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艺术创作论文

2022-04-21

摘要:清末民初的南开演剧是中国话剧史上极为浓重的一笔。在当时鱼龙混杂的演剧现实中,南开演剧不为外界所扰,始终秉持着自己的演剧特色。作为戏剧艺术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的舞台美术,被创作者单独作为南开剧团的四个主要部门之一,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形式、风格上明显区别并优于其他演剧的舞美。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图片资料艺术创作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图片资料艺术创作论文 篇1:

《坦培拉绘画艺术研究》出版背后的故事

2003年7月,我大学毕业进入安徽美术出版社工作。当时社里编辑不多,恰巧同编辑室的编辑陈明(现任《中国美术报》副主编)也有油画专业学习背景,因此我们时常在—起聊西方绘画方面的选题。陈明到出版社比我早几年,策划出版过很多优秀的介绍西方绘画技法的图书,其中就有刘孔喜老师的《西方传统绘画技法与技术丛书·坦培拉绘画技法》。陈明对刘老师书稿评价很高,我把书稿拿过来翻阅,看过之后我被坦培拉绘画激起浓厚的兴趣,于是当时就有心把这个选题好好地延续下去。不久之后陈明离开出版社,而我继续在出版社从事绘画类选题的开发。2008年左右,我策划了《经典教案》系列丛书,请国内艺术教育家根据当时国内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绘画教学课程内容,编写一套精品教材。其中就包括刘孔喜老师编写的《经典教案系列丛书-坦培拉绘画技法与教学》一书。图书问世后,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而且被评为2011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虽然《坦培拉绘画技法与教学》对坦培拉绘画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介绍,但是由于当时是作为教材编写的,在图书的内容和规模上均有局限。书稿的体例和内容离我心目中理想的状态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图书的信息量、装帧设计上我并不太满意,希望能够有机会重新出版一本内容更为丰富、知识更为系统和全面讲述坦培拉绘画艺术的专著。我有心请刘孔喜老师对其近30年坦培拉绘画教学创作进行总结,以坦培拉绘画艺术研究为主题,重新进行编写相关内容,弥补以前出版留下的不足。

和刘孔喜老师谈及了我的想法,刘老师没有马上答应,但表示会慎重考虑一下。过了一段时间,刘孔喜老师给我打电话,让我到北京就此事当面聊一聊,见面之后的交谈真诚而坦率,刘老师告诉我他即将從首都师范大学退休,倒是可以花时间撰写一本坦培拉绘画的新书,但是要求新书一定要在内容和整体面貌上较他之前已出版的坦培拉绘画的著作有全面的改观和提升。刘老师说,现在他既不需要通过出版图书来挣钱,也不需要通过出版新书来申报项目或评定职称,应允重新撰写新书,完全是出于自己对坦培拉绘画艺术那份无法割舍的感情,同时也是出于多年交往同编辑之间积累的信任,这将会是他最后一次出版关于坦培拉绘画研究的著作,因此希望我在出版过程中能够提出新的对读者具有吸引力的策划方案。随后刘老师和我共同确定新书名称“坦培拉绘画艺术研究”,这个看似简单的书名包含着作者30多年在坦培拉绘画艺术上的辛勤探索。刘老师坦诚的态度,不仅让我感受到他对待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同时感受到自己身上那份沉甸甸的压力。

首先,虽然早在12-15世纪间,坦培拉绘画在意大利就已发展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式,其绘制规范流程和绘画材料也为艺术家所掌握,但是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里,坦培拉绘画的主体地位却在西方被油画所取代,坦培拉绘画在西方复兴也不过是上个世纪的事。而具体到国内,坦培拉绘画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为国人所知晓。因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有关坦培拉绘画的图片资料都很匮乏。图片资料的缺乏是编辑本书最大的难点之一,过去为了获取坦培拉绘画图片资料,不得不到处收集国外的画册,然后进行拍摄扫描,这样获取的坦培拉图片资料不仅质量有限、选择范围小,而且图片色彩常常失真。

得益于现在国际间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今天收集相关坦培拉绘画的资料和信息较之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便利,但大量作品图片资料汇集后,随之而来面临着对图片信息的确认、画作属性的甄别等问题。好在书稿编辑过程中得到刘孔喜老师和他学生们的支持帮助,收集到了大量不为国内读者所了解的西方古典和现代坦培拉经典画作,资料较之以往得到极大的丰富。书中展示的西方从古至今坦培拉绘画佳作,风格多样,题材各异,使读者能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去认识和了解坦培拉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种。

其次,作为讲述一个画种的研究性著作,如何在图书编辑过程中更好地体现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写作意图,如何在内容编排上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阅读、学习和使用习惯,如何适应专业读者需求,如何合理安排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容比例,这些都是需要在编辑过程中慎重考虑。坦培拉绘画的潜在读者群基本上都是具备一定绘画基础和欣赏水平的高等院校学生、教师和专业画家。这类读者的眼界、审美和图书鉴别能力都比较高,但凡图书存在滥竽充数、内容贫乏、编校质量低下的问题,他们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必精心设计出适合他们需求的图书体例内容和结构,来不得丝毫的马虎。

这次作者在书中对于坦培拉绘画进行了大量的步骤示范,同时将近些年来坦培拉绘画教学、材料发展、艺术创作方面最新的资料信息补充其中。书中还邀请数十位国内从事过坦培拉绘画学习和创作的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自身对坦培拉绘画经验和感受。全书在体例上尽可能从实用、适用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坦培拉绘画各种信息。书中提供了完整严谨的坦培拉绘画绘制方案,并对坦培拉绘制过程的每一工序和操作方法均有详尽的介绍。文字论述和示范配图依据绘画工序的难易、复杂程度和重要性而变化。书中提供了很多坦培拉绘画材料的制作方法,并对这些绘制规律做总结,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掌握坦培拉绘画的基本作画方法,使之能依照书中讲述进行独立的创作实践。同现在很多绘画研究著作不同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将自己的创作喜好、审美观点和造型风格进行过多阐述。作者并不想用个人创作审美,来引导读者对坦培拉的认知。作者在书中小心地将自己经验介绍限定于坦培拉绘画的材料技法、绘制方法等一般技术应用实践,避免自身审美对读者的影响。这种严谨的治学著书态度,在当下已不多见。

再次,就是图书的装帧设计,图文结合的绘画研究著作的装帧设计既包括内容的版式设计,也包括图书封面设计。在内容版式设计上,由于坦培拉绘画有着大量的插图,而这些插图直观地为读者展示了坦培拉材料技法、创作流程、绘画艺术魅力,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些图片在书中的位置,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在进行编辑和设计的过程中,编辑需要在对书中众多不同类型作品理解的基础上,对绘画作品进行内在逻辑关联,构思形成全书整体结构、层次关系,最终构建起整本书起承转合的前后秩序,做到页面之间有疏密对比,有节奏韵律。书中图片之间前后关系、画面大小、位置,都需要进行精心的编辑。

在当下这个图书出版超级繁荣的时代,即使是由名家写作,内容精彩纷呈的图书,也有可能因为编辑的草率和版式的凌乱而使得读者阅读感受大打折扣。这一点往往导致很多读者因为不良的翻阅感受,没有看完就匆匆合上了书本。因此在进行版式设计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做到换位思考,以读者的角度来揣摩更为合适阅读编排设计的方案,努力让读者在欣赏阅读的过程中感到舒适,让书本阅读起来更为方便。本书不仅努力做到图文紧密结合,在图片选择和剪裁的时候既有整体展示,也将精彩的绘画细节加以放大突出。在装订方式上更是采用裸脊加护封的方式,虽然增加不少生产成本,却使图书在翻阅时能够在书桌上平整展开,不翘页,为读者翻阅提供最佳感受。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刘孔喜老师的支持配合之下,《坦培拉绘画艺术研究》一书终于完成编校工作,出版面世。回首编辑过程中点点滴滴,其中既伴随着图书出版工作辛劳,也有打造优秀图书的乐趣。相信即将出版的《坦培拉绘画艺术研究》将能为正在学习、创作坦培拉绘画的读者提供一份翔实可靠、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也为坦培拉绘画在中国更好地传播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黄奇

图片资料艺术创作论文 篇2:

清末民初南开演剧中的舞台美术探究

摘要:清末民初的南开演剧是中国话剧史上极为浓重的一笔。在当时鱼龙混杂的演剧现实中,南开演剧不为外界所扰,始终秉持着自己的演剧特色。作为戏剧艺术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的舞台美术,被创作者单独作为南开剧团的四个主要部门之一,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形式、风格上明显区别并优于其他演剧的舞美。本文试着结合南开剧团的几个重要演出剧目的舞台美术,就其舞美理念的形成和表现、与其他演剧在舞美上的区别及其差异的原因等几方面作以淺述。

关键词:清末民初 南开演剧 舞台美术

一、南开演剧风格概述

清末民初的学生演剧,是戏剧研究者在探讨中国戏剧变革时绕不开的一部分内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观念和不一样的演剧水平等因素,使当时的学生演剧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或单纯模仿教会演剧或旧剧改良又或者演说集会,不一而同。唯有南开的学生演剧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质,显得职业化。应该来说,南开新剧团的“个性化”状态,是不亚于春柳社的,春柳社的日本新派剧味道最浓,回国后又沾染了改良剧习气。而南开则不同,1908年冬天,张伯苓一回国,力倡演出的就是“话剧”,这跟当时中国所崇尚的“新戏”根本是两码事。1916年,张彭春从美国回来。张氏兄弟凭着对西方戏剧理论和演剧艺术的经验,使南开新剧团从一开始,就完全采用了西洋话剧的一整套編演形式,而且坚持写实的创作。

欧阳予倩在后来的回忆中曾经提到过,中国早期话剧是从日本间接学习的,而且是浪漫派的创作方法,五四以后才直接学习的西方写实方法。鉴于张氏兄弟的经历和后来的实践,南开新剧团似乎是一步到位的。

写实主义的理念始终为南开所秉持,在此指导下,南开演剧的舞台美术表现出了很强的写实性和“话剧化”。

1914年11月,南开剧团成立。实际上在这之前已经演出了一些剧目,如1909年的《用非所学》、1912年的《华娥传》,尽管有些戏在剧本等方面还不如后来完善,但从图片资料来看,其(舞美)风格、形式都是一贯的。大家可以从《华娥传》一剧,来见出当时的舞美表现。1912年12月8日,《大公报—本部新闻—文明新戏》载:“……随幕布景,电灯之光色,亦随幕而变。……。” 又有1916年10月9日,《校风》第41期,《校闻*内容披露》上刊载:“……第一幕,叶宅厅房晚八点,……第三幕,叶宅花园,转年下令,……。此剧演作中,电灯忽灭约一分钟,而后光明,系表明已过一夜云。”依据描述可见,此剧的布景之精细,灯光不仅能辅助表现剧情,还起到转换时间的作用。

二、布景创作理念归纳

南开剧团成立以后,共分编剧、演作、布景和审定四个部门,布景部门专门负责布景设计,华午晴为布景部部长,周恩来是副部长,具体负责设计工作的都是特聘的比较有名的美术师,并请专门工匠进行彩绘,照明装置也很讲究。这种正规化几近于今天,可以看出当时主创者对于戏剧之认识、之水平、之远见。

本文重点来谈一下南开剧团的布景创作。在张伯苓的宏观演剧观念下,布景部门主创人员是关键因素,其认识水平、审美观念和执行能力等都会影响布景创作和整体演出。今天大家常见的资料中,有很多当时周恩来对布景的认识、创作的记述。综合这些资料,笔者归纳出了如下几方面布景创作的理念:

首先,早就认识到了旧戏院新剧演出中布景的问题。这也是南开人不断来往于京津间,但不为其他舞台上的布景形式所影响的原因之一。相反会更清楚自己的创作方向。如周恩来在1916年写的《试各述寒假中之事况》中提到自己和友人在旧戏院看一出名为《珠还合浦》的新剧,认为剧中“布景颇劣”。

其次,认识到布景对剧情的作用。在《吾校新剧观》中说:“事既不外大道,副以背景而情益肖”,这即是强调布景与剧情的关系。又如1916年9月18日《校风》第三十八期,刊载了周恩来的《新剧筹备》一文,其中介绍了所筹备戏剧的情况“其中情节未能免俗,然悲欢离合,实深合乎社会之心理,且布景丰富,以之陪衬内容,情节当能益肖……。”此次准备虽未能演出,但这种理念却是很可贵的。

第三,在总结南开话剧经验的同时,指出了当时话剧运动中的(布景)问题。《吾校新剧观》中记有:“演者,编者,……,情节之未合也,……,布景之未周也,……,均无暇计及。”

第四,认识到“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吾校新剧观》第二部分“新剧之派别”中谈到了欧美悲剧、喜剧潮流,并用归类的方法对当时社会间所演新剧作了类型上的分析。最后说:“今言吾校新剧,……,于潮流中已占有写实剧中之写实主义。” 这种认识,对当时作为布景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说很重要,接下来的影响大家可以从现在留存下来的演剧图片中见得一斑,如《一念差》等。当然南开的写实传统开始的很早。

第五,认真对待布景创作。如《一念差》,在剧本确定以后,还专门开会研究,其“剧情布景,较往年有增无减”。又如,1916年9月25日,《校风》第39期,《校闻*新布景》上刊载“本校纪念会例演之新剧,每以布景得宜受欢迎于社会。”

三、布景创作理念在演剧中的体现

笔者查阅并分析了1912到1916年间南开剧团演出的几出戏:1912年的《华娥传》、1913年的《新少年》、1914年的《恩怨缘》、1915年的《仇大娘》和1916年的《一念差》。上面总结的几条理念,在现在的可见形象资料中都有体现。

通过绘画景片、生活道具等来最大程度的追求写实和交代环境细节是南开剧团演剧的基本特色。当时南开的《校风》杂志、《南开星期报》、《南开周刊》等在不同期上都会有对布景之真实性做出介绍。相关人物的日记——《严修日记》等——也有描述。在1914年10月26日《南开星期报》第21期刊载的“劝募内国公债演剧布告”中,对于《恩怨缘》这出戏的推介说:“……剧中布景之新奇,做工之妙肖,已属有目共赏”。黄钰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说:“(布景)考究,……后来搞下雨下雪等场景,逼真酷肖,放火等场面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再比如《一念差》第一幕客厅的布置、《一元钱》“和好”一幕等等都是很好的体现,

从图片资料来看,像春柳社的《热泪》、新舞台的《黑籍冤魂》等多数演剧中的景片,多是在舞台上正面摆放使用,在景片前再放置大道具景。而南开剧团的景片布置,已经初步有了“箱型布景”意识。如《新少年》第四幕的场景布置,左侧上面墙上挂着的两个道具的角度,证实了景片布置的箱型形式。这是分析到目前为止,在文章讨论的时间范围内,最早见到的“箱型布景”。

南开演剧的布景成熟性还体现在“同台多景”、景中景的表现和借布景来营造多空间等方面。《一元钱》的“背约”场景中,实景、虚景共用,同交代了凉亭和花园两处,加之角色主要活动区域所代表的戏剧场景,总共有三处景致空间。而在该剧第三幕“罹灾”一场,景片高挂在外景门楼后上方很好的营造了街道、院中、楼上三处前后、上下不同维度的空间。《一念差》第三幕也同样借布景营造出了纵向上的空间感,更巧妙的是在第二幕中,借助窗子表现了窗外空间里的建筑景物等信息,是一次成功的借景,更重要的是这种创作意识和审美意识。

严仁曾是南开学校的学生,在后来的受访中提到了南开演剧的服装来源,说:“演剧服装,学校不治办,均向私人借用。”即便这样,大家从图片和相关论述中,仍能感觉到整体人物形象的时代感、年龄感都非常貼切的。其原因也许正是来自民间又去表现民间的巧合吧。

四、严谨的舞美创作态度是保证南开演剧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考察南开演剧,总会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在清末民初,为什么新舞台和春柳社为代表的新兴演剧在短时间就度过了他们的高潮期,而南开人持续到三四十年代还在演出呢?其实,前两者在“改良戏剧”“教化人心”方面付出的并不比南开少!

从舞台美术的角度或许能找到缘由。前两种演剧形式最初之所以为大众所关注并兴盛一时,舞台美术几乎占主要因素——新的舞台布置,新的人物形象和光电效果。但问题在于,过度强演剧的新奇,“新奇”的使命又大多落在舞臺美术上,它慢慢的成了演剧的噱头,最终,在资本操纵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现实中,那些新兴演剧便“成于舞美毁于舞美”(这种说法似不十分妥帖,但舞美最起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笔者)。

而北方的南开演剧,却坚挺得很。分析看来,原因很多,略举几点:

首先,南开剧团把演剧中的舞台美术(当时称为布景,下同——笔者)单独作为一个部门,专人管理、研究创作。这在当时中国的演剧团体中是独一无二的(笔者目前查到的资料中,文本上如此明确的只有南开剧团)。这就说明,主创者对于戏剧的认识是很深刻的,对舞台美术之于戏剧的作用和戏剧的关系是很明确的,这就是演剧纯正化的保证。

其次,在具体的实践中,舞台美术被当作帮助表现剧情的手段来用。上文曾提到过下雨雪和用火等方面,并没有噱头意味。这个观点,上面已提到。

第三,1916年3月6日的《校风》(第20其期)上刊登了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的演讲内容,认为学校就是一舞台,提出“舞台,学校,世界以次论之。”可见,张氏倡导的演剧更多是从教育理念出发的,商业性因素不会影响到南开学校的戏剧创作,尤其是作为视觉因素中主要部分的舞台美术。

五、南开演剧中的舞台美术创作给我们当下的启示

回望历史,不仅仅在于知道了前辈曾经做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从前辈山身上汲取些营养。反观今天的演剧,“戏不够景来凑”是司空见惯了的。南开剧团能在当时复杂的演剧环境下独树一帜,恪守创作的原则,实为今天舞台艺术创作的楷模。总结来看,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值得舞美从业者学习:

首先是创作的态度。科技的发展成就了今天的舞美表现,可是技术不能完全等同于艺术。多强调舞美和剧目的艺术层面的关系,要好过只注重追求表层的视觉表现力,在景的豪华、灯光的炫目、服装的艳丽等上面下太多功夫。另外,创作者不能成为了市场(票房)的奴隶,让自己的创作违心、屈从于资本的要求,而是要像南开剧团那样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

其次是从业者的文化素养。当然今天演剧从业者都是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有些人还试图去开宗立派,但了解南开剧团演剧就会明白,懂得了西方舞台艺术的道理之后不能完全跟在他们的后面跑,应该利用西方舞台艺术形式去表现自己的生活,创作中应该有符合自己文化特点的的思维方式,呈现上应该有自己民族的独特表现形式。这就需要从业者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可是放眼望去,演剧市场呈现出来的却不是这样,我们缺少一定的文化功力来从文化的角度和高度驾驭西方舞台艺术。2009年在韩国举行的世界舞台设计展览上,中央戏剧学院的刘杏林教授凭借越剧《唐婉》的设计获得了舞台设计的金奖。纵观刘老师近二十年的创作,他的设计理念、思想,尤其是他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去追寻和把握设计要素、表现形式的做法,值得舞美从业者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田汉,欧阳予倩等.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二、三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2]崔国良.南开话剧史料丛编——剧论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上海图书馆.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2008.

作者:吴立祥

图片资料艺术创作论文 篇3:

运用多媒体增强中学美术课堂效果

摘要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刺激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使绘画更明白无误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美术;信息资源

多媒体技术是人类与机器交互作用的新技术,它通过技术手段将音画和网络及其视听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进入教学中来,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目标。初中美术教学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初中美术教师有必要提高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方式如果不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将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大环境的要求。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对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把多媒体技术引进到美术教学来,让它成为有力的工具。

1 提供开放的图画和视听信息资源

伴随着“十二五”教学规划课题的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步伐也大踏步前进,初中美术教学已经面临全新的挑战。一线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视听和图片资料展现在全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将学习从眼睛扩展出去。这样的教学效果听起来就很诱人,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得课堂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这种教学新技术对于教师上课而言,优势和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将精力集中起来,更好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努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教学主导工具,让新老教学模式得到有机结合,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 让动态影像资料有效进入到课堂中

美术教师有不少参加各种美术展览的机会,要有意识地拍摄美术展览作品和记录相关艺术活动的资料,对于著名艺术家的展览更要格外关注和记录,做个教学上的有心人,回来后找时间整理成资料片用于教学。如果可能,可以拍摄知名画家的创作过程和用笔注意事项,对于电视等媒体记录的艺术家心路历程等的访谈资料片也要注意收藏和整理。例如,笔者在美术课堂上给大家介绍的著名画家朱屺瞻,就是在上海博物馆看他的书画展“百岁老人”时拍摄的资料片,利用计算机的相关采集软件来整理和剪辑,将他的创作过程做成纪录片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反响很好,都说收获很大。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对美术课程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兴趣去指导教学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教师提出更严格和更高的要求。另外,最近几年毕业的年轻教师给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的血液,他们理念新颖,使得多媒体的应用变得很普遍。

中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新媒体,对网络知识的接收甚至比教师更迅速,对于多媒体技术要求更高。他们从课外生活中获取大量的知识,有些知识和观点甚至令教师大为惊讶。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课堂如果不进行改革,那么迎接美术教师的就是被淘汰,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3 通过多媒体技术让造型表现在课堂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学习的过程,在手工制作课、书法课中锻炼动手制作和独立的创作能力,需要教师示范为主导,学生向教师学习创作的过程。作品创作完成后,即使学生作品很幼稚或者不成熟,教师也要让学生公平地拥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美术作品用图片或者影集的形式,通过投影仪大屏幕来向全体学生展示,尊重他们的创作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乐趣。

在我国的艺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力是欠缺的,在学生整个生涯中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当然,除了艺术特长生。学生美术造型表现方面欠缺也是由国情造成的,因为美术专业高考相对容易,导致大量的考前冲刺班如雨后春笋似的茁壮成长。特别针对于参加高考的美术特长生,受考试导向的影响,但是涉及的多媒体应用相对较少,比较多的就是一部分名师创作技巧的视频资料。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足够的美术氛围的艺术感染,让他们从开始就培养对艺术创作的爱好和激情,让学生有完善的艺术人生观。

这个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上,在业余时间的课外活动中,对于感兴趣的学生,就是也可以通过引导来让学生自己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搜索学习,自主构建交互和丰富的学习平台。教师在制作电子课件的时候,课程内容安排要有所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另外也要避免制作的课件过于花哨,否则就有哗众取宠、喧宾夺主之嫌了。

4 多媒体技术能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源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理应发挥他的指挥棒作用,要有意识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主动地融入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和现代模式有机融合到一体。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主动性就极大地得到了调动,使得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使得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师生关系融洽。不仅要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现状,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人格,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

欣赏美术作品和学习著名画家的创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了解艺术家的个人史和奋斗史,更应该培养起学生的大局观和高尚的情操,要能意识到美术在人类文明中占有的地位和历史厚重感。

在美术课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学生也积极主动地提问和回答问题,活跃了课堂气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创作的绘画书法作品进行有的放矢的分析,以这种平等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来完成初中美术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宣传栏、资料室等学习场所设置多媒体展示平台,展示名家名作。如一所美术传统学校就在学校校史馆展示数字版的著名画作,有动态的,有静态的,也有动静结合的,非常吸引参观者的眼球。

将数字化技术与绘画有机融合起来,这是一项教学改革的创新,会对教师和学生带来“双赢”。这种授课方法打破了约束学生的条条框框,突破了传统思维限制,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进步。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名家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和内涵,师生积极互动,对于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好处。

作者:仲伟平

上一篇:工业设计中人研究论文下一篇:预算管理财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