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的思考

2022-09-10

早在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7]26号) 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回顾这十年的建设成果不难发现, 大多数的高校已经认同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课程的开设范围逐步扩大。但是, 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上仍处于摸索阶段,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1) 课程体系不健全, 缺乏全程化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系统化的公共必修课程。它由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与素养、能力与素养提高、就业形势与政策、创业就业技巧、就业权益保障等内容构成。与发达国家贯穿全程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相比, 我国高校由于开展该课程起步较晚, 重视程度还不够等原因, 往往只重视大一和大四这两个特殊阶段, 不少高校仅仅通过开设一些职业生涯知识讲座、就职技巧培训讲座, 就把该课程一带而过, 极大削减了该课程的内涵, 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 (2) 师资队伍不专业, 教学质量难提升。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主要是从事就业工作或学生工作的人员兼任, 缺乏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现有的授课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 不少教师对理论、概念一知半解, 仅依靠自身经验去开展教学,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 更别提实际应用了。 (3) 教学内容不创新, 教学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侧重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巧等方面知识的传授, 缺乏专业思想教育、从业心理素质、法律知识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多数高校仍采用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 缺乏师生互动。另外, 由于保障体系不健全, 为数不多的校外实践实训活动也容易陷入形式化的境地。 (4) 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 难以培养深层次人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 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 提高竞争力, 除了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 还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就业讲座、竞赛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也容易让学生的就业观念陷入“如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片面思想。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资源短缺等原因, 即使有的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方面的工作, 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5) 价值观渗透不彻底, 就业之途易偏航。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 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在其所著《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一书中, 提出职业价值观有收入与财富、道德感、权利、自我成长等13种分类方式。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提倡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等传统美德, 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不难发现, 不少90后、95后大学生们没能够处理好职业价值观与金钱、权利的关系, 缺乏大局观, 毫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的思考

(一) 健全课程体系, 形成精细化管理

与其他课程相比,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策性、实用性等特点, 不少学生到了求职的时候才发现自身存在的短板, 后悔没有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其实,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长效的教育, 我们必须站在发展的角度, 根据大学生自身成长规律合理安排课程, 形成精细化管理。比如, 对大一、大二学生侧重进行生涯意识启发、职业规划指导、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等, 对大三、大四学生则应侧重正确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就业政策、技巧, 以及就业心理、权益保障等知识的传授。

(二) 构建专业化队伍, 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一方面要组织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外, 还应积极引进一些优秀的国内外企业家、国家就业创业培训导师等。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理论学习, 也要注重实践活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如霍兰德理论、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知识, 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准定位, 不断完善生涯规划。同时, 必须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 才能最大程度提升教学质量。

(三) 利用“互联网+”, 丰富教学内容

自从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 该概念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在“互联网+”时代, 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教育规模得到扩大, 教育效果显著提高, 师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 实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与学习模式。在课程改革方面, “互联网+”使得课程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 授课方式从“填鸭式”转向“体验式”, 课程内容由“线下”走到“线上”, 一批批优秀的慕课项目开始涌现, 学生不再局限在狭窄的课堂里, 极大地开拓了知识面。

(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综合竞争力

创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不仅仅是就业者, 更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校除了发挥就业指导课主阵地的作用外, 还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引导学生参加如“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握正确就业航向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 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特别是心智尚为发育成熟的大学生, 很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观念。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帮助学生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能力、兴趣结合起来,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正确的择业动机, 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 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

摘要:笔者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教学内容不创新, 价值观渗透不彻底等问题, 提出了关于该课程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如健全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课程改革,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邓清华, 郑平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 2011 (3) :12.

[2] 林苏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 (6) :75.

[3] 檀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述[J].教育与职业, 2010 (4) :24.

上一篇:关于我国油气储运相关技术的研究下一篇:论法律的国际化——以国际私法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