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几点思考

2022-09-11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 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1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和改革的深入,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 政府和高校普遍重视并加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70%左右。大学生就业质量总体上看是好的, 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1.1 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角度看, 存在“双高一难”现象

1.1.1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和用人单位选人期望值“双高”, 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

一方面,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由中华英才网推出的2005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调查报告显示:薪酬和发展机会是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 45.7%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在5年后“能够成为领导或项目经理”[1]。在择业地区选择上, 许多大学生趋向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中西部地区对他们的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期望很高,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达到65.56%, 但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有51.51%[2]。

1.2 弱势大学生群体就业难, 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

就业不仅是大学生实力的展示和综合素质的竞争, 而且是大学生本人和家庭拥有的货币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运作和较量的结果。部分大学生由于生理缺陷、身体残疾、家境贫寒、技能单一等原因, 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另外, 家庭经济困难, 使一些贫困生综合素质不高、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市场无所适从, 容易产生就业恐慌心理、焦虑心理、急躁心理、自卑心理和防御心理。

2 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角度看, 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2.1 重数量, 轻质量

国家统计就业率的初衷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 公布就业率是为了督促各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但遗憾的是, 一些高校把就业率当成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片面追求高就业率, 重数量, 轻质量。一边是有关部门公布的高就业率, 另一边是一些大学生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却无业可就, 这不能不让人对就业率的含金量和真实性产生疑问, 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感到担忧。

2.2 重形式, 轻内容

现在就业的标准很广泛, 一般包括: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 (用工合同) 或持用人单位开具的接受函;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单位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升学;出国学习工作;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入伍。当前, 高校之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相差很大, 出现了“名校不如一般院校, 一般院校不如民办高校, 本科不如高职, 中央不如地方”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思。

3 对策思考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高校、社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构建政府促进就业、学校推荐就业、家长支持就业、社会关心就业、毕业生主动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

3.1 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完善服务, 实现人尽其才, 人尽其用

首先, 应构建毕业生就业过程诚信监督体系, 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擅自违约、提供虚假信息、欺诈行为等作出明确的界定和处理, 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人才市场相互贯通;其次, 畅通就业供求信息,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解决人才高消费、性别歧视等问题。再次, 人事、劳动等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交纳社会保险情况的行政执法监察力度, 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3.2 高校要面向市场,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首先, 树立质量意识, 明确质量定位。科学确定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特色, 改变过去“重招生、轻就业, 重入口、轻出口”的不良倾向, 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 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高校要大胆尝试校企联合、学校+就业基地、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把单一、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 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专业化、全员化、个性化和网络化, 尽量做到专业对口、人职匹配和各方满意, 实现用人单位、大学生和高校的“三赢”。同时, 高校可以通过开通用人单位投诉热线、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等方式, 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意见, 发现问题, 积极改进, 使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3.3 大学生要降低就业期望值, 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爱岗敬业, 积极进取

大学生要增强人生规划意识, 减少就业选择的盲目性。职业生涯六阶段理论认为, 人的职业生涯一般可以划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工作初期——职业适应期、工作中期——职业稳定期、工作后期——职业素质衰退期、职业结束期[3,4]。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准备期和职业选择期, 可以通过上就业指导课、做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途径逐渐明确职业意向, 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明确长期、中期、短期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向。其次, 大学生应当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在就业时不等不靠, 不挑不拣, 自强自立, 从基层做起, 从小事做起。

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 大学生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要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 再应用到生产实践, 需要一个职业适应期, 它的长短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成才的层次和时间。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认为, 对初入职场者来说, 刚开始的“三个三年”非常关键。第一个三年是学习期 (学习>薪水) , 第二个三年是整合期 (资源整合>公司规模) , 第三个三年是创建期 (实力发挥>职位高低) [5]。大学生应该树立“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意识, 珍惜就业机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 爱岗敬业, 积极进取, 充分利用关键的“三个三年”, 掌握职场运作必备的五个“c”, 即confidence信心、competence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creation创造、cooperation合作, 适应职业岗位, 融入组织文化, 培育职业心理, 明确发展道路, 奏响成人、成才与成功三步曲。

摘要:大学生就业状况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 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对就业质量的内涵及评价指标提出了看法, 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思考

参考文献

[1] 梁国胜.近半数大学生期望5年后当管理者[N].中国青年报, 2005, 26 (9) .

[2] 唐矿.毕业生择业要注意需求变化[N].中国教育报, 2003-10-8.

[3] 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J].北森测评网:我的工作网.

[4]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比男大学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N].教育文摘周报, 2004-3-24.

[5] 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下一篇:高效课堂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谈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