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

2022-09-11

众所周知,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 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 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 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 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 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 他欣赏自己的创造, 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在这时, 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 形象思维极强的学生作用是最大的。我们知道, 美术是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 陶冶情操, 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

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美术欣赏课, 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把握学科特征, 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

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 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 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 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 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 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 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 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 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 自我消化而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

2 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 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 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 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 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 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欣赏方法难以掌握, 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成为艺术家, 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 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 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需要一定知识的积累;教师需要将解读美术作品的普通规律与方法传授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自己主动的去欣赏, “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这样才能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否则, 即使再生动的课程也无法使学生长久保持欣赏活动的兴趣, 尤其是离开课堂后。所以, 必要的理论的讲解还是不能丢的。就象欣赏一辆好车, 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风阻、引繁马力、气缸容量以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 那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

3 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 要把时间留给学生,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 教无定法乃至法”。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欣赏要求,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填鸭式”之中, 学生疲于应付, 效果不佳;讨论型、问答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自由, 学生的发挥余地较大。

美术欣赏中, 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 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来欣赏美术作品, 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 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 但确实是亲眼所见, 亲身体验。根据这些,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 让学生有备而“赏”, 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 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 教师不要立即讲解, 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 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 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然后出一些思考题。

4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 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的热情

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 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 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生动的内容形式, 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 因而作品展示出来, 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 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相关的“情节”入手, 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 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 并占有整个心灵, 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 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 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 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 但我们可以介绍些相关的作画背景资料: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 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 竞拍时间仅4分30秒。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 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 而是太阳之光, 是光和热的象征, 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 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做画, 他的创作轰毁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传统绘画的桎梏。

5 教师授课可以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 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 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俗话“百闻不如一见”荀况也说“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效儒篇》) 。直观性原则的成功运用, 既可以发展形象思维, 也有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理解和记忆美术作品的形象, 还可以引起学习者极大的兴趣, 激发探索精神, 这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受欢迎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 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 燥雪精神, 又要静观默识, 凝神体验。在欣赏时, 播放一曲音乐, 创设一种艺术氛围, 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 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 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 洞幽发微的胜境。

综上所述,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 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 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 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中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 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去学习对美术品的欣赏, 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做出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评价, 最后教会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欣赏, 以此达到提高审美的教学目的。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审美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美术欣赏能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和体验, 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感兴趣并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去, 欣赏课的教学氛围才能活跃, 才能达到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审美教育,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框架下的企业会计实务影响研究下一篇:建筑工程的资料整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