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育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24

“生命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为之去努力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国,至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理念才传入我国,为广大教育学者关注并熟知。小学阶段是学生探索生命价值、形成正确生命观念的初始阶段,在该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优化教育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化教育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1: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摘  要】生本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让我国素质教育有更加充足的动力,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改变教学策略,针对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优化、创新,让阅读教学跟上时代潮流,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很多新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被开发出来并被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生本教育理念为其中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应当针对阅读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以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性,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顾名思义,生本教育即以学生为本。这是一种真正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一切以学生为主。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知识和技能,还能感受到学习乐趣,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当改变过去的教师本位理念,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此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基于生本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一)教学过程遵循少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生本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所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直接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解读灌输给学生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少讲多练”的教学原则。换言之,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发挥自身的辅导作用,而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多说,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我看来,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尽量采取“多问”策略,然后找不同的学生解读。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讲解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是谁称的象?为什么要去称象?是如何称的象?”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质疑、思考。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从文中去寻找答案。这些是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标、针对性地阅读,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讲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复述,在学生复述的时候根据学生复述的内容进行完善和补充。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为“配角”,学生为“主角”,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翁”意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还能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阅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以坚持学生为本创新阅读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小學生认知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等诸多原因,语文教师习惯性一言堂,将自己对字词、句子以及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或寓意的解读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下去学习,思维、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均受到限制。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对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体现。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基于自愿扮演的原则,让学生分别扮演壁虎、老牛、燕子、鱼儿等小动物。可以直接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对话,也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进行改编,以课本情景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而且想象力丰富。在角色演绎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思考角色的内心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合适的动作、神态,配上相应的台词将其表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自我鉴赏、自主阅读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等得到有效培养。

(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改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生本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生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上。语文教师除了做好智育工作,还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渗透德育、美育等教育内容,从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德育,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生心智不成熟,个性、品质等各个方面有极强的可塑性,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关键时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实现智育与德育并举,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人们用软件复原的圆明园3D效果图给学生呈现出来,同时将现如今被毁灭后圆明园的颓败景象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将圆明园被毁的历史原因等背景知识通过视频或者口述的方式给学生介绍,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三、结语

生本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虽然其优势不能直接通过学生成绩体现出来,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如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这符合新课改倡导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理念有效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可以让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均发生积极变化。

参考文献:

[1]刘柳.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林 娟)

作者:赵金川

优化教育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2:

生命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路径优化研究

“生命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为之去努力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国,至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理念才传入我国,为广大教育学者关注并熟知。小学阶段是学生探索生命价值、形成正确生命观念的初始阶段,在该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最能契合生命教育的需要,但“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生命意识匮乏、主体选择不足、生命体验缺失等弊端”。为此,张庆永等学者提出,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情感因子和生命素材,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文本中,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引导学生关心自然和生命的精神养料,但童话却是最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文学体裁。本文力求通过优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过程,借助童话教学更好地融入生命教育理念,传达生命思想,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思考生命,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完整的生命观。

一、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童话选文题材配置

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48篇童话选文,但从各学段童话选文的数量分布来看,所有童话选文都集中在中低学段,而且有47篇集中在一、二、三年级,五、六年级的童话选文则是完全空白的。可见,不同学段童话选文分布是不平衡的。虽然,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他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所谓的童话世界并不存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寻童话世界里的美好情境,发掘童话里蕴涵的丰富生命意义。因此,应遵循不同学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真实诉求,合理配置高、中、低学段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文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学段小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选取合适的童话选文题材,衔接好不同学段的童话作品。

一般而言,小学低段可选取一些兼具游戏性和趣味性,童话代入感较强、表达比较直白的选文,主体思想应围绕“生命认知”展开,比如《小马过河》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快适应低年级的学习生活。中段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逐步提高,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适当增加一些更具真实性且蕴含浅显道理的选文,主体思想应围绕“生命情感”展开,比如《骄傲的孔雀》等。高段学生对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形式上他们更适合童话诗和童话剧等文本类型,在内容上他们可以接触“失败”“悲伤”,甚至“死亡”等沉重的生命话题,主体思想应围绕“生命思考”展开,比如《海的女儿》等。

二、围绕生命要素建立思维导图,构建学生自身生命认知体系

在阅读教学中,围绕生命要素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建立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生命主题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线条、颜色、数字、符码等建立起记忆链接,构建出放射性立体结构,帮助小学生对生命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体系,直观地理解童话选文中所蕴含的生命主题与价值。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围绕生命要素建立思维导图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

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小蝌蚪从出生到变成青蛙和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整个过程中的关键人物、语言的描写,抓住“长出、变短”等词语,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小蝌蚪的生命形态,想象小蝌蚪生命成长的历程。同时,教师可通过课堂表演或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对生命要素词汇进行讲解,向学生展示生命成长的规律,帮助学生体悟生命背后的强大力量,并对生命形成、发展、消逝的历程进行深入思考。

三、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生命情感体验

在生命教育中,仅仅帮助小学生构建自身的生命认知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他们学会体验生命的丰富情感。童话世界充满奇幻色彩,要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除通过教师语言引导激发学生想象力外,还可借助音乐、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閱读童话选文后,可以借助视频来再现故事情境。

如《我是一只小虫子》这篇童话的教学,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观看虫子惊险的生活,体会为什么小虫子的伙伴们觉得“当一只虫子一点也不好”,再通过视频走入虫子多彩而快乐的生活,感受当一只虫子的快乐。这样的多媒体动画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和深入体会。由于童话选文的内容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借助合适的媒介和道具,再现童话世界的奇幻魅力,让学生在创设情境的浸润中习得生命知识、体悟生命情感。虽然,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已有几十篇童话选文,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还可选择合适的课外童话作品进行拓展和补充,从而保证小学生获得最为充分和恰当的生命教育。其中,要注意选择一些经典的童话作品,比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王尔德童话》《绿野仙踪》等在世界童话宝库中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泛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童话,小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各种生命形式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引起他们的共感、共情与共鸣,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唤醒学生生命实践自觉

由生命认知到生命情感体验再到生命自觉实践,构成了生命教育的全过程,唤醒学生生命实践的自觉才是童话教学的最终目的。在童话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舞台剧、话剧等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在扮演各种童话角色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自身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充分表现他们的心理变化,演绎他们的内心情感,在这种共情性的表演中使学生真切地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自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并让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观念沉淀到日常生命行为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摒弃那些不良的生命行为。在课堂之外,大自然给予了生命行为实践广阔的空间。大自然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其中的花草鱼虫、山川河流无不蕴含着生命的因素。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教育学家伽德纳说,观察大自然也是智慧的一种。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郊游、研学旅行等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和千变万化的生命现象,并从中感悟如何爱护大自然的生命智慧。被深植于学生内心的对大自然的爱,在现实生活中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生命行为。

“阅读童话的过程是学生逐渐形成对个体生命完整性认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童话为其呈现的丰富生命形态,理解每种生命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产生对世间万物生命的敬畏之心。”这才是童话教学发挥生命教育功能的应有之意。

【本文系2019年度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青年项目“基于PIRLS测评的宁夏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与阅读生态优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19NXJC05。】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五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作者:程丽娜

优化教育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研究

摘 要: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语文教育教学现状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不断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将德育教育与语文课堂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核心战略性举措。文章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了全面探析。

關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意义;渗透现状;优化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14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经过教研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发现将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改善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还能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能在教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孝顺父母、热爱尊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适当的有效指导,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二、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现状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目标不清晰

与智育教育相比,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目的是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德育课程核心素养,通过课程学习中德育内容的深入整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目前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仍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注重抓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应对考试检测,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位于智育教育之后,令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二)融入形式过于单一化而影响了融入效率

目前来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是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教育部门为改善当下教育教学现状做出的重要战略改革。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固化,在渗透过程中未能提高对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视度,在融入过程中采取的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整体有效性不高。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未从根本上深入探究德育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未能构建有效的桥梁,在融入时大多也只是根据课本内容对一些大道理进行生硬的讲解,文本与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不够,融合性就显得不自然,德育教育的整体实践性不强,预期实践目标便难以实现。

(三)现阶段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与智育教育德育教学工作相比,在进行德育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无法通过分数对实践效益进行评判,否则会导致德育教育功利化,在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的同时,预期的渗透目标也难以达成。经过对大量调研数据的分析可知,目前由于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机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对渗透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时,由于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德育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整体渗透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策略的基本概述

(一)深入挖掘语文素材,系统剖析教材蕴含的情感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工具,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在传统应试教育教学体系下极易被忽视,德育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效益难以提升。换言之,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及有效渗透时,深入挖掘语文素材,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情感,是现阶段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教育发展方向。

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些伟人生平及英雄事迹,结合当下国家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及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在将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为提升其道德文化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如在学习《詹天佑》时,教师可在讲解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詹天佑的生平事迹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提升小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为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材中还潜藏着我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成长和发育的初始阶段,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自身道德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例如“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通过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可知,父母虽然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但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在对上述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采取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说出父母让自己感动的三件事和自己为父母做的事,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伟大。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单元学习,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单元主题鲜明,人文内涵丰富。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趣味语文活动中,在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在查阅资料与主题演讲中,都能够做到辨别是非。教师合理地渗透、设计,关注到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提高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度,保证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成效,确保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性,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及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极为必要。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确保德育的有效渗透,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提高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度,在立足原有教学内容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出一个德育点,而后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避免因长篇大论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和抵触情绪,也为预期渗透效益的最大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事引导学生思考,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通过相关的德育教育多媒体影像资料的展现与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的分享,创设出育人的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在具体的听说读写中流露出来。

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需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系统化剖析,带领学生品析文本内容,了解其中包含的道德情感。如在《桃花心木》中有这样一段话——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而那些幸存的树苗,若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在教学时,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讲出自己读完这段话之后的感悟和体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度;而后运用幽默的语言,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传授语文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达到以悟促學,用品促悟,以悟延伸,升华情感的循环学习渗透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布置作业时,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化差异,为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以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盲目的自信心理,教师需采取分层的形式布置作业,对于德育渗透方面的渗透深度也一并在作业分层设计中加以体现。

(三)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看来,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且充满活力的氛围,由此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人格以及疏解不良心理情绪的基础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中畅所欲言,针对教师设计的德育节点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宽松而有趣味的课堂,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决定了上课的效果。教师在课堂内的驾驭引导,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积极探究的时间也非常有必要。小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学生的智力发挥与参与度空前,能够在德育节点处呈现各抒己见,敢于发言争论的现象。小学生天性纯真,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能够将身边的真善美和自己对相关事情的看法表达出来。教育工作者还要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疏导以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确保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从某方面讲不仅能从根本上为“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所以将其与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窦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及思考[J].课外语文(下),2015(4).

[2]沈于童,徐海华,张建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读书文摘,2014(16).

[3]邹晓玲,李志华,张鹏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赵毅

上一篇:大学生能力树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企业安全问题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