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应对策略

2022-09-12

1 石油安全

(1) 概况石油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观点:一是石油供给安全说, 即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正常需求的石油供给保障的稳定程度。该观点认为石油供给需持续、稳定, 不能出现供应严重满足不了需求的状况, 且不能出现使消费者难以承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油价。二是石油使用安全说, 即社会的石油消费和使用行为不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严重破坏[1]。

(2) 判断标准石油安全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性指标;石油供应的经济性指标;石油供应的可持续性指标。其中石油供应的经济性指标包括了石油利用效率指标、单位产出石油消耗指标和石油价格指标[2]。石油供应的可持续性指标是指石油生产的增长能够在较长时期内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 同时石油的消费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

(3) 影响因素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等。其中资源因素作为影响石油安全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3]。一个国家自身的石油资源越丰富, 则其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就越高。但同时资源因素也受其他一些地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使得石油安全问题更为重要。

2 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

(1) 储备制度尚不完善当前, 绝大多数的石油消费国都是利用自身石油的储备量来应对国际出现的一系列石油匮乏及中断问题, 欧美及日韩等一些石油消费国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石油储备体系, 其储备的石油可以应对几个月不等的石油中断情况, 而我国的石油储备制度尚不完善, 尤其近年来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飙升, 中国油价飞速上涨的背景下, 更加突显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机制的不完善[4]。造成一定的石油安全问题。

(2) 供需不平衡中国国内石油资源不足,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要, 供需矛盾突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可是其所占有的石油资源匮乏, 使得人均拥有石油量较其他国家严重不足[5]。中国大多数所需石油仍需要依靠国外进口, 并且其力度不断增大, 国外石油很大程度的限制着我国石油的使用率, 使得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显, 并且形势不容乐观。

(3) 节油技术不达标准我国的运输行业等是我国主要的用油地方, 虽然我国的用油客车及货车等在油量使用上已经最大可能的节约, 可是其较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一个很大的差距, 节油技术的不完备使得我国的石油消耗明显增大, 不能很好的节约利用, 也造成了一定的石油安全。

(4) 运输安全问题中国进口石油运输方式单一, 中国进口石油运输方式单一, 运输的线路安全性较差。大多数通过海运, 而所经过的运输海域是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是世界政治斗争的焦点地带, 并受外部势力的影响, 使我国的石油运输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 未来中国如不改变单一的进口石油运输方式, 则石油安全的前景堪忧[6]。

3 应对策略

(1) 加强国内石油的开发利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 全国各行各业对石油的使用力度增大, 仅仅依靠国外进口不能最大限度的使供需我国石油的使用, 并且危险较大, 因此, 开发国内石油能源, 可以有效的降低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 降低我国的石油危险。

(2) 采用多元化的石油进口路线中国原油进口主要依靠海上油轮运输, 其中马六甲海峡为主导[7], 单一的运输线路和恐怖袭击的风险致使中国石油进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旦海上被封锁或者发生一定的暴力冲突, 将会使中国石油进口路径切断, 国内出现石油短缺等情况。为此中国必须开拓多元化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手段, 分散风险, 提高原油进口运输的安全性。

(3) 提高科技, 节约用油中国石油消耗量大、利用率低的现状亟待改变。每年我国相同工具消耗石油的数量较其他国家明显增大, 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必须转变原有经济增长方式, 从过去的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同时努力的研发新科技, 达到相同效果更节约石油能源, 相同石油能源达到更好的效果, 减少我国对石油的依赖性, 降低石油安全问题。

摘要:石油安全问题成为我国原油的主要关注问题, 如何以长期稳定的价格取得石油供应, 直接关系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石油的安全现状并对其提出一些策略分析。

关键词:石油安全,石油储备,策略

参考文献

[1] 程美娥.中国能源安全的政策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 :29-31.

[2] 舒源.中国石油安全—挑战与应对[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 (10) .

[3] 郝瑞彬.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4] 倪健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M].人民出版社, 2005, 189.

[5] 孙通.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东工会论坛, 2014, 20 (3) :108-109.

[6] 奚望.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研究[D].吉林:长春, 2012.

[7] 牛凤瑞, 刘昌义.中国能源供求形势与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 2008 (7) :34-35.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实效性下一篇:提高电力企业高风险作业安措执行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