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情景教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简单的绘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美术欣赏慢慢成为人们评价一个人审美能力的标准,审美能力可以表现在一个人穿衣打扮、行为举止等方方面面,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在美术课程中逐渐增加了美术欣赏课的比重,以此培养幼儿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美术欣赏课情景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欣赏课情景教学论文 篇1: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情景教学研究

美术欣赏课的情景教学是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以及美术欣赏课的审美要求等为依据,为学生创建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一、情景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融入并注入充足的情感,如果缺乏了情感交流那么课堂将失去原本的活力,尤其对于美术欣赏课这样一门充满人文和艺术气息的课程来说,如果教师无法为学生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那么学生就无法更投入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发现美术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堂中要提前根据学生的现实基础及教学内容设计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在欣赏完美术作品之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真实想法以及为自己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灵感,用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留出自由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的方式畅谈感想、抒发情感。

2.在课堂之中增加艺术美的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增加美的内容,在为学生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尽量使用美的语言,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主要依靠外在感受,包括听觉和视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将艺术作品融入到相应的音乐或者动画之中,让学生在立体空间中体验到美的意蕴。教师也可以使用美的语言增加学生美的感受,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与作品氛围相照应的经典诗词或者为学生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创建互动性课堂。

二、初中美术欣赏课情境教学创设的策略

1.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便为学生创建有充足吸引力的欣赏课堂。首先,教师所创建的情景要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将美术欣赏课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点有深入的了解,教学内容有充足的吸引力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不再感到枯燥,而享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另外,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感受审美意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不但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感知方式丰富情感体验,从多角度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性感知和理解。因此,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去感知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以达到激发学生通感的目的。在设计情景教学方案时,教师自身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仔细观察课堂环境,巧妙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渲染气氛,通过实际的道具或举办品鉴活动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包含两个方向,其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品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感知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其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输知识,而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运用发散式思维思考问题。提升学生人文主义素养的方法,教师可以以家乡文化的传承作为导入点,面对自己所熟知的文化,学生会有更多的感知方式和亲身体验,有利于学生在走进生活的同时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特有魅力。例如,在讲解《走进陶瓷世界》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瓷器艺术品,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瓷器的起源、发展、兴盛的历史进程,融入关于景德镇浓郁的人文知识,使学生透过瓷器艺术品的表象感受到其沉淀的深厚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瓷器艺术品创作过程的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到瓷器形成的真实过程,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创作之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与自身感知的方式丰富了情感体验,思想境界得到质的飞跃。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产生情感变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注重教师的单向传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生处于想象力最为丰富的年龄段,所以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中发挥想象,提升审美品位。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展览会、画展的方式激发学生情感,提升学生对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

作者:周静

美术欣赏课情景教学论文 篇2:

幼儿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简单的绘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美术欣赏慢慢成为人们评价一个人审美能力的标准,审美能力可以表现在一个人穿衣打扮、行为举止等方方面面,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在美术课程中逐渐增加了美术欣赏课的比重,以此培养幼儿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然而幼儿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践还比较欠缺,在教学策略上的研究有所不足。因此笔者对幼儿美术欣赏与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尝试、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幼儿美术欣赏课包括名画欣赏、雕塑作品欣赏、工业美术作品欣赏等内容,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审美能力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了美术欣赏课进行研究。近些年幼儿美术欣赏课的开展还不是非常成熟,在课程的开展中教学策略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促进幼儿美术欣赏课的发展,笔者选择教学策略作为切入点对幼儿美术欣赏进行综述。教学策略一词大体涵盖了选择传输系统、对教学内容的类型进行排序和分组、描述教学中的学习成分,具体说明教学中如何对学习者分组、确定一节课的结构、以及选择传输教学的媒体等各个不同的方面。瑞格鲁斯认为教学策略可以分为组织策略、传输策略以及管理者策略。组织策略即一个完整的教学课时将如何组织,要呈现什么特定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该如何呈现。传输策略即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体以及学习者该如何分组。管理者策略包括安排进度和分配资源,实施按照先前的组织策略和传输策略来加以规划的教学。笔者以这三个方面作为维度,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思考与梳理。希望能对幼儿美术教师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更多参考。

1 组织策略

1.1 内容的选择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是开展好幼儿美术欣赏课的重要前提。素材的选择有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古今中外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美术作品,但并非所有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因此,选择优质的作品,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积极的、健康的、具有创造性的情感体验。

在作品的选择中,首先,要以具象作品为主,抽象作品为辅。幼儿年龄较小,智力与思维处于正在发育的阶段,幼儿喜欢欣赏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图画。具象作品与现实生活较为逼真,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得到了幼儿的偏爱。其次,在选择创作主体上成人绘画作品与幼儿绘画作品并重。有些美术大师经过对幼儿作画方面的分析与观察,从幼儿的表达方式上深受启发,吸取了许多元素,如物体的透视、多视点构图、夸张变形、立体物平面表现等。因此,成人绘画与幼儿绘画并重,不仅尊重了幼儿的体验,还能使幼儿接触并欣赏到更为丰富的艺术作品。[1]最后,选择的作品要契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园平时的教学都是分科目、分类别的,而主题活动是综合性的,基于项目式的活动。它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整合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迁移和内化。

美术欣赏课一般选择的作品类型,主要有经典的美术作品、自然景观、幼儿创作的作品以及动画等。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当选择古今中外经典的、有欣赏价值的美术作品。如色彩个性强烈的美术作品、山水花鸟作品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一般课堂用到的经典美术作品有马蒂斯的剪纸作品《跳舞的人》、米罗的《倒立的小人》、梵高的《向日葵》、《星月夜》以及莫奈的《日出》、《睡莲》等。[2]自然景观就是自然界中较少受到人类影响的,如河流、山川、树木等。这些令人陶醉的景色,同样能唤醒幼儿对美的感知与向往。自然景观作品能在不同艺术家的笔下描绘出生动别样的精致,能感染幼儿热爱大自然,是非常适合幼儿的欣赏作品。随着科技的进步,美术的发展不仅仅限于绘画、雕塑等,艺术也有了动画等新的表现形式。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在美术欣赏中可以加入生动的动画等元素。

1.2 内容的组织

众所周知,美术欣赏课主要运用提问和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提问中首先要设置一个宽松的,支持讨论和提问的氛围。美术欣赏是一种对话式、安静的活动。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活动中自由地与作品对话、与同伴讨论。[3]其次,教师要设置高结构、开放性的问题。在每节欣赏课开展之前,预设一些高结构的、可以引导幼儿思路、引导课堂走向的问题。精細地设计欣赏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设问,以保证幼儿能够对问题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幼儿产生想象,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最后,提问的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谨。教师在提问时思路要清晰,有条理。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果师幼围绕共同的话题欣赏谈论,话题转移的现象较少,互动也较好,整个过程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好动的天性,根据艺术的特点,为幼儿布置适宜的智力活动任务,促进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首先,幼儿要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欣赏评述”的基础知识包括美术语言、美术与社会文化等。教师在要求幼儿分析作品时,要引导幼儿体验作品的基本元素带来的视觉体验。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探索作品细节的同时逐渐掌握欣赏评述所必需的相关知识。其次,引导幼儿为作品命名。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并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最后,要分析作品的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背景、文化、相关故事等进行赏析,带着幼儿体验作者的情感、价值观。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更深一步。

1.3 内容的呈现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首先,要先让幼儿进行自由欣赏,再进行引导。教师作为欣赏活动的辅助者,应当扮演辅助引导而不是导向引导的角色,要善于让幼儿成为欣赏课的主角,把体验的机会留给幼儿。调查发现,先让幼儿自由欣赏,再进行相应的引导,无论从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还是从动作表情来看都要丰富得多强烈得多。[1]其次,要加强师幼、幼幼互动。幼儿在独自欣赏完一个作品后,能够提出自己在欣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共同交流。幼儿在与同伴交流时,会提出与同伴不同的观点,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加强师幼互动与同伴互动。再次,要加强幼儿的欣赏深度。幼儿美术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提高美术鉴赏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幼儿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最后,要综合运用感觉通道。在欣赏活动中要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身体动作等多种通道,能够使幼儿进行“拟人”和“移情”,并容易受到作品表现出的情感的感染,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审美体验的形成,也能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传输策略

2.1 媒体策略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上课形式比较单一,对幼儿的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许多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了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了美术教学媒体策略的发展。多媒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利于调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同时,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操作游戏、展示动画等方式促进幼儿的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展览、表演等形式丰富学习经验。本文从教学媒体的情景策略、互动策略、体验策略三个方面对媒体策略进行了自己的阐述。

情景策略有许多,比如“比较分析”策略。每一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创作意图都有所不同,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有必要对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挂图、幻灯等手段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方便。“结合动画”策略。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集合了漫画、数字媒体、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些经典的名画作品已经被动画制作人员制作成了具有动画效果的作品,例如梵高的《星月夜》被制作成了泼墨动画,莫奈的《日出》被制作成了沙画等。“融入音乐”策略。这种策略调动幼儿的听觉,为绘画作品渲染一种与主题相应的情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感情。[5]比如在欣赏马蒂斯的《跳舞的小人》时,选择一段黑人跳篝火舞时相应的音乐。“结合文学”策略。文学语言能更生动地了解美术作品。如欣赏荷花类型的作品时,可以与杨万里的《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相结合。

互动策略有“模仿”策略、“游戏教学”策略、“亲子课堂”策略。“模仿”策略即让幼儿扮演生活中的某些角色,并在虚拟的场景中模拟一些活动和行为,称为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那個时代的任务,模拟艺术作品中的活动来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游戏教学”策略即教师根据内容,为幼儿组织相关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熟悉美术作品,了解各种美术形式和风格。[2]“亲子课堂”策略是指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课堂,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很多家长对名画欣赏也非常感兴趣,在讨论的环节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亲子互动的过程充满温情、乐趣,也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体验策略有“走进自然”策略、“走进生活”策略以及“参观展览”策略。当幼儿处在大自然中时,才会产生美术作品无法传达的特殊情感,幼儿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所以,欣赏应该回归幼儿的生活,与幼儿探索周围世界、追求美好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6]教师可以带幼儿去艺术工作室、作者故居、博物馆等地。带幼儿去欣赏作品的主题对应的场所,切身感受作品的产生环境,可以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美术欣赏中,生活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在欣赏一些贴近生活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幼儿去生活中进行寻找,观察和体验。

2.2 分组策略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主要的分组策略的主要流程是决定学生如何分组,是否存在对互动的要求,分组也取决于互动要求。分组方式主要有个人、配对、小组、大组等。分组时应注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组织讨论时,用小组讨论教学效果会比较好,一般5-6个人一组是比较理想的。小组讨论的特点是幼儿在小组中扮演的是支配地位,能够有效发挥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幼儿之间信息的传递是多向的,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会因为见解不同,思维的灵感越来越多。因此,小组讨论非常有利于教学的深入。

3 管理者策略

3.1 教学进度的安排

教师在安排美术欣赏课的进度时,首先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美术欣赏课的课程结构比较灵活,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是这也导致有些教师在进度安排方面过于随意,使教学开展得不够顺利。教师应当端正态度合理规划教学进度。美术欣赏课有其配套的教材,教材上对进度的安排很严谨。但是,组织教材的作者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兼顾到各个地方、各种情况的幼儿。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来适合幼儿的实际情况。

3.2 教学资源的分配

教学资源的管理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对资源的管理分配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甚至对园本课程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并管理教学资源。选择接近幼儿生活、突出本地文化艺术特色、民族特色的内容。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相应的物质资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文化资源,并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如湘西的幼儿可以把自己本民族的民间绣花、刺绣、印染、木雕、编织、民居建筑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贵州的幼儿可以欣赏蜡染、云南的幼儿可以欣赏扎染、刺绣和银饰艺术,河南的幼儿可以欣赏泥狗鱼木版年画,陕北的幼儿可以欣赏剪纸等。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并管理这些资源,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4 结语

美术教学通常都是绘画、雕塑等外显的操作课程。而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培养幼儿美术表现力的重要切入点,是一种培养情感态度审美的内隐化课程,美术欣赏的效果很难测量,过程也较难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需结合好的教学策略,才能把美术欣赏课上好。

参考文献

[1]黄小丽.基于幼儿体验的绘画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王芳.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7,(07):209-210.

[3]邓渠锐.在“幼幼对话”中与作品对话—对话式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探新[D].杭州师范大学,2016.

[4]彭怡.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J].学前课程研究,2008,(02):13-14.

[5]褚晶晶.幼儿名画欣赏内容选择及教学策略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5):138-140.

[6]许茜茜.在美术欣赏中提升幼儿色彩审美能力[D].杭州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卢莹

美术欣赏课情景教学论文 篇3:

探讨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摘  要:初中美术欣赏课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正确价值观、审美观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美术教学走过场”“美术学习成果考核分数化”等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现象,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围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来制定符合初中生美术欣赏学习的方案十分重要。本文以初中美术课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方向,探析提升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以期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根据课本知识的内容,结合初中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来打造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一方面让美术课本中的画作鉴赏、创意鉴赏与生活中的美术元素高度融合,既能够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又能确保美术欣赏的生动形象。另一方面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现状,把美术中的审美影响力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培养初中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价值观十分重要。因此美术欣赏课堂应当是生动的、高效的、互动的活力课堂。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

1.美术欣赏成了阳春白雪,学生的欣赏能力有待真正提高

由于初中美术欣赏课本知识更加强调对于学生的欣赏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探索美元素的意识培养,其内容更多地是以图片展示的内容来让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但是这对于美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美术教师根据美术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才能确保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切实提高。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美术欣赏知识的生动体现,更无法让学生体验到油画、雕刻、皮影戏等艺术品中的美术精髓。

2.初中学校管理层与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初中学校从管理层到教师都没有对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制定科学的美术欣赏教学成果测评模式。因此直接导致了初中生的美术欣赏课沦为了“边缘课程”,成了初中生聊天玩闹的“休闲课”。如果不能及时扭转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美术欣赏课的传统认识,则很難让创新式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得以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实施,并让初中生的审美、人生、价值观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3.初中美术欣赏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枯燥,学生缺乏饱满的学习兴趣

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而言是一项挑战。如何让好动多问的学生能够安安静静地学会享受美术欣赏,才能真正让美术欣赏的教学效率得以提升。但在现实的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受限于初中生的美术知识面狭窄,很多学生不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去分析各艺术品中的美术魅力所在。比如在给学生讲述“工业设计”中的美术元素时,教师仅通过课本来给学生讲授美术欣赏的内涵,大部分的学生可能都不能快速发现其中的美丽与魅力。

二、提升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的创新方法

1.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让美术欣赏课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对于初中生的美术欣赏教学而言,让美术课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才是真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同时生动形象的艺术品能够让学生从三维的角度去体验艺术品中所要表达的美术含义。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优势,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美术欣赏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多功能教室的情景化学习,深刻体验美术作品中的审美观与价值观。这样才能切实把美术艺术品这样的“阳春白雪”变成学生眼中的“下里巴人”,同时能够显著提升初中生的美术欣赏力以及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2.围绕美术文化来开展美术欣赏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核心素养

美术欣赏离不开对于美术作品中的背景学习,更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其中代表的美术文化。这样才能够让美术欣赏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同时为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术作品奠定铺垫。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整理搜集并设计美术文化知识讲解课案,让学生的美术欣赏与文化学习同步进行。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述“中国古代绘画巡礼”这节内容时,先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绘画的或气势磅礴或寥寥数笔,同时为每幅画的作画背景做以讲解,并让学生掌握古代的审美文化、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具备美术欣赏的基本素养。

3.多元化美术欣赏测评方法,让初中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得以展现

传统的美术欣赏测评以分数化为主,这样的美术欣赏知识的学习过于刻板和理论化,不利于初中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提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多元化的美术测评方案。既要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展现其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美术艺术品、美术画作或者美术创意等不同的模块,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测验方向,以展现学生最擅长的美术欣赏领域。

结语

总之,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是一项系统而多元化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当寓教于乐,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美术元素与美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从多角度出发来全方位地欣赏美术作品。同时应当把美术中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才能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文平.以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J].文理导航(上旬),2020(08):90+92.

[2]吴伟京.提高乡镇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的实践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06):4.

[3]陈黎敏.浅谈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7(01):169.

作者:张鹏博

上一篇:煤矿安全与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