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育教学特性论文

2022-04-16

摘要: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从系统论的角度讲,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调整和优化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控制和改善影响教学系统的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系统的功能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优化教育教学特性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化教育教学特性论文 篇1:

大数据视野下苏派当代名师透视(下)

【摘 要】 大数据视野下,苏派教育教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与发展机遇,苏派当代名师的思维方式(包括教育教学方式)也同时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改变。本文旨在通过苏派当代名师结构分析、国内及国际影响比较等现有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对苏派当代名师进行立体式全方位透视,并对苏派当代名师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洞见和预测,从而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关 键 词】 大数据视野;苏派当代名师;数据挖掘;成长透视

【作者简介】 王金涛,高级教师,江苏省第十三批特级教师,连云港市“港城名师”、“333工程名教师”、“521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首批学术领军人次培育对象”,港市教科所兼职教科员。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重大课题《苏派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批准号:A12011/15)的阶段性研究。

江苏是教育名家荟萃之地,也是诞生教育名家的福地。江苏,多元的文化样式、开放的文化环境及特有的文化张力,影响了江苏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江苏教师的成长,他们兼容并蓄、融合中西。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其“观点鲜明,操作程序具体,语言表达清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合中国实际……既学习了当代西方教学理论的长处,又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人民教育》分别在2011年第13—14期和2014年15期刊发了《“尝试教学”专辑》,对此顾明远曾指出:“尝试教学”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可以推广到所有学校”。台湾学者周筱婷评价:“这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 值得中国人自豪。”苏派当代名师的学术思想与世界接轨已经成为事实并将持续发展。大数据视野下,怎样借助于大数据来充分挖掘、分析和探索苏派当代名师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位置,改变苏派当代名师教学行为,改变当下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并探索与海派、京派、浙派等之间的相关联系,构建相关的分析与预测机制,从而为苏派当代名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的有效决策。这是今天,乃至将来必将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苏派当代名师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各项业务已经被大而全的海量数据和创新的技术应用系统所覆盖。这对苏派当代名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坚信:苏派当代名师一定能不断适应这个环境,能在时代的变革中进行理性的审视,并从中寻找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策略。事实证明,苏派当代名师的杰出代表不断实现了瓶颈的突破,而且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2008年11月23日,在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中央教科所等机构主办,《中国教师报》协办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美、英、日等中外专家们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情境教育在世界论坛上为中国争得了足可以自豪的话语权,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中国教育报》头版发表评论《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李吉林是中国第一位召开国际教育研讨会的小学教师,她的情境教育的“中国特色”成为苏派教育乃至是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发端于 1978 年,早于国际上情境认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提出。重要的是:通过 30 年的不懈实践和探索,中国的情境教育达到了足以回应世界的理论高度。李吉林引起国际教育同行的关注,并融入世界教育发展潮流,这对于中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2011年在广东深圳举行首届尝试学习理论国际研讨会。美国佛州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智能测量专家瓦格纳指出:“它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思想将学生推向前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创新”;尝试教学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实验之一”。日本国立横滨大学片桐重男教授指出:“尝试教学法先让儿童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给予指导,它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澳大利亚南澳州教育厅课程开发中心专家约翰·特纳指出:“我认为邱先生主张的尝试学习和澳大利亚许多学校里好的教学实践之间有很近的相似性,而据我所知,很多中国班级班额都很大,所以我认为邱先生的尝试学习方式更适合中国学校的实际情况”。如今,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研究,很多的教学论文已译成日文、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教育杂志上发表,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多次向海外作了报道。尝试教学理论已引起国际教育界的关注,已经走向了世界。

2011年5月,在江苏省太仓举办首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以“国际经验本土化的职教改革路径”为题,共同研究探讨了新时期“苏派”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2013年10月,江苏省“星海杯·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暨首届“苏派”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大数据视野下,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苏派当代名师开拓了全景式的视野,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背景、新坐标和新视角。为此,很多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已经逐步走向了世界,具备了世界水准,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苏派声音”“中国声音”。 苏派当代名师走向世界,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大数据视野下,当代苏派名师与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暗合

当下,苏派当代名师的时代影响已经超出了江苏,影响了全国,乃至世界。剖析原因,有很多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苏派当代名师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今天的世界上,脱离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就越来越难以理解教育的发展。在大数据视野下,我们更应有这样的国际视野和胸怀,因为教育改革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和拥抱世界的历程。苏派当代名师的教育改革同样需要拥抱世界,与世界教育改革接轨。

1.苏派当代名师的核心素养占位国际视野

拥有了大数据这一核心素养,也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教育革命的真正原因就是大数据。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自我实现、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变,而不是人才的复制。大数据时代,教育所发生的革命,并不是传统的课堂搬上在线,而是及时解放了人们原有的天分。对于苏派当代名师来说,这是一个教育教学大转变的时代,可以根据大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知识,增长新智慧,创造新价值。美国学者戴维·霍尔在《大转折时代》中提出,到2015年,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改变高等教育的面貌,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因此探索一种适合于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也是生活和思维大转折时代所亟需的。

借助数据的力量,教育正在走上个性化学习普及的时代。所以,课堂教学变革关键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节奏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前进。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最重大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们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丰富,每个学生和教师每天都在生产着各种各样的数据,当数据达到一定级别后,就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分析挖掘工作,苏派当代名师代表洪够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洪老师对教育数据以及数据分析的兴趣源自2000年,相对今天来说,他的思维是超前的,用比尔·盖茨的话说“预见了教育的未来”。他“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提升教学品质”就是最好的典范,“对于数据的分析还远远不止这些,它令我开始了教学改革之旅。”不仅如此,他还“让学生学会积累自己的学习数据,分析自己的学习数据,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分析”。总所周知,在大数据时代,学习分析是为了预测和指导人们的学习,通过收集学习者产生的数据以及分析计算数据模型,来发现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关联。利用数据挖掘、数据揭示与数据建模的优势来改善对教与学的理解,从而为个别学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即解放。”10多年以前,苏派当代名师就通晓这个道理,应该说苏派名师的课堂改革是一直走在教改的前列,且与世界的教育教学改革契合。

为何会如此吻合且有着超前意识?这应该说与苏派当代名师的综合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前面所阐述的苏派当代名师的结构分析及社会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江苏教育的发展速度之快,社会影响之大,也正因为如此,苏派当代名师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江苏大地,而是放眼全国,瞄准国际,与时俱进,中西贯通,不断丰盈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在大数据视野下,大数据已经逐步成为了苏派当代名师的核心素养,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从大数据中提取价值的5种主要技术:预测、聚类、相关性挖掘、升华人的判断和用模式继续发现。将数据转变为信息、知识,并为教学决策、学习优化服务,目前这已经成为苏派当代名师所关注与实践着的新内容。这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苏派当代名师在国际教育改革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不仅拥有了国际教育改革视野,也具备了适应国际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当下,苏派当代名师在具备了传统的教学功底之外,还与时俱进,在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艺术修养和批判思维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修养。大数据视野下,这些新的教学素养与传统教学素养融为一体,不仅拓展了苏派当代名师的关于教学最优化的国际视野,还促进了苏派当代名师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苏派当代名师的教学改革暗含国际元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教育元素全球流动,教育资源全球配置,教育手段日新月异,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高频点击的热点话题。苏派当代名师深谙这一发展的需求趋势,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将很多国际教育元素引进了中国,融进了富有本土化色彩的课堂教学改革当中。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借鉴和引进了西方心理学的“尝试错误”,胡百良的“分层教学”借鉴了美国的能力教学,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借鉴了英语教学的“情境”,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情于景”相结合,而据课程论和教学论专家称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暗合现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目前,我国对“核心素养”这个国际元素已经越来越重视起来。以“核心素养”为检索词,“篇名”搜索为条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10日,有关我国“核心素养”(主题=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与其主题精确匹配的有68篇,其中包括4条报道。CNKI检索结果显示,从年份分布来看,2011年3篇,2012年3篇,2013年13篇,2014年30篇,2015年19篇,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已经越来越被重视。

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是教育理念的改变,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校长姚虎雄于2014年《人民教育》第14期刊发《回到常识:再谈“素养为重”》的文章,就是围绕“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等三个方面,结合学校开展的“一师一卷”的教育改革,指出:“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民教育》2014年第21期以《一所小学从评价改革到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为题,介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一师一卷”评价改革的成功案例,揭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刊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育局柳夕浪关于《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对素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理清了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在这之后,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撰写《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发表在《中国教师报》……苏派当代名师关于“核心素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此可见,苏派当代名师的课堂教学已经将国际元素——“核心素养”完全融入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此基础上微课、慕课、“互联网+”等走进苏派当代名师视界,苏派当代名师有机地将中国文化、国际潮流融为一体,正改变着江苏“苏派教育”的新思维。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大数据视野下,教育改革的国际融通与暗合。所以,如果说大数据把全球卷入以数据、数据分析与预测为特征的时代,那么当下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程、“互联网+”等则是大数据视野下,教育教学变革的前奏,苏派当代名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暗合了这些时代的、国际的元素在里面,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资源观、教学观、发展观要发生改变,要与国际教育改革潮流接轨。

3.苏派当代名师的改革成果推动国际改革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曾指出:近几十年来,教育革新最积极的领域之一是个性化教学。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应该是对学生而言,学校知道其在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并以可以接受的价格,经由喜好的渠道对其进行最优质的服务;对学校而言,在合适的时间通过适当的渠道,对目标群体以合理的代价完成最优质的服务。大数据视野下,教育的革新更应该立足技术本位立场,突出人的积极作用。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中国已经走出自己的历史而进入了世界的历史,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著名教学论专家裴娣娜曾评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将科学与人文统整,实现了对教育过程人文、艺术地把握,实现了对传统知识观的超越,实现了对工具性教学观的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卓晴君曾评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李吉林同志主持的课题积极顺应国际基础教育的趋势,坚持不懈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于时代气息的素质教育模式,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境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在许多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独特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对江苏省乃至全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促进儿童素质的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李吉林同志开创性的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Jane Medwell(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曾评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李吉林老师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成功建立在长期实际工作的基础之上,她的工作开创了教育研究的传统。我们认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研究对英国和全世界的儿童教育都是一种启发。”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李老师又把理论探求的目光投向了国际上最尖端的“脑科学”,寻求“情境教育”新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力量让李吉林老师的改革成果同时也影响了世界?我们相信通过下面一些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我们是可以洞察其中原因的。李吉林老师从1984年1月出版第一本《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到2013年3月出版《情境教育三部曲》,期间共写了10本著作,这其中还不包括《李吉林文集》(八卷本),累计达1000万字。其中从1981年——2013年,在《教育研究》等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累计百余篇,具体统计见下表。

表10:李吉林从1981年-2013年,在《教育研究》等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统计情况(单位:篇)

作为教师,能在《教育研究》和《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就很了不起了,但是李吉林老师在30多年间,仅在这五个报刊杂志上就发表87篇学术论文。其中《情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情境课程的孕育、建构、发展》分别获2010年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0年3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4年,《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又一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名……凝聚李吉林30年的心血,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终于得以构建。如今,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刻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而且推动了国际教学的改革。对此我们也发现了,李吉林为情境教育探索30多年,实际上是在探索、研究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那就是: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

以前,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国际教育理论界很少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教育在世界教育界中缺少话语权,更别谈什么影响世界教育教学改革了。但随着中国的伟大复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已取得骄人成绩,各具特色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经验不断涌现,并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情境教育”及“尝试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仅契合了国际改革潮流,同时也弥补了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空白。如果说“技术的力量在于改变世界”,那么人的力量一定能改变一切。技术是掌握在人手中的,苏派当代名师拥有技术,更拥有智慧,拥有走向国际的大视野、大技术,大智慧。今天有许多社会条件是前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处在这样的时代,不仅应当多出几位教育家,更应尽快摆脱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的落后状况,尽快与世界先进国家站在同一平台上交流与对话。苏派当代名师的成果要走向世界,苏派当代名师这个“人”也同样要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学术界“这一个”的代表。

三、唤醒成长自觉,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使命

大数据视野下,未来将是大数据驱动学习的新时代。所有的大数据技术将把人与人、人与世界联接起来,未来将成为一个混合人和技术共同进步的“混合时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国际化就显得日益重要,如何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我国本土化的教育实践进行嫁接与融合?“挖掘教育数据‘潜能’的世界行动”已经展开!大数据视野下,教育正在走向个性化学习普及的时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应主要面向于服务与创新。发现与挖掘知识、探索联系及总结规律会逐渐被视为大数据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全世界的教育改革正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

大数据视野的背后最终是人的问题。唤醒人的成长的自觉,是苏派当代名师在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2] 金连平.论特级教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

[3] 张俊平.名师的教学主张(上下)[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

[4]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斯·库克耶著;赵中建,张燕南(译).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5]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斯·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于思维的大变革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6] 陈平.一群突围在中间地带的“江南剑客”——苏派名师崛起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4,27:43-47.

[7] 孔陶,陈玉驹,王惠,徐芳.一场震撼视听的教育盛宴——首届“苏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暨“苏派教学”高层论坛侧记[J].江苏教育,2011,02:28-30.

[8] 沈健.时代呼唤“苏派名师”和“苏派教学”[J].江苏教育,2010,Z1:8-9.

[9] 王金涛.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表达与启示[J].江苏教育,2014,09:30-32.

[10] 曹春华.苏派教学:“江苏创造”的价值坚守与范式转型——兼论“苏派教学”的时代命题[J].江苏教育,2014,43:35-38.

[11] 曹春华.苏派教学:江苏教育精神的实践表达——试以典型现象为例考察“苏派教学”的实践品格[J].江苏教育,2013,03:29-32.

[12] 杨九俊.试说“苏派教学”的基本成因[J].江苏教育,2011,Z1:6-9.

[13] 张俊平.“苏派”教育研究与宣传[J].江苏教育宣传,2013,01:39-44.

[14] 顾冠华.打造苏派教学品牌,力推名师名家成长[J].江苏教育,2010,Z1:1.

[15] 成尚荣.苏派与苏派研究[J].江苏教育,2010,14:7-11.

[16] 成尚荣.苏派的教学风格[J].江苏教育,2010,Z1:10-14.

[17] 方健华.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空间与路径——以江苏名师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7,Z1:52-55+59.

[18] 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1-5.

[19]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用大数据改变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杏坛高议文化讲坛的演讲[J]. 世界教育信息,2014,24:3-6.

[20] 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6:11-17.

[21] 张学敏.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J].电子世界,2014,16:5-6.

[22] 赵中建,张燕南.与大数据同行的学习与教育——《大数据时代》作者舍恩伯格教授和库克耶先生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2:3-9.

[23] 解运洲.“互联网+”时代,影响到你了吗?[J].上海质量,2015,03:18-19.

[24] 张渝江.迎接大数据给教育带来的挑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26-29.

[25] 顾小清,黄景碧,朱元锟,袁成坤.让数据说话:决策支持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10,05:99-106.

[26] 顾小清,林仕丽,袁海军.教育数据30年:从CMI到DDDM[J].电化教育研究,2010,09:55-63.

[27] 沈学珺.大数据对教育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3,09:9-13.

[28] 朱莉.论大数据如何改变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4,06:5-7.

[29] 顾小清,张进良,蔡慧英.学习分析:正在浮现中的数据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012,01:18-25.

[30] 唐亮.大数据时代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基础教育课程,2014,15:24-29.

[31] 吴晓威,陈旭远.“大数据”理念的教育应用与中国教育改革——从数据分类到证据转化的机遇识别[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06:168-171.

[32] 高书国.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困惑——教育研究的数据困境[J].教育科学研究,2015,01:24-30.

[33] 刘志军,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4,03:53-63.

[34] 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4,08:13-19.

[35] 洪劬颉.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提升教学品质[J].江苏教育研究,2014,23:69-73.

[36] 梁文鑫.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将迎来真正的变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14-16.

[37] 焦欣然.大数据时代下的因材施教[J]. 青年作家,2014,18:72.

[38] 王敏勤.中国基础教育当代名家名师分布情况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4:77-80.

[39] 金陵叙事.Khan在TED的演讲和与比尔·盖茨的对话[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11vo4.html,2013-05-16.

作者:王金涛

优化教育教学特性论文 篇2:

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从系统论的角度讲,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调整和优化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控制和改善影响教学系统的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系统的功能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学系统的结构和要素以及现行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探析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系统论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而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各要素不是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可以产生各要素在独立状态下所不能产生的整体功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调整和优化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控制和改善影响教学系统的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系统的功能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高校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和要素分析

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种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论的基本特征是: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系统整体质的规定性不等于要素质的规定性之和,又与要素性质有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一个功能良好的系统应该是个体活跃、整体和谐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由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能在相互制约中做自我规范和自我调整,于是就有了共同的努力方向,因而各自心情舒畅,才能使各要素活跃起来,和谐起来,所以各要素的“自然质”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并转化成“系统质”,才能使系统的功能发挥最大效能。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参与到这个过程并起作用的要素很多,高校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要素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系统是这些要素矛盾统一性的具体体现。在这样复杂的多要素构成的教学系统里,教学的整体功能是参与教学过程的全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优化组合效应。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客观要素(对受教育者来说),诸如教师、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学校的管理机制及其运行操作、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集体对个体的影响、教学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等,都看作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外因和必要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因(心里内部矛盾)发展规律时,才能起作用。学生的自身内部原因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认知能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情感、意志等人格要素和意识倾向等,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教育发展的主体,是事物发展的内因起决定作用这一哲学原理在教育过程中规律性的反应。为了使外因快速高效地发挥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内因发展变化,就必须使所有的教育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从而促使学生最好最快地和谐发展。

二、现行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行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和教学评价不够科学三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依然严重;课程封闭的刚性模式依然存在,学科专业之间、院校之间、国内外之间相互借鉴开放不够;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不合适;课程编制还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供选修的课程少,在选修课内容的选择上,只囿于本学科及邻近学科方面的选择,学科跨度小,未能真正实现自由选课的目的;如何科学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

(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现阶段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依然严重;教师更多地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理论传授,轻实践环节;强调学生共性培养,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以“讲授法”为主,上课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注入式的讲授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思维模式简单化,不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比较少,导致教学中缺乏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第二课堂开展不够,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社会参观见学、实习见学的渠道不够畅通。

(三)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高校研究生教育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侧重对教师教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这就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为了评价一味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课件的完美性而忽视学生是否从中真正学到了知识、受到了启发、发展了能力,这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育理念;学业评价不科学,在评价指标上,对综合能力的测定不够;在试卷内容设计上,多知识水平的考查,少综合素质的检测;考题和评分标准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对检验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则注意不够;有些科目以课程论文作为考试方式,学生负责上交论文,而教师只是负责出分数,这种缺乏反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

三、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并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各要素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各要素都能活跃起来,协调起来,和谐起来,才能使教育系统的功能得到最佳发挥。

(一)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整体优化

贝塔朗菲把系统科学界定为关于整体性的科学,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属性。作为系统的事物必定整体地存在,整体地运行,整体地延续,整体地跟其他事物发生关联,整体地演化,整体地消亡,呈现出一系列整体特性。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只有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才能保证其成功实施。

1、整体规划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内容

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向学生传授全面整体的教育内容。课程是教学的蓝图。研究教学内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价值取向几方面来探讨。课程目标着眼于培养德、智、军、体和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创新型人才;课程结构向多元化、综合化和弹性化方向发展,合理规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课程内容方面要增强课程的时代性,采取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减少课程编制的主观随意性,增强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下大力搞好课程大纲制定和教材编写,注重学科内容,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共同基础、专业能力、创新实践、综合扩展等模块,构建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和补休课相配合,自然、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价值既重视功利性又强调非功利性,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促进个性的不断完善。

2、优化组合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是高校研究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渐增强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用结合、创新发展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循规蹈矩与强制灌输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为提高教学效率,努力谋求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主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合作学习,集体攻关;教师教学内容的讲授不再以求体系完整,从头到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目标,而是精讲,突出重点,其余部分让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弘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其明确的学习目的和高度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使其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地激发和增强,尊重学生的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学术观点,提供各种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推荐各种参考文献,以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加工、归纳、评析,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科学构建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评价观念,包括正确的整体观、素质观、人才观、学生观、发展观和教学观等;其次要制定一套标准合理的、内容全面的科学评价标准;再次,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评价组织机制,以便及时地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导向,打破传统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评价方法,建立能充分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评制度。采用课程卷面成绩与各学科相应研究型课程成绩相结合、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课堂发言的质量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相结合、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力争使考评成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检测。同时,加大教学评价的反馈力度,不仅要把教学评价的结果向上反映给学校相应机关以便及时调整改进评价方案,而且要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以便学生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二)增强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需要并能够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能力和属性。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保持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才能趋于有序,保持活力。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应致力于建设一支观念新、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运用系统论原理,实现教师工作安排的最优化,合理搭配,开放办学,从各个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外聘专家教授,从公司、工厂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院校来传经送宝,注重发挥导师组的优势,使教师互补长短,保持动态稳定,实现最佳组合。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还有赖于高校创造的有利环境条件,特别是人才选拔机制、升学筛选制度和人才任用制度等方面,这些方面应体现出以能力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坚持开放性,就应看到高校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从而发现问题,优化条件,形成有利于实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外部大气候和内部小气候,积极营造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和谐环境。不难看出,实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决非高校孤军奋战所能奏效,单纯的课堂教学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完成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重任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要求开通高校研究生校际之间选课的渠道;拓宽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厂矿参观见学、实习见学的渠道,充分调动各社会部门的积极参与,构建有机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精心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构建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大支柱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真正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和社团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统一的、整体的教育网络,发挥整体功能,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创设以高校教育为主体、社会实践和自主教育为两翼,统一协调、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标。

(三)把握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的协调性

系统由若干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结合到一个预定的共同目标上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统一整体,系统各要素是为了达到系统的一定目标而协调活动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应认真研究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出其中合理的“度”,把握好“度”,才能使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各要素有机整合成一个效能最佳的完整结构,这是搞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关键。要把握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系统的协调性,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一是考试与发展的关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考试是不行的,但考得过多,或以考试分数衡量一切,是背离研究生教育的宗旨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但不是要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之适时、适度和适体,使考试为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服务,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二是教与学的关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有赖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有赖于教师的教,教应起主导作用。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教是为了学,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自由思想、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赋予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思想的自由空间,允许多元思维并存,为学生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三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是发展性教学,是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但它不排除培养学生的共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建立于合理的共性基础上的,高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四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施是课内与课外的统一过程,单纯的课堂教学或过度的课外活动都是片面的。课内侧重于集体形式的教育,课外则可较多地注重个别化教育。二者应协调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并重。

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它同其他系统一样具有整体功能性、协调性和开放性特点。教学的整体功能既不能归因于教师,也不能归因于学生,而要归因于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整体功能。探索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规律,能有效促进最佳教育动力结构效能的产生,推动教育过程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关宏 伍湘辉

优化教育教学特性论文 篇3:

能力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基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市场需求脱轨与能力培养单一,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及其趋向,探索更宽广培养理念、更全面学科支撑并具备专业特色融合培养的多样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CDIO、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底层架构的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对象,探讨创新创业教育适用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路径,侧重分析能力导向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架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导向;教学一体化;CDIO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3.012

中国人民大学《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但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对自己帮助非常大的比例还不到20%”[1]。双创政策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动机和行动大幅增加,但依然面临人才创业需求脱轨与能力培养单一等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业行动的支撑力度不足。按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到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2]的要求,探索更宽广培养理念、更全面学科支撑并具备专业特色融合培养的多样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具有紧迫性,以CDIO、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底层架构的能力导向一体化建设模式作为可供借鉴的模式之一,对于探索打造系统化、模块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开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及其趋向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集聚地,理应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等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断孵化和支持有创业潜力的项目,引领社会创新创业的潮流。从1998年清华大学首开高校创业教育先河,到2015年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的“双创”国家行动,在不断借鉴国外创业教育模式和探索国内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上,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概念、探索到逐步趋向成熟,在教育理念、学科支撑、教育模式等方面不断总结,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深入改革奠定基础。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构建与拓展

教育理念是教育目的、目标和核心价值的凝练,“只有首先确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形成具体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对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其他构成要素进行指导和设计”。[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提炼和完善,如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归纳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外在需求。崔益虎等(2016)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微观层面是职业教育新层次、在中观层面是素质教育的新拓展、在宏观视角是教育理念的更新[4],将创新创业教育总结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实人才培养理念的内在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正是在外在需求和内在要求的双重张力作用下,日益成为一种具有更宽广视野的基础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如何有效嵌入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呢?它既可能全方位地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成为其基础素质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支持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和实践体系。它既可以以专门培养创客、创业企业家型实干人才为导向,也可以以系统培育具有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学术型、职业型人才为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既具有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的一般性,更突出其对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的引领,这种基础性的教育理念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需求与创业学学科体系的兴起

健全的学科体系是开展专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教育既起源于实践需求,也完善于创业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建构和完善。1987年创业学被美国管理学会正式纳入管理学科,之后不断寻求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支撑,“通过采用技术方法创造知识,从解释独特现象向创建独特理论、建立独立学科方向发展”[5]。创业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美国等西方国家创业教育模式的不断迭代和升级,涌现了百森商学院等专门创业教育机构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创业型大学。在我国双创政策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迫切需要创业学,创业学迫切需要上升为创业学学科体系以指导创业教育与实践”[6]。但是专业化的核心是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对象,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促使创业学学科体系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适应。

创业学具备成为学科知识体系的可能性,创业学学科体系的兴起是人类创业实践的必然结果,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需要创业学学科体系的支撑。但目前国内创业学研究集中在吸收国外以蒂蒙斯为代表的西方创业理论,和归纳不同高校、地方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形成的众多模式。可以说,国内创业学学科体系将伴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趋于全面完善,更全面的创业学学科体系将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趋于特色化、多样化

创业教育模式的形成基于不同培养目标下对于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的差异性。美国高校目前形成了“以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及创业教育师资和研究者为目标的聚焦模式、以面向全校学生培养跨学科和高度化为目标的磁石模式、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目标的辐射模式,以及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课程模式 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混合模式。”[7]国内高校从早期的创业竞赛、高校自发开设的创业素质课,到团中央的KAB课程体系、人社部引进的SIYB培训体系、教育部《创业基础》课程,再到借鉴美国以磁石模式为主的创业教育模式,普遍通过管理学院、商学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此外,还以多种组织形式开展学位培养、课程认证、创业孵化、创业活动、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模式。胡超(2016)认为在组织模式上“可归纳为独立学院模式、学院依附模式和多部门协作模式三种类型”[8],李伟铭等(2013)认为培养方式上“衍生出‘理论+案例’模式、‘仿真+平台’模式、‘指导+實践’模式、‘专业+创业’模式等不同类型”[9],徐颖云等(2016)认为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互动讨论式教育模式、创业计划竞赛、先模拟后实践模式、大学生参与管理培养模式。”[10]此外,毛荟等(2016)通过文献分析对特色典型经验进行总结认为当前存在创业教育模式存在“四类论”“三类论”“二类论”等多种分类[11]。

这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既是当前高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百花齐放的表现,也是基于不同培养目标、教育层次和资源供给能力而形成的差异化形态。相较于少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呈现体系化和专业化,大多数高校需要进一步提炼教育模式—综合高校实际、社会需求和创业教育实践,更加注重意识和思维的培养,更加注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实现创业教育的底层架构和专业融合,探索构建具有专业特色融合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二、能力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教学体系模式实践路径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学科支撑、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趋向,尤其是以教学体系改革为核心。因此,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中心环节,要不断借鉴已有成果、不断深化机制创新,形成可供推广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合肥工业大学基于CDIO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不断探索并已逐步推广的一种教学体系和模式,“建立在与培养目标一致的基础上,通过测评检验教学成果,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从而形成可检测、可控制的闭环教学体系。”[12]它既借鉴CDIO模式“使学科教学与工程项目实践达到契合,以期实现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与科学化的项目实践于一体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13],又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对于通用能力与行业能力并重、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其核心是围绕学生能力培养,集成教学中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质量提升”。

(一)创新创业教育适用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

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以CDIO模式为底层架构,CDIO模式作为一种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全过程为载体,以项目实现为教育组织原则,让学生在趋近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这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项目化培养模式符合高校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和组织原则。华东理工大学的涂善东等(2008)借鉴 CDIO模式“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全过程,提出“构思—策划—模拟—运作”的创业教育模式(CSSO),并仿照CDIO模式设计培养目标、大纲、导则[14],成为CDIO模式适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初步实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特性,其核心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创业态度、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技能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更加适用以创业项目为载体的全过程培养,从创意—创新—创业的逻辑过程和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创业行动—创业反思的实践路径,都可以适用CDIO模式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在CDIO模式基础上更加注重通用能力和行业能力的目标设定、课程教学体系的项目聚焦和教学体系的不断改进,对于探索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的特色化、教学课程的体系化和教学改进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是适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之一。

(二)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适用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且通过吸收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师资标准、改进机制方面的有益探索,进一步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体制机制。

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高校呈现基础素质教育到高级专业教育的多层次性结构,根据2 0 1 2年教育部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中“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15]的教学原则,结合高校教育战略和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适当超前的培养目标。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聚焦性,通过课程地图和课程关系图的构建,聚焦能力培养中的核心部分和其他外延,并通过课程大纲阐释课程价值和内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实践属性的基础教育,如何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与不同高校的定位、师资和其他资源供给存在关联性,但需要经过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方向的改革标准,才能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课程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创业实训、创业实践,甚至于创业孵化,都是高校创新创业在高层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进一步根据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工程项目全程化的要求,按照创业项目全过程的思路,注重实践教学平台和载体的创新,在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闭环模式的循环机制是教学改进体系,通过多主体的评估发现不足并加以修订,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在教学改进方面主要依赖已有的教学评估手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改进体系,需要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之初就设计符合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进体系。

(三)能力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教学课程架构

课程建设是能力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核心和重点。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集中在通识教育部分,未能将创业作为一门具备能力导向的项目化、专业化教育体系。国内也有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以创业学院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面向有创业意向学生的“系统教育”、面向有创业目标学生的“重点教育”以及面向创业实践学生的“实践教育”四个层次,打造“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值得借鉴和肯定。本文按照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要求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提出构建导论课—创业通识教育—专业融合创业教育—创业专业教育—创业实践教育的逻辑闭环(见下图),将每个环节的课程都按照一定的能力标准来开设,并提供给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修读。

创新创业导论课可以根据不同高校创业培养目的和培养目标来制定,总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系统阐释本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作为必修课。

创业通识教育按照創新创业教育作为实践属性的基础教育理念,旨在推动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的普及,针对有创业动机的同学提供创业基本知识,是当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创业教育形态,侧重创业意识(如创意思维概论等课程)和创业知识(如创业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以一种开放式的目标设定供全体学生选修。

专业融合创业教育则侧重于以专业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方向设定,开设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将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甚至可以通过系统学习若干课程获得创业教育修读证明。

创业专业教育是面向创业学或以创业为培养方向的学位教育,例如创业学本科专业和创业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或者MBA教育等。通过系统的创业专业理论学习,具备从事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的能力。

在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双重驱动下,高校在更高能力设定基础上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围绕创业项目运作的实际要求,通过封闭式的创业实训课、实战性的创业孵化培育等多种载体,实现创業教育从意识、能力到实践的不同能力导向的一体化培养。

三、小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整合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以及自我学习、持续发现和创新知识的能力”[16],能力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在最新教育理念、学科支撑和众多创业实践模式基础上,以能力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创业项目过程为思路,以能力导向一体化的标准打造系统化、模块化、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开放体系。下一步应当深入探讨具体的课程地图和教学改进体系,针对不同目标和能力的学生群体开展多层次、开放式、多样化的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融合、协同培养等多种载体和方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婀娜.创新创业教育,亟需“升级版[N].人民日报,2017-01-0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13.

[3]詹一虹,周雨城.创客运动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6(5):153-158.

[4]崔益虎,刘运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意蕴与改革路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3):99-103.

[5]刘沁玲.中国创业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方向[J].科学学研究,2008(4):702-709.

[6]席升阳.“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5):98-100.

[7]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9-53.

[8]胡超,苌庆辉.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新模式的构建设想—基于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的比较[J].高校教育管理,2016(1):80-85.

[9]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 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10]徐颖云,蒋春美.产学研高度契合的创业教育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3):1-3.

[11]毛荟,何云峰,王宁.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回顾与理性审思[J].重庆高教研究,2016(4):24-29.

[12]苏馈足,胡真虎,王伟,等.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94-95.

[13]胡兴志,丁飞己,王纪坤.从CDIO教学大纲变动看CDIO课程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89-192.

[14]涂善东.以创新实践为导向构建新型创业教育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8(4):1-4.

[15]教育部办公厅.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208/140455.html,2012-08-01.

[16]洪大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7-49.

(责任编辑:蒲应秋)

作者:夏群 吴玉兰

上一篇:高校教师教学评估论文下一篇:油画创作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