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放型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自主型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老师引导”为主,重“漁”而轻“鱼”。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尊重学生,师生平等;自我感悟,自我体验;互相交流,分享感受是自主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建立自主型语文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起与自主型语文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堂放型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堂放型教学论文 篇1:

基于不同文体的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比较注重理论性的知识学习,而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更加认识到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基于此,本文“语用型教学”模式从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的意义出发,并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用”教学缺失现象的了解,重点提出了“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不同文体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不同文体;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

在语文新课标颁布之前,小学语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为主,以满足考试需求为目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语言交流与表达的机会,让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处于一种只输入不输出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而在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性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让学生摆脱“哑巴”式语文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积极交流、敢于表达的意识,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听、说、读、写的融合中获得书面语与口语能力的提升。

一、 “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的意义

不同学者对于“语用”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见解,本文通过对多方观念的考量,将“语用”定义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指学生在某一语境中能够正确、恰当的表达语言的能力,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了书面语的表达以及口语的表达。“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语用型教学”模式的开展符合语文学科本质。语文学科的本质在于学“语”习“文”,“语用型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将语文教学从单向的习“文”困境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将习得的语言文化运用在实践当中,发挥语文学科的特色,以此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二,“语用型教学”有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但是教学效果与现实要求却相差甚远,比如不规范用字、层出不穷的错别字、成语被随意篡改、词汇贫乏等文化缺失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语义”“语法”等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无法教会学生如何将语言灵活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停留在“懂”的浅显层面上,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在语文学习中无法将“感”与“行”落实到“用”的根本目标上。而“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语文教学重点放在了“运用”方面,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止步于“懂”,而是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语用型教学”并不是排斥“语义”“语法”等基础知识,而是在这些基础性知识之上,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其三,“语用型教学”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语用”教学是以“语言使用者”为中心的,也即是以学生为中心,透过语言的表面进入到语言运用的内在机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立体发展。在“语用型教学”的教育理念下,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读书识字,也不仅是因为将来工作中必须要用到语言这个生存工具,而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行为意志、学习动机与学习习惯,并且在此基础

上通过语言积累、文化品味、审美品味、道德素养、个性人格、知识视野、治理发展等方面的不断方法,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增加、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语文感悟能力与语文技能的强化,促进了小学生“语用”的内化,促进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用”教学的缺失现象

(一) 泛语文

首先,教学目标的泛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在制订中承担了整个学科的教育责任与使命。其次,教学内容的泛化。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在内容选取与编制中将题材不同、文体不同的文章编制成册,目的在于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课本的文章阅读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成,以此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泛语文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混淆,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并且认为只要学生学会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就万事大吉了。在这种泛语文的模式下,导致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集中在耕耘他人的田,而荒废了自家的地。

(二) 伪语文

语文教材包含的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但是语文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缩影,而是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语用”能力培养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伪语文”的情况,一些看似是语文或者和语文相关的内容,实际上却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脱节,大量的无用功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同时也阻碍了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而出现“伪语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觀念存在误区,比如在新课改中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中融入了一些趣味性因素,希望可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产生积极表达的情感。但是由于趣味性因素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虽然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但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毫无意义。

(三) 反语文

教师在“语用”教学中没有遵循不同文体的特点,甚至出现与文本“对着干”的情况,在对文本类型未分化,对文本内容解读不够深入的情况下所开展的“语用型教学”活动,难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其次,教师在“语用”教学中过于追求“新”“奇”“特”,而忽视了“语用”教学的根本目标,让小学语文教学偏离了“语用”教学的预期目标,不利于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语用能力的提升。

三、 “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不同文体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不同文体的特性存在差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用型教学”模式运用中因根据不同文体的特性,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质量的提升。本文以常见的叙事类文体、诗歌类文体、说明类文体为例,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 “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叙事类文体中的运用

叙事类文体主要是以叙事事件为主要形式,以写人、抒情、寓理为核心。叙事类作品的三要素主要是人物、事件、环境,从“语用型教学”的角度分析,在叙事类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人物、事件细节、场景的理解分析能力,并且能够从叙事类作品中感悟到情感价值,比如喜爱、向往、无奈、憎恶等等。“语用型教学”在叙事类文体中的运用,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需要读懂作品叙述的是什么“事”,概括出事件中的要点,掌握事件叙事的表达顺序。其次,需要在叙事类文体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是否能与作者感同身受,是否能够在作品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最后,在叙事类文体阅读中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将领悟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实践之中。

苏教版五、六年级教材中的叙事类文体包括了童话、散文、剧本、小说等。以童话类作品《狐狸和葡萄》为例,首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童话故事的整体结构与规律,了解童话故事事件发展的主要线索,把握思想内涵,领悟叙事技巧。接下来引发学生想象,发挥童话类文本“幻想性”“虚拟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虚拟的童话意境之中,让学生在童话故事阅读中获得情感的升华。最后,通过多样训练促进学生叙事能力的提升,比如通过表现童话故事或者续写童话故事,为学生提供童话故事思考与讨论的机会,在童话故事续写中将习得的童话故事表达方法运用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之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 “语用型教学”在诗歌类文体中的运用

诗歌体裁类文章具有语言凝练、内容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语用型教学”在诗歌类文体教学中应从“会意”“入境”“悟情”“表达”四个流程进行。以《游园不值》为例,首先,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在关键词分析上让小学生掌握诗词中的意境。然后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无法入园的失望,以及看到“一枝红杏”后的喜悦,同时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小学生的诗歌阅读入情入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歌情感与内涵的体会。最后,组织学生通过通俗性的语言讲解出诗歌中的主要内容以及情感,并且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游园不值》阅读中获得了哪些感悟,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感受古典文学之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语用型教学”在说明类文体中的运用

说明类文体主要是客观解说,介绍事物、事理的文体,一般采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的方式。“语用型教学”在说明类文体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如何做到有理有据有序的说明。如在学习《学与问》之后,学生基本掌握了事件、道理的说明方法,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辩论赛,一方持有“学与问”有关系的观点,另一方持有“学与问”无关系的观点,在小组辩论中锻炼学生的说明能力。此外,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小学生以说明文为体裁,围绕“言与行”为主题,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方式,以此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做到学以致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语用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在不同文体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语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学不用的误区,有效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满足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需求,为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參考文献:

[1]任慧芳.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训练[J].甘肃教育,2017(15):69-71.

[2]张涛,董晓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J].教师,2017(17):13-14.

[3]杜红娟.在对话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真实性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19(15):103-104.

[4]杨菊端.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J].天天爱科学,2016(18):81-82.

[5]王雪.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促进语言运用[J].中华少年,2019(14):38-39.

作者简介:施瑞云,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

作者:施瑞云

语文课堂放型教学论文 篇2:

自主型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摘 要】自主型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老师引导”为主,重“漁”而轻“鱼”。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尊重学生,师生平等;自我感悟,自我体验;互相交流,分享感受是自主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建立自主型语文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起与自主型语文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实践证明,自主型教学模式对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表达、创作等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十分明显。

【关键词】自主型;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一、自主型教学模式与灌输型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

所谓灌输型教学模式,就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老师讲的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内容统一的课件,教师以“讲”为任务,学生以“听”为目标,谈“鱼”而轻“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缺乏积极思考和挖掘、创新意识,教参咋说老师咋讲,老师咋讲学生咋听,其结果必然是思维僵化,理解肤浅,长此以往,学生的总结、归纳、表达、创作等能力就很难提高,从而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谓自主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自主,老师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首先由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总结、归纳,自我启发,自我感悟,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和疑问,再由老师进行引导、解答、释疑,重“漁”而轻“鱼”。教学实践证明,自主型教学模式对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表达、创作等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十分明显。

二、自主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每句话、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一个创作,都是用语言去表达一个特定的意思。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其自主型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要求。

(1)以学为主,以教为辅。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过多注重老师表现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觀念和教学方法,从那些封闭、沉闷、繁琐的分析中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老师的“要学生学”转化为“学生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立足学生,走近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自主型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老师一定要热心鼓励,诚心引导,切忌挖苦,斥责。在现实生活中,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人,往往是生活能力最强的人。

(3)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感悟文章思想、体验文章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课文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切感悟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

(4)互相交流,分享感受。引导、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各人的学习感受。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能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从而获得新的感受,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效果。

三、建立自主型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及经验,笔者认为,要真正建立和实施自主型语文教学模式,首先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直面挑战,还语文教学的自主型本来面目。二是要建立起与自主型语文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制定自主型语文教学规程和教学标准,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考评科学,努力调动老师自主教学积极性。三是要强化管理,严格考核,科学督导。自主不是放任,也不是自由学习,而是在老师精心组织下的集体学习过程,自主的目的是让学生开阔思路,独立思考,锻炼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对老师的教育和培训,扩大老师知识面,以适应自主型教学模式的推行。自主型语文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相比,由于是发散思维,不同学生对同一课文的理解、感悟、体验等各不相同,提出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这就对老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否则老师就难以答疑解惑。可以说,自主型语文教学模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来说,其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四、推行自主型教学模式的意义及效果

传统的灌输型语文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老师手捧教参讲到底,让学生顺着老师事先设置好的思路往里钻的弊端,教學评价也大多注重教师表现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感受和体验。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经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反思和探索,认为摒弃以老师为主的束缚学生思想的传统灌输型语文教学模式,推行自主型语文教学模式意义重大而深远。事实告诉我们,在自主型语文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十分活跃,轻松欢乐,充满了激情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常常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老师们发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比教师还懂得多,钻的深,不少问题令老师猝不及防,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这就是自主型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效果所在,魅力所在。

作者:孙建梅

语文课堂放型教学论文 篇3:

高中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本文阐明高中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阐述高中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并进行总结与反思,从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出发,探讨活动型教学对高中生能力培养的特点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活动型教学 能力培养

2001 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确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乐学”“好学”,潜移默化地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此,我们结合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尝试探讨在活动型教学模式中如何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一、高中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以社会学视角来看,活动是一种表现人类积极性的特殊形式。在心理学领域,活动则仅指人的行为形式,它是由一系列有目的的动作或行动所构成的,是实现人的某种社会职能和人与客观世界的联系的动作和行动的总体。早在 20 世纪,皮亚杰从发生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活动教学法(Activity Approach)”。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学是一种交互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资源设计各种“从学生立场出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发展阶段,适合每个学生需要的活动”。语文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真切体验教学情境,让每位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通过活动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多项能力。

二、高中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高中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以活动为引导、巧用活动等一系列步骤才能完成。高中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与能力提升的一种方法,它可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一)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自主能力的培养,而自主能力培养必须抓好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锻炼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论是课本内容的阅读,还是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都要注重教会和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并能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

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的一环。活动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性人格。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乃至互动、互助,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创新思维。例如,笔者在教授《郑伯克段于鄢》《孔雀东南飞》《段太尉逸事状》时,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改编故事情节、使用贴合文本情境的道具、灵活运用课室场地或者运用方言、口语去演绎,从而使每一学习小组在课堂上都得到充分表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点,教师要从多方面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活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文文本的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二)以活动为引导,构建活动型教学模式

新课程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特别强调把实践活动作为学习过程的主线。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这里经验指活动),强调应该“从做中学”。活动引导是指教师通过选择与转换活动内容,与学生一起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让学生融入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情境。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和调控活动过程,让学生在乐中学,然后通过组间、组内交流和评价进行活动小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转换、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活动结果的总结和评价三个环节构建中学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

1.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转换

这一阶段是教师对教材内容進行选择的过程。教材是静态的,而教师需要灵活运用静态的知识,使之变“活”,这一环节是后三个环节的基础。选择,一般情况下是选择那些可以操作的文本,比如,教师想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可以选用《孔雀东南飞》等故事性较强的文本。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转换,让他们将文本中的语言转换成方言或者口语去演绎,将文本中的场景转换成教室或者运用道具修饰后的教室。以此充当活动背景,根据实际条件适当将文本中的人物造型转换成新的造型。比如,让文本中的人物穿上现代服装或者能让观众(其他小组的学生和教师)能理解的与文本中的情境相适应的服装,使课堂中的所有人能够身临其境。这里的“转换”指的是将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打好一个体验的基础,为后面两个活动环节的顺利开展做铺垫。

2.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

这一环节是中心环节,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教师既要“入其内”,又要“出其外”。“入其内”,指的是教师有时也要成为活动的一员;“出其外”,指的是教师要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这一环节挑战教师的功力,教师需要全程把控,以防教学活动偏离目标与主题。

活动的组织。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活动、团体活动,团体活动又分为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可以通过讲故事、个人表演、个人汇报、个人朗读等进行,小组活动可以小组讨论、小组演绎某一情景剧、组间辩论等形式展开。例如,讲授《孔雀东南飞》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场情景剧,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做到既有小组成员个人的角色扮演,又有小组内部的协调组织,使活动更加灵动。

活动的调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等,以便及时调控活动的进程及方向,避免偏离。教师同样需要将活动引导到更具有深度、宽度和广度上,不使活动过于贫乏。

3.活动结果的总结和评价

这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进行小结,客观评判学生的活动结果,但不可做过多阐述。最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由组间、组内交流来进行评价。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对照标准进行合理评价。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评价进行小结,确保活动的客观公正。简而言之,本环节的流程是“教师小结—— 师生制定标准—— 组间组内交流—— 教师小结”。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的课堂小结中,教师先发放与学生沟通好的评价标准,让小组中每一位同学进行打分,然后由组长取平均值汇报给教师。依照“教师打分占比 40%,学生打分占比 60%”的原则进行最后成绩汇总,并将之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在课堂小结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使学生相互交流、大胆发言,并打分。掌控好这三个环节,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共同成长。

(三)巧用活动,优化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

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巧用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1.情境创设,激活体验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创设的情境可以有问题式情境、故事式情境、音乐式情境、多媒体情境、游戏情境等。以《孔雀东南飞》的视频导入为例,谈一谈情境教学的导入过程。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视频,共同欣赏这一流传至今的浪漫的爱情故事。

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欣赏一小段视频,相信大家对《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很感兴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兰芝和焦仲卿,一起探寻这一爱情故事流传至今的原因。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一般不高,教师可先带领学生鉴赏《雨霖铃·寒蝉凄切》,这是婉約派词风的典型代表。以婉约派诗歌鉴赏为线索,将高中诗词中属于婉约派的提供给学生,并当作学习的任务。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秦观的《鹊桥仙》、李煜的《虞美人》等。让各小组选择其中一首诗词进行交流、赏析,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可以用 PPT 的形式),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评价。

2.团体辩论,引发兴趣

有些人认为语文教学常常是套用模板,用一个标准的程序进行,让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学习。其实不然,教师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合理选取活动内容,让学生展开辩论赛。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选择《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最有争议的辩题“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避免吗”进行辩论。在比赛开始之前定好规则,并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资料,然后到课堂上分组展开辩论,使学生通过辩论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获得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3.自主探究,寓教于乐

语文选修课的五个系列为语文活动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当时的情景去体会课文背后丰富的意蕴,获得深刻的生命体验。比如,教授《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表演等探究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透射出来的典型人物性格(焦仲卿、刘兰芝和仲卿母)。经过讨论,使学生获得深刻认识。刘兰芝—— 善良、有才、温顺、勤劳;仲卿母—— 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焦仲卿—— 性格矛盾、复杂,虽忠于爱情但却矛盾妥协等。让学生分析悲剧结局的原因。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深刻认识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进行独立思考。

4.竞赛活动,激活灵感

竞赛活动可以分为自我竞争、生生竞争、师生竞争、小组间竞争、组内竞争等多种形式。例如,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先引导学生赏析《孔雀东南飞》,理清赏析文言文的方法与步骤,然后将学生分为 6 组,一组大概 10 人,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片段。各小组分析后,根据内容设置 2~3 道题目,然后将题目汇集起来,并让各小组竞答。比如,这些问题:(1)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原因是什么?(2)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的原因是什么?(3)唐琬和陆游的悲剧原因与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什么相似之处?(4)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游离于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以竞赛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灵感。竞赛结束后,评出最佳答题小组、最佳出题小组、最佳队员等。

三、高中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我们运用活动型教学模式虽然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这种模式还没有完善,我们还在摸索、反思中。总体来说,学生因此对语文课更有兴趣,知识掌握更牢,能力提升更明显,并且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活动型教学模式的亮点

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活动型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交互生成性等特点。学生在自主开放的环境中,不受时空的限制,大胆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小组辩论、小组表演等都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这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自主交流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别信息的能力。

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杜威认为,只有好的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学校要提供能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景。情景融入师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体验情景的过程中,寻找自身经验与情景的结合点,将外部知识内化,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而且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是活动型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

多种资源,构建有效课堂。高中语文课程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要提供资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教学中来;要选择合理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高中语文活动型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都呈现多样化,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行政部门、家长等。评价标准不是“唯成绩化”。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生生评价、教师评价,组间评价、组内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等。目标唯一,多元评价,多种标准,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及能力。

(二)活动型教学模式实施受到的制约与存在的不足

1.教师意识与教学现状的制约

教师的意识和素质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良的意识、不高的素质和有限的条件会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展示交流的绊脚石。在现有高考政策下,高中学校追求升学率,对开展拓展式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要实现拓展式语文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有一定的難度。

2.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条件

开展高中活动教学,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其教学的内容要比较丰富。应当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活动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时需要用到先进的教学设备营造情境,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活动状态。但是从目前高中语文活动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影响了语文活动教学的开展及推广。

3.教学活动未能“有效”

活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开展活动教学只是为了一个噱头,以博得眼球。这种做法往往流于形式,造成教学活动无效,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仁波.论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03).

[2]朱文燕.引入活动教学模式 激活语文选修课教学[J].中学语文,2017(3).

[3]康 德.康德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5]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区域教学模式本土化的变革实践”(项目编号:LSJGZB1810)。

【作者简介】孔蓉蓉,中学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曾怡,岭南师范学院教学名师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责编 卢建龙)

作者:孔蓉蓉 曾怡

上一篇:证券法公开性原则论文下一篇:职业院校药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