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位制度下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高职生态位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中处于特定的位置,并实现其特定的功能。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在定位、体系结构及专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盲目追赶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类型有待完善,产教融合不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学位制度下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等学位制度下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考

[摘 要]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问题已受到社会上的普遍关注,二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强化了人们对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新认识。培养目标的共同性、课程设置的一致性、师资队伍的融合性、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实训条件的共享性、办学层级的贯通性等都是融合过程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些关键因素,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策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成人高校;高职院校;发展态势;关键因素;融合策略

Key words:dult colleges; Vocational colleges; Development trend; Key factors; Integration strategy

一、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末开始到今天的20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与文件的引领下,形成了目前全国1468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格局,约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54%,大于普通本科学校的46%,完全占据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种格局的奠定经历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双高计划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等内涵建设历程。透视其发展历程,其格局的形成与另外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发展息息相关,即成人高等教育。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经历了塑型阶段(1950年—1976年)、成型或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年—1986年)、改革和深化阶段(1985年—1998年)、转型过渡阶段(1999年—至今)四个阶段,目前有265所,约占全国高等学校的0.9%,但仍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成人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数量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差距之大,使人们不得不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未来有所担忧,尤其是对补充形式的重新定位。虽然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内容五花八门、学员覆盖面宽广、办学手段灵活多样等优势明显,但在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创新化、一体化、学习化、国际化、信息化、创业化、多元化等因素特征的不断呈现,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晰。2019年4月3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討论通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开启了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之路,并成为二者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教育平台。从高职扩招对象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首次将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以往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对象纳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

二、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刘志选.关于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学校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是规范化的完成高等教育的补充任务;一是围绕生存发展降低办学标准。尤其是政府普通高等教育一些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发展,如普通高校扩大招生数量、取消考生年龄限制等。在这种情况下,成人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减少,许多学校的发展愿景与规划很难实现,尤其是许多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学院将成人高等教育看成是创收工具,直接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体系上的的不规范局面,其形式与本质严重不符。可以说,许多成人高等学校已经丧失了办学的本位,在管理体制、质量评价、保证机制、招生规范、教学点设置等方面问题层出不穷,以至社会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生源数量不断呈现下降趋势。面临发展困难,一些成人高校开始转型为普通高等学校,一些成人高校与其他学校合并,一些成人高校开始为生存寻找其他办学途径等。为此,我国的成人高等学校数量开始急剧下降,如1992年有1198所,1999年有871所,2006年为444所,2013年为297所,2020年仅剩265所。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自2002年以来,党和国家不断从政策上和财政上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冠名的200所国家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优质化的发展。但这些院校仅占高等职业院校1468所的14%,其余86%的院校基本上都出现了发展上的问题,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处于地级市的地方高职院校,论校园建设,地方政府功不可没,但在专业发展上基本都依赖于学前教育專业和护理专业,其他专业的办学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成为学校最棘手的问题。虽然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地方保护发展措施,但其发展与本来规划的意愿差之千里。

透视两种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的出现是客观的存在,是发展中不能回避的,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我们从本质上来看,两者都具有职业教育属性,在许多方面的互补性很强,各自的优势作用发挥与问题的解决策略均可成为融合的基础性条件与发展性条件。因此,面对两种教育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在信息化时代,二者的融合发展不但可行,而且非常必要。

三、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在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有效实施,如果我们站在融合的角度来看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融合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的共同性。 基于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二者在培养目标的教育价值取向大方向与宏观培养方向上具有共同点,其最大的差异在于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向、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及培养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有所区别。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建立,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尤其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两种教育的的培养目标日趋一致,其差异性愈来愈小,共同性愈来愈突出。如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统一的价值取向以及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等都体现了职业性与技能性,体现了融合的目标聚焦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与实用型人才上。

2.课程设置的一致性。 任何一所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在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育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由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专业的性质制定具有学校育人特色的课程设置计划,这种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课程结构;二是合理的课程内容。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两种不同性质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一致性明显的显现出来,学历型与职业性成为课程设置最为重要的两个实质问题,即不能降低高等教育的学历标准,又要体现人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所以,在课程设置的融合问题上,成人高等教育在发挥理论性优势的前提下,必须最大化的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技能性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使二者有机统一;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实践性与技能性非常突出,但在高等学历教育面前,必须体现理论性的规范化要求。

3.师资队伍的融合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补偿性决定了成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高学历、高学位、高级职称以及教学科研课题等方面比例较高,但在专业带头人、技术技能等级证书、专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比例明显落后于高等职业院校。而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基于原有技术学校的历史发展,重实践、重技术、重比赛、重就业、重效益等方面独占鳌头,迎合了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实施,为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整合提出了政策依据,二者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最大化的实现教师队伍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逐步使二者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融为一体。

4.教学资源的整合性。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以来,对高等教育的冲击非同一般。成人高等院校基于原有的学历补偿,在远程教学资源方面起步早,时间长,已有的教学资源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远程学习需求;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教学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高等职业院校性质相比的实践与技术技能方面的教学资源明显不足。虽然,可以借助爱课程、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学习平台相关课程学习,但由于受到开课时间、课程性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运用起来的问题层出不穷。成人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资源短缺、利用分散、配置不合理、开发过度等问题已经显现出来。2019年高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出台,教学资源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成人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构建两种教育资源联合体刻不容缓,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是二者融合的主要任务之一。

5.实训条件的共享性。梳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问题的存在不得不令人们深思。如果一所院校依靠自身的校园面积、雄厚的财政资金、宽敞的实训厂房以及先进的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或者打造与自己办学特色相符合的3到5个专业和专业群,完全是可以的。但许多院校举办的30到60个左右的专业,是根本不可能满足所有专业优质的实训条件的,虽然在校企合作上下了功夫,但实际效果仍然是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验实习与顶岗问题的。因此,两种院校必须明确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重视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合理化的训练,真正发挥各自办学的优势,促使企业的深度合作,对两种类型院校以及合作企业已有的实验实训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与共享,彻底解决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以及条件使用上的重复投入、利用率低、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使各个院校在培养职业人的目标上实现办学效益的互利化,解决每所院校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

6.办学层级的贯通性。 自20世纪90年代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就与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其目的就是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断头路以及成人教育的生存问题。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应用型本科建设方案,上海市、江苏省等省份也开展了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经过5年多的试点,“高本贯通”在很大程度上打通了职业教育的断头路,但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数量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年贯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院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本科教育的贯通工作,为解决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缺少政府主管部门政策上的支持,这种贯通工作主要停留在本科学历、专升本等层面,没有建立一种在规范制度下的立交和贯通体制机制,而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完全可以实现高职专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与成人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使学生的学习分层完成,为人的终身发展提供更多更宽的就业机会和渠道。因此,积极探索两种教育在办学层次上的融合体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四、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创新策略

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成人高等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在21世纪20年代呈现融合的趋势是现代社会发展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成为所有成人高等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问题上的本质、目标、方法的一致性,為其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可能。虽然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理念认知偏差、二者体制掣肘、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但在融合的问题上有效性的策略是可以尝试的。

1.以国家政策法规研究为指针,解决融合过程的的体制机制问题。 目前,成人高等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融合最大的缺失就是缺少政策上的支持。不同类型、学制不连贯是既定事实,各自拥有独立的办学权限。因此,在融合问题上可以进行创新性探索与试点,如按照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多元立交”精神,将成人高等教育明确纳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取消专科层次的成人高等院校,将其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完全融合,本科层次的成人高等院校不再举办专科层次的成人教育,按照本科层次的建设标准,扩大本科层次的专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延伸,在一程度上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相互沟通以及衔接机制。事实上,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最优化途径就是从根本上实现两类学校的实质性合并。在合并的问题上,行业属性、地方性属性、民办属性等都可能是体制上的重要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就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科学定位,采取多样化的融合方式进行试点。

2.以多元化的招生平台为依托,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 2019年10月教育部等14个部门发布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以使就业创业为根本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融合问题有了新的启示,一是解决生源问题,二是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在两类院校融合的前提下,生源问题是大家的共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两类高等教育在生源与就业上的辩证关系,实现最大化的生源“互通”。目前,生源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招生的形式由过去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变为院校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全国统一高考招生以及免试入学等多样化形式,生源对象由过去的高中毕业生,扩招到三校生以及社会上的各种成人,这种招生政策的变化确保了融合过程的充足生源。显然,二类院校招生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局面已经形成。这样对学生来说,只要取消生源性质,学生完全可以自由选取学校类型、学校名称、感兴趣的专业、喜欢的学习地点等。如果实施高本贯通办学机制,不管是有条件的免试入学,还是“3+2”的本科教育模式,不但会解决成人高校的生源问题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级问题,还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终身化。

3.以内涵化的教学建设为根本,实现特色专业办学的共建共享。 在构建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时期,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影响力归根结底就在于教学的内涵建设上,尤其是专业的建设上。因此,所有学校都应把内涵建设当作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依靠自身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整合相关或相似院校无特色化的专业学生、教师资源、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资源、校企合作资源等,最大化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办学条件的统一协调,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及专业群,作为品牌形象,实现学校的内涵建设,最终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4.以开放办学的社会化为理念,发挥学分银行的认定贯通优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突飞猛进,开放式办学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淡化了许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比较稳定的工作单位与收入可观的薪资待遇,不再纠缠在某些优待指标上。所以,各种形式的教育融合已经呈现出来,需要人们在专业与课程、学分与证书、正规与非正规、学历与非学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等互通上进行创新认识与创新判定。而学分银行的学分认定与储存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事实上,学分银行完全能够实现课程与证书的学分互认与兑换,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各种教育的实质性融合与贯通,加快实现人才培养从“学历化”向“职业化”发展的有效转变。

总之,成人高等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只要二者在招生机制与方式、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课程与资源开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下,融合体制障碍就可能很快消除,内涵建设都会得到加强,系统化与稳定化的办学模式就会使各自摆脱发展困境,通过二者形成的合力优势加快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莹莹.关于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的思考——兼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J].成人教育,2016(06).

[2]李微.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比较及其融合发展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4)

[3]李栋.关于成人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06(04).

[4]邵晓枫.解读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的角度[J].职教论坛,2010(01).

[责任编辑 杨晓燕]

作者:刘志选

高等学位制度下职业教育论文 篇2:

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失衡及优化路径

摘 要 高职生态位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中处于特定的位置,并实现其特定的功能。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在定位、体系结构及专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盲目追赶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类型有待完善,产教融合不深。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分析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政策要求,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优化应坚持“目标定位—结构优化—制度保障”的路径,具体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实现: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向人人,搭建产教融合的“职教桥”,贯通职业教育体系,并从制度层面入手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失衡;环境因子;生态平衡;类型教育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在社会层面,技术变革推动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旧岗位更迭速度加快,极大推动人才需求层次及结构变化,间接引发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变革;在教育层面,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程度加深,直接引发高职教育生态发生巨变,同时,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社会形态及教育生态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该如何应对?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由于其具有跨教育领域与职业领域的性质,同时兼有高等教育的层次属性,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教育变革、社会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亟需跳出高等职业教育看高等职业教育,跳出教育系统看高等职业教育,以跨学科的思路破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借助生态位理论及《方案》相关政策规定,对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失衡现象进行剖析,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结合相关政策要求,提出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的路径。

一、生态位及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

作为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系统中具有特定的位置;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具有特定的位置。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与教育系统、社会系统及其内部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一定的功能。结构与功能是一组不可分割的概念,功能的实现必定依赖于结构的优化,结构的呈现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同时,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是动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基于此,借助功能生态位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进行深入探究,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中的位置,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方面的平衡。

(一)生态位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位”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Grinnell首次提出生态位的概念,认为“不同的物种在同一区域中占据环境资源的不同位置”,被称为空间生态位学说[1],意味着生态位不仅表示物种在空间维与时间维上所占据的位置,还包含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排斥的关系。随着对生态位的理解加深,Elton提出生态位是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功能地位,学术界将其总结为功能生态位学说[2]。结合空间生态位学说和功能生态位学说,本研究对生态位界定如下:生态位通常指在生态系统及其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3]。也就是说,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只有处在适合的生态位置,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占有一定宽度的生态资源,才能确保自身与其他生态因子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表现为:一方面,物种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占有一定的生态资源,能够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胜出;另一方面,物种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可以确保自身功能的实现,同时,确保整个生物系统的稳定。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的生态位受到内外环境因子的作用,在内外环境不断变化及与内外因子的相互作用中,不同物种通过调节自身与外界的关系,最终达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二)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位理论不仅在生态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变革和教育生态变化的新形势下,亟需跳出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在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中关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中的生态位,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平衡,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平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到教育系统中各要素和社会系统中各要素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处在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不同的生态位上,具有特定的位置及功能。生态系统的特点就是不断进化,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的不断进化,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在通过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驱动技术升级转型的同时,实现自身与技术的融合,优化自身的生态位,获取更多的资源,走出高等职业教育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之路。

基于生态位理论,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中处于特定的位置,并受到教育系统内部及外部因子的影响,通过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位具有动态性,随着社会变革及教育变革不断变化。因此,在此概念的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失衡是指在社会生态变革、教育生态变革、高等职业教育内外因子发生变革时,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及时对自身结构进行调整,产生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失衡的现象。所谓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是指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内外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及结构,促进其功能实现的过程,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等,通过其结构的优化,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释放,即实现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生态位的平衡[4]。

二、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失衡的表现

从教育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失衡实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难以适应教育结构调整乃至整个社会结构变革需求的现象。具体到教育生态系统,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失衡、结构失衡;具体到社会生态系统,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直接导致教育系统的生态失衡和社会系统的生态失衡,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性难以彰显,自身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阻碍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民生功能、经济功能等多种功能的实现。

(一)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偏差:盲目追赶普通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存在发展定位偏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盲目追赶普通高等教育,“学术漂移”现象严重。1972年,伯吉斯首次界定了“学术漂移”的概念,指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按照更接近于大学“面目”的方式来确定其活动实践的一种趋势[5]。简单来说,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学术化”“普通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大量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上模仿普通高等院校,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自身特色,呈现出“趋同”倾向。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和学术水平上,与普通本科院校培養的学术性人才相比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缺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反过来导致职业教育在社会上不被重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盲目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类型特征缺失,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失衡:层次、类型有待完善

一是层次结构偏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也有专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从目前国家设置的三级 15个专业学位来看,硕士层次11个,博士层次3个,而学士层次的专业学位只有建筑学 1个,无论从专业学位设置角度,还是从国家当前对学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的角度看,都是极不相称的[6]。自2009年起,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促使研究生招生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虽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继续增长,专业学位类型逐步增加,但从相关数据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用型专业学位在校生比例仍有很大差距,2018年,招收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6784人,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7.1%,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3.98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7.7%,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7]。职业教育博士层次研究生几乎为空白,从层次结构来看,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偏低。

二是类型多样性不足。第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多样化不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公办职业教育为主体,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显示,公办高职(专科)共1359所,民办高职(专科)仅317所,公办高职(专科)与民办高职(专科)比例为4∶1,可见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与民办职业院校的数量差距巨大[8]。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类型多样化不足。从 2010 年开始,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海南、福建等 10 省市,已先后开始进行应用型高等职业本科层次教育探索与试点,范围已覆盖全国33%的省市,调查显示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主要定位在理工类专业上,从上述10个省市的试点看,选择的院校基本上是应用型科技类院校,试点专业也基本定位在理工类专业[9]。随着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新技术的崛起,在关注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对人文学科给予更多的关注。第三,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功能缺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院校的接收对象主要为应届毕业生,开展的是学历教育,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提升、技术更新、岗位更迭、职业培训的缺失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功能的实现。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失衡:产教融合不深

随着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合法性”危机[10]。人工智能在产业界的广泛与深入应用所造成的大规模“机器换人”,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被替换;产业界不再需要职业教育输送大量单一技术工人,这种状态反馈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失衡。第一,在规模上,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平衡。大量工作被取代必然导致教育的重新洗牌,特别是与就业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11]。由于大量机器取代了人类工作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出口”被堵塞。第二,在类型结构上,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并不完全吻合。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和不一致性,具体体现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设置和产业结构并不完全一致,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能级层次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能级与产业能级的层次不完全对应。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亟需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人才规模失衡和人才结构失衡,究其原因,是由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难以满足智能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

(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差异巨大

一是区际差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区际差异,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共有高职高专1359所,东部地区共有高职高专496所,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36%,中部六省有382所,占28%,西部地区有336,占24%,东北地区最少,占12%[12]。东部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数量是西部地区的1.5倍,东部地区高职院校总数是西北地区的3倍,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出现了区域分布严重失衡。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优于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更为旺盛,同时,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有更多的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反过来加剧了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分布失衡。

二是区内差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内部发展也呈现不均衡状态。相关数据显示,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市中,2016年江苏省拥有的高职院校最多,有89所,其次是广东省,拥有高职院校85所,山东省位列第三,有77所,而海南省只有11所;在中部6省中,河南省、安徽省的高职院校最多,达74所,最少的是山西省,有47所。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职教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四川省,有高职高专58所,而青海地区仅有8所,西藏地区只有3所[13]。可以发现,同地区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有很大的差异,同为西部地区,四川省高职院校数量是西藏地区的20倍,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省份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也会影响教育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三、新形势下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的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系统及教育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决定了其功能实现的两条路径,内生性路径和外生性路径,要统筹好这两条路径,内外结合,促进其功能的实现。首先,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中的定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优化,需要统筹内外影响因子来实现,包括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区域结构、专业结构等。最后,通过出台政策和完善制度,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优化的外部条件,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功能释放,即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中的生态位平衡。

(一)明确定位:发展面向人人、层次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

明确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即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回答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方案》指明了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乃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第一,《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样,高等职业教育也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并无层次区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第二,《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定位,即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第三,《方案》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面向人终身发展的教育类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应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回归教育本质,注重人的生命质感,遵循共享生态理念[15]。

因此,基于《方案》,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出如下定位: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社会层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在教育层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体系和学制体系完整。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亟须与产业、企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有教无类”的特性,服务面向广,面向人人,面向人的终身发展需求。

(二)搭建产教融合的“职教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专业结构

明确了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后,就要弄清楚高等职业教育怎么样的问题,即通过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外部结构,促进其生态位平衡。《方案》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落实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上,体现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产业性,实质上是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创生或衍生,伴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逐渐实现从人才输入到输出全过程的产业性[16],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为此,要动态调整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生态链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将行业、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借助政府等外部力量,多方协同,搭建“职教桥”。尤其是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职教桥”的搭建提供了重要抓手。所谓“职教桥”是指,在智能时代,通过标准化流程,借助大数据支撑,采用线上教学、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打通高等职业院校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通道,依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建设,依照个体需求提供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个体终身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人才培养管理平台,坚持专业对接产业岗位,专业课程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人才供给对接劳动力人才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管理的信息化。高等职业教育“职教桥”采用人工智能+专业资源,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打通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出口;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还能够促进技术研发,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打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从而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三)贯通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类型结构

通过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结构,贯通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其功能的实现。《方案》提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因此,亟需理顺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理清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公办高等职业教育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实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7]。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位优化离不开学位制度体系的保证。普通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内的完整的学制体系,同样职业教育也应该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完整学制体系,两种类型的教育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占有不同的资源,并且二者是可以相互衔接、沟通的。在国际上,同样肯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完整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例如,《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中指出:“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但由于其还包括了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因此比学术教育更广泛。”这个定义明確了“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具有同样的地位。为此,要做好三项沟通工作:其一,沟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通过学分互认等方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互换;其二,沟通高等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通过课程相互引入等方式,允许高职毕业生进入专业学位教育系统;其三,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建立职业资格框架及学分互认制度,推进一体化职业教育衔接。在纵向上,设立学士学位、研究学位、博士学位,延长学位层级,消除学士学位与硕士、博士学位之间衔接的制度障碍,允许高职毕业生进入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第二,积极推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我国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自2008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届,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另外,还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功能,面向社会、面向人人提供职业培训,同时促进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灵活性,这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完整的重要保证。

(四)構建制度保障体系: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内外结构的完善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包括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方案》提出通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等措施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第一,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为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提供保障,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明确构建职业教育学制体系。第二,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确保企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明确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责权利。第三,加大财政投入,要从财政投入上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充足,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程度加深,相关人工智能专业设置、相关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需要大量投入,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办学实力。第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参 考 文 献

[1]Grinnell.Rinnell. J. The Niche-relationship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J].Ecology,1917(5):229-427.

[2]Elton, C, Animal Ecology[M].London:Sidgwick and Jackson,1927.

[3]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4):26-29.

[4]薛岩松,王雅韬.“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的竞争分析——基于生态位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12):8-13.

[5]朱芝洲,蔡文兰,李静.类型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的“学术漂移”及治理——基于组织同形理论视角[J].职教论坛,2019(7):12-16.

[6][18]朱淑珍.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102-106.

[7]中国教育概况——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OL].(2019-09-29)[2019-12-3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90/201503/185430.html.

[8]中国统计年鉴2017[EB/OL].(2017-12-25)[2019-12-30].http://www.stats.gov.cn/tjsj/tjcbw/201909/t20190924_1699095.html.

[9][12][13]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EB/OL].(2017-04-01)[2019-12-12].http://www.gzhrma.com/tjsj/47.html2017-04-01.

[10]李胜.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重申与应对策略——基于技术学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9(11):78-81.

[11]唐汉卫.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J].教育研究,2018(11):18-24.

[14]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Future of Jobs[EB/OL].(2016-1-19)[2019-9-12].https://janzz.technology/world-economic-forum/.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8-12.

[16]朱强,高月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办学定位关系辨析与重塑[J].职业技术教育,2019(22):23-27.

[17]平和光.为何强调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9(4):1.

The Imbalance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iche in the New Situation

Xu Y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iche; imbalance; environmental factors; ecological balance; type education

Author  Xu Ye, assistant researcher i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29)

作者:徐晔

高等学位制度下职业教育论文 篇3: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的回顾、反思及建议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自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没有设置相应学位。呼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是研究者多年来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追求和目标。就研究文献内容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重在必要性分析、国外学位制度介绍、我国高职学位制度探讨三个方面。这些研究侧重事实陈述,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对策思考;缺乏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价值探究;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方法论层面的深度研究。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应重视国家的顶层设计和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以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构建为起点探讨我国学位体系改革,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或体系具体化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学位制度  副学士学位制度  国际化

[作者简介]王永颜(1976- ),河北邢台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中国教育史。(湖北  武汉  430079)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文件出台,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这是自我国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行,以及199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开始施行以来,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然而,怎样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如学位的授予、学生的培养、学位的认定以及与高级学位的衔接等问题,是今后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学位的分级与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相联系。但是,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毕业的专科生没有相应学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行以来,就有学者提出可借鉴美国副学士学位制度来建立我国职业教育学位的建议。近年来,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研究日益增多,既有对西方职业教育學位制度的介绍,也有对我国建立职业教育学位必要性、可行性的探讨,还有对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构建的思考等。然而,这些研究文献都具体关注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对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又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对以往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对目前研究建立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主题回顾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1980~2014年篇名为“职业教育学位”的专业文献进行检索,截止日期是2014年7月15日。剔除重复的和不是有关职业教育学位研究的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211篇。根据是否以职业教育学位为研究主题,把文献分为核心文献和相关文献,得到核心文献71篇。对核心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研究主题有我国学位制度的缺失和建立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必要性、国外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介绍、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构建策略等几方面。

(一)我国建立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必要性

对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构建必要性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我国学位制度本身不完善、没有与国际通行制度接轨、我国学位制度的现实需求以及影响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关于我国学位体系本身不完善的讨论。2004年2月28日,周济同志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就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是不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学位,给达到要求的毕业生授予一个学位,可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并且使学位体系更加完善。有学者认为,专科无学位既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也不符合国际通行的四级学位体制原则。四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理应授予学位,但高等职业教育没有相应专科、本科的学位设置,如果授予现有的学术学位,则不能凸显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所以,如果说我国学位制度体系本身存在缺失,是导致专科层次教育没有设置学位的历史原因,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被否定,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授予学位的一种不公正的待遇。

2.关于我国学位制度没有与国际接轨的讨论。有学者认为,大专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而目前的高等专科教育主要涉及高等职业教育,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不能被授予学位,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与国际教育接轨。许多国家及地区的职业教育都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和层次,如台湾的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相应地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系统。高移化是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处的学位系统难以与国际接轨,这不仅会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交流。

3.关于建立高职学位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论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数量的增多还不能证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吸引和培养优质学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可以建立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将学生的学业考核以及就业选择与学位证书建立紧密关联,不仅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副学士学位制度可以引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大批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二是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很多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四级学位制度,跨国人才流动需要学位制度的国际一体化;三是长期以来我国专业学位集中在硕士层次,与之相应的其他层次学位缺失,人们重视学术性学位而轻视专业性学位,也是需要建立高职学位的重要原因。

4.关于高职学生没有学位影响就业和未来发展的讨论。从社会的用人需求上看,用人单位要求提供“双证”,而高职专科生却面临没有学位证的尴尬,不仅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也严重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位制度的缺失,难以促进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完善我国的现有学位制度。所以,有学者指出设立高职学位可以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把个人追求和学校的办学目标统一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功能与职业院校的就业功能联系起来,不断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学位的设置有助于增加学生就业的选择机会,使毕业生较之以往有优先被录取的机会,有助于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学位的设置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续进行本科阶段或者硕士阶段的学习,促进其未来的发展。

(二)国外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介绍与借鉴

对国外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介绍与借鉴方面的研究,以介绍国外相应的专科学位制度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以及基本特点为主要内容。

1.美国的副学士学位及其影响。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最早在介绍美国职业教育副学士学位制度基础上,提出可以借鉴这一制度培养专科人才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是郭玉贵。郭玉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副学士学位产生的历史背景、副学士学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资格、类型、发展规模及科类分布。副学士学位的设立大大提高了美国初級学院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给我国大专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后来陆续又有学者介绍美国社区学院副学士学位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在特点介绍上与以往的研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在其影响介绍上多有不同。相对而言,美国副学士学位制度影响较大,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都受其影响,但这些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完全照搬此制度,而是根据自己的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国情或地区基本状况加以改造并创新。

2.日本和瑞士的学位制度。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有自己的特点,改革的领域涉及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改革的内容也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高中职业教育改革、短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专业研究生教育和社会职业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高等专科学校开始增设课程,扩展学习内容,毕业生在原来授予副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再修业2年,达到要求的可以授予学士学位。日本的学位体系比较完善,不仅涵盖了职业教育学位,并且包含了不同类别的职业大学,学位层次上没有局限在专科层次,而是向上发展到本科、硕士层次,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的。瑞士的职业教育改革在学位设置上也有本科学士学位层次,其学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1995年瑞士制定并颁布了《联邦高等职业学院法》后组建的7 所与大学水平相同的联邦高等职业学院;另一种是由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改组成的高等专业学校,又称为“应用科学大学”。学生经考试取得职业会考证书可以进入以上两类学院学习,合格后可以获得职业学士学位。从2006年开始,瑞士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试点,2008年推广施行。瑞士虽然没有专科层次的学位,但高层次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为学习者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英国的基础学位。基础学位是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是为了优化英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而建立的两年制新学位。对英国基础教育学位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许明的《从基础学位制度的建立看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该文探讨了英国基础学位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原因以及英国基础学位的主要特点。英国基础教育学位设立的背景和原因与其他国家多有相似之处,都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密切相关。英国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巨大,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高技术人才来满足社会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英国高等教育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而忽略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高等教育趋向教育类型的单一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受到严重冲击。在就业上,单纯的学术型人才就业困难,难以满足用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英国从2000年开始改革,实施新的高等教育资格计划,即基础学位制度。“基础学位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英国政府真正开始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把培养应用型的中级人才当作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①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构建策略探索

1.借鉴外国经验设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副学士学位。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结构层次上,有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完善专业学位制度,形成职业教育学位体系,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设置为副学士、技术学士、技术硕士或技术博士,逐渐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完善的学位体系。也有研究者建议在我国设立学术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学术教育包括学士、硕士、博士;技术教育包括副技术学士、技术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技能教育可以设立副职业学士、职业学士、职业硕士和职业博士,从而形成体制化、制度化的学位制度。关于具体构建措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学习和借鉴美国副学士学位的做法,制定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机制和配套措施,保障副学士学位的实施有法可依。在课程设置上,借鉴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实践性的特征,注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实际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可仿效美国,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专家、生产一线的工人等兼职担任教师。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本土化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本土化探索方面,除了以上建议引用国外的副学士学位以外,重要的实践探索有“能士”学位,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设立学位的构想。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等职业学位体系构建可以考虑以下方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质量,建立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仿照美国、日本和台湾(美国副学士、日本专门士、台湾技术士)的学位制度,设置“能士”初级职业学位和四年制的学士职业学位。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可以考虑和我国的专业学位相结合,专业学位以职业为背景,重在培养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性质相似,存在交叉点。此外,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模式构建研究方面,值得推崇的是曹必文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模式构建》,作者从学位的类别与层次、学位授予资格的认定、学位攻获者的培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学位授予(授予标准、授予程序)和学位评价(评价目的、内容、方法)方面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的模式。

3.“工士”学位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尝试。目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设置,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影响较大的是“工士”学位。“工士”学位之所以引起了广大媒体的关注报道,原因在于这一学位进行了实践层面的尝试,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授予合格毕业生学位的先河。2014年6月20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1103名达到学位授予要求的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证书,引起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批评声、赞扬声一起涌来。有人认为,这种探索是有价值的,不应该仅停留在学校层面,更应该在国家层面加以承认和完善,“工士”学位对于纠正社会观念、消除职业教育歧视也大有裨益;也有人提出批评的意见,给职业教育学生一个“工士”学位,除了加剧学位的泛滥,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学生弱势和受歧视的现状。总之,不管批评还是赞成,授予“工士”学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伟大尝试。

二、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一)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思考

在文献分析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相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职业教育的研究明显薄弱。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整体上看,职业教育研究明显落后于其他教育研究领域,从为研究者提供发表文章空间的学术期刊数量和层次上看,也存在明显不足。国内关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期刊较少,专事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就更少了。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研究者以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者的视角分析,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人员层次、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参差不齐。研究者多集中在高等职业院校和部分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高等职业院校的研究能力以及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明显落后于我国其他类型高等教育院校,研究机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一线的实践研究也较少。另外,我国一些重要的权威期刊,鲜有专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的文章,只是在一些进行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研究的论文中有些许提及而已。所以,建议我国重要权威期刊要更多地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做出贡献。

(二)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内容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分析,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背景、特点等的介绍,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模式、建议、策略等的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必要性的研究侧重于事实陈述,列举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的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缺少对事实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和挖掘。比如,研究者质疑我国学位制度没有设置专科学位,都认为这是我国学位制度的缺失,是一种不完善的制度,但几乎没有人去剖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国外高职学位介绍上,事实陈述较多,以介绍为主,很少进行深度比较研究,尤其是与我国现行的学位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较少见,这样不利于我们借鉴和吸收这些学位制度的精髓,也不利于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有些研究虽然提出了某些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但分析不够深入,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对策思考。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或者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学位层次的分析借鉴上,缺少具体实践,如学位的授权、学位的衔接与评价等。

对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社会功能、价值的分析非常欠缺。已有研究仅从实践层面,如社会需求、国际趋势、就业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这些方面固然重要,但如果能从哲学或者社会学层面进行价值思考,对于我们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本质内涵、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有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构建提供深度的哲学思辨。“学位的主体需要、学位的客体属性、学位的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位主体的实践活动与价值的实现是我们理解学位价值内涵的四个基本范畴,决定了我们对学位价值认识的基本思路。”②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设立也需要考虑这四个范畴,它们的基本内涵以及外延、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学位问题和构建学位体系的核心内容,所以对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价值的探讨至关重要。

(三)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方法的问题

研究者都知道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就像生产工具对于生产的重要性一样,没有好的研究方法,或没有适合研究主题的研究方法,研究工作就会受到阻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方法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从以往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者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在分析我国学位制度、介绍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时多采用文献分析法,但从文献的掌握程度来看,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实施效果的具体现状分析较少,这反映了研究者对这方面的文献搜集整理的力度不够。还有就是比较研究法,在介绍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时使用较多,但一般性介绍较多,进行比较分析后的高度概括少。访谈调查研究、定量分析研究以及行动研究方法的使用还是空白。二是方法论问题。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很少,当然也没有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方法的研究。已有的关于方法的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借鉴其他领域(如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研究,当然也可多方借鉴。“方法论在人类认识上一直存在着三个不同的领域,表现为三种形态,这就是哲学,逻辑学,部门或个别科学方法论。”③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能否创立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希望可以借鉴其他更多领域的理论基础充实职业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三、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对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研究和讨论,已经引起了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今后具体操作层面的任务会更重,将给研究者以更大的挑战。宏观上,国家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微观上,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改革,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制度设计、课程安排以及学业考核等,都是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国家的顶层设计和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是《决定》中提出的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每一个发展目标又涉及职业教育的诸多具体方面,这是今后研究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所以,笔者建议应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和高职院校的实践两个层面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在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基层院校的实践契合上提供研究参考。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也有很多,需要研究者站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结合自身的实践,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为目的,进行创新性研究。例如,前面提到的“工士”学位就非常值得推崇,是结合高职院校改革实践的有益尝试。

(二)以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构建为起点的学位体系改革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内部的事情,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的构建也不仅仅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单独行为,而是牵一发动全身,影响我国整个学位制度,甚至是影响我国整个教育领域改革的重大问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等,都需要加快发展和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的构建是各项改革取得成功的出发点。我们可以首先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改革并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学位体系和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和制度的构建研究要着眼大局,立足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国家学位体系改革的全局。

(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或体系具体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已成定论,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认可,以往研究中关于有没有必要建立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讨论,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现阶段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事情是如何构建的问题。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本身的问题,如层次问题、模式问题、具体的管理体制问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问题等;二是实践层面的具体问题,如学位授予权的审定、学位攻读者的培养、学位的授予、与高级学位的衔接和学位评价等多方面内容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是高等职业院校本身的学位改革以及如何进行学位改革试点的问题;四是普通高等教育如何改革,以寻求如何与职业教育进行沟通的问题。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外,在改革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其他各种问题,需要我们以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来应对。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在经过了多年的呼吁、借鉴以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今后的路途并不平坦,还会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广大研究者开展深入的研究。不管怎样,以往的研究总有值得我们汲取和借鉴之处,后来的研究者需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探索构建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改革之路。

[注释]

①许明.从基础学位制度的建立看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0(6): 60.

②康翠萍.学位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5.

③靳玉文.教育研究方法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参考文献]

[1]敖鹏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副学士学位初探[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1(4).

[2]周佳丽,廖兴界.高等职业教育设置专业学位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3]郑晓齐,孙其.呼吁设立高等专科教育的学位制度[J].教育与职业,2009(19).

[4]张金荣.我国设置高职院校学位制的价值与构想[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5]李孟璐.广西高职院校应率先试行副学士学位制度[J].教书育人,2011(6).

[6]李梦卿,张君第.“工士”学位在我国职教人才培养中的可实施性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3).

[7]郭玉贵.美国推行协士学位的经验与我国设立该级学位的必要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9(5).

[8]李文英,陈君.日本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进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9]曹必文,刘青.欧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授予及其啟示——以美国和瑞士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10]程正宇.论基于学位本质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改革[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

[11]张健.应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N].江苏教育报,2013-05-15.

[12]曹必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

[13]王地.发展职教仅靠“工士”学位远远不够[N].检察日报,2014-06-24.

[14]张枫逸.首个“工士学位”,意义远超一纸文凭[N].新华每日电讯,2014-

06-23.

作者:王永颜

上一篇:中学计算机素质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外贸经营中的经济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