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量化教学特色探索论文

2022-05-01

一、引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双重功能:人的发展的基础功能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决定了它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课堂量化教学特色探索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堂量化教学特色探索论文 篇1:

课程改革呼唤教科研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面临着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要提高教育质量与教师自身素质,就必须呼唤教科研的到来。有人说:教师是否自觉参加教科研,是区别教书匠或教育家的分水岭,笔者分管学校教学与教研工作,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将我校一些做法与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问题与现状

众所周知,教育的生命力来自教科研,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来自教科研,课程改革的助推力来自教科研。用教育科学推动科学的教育,已是时代的呼唤,课程改革的呼唤,它越来越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学的教科研工作开展不很起色,课题研究良莠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

1.学校領导对教科研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科研工作被边缘化,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仅是装点学校门面而已;一部分教师参与意识不浓,把教科研看做是少数人的事,加上一些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2.怕苦、怕麻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课题研究要收集整理许多资料,要撰写论文或总结,很费时间。

3.教师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认为搞教科研没有多少实惠,还不如把精力投入期中、期末考试中,效果能见立竿见影。

4.一部分教师害怕教学改革失败,被同事嘲笑。

5.一些课题研究没有多少价值,不能贴近教学的实际,不能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

6.学校对教科研的管理的力度还不够,尤其是科学的管理模式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同时在经费使用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师这些心态和学校在管理方面的局限,极大妨碍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向纵深处开展,也阻碍了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就我校前期教科研工作开展来看,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尽管学校领导在大会小会上一直宣传,但响应者却寥寥无几,甚至于一些已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也出现中途退场的情况,致使一些课题实施不久就夭折了。此外教科室组织的教科研例会,出席的人总是不齐。各课题组的子课题计划、过程材料和总结等上交也参差不齐。目前我校教科研工作开展比较成功的是福州市重点课题“初中语文阅读自主探究促发展”、福建省课题“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和学分认定”和“中学写作有效性研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课堂‘讲练导’模式研究”和“创新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这些课题了,其余都是有名无实,应付的偏多。一些教学论坛活动和专题理论学习也没有落到实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虽然本学年教科室又动员了一部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勉强初具规模,但以后的道路还很艰难,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二、对策及措施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发挥校本研训的导向功能,创始学校教科研工作良好的环境,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为常规教学服务,以期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我校重点抓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以制度为保障,优化过程管理

我校是一所省一级达标高中,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就全面启动教科研工作,先是成立了教科室,由教务处一名副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其他3~5人成员享受教研组长待遇。学校先后出台了《教科室工作条例》、《教科研工作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和《各类课题申报规定》等文件,明确了各种岗位职责和课题申报的相关程序,健全了以教研员为骨干、教研组为核心、教师为主体的教研网络,完善了一系列教研奖励机制,将教科研工作纳入评选“校级先进教研组”和各类“先进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在评优、评职上给予课题组成员一定的政策倾斜,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期末量化考评奖励5~10分(约75~150元)等等,这些奖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

目前我校有两百多位教师,如果要开展几项科研课题研究并不太难,但是要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并持之以恒下去,同时收到显著的效果就比较困难了。为此我们还要着力做到:

首先加强宣传力度。针对当前我校教科研工作不尽如人意之现状,我校连续召开了几次专题会议,专门讨论研究、寻求对策。规定学校领导要带头参加,同时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落实我校课题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与措施,凡是按规定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主持人除在评职、评先、评优上予以政策倾斜外,还适当安排这些人员外出学习考察;二是每学期为每个课题组成员征订三种以上教科研资料;三是期末量化考评中绩效奖励进一步拉开距离。同时还将教师是否自觉参与教科研视为师德师风的一个重要考核的内容,凡没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不能评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凡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的,届时由学校评出若干“课题成果奖”及“先进个人”予以表彰。该意见曾提交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现已全面实施。

其次加强过程的指导与管理。教务处、教科室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校课题管理实施过程的通知》,制定教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的周计划表,进一步加强了课题的过程管理与量化评估。规定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必须开设一节以上课题汇报课,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以上课题研究心得或总结,并在教科室主办的《教研教讯》和《园丁集》上发表。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论坛和专题讲座活动,促进和带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科研含金量

教科研是一种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对好教师的标准,除了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果和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外,还要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同时会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

首先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养的提高就必须靠教科研来领航。一个不搞教学的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教师,而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成不了一流的教师,更成不人师。所以说教师是否自觉参加教科研,是区别教书匠或教育家的分水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高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要不断汲取新知识的营养,以弥补自己专业的不足,所以教师的业务要提高就要靠教科研来助推。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自己的专业水平要高,还要用好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借助教科研活动,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从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教育教学艺术,运用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其次学校要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首先必须全面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期,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就必须通过大量的教科研工作中来完成,为此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的校本培训尤显重要,且这种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要放在教科研工作的首位。比如每月一次以上的教科研理论学习会议要雷打不动,每一个课题成员都必须准时出席。教科室将出勤情况记录在册,凡是无故缺席三次以上者视为主动放弃课题研究,今后将不再享受参与课题研究的任何待遇。

此外每个课题组成员每月还必须自学两篇以上教育教学理论,并做好学习笔记备查。同时学校还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形式,通过专家的引领和先进的影响,获得更好的经验和信息,受到更多教育思想的启迪,增长教育科研的能力,缩短探索的历程。

3.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强化教研队伍建设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活动中的一项常规性工作,许多教学方面的改革,许多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都要借助课题研究为载体来实现。从这一点上看,学校教科室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通过一些课题研究,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切实营造学校教科研气氛,培养广大教师致力学术研究的精神,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有创新意识的教研人才;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推动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使之不断走向深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增加学校发展的后劲;另外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还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品位,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所以课题研究是培养学校教科研骨干,强化教研队伍建设的最佳途径之一。

目前我校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课堂‘讲练导’三环五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主课题,教研组共有14个子课题,其中“高中语文‘讲练导’三环五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得到长乐市教师进修学校等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此外中国教育学会的“十一五”科研规划立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福建省重点课题“模块学习评价和学分认定”、福建省一般课题“中学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福州市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研究”等都已顺利结题。此外,中国教育学会的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也已进入结题申报阶段;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正在准备申报开题的阶段。同时还有许多校级课题,正在过程研究中。

据初步统计,参加以上这些课题研究的教师达50多人次,接近全校教师的四分之一,基本上拥有了一批有理论、有水平、有素养的教研骨干,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校教研队伍的建设。

三、反思与建议

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活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完善更需要教科研。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新课程的实施,都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探索和实践。倘若教师都能自觉地将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并在研究与探索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以分析解决教育现象,总结教育规律和教学经验,使之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如此必将增强其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提升广大教师的素质。

纵观我校近几年教科研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一些成功的经验还得到了推广,我校已连续几年被长乐市教育局等上级主管部门评为教科研先进单位,语文组被评为福州市先进教研组,还涌现了十多位教科研先进个人,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有力推动了我校教科研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但我们在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存在问题和不足:客观上还相对缺乏对教科研健全的评价体系,因此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失去了动力源泉。还有部分教师在主观上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对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应付的偏多,深入的过少。

从课题申报情况来看,虽然许多是针对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而设置的,但有些课题由于缺乏严格的上级相关部门的管理,以致各学科课题发展很不均衡,由长乐市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管理的几项课题,如中学理科教学“五化”模式、初中语文阅读自主探究促发展、初中政治“四导”模式等课题研究相对开展得比较成功,而其余大多数课题研究都没有上档次,其研究对象也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出现“假、大、空”现象,或只流于形式,仅仅装装学校门面而已。

从课题参与面上看,缺少研究者个体之间、协作校之间的互动和横向比较,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今很多课题孤军奋战的单干户比较多,因而也难以产生最佳的研究效应,。我想一项课题如果没有三、五个老师共同参与,没有几所连锁学校的共同支撑,就无法实现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就很难形成一定规模与轰动效应。在这些方面,学校教科室就有必要加强指导,加以规范,加以选择,及时公布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供教师参考,有可能还要联系一些同一课题协作学校,并做好组织管理,以期实现最佳的研究效应,这也是我校下一阶段教科研工作所必须突破的重点、难点之一。

此外,从参与的对象来看,每学年申报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虽然有大几十人,可实际上真正在做的不到四分之一,何况还有一大批的旁观者。能踊跃参与课题研究的,绝大多数都是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个别还是刚分配一两年的。如何尽快提高他们教科研水平,使他们能够早日脱颖而出,已摆上了学校的议事日程。为此,建议学校教科室应该积极为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创设了一些条件,诸如:

1.实施“结对子”工程

凡年轻缺乏教学经验与理论水平的课题组成员,必须配备一个指导教师(一般是由名师、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師担任),并签订“师徒”协议;两人以上同一课题组的,由一个教学能力强、教科研水平相对较高的担任主持人,规定同组成员之间每周必须相互听课三节以上,并做好评课记录。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比武活动

如说课、片断教学、多媒体公开课、课件制作及课题汇报课等教学技能比赛,从中发现并有意识培养一些教科研骨干,并通过宣传“包装”、拍摄教学录像、邀请省市一些知名专家点评等手段,提高这些骨干教师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全校教科研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3.提供科研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教研室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鼓励每个教师每学期有一个课题,上一节研究课,制作一件优秀课件,写一份优秀教学设计,写一篇科研论文。学校每学年结合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课件”等评比活动。

当然,我们还有力争有更多的课题研究资金。目前许多学校教科研专项资金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农村一些中学,致使各校课题研究工作开展进度参差不齐,同时也极大影响老师的积极性。这方面工作只能靠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些协调,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另外还要继续健全和深化教科研激励机制,继续开展各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与“名师”的评选,热心扶植、关爱教科研骨干。若条件许可,学校领导应适当给课题研究人员减少一些课时。否则,这些老师整日疲于上课,很难抽出时间、也没有精力再搞课改。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初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学校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应该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尤其是教育界同仁的重视,让教科研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让“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成为领导者的共识,让“聚精会神搞课改”这一响亮口号深入每一位中学教师的心灵,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并积极探索之。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郑师恩

语文课堂量化教学特色探索论文 篇2:

新课程视阈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双重功能:人的发展的基础功能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决定了它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自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教育的各项功能主要也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多少年来,探索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目标,然而,即便是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七年的今天,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①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头戏,教学改革因此成为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引起了语文教育的整体革命,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设计也面临革新。教学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创新教学设计已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为此,本文试图探讨通过教学设计的改进来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和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方式,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确立这些基本要素的最优结合和相互作用,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根据巴班斯基的教育学理论,教学最优化有两项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这种水平恰好符合于他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学习可能性;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卫生学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②

二、新课程视阈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③

新课程视阈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求语文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运用系统方法合理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并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做出系统策划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要体现以下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言是“习得”的产物,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言语能力;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加涅认为,现代教学设计有五个特征:①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 ;②系统的教学设计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 ;③教学设计必须相应地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学习条件; ④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⑤教学要有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设计。本文仅针对短期教学(某一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分析。

语文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以下流程:解读文本——目标设定——准备资源——活动设计——评价设计。下面将从上述五个方面探析教学的优化设计。

(一)解读文本

文本(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品读、体味和热爱,从而感悟、体会并探求教材中蕴涵的深厚情感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引导学生解读的前提。

语文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和内涵的挖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师只有仔细研读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文本意蕴及其所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把握作者应用语言的特色以及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中汲取养分并与之产生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分两步走。首先,教师要走进文本(教材),直接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作者对话。具体讲,就是要认真分析文本的创作背景、时代特征,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涵义,品味文本的思想感情,亲身感悟文本的审美倾向,把握文本的写作技巧、语言艺术,从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寄寓的言外之情。其次,语文教师要走出文本(教材)。作为文本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者,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本身,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去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走出文本。教师一要站在文本之外审视与文本相关的多方面信息;二要正确把握教师的定位和职责。教师的主体作用并不只是定位在解读文本上,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需要的和易于接受的信息。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阅读能力,有选择地将自己对文本解读感悟中最容易让学生受到启发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寻找一条感悟作品的可行路径。④

尽管出版社安排了丰富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但不同的教师因其个人认识经验的不同,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感悟。因此,教师不要让教师用书上的“教材分析”、“教材说明”等内容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要珍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语文教育讲究“感悟、沉浸、渲染”,所以在解读文本时还要注意不能以理性分析替代情感体验,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完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语文教学设计。

(二)目标设定

巴班斯基还指出: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由此可见教学目标设计对于优化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导向、评价、激励等作用。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进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⑤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语文教师要注意三个问题:

1.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的发展中实现个体的发展,在语文素养的锻炼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丰富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态度。

2.目标的设定要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使命,即语文教育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从事交际活动的工具,还要在语文教育中关注学生——鲜活生命的成长,教学目标中除了要包含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更要强调生命的感悟与表达。

3.目标的设定要讲究科学性。就目标设计框架结构而言,可分纵向目标和横向目标。制定语文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纵向层次和横向范围来综合考虑,在纵横的交叉点上提炼出科学的教学目标。从操作层面讲,纵向目标分四个层次: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教学目标;横向目标主要由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组成。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纵向上要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课程总目标;横向上要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交融、彼此渗透。

(三)准备资源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与学生一道开发更多、更好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场景。

教育资源分为基础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两大类。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资源指的是学生已有的语文基础,个人生活经历以及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的语文文本等,这些内容均可有选择地进入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即为生成性资源,每个生命个体的生活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都属于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教学资源的准备包括三项内容:

1.教师对学情进行分析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的。奥苏伯尔曾指出,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情,这种调查和了解必须是整体和综合的,要全面考察教学班级学生的学习素养,这种学习素养的调查和了解又侧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

2.信息资源准备

资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①选择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只有选择基础性知识,才有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知,发展能力;②选择教学内容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最终是由学生来掌握,所以应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使他们乐于接受、便于接受;③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社会生活。教学内容的选择只有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更具有生命力。

3.教学工具(媒体)准备。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学媒体的选择也要根据教学目标、现有条件和学生实际进行。

(四)教学活动设计

长期以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深刻影响着我们教师的教学,到今天,也仍然有不少教师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消化的做法,学生成了教师知识、经验的接收器、储存罐。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他们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也是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活动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因此,选择对学生的发展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的优化指的是过程设计要符合教学本身的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将文本思路与学生思维统一起来,制定教学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教学。语文教学过程通常遵循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环节。⑥掌握这些原则并合理应用于实践,语文教学的优化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在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以下问题:①选择什么方法能使教学最优化?②课堂上如何组织活动最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③教师担当什么角色?④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行为反映如何?⑤怎样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语文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反馈通道的信息传递系统。教学评价以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教与学的协调,使教学活动在冲突中协调,在协调中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教学评价不是教学的最终环节,而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调节、诊断、增值、反思等功能。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①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②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③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④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⑤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⑦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要落实新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评价设计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评价主体多元;②评价方式多样;③评价内容多向;④评价主体互动;⑤评价过程动态。

对一篇课文教学的评价,还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 “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要求明确、范围适中、形式灵活”的原则,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既考虑全面发展,又照顾个别差异。

三、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实现最优化,必须以教学设计为前提。“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课程改革目标,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到:设计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向设计教学。不仅如此,还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还倡导: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所以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还须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结合。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动态生成的,但不是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能实现动态生成,只有当我们的语文教师具备了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不断吸取现代教育理论的精髓,练就较强的教学组织应变能力,动态生成就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注释:

①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研究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②巴班斯基.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③秦训刚等.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④吴丽华.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传递[J].教育导刊,2007,(8).

⑤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⑥庄静肃等.语文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吴 萍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作者:吴 萍

语文课堂量化教学特色探索论文 篇3:

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困境及其纾困

摘 要 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是当前新课改理念下对教学的新要求。但是,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的程式化、考评方法的失范和学生参与动力的缺失等问题。通过确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规范考评方法和激发学生参与动机的方法,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学生参与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学生参与”(Student engagement)的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核心素养把学生的社会参与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应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只是“虚假主体”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深入探索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对改善教学实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学生参与”的内涵与类型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外对“学生参与”的概念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的概念框架和测量模式。最早较为系统阐述“学生参与”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从学生行为的维度论述学生参与内涵,“学生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领他们投入教育实践,使其‘精神丰富’、‘趣味丰富’、‘道德纯洁’、‘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1]在20世纪80年代,亚历山大·阿斯庭(Astin)从时间的角度论述学生参与的内涵。他认为“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付出努力和精力越多,学生收获就会越大”。[2]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纽曼(Newmann)认为学生只有行为上的和时间上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包括心理层面上的参与。这就把学生参与的内涵和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在2004年,福瑞克斯(Fredricks)及其同伴则系统总结和阐述了“学生参与”的三种结构。分别是: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是指加入学校各种活动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如参与教学行为,完成教学任务等;认知参与是指动机及策略的操作以及对学习结果和行为的反思;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情感因素的参与。同时,福瑞克斯认为这三种参与类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有机联系的。[3]

纵观对“學生参与”的研究,不难发现,其内涵是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时至今日,“学生参与”的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本身是以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积极参与;第二,参与的行为和过程不仅是为了对活动本身起到作用,而且也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当中,参与本身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学生参与”的类型也从单一的行为参与发展到在一定空间内包含行为参与在内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这就意味着学生参与不仅是表面的个体行为参与,也是个体心理参与,也是个体间的关系参与。

2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困境分析

新课改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实践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都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或流于形式,或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

2.1 教学方法的程式化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简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方法做出具体说明,着力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着力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在“课程标准”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创设这种学习环境。但是,落实到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仍是“内容—意义”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4]例如,人教版五年级《猴王出世》,教师关注的是对猴王形象的描写,基于这样的起点而进行的教学,其最终探究的结果则大多强调了石猴的形象。很显然,看起来热闹的讨论,最终讨论的结果竟然出奇的一致,由此可见,学生参与也仅仅局限在外在的行为参与,即学生表现出一种行为参与,但在认知和情感中并没有参与其中。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中并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灵活运用,也没有体现出语文教学应当有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这种程式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从根本上导致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的参与其中,学生对《猴王出世》中语言精炼和美感没有体会,对石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更是知之甚少。

2.2 考评方法的失范

目前语文课的评价还是以考试为主,与其他选修类课程或者是实践类课程的评价方式相比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尤其是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的教学评价应该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充分发挥语文课评价的多种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根据调查发现目前语文教学评价存在大量的以终结性评价为核心手段的评价方法。这样就导致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关注点聚焦在可视的量化数据上,而对隐形的、潜在的,但对学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此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考评方法单一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许多新型的评价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复杂性,导致考评方法有走向失范的风险。如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等方法,变成主体之间的相互评价变成相互称赞。例如夸奖学生读课文读得有味道,但是味道在哪里、对其他同学有无示范作用,对这些却不甚了然。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由于学生在评价之前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导致最后的结果是评价变成聊天室。如此一来,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新的评价理念在实践中变形走样。

2.3 学生参与动力的缺失

个体的内在需求是产生动力的根本原因,它推动个体积极参与到某种活动当中,从而产生行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从最低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最旺盛的阶段,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其需要内容和层次也在不断丰富和加深,但是程式化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表现为学生学习行为的被动甚至是厌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意识也被抑制。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包含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意象,教师可以通过这四种意象激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大漠的画面,同时也能切身感受到作者当时孤寂的情绪。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注重讲解而忽视对诗歌意象的想象和体验,甚至用图片展示代替学生脑海中對画面的想象。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生掌握了意象,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对作者情感认识。长此以往学生参与认知的能力就从而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会慢慢消失,也不会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运用到生活当中。

3 学生参与困境的纾困对策

3.1 确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与教师的专业素养、个人发展期、教学个性等关系极为密切,主要属于教学实践层面。[5]从前述的问题分析中,我们从教学形式中提出教学策略。根据调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选择上最需要提升的是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对方法的组合和运用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也会组合很多种方法,但效果一般。比如人教版五年级的《晏子使楚》,大多数教师会采用“预习字词—整体感知—体会语言—回归主题。”在这种教学设计中,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在“预习字词”上。而且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后面三个环节大多会以教师提问、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方式呈现出学生参与。然而这种流于形式的学生参与且参与度较低的方式对学生兴趣、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影响甚微。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应该在每个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这种“自主预习—情景再现—感知交流—回归文本”的教学设计中就能较好体现出学生参与。在自主预习中学生将文本大致浏览并形成初步印象;在情景再现中教师安排角色分配进行表演,并适当指导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人物语言和情感的把握;然后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最后回归到课文当中,对每个人物的语言、性格、形象等系统梳理和分析。在这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文中各色任务的语言特色,也能体会到各种人物的心理变化。

3.2 规范健全考评机制

就评价方式而言,课程标准提倡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这种方法更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学生发展的状况,对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却与学界大力提倡的新理念相悖,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对质性评价进行规范化操作,导致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评价的结果也模糊化,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比如档案袋评价法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只局限于建立一种形式并记录或展示,然而并没有根据已展示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必须让老师对档案袋评价法、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在概念上有明确的认识,消除误区;其次,逐步增加质性评价的比重,增加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和小组间互评。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比可视的量化的评价更能被学生体验到。而且评价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不断地、反复地评价,才能找到能够清晰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最后是学校应和家长联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质性评价扩展到家庭当中去,确保对学生评价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3 激发学生参与动力

学生参与的动力是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因,是在一段时间内激发、维持并强化语文教学的参与活动,是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动力。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即是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践,也是语文教学价值的结果。对学生参与动力的激发主要从心理层面探讨解决对策。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精确掌握,并进行个性化帮扶;其次,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认可学生的努力程度,让学生相信努力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并使学生把自己可控的因素发挥到最大限度。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客观并坦承地告知学生,帮助其认识到自身不足;再次,教师应了解学生动机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据其特点,施加合适的影响,使其明确方向和树立具体的目标;最后,尊重并信任学生。作为参与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平等的与学生沟通。信任学生,对学生来说是其强大的动力。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给学生注入巨大的信任,学生也就获得巨大的动力,并在参与过程中教师加以适当指导,学生的参与动力就会愈加强劲。

4结语

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使得语文教学在体现其工具性的同时,更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当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于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较浅。因此,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依据每位学生的兴趣,给予每位学生一个参与的机会。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所导致的学生参与层次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2] 余达淮.论学生参与视角下的大学思政课程改革[J].江苏高教,2015(3):136.

[3] Fredricks,J.A.,Blumenfeld,P.C. & Paris,A.H..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59-109.

[4] 张祖庆.中国语文岂能一张脸——由王春燕老师《猴王出世》一课说开去[J].人民教育,2009(2):44.

[5] 王旭明,等.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8):15.

作者:苏超举

上一篇:跨国企业HR部门人才管理论文下一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