发展进程,也真诚地欢迎大家参与到中国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中来,愿与各国和地区业界的朋友坦诚交流,互利合作,携手共赢。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中国纺织行业和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关心与支持,祝各位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事业成功!

作者:王天凯

全球物流流通发展论文 篇2:

论我国在世界经济动荡中对几大关系的把握和处理

摘 要:美国的经济政策和强权政治、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动荡的主要原因。我国要在世界经济动荡中把握机遇,需采取战略对策处理好政治与经济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等四大关系。

关键词:世界经济;动荡;机遇;战略对策

2008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不确定风险加剧。受美国经济衰退及世界经济动荡影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风险,但同时也存在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进入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要在世界经济动荡中努力把握战略机遇,采取战略对策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全面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度逐步加深,外贸依存度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和世界性,但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国际依赖性和脆弱性。世界经济动荡使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增幅同比高出5.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1—7月份累计,总水平同比上涨7.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高达19.5%,粮、油价格一路走高,通货膨胀问题较为严重。自2008年年初人民币累计升值约6.5%,企业成本压力上升,出口增长下滑,2008年1—7月份出口增速为22.6%,小于2007年同期出口增速28.6%约6个百分点,股市房市双双下跌,世界银行预测2008年我国GDP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11.4%降低至9.4%,同时,我国业已过剩的流动性风险,也为通胀压力“添砖加瓦”,助长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再加上国外热钱的投机和套利,一旦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资金调节的难度将加大,宏观调控压力和实施难度将大大增加,但同时也要看到,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储蓄率较高,资金供应充足,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大且发展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势头足,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在逐步提高,面对动荡的世界经济形势,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各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有能力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动荡和危机。另外,此次经济危机虽然动摇了美国帝国主义地位的根基,但并不会使美国经济迅速衰退,也不会立即打破美国的帝国地位,现今的世界经济也不可能再出现1929到1933年那样的世界大萧条,我国有能力应对此次世界经济动荡和危机,并且将在此次经济危机和国际经济洗牌过程中崛起。正如周小川所指出的那样: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金融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各国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金融风波时有发生,特别是近期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带来了明显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既要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合作,又要防止世界经济动荡给中国带来的冲击;既要保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要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既要积极借鉴美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又要吸取其经济危机的教训。

我国要应对当前经济危机,把握当前战略机遇,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在今后的时期内要集中精力,制定政策,处理好政治与经济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等四大关系。

二、处理好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根源于经济,是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政治集中地体现着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美国在世界中的强权政治和国内外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为其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大财团、利益集团所服务的,其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无限制的贪婪造就了华尔街,造就了美国,但也同时充满了丑闻,其不择手段地通过世界市场和金融市场在国内外各地掠取财富,当其强权政治和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连续造成过大影响时,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凸显,首当其冲造成国内次贷危机,引发国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时,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是评价政治体制是否合理和政治成就的重要尺度。我国要在当前世界经济动荡中应对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归根结底要处理好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致力于推动经济增长。

第一,要促进国土资源开发和地区经济均衡增长。针对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的现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落后地区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要促进经济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解放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增强这些地区的竞争力,防止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出现两极分化。要坚持国土资源的梯度均衡开发,通过政策和税收优惠,吸引发达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投资。通过国土资源的梯度均衡开发,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一方面,可防止经济过热,投资过热。另一方面,又可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有力地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满足中西部地区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

第二,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完善法制建设、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重大事项决策协商和协调机制,形成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要推进公务员劳动保障社会化改革,为以后精简公务员队伍,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下基础。适当推进乡乡(镇)合并、县县合并,扩大县市自主权,实施县由省直管,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形成行政制度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

三、处理好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1929到1933年世界大萧条以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整国内生产关系,采取刺激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一系列新经济政策,使经济重振,世界各国协力发展经济,进而带动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但其经济崛起之后,强权政治、经济侵略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大幅削弱和压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空间,使欠发达国家遭受剥削,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导致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在增进自己国家福利的同时,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福利和经济发展,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动荡和危机,实际上,世界经济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信息传播的迅速便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一个国家能在世界经济的动荡中能够独善其身。因此,无论美国或是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中,都要认真处理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致力于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从而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目前影响全球的经济动荡还将深化,并有可能演化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可能,国际社会必须通过紧密的合作来解决问题。一些国家错误地理解这场危机的性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试图转移矛盾,转嫁经济危机。这不仅无助于危机的解决,而且会把世界经济引向混乱,使世界经济步入危机和动荡的深渊。因此我国:

第一,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全球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世界,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构建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及和谐世界,做一个负责任和有影响的大国,促进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要妥善应对国际上各种新挑战,积极负责地参与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增强国际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度。

第二,要树立我国新形象,维护世界经济稳定。要借助当前世界经济动荡、世界范围内重新调整生产关系的有利时机,重塑我国新形象,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发展。要借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等国家形象大幅提升的良好契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展示国家民族新形象,把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要树立我国新形象,扩大我国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效抑制国外输入型通货膨胀,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缓解成本压力,推动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平稳、快速增长,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

第三,加强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增强宏观调控和应对能力。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密不可分,要不断加强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注和研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时时关注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宏观调控和预防经济动荡提供有力支持。提高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和应对能力,要更多地选择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预防因调控行政手段过多而扭曲市场。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放松市场化投资管制,严加控制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防止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和经济过热。针对当前世界经济下滑时机,还可运用国家资金在适当的时机购买国际价格较低的第三产业资产、矿产资源资产、高科技企业等资产,增强我国在金融产业、资本产业、矿产业、高科技产业的话语权,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和经济应对能力。

四、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体经济是经济的基础和主体,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助推器。脱离实体经济的经济发展是不稳固的,没有虚拟经济的经济发展是缺少活力的,二者紧密联系,共同推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提高。美国之所以出现经济危机,很大程度是与其长期抛弃实体经济,偏弃工业的发展,一味发展金融、信息等虚拟经济所分不开的,如前所述,正是其每年生产的社会财富与所消费的社会财富严重的不平衡为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这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不但要注重虚拟经济的发展,也要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平稳增长,以增加我国所生产的社会财富,满足我国人口大国消费的基本需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引导外贸企业转型,发展工业经济。要加快推进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增加市场开放度等措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快速发展,发展工业经济,增进就业。要适度放宽信贷限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针对中小企业资金筹集十分困难的现状,在有保有压的条件下,应适度放松信贷限制,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同时,针对当前外贸企业国外市场急剧萎缩的风险,积极引导外贸企业转型,开拓国内市场,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第二,要完善资本市场,维护金融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一方面,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开发上,要坚持循序渐进的策略,把握好市场的承受度,严防过早的金融自由化、电子化和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另一方面,要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将社会资金有效转化为长期投资,为社会谋利益。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吸引国内外优质公司在我国上市,保证投资者的合理收益。要加快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完善金融市场结构,促进企业中长期债券市场、中长期放款市场发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维护金融安全,防范经济危机的发生。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和债券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对于股市,政府要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鼓励合规资金入市,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规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的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推动股市的健康发展。对于房市,要适当放宽信贷限制,解决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困难,严防房地产行业大幅度下滑,引发如美国次贷危机一样的连锁反应,危及经济正常发展。同时也要严防房地产泡沫现象。此外,针对当前房市低迷的现状,政府可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的开发投入,通过房地产市场带动建材、建筑、钢铁、水泥等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轻人民的购房负担,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发展。

五、处理好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当前在世界经济动荡局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解决好当前经济发展问题,同时,在制定措施时,也要着眼于长远,保持国民经济的长远、平稳发展。

第一,要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因此,要增加产品特别是食品、粮油的有效供给,抑制结构性价格上涨。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以量而更以质取胜,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美誉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帮助企业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要增进对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掌控权和话语权。一方面国家要有效协调、组织,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外资合作开发矿产,购买掌控矿山资源,以保障我国能源和原材料长远供应安全。要适当控制人民币升值。现在人民币升值速度过快,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滑,因此有必要对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进行适当控制,以免给出口企业造成过大压力,以保证出口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防止热钱大规模流动。要防止国际游资和热钱大规模涌入,防止其投机我国股市、房市和人民币资产等进行套利。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如收益不对称,这些游资将会瞬间撤离,引发金融风波。越南大量游资瞬间撤离所引发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虽暂时未发生热钱大规模撤离现象,但却危机四伏,有测算表明当前留在我国的热钱已超过外汇储备总量的一半,一旦这些热钱集中撤离,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明显的冲击,金融危机将在所难免。因此,我国必须采取积极对策,通过外汇管制、保持国际收支账户平衡、分阶段地、稳妥地开放资本账户来抑制热钱的大量流入,以减少其对我国经济将可能产生的冲击,维护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政府一定程度上可转变当前稳健的财政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外资、民间资本等各种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要提高建设标准,使建设一步到位,满足今后经济发展的长远要求。要促进省会城市、重点城市、城市群城市间铁路、轻轨、电力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拉动城市经济增长。要加强省会城市、重点城市内地铁、轻轨的建设,增进人民福祉,推动经济增长。要适当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加速商品流通,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修建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加强电力、水力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第四,要培养、吸引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经济长远增长提供人力资源,注入新的活力。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对于高等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改革高考制度,适度宽进严出,吸引社会资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高等教育,为地方政府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改革教育收费制度,对部分学生免收学费,提供必要的奖助学金,对大部分学生收取教育培养费用的50%,对部分学生实行高收费,以保障高等教育资金。既要注重发展大众化教育,又要注重精英化教育,培养社会精英人才,同时要加大教育投入,引入竞争机制,培养高层次人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终身教育,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改革,推进劳动保障的社会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促使人才向市场、向企业流动,以更好地利用人才,开发人才潜能。要大量选派优秀学者和学生留学和吸引国际高水平人才来我国进行教学和研发,学习利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动力源,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提供不懈动力。要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吸引资本下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吸引资本进入农村,通过大规模收购或租用土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推进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实施土地资产化经营,将土地使用权永久性地赋予农民,以发挥土地的资产化效益。土地资产化可以使农民放弃土地、获得进城初始资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中产阶层数量,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土地资产化可以促进土地的有效流转,推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土地增值,农民增收,保护农民利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推动房产、交通、医疗、教育及其他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打破城乡户籍制度,推进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预防经济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出现经济泡沫,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林兆木.正确判断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走势[N].人民日报,2008—07—11,(第1版).

[2]程瑞华.世界经济动荡影响我国经济几何[N].金融时报,2008—07—14,(第2版).

[3]任晓,高改芳,周小川.防止世界经济动荡给中国带来冲击[N].中国证券报,2008—05—10,(第1版).

[4]罗士喜.当前宏观经济运行问题及战略对策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05):1—5.

[5]马宇.中国经济最该警惕的是滞胀[N].中国经济时报,2008—03—31,(第6版).

[6]庄健.越南经济动荡对中国的启示[J].人民论坛,2008,(12):3.

责任编辑:晓 立

作者:罗士喜

全球物流流通发展论文 篇3:

加快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选择

[摘要]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流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服务效率低、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行业管理体制不顺、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应通过系统化的政策措施,如规范物流业行业管理、发展民间流通产业协会组织、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发展第三方物流、运用现代科技提升物流行业服务效率、培育冷链物流、大力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加快山东省现代物流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

[收稿日期] 2011-03-06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加快山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创新战略研究》(06AJJ0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物流市场随之不断扩大,传统物流业若要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必须优化升级、引入先进的一体化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向现代物流业转化。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上,相关专家曾指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流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1]山东省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提升经济素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竞争力以及服务民生的迫切需要。山东省政府已经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并且近年来山东省现代物流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面临一些障碍,如何突破困境、寻求创新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山东省交通基础设施良好,也源于体制上的进入门槛很低,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商品流动快速。《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指出:山东省已有不少上规模的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水运业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鲁中、鲁南和鲁东三大物流板块已初具规模,同时工业品物流园区、汽车物流园区、农资物流园区等专业物流园区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物流与交易信息和商贸紧密结合。但需要看到的是,山东省物流业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总体物流成本依然过高

按照我国的标准物流术语,物流成本(Logistics Cost)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地讲,物流成本除了进口港费用和仓储费用等直接成本以外,还包括产品价格变动和流动资本成本等间接费用。[3]尽管省内物流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也较为充分,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山东省物流成本总的看来还是过高。当前,山东省物流成本与GDP的比例约为20%①,比国际发达地区高出一倍,直接影响到山东产品在国际和国内的价格竞争力。

(二)物流服务效率还有待提升

李艳丽[4]比较了苏、浙、粤、鲁四省物流业的竞争力,认为目前山东省在交通运输方面与其他三省相比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山东省仍存在运力瓶颈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部分产品需要转移到京沪等运力更大的地区,再进行转运。另外,由于航空和海运公司服务效率不稳定、部分企业存在资金短缺及工作中缺少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等问题,导致服务效率良莠不齐,而客户一时无法有效鉴别这些物流企业服务效率的高低,致使部分客户直接选择服务效率高的国外公司,所以山东省现代物流业的服务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物流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许多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尽管近些年物流业投入不断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显著,但从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物流服务设施仍有待改善,除了散货运输、短途运输和货代业务基本能够满足企业需求,仓储设施尤其是专业仓储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如贺兴东[5]等人在2009年对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山东省的物流企业拥有较多的普通平房、普通楼房及货场等仓储设施,而像保温、冷藏、冷冻、气调、危险品等专业的仓储设施拥有量较少。此外,货物动态查询业务满足不了需求,很多企业提供的物流跟踪服务准确性和及时性都不高。

(四)物流管理体制问题仍较为突出

物流业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大量的规划和协调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但物流业在发展过程中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的问题仍然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山东省物流业发展报告》[6]就曾指出:“山东省物流行业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不适应发展要求。有的没有明确主管部门,缺乏组织引导;有的虽然明确了管理部门,但由于部门职责所限,组织协调力度不够,牵头作用不突出;相关行业都在进行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各搞各的,缺乏统一规划,重复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物流的发展要求多项业务整合,部门与行业分割影响业务开展。” 物流管理体制上的问题造成了部门和地方等利益主体之间权力和责任的交叉重复,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管理空白,妨碍了物流大市场的形成。

(五)物流业务增值服务少,附加值低

根据潘建[7]调查,山东省物流企业收益中的85%来自基础性物流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而增值率较高的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运行的财务服务,只占总收益15%。与先进地区相比,山东省物流活动还处于低水平粗放阶段,对多品种、少批次的个性化流通方式变化还没有很快地适应;物流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引导支持体系,营销流通效率低加大了流通损耗。如现有农产品物流主要以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存在不合理的包装、存储和运输现象,使农产品在物流环节损失较大。

(六)高层次物流人才供应不足

尽管物流人才教育已形成规模,2009年之前,山东省已有15所本科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51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8]但整体看仍缺少掌握有系统物流服务知识、能够进行物流系统设计规划的高级物流开发及管理人才,物流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山东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瓶颈。[9]而且从事物流操作人员也大多观念陈旧,管理水平不高,离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七)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低

省内大部分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山东省物流企业主要采用的信息技术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GPS技术;而GIS、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则应用得较少。[7]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与用户的协作,阻碍了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尽快得到有效改善,必然制约山东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山东省物流行业在第三方物流建设、农产品物流以及自组织的物流协会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蒂是由于宏观体制问题和微观企业竞争力不足造成的。

三、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选择

解决山东省物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现代物流水平,需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一系列规划纲要中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部署,为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科学统筹,规范物流行业管理

物流行业是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综合型产业,涉及各种运输方式和诸多部门,因此物流行业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关联性。目前应着力解决物流行业管理中出现的政出多门的问题,克服政府主管部门多头管理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统一由商务厅管理;其次应着力解决物流行业管理中的协调问题,明确规定对行业运营各个环节涉及的货主、仓储、货代和承运商等各方的责任和权利,依靠完善立法明确界定物流业务涉及环节参与者的权责,对各方行为的约束要有法可依;此外,还应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克服部分行业和区域物流市场存在的国有企业一定程度的垄断现象,让物流市场面向内资特别是民营资本开放。

(二)发展流通协会,提高物流业自组织能力

协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无须多述,从国家宏观来看,流通领域内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流通类行业协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流通行业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均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在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10]上的讲话指出:“回顾‘十一五’期间,全国物流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省区市协会普遍建立并开展工作,部分地州市也开始建立协会,物流协会工作网络逐步形成。”但是,各地的流通行业协会仍然存在受行政权力过分干扰、协会与成员服务关系倒置和流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现有情况,大力发展流通行业协会组织的关键,一是提升物流企业和行业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负责精神,培养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能力。二是弱化行政权力对协会组织的过多干预,使之拥有更大的自主活动空间。三是提高流通协会自身素质,强化协会组织建设,整合原来由各个行政机关翻牌而来的流通行业协会和商会。四是民间协会向民间开放,扩大成员来源和经费来源,增加协会集体活动的动力。

(三)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改善流通产业结构

零售行业是流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山东省零售业行业组织的突出问题是商业网点集中于老城区,节点布局不合理,传统百货资源过剩,新型业态发展快速但规模较小,本土大型零售集团过少,国际零售巨头广泛进入等。因此迫切需要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提升零售企业规模。为此,政府科学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将其列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和用地规划的组成部分。在商业网点规划中,充分考虑本事的经济结构特点和城市发展格局,并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优化城区商业网点的布局。在旧城发展和改造中,注意增加商业网点元素,一方面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活跃产品销售业态;同时,鼓励规模过小的零售商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进行强强联合和资本重组,共享某些产品供给和销售渠道。

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一方面需要大型流通企业充当引领作用,优化产业组织和布局,应鼓励运输企业集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整合现有物流设施,优化重组各行业、各系统配送中心。提高运输规模效应。同时,根据流通产业特点,在政策上依法保护和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小流通企业生存与发展直接影响对国有企业冗员的吸纳能力,也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同时山东省各地市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型流通企业无法广泛布点,因此迫切需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农村和城镇中小流通企业发展。

(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立足市场需求和市场运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变传统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邮政、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专业物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引导制造企业改变经营管理理念,打破以往自设物流和小而全的运作模式,将一部分物流活动从生产和营销过程中分离出来,交给特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例如,立晨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为多家客户提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已成为合作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企业为富士康集团提供除原材料订单和成品销售以外的全部物流服务,涵盖了包括海陆运输、人工和机械装卸、仓储等等。[11]所以,政府应加强统筹和协调,大力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建立专业物流公司,大力发展代理制、配送中心、直达供货、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企业,培育多式联运、货运中转站、散货集中配送、快递等新型物流业态,使批发交易与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相结合,扩大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及其他物流企业合作,促进现代物流产业链的完整发展,实现生产、交易、仓储配送一体化。总之,应努力营造物流节点优势,建成集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节点体系。形成物流园区,建成区内物流和区外物流、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并存、且比例合理的物流行业集聚基地。

(五)运用现代科技提升物流行业服务效率

“十一五”期间,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得到推广。仓储保管、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分拣包装、自动拣选等专用物流装备广泛应用;条码技术、智能标签技术、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得到推广;冷藏、配送等专用车辆需求旺盛,叉车、托盘、货架、自动拣选、自动化装备等专用设备加快更新换代。[10]我国物流业“十二五”期间将延续上述发展,并且进一步普及现代科技的运用,物流运作将出现新模式。因此,山东省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帮助企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和工业企业积极发展网上商店、网上交易,利用物流商品信息网络实现电子商务和网络交易,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走以信息化带动物流基地发展的道路,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业中心,形成点面结合、纵横交错、各种行业相互交融的网络型经济发展格局。

(六)以农业大省为依托,着力培育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指生鲜产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的供应线系统。[12]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

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药品等。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山东省冷链物流发展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起步迟、冷链网络与信息不够完善、冷藏运输设施与冷库容量规模不足、运营欠科学管理与引导等方面。冷链物流是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带旺了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路径和市场对接。针对冷链物流在运作中尚存许多困难与问题,例如技术标准缺失与滞后、管理不到位、冷链物流运行成本重等,而这些问题还有待政府或业界很好地去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解决。

(七)引导和推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方式创新

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业态,推进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向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为农民提供便捷、安全、优质、高效的农资服务。加快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设施建设。整合供销合作社农资系统和其他集体、民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点等资源,推进农资流通网络化。重点引导和推进发展具有品牌效应的农资连锁经营。加快完善省、市、县三级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网络,推进农资连锁超市、连锁店向乡镇和重点中心村发展,逐步形成省、市、县纵向的农资配送体系和县、乡(镇)、村的横向连锁经营体系,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农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降低农资流通成本。深化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整顿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资市场监督体系。

(八)完善物流通道,大力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山东省公路、铁路和航空航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物流通道建设。积极发挥山东省位于京沪中间位置的地理优势,形成沟通南北的物流网络,提升大宗散货运输的物流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山东省公路网络和作为全国交通枢纽节点的区域优势,积极建设物流快速通道,实现与周边地区物资的快速流通,建立畅通有序、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网络。

大力强化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物流通道网络资源为基础,扩大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程度,逐步实现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推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加大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力度,构建连通全国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各行业信息平台和物流业务信息平台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统一存储。逐步实现与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行业物流信息平台、政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供物流供需信息、网上电子物流订单和电子结算、物流在线跟踪、物流政策法规、物流投资项目等物流公共信息的网上查询与共享,为社会各界提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政府与物流有关的部门要进一步开放物流信息资源,实现网上报关、联网核查与监管、电子退税、运输工具网上身份核查、网上年检、网上审批核准。

以企业为主导建设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鼓励行业龙头企建立行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产品电子交易中心、供应链管理平台、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信息平台等重点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电子交易,并推动其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及其他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企业物流信息系统。鼓励各类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进一步推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电子商务(EC)等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条形码(BC)、无线射频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智能运输系统(IT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GPS)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注意吸取同行业在物流信息系统经营方面的经验,提升高科技手段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石万鹏.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石万鹏全国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稿[EB/OL].http://www.chinawuliu.com.cn/cflp/newss/content/200108.

[2]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7)[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国家四部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M].2001:97.

[4]李艳丽.山东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评价——与苏、浙、粤比较[J].商业研究,2007,(8):200-203.

[5]贺兴东,刘凯,邵伟如.山东省物流企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J].经济物流,2009,(10):52-55.

[6]山东物流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7]潘建.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问题与解决对策[J].物流经济,2007,(4):28-29.

[8]罗彦芳.山东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就业前景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3):147-148.

[9]李丽.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4-6.

[10]何黎明.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展望[EB/OL]. [2011-01-25]http://www.56products.com/zxzx/newscontent.

[11]魏好勇.不断创新造就现代物流业龙头——访山东立晨物流负分有限公司懂事长王彦军[N].中华工商时报,2008,6.

[12]洪卫.山东省果蔬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究——以山东寿光蔬菜冷链物流为例[J].物流科技,2010,(8):4-6.

①根据200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获得。

(责任编辑:刘小平)

作者:李秀荣 程琳琳

上一篇:会计准则盈余管理论文下一篇:体验英语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