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建议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以“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作为专题,结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和美国教材Chemistry:TheCentralScience,对中美两国高中化学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教材的编排,要综合参考其他国家教材的编排优点,弥补我国教材编排的不足,编制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发展的教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化学教材建议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教材建议管理论文 篇1:

对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试剂品种和用量的统计与分析

摘要 以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用到的试剂为研究对象,借助Excel的统计功能,对该教材中实验数量、试剂种类、试剂使用频度以及每种试剂的用量进行统计;估算生均试剂用量;重点分析危险品和重金属化合物的使用情况。从这一角度探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品使用规模及其可能给安全和环境带来的隐患并提出建议,以便从源头上避免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材 试剂品种 环境问题 试剂用量 重金属化合物

化学试剂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用品。化学试剂的使用所带来的安全与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是化学试剂使用的重要依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现行的3套主流教材之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该教材的实验内容为研究对象,对其所用到的试剂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这一个侧面探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品使用规模及其可能给安全和环境带来的隐患并提出建议,以便从源头上避免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出现。

1 统计方法介绍

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我们用Excel设计了“试剂用量统计表”(见表1)。然后按照教材中对各实验的叙述将有关数据填入表中(若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试剂的用量,则按照常规用量来统一约定),再利用Excel的统计功能对数据分类提取和统计。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实验数量

统计结果显示,全套山东科技版教材中化学实验总计107个。从实验类型看,“观察·思考”栏目出现的实验45个,占实验总数的42.1%;“活动·探究”栏目出现的实验62个,占实验总数的57.9%。根据教材建议,“观察·思考”实验为演示实验,“活动·探究”实验为学生实验,因此,就全套教材的实验数量而言,学生实验比演示实验多15.9%。各册教材中的实验数量请详见表2。

2.2试剂种类

统计发现,全套教材中用到的试剂总计110种,经与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对照,发现其中的36种属于危险化学品。根据该标准,危险化学品被分为8类,教材中试剂涉及其中的5类。表3列出了对山东科技版教材中各类试剂的统计结果。其中易燃液体主要有无水乙醇、乙酸乙酯等,易燃固体或遇湿易燃物品主要有镁条、钠等,氧化剂主要有氯酸钾、过氧化钠等,有毒品主要有四氯化碳、苯酚和氯化钡等,腐蚀品主要有浓盐酸、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等。

2.3试剂使用频度

统计显示,教材中实验最常用的试剂是氢氧化钠,共在38个实验中出现;其次是盐酸,共在28个实验中出现;排在第3位的是硫酸,共在24个实验中出现;排在第4位的是氯化钠,共在20个实验中出现。

2.4试剂用量

假定在每班做1次演示实验,每班50人,学生实验为2人一组,每班25组,则可以统计出1个班完成各册教材中实验需要的各种试剂的最低用量。下面重点介绍依据上述假定,对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以及在不少地区都作为理科生必选教材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中试剂用量的统计情况。

在《化学1》、《化学2》中,用量最大的固体试剂是氯化钠(8070g),其次是氢氧化钠(322g)。用量比较大的固体试剂还有氯化铵、氢氧化钙、二氧化锰和碳酸钠等。若不考虑指示剂,则用量最小的2种固体试剂是钾(0.03g)和高锰酸钾(0.08g)。用量最大的原装液体试剂是浓盐酸(2137mL),其次是浓硫酸(287mL),用量在100mL以上的还有冰乙酸、四氯化碳和无水乙醇。用量最小的2种原装液体试剂是苯(2mL)和汽油(2mL)。进一步的分析可知,在上面提到的8070g氯化钠中有7970g是来自于“研究氯气的性质”实验中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时配制饱和食盐水所需要的氯化钠。

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中排在固体试剂用量前3位的是氯化钠(841g)、氢氧化钠(443g)和硫酸铜(401g),共占到这2册教材中固体试剂总量(2139g)的79%;排在原装液体试剂用量前3位的是浓盐酸(456mL)、无水乙醇(280mL)和浓硝酸(178mL),共占到这2册教材中原装液体试剂总量(1095mL)的83%。

通过计算可知,要完成必修教材中所有实验,1个班的固体试剂总用量大约为10143g,生均用量大约为203g,1个班原装液体试剂总用量大约为2994mL,生均用量大约为60mL。1名理科生若只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这2个模块,则其在高中期间使用的固体化学试剂大约是246g,原装液体试剂大约是82mL。

以上数据是根据教材中实验要求的用量统计出来的,是一种理想的情况。据估计实际用量至少是理想用量的2倍。

2.5危险品使用情况

由表3可知,教材中危险品占到了试剂总品种的32.7%,表面看这一比例不算太小。但是深入分析后发现,一些危险品在实验中出现的次数很少。例如,尽管在所统计的氧化剂中有亚硝酸钠、硝酸钠,有毒品中有氯化钡、氯化汞,腐蚀品中有甲醛,但是在《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中,并没有用到这些危险品。有毒品除了四氯化碳出现在必修教材中外,其他有毒品大多只出现在选修教材的个别演示实验中。像氯化汞这样的剧毒品只出现在《化学与生活》中的一个题为“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的演示实验中,而且只需要极少量的稀溶液。

表面上看,最常用的3种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均为腐蚀品,而且浓盐酸、浓硫酸的用量排在原装液体前列,氢氧化钠排在固体试剂用量的第2位。但是实际上,实验时经常用到的酸碱大多为稀溶液,所以腐蚀性被大大降低。需要注意的是,共有8个实验中直接用到了浓硫酸,其中有4个是学生实验。

2.6重金属化合物使用情况

由于重金属化合物在实验后往往转化成对环境有较大危害的重金属废液,所以有必要对重金属化合物进行专门统计。统计发现,全套教材中总共用到了15种重金属化合物,如二氧化锰、碘化铅、硫酸铜等。其中有9种出现在《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中。这9种试剂在1个班的年用量大约为720g,占这4本教材固体试剂总用量的5.9%。

3 结论和建议

山东科技版教材为教学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验内容。尽管实验内容多,但是用到试剂的品种比较集中,大多为常见试剂,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

从安全角度看,教材中使用的试剂近三分之二不属于危险品。在用到的危险品中,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危险的,主要是试剂的腐蚀性。由于实验时用到的大多为稀溶液,所以试剂的腐蚀性带来的危险被大大降低。鉴于个别有毒品只用于极个别实验,建议教材编写者删除或更换这几个实验,或者选择无毒的替代品,以利于实验安全和实验实施(据悉,一些地区的公安机关对这些有毒品的使用都加以非常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禁止或限制学校使用这些有毒品)。

从环保角度看,需要由学生完成的试管实验的试剂用量大多为1-2mL。较严格地控制了试剂用量,从源头上控制了废液的产生量。在此基础上,建议教材中的实验要尽量规定试剂的浓度。学生实验最好使用规格小的仪器和微型仪器,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试剂用量,以达到减少实验废弃物的目的。如果将重金属化合物的使用情况作为实验绿色化的评价指标之一,从以上的统计不难看出,山东科技版教材的绿色化水平是不低的。实验产生的危险废液除了来自于重金属化合物之外,还来自于有毒有机物(如四氯化碳)和强酸强碱的使用。建议实验后,不要把这些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而是要收集起来处理后排放,自己不能处理的,交给有处理危险废物资质的公司处理。硫酸铜溶液是教材中用量最大的重金属溶液,1个班若要完成《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的实验,共用到约434g硫酸铜,其中有约400g来自题为“电镀”和“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能量转换”的实验。在做这2个学生实验时,建议实验后把硫酸铜溶液收集起来,多个班级重复使用,直到不能再用为止,或者改为微型实验,以达到减量减废的目的。四氯化碳是教材中用量最大的有毒有机溶剂,建议收集实验后含有卤素的四氯化碳废液,经处理后再利用。

作者:彭 实 张学运

化学教材建议管理论文 篇2: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专题比较研究

摘  要 以“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作为专题,结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和美国教材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对中美两国高中化学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教材的编排,要综合参考其他国家教材的编排优点,弥补我国教材编排的不足,编制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发展的教材。

关键词 化学;教材;核心素养

1 引言

教材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应该具有时代性、先进性、趣味性等特点。在教材编排过程中会有许多影响因素,如社会对内容的需求,课程标准内容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条件,学生自身的发展等。因此,比较不同国家的教材,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我国的教材。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和美国教材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为例,对有关“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章节进行比较。

2 章引言设置的对比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的第三章引言部分,首先是通过初中和高中必修化学课程中学习的离子反应引入,并知道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反应中有沉淀、水或气体生成。分析这些条件,可发现它们均与想要得到的生成物——“目标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或电离程度有关,并通过两个应用离子反应的工业实例进一步解释,最后在这一章里以化学平衡理论为基础,进一步讨论酸、碱、盐在水中的离子反应。随着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的深入了解,学生会发现化学平衡、电离程度和溶解度之间是存在某种关系的,而这种关系是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人教版教材是从这个角度进行引入并编排的。

美版教材在每一章节开始前会设置一个问题:“WHAT’S

AHEAD?”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回顾原来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以下是本章的前言部分:

味觉是我们用来体验周围世界的五种感官之一。舌头上的受体对化学刺激敏感,这些化学刺激导致五种基本的味觉感受——甜、酸、咸、苦和鲜味(来自日语“美味”一词,由谷氨酸引发)。我们把酸味与某些水果和蔬菜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含有酸,如柠檬、酸橙和葡萄含有柠檬酸,青苹果和葡萄含有苹果酸。酸与碱在我们周围发生的许多化学过程中都很重要,从工业过程到生物过程,从实验室反应到我们环境中的反应。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遇到过很多次酸与碱,如第四章的一部分着重于它们的反应。在这一章中,我们重新定义酸与碱,更仔细地观察它们如何被识别和表征。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前言的设置上,我国教材是回忆初中以及必修课程的知识,这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与规律性,并通过工业实例的介绍体现了人教版教材对知识应用的重视,并且考虑到了学生在此阶段对知识的可接受性,从初中到必修到选修知识的贯穿衔接,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此部分知识。必修化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由离子反应引出基本概念,再由离子反应的条件引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和电离程度,在奠定了一定的化学平衡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再进行酸、碱、盐在水中的离子反应的学习,最后体会化学平衡、电离程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而美国教材则通过问题的设置,首先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本章节内容的热情,并通过回顾知识与学生一起对本章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引言部分则是从人们味觉中的酸甜苦辣入手,分析植物的成分,以此联系工业与环境,并引申出对环境的关注与保护。

3 栏目设置的对比

栏目是教材内容的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中介。设置各种不同的教学栏目,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材的结构模式,这种改变使得教师和学生也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各种类型栏目的学习,有助于教师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使得教学效果与学习情况有了很大改变[1]。两版本该专题栏目设置如表1、表2所示。

人教版教材在形式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思考与交流的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

习;资料卡的设置使得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例题与习题的设置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知识;实践活动的设置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发掘实践创新的能力。多元化的栏目用以丰富教学活动,但是内容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过于重视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较之下,美版教材显示出它强大的多学科交叉、紧密联系社会、重视实验和现代技术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理念[2]。比如美版教材在讲解酸碱指示剂时应用了色彩亮丽的图片进行描述,与人教版中纯文字的描述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可以发现,美版教材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可以使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更感兴趣。在例题的设置上,人教版只有一个例题,习题与例题也是分开的;而美版教材在每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便会设置一个例题,在例题后緊接一个习题,使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4 知识内容的对比

顺序安排的对比  人教版此专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与pH、pH的应用;而美版教材将此专题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酸和碱、Br?nsted-Lowry酸碱、水的电离、pH值。此外,美版教材还将每部分再细分为水中的H+离子、质子转移反应、共轭酸碱对、酸碱相对强度、水的电离产物、pOH和其他“p”、pH的测量。

内容体系的对比  在“水的电离”这一部分,对水分子的电离过程,两本教材采用了相同的插图,如图1所示。而“溶液的酸碱性”这一部分,人教版教材设置了思考与交流,让学生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从而得出常温下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以及中性溶液的H+与OH-浓度的关系;美版教材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直接给出概念:

因为方程中的正向和反向反应非常迅速,所以没有水分子长时间保持电离。在室温下,每109个水分子中只有大约两个在任何给定的瞬间被电离。因此,纯水几乎全部由H2O分子组成,并且是非常差的电导体。

通过对比发现,人教版教材设置的思考与交流有助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使得学生从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者变为实际参与课堂的共同构建者,极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与对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变成化学课堂的开发者,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化学课程,师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传统课程中无法获得的知识与宝贵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很好地运用思考与交流的功能,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

在“pH”这一部分中,人教版教材和美版教材都引用了pH计,但人教版教材只是作为一个课外知识引入,而美版教材则详细地讲解了pH计:

一个pH计包括一对电极,连接到一个能够测量小电压的电表,大约为毫伏。当电极置于溶液中时,产生随pH变化的电压。该电压由仪表读取,校准该电压以提供pH。

而人教版对比美版教材独有的一部分内容是设置了实践活动“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使学生掌握pH计的使用,学习以图示处理科学实验数据的方法,探究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特点,体会定量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4]。

5 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的教材各有优缺点,我国教材内容详细,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美国教材则更贴近实际生活。如何在教材编排过程中扬长避短,将外国教材中优秀的理念应用到我国教材的编制中,成为必须深思的问题。教材编排的完善,能够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并注重培养其核心素养。除此之外,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对教材的编排也有较高的要求,教材编排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样,教材的习题设计和编排也十分重要,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编排。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形式上,可以借鉴美国教材色彩艳丽、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因为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学习压力非常大,大量色彩丰富的图片可以缓解压力,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也使得教学过程不再枯燥乏味[5]。

2)在编排上,教材的知识体系与逻辑顺序要严谨。如人教版必修四的“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专题就非常严谨,这部分内容从初中到必修知识的回顾,使得学生对此部分内容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图,也会使得后面的学习变得轻松,同时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知识严谨的态度。

3)编排教材时不能只关注于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教材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栏目的设置,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待世界,能够充分领略化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寿.不容忽视的教材亮点“小栏目”[J].读写算:教师版,2014(27):240.

[2]曹清,王后雄.中美高中化學教科书“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专题编排特点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111-113.

[3]石敬珠.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拓展型知识”的使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12):68-69.

[4]杨雅勇.从中和滴定曲线类高考题看新课标下酸碱中和滴定的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8X):61-62.

[5]李研研.中美高中化学教材的比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1.

作者:韩嘉千 李学强

化学教材建议管理论文 篇3:

高职矿物加工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基于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化学选矿技术》教材抽查情况,分析高职矿物加工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 矿物加工专业 教材 问题 对策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征求意见稿)》部署,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在中国有色金属行指委指导下于2014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对高职矿物加工专业教材进行教材质量抽查工作,本文以《化学选矿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抽查情况分析高职矿物加工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抽查工作背景和目的

本次教材质量抽查工作是在教育部颁布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100个对接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后进行的,旨在通过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有广大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材质量评价机制,出台“符合行业产业发展实际、相关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规律”的“矿物加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矿物加工专业教材进行评价,为今后出版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高质量高职矿物加工专业教材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化建议,从而改善有色金属行业矿物加工专业教材内容滞后、参差不齐的现状,有效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用性和针对性。

二、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说明

此次质量抽查中“矿物加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最新教材建设的要求、按照有色金属选矿行业的发展特点构建的,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理念思路(权重10)、内容质量(权重60)、特色及创新(权重20)、编印质量(权重10)四部分,其中对教材的核心部分一级指标内容质量(权重60)进行细分,明确提出了教材质量评价二级指标“科学水平、专业知识、教学适用性、职业性、文图水平”,强调了教育部关于新时代下高质量的教材要求“突出对接、更新内容和结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等重点内容,其中:

第一,三级指标“设备操作与维护技术——应包括设备开停车规程,操作技术,参数调节技术,异常情况判断,紧急情况处理等设备操作必须的应会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和岗位特性。

第二,三级指标“与企业现状的吻合度”、“与企业岗位的吻合度”、“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的衔接性”、“内容的先进性”则强调了教材内容必须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

第三,三级指标“案例教学”、“理论知识”则要求教材建设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发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力,以适应新技术发展。

第四,三级指标“图文水平”、“认知规律性”旨在通过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推进教材建设立体化,使在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情景中获取矿物加工专业必备的职业能力。

三、教材抽查发现问题

教材抽查期间累积发放261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选矿专业学生、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出版社专家,其中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龙头企业江西铜业公司、金川镍业公司、广西华锡集团等多家企业专家参与其中。由抽查数据可知:

第一,一级指标“理念思路”方面:“思想性”得分率较高,而“产教结合”得分略低,由此看出《化学选矿》教材沿袭传统学科体系,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编写和整理,但在体现职教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教师、企业要求有一定距离。

第二,一级指标“内容质量”方面:“系统性”、“知识正确性”、“认知规律”、“结构完整性”、“可读性”、“规范性”、“文图水平”与传统教材学科体系吻合,得分率较高,而在“内容先进性”、“理论知识、设备知识、案例教学”、“与企业现状的吻合度”、“与企业岗位的吻合度”及“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的衔接性”得分率较低,这说明教材在体现职业特性和岗位特性与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第三,一级指标“教材特色”:教材由教学名师、高水平产业界教员参编,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但在引入企业现有案例和行业专家积累经验,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和岗位特性,逐步培养起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向职业迁移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第四,一级指标“编印质量”方面:学生、教师、企业专家对编印质量均较为满意。

四、解决对策

根据《化学选矿技术》教材质量抽查结果,按照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对教材今后改版修订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教材内容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化学选矿技术》教材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模块: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设备和工艺和实训、企业案例、作业,可针对这四个模块加以内容上的改革,改革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1.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高职高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着“必需、够用”为度原则,教材重点应该放在基本概念、方法和结论的实际应用上;而扩展知识、严谨科学的理论或公式推导放在知识拓展模块,并以二维码的形式嵌入教材中,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来学习相关知识,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可以使教材简单明了,满足分层次教学要求,实现人人成才的梦想。如教材中反应方向和限度判断是本书重要知识点之一,教材可以把用直观明了的相图判断各物质反应方向和限度判断放在正文,而把抽象难懂的、科学严谨的吉布斯自由焓数学表达式推导判断各物质反应方向和限度判断放在二维码中。

2.设备和工艺:应补充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和岗位特性最新设备工作原理、结构及其安全知识、操作与维护技术、特点及新工艺流程等内容,同时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实习实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3.企业案例:在教师、工程师、技师、行业专家等共同参与下,开发典型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案例库中应该补充企业流程考查等内容,通过分析考查数据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的,其中案例库的内容以视频来呈现并以二维码的形式嵌入教材。

4.作业:教材中习题、实验、实习、设计偏少,课后习题内容均为简答题,且书中的实践部分以大段文字介绍理论知识,应该合理搭配习题形式,在习题中应加入相关操作内容。

(二)调整教材结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性

以项目化教学为教材主线。本书实践内容被统一放在了书后,造成实践内容与正文内容脱节,这种排版方式使学生把实践与理论分开学习,无法及时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材编排应该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将实践教学内容融入教材的每个章节中,以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

(三)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推进化学选矿教材建设立体化

高质量的教材必须包括阅读、体验、分享、互动、测评五方面,本教材目前仅为纸质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化学选矿》教材首先必须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尤其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教学资源库里要包含拓展知识、图片、三维动画、生产视频、名师讲座、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等,然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在阅读、体验、分享、互动、测评等逐级递进过程中获得矿物加工专业必备的职业能力,其中文字、图片、三维动画、生产视频、名师讲座可以嵌入在教材中,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呈现,在碎片化学习中掌握基本知识,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则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此外,按照国家标准与教育部要求,教材中的图应统一编号,但本书有些图没有编号,有些图写成了表,这会给学生造成误解。同时,全书层级较多,如有A一级,还有a一级,这样的编排方式会使全书体例庞杂,学生易感到恐慌。而对于书中一些化学式在正文中接排,但化学式占据了2~3行,使得学生在看书时会产生很强的跳跃感,应修改,建议占多行的化学式另段排版,以使教材看上去整洁。

五、结语

由以上的调查可知,《化学选矿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能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立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的基础,以教学名师、高水平专家为参编人员,对理论教学部分进行了创新,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编印质量好,但在引入行业企业现有案例和行业专家积累经验、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和岗位特性、逐步培养起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向职业迁移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欠缺化学选矿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能力,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等缺点。但教材经改版修订后不失为目前我国高职矿物加工专业专业性、理论性较高的教材。

【参与文献】

[1]董洪亮.构筑人人成才的“立交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述[J].成才之路,2014(25)

[2]范军.严把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发行关[J].出版参考,2014(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Z120);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156);2012年度桂林理工大学教改工程立项项目(2012A05)

【作者简介】朱 宾(1967- ),女,广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和科研。

(责编 何田田)

作者:朱宾 陈东莲 赵佐华

上一篇:语文歇后语广告语论文下一篇: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