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语文教学论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新理念下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第一篇:新理念下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转变研究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有效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转变进行了探究,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历史;教学理念;转变

一、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围绕学生进行,教师虽然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導者,但是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辅助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会独立自主思考。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旧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被限制,也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对培养学生价值观不够重视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不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且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只是还不够成熟,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高中历史学习包含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能够从宏观上对学生的思想观点产生影响,但是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慢慢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也导致了历史教学效果并不够理想。

(三)偏重知识教学

高中历史是一门文学性、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也正因为此很多老师选择在课堂上以解释为主,课堂之后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复习巩固。这种偏重知识教学的课堂会让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自主探索、体验和认知的机会比较少,对知识的把握也不够深入。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转变的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从重知识到重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一般都以教材的讲解为主,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认识和评价,因此基于这种教学模式,一些老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应对考试,采用直接划重点的方式告知学生记忆的要点,这样学生的负担相对较小,并且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很难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相应的历史素养也难以培养。新课程理念同样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目标,并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从重知识到重方法的改变,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历史。比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段历史中,教师可以首先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运用视频或者图片作为课堂导入,再结合课本知识对迪亚士和哥伦布新航路的开辟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体验这个开辟过程,深刻领会航路开辟对于历史和市场的意义。这个过程不再只是让学生关注课本上的知识,还能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比如学会自主在网络上查找和搜集资料,学会感悟历史、理解历史,从而真正提升历史学习的质量。

(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从重理论到重核心素养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历史教师不仅要明确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目标,而且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综合性,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质。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连续性,而忽视了历史知识的多样性。比如,在讲解历史上各个朝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只是引导学生纵向分析朝代之间经济发展的连续性,比如讨论唐、宋、元、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却忽略了横向分析影响各个朝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其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通过横向比较,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质,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为了丰富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历史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影片。

(三)创新教学方法,从单向到双向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味地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通过艰苦的背诵引导学生完成历史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但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选择符合高中生历史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加强与课堂主体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为高中生学习历史创造良好的氛围。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主要有翻转课堂、微课堂和MOOC,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基础的。历史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历史课堂上进行两课的互动交流。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当前历史教学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变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教学的相关要求,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娴.浅析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中外交流,2018(36).

[2]黄培林.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考试周刊,20019(05).

富平县立诚中学  陕西  渭南  711700

作者:马晓平

第二篇:试论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的情景教学试论新课程理念下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形象是教学艺术和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而中学历史课在再现当年的人物与事件中也最容易情景化。由于中学生的特定心理,所以只有情景化了的东西才最容易使他们受到感染从而产生共鸣。戏剧的感染力大于小说,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在情景的处理上却产生了两种偏差。一种是在引用课外的材料时缺乏针对性,因补充得太多太杂而冲淡了主题,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任务未完成。第二种是在史实的评论上,个人的主观色彩太浓,使人与事失真。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情景教学呢?

一、故事化情景

教师在讲述教学人物经历时,不能只罗列时间上的流水账,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参加者,对历史事件的处理也反映出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理智。所以“活化”历史人物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产生感情。例如林则徐禁烟、丁汝昌自刎、孙中山蒙难等等,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与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们的处事态度基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性格与独立思想。不论是心理分析法还是阶级分析法都离不开人物的成长经历。这些历史事件的缩写和悲壮场面的渲染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所以说情景的展现是思想教育的需要。同时将历史人物故事化、历史事件情景化又是揭示人物思想和心理的必要途径,是避免公式化与简单化的一种方法。

故事化要抓住人物之间的主次矛盾,以及影响矛盾发展变化的原因。既要交待人物所处的特定时间(时代),事件所在的特殊场地(环境),还要选用好历史人物的语录与言论(台词)来验证其思想。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正义的思想感情。例如谭嗣同就义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段话不仅悲壮,而且反映出成与败的哲理。

故事化的情节不能展得太开,拖得太长。一事一景,一人一言,遵循开始、升级、高潮、转折、结果五步原则来运作。情节为故事服务,故事又为观点服务,说到底是宣扬一种思想或理论。

二、风俗化情景

时代背景是再现历史事件的前提,时势与英雄的关系越是密切便越容易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历史观,产生换位式思考与共鸣。例如百家争鸣、五四运动、巴黎公社等都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的特定产物。教师准确地展现时代背景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某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风俗化就是要全面准确地交待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状况、经济现象、文化氛围等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不能只局限于某个特殊原因或偶然现象的描述上,选材不同,结论必然会不同。政治背景要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制度与阶级结构;经济背景要让学生明白当时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这种角度的要求是科学完整的教学要求。

风俗化在涉及民族问题时要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生活习惯,包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征,如同完成一部历史剧的创作。还要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主流,所处的山川景色、物产资源等等。当前港台地区的历史命题往往采取这种设身处地的还原法来检测考生的历史感受,使历史感与现实感统一。如,假如你生活在北宋的东京,你会看到的情景有……

三、情节化情景

这里所指的材料包括历史人物的语录言论、重要会议的决议、法律文件的条款、革命纲领的内容等等,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材料产生、修订、斗争、确定的曲折过程。例如教学法国的《人权宣言》,就要让学生明白政治上神权迷信的危害,不同阶级、不同派别有不同的政治要求与经济要求。教学中国共产党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转变时,要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蒋介石的不同称呼所起的作用。这样的材料是富有情节的、生动具体的,而不是简单的罗列。

在教学材料时不能简单地一读了之,要分析其思想上的深刻性、立场上的代表性、作用上的目的性。为了某个教育目的可以选用某些专用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材料上的设问。引用数据时要完整地截取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曲线变化,使人能看出变化的轨迹,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多与少的比较来说明问题。引用法令条款时要交待它所针对的矛盾以及所代表的阶级范围。

要做到“死材料”能“活用化”,就必须让学生明白材料产生时的矛盾、斗争与分歧,修订、颁布时的各种反响等等。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但材料本身也能反映选用者所处的立场。

四、艺术化情景

历史课不能戏说但可以描写,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个个活灵活现。然而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历史,后者是艺术。例如教学屈原“楚辞”中的咏叹调可以将方言引进课堂,讲吴道子绘画时要教学“吴带当风”的感受,教学王羲之的书法时要让学生明白在结构造型上的匠心独道。

将典型的文化题材艺术化就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艺术上的审美观。例如教学文学艺术时突出词藻的华丽,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心地善);在教学绘画艺术时要突出线条色彩的有机搭配,更主要的是反映其神似与韵味(形象美);在教学建筑艺术时要突出其轮廓与结构,更主要的是反映能工巧匠的真实意图(语言真)。

心灵与情感的讲述只有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社会地位才最准确,因为各种思想无不带有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烙印。艺术的大众化与创作手法的独特性是统一的,教学艺术不能与思想割裂开来,否则只是一个艺术展览,而教学思想时又应以艺术来衬托,否则只是一种简单的说教。

五、综合化情景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前面所论述的是再现历史情景的必要,而这里要论述的是讲述历史时回到现实中来的要求。这种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呼应是由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不仅是方法而且是任务。由课堂走向社会现实,将现实情景引入课堂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三农”问题、沿海开放、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等必须让学生明白其历史原因和沿革。例如海湾战争、东欧剧变等必须让学生明白欧美因素以外的世界潮流和内部矛盾的激化。

现实情景的教学是时事政治与人文地理的最好“嫁接”。而地理学科是最佳的结合点,但也是当前文科综合研究的薄弱环节。例如教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要联系农业问题、自然环境问题、政策依据问题,才能建立科学的理论,才能符合综合化命题的趋势。历史是原因,政治是现状,地理是条件,这三者的分工能反映出三科的各自功能和互动作用。先以地理定位,再延伸到历史,然后因问题折射到政治方案上来。因此,当代史的教学必须走政、史、地综合设置新情景的新路子。

政、史、地三种情景的结合虽然在目前还没有这种综合性的教材,但出于大方向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材料搭桥,将地理材料引入历史背景与条件,将时事政治材料引人历史意义与影响,创设一种立体式的社会化的大情景,这样就能使历史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历史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注意以上几种情景式教学,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就一定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教育教学双丰收的目的。

作者:周 颖

第三篇:新课改下数学的理念教学

[摘要]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键词] 新理念 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的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3]李正根.数学的和谐美.中学数学研究,2003,(6).

作者:魏立向

上一篇:职业高中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大豆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