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09-10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流路径和方向。早在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现在学徒制模式的职业教育方向并先后遴选了二批试点单位共计366个试点单位, 搭建了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2015年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推广文件, 并先后分两批在全国22个省市的158家企业开展试点工作, 培养企业中职工近两万人, 2018年10月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学徒制的两种模式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关注以学校为主体的现在学徒制模式, 而最近提出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学徒制将企业新录用职工和转岗职工作为培养对象, 企校联合共同培养的模式对学校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学徒制两种模式的侧重点分析

学徒制模式的职业教育方向出台的政策背景都是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政策出台后, 针对如何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问题开展实践探索。学徒制试点的核心是招生即招工, 学生入校就是入厂, 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针对以往校企合作往往是企业冷、学校热的壁炉现象, 如何提升企业的办学自主权是推行产教融合的关键。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引企入校, 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 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学教材、教学过程和考核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将企业师傅请进学校, 将工厂搬进学校, “校中厂”的办学模式是现代学徒制模式深层次的实践探索, 力图实现产教融合。在国家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里面也提到企业可以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 让职业学校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侧重于以企业为主体, 将企业新招聘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员工和转岗员工作为培养对象, 职业学校参与到企业的员工培养过程中, 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由企业承担, 培养协议由企业与学徒签订, 利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形式开展工学一体、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在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下, 一直以来倡导的校企合作转为企校合作, 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下, 职业学校如何真正融入到企业的员工培养过程中, 职业学校如何进入企业实现“厂中校”的深层次办学模式, 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型学徒制的契合点分析

国外职业教育的概念一般泛指除基础教育外的专业教育形式或者专指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形式, 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的, 在专科学历层次开展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高等”和“职业教育”这两个词的组合实际上是学历教育层次和企业员工培养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规范的专门性教育形式, 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在二战以后才迅速发展以来。企业员工培训是用人单位依据岗位需求开展的员工技能和素质培训, 我国的教育行政制度正在改革的背景下两种不同体制事物难以完全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要融入到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中就必须大力改革学制教育的模式, 从广义上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从微观层面改革学制教育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固守学历教育形式而摒弃职业特色, 尽管有些应用型高职高专学校在更改校名时拿去了“职业”二字, 丢弃了自身职业教育的特色而往综合性学术性大学方向走。高等职业教育契入到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中需要将高级技术类人才培养和高级技术工人类 (产业工人) 人才培养相结合, 若将产业工人完全推给中职学校培养就无法真正融合到企业员工培养过程。中央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里明确提出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 在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历层次不高, 但很多确实是企业一线骨干力量, 上海近期推出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根据产业工人的技能、学历、年龄等数据建立产业工人数据库, 产业工人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占比在三成左右。

三、高等职业教育践行新型学徒制的路径分析

(一) 教育教学模式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

高职教育参与到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中必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具体到授课时间的安排、课程考核的形式、课程内容的设置、学员作息时间的安排、双导师的授课形式调整、学员管理方式的转变、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企业制度文化的融合等实际操作性问题。从学校到工厂、从教室到车间、从学校教师到企业导师、从固定教学大纲到动态调整的教纲的模式转变是适应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改变现行的高职教育体制, 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围绕企业的培训目标和具体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将企业管理制度融入到新型学徒制模式下的学员日常管理中, 让学员从遵守校规校纪转变为遵章守纪, 企业的制度文化需要融入到培训课程体系中, 真正做到“进入学校的门就是企业的人”。

(二) 学校考核制度与企业考核制度相融合

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下学员学习质量的考核需要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 考核的结果与学员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挂钩。新模式下课程设置依据的是岗位能力需求, 工学一体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变, 这种模式下岗位技术能力的考核就是学员课程学习质量的考核, 考核的标准参照企业岗位设置要求。

本质论认为本质是间接地映现在他物之中, 本质论的概念范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新型学徒制模式的本质是学校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 一张试卷的卷面成绩不能判断培养质量是否合格。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考核标准, 将培养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在一起, 将考核成绩直接与员工晋升和待遇标准挂钩。

(三) 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相结合

国务院在《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建立和完善从劳动预备开始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并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参与岗前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和业务研修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中, 创新的授课和考核的模式, 如利用手机APP微课的模式延伸课堂。创新工学结合的具体路径, 如在制造类企业生产过程中开展阶段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降低培训成本的同时也能确保企业生产正常化。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可以开展试点工作, 将部分成年的在校生依据学生本人意愿与企业签订一年劳动合同, 参与到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中, 同样具备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 在校园内部探索新型学徒制培养路径, 校内校外相结合, 短期培训与长期生涯规划相结合, 建立起高等职业教育的终身技能培训体系。

摘要:本研究建立在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两种校企合作对比基础上, 依据人社部和财政部发文的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文件要求,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现状, 在实践探索中提出创新学制、创造新课程、开发新模式的企校合作路径, 切实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 让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当地企业, 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 孙君辉, 徐坚, 齐守泉.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30) :42-48.

[2] 林克松, 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 2015 (5) :89-96.

[3] 宋启平.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8 (14) :25-31.

[4] 刘洪银, 蔡荣雨.新型高职教育工学融合推进现代学徒制研究[].职业技术教育, 2017 (25) :54-58.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电路学习的初步认识下一篇: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