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型的出口贸易论文

2022-04-20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充分暴露了中国纺织业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重重困境,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的必然选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粗放型的出口贸易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粗放型的出口贸易论文 篇1:

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策略研究

摘 要:低碳经济对我国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碳关税、碳标签等单边贸易政策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为实现低碳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要理性认识和把握低碳经济浪潮,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开拓新兴贸易市场,并在气候问题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中国;低碳经济;对外贸易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日趋严重的气候变暖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引发国际贸易领域的新调整,贸易大国和贸易弱国的双重身份使我国对外贸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首当其冲。

(一)发达国家在低碳领域的具体行动直接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007年,英国政府成立碳基金,向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碳标签是指将产品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量化,以标签形式告知消费者,鼓励其选择低碳产品。英国Carbon Trust 调查显示,50%的消费者希望了解所购买产品的碳足迹。可以预见,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更易进入国际贸易领域,即碳标签正从公益性标志变成商品的国际通行证。由于我国国内落后的技术水平,生产过程中会排放较多温室气体,在出口目标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更令人担忧的是,低碳型生产方法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较长的研发时间,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我国产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授权政府从2020年起对因拒绝减排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鉴于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水平,碳关税的提出对其产品出口几乎没有制约,碳关税实质上为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政策。如果碳关税真正实施,中国将成为主要纳税国。根据GTAP8.0数据库模拟求解计算,当欧、美、日同时征收碳关税时,中国进出口额将下降2 412百万美元,贸易条件恶化0.324%,对我国贸易将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二)发达国家借口全球变暖问题加重中国的减排责任

近年来,国际舆论普遍将中国定性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因此被推上减排的风口浪尖。但深入分析中国如此高碳排放的原因,就会发现中国被赋予了过多的减排责任。据联合国报告,从1850年开始计算,美国与西欧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占全球的29%和27%,而中国不到8%。但发达国家无视其挤占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空间的事实,试图让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承担巨大的减排压力。国际贸易使得生产和消费分离,而目前碳排放测算采取“生产者责任体系”,我国排放总量中出口隐含的碳排放比例较高,如果除去这部分碳排放,我国的碳排放水平要低于很多发达国家。最后,发达国家将本国的夕阳产业(大部分为高碳排放生产线)转移出去,然后通过进口满足本国发展需要,因而将相当多份额的碳排放巧妙地转嫁到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发达国家一味对中国的高碳排放进行责难,实际上是有失公允的。

二、中国应对低碳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策略

(一)理性对待低碳全球化

尽管短期来看低碳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巨大挑战,但其作为一种具有包容性增长的生产方式,与中国经济转型、贸易升级具有相当大的切合性。通过进口低碳产品来降低高碳产品的生产规模能有效推动我国走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进口先进低碳产品后,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直至能够用较低的损耗产出较多的高质量产品,不失为一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捷径。

(二)推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以代工、接包等加工贸易“低环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为增强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促进我国产业由高碳向低碳模式转型,推动其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为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和政府要共同为低碳化助力。为改进现有生产工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可以向外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集中力量开拓知识、技术密集型等符合低碳要求的产业。另外,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发达国家技术公司、并购目标企业等方式整合利用其成熟的技术、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丰富的创新资源,解决我国产业升级急缺的高端要素问题。由于低碳排放属于经济外部性行为,单靠企业进行自主自发的调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科技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产学研联盟进行协同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基础性、公共性技术难题,逐步减轻我国低碳产业受制于国外知识产权的状况。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使竞争优势向低碳产业集中。

服务业被称为“绿色产业”,为走上低碳道路,中国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我国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引导高等院校设立与服务贸易相适应的学科,开展专业教育。为保证服务贸易持续发展,我国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特色法律法规。此外,我国可以将20世纪90年代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此次服务业国际转移中,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力度,推进服务业和低碳经济的良性互动。

当前,美国、欧盟等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均设立更为隐蔽的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通过碳关税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来抵消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而短期内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仍对出口商品结构具有刚性约束,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以适应低碳要求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果我国过分依赖美国、欧盟等市场,妥协于以碳排放名义新设的贸易壁垒,那么低碳产品的缺失就会使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因此,我国应积极开拓新兴贸易市场,尤其是那些与我国发展进程相近、对进口产品设置较低低碳技术门槛的发展中国家,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创造机会。

(三)参与低碳规则的制定

碳关税、碳标签这类单边贸易措施已偏离最初的减排设想,而成为发达国家打压发展中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筹码。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试图借助低碳经济浪潮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制约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将在“高碳经济”发展道路上高速前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身后。为维护国家利益,我国要积极参与相关气候问题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首先,我们要明确阐述发达国家借由气候问题要求发展中国家牺牲发展权来减排的危害,为低碳模式对我国经济、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争取缓冲期,保证我国由高碳模式向低碳发展平稳转型。其次,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可以向发达国家表明:就全球减排温室气体协议而言,如果没有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任何协议都不可能真正有效。同时,我国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通过集团方式增强与发达国家谈判的力量,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占据战略制高点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2):4-6.

[2] 黄亦薇.低标签、碳足迹:我国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新门槛[J].现代商贸工业,2011,(1):11-13.

[3] 谢守红,薛红芳,等.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转型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2):159-164.

[4] 陈武,李云峰,等.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比较:世界贸易格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7):86-89.

[5] 叶华光.低碳经济与对外贸易的互动机制探讨[J].环境经济,2010,(5):54-59.

[6] 董展梅.我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化发展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9):153-156.

[7] 张庆彩,卢丹,等.国际贸易的低碳化及我国外贸突破高碳锁定的策略[J].科学管理研究,2013,(6):111-114.

Key words:China;low carbon economy;foreign trade

[责任编辑 兴 华]

作者:钱思义

粗放型的出口贸易论文 篇2:

中国纺织业在后危机时代的转型与升级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充分暴露了中国纺织业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重重困境,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困境;发展机理;转型和升级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In the Post-crisis Era

XU Peng,LI Yan-shu

(Business Schoo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Key words:the post-crisis era; plight of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mechanism;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业一直凭借国内丰富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快速发展,在出口创汇、解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20世纪末,中国就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但在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国纺织业一直以来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而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将它充分地暴露了出来,更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改变这种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低附加值生产利润空间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必然选择。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它虽然从外部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为人们清醒认识并着力解决行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契机。眼下我国纺织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所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通过这场金融危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感受到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此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对世界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深刻的变革,这就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只有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全面推动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路径。

一、 危机后中国纺织业的困境

(一)技术落后,品牌缺失

作为世界纺织大国,中国在整个全球纺织产业链中却仍主要处于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 而技术落后和品牌缺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我国纺织企业普遍研发水平较低且创新能力不足,大都倾向于通过从国外购买先进设备和技术,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多数企业都长期为国外品牌做贴牌加工,少数拥有全国认知度的自主品牌大多也只能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高端市场几乎都被洋品牌主导。

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创新及品牌建设,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除了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大笔资金外,也在加紧制定和实施品牌的国际化战略,这是令人欣喜的好现象。但也应该清楚得看到,这些企业只占我国众多纺织企业的极小部分,我国纺织企业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居多,由于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的风险高、投资大,短期内一般都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由于规模小、资金少等原因,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不愿意改变自身的生产模式,仍在继续粗放型扩张的道路,技术落后和品牌缺失已成为后危机时代我国纺织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则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成本的加速上涨和终端市场价格被不断压低形成强烈反差,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1.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尤其是棉花和石油价格的不断攀高。棉花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原材料,我国棉花产量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近年来我国纺织业产能的增幅远远高于国内棉花产量的增幅,国内企业对进口棉的依存度日益加大。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市场对棉花的需求不断加大,全球棉花资源开始供不应求,导致国际棉花价格一路上涨;其次是石油价格,伴随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对原油需求增长的预期,危机后石油价格开始大幅上涨。国家发改委从2009年3月25日开始,至今已经6次上调油价。作为化纤生产最主要的基础原料,油价的不断上涨势必会增加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

2.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劳动力价格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东部大多数地区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已大大高于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而随着危机后纺织品市场的逐渐复苏,很多纺织企业都出现了用工紧缺的现象,为了吸引和留住员工,企业都采取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等措施, 这必然会加大企业的用工成本。

3.环保成本、用电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土地使用成本的上涨也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国内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尽快振兴国内经济仍不断给人民币施加压力,人民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着很强的升值压力,这对中国出口纺织企业极为不利。加之近期在经济全面复苏的同时,国内通胀压力也逐步显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PPI同比上涨5.2,4月份CPI同比增长2.8%,PPI同比上涨6.8%,在通胀压力下,CPI与PPI不断上涨所带来的连锁效应,也将着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一路上扬。

(三)用工短缺

随着国外纺织品市场的复苏,纺织企业订单开始增多,尤其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外纺织订单出现井喷,企业用工需求急剧攀升。一方面是之前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性裁员出现的用工缺口需要填补;另一方面,国外在金融危机期间收缩的订单集中释放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补员和新增用工需求的双向叠加使得危机后国内纺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增加。面对需求的大幅攀升,纺织业的劳动力供给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反而呈下降之势。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是典型的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较低的行业。新一代的进城务工人员很多都是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所有提高,有较强的权益意识,对工资福利、工作条件有着更高的要求,在选择职业时也会更加注重自身发展的需求。很多纺织企业并未充分认清这一现状,仍维持原来的用工理念,甚至还会通过尽可能地降低员工待遇以扩大利润。在这种状况下,纺织业自然不会成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从而导致现在纺织业新生劳动力的增量不断下降。

除了供求数量的不平衡外,供求结构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很多纺织企业用工紧缺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与企业的发展需求间存在差距。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内很多纺织企业真正认识到了改变生产方式,加强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部分企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创新,已经逐步从传统的投入型生产模式向技术型发展模式转变,从而也就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知识,掌握一定先进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而我国农民工普遍缺乏相应的专业训练和技能培训,大都无法胜任复杂的技术工作,无法达到相关企业的招工条件,从而导致出现企业技术型工人短缺与大量农民工无处就业并存的现象。二是国内劳动力市场信息渠道的不畅通导致劳动力供求难以对接和流动的盲目性,造成劳动力闲置浪费与企业用工紧缺并存的局面,进一步加重了企业劳动力的结构性失衡。

(四)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严重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为扶持和保护本国产业发展、稳定就业,纷纷采取贸易救助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全球贸易预警处报告,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许多国家已累计推行297项贸易保护措施,而中国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2009年1月1日至11月3日,全球已有19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02起贸易相关调查,中国更是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虽然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将给中国的外贸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近来欧美等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已经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一是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二是在进口贸易上推行保护主义,限制中国产品的自由出口,以保护国内产业。作为我国出口创汇第一产业,纺织业自然成为受贸易保护影响最严重的行业。

二、我国传统纺织业的发展机理

(一)技术落后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参与竞争

我国纺织企业技术普遍较落后,机器设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内丰富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所建立起来的成本优势参与竞争,产品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中高档品少而“大路货”多的格局。多数纺织企业都以生产附加值低、同质化程度高的中低档产品为主,凭借低价优势抢占市场,还常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采取竞相压价的方式,大打价格战,结果不仅使自身利润微薄,更常常因此招致各种反倾销诉讼。

(二)过分注重数量增长,产能过剩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业凭借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飞速扩张,产业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纺织企业大量出现甚至聚集在同一地区,导致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加之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分注重数量增长,纷纷将抢占市场份额作为参与竞争的主要目标,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能过剩矛盾。

(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淡薄

我国纺织企业普遍研发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大都倾向于通过购买国外的产品、设备来引进技术,或只是根据外商或外贸公司提供的样品和图样进行被动生产和模仿,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我国虽然是世界纺织大国,但却少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级品牌,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是长期为国外品牌做贴牌加工,少数拥有全国认知度的自主品牌大多也只能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中国至今在国际纺织产业链中仍处于加工制造这一受上下游挤压的不利位置,产业链中附加值最大、利润最高的技术和品牌环节大都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

(四)对外依存度较大,出口市场太过集中

作为我国出口创汇第一产业,纺织业对推动我国外贸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也使其很容易受到国外市场波动的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一方面,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使得我国纺织品很容易招致欧美的各种贸易限制,而欧美的做法又很容易对其他国家会产生较强的引导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欧美等国金融全球化程度较高,一旦发生经济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非常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事实上这些国家的纺织品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饱和度,竞争激烈且市场空间有限。

以上四个方面最终直接形成了中国纺织业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和产品结构的严重失衡。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从外部对中国纺织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给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困难,但它也为人们清醒的认识并着力解决我国纺织业的内部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契机。通过这场金融危机,人们深刻感受到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新时期,中国纺织业要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三、中国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探讨

(一)努力培育差异型竞争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曾将竞争优势分为高低两个层次,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依靠低成本形成的价格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依靠产品差异化而形成的优势。中国纺织业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依靠低廉的生产要素所形成的低成本的价格优势,而新形势下中国纺织业的低成本优势正不断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培育高层次的差异型竞争优势成为新时期中国纺织业的首要任务。

1.要立足于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对一些先进的、差别化的纺织加工技术以及一些行业关键设备。对于一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研发的同时也要善于通过从国外购买的方式引进,但关键在于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决不能一味的依靠购买和仿制;要加快建设和完善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重视对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尤其是绿色环保型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努力依靠高品质高科技建立起竞争优势,彻底摆脱依靠低价竞争的产业模式。

2.要加强品牌意识,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培育品牌优势,走品牌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塑造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石,同样的产品贴上不同的品牌标识后就会产生不同的价格。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品牌对于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它除了能为产品带来较大的附加值增长外,其所代表的文化和丰富的内涵更能给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已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绝不再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如何增加深加工、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因此,我国要集中资本和精力,在自主设计、创建自主品牌方面下功夫。要加快学习和采用国际标准,努力提高我国纺织品的质量信誉;要不断完善推广中心,加强品牌营销力度,认真学习、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经验。事实上,由于多年来一直给国外品牌打工,我国很多企业对他们的生产环节、销售模式已经非常熟悉,这就为我们创建自主品牌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加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外经济震荡严重,很多世界知名品牌受到重创,价值大打折扣,这对于我国纺织企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乘机将一些国外名牌收入囊中;另一方面,很多实力较强的自主品牌也可以借机向国际纺织品中高端市场挺进。

(二)转变生产经营观念

1.纺织企业要积极转变营销观念。重视非价格竞争,避免低价倾销和恶意竞争,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如今纺织品的竞争已由原来的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质量、技术、品牌的竞争。因此,要加倍重视产品的质量安全,努力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合理地运营资本,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意识;同时加强对国外标准法规的收集和学习,积极学习使用国际标准,避免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2.积极实施目标市场多元化战略。即在巩固欧美等优势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和发展新市场,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来有效规避贸易摩擦。我国可以将目光从欧美转向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东欧、西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区域,这些国家虽然相比欧美经济较落后,但市场潜力巨大,如果能在这些市场上立足,不但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增加更多的利润。

3.重视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间经济联系加强,但同时也会加剧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波动都可能对整个世界市场产生影响从而波及到其他国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而纺织业更是我国对外依存度很高的产业,对外需市场的过高依赖对保持我国纺织业的稳定持续发展非常不利。面对国外需求的萎缩,订单的大幅度减少,我国纺织企业大都束手无策,众多企业停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但同时也发现了一批在危机中获得逆势发展的纺织企业,他们大都是既做内销又有外销。这样的企业转型快、创造力强,一旦外部出口订单减少,就可以转向内销方面,从内销市场寻求突破。因此,我国纺织企业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和挖掘。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纺织品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市场,企业应抓准国家扩大内需的大好时机,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国内居民的衣着消费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质量上也不断升级,这就为国内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尤其是目前国内很多的细分市场仍处于空白,企业若能利用好这些市场,必将成为自身的一大优势。

(三)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

面对国内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劳动力资源的紧缺以及欧美日益频繁的贸易壁垒,我国纺织企业应适时合理地改变传统单一的出口模式,通过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来有效的缓解当前的一些困境。首先,国内企业可以到一些有优惠措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如印度、南非、越南、孟加拉等。这些国家不仅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且他们还为到其国内投资纺织业的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提供投资补贴、免征企业所得税、补贴土地、厂房购置费等。通过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生产,企业不仅可以凭借这些优惠措施大大降低成本,更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从而进一步缓解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用工紧缺的困境,而且通过对这些国家进行投资生产再出口到其他国家的方式,还可以很好地分散他国的注意力,从而避免一些直接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贸易壁垒。此外,我国有实力的纺织企业也可以到一些一体化组织或贸易集团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内部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因为所有的一体化组织和贸易集团都对内部贸易提供特别优惠,我国纺织企业若能到其内部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就可享受到他们内部的各种贸易优惠政策,从而有效地规避它们对中国纺织品自由出口的限制。

(四)加快产业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劳动力、原材料、土地以及环境等要素成本正呈不断上升之趋,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显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但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吸收就业等方面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东西部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产业梯度,即使传统的纺织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丧失比较优势,在中西部地区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并没有必要片面强调整个纺织业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通过将传统纺织业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中西部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有效解决东部企业的成本上升,招工难等问题,延长我国纺织品的比较优势周期,还可以通过产业的梯度转移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纺织业在致力于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应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即将成品的制造环节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而东部沿海地区则重点进行品牌培育和产品设计研发,从而实现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纺织业发展上的“双赢”。

四、结论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使我们充分认清了我国纺织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为我们着力解决纺织行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契机,也为我国向纺织产业链的高端挺进创造了机遇。随着危机后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当前我国纺织业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但保持这一势头,任务艰巨。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仍存在,成本上升、用工紧缺、贸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正严重制约着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加快纺织业的转型和升级已刻不容缓。当然,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选择合理的转型升级路径。只有这样,中国纺织业才能在真正在后危机时代获得新一轮的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地成为世界纺织强国。

参考文献:

[1] 王兆斌.向纺织工业强国迈进——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J].求是,2009(3).

[2] 张伯伟,张兵.2009年世界经济回顾与2010年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0(2).

[3] 张明志,薛东晖.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基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

[4] 杜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6).

[5] 田俊芳,黄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09(15).

[6] 徐娟娟,费章凤.关于中国纺织业转型与升级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9(4).

(责任编辑:石树文)

作者:徐 芃,李晏墅

粗放型的出口贸易论文 篇3:

关于河南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探析

摘 要:河南省已经成为出口大省,但主要依靠的是粗放型增长,文章主要从河南省出口现状入手探讨了加速河南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 粗放型 外贸增长方式 转变

文献标识码:A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就是要将对外贸易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在经济运行中,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相联、相互促进。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外贸在经济运行中愈益处于先导地位。

一、加速河南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河南是一个内陆省区,长期以来,内向型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河南积极实施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并重的经济政策,在确保国内商品市场稳健运行的同时,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2001-2005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增长2.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7.7%;到2006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04.8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不断扩大的商品进出口规模,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河南省人均GDP、工业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竞争力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进出口、利用外资等经济外向型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很低,河南工业规模庞大,但水平较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现象十分普遍。主要表现在:

1.出口产品以低端产品为主。河南的出口产品以低端产品为主,从2005年出口商品中可以看到,排在前10位的大宗出口商品依次为:未锻压的合金铝、人发制品、未锻压的精炼铅、充气橡胶轮胎、显像管用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已焙烧的钼矿砂及其精矿、精炼铜管、其他毛皮制品、人造刚玉和高纯度未锻造银等,10类商品合计18.1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5.5%。可以看出,这10类商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甚至有很大比重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这些类别的产品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较大,如果不及时进行结构调整,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2.高新技术产品在河南省出口中所占比重不高。“十五”期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加了23%,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6.5个百分点,应该说增长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尽管如此,由于一般贸易仍然是河南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出口商品中大部分属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差。以2005年为例,河南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7.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在工业制成品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品占16.2%,有色金属占23.7%。河南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8.3%,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0.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7个百分点,出口规模排全国第16位,比重排第22位。中部六省区中,规模超过河南的有安徽和湖北,比重超过河南的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3.河南省出口产品品牌化程度偏低。全国出口企业中,“印牌”“贴牌”现象十分普遍,河南省出口名牌建设中也存在此类现象。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总体上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低制造这一低增值环节。出口中满足于来样加工和定牌生产,在产品品质、款式和服务等各方面始终处于追随者的水平,大部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属于“有品无牌”的状态。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05-2006年度190个“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和山东等沿海地区占了绝大部分,而河南省仅有2个。许多企业只有单纯的国内生产和销售观念,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施出口名牌战略的意识不强,企业的战略定位仍然停留在国内市场的生产和销售阶段。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出口名牌战略深刻把握、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虽然进行了各类体系认证、境外商标注册、设立境外营销机构等多方面的尝试,但实施出口名牌战略效果不明显。

4.河南省对外贸易市场分布相对集中,不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十五"时期,河南外贸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遍地开花,在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出口市场,5年间,对泰国、尼日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新西兰、秘鲁、智利、巴西等国的出口年均增幅都在20%以上。虽然河南省商品出口市场分布世界各地,但是,从整体来看出口市场集中度仍然偏高。目前,河南省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韩国、东盟、日本、俄罗斯、印度、智利等国家和地区,美国、韩国、欧盟是河南出口比重最大的前三位贸易伙伴,2005年,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总出口的42.3%。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导致外经贸企业出口的市场风险加大,回旋余地变小,一旦部分产品出口过度激增,不仅容易引起河南省企业过度竞争而产生低价竞销,同时也容易和主要出口国产生贸易摩擦。

5.资源承载压力过大,带来许多潜在社会问题。河南是一个资源型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就为河南资源型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但是河南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资源初级开发为特点,经济不大发达的省份,多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及后续加工业一直是全省的支柱产业。2000年以来,矿业经济对全省工业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加大,每年都占全省工业企业的55%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矿产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保障能力日趋紧张。资源约束使河南省难以继续承载依靠高投入、资源与能源的高消耗拉动的追求规模扩张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对策

近年来,河南省依靠数量增长扩张已经成为一个出口大省,但还并不是一个出口强省。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依靠数量增长和加工贸易的外贸增长方式要尽快转型,要从粗放型、低附加值、以加工贸易为主转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服务产业产品的贸易比重、发展精加工的农业产品等将是未来河南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主要方向。具体建议如下:

1.规范化出口管理制度,遏制出口秩序混乱的现象。出口秩序混乱最直接的表现是低价竞销问题,河南省企业出口低价竞销可以说和全国多数省份有着相似的原因,既有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了规范出口管理制度,有效遏制出口秩序混乱的现象,一方面,在保持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河南省政府应鼓励企业大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避免市场集中的风险;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出口产品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产品产生贸易摩擦,特别是反倾销,在短期内,针对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应该效仿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在法律框架内对出口价格实施管理和协调,以法律形式设置负责管理、协调、监督、处罚违规行为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并进一步强化有关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以实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根本目的。

2.坚持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增强外贸发展后劲。 近年来,河南省加大了科技兴贸的力度,但是,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及在外贸中所占比重来看,其仍未成为出口贸易的主导产品。因此,只有继续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才能实现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增长。具体措施如下: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继续重点支持大型和成套机电设备以及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大力促进电子信息产品扩大出口,主要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软件、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高档家用电器、汽车(含摩托车)及零部件、船舶及船用设备、发电及输变电设备等。鼓励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企业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增长达到一定幅度的,可适当给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机电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和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产品。鼓励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设计中心,及时了解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动向,增强研究开发能力,提升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大力帮助机电产品出口企业通过产品国际安全认证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以及环保认证,同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技术保证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国际市场技术壁垒对河南省出口的影响。

3.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出口市场。目前,全球经济已经逐渐走向一体化,电子商务的介入打破了传统贸易方式的时空界限。河南省中小企业有70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目的99%,大部分企业主要从事传统商品的出口业务,但是往往由于国内的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直接的出口渠道而依赖外贸公司等中间商,利润大大降低。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规模的大小不再决定其地位,而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个性化服务、响应市场的速度上升为竞争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拓宽了企业出口交易渠道,增加了商品出口交易的机会。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性和关键性领域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采取积极措施,支持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在线销售和采购,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帮助企业研究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加强技术合作,推动市场融合,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利润。

4.尽快建立与完善外贸预警体系,减少贸易风险及贸易摩擦。建立和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是保证外贸持续增长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预警系统的不完整,因而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状态。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产业纠纷、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首先,要建立出口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及专利预警机制,可将高新技术产业前十大类别的重点出口产品作为预警重点。建立知识产权与专利情报数据库,采集、分析与我国对外贸易有关的重要专利信息,对我出口产品有可能遭遇目标市场专利侵权诉讼进行风险分析,并分行业、分领域进行规范的专业处理,以在适当时机进行预警。其次,应建立重点出口产品数据库,对其数量和价格及在主要目标市场的份额进行动态监控,指导及协调企业充分重视及利用预警信息。通过政府指导、商会协调及行业自律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5.加强品牌建设,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以多种形式多方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出口自主品牌建设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出口自主品牌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政府宏观政策导向作用,扶持一批优势名牌企业。政府对培育品牌的可行性项目应给予物质奖励,并设立相关基金;对有培育前途的产品优先安排企业使用相关外经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并为其参加国际著名博览会提供条件;对出口属于配额管理的商品,在分配数量上给予倾斜;对实行配额招标管理的商品,放宽企业参加投标的资格;对出口列入名单中的机电产品企业,优先安排国家专项用于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对承包工程项下带动列入名单的商品出口的项目,优先办理有关手续,并优先安排借用合作基金。抓好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传统商品的推介工作。在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发展出口品牌过程中,每年在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传统商品中分别选择一批重点出口品牌,引导企业引进技术,促进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采取政府投入一部分、企业配套一部分的办法,进行重点推广,力争取得明显效果。发挥政府和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加强品牌的评价和宣传。完善产品商标注册和广告的管理制度、信息制度和评价标准体系,运用名牌产品确认评价方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名牌产品确认评价活动,推动出口品牌的发展。利用各种媒体,分批分步骤大力宣传出口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形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品牌保护工作。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知名产权,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品创新。质量战略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关键,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在质量上要符合进口国质量标准的要求,我国的一些产品在美国、欧盟市场渐已成熟,要重视这些品牌品质的培养。同时,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开发新技术,创新产品,使品牌保持生命力。

三、结束语

总之,虽然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是,从国际交换中的利益分配来看,我国还不能算是一个贸易强国。在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一半;在多边贸易体制中,我国的话语权还不十分有力;在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中,我们的分量还不足以有效地扼制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这些都需要我们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静波.基于技术创新的出口增长方可持续.南方日报,2005.12.14

2.刘新民,四大措施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周刊,2006.2.26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河南省已经初见成效.河南日报,2006.2.21

4.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成本加大 资源环境压力未减.中国经济时报,2006.7.31

5.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面临新考验. 经济导刊,2006(1)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漯河 462002)(责编:贾伟)

作者:许淑娟

上一篇:洗钱犯罪完善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出口贸易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