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石油石化行业是中国的能耗大户,行业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近年呈上升趋势,闭环供应链管理是石油装备制造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需求突发事件会给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当石油装备的产品需求变化不大时,忠实契约参数可以保持不变,此时供应链具备协调性;当市场需求变化较大时,修正忠实契约参数依然可以使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保持协调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论文 篇1:

基于PSR模型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

摘要:天然气已成为我国的主体能源之一,其供应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关乎国家的能源安全。天然气供给不足、供需缺口拉大、对外依存度提升等都会影响到天然气的稳定和可持续供应。基于PSR模型构建了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TOPSIS法对我国天然气总体进口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7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以2011年为拐点大致呈现“U型”,总体处于较不安全和临界安全的状态;(2)从三个层面的相关指标来看,关联度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地缘政治风险、LNG进口价格、天然气的储备水平。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如下建议:优化天然气进口来源,降低地缘政治风险;构建亚太地区天然气定价机制,提升天然气进口话语权;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提高国内天然气产量;建立健全天然气战略储备,提升天然气储备水平。

关键词:PSR模型;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熵权TOPSIS法;灰色关联分析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文明,这对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天然气已成为改善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1]2018年我国累计天然气消费量为28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成为拉动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2017年开始我国天然气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天然气生产量为14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8%,2018年天然气的生产量为16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探明储量为6.1万亿立方米,储采比为37.6年,基础设施建设周期性使得天然气的供气量短时间增加仍有一定的局限[2]。此外,我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尚未成熟,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量产。

由于我国天然气的生产增速低于消费增速,导致2018年我国天然气的供需缺口拉大,因此加大天然气进口成为维系我国能源供需平衡的重要方式。根据油气产业蓝皮书发布的相关数据,2018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进口天然气12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0.7%,对外依存度达到42.86%。2019年天然气进口量达1340亿立方米,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将进一步增大。随着“蓝天计划”的贯彻落实、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一带一路”的推动,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我国天然气的发展迎来“黄金时代”。[3]

我国天然气产业要深化改革,就必须守住天然气发展的安全底线。为此,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识别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的关键因素,可以为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及制定合理的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

PSR模型,即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起的用于研究环境安全问题的框架体系[4],作为一套成熟的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思路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安全的评价[5]。随着能源结构转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不少学者尝试将PSR模型思路应用于能源安全评价中。截至目前,只有Guo等[6]采用PSR模型对我国的天然气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但是研究指标不够细化,而且研究时间早,参考价值有限。大部分学者更多关注的是我国整体的能源安全,例如胡剑波等[5]基于PSR模型,从宏观角度对我国能源安全进行评价分析;李雪慧等[7]基于PSR模型,借助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的方法对我国能源安全进行评价,认为我国能源安全总体呈现向好的趋势。除此以外,部分学者对石油安全进行了评价,例如郑修思[8]基于PSR模型的思想选取了十项指标,构建安全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石油供应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价。

王旻昊[9]认为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进口来源地稳定、运输线路安全和进口价格是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天然气进口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以其可以接受的、合理波动范围内的价格获取持续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充分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天然氣进口储备得以加强,供应安全进一步提高。

国内外学者尝试了多种研究方法对能源安全进行科学评价。Biresselioglu等[10]运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对土耳其液化天然气的供应安全情况进行研究;Shaikh等[11]、Lu等[12]采用生态网络分析(ENA)的方法对我国天然气的供应安全进行评价,提出国内天然气的供应对天然气安全的意义更加突出;李泽红等[13]运用HHI指数测评我国和俄罗斯天然气进出口的安全状况,结果表明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其中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在均衡我国天然气进口来源、降低进口风险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例如田家华等[14]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线性加权和函数计算均方根的方法对我国天然气供需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4年我国天然气供需安全呈现“N形”变化趋势;吕涛等[15]通过灰色关联法分别对石油安全状况进行研究,以此确定影响能源安全的关键指标;孙涵等[16]基于熵权TOPSIS的方法对我国区域能源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安全性大致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特点。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大量研究,为探讨天然气进口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当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有关能源安全的评价大多集中在石油和整体能源安全方面,对天然气安全及天然气进口安全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2)关于进口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安全评价标准尚未达成共识,指标体系的视角不同导致评价的结论也会存在差异,现有的研究中,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对单一。此外,将PSR概念模型用于构建天然气进口安全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3)在评价方法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虽然能够最大程度上吸取专家的意见,但主观性太强,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由于指标得分中存在负值,使得评价的意义不明确。因此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我国天然气总体进口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确定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主要因素,找出存在的关键问题。这对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保障天然气的及时供应具有重大意义。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指标选取

本文基于当前能源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李小亮等[17]、郭金栋等[18]、Jewell等[19]、胡剑波等[5]、李雪慧等[7]、郑修思[8]和郭明晶等[20]),根据PSR模型的思路,结合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因素,从PSR三个层面选取重要指标构建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1)天然气进口安全压力是指国内外影响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因素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造成的压力。在指标体系构建时,考虑到国内天然气的供需以及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压力层面指标除了选取境外短期压力,还选取了我国自身天然气供需、环境等因素带来的长期压力。

(2)天然气进口安全状态是一段时间内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以及变化情况。其反映在状态层面包含两个方面:压力之下国内资源的保障状态如何;压力之下我国是否依然可以有效地从国际市场获得相应的资源。

(3)天然气进口安全响应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障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既包括为防止突然性供应中断而采取的应急战略储备,又包括对外投资的提高。

(二)数据来源

以深圳LNG进口接收站投产为标志,2006年我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因此本文以2006—2017年间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进行评价。其中与我国天然气主要进口来源地资源潜力相关的数据,例如储采比、探明储量、进出口量等均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原油价格波动率为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布伦特原油价格进行测算得出;地缘政治、外交冲突指数、运输风险中军事政治则根据PRS Group发布的《国家风险国际指南》计算得出;天然气消费增速、消费强度、外汇储备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碳排放数据来自Climate Watch;环境治理投资的相关数据来自历年国家环境状况公报;海盗发生次数的数据来自IMB Piracy Report。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进行评价,首先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TOPSIS法确定评价值,最后根据灰色关联法确定各指标同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水平之间的关联系数,以此确定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关键因素。

(一)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16,21]

五、结果及分析

(一)熵权法权重确定

利用公式(1)~(3)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相关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初始值。通过公式(4)~(9)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压力层面在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水平中的占比较高,说明压力层指标是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重要方面。

(二)TOPSIS评价值法确定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

根据公式(10)~(14)得到贴近度以反映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TOPSIS原理,贴近度越接近1,安全水平越高。将表3的相关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06—2017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大致呈现“U型”状态。其中2009—2015年超过一半的时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下。根据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评价标准,2010—2014年一直处于较不安全的状态,其他年份处于临界安全的状态,可见我国进口安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06—201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011年降至最低,进口集中度由2010年的68.571%上升到72.464%,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除此以外,2011年布伦特油价剧烈波动,LNG进口价格由2010年的10.8美元/百万英热增长到2011年的14.1美元/百万英热。亚太地区尚没有成熟的天然气交易市场,因此LNG的价格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风险增加。

2012—2016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由0.362上升到0.513,呈稳定上升的趋势,总体安全状态相对乐观。2017年我国受“煤改气”工程的影响,天然气的需求提升,供需缺口拉大。同時,国内天然气的自给率和储采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三)关键因素分析

通过对天然气安全进行评价后,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个指标与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关联程度,找出关键影响因素。根据公式(15)~(16),得到各指标与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的关联系数及排序,结果如表4所示。

每个层面选取与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关联度最高的指标,分别为地缘政治风险、LNG进口价格和天然气储备水平。

其中最大差值Δmax=0.985。

以上述指标作为关键因素,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面临如下威胁:

(1)对外依存度提高,存在地缘政治风险。

2017年,随着“煤改气”工程的大力推进,天然气消费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管道天然气进口量达到3105.9万吨,同比增长8.8%,占天然气总进口量的44.3%;LNG进口量为3828.5万吨,同比增长46.4%,占天然气总进口量的55.7%。对外依存度提升到39.9%,无论是管道运输还是海上运输都对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管道运输的威胁主要来自中亚、缅甸、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液化天然气进口主要面临运输航线中的海盗、恐怖主义等风险。近期,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美韩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美欧、美日零关税贸易协定的签订,均对我国进口天然气造成严重的冲击。

(2)被动接受天然气进口价格。

由于亚太地区天然气供应形势相对紧张,加之我国天然气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被动接受天然气的定价成为我国天然气进口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天然气价格主要同日本原油价格挂钩,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东亚天然气进口国只能被动接受天然气的定价。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2017年我国从美国进口21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未来如果我国继续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资源,将不得不接受美国的亨利交易枢纽(Henry Hub)的定价机制以及其他贸易政策的钳制,致使我国天然气进口的议价能力减弱,话语权较低。天然气的价格过高或者价格的波动性较大,均对我国天然气的稳定供应造成重大影响。

(3)国内天然气供给能力不足。

国内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但是供应增长相对较慢。2017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5万亿立方米,占全球份额的2.8%,储采比为36.7年。从整体来看,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我国页岩气等勘探开发的技术尚未成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量产,导致我国对外依赖程度增加。此外,我国在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投资量的减少也造成了天然气的产量远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关于常规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世界平均水平是22.5%,而我国仅为15%。2017年我国油气勘探投入为597.5亿元,同比增长13.3%,开采投资为1629亿元,同比增长22.2%,即便如此,2017年我国天然气的生产供给增速远远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这对我国天然气的安全冲击较大。

(4)天然气战略储备欠佳。

储气库是天然气进行季节间资源调配不可缺少的保障设施。根据国际煤气工业联合会(IGU)的标准,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超过30%时,天然气储气库的工作气量应当超过消费量的12%。而我国截至2019年底,累计建成26座地下储气库,储气调峰能力达140亿立方米,但对外依存度高达43.7%,战略储备水平仅维持在4.56%左右,与12%~15%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遵循科学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借助PSR模型构建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TOPSIS方法确定PSR准则层以及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影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的关键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PSR准则层:1)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所面临的压力在2011年以后虽有增长,但是增速相对缓慢;进口安全状态的波动性相对较大;进口安全的响应层面则稳步增长。具体表现为,2006—2011年压力层指标所反映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2012—2016年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07—2013年状态层指标所反映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2014—2016年呈现飞跃式的增长,2017年有所下降;响应层面,从2006年开始,其影响的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一直呈现上升向好的状态。2)通过三个准则层面反映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压力和状态层面反映的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要明显高于响应层面,而2011年之后正好相反。

(2)目标层:1)2006—2016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水平以2011年为拐点呈现“U型”状态,2017年呈现下降趋势。2)根据评价标准,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介于较不安全和临界安全的状态,其中2010—2014年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其余年份处于临界安全状态。3)压力层面在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总体水平中所占的比重较高,为0.474。

(3)关键指标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各层面与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关联度最高的指标分别是地缘政治风险、LNG进口价格和天然气储备水平。

(二)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水平仍处于较不安全和临界安全的状态,进口安全等级较低,进口安全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围绕当前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评价分析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优化天然气进口来源,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在完善现有天然气进口渠道、加强在友好度较高的国家建设输气管线的联络线基础上,积极开拓和培育新的进口渠道,积极寻求资源丰富、能源出口依赖度高、地缘政治稳定的国家,多形式、多路线、多国家和地区进口境外天然气,分散进口资源中断的风险,降低对单一进口来源的过分依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天然气战略合作,扩大进口来源。

(2)构建亚太地区天然气定价机制,提升天然气进口价格的话语权。

在亚太地区的天然气贸易层面,联合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亚太地区天然气进口国,合作建立亚太地区天然气贸易的定价规则,制定亚太地区天然气贸易的价格基准,形成统一的定价机制。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双边和多边综合协调运行机制,合力构建新的价格体系,形成我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天然气的基准价格。

(3)加大天然气开采技术研发,提高国内天然气生产量。

结合我国天然气资源贮藏存储的地质特点,在国家层面上设立技术攻关重大专项,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勘探开发投入,坚持因地制宜的勘探开发理念,加强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争取在技术提升和成本降低上获得突破,实现国内天然气生产量短期内提高。

(4)建立健全天然气战略储备,提升天然气储备水平。

建立健全我国天然气战略储备,首先从整体上推进战略型、季节型、调峰型和商业型战略储气库的建設。将储气库纳入国家天然气整体管网建设中,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破除天然气市场管道瓶颈,提高我国天然气稳定供应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方在建设我国天然气战略储气库中的积极作用。例如政府应当对天然气战略储备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在进口通道和重要城市建设战略或应急储气库;天然气相关的企业和工业用户应当建设商业型季节调峰储气库等[24]。另外还应适度储备替代燃料,强化应急预案,建立响应机制应对需求侧的紧急情况,结合实际需求,利用递减、关停用户气量等非市场手段应对供应紧急事件。

参考文献:

[1] 马杰.大国博弈下的天然气贸易态势及中国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11):62-67.

[2] 冯雁,沈晓悦,贾蕾,等.从天然气供需关系看我国“气荒”原因[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6):142-144.

[3] 邹才能,赵群,陈建军,等.中国天然气发展态势及战略预判[J].天然气工业,2018,38(4):1-11.

[4] 严筱,陈莲芳,严良,等.基于PSR模型的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安全评价[J].中国矿业,2016,25(1):43-49.

[5] 胡剑波,吴杭剑,胡潇.基于PSR模型的我国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6(8):62-64.

[6] Guo M J,Li W J,Wang W S.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inas Natural Gas Resource Security Evolution Trajectory Based on PSR Model[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953-954:720-729.

[7] 李雪慧,史丹.全球能源格局变动,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改善了吗?[J].中国能源,2017,39(09):25-31.

[8] 郑修思.我国石油供应安全评价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9] 王旻昊.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5.

[10] Biresselioglu M E, Demir M H, Kandemir C. Modeling Turkeys Future LNG Supply Security Strategy[J].Energy Policy,2012,46: 144-152.

[11] Shaikh F, Ji Q,  Fan Y, et al. Modelling an Optimal Foreign Natural Gas Import Scheme for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 Engineering,2017,40: 267-276.

[12] Lu W W, Su M R, Fath B D, et al. A Systemat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 Natural Gas Supply Security[J].Applied Energy,2016,165:858-867.

[13] 李泽红,李静楠,杨洋,等.中俄天然气贸易安全格局与态势[J].资源科学,2018,40(11): 2143-2152.

[14] 田家华,田时中,赵鹏大.减排约束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安全评价:2006—2014年[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22-29.

[15] 吕涛,郭庆,富莉,等.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法的我国石油安全评价[J].中国矿业,2017,26(5):40-45.

[16] 孙涵,聂飞飞,胡雪原.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8,40(3): 477-485.

[17] 李小亮,陈彦玲,董正信.基于PSR框架的我国石油安全评价[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8,16(1): 62-66.

[18] 郭金栋,王恩元.煤炭能源安全测度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 112-118.

[19] Jewell J, Cherp A, Vinichenko V, et al. Energy Security of China, India, THE E.U. Aan the U.S. UNDER Long-term Scenarios: Results from Six IAMs[J].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 2013,4:1-3.

[20] 郭明晶,卜炎,陈从喜,等.中国天然气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8,40(12): 2425-2437.

[21] 章穗,张梅,迟国泰.基于熵權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34-42.

[22] 王晓宇.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评价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6-10.

[23] 孙晓东,焦玥,胡劲松.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理想解法的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4): 63-68.

[24] 张书铨,孙竹,刘扬.2017年季节性供气紧张的原因与对策[J].天然气工业,2018,38(7):120-128.

责任编辑:曲 红

Key words: PSR model;  import safety evaluation of natural gas; entropy weight & TOPSIS method;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作者:李宏勋 聂慧 吴复旦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论文 篇2:

忠实契约下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对需求突发事件协调能力的实证研究

[摘要] 石油石化行业是中国的能耗大户,行业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近年呈上升趋势,闭环供应链管理是石油装备制造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需求突发事件会给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当石油装备的产品需求变化不大时,忠实契约参数可以保持不变,此时供应链具备协调性;当市场需求变化较大时,修正忠实契约参数依然可以使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保持协调性。无论需求变化大小,石油装备经销商的市场回收价格均无需改变。

[关键词] 忠实契约;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需求突发事件;回收品

一、引言

在全球碳减排的巨大压力下,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伴随近几年持续的高油价刺激,石油装备制造业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如今,中国大部分石油装备整机寿命长且价格昂贵,若由于整机中某个部件损坏而导致整机报废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为帮助石油装备制造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国陆续成立了一些区域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对重要的石油装备如抽油机、抽油泵、螺杆泵、输油泵等开展再制造技术研究,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3]除了依靠技术改进,管理节能也是实现石油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必要手段,其对提高机采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油田生产能耗、加快促进石油装备的绿色低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闭环供应链是2003年提出的新物流概念,并在近些年愈加受到行业和学者重视。闭环供应链是指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完成的完整供应链循环,是涵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基于闭环供应链视角的管理活动是把经济行为与环境构筑为一体,强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这一管理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筑“强环境绩效”方面,闭环供应链表现出的优势远远超过了传统供应链,其节能、环保的生产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从全球范围看,近些年来,突发事件的爆发频率均有上升趋势,而由于石油工业生产的特殊性,该行业内爆发突发事件的后果通常更为严重,石油企业为此遭受的损失也往往难以想象。[4]因此,借鉴闭环供应链思想,在一定的契约条件下,对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应对需求突发事件的协调能力进行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基于供应链视角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还刚起步,比较典型的研究有:张宁等根据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来源将突发事件风险分为供应中断、运营中断和需求突变,由此提出基于企业协作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策略选择框架;[5]董菁等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冲击过程出发,提出了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损失评价方法。[6]然而,由于闭环供应链兼容了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的内容,有关研究自然更加复杂,针对闭环供应链协调能力的研究也就更为少见,可检索到的典型文献如王玉燕在考虑了供应链中的随机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收益共享契约以及回购契约条件下闭环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作用。[7]7883,[8]在闭环供应链的应急协调能力方面,这些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上述研究均以“制造商—经销商”式的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针对更为复杂的三级供应链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在石油装备市场环境中,被采用的多是忠实契约(Fidelity Discount Contract),即根据客户购买的某种石油装备或产品占其对该石油装备或产品总需求量的比例向该客户提供折扣。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忠实契约下的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分析当需求突发事件爆发后,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和石油装备经销商的最优市场回收价格受到的影响,借此分析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对需求突发事件的协调能力,由此得出一些有益结论。

二、研究假设

一个基准的闭环供应链是“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式的三级供应链,很多情况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均遵守忠实契约。

为使现有闭环供应链协调,需合理设置经销商对制造商/制造商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中的参数,使得在这样的契约约束下,该供应链利润最大的最优解同样也是各供应链成员的产量/订货量决策的纳什均衡点。在不损害其他主体利益以增加自己收益的前提下,各供应链成员在该最优决策点上均取得最大收益。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1:在忠实契约的约束下,闭环供应链各成员的利润函数均与闭环供应链总利润函数呈线性关系。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第30卷第4期徐畅,等:忠实契约下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对需求突发事件协调能力的实证研究在上述基准闭环供应链中,假设信息不对称程度偏低,经销商已取得最优订货量q*,供应商也由此取得相应的原料需求量。如前所述,在石油市场环境中,不论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突发事件偶有发生,其典型特征是低概率高风险,产品需求往往因此而改变,在严重的情况下,行业内会发生供应链断裂,导致行业利润流失、利益结构失衡。例如2008年突然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国际油价迅速下跌并低位波动,由此导致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订单萎缩,大量上下游企业出现亏损。2013年,“11·22”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突发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了多人死亡以及不可挽回的巨额财产损失。从供应链角度讲,突发事件分三种类型:供应中断、运营中断和需求突变。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石油装备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石油装备制造企业闭环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必然发生变化,而只有市场需求变化较大时,石油装备制造业闭环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才有必要改变。因此,无论需求变化程度如何,经销商的最优回收价格均无需调整。事实上,正是由于最优订货量的变化,原有的契约参数才需要调整以保证新的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性。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2:在闭环供应链的前提下,若需求突发事件造成市场需求增加/减少,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新的最优订货量不小于/不大于原有最优订货量,供应链可以保持协调。

假设3:在闭环供应链的前提下,需求突发事件发生后,石油装备经销商的最优市场回收价格保持不变。

假设4:在闭环供应链的前提下,当需求突发事件导致市场需求变化较大时,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性被打破,此时需修正契约参数以保持协调性。

三、忠实契约下石油装备制造闭环供应链各成员利润函数的关系

在忠实契约的约束下,闭环供应链各成员的行为具体满足以下前提: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在前期已有销售完成的产品,到期品或废弃品(统称回收品)的再制造由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负责(即M型闭环供应链,见图1);单周期下闭环供应链需要协调;只要满足质量要求,回收品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均可用于产品再制造,但再制造产品的质量与全新产品的质量应一致;闭环供应链中各成员完全理性、信息完全且风险中性,即闭环供应链各成员均知道彼此的收益函数和成本结构,均能成功预测市场需求;考虑市场大多数情况,即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占供应链主导地位,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制定忠实产品的折扣系数/批发价(出厂价),并将其作为契约参数;经销商接受该折扣系数;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可以满足经销商的全部订货需求。

图1基准的M型石油装备闭环供应模型在上述前提下,经销商按市场价格进行回收,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则以高于市场回收价的价格从经销商处再回收;经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加工再制造的、与全新产品无异的新产品和全新产品一起用来满足经销商的下期订单。具体涉及到的要素及其含义见表1(常规情况下,各要素均为非负值)。表1基准的M型闭环供应链各要素及其含义

要素名称含义要素名称含义 q经销商的订货量Q(prr)经销商回收的产品数量 D/F/f经销商面临的市场随机需求/D的分布函数/F的密度函数Cm/Cmr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生产全新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工再制造回收品的边际生产成本 pm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给经销商的出厂价Cr/Crr经销商的边际订货成本/市场回收的边际回收成本 p经销商的产品零售价格Cs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 ps供应商提供给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价格gr/gm/gs经销商/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商因缺货导致的边际惩罚成本 prm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于经销商处回收的边际回收价格Vrm期末回收品的单位再制造价值 prr经销商于市场回收的边际回收价格Vr经销商期末库存产品的单位残值

由上述假设可得经销商的期望销售量:S(q)=q-∫q0G(y)·dy,进一步可得,供应商的期末期望库存量I(q)=q-S(q),期末未满足市场需求的库存量L(q)=μ-S(q)。

设Tr为经销商对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转移支付,Tm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则有:

四、忠实契约下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对需求突发事件的协调

(一)需求突发事件影响下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各成员利润函数的变化

在需求突发事件的影响下,石油装备经销商面临的产品需求发生变化,其需求分布由原来的F变为G(密度函数为g)。同样,G可微且严格递增,G(0)=0,则经销商新的期望需求为μG=E(DG),经销商新的期望销售量为SG(q)=q-∫q0G(y)·dy,所以,期末新的期望库存量为IG(q)=q-SG(q),期末未满足市场需求的库存量为LG(q)=μ-SG(q)。

在这里,最优订货量q*存在两种可能变化:一种情况是,受突发事件影响,石油装备的产品需求增加,此时新的订货量q>q*,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将为新增的订货量付出生产成本λ1;另一种情况是,受突发事件影响,石油装备的产品需求减少,如2012年初苏丹南北分裂,中石油与原苏丹的石油合作由原来的双边关系演化为地区性的三边关系,频繁的地区冲突不但影响勘探和生产活动,也导致相应装备及工具的需求锐减。此时新的订货量q

六、结论

需求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会给原本协调的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带来严重影响,修正契约参数可以让闭环供应链保持较好的协调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上述影响,因此,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在应对需求突发事件方面具有较好的协调能力。对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上述结论无疑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当然,本文的研究立足制造商主导并回收再制造的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模式,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石油装备经销商掌握供应链利润分配的主动权,由经销商主导的、制造商回收再制造的石油装备闭环供应链(即R型闭环供应链)在参数设置方面将与本文研究情况有较大不同,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戴照明.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研究[J]. 科学社会主义,2013(1):4044.

[2] 李浩光,田治礼,冯兴田. 钻井用柴油机节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电气应用,2012(31):4245.

[3] 陈柳钦. 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 当代经济管理,2013(1):5360.

[4] 郭杰,王广忠, 赵永峰. 中石油装备出口的发展战略探讨[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115.

[5] 张宁,刘春林.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风险的企业协作应急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3):1722.

[6] 董菁,季建华,孙琦. 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损失评价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1(9):173175.

[7] 王玉燕.收益共享契约下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12):7883.

[8] 王玉燕.回购契约下闭环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J].运筹与管理,2009(12):4652.

[责任编辑:张岩林]

作者:徐畅 李九斤 王艳秋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论文 篇3:

油价:挥之不去的攀升阴影

「高需求、高产量、高油价的“三高”现象,表明世界石油供应和消费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

近两年来,国际石油市场剧烈动荡,出现了高需求、高产量、高油价的“三高”现象。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失衡和基本变化的情况下,油价频频飙升,犹如脱缰野马一路直蹿,屡创历史新高,确实有点邪乎,令人雾里看花。这反映了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表明世界石油供应和消费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世界石油形势严峻,低油价时代和人们对油价很快会回落的期望已荡然无存。

高油价牵动着世界经济和政治神经,令全球为之震颤。国际油市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油价飙升症结何在?高油价还能走多远?这都已成为全球聚焦的热点问题。

油价进入攀升周期

今年是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上涨的第六个年头。尤其是近两年来,国际石油市场动荡剧烈而频繁,油价一再创20多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油价高位强势震荡,持续时间之长,是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所罕见。虽然震波时强时弱,但震荡一直未息,至今还看不到明显的转机。

3月1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价格每桶涨到56.72美元,再次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截止3月22日的5个交易日中,油价均超过56美元,17日还一度蹿到57.60美元,冲破了去年10月25日创下的55.67美元的最高价格。纽约BNP巴黎巴商品期货公司经纪人汤姆·本兹最近说:“我们似乎还没有发现油价涨势见顶。”

目前推高油价的因素依然存在。通用公司商品战略部主任米歇尔·基多说:“我看不到存在推低油价的任何因素,除非世界经济恶化,能源需求下降,油价才可能回落。”为了平抑油价,欧佩克采取了增产措施,但油价依然涨势不止,不降反升。

按照市场规律,暴涨后必然会回落,但是油价却依然涨势不止。随着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国际油市动荡进一步加剧,油价飙升,颇有不可收拾之势。中东地区产油国局势动荡制约了供给能力,对市场平稳运行增添了压力。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油价飞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后遗症的表现。

从油市运行的轨迹来看,国际油价从1999年以后已进入攀升周期。尤其是2004年油市激烈动荡,油价大幅飙升,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纽约原油全年均价比上一年上涨10.93美元,达每桶41.46美元,涨幅为33.7%。今年年初以来,油价依然狂飙,到3月底,今年纽约原油价格已上涨了近25%,均价已达50.02美元,与2002年初相比上涨了1倍以上,为1998年的14.38美元的4倍。

看来,油市上行盘整成为年初以来的主基调,行情多头远远超过空头,回落空间十分有限。低油价时代渐行渐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拉托3月19日发出警示:“今后两年,世界将生活在高油价时代。”

油市震荡症结何在

当前推动油价飙升的原因不仅仅是供求关系,而是地缘政治、战争溢价、财团利益、国际资本流动、能源战略和政策、世界经济周期以及突发事件等多种因素与供求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有以下7点直接原因:1、世界经济复苏,石油需求增加;2、美国和欧佩克在石油政策上出现偏差和失误;3、原油库存一度下降;4、市场投机行为;5、美元大幅贬值;6、地缘政治的影响;7、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在左右油价涨跌的上述七大因素中,全球石油需求的增加和主要产油地区局势动荡、恐怖袭击事件频繁仍是造成当前油价居高不下的两个关键因素。

结构性因素决定油价的长期走势。当前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短期的价格,而关注更多的是今后油价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分析家认为,高昂的价格源于石油生产和消费格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石油需求的增长大大超过了潜在的石油供应的增长,剩余生产能力的下降等。这给市场预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发达国家大量增加库存,直接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美国为了推行全球战略,一直在增加石油战略储备,每天增加储备近10万桶。

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但驱动投机活动的关键因素是世界石油供应的不稳定性和市场运行的波动。近几年来,由于国际社会对游资进行了严加防范和约束,以及国际上超过7.5万亿美元的游资到处在寻找投资的高回报率,相当多的对冲资金开始转向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寻找可趁之机,兴风作浪。

“三高”堪忧

“三高”现象的产生离不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离不开石油供需格局的变化。当前,国际原油市场剧烈动荡和油价盛衰沉浮,从市场层面看,反映了供求关系平衡和失衡之间的循环变化,紧缓涨跌轮番登场。从各种力量角逐较量的层面看,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是利益、市场份额和控制影响力的重新洗牌。从政策层面看,是各国和大石油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政策调整的表现,是适应市场变化和内外环境的过程。

目前石油市场的表现和发展具有经济与政治、金融与油价、投资与投机交错以及复杂性扩大的特点和趋势。欧佩克与西方主要大国争夺控制原油定价权和石油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有关国家石油能源战略和石油政策的调整正在对油市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从当前油价走势看,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隐藏着巨大隐患。欧佩克对油市稳定的影响在不断削弱,甚至表现出一些无奈。看来,油市“三高”这一现象一时还难以缓解。当前,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已经创下24年来的最高纪录,原油日产量和油价也分别创下了25年和22年来的最高水平。 “三高”现象的持续,不要说全球资源难以支撑,全球生态环境也无法忍受,且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资源供给能力和产量的不平衡、投资和产出的不平衡、价格和价值的不平衡,这对地球资源、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和生态平衡都会带来不堪承受的压力。同时,“三高”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正常运行也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三高”现象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国际油市供求关系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平衡状态中,地缘政治影响、产油国局势不稳定、气候变化以及对产油区和运输通道的恐怖袭击活动,都会使岌岌可危的平衡状态失控。

油价飞涨对各国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对西方国家当然也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受害最深的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由于抵御石油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差,经不起高油价和石油供应暂时中断所造成的打击,也没有充足的石油储备和完善的应急机制。一旦石油供应中断,发展中国家经济很可能不堪一击,造成社会动荡。

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世界政治和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石油供应和消费格局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原来以为无碍大局的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在市场运行中不断浮出水面。生产能力的发展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加深与石油资源不可再生的矛盾、对油田开采的高投入、高风险与低回报率之间等结构性矛盾以及垄断力量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些矛盾绝非短期内能减缓和解决的,为投机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使油价泡沫日益膨胀,市场遭到扭曲,风险在增大。政治风险、石油供应安全风险、投资风险、生产风险、运输通道安全风险已成为油市挥之不去的阴影。

影响国际油价的七大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9·11”和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结构性问题对油市的影响凸显,其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石油从供大于求转向供应偏紧,需求量的增长超过供应量的增长。尽管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人类无法承受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国际油价已经进入从稳定中攀升转向动荡中攀升的时期。从总体和长期来看,推高油价的因素增多,油价下降是市场的自我调整,是短暂的,而走高攀升是长期趋势。

对油价的影响力从供应面转向需求面。过去石油价格首先是由供应情况决定的。供应增加,价格就下降;供应减少,价格就上涨。一年多来,这条因果链已不再适用。有经济学家说,目前,需求对价格的影响超过了供应。

影响油价的因素已从主要为供求关系的单一因素向多种因素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方向转变,油市的政治味越来越浓了。

勘探开采油田从低成本向高成本转变。目前开采每桶原油的最低成本已从原来的仅几美元增加到14至15美元,而且开采成本还在急剧增加。

市场预期已经从关注近期的供求关系平衡转向更看重长期的市场发展趋势。最近,油价上涨反映了市场并不看重目前的供求状况,而是担心和谋划应对有朝一日可能出现的风险。3月11日,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今年全球日需求量将增加到8430万桶。

原油生产和炼制能力已从充足和大量富余转向剩余生产能力锐减和不足。在20世纪80年代初,欧佩克大量增加剩余生产能力,估计每天约为1400万桶,而目前只剩下150万桶。原油产量和剩余生产能力之间的差距缩小,已使供求关系达到危险的临界点。

高油价是一把双刃剑

油价上涨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伤害石油消费国,也会损害石油生产国;既可能对经济及社会产生严重影响,也可加快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

从目前情况看,全球经济对油价上涨已不如从前那样敏感了,承受力也大为增强,尤其是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较小。从石油供应来源多元化格局和能源消费多样化结构的变化来看,目前还不至于有全球石油危机之虞。

无论从政治层面还是从经济层面来看,“三高”现象会造成市场不平衡、产销不平衡、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平衡,从而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破坏社会稳定。“三高”长期持续,其影响不能低估。如果油价飞涨超过全球承受力的极限就有可能破坏世界经济,引起通货紧缩,从而可能导致石油市场大崩盘。

不能不看到,常规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以及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导致争夺资源、石油产品、市场份额的斗争将日趋激烈。为了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应对国际油市日益增多的风险,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改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科学用能,即科学使用能源、科学配置能源、科学管理能源,建立防风险应对机制,沉着应对石油安全新挑战。

作者:杨元华

上一篇:管道供液化石油气发展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试卷编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