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理念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效教学”理论认为,衡量课堂有效性的标准就是“学生成长”。教师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教学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这可能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理念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理念教学论文 篇1:

智趣语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智趣课堂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并不断启发学生的智力,从而更好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智趣语文”教学理念并不只是字面表层的含义,不单单是“智”和“趣”的相加,而是指充满智慧的趣味性教学和充满趣味性的智慧教学两大方面。语文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智趣语文理念应用于语文写作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好地进行创新。本文就智趣语文理念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观念比较落后。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都是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语文写作在高考中占据着较大的分数比例,所以语文教师很容易盲目地进行应试式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加上教师自身的知识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对于高中生来说,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却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的写作内容相对比较空洞,有些甚至无从下手而感到厌倦。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和缺乏相关素材积累而被弱化。

二、智趣理念在高中语文写作中的应用

1.充满智慧的趣味性教学。智趣语文强调智慧和趣味,其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而打造充满智慧的趣味性教学氛围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关键。有趣的教学氛围能够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写作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在设计写作任务的时候,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给予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发挥,让学生深挖角度进行写作。

例如,在一次写作训练中,我曾经以“父母亲总是毫无怨言地为我们而操劳,他们百般呵护着我们成长,我感到......”为话题进行写作。通过具有开放性且更接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入手,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写作的有效性。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求学生写什么“高大上”的例子,或者引用什么典故实例等,这些真实的感受切实反映出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写作信心和欲望,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

2.充满趣味性的智慧教学。智慧教学是以学生兴趣为前提,并采取有趣的方式进行丰富教学,让智慧教学同时充满乐趣。智慧教学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智慧体现。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游戏教学形式、辩论赛形式等进行写作训练的融入,让学生理解写作的重点和精华,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

(1)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语文写作常用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拓展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積极性和活跃度。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形式,针对写作话题进行讨论探究,讨论的角度不同写作的内容也不同,增加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扩大写作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的教学案例《心音共鸣》的时候,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触动心灵的人或者事。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素材,如:一位妈妈抱着一个光头的小男孩,手里拿着“十元拥抱一次”的牌子,只为患有白血病的儿子筹款治病;在寒冷的冬天里,天还没亮环卫叔叔就开始打扫街道,而他的手已经冻到红彤彤,让学生看见图片后进行思考,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心情和讲解。

(2)想象式教学。语文写作的灵感来源于想象,想象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角度,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写作内容,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写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二《故都的秋》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一篇以秋天为主题的写作训练。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文中的话“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落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了,气味也没有了,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教师重点地把这些话进行讲述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适合这个场景的音乐,然后让学生进行联想,仿佛自己身临其境,感受一下秋天的美,从而更好地开展写作训练。当学生通过想象,对画面和情感的空白处进行一点点地填补,这些都是学生的写作信息,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的铺垫,找到写作的内容和情感抒发,成功摆脱了学生经常遇到的“无从入手”情况和状态。

总的来说,智趣语文理念教学是语文写作教学不错的选择,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兴趣和智慧作为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不断进行优化完善。语文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好教学的切入的时机和教学节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逐渐让学生爱上语文写作,并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和启发,推进语文写作教学的提升和进步。

[作者通联:江西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

作者:曾清华

语文理念教学论文 篇2:

高中语文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衡量课堂有效性的标准就是“学生成长”。教师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教学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这可能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性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衡量课堂有效性的标准就是“学生成长”。教学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这可能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 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明晰课堂价值

课堂价值取向不明晰, 教学目标模糊, 这几乎成为一些语文课的通病, 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师生的一问一答的热闹中流失了。因此,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明晰价值取向, 十分重要。一般认为, 课堂价值取向应建立在对教材、学生和课程总体目标的准确把握上。一方面,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教材要有多元理解, 有效调控教学目标, 以便适时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有深刻的把握。衡量课堂教学含金量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应该是: 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语文素养的积淀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等。

二、注重教学过程

如果随意截取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 从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 引导学生认知时教学程序混乱, 对话交流时思想不能深化, 甚至严重脱离文本而忽略对语文本质的理解, 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说教课等等。对此, 我的建议是: 用理性思维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想象和审美的过程, 终极目标是学生理解文本, 获得知识, 升华情感, 发展思维, 培养语文能力等。这中间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片段。

首先, 在课文整体操作上, 把握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顺序。比如, 对课文的分析, 就应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整体认识, 然后内部分析, 最后总体概括。而不应该一开始就纠缠于细枝末节的讲解。其次, 在片段操作上, 必须把握好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证统一,学生回答问题实质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应鼓励学生理解文本。再次, 在课堂进程中, “听”、“说”、“读”、“写”、“思”的活动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许多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靠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练”出来的。积极、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言语表达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能脱离课本进行空洞的说教和所谓的讨论。

三、转变教师角色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 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教师应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作者。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传授知识有其存在的必要, 但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 枯燥乏味, 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 学习主动性也逐渐丧失。这种仅仅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 长时间进行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成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 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 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 一讲到底。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 富有智慧, 最好有点幽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像“主持人”一样, 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

作为“主持人”, 要给学生思考提供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备知识”, 充分占有资料, 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能是孤立静态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课本中关于《左传》的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自然要备, 但还可以涉及“春秋无义战”、“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内容。谈写作手法、“皮里春秋”、处事方式、言语技巧等等。教师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甚至有点漫谈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而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四、构建平等机制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 个性千差万别, 民主意识也大大增强。我们应顺应时代要求, 研究学生特点, 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 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 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 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关键在于宽容。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 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个性特点,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建立师生交往的互动和对话的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 是当前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强调合作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应是平等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别差异,还存在知识经验的不足,这会给学习造成障碍。要使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有必要使学生个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使他们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得到互补,由整体发展到促进个体进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 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 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 还能体现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当然, 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 教师必须作一定的评价, 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 指出其不足, 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 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

六、改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 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 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 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 在交流意见的同时, 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 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新课程还要求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教师注意把握课堂导向、流程就可以了, 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真理。学会自己找路、走路。

总之, 我们认为, 在新课改中,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顾 青

语文理念教学论文 篇3:

用生态语文理念驱动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生态语文”是一种用生态理念去学习、教授、研究语文的教学新模式、新流派。针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弊端,生态语文理念能驱动教师积极探索语文课堂转型升级的路径,寻求教学方式的变革,在生“动”、生活、生长、“非证式”教学场景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生态场。

[关键词]生态语文;有效教学;核心素养

“生态语文”由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蔡明首先提出,是一种用生态理念去学习、教授、研究语文的教学新模式、新流派。他认为,语文教育就是要追求学生生命的样态、生活的状态和生长的姿态,三者间相互交叉、渗透。圆融互摄,使之在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淀、历练、探究并呈现出可人的动态美、丰富的情态美和强大的意态美。[1]

生态语文的关键在于其“生态”性,而“生态”的本质就是遵循规律,遵循教育教学的共同规律,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运用生态语文理念,能够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寻求语文课堂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语文教学范式的变革,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更高层次。

一、在“基于学生”的生态理念下打造“生‘动’性”生本课堂

生态语文的首要基本理念是“基于学生”,就是要遵循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关注学生兴趣、理解学生意愿,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在学生习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蔡明认为:“生态语文教育是以学生的主动、生动、能动为表征,师生共同营造求真、求美、求新的多形式、多角度、多元化的语文读写的生态场。”课堂上学生不愿、不敢、不能主动参与学习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导致“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要落实“基于学生”这一理念打造生本课堂,必须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让聆听启动、笔头画动、语言灵动、思维跳动、情感涌动,学生才能参与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课堂的有效性也能得到足够保证。

为让“生‘动’性”生本课堂的打造成为有效教学的先行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学要生动有趣,让课堂动“听”,鼓励学生认真听讲,学会倾听并领会师生的见解。在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对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进行把握,提升发现能力;二是让学生动“口”,舍得花时间在读上,并运用讨论、合作等教学法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还通过质疑、探究、评价、辩论等方法让学生阐述心中认知,让学生经历从“读”到“说”再到“论”的螺旋式动口流程,培养其探索与操作能力;三是让学生动“手”,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用读写结合训练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加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四是让学生动“脑”,不仅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让学生互相讨论促进思维的活跃,而且通过高质量的提问与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思维跳动起来;五是让学生动“心”,根据文本内容营造适宜的情境,指导学生在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中、与文字的思想碰撞中,形成自己的情感与价值取向,产生对世事万物的准确认知。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为“生‘动’性”生本课堂建模:一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二是教学中要有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兴趣并能动起来;三是每节课要留15分钟左右的课堂练习巩固时间;四是教师听课时要坐在教室前面,面对学生,重点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与表现。为此,我们制作了全部面向学生课堂表现指标的生本课堂观察表。

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表为依托,我们就能聚焦学生课堂动态,转变课堂评价对象,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打造有效课堂。

二、用“语文生活化”生态主张营造“生活化”有效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但目前不少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狭隘,往往侧重于教材知识,忽视学生生活与文本内容的联系,切割了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联,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生态语文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把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与思想及生活体验作为语文学习的“母体”,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融合,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因此,在生态课堂的建设中,生态语文主张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各领域开拓、延伸。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才会主动去发现、思考、探索和操作,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首要关注的不是学情,而是生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喜怒哀樂,然后化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教学资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导入、情境营造、问题设置、资源提供、引导点拨、活动安排等,尽量贴近生活,设置生活化的情境,营造亲切、微距离甚至零距离的氛围,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笔者放弃了用叶圣陶语文教育家的身份导入,毕竟与学生生活太疏远,缺少生活气息,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决定揉进苏州元素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改成:“古往今来,苏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火车站有一座名人雕塑,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北宋时期苏州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倡导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今天我们要再认识一位苏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他是谁呢?相信只要我说出他曾工作过的地方,大家就一定知道他是谁了。”“这个地方就是甪直镇。”学生们上周刚去甪直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叶圣陶”这个名字。

再如,在生态团队的一次作文教学研究活动中,一位教师开设了作文课《细节描写要适切》。他先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再让学生观察一幅碎成两半的碗的图画后进行细节描写,但这种无生活之源的练笔效果并不好。经过试教与研讨,课堂练习重新设计:“续写这段文字,在合适的地方加入细节描写,如这次运动会,我们班取得全校总分第一的好成绩,班主任老师快步走进教室”……结果学生有感而发,佳作迭出。

以上两则案例,一为教学开端的课堂导入环节,二为教学尾声的练笔巩固环节。这种毫无疏离感的教学设计,无不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上的,同时基于学生的家乡自豪感与班级荣誉感,才会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有亲切感,有表达欲望。它不会拒学生于课堂之外,或游离于课堂之表,只会让学生融入课堂,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融合中走向有效教学。由此可见,语文的课堂中,触角应该要伸出教室、走向校园、进入社会、走进学生的生活。即使是语文知识,它也应该依附于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生态的、生活的语文,最大限度地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全方位有机结合,也最大限度地能在有效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以“多元融合”生态特征构建“生长型”有效课堂

每个学生都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本体,而有效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促使每个生命本体都能健康成长。传统语文课堂以单向传授书本知识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载体,总是被生硬塑造,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鲜活生命的成长。

鲜活生命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宜的生态场。当今网络环境下的生态语文课堂就是这样一个生态场,它具有“打破时空的广阔性、多元多维的无限性、广泛参与的互动性、提前学习的翻转性、学习内容的极大丰富性、多种媒介使用的整合性等特征”。[2]在这样一个多元融合的生态语文课堂中,学生犹如一颗种子,可以茁壮地发芽生长;学生如一只雏鸟,可以轻松地破壳而出;学生更如一株树苗,在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润泽下,奋力向上生长,进入自由而富有个性的世界,呈现自己的成熟与美丽。生态语文课堂作为这样一个“生长型”有效课堂,始终服务于生命的成长。语文教师不能再固守传统课堂,而要与时俱进,适应以“多元融合”为生态特征的语文课堂,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改良学生学习环境,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比如,以生态团队中一位青年教师的《约客》课堂为例,在理解诗歌大意环节,他让学生用哑剧表演来感受诗人候客时那种久等不至的焦急与无奈的心情,激发起全班学生参与的兴趣,开启了情感体验的成长过程;在品味“敲”字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畅谈对“敲”字的多重理解。

生1:灯花落下是诗人敲棋导致的,这含蓄地表达了灯芯已燃亮了许久,侧面说明诗人等待客人的时间太长了。

生2:一个“敲”字刻画了诗人等候时的焦躁无聊。因为诗人一直在做这种无意识的单调机械的动作。

生3:“敲”字还能说明诗人的孤独,因为棋子应该是两人对弈,而不是一个人用棋子敲打棋盘。

这个“炼字”环节,学生需要把思维重点放在诗句蕴蓄的感情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方式来解决,并通过发散思维获得多种答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最近发展区成长,同时引导了学生思维向个性解读生长。教师还适时让学生联系“推敲”故事并讲述来进行引导,互动极强的对话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引领学生由原始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在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时,教师没有枯燥地讲解“意象”概念,而是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诗人等候客人的夏夜之景,从中我们听到了学生拔节而长的声音,再让学生用图画形式再现诗人等候客人的夏夜画面,从中我们观赏到学生自由生长的姿态,这些都可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意蕴层生长。

这样多元融合的课堂,诗、文、画融合,读、写、说、演结合,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认识到与众不同的审美会让人发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而且让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引发与诗人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心智获得成长。这样的“生长型”课堂,能使每个学生获得积极参与其中的自觉、深入品味内涵的满足、提升个体思维品质的愉悦,这些都是最有魅力的生命形态,也是最有意义的生命成长。

四、用“保持学生和文本的活跃性”生态任务开启“非证式”有效课堂

“非证式”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证明式”课堂而言的。传统的语文课堂传授的都是确定性知识,教师喜欢用预设好的程序、过程、方法,让学生通过记忆、模仿、问答、训练来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久而久之就逐渐演变成证明式课堂。“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逻辑过程就是证实,即以正确、有效的方式来传递,来证明语文知识的真实性。”[3]这样的课堂可以保证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承,但它的机械性、程序性、套路式让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缺少了张力、意外与惊喜,课堂显得封闭、静态,无法鲜活,缺乏开放性。因此,生态语文教育的研究者明确提出:“课堂上注重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不断生成课堂思维火花,引发智慧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4]

为此,我们生态团队反复通过讲座、培训、学习、观摩、研讨,让教师认识到:语文课堂是一个生态场,一切都是鲜活的,是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高度开放的活动场所,保持学生和文本的活跃性是生态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方法相机变化,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学生个性迥异,为课堂的及时生成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坚决抛弃传统的证明模式,教学中预设要少、要宽、要弱,努力开启非证模式,让课堂生成变多、变强,让课堂教学内容、方法、过程更灵活、更具开放性,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智慧而美丽的课堂。当教学中出现了兴趣点、情感点、矛盾点、错误点、反常点、异议点等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敏锐捕捉这些一闪而过的思维火花,并通过对话交流、支架搭建、情境设置等方式予以引燃,在思维碰撞中促进真学习、深度学习的发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阶,从而让“非证式”有效课堂成为可能。

比如,在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希望丞相能援引致仕,为何要去描绘洞庭湖景呢?”有学生这样理解:诗歌以洞庭湖为开端,巧妙引出“欲济无舟楫”的这一比喻说法,开启下文,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按照传统的“证明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个问题的解决颇为圆满。但有学生质疑:“如果是这样的话,仅用一联来写洞庭湖就够了,为何本诗作为干谒诗,却用了整整两联来描写洞庭湖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质疑激起了大家的兴趣与探究欲。笔者意识到生成点出现了,立即放弃了原先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前两联,深度思考湖景特点对诗歌主题的作用。学生们在思维碰撞后,产生了新的见解:

生1:前两联描绘了洞庭湖的宏伟景象,展现了磅礴气势,暗喻张丞相宽容大度,能接纳诗人的自荐。

生2:前两联以洞庭湖的恢宏壮阔之景,暗示诗人自己有经国濟世的雄心壮志和雄才大略。

生3: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是暗扣了“圣明”二字,表明只有这样的开明盛世才有让我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的空间。

师:由此可见,这样写景既夸赞了张丞相的宰相度量,又显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还描绘了自己被委以重任后的美妙前景,一石多鸟,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干谒目的。

这样的开放教学,让诗歌的解读广度与深度无限延伸,保持了文本的活跃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保持了学生的活跃性;让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再僵硬,保持了教师的活跃性。这就是生态语文理念下的“非证式”有效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共同的课堂,是智慧而美丽的课堂。

生态语文一直这样要求课堂:不仅关注语文课堂的学习结果,更关注语文课堂学习发生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在这个过程中秉承生态语文理念,运用生态语文教学方略,一定能驱动语文有效教学,助推学生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蔡明.语文即成长[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32).

[2]陈芳.生态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及其课堂评价[J].江苏教育,2017(35).

[3]朱治国.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态语文课堂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2(25).

[4]蔡明,杨培明.建设课堂生态场助力培养学习力[J].江苏教育,2016(43).

作者:李卫国

上一篇:播种园林绿化论文下一篇:民事执行程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