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

2022-04-17

【摘要】21世纪以后,移动通信行业将主要向高速率、大数据、多媒体业务方向发展,所以移动通信网络IP化将成为必然优势。它不但能促进国家移动核心网络的质变演进,也能面向网络扁平化目标更进一步。在移动通信网络IP化承载改造后,网络资源将会得以优化整合,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降低,网络整体运营都会迈入高效低成本阶段,其市场竞争力也必然得以提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 篇1:

校园无线移动网络让教学“无处不在”*

摘 要:在校园无线移动网络的基础上,探索实践教学中如何较好地开展移动学习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为例,针对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教学的不同,提出了协作决策式、自主体验式和混合式无线移动模拟实践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移动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同时,探讨了无线移动实践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无线移动网络;实践教学;模拟实践;对策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领域越来越多元化,然而,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与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脱节、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于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模拟实践是一个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重要学习环节,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和桥梁。这需要学校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根据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加强模拟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水平、管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当今无线移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无线移动网络有效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模拟实践教学及自主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学校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获得更多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实践经验就成为了当前探讨的热点课题。

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中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环。[1]模拟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开展基于校园无线移动网络的实践教学是对现有以有线网络为基础的实验室教学的一种革新,是充分利用高校无线移动网络为实践教学服务的一种尝试,是开展移动教学的进一步探究。在无线移动网络环境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将突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协作式和移动式学习方式,实施以学生团队合作学习为主的新教学模式,在缩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实习和现实的差距,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二、无线移动实践教学学习方式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活动的主体发生了换位,前者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后者是以学生为中心,需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内容的学习,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基于实践教学的该特点,此处主要探讨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学习时的学习方式。在无线移动网络下,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实验项目都将被设计为大项目,需由自由组建(或教师组建)的团队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在课堂外,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或混合式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实践、讨论等学习活动。下面将以管理类专业为例,阐述无线移动实践教学中可以加以实施的几种学习方式。

1.协作决策式学习方式

在无线移动实践教学中,学习班级将被分成若干个团队,分别组成不同的虚拟企业,每个团队由多名学生组成,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如CEO、CFO、COO、CIO等管理职位。协作决策式学习就是各团队中的成员各司其职、互帮互助、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地完成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力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团队竞争学习方式。通过协作决策式学习过程,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能够得到良好培养,学生之间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的更深层次知识和能力将能得到有效的挖掘。

在无线移动实践的协作决策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进行角色互换,以此提升自身的领导、财务、运营、营销、分析等综合管理能力。通过模拟实践环境中的网络论坛或交流社区,进行实践项目或课程内容的交流、争辩和讨论,以此表达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进一步完善对问题的理解,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在团队中,各成员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工具检索大量所需的信息,然后通过无线网络平台中各种在线或离线的交流工具进行轻松的分工协作、商讨交流,最终找到最佳的答案或方法。

2.自主体验式学习方式

自主体验式学习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激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自主发现”。[2]课堂内的模拟实训只是实践课程学习的一部分,课外开展自主体验式的模拟实践学习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课堂内主要通过协作式的学习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在这期间必定会有不少疑难问题或者一些新的观点、想法不能在有限的课内时间得以解答或实施。而实践课程的内容不同于理论课程,其学习方法也就有很大差异,实践课程需要不断地在实践操作中检验内容的可行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因此,课后的自主学习同样需要在实训软件平台中不断操作,反复练习,从中才能获得相应问题的解答。

利用无线移动网络接入模拟实训平台,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自我反馈式学习策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等,通过一人兼任多个角色,或团队成员自发组织,于统一时间、不同地点进行模拟实践的方式开展自主体验式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受课堂时间、环境的约束,自由地交流、讨论,还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新方法的运用,不断总结,反复实验,也为下一次的课堂内竞争做好准备。

3.混合式学习方式

混合式学习可以理解为一种新型的M-learning与企业实习有效融合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将各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有效混合的学习理念或思想。

一方面,学生可以深入企业进行真实的实习、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找到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方面,同时,学生可以利用校园无线移动网络进行模拟实践学习,以此来弥补企业实习时不能参与的某些活动、不能应用的思想和理论知识等。通过这种“企业实习+校内模拟实践”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探索,既能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树立明确的目标,可谓一举多得。

三、无线移动实践教学模式

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无线移动网络和专用实践教学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学校只需利用相关技术将有线校园局域网与无线移动网络进行对接,学生将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或其它移动设备进行无线网络连接,从而连入校园局域网,以此满足模拟实践学习的无线网络环境。在教学软件上,多数高校也有条件安装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模拟实践教学软件。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的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模拟实践软件只需安装在服务器上,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已连入局域网的移动设备中的浏览器进行软件访问和操作。在校园无线网络环境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按照如图1所示的模式进行。

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的是,该教学模式建立在校园无线移动网络学习平台上,使用的设备是联入无线网络的移动设备,学习地点不是固定的实验室,而是随时可以移动的一个区域,包括一幢教学楼、多个实验室或教室、多幢教学楼、寝室等。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实践教学的学习目标,指定实践学习内容。其次,在课内,可以通过协作决策式学习方式开展实践内容的学习,在这种方式下,团队的组建是首要的任务,将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各个团队根据教师下达的实践目标和内容进行实践操作活动策划,包括团队中各成员任务的分配及分目标的确定;各成员据自身的权限和任务进行实践内容的预模拟操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向团队反馈自己的决策意见;团队领导者利用无线网络学习平台的交流工具(如团队微博、微信、聊天工具、论坛等)召集所有成员进行讨论,共同对即将进行的实践操作问题或环节做出最终决策;各个团队在完成相应实践内容后,需向教师上交实践学习作业、展示学习成果或学习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在课外,学生可以通过自主体验式学习方式开展实践内容的学习,通过一人兼任多个角色,或团队成员自发组织来完成相应任务,并记录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教师对学生课堂内和课外操作或学习的成果或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

四、开展无线移动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大多数的移动学习是针对语言类课程开展的,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的移动学习比较少,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的移动学习资源较为缺乏、学习活动难以组织和学习效果评价的有效性较差。下面将针对在开展无线移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或建议。

1.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无线移动实践教学的开展不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这将会导致学生的实践学习缺乏连贯性,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差,学习深度不够等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在移动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和教师是常常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将会导致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与实践内容相关的疑惑、学习方法的困难以及情绪与情感方面的困难难以及时得到教师的辅助,这也会影响学生对无线移动实践教学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此类问题,一方面,学校在为学生设计和创建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服务模式时,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也要科学合理,最好兼顾学生的专业和企业实际的工作业务。近年来,一种类似于游戏式的沙盘教学理念正在被引进学校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这种理念引入移动实践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获得更多信息,唤醒原有的认知,产生联想与顿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移动实践教学中应大量采用“发现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借助移动方式的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无疑具备了更好的学习情境,从而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的变化规律,并将在观察和发现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应用到实践学习中,激发其对实践内容的设计和改造的欲望,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可进行创新思维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再者,利用学校所在的教学园区的地理优势,为学生创建移动学习社区,该社区的建设将有利于解决学习者与教师处于时空分离状态产生的情绪和情感困难。[3]

2.学习资源的设计问题

学习资源的设计一直是移动式实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学习资源设计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针对无线移动网络平台和实践教学的特点,设计一些易于实施,又能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资源是移动实践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Blog、Wiki、微博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们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在这些系统中进行轻松的交流、讨论。在此环境下,移动实践教学资源的设计可以采用基于微内容的方式进行。这种学习资源具有海量、零碎、去中心化的特点,还能通过RSS、Tag等技术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聚合,在Blog、Wiki、微博等系统中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人际交互网[4]。实践教学的各个项目内容将被设计为由若干微内容组成,由教师将其发布在Blog、Wiki或微博上,学生通过这些系统下载相应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并通过这些系统平台进行内容或心得体会的交流、讨论。

3.学习活动的组织问题

首先,移动实践教学的主要特征在于移动性,即学生在进行实践内容操作时地点和时间都是不完全固定的,不必像传统的实践教学那样固定在一个实验室,这将使得协作决策式学习的组织与管理和课外自主学习的监控变得更难。其次,参与实践学习的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水平难统一,这就会给移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决策增加障碍。再者,移动实践学习既强调课内小组合作学习,又注重课外自主学习,对学习的评价既有小组的成绩,又有个人的成绩,因此,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如何组织才能既保持小组学习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又能督促个人的自我学习与反馈,这将是一个难点。

针对此类问题,可以尝试利用在学生中流行的移动微信交流方式来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首先,每个团队推举或由教师指派1~2名学生负责监督和协调该组的学习活动,这些学生可以被称为“监协员”;通过“监协员”对组内成员的监管与协调,可以加强团队的凝聚力,督促各成员的自主学习,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的直接参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管理;其次,通过微信的方式,各个“监协员”可以与其他组员方便地联系、交流,如以语音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实践学习探讨与决策,还能与指导教师随时保持互动、交流;再有,通过微信的视频功能,各个“监协员”可以录制课内、外的实践操作学习视频,并传送给指导教师,便于指导教师对团队及团队成员的学习过程进行成绩评定。

4.评价机制的有效性问题

由于无线移动实践学习与传统的实践学习在时空上有很大区别,直接照搬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真实情况,而且其数据的获取也更为困难。因此,需要针对这种学习方式的特殊性,采用特定的评价机制方可真实、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衡量。为此,可以设计一个基于过程和结果的分段式综合评价体系,在此体系下,既有对学生个人进行的评价,又有对学生团队的综合评价,如图2所示。

基于过程的评价,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1)个人操作信息评价,通过各团队的“监协员”反馈的有关本组成员的个人操作信息(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进行个人成绩评分;(2)团队成员互相评价,通过所在团队的其他成员对其所操作内容、团队协作情况、角色胜任度等方面进行评分;(3)“微问题”反馈评价,设计一些针对不同职位或角色的“微问题”, 通过微信的方式发送给相应学生,由学生将结果以微信的形式进行反馈,教师借以打分。基于结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下面两方面:一是团队操作结果评价,在此情况下,事先据各个职位或角色在整个团队项目操作中的重要性设定相应的重要性系数,然后再将团队操作结果所获分数按重要性系数进行分配;二是实践报告评价,每个实践项目结束后,需由各个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教师对其进行评分。

五、结束语

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已建成自己的校园无线移动网络,也正逐渐利用其为实践教学服务,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实践教学的形式已发生根本变化,正由传统的固定式教学转化为新型的移动式教学,这就必然要求各个高校在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更新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以及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在信息时代,高校的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莉.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2010(6):12~14.

[2]崔健.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9.

[3]张晓健.移动协作学习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1):9-11.

[4]刘应芬,王益广,郭艳华.微内容对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3):15-18.

(编辑:王晓明)

作者:谭福成 高建明

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 篇2:

移动通信网络IP化改造

【摘要】21世纪以后,移动通信行业将主要向高速率、大数据、多媒体业务方向发展,所以移动通信网络IP化将成为必然优势。它不但能促进国家移动核心网络的质变演进,也能面向网络扁平化目标更进一步。在移动通信网络IP化承载改造后,网络资源将会得以优化整合,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降低,网络整体运营都会迈入高效低成本阶段,其市场竞争力也必然得以提升。本文探讨了移动通信网络IP化改造的意义与原则、改造范围与流程,最后就IP化改造后可能出现的注意要点及相关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给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IP化;移动通信网络;改造;范围;流程

如今,移动通信网络的软交换技术已经逐渐成熟,IP网络技术也在朝着大规模、高水准的商用领域发展,因此移动通信网络的IP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相比于传统TDM网络架构,IP化改造后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将拥有更灵活高效的组网模式,可接受业务范围会更加广泛、多样化,而业务控制能力及网络建设成本也会有所改善。

一、移动通信网络IP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

移动网络IP化的核心就在于将移动语音与信令承载于IP承载网络之上,这其中就包括了移动核心网路承载与控制分离、软交换设备的引入。从所涉及范围角度讲,移动通信网络IP化可以应用于网络的应用层面、承载层面、接入层面、核心网层面和维护管理层面,所以IP化改造应该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应用建设过程。

在新时代,移动通信的网络IP化改造是一种必然,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如果要保持网络业务的高继承性与稳定性,就必须强化对骨干承载网的建设。所以在2007年,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基本完成了对IP骨干承载网络的建设部分,并在2009年建设了以IP化软交换技术为主的3G核心网络。此时在3G网络建设的过程中,无线数据业务已经实现了对IP网络的承载。2013年,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4G业务正式开启,对网络的IP化改造也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在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与演变也会与IP技术所紧密相关,甚至整个移动通信网络都会向全IP模式发展,对技术的引进与网络架构的实现将逐渐从承载网转为边际网、从互联网逐渐转化为电信网、从TDM逐渐转化为以软交换为主的扁平化网络体系,而数据业务也会朝着全业务应用方向发展。所以说,IP化改造将使得网络技术应用超出互联网领域本身,并逐步渗透到移动通信网络领域的各个层面,逐步成为未来4G网络的主力核心架构与统一公共承载模式,即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必然成为全IP通信网络[1]。

二、IP化改造的意义与总体原则分析

(一)IP化改造的意义

IP化改造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条件,它所提供的各种业务必然会为未来开放型的网络奠定技术基础,使得整个国家网络系统更加趋于综合、多元化发展。因此,IP化改造后的网络必然支持更多类型的通信业务,例如以宏观范畴为主的公用和专用VPN业务、基于移动业务特性的固定业务、多媒体业务等等。甚至包括许多实时及非实时、单播及组播业务。因此基于这些不断扩增的多媒体业务及数据业务,移动通信行业必然需要扩大自身的数据流量,将来自于不同网络的资源整合优化起来,形成一套以分组式网络技术为主的新网络环境,进而提升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业务服务支持的能力,同时也节约更多网络运营成本。

基于需求角度,IP化改造后的移动通信网络不但要能够支持传统通信网络以及分组网络业务之间的相互融通,也要支持诸如传统ATM、SDH和FR业务技术,并在网络结构上实现业务与控制的相互分离以及控制与承载的相互分离,成为能够具有真正独立性、灵活性的网络,所以本文总结了IP化改造的几点现实意义。

首先,下一代网络将具有极强的可运营性和可管理性,它能够为网络运营商提供一套较为方便和操作型更强的管理模式,例如对于用户、网元设备、网络资源、各项业务的管理等等。

其次,它会具有承载多业务的能力,将业务竞争范围扩大,并希望在网络中提供对更多业务的承载能力,从而降低基础网络建设所带来的高指标开销及运维成本。

再次,IP改造后的移动通信网络会为城市提供更高稳定性、高可用性的网络,从而保证网络业务的运营可靠性。届时,网络延时、延时抖动、丢包等状况也都会变成既可控又可预测的。

最后,从网络运营安全保障角度来看,改造后的移动通信网络将能够提供从端到端的安全性服务,并能够具备一定的恶意攻击防御能力。而网络设备的抗攻击、用户业务保护与非法用户业务盗用防范也会变得更加专业化、高效化,所以IP化改造后的网络将更加安全,这也是它改造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IP化改造的总体性原则

1.网络稳定性原则

虽然要进行大规模的网络IP化改造,但其前提也一定要以不影响现有网络运行环境为基础条件,对所进行的IP化改造设备实施较为严格的升级改造方案并考虑与其对应的风险,并设计与其对应的规避方案,最终目的即保证网络的长期稳定性。

2.业务继承性原则

IP化在改造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对现网中某些业务的继承性,绝对不能以降低网络质量和降低现网业务用户体验为代价,要在改造之前就考虑好对承载业务、电信业务、智能业务以及增值业务等等业务项目的考察,保证它们在IP化改造后的业务继承效能。

3.分类实施原则

由于IP化改造涉及对移动语音网的改造,所以为了确保全程全网实施,应该按照地区级别进行分类分区域性的网络化改造实施工作,尤其是重视对无线网络A接口、Gb、lu-Cs等接口的改造工作,并按照实际需求来进行分区域改造。

4.善用IP承载网原则

要遵循“近入IP、远出IP”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IP承载网功能,将话务业务就近入IP网络之内,并在远端落地晚出IP网络,实现下一代网络组织的扁平化发展趋势[2]。

三、移动通信网络IP化改造的范围及流程

(一)移动通信网络IP化改造的范围

我国移动通信网络IP化改造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网络的全IP化,所以它所涉及的改造范围包括了基于Mc、Nb、Nc等接口的CS域,基于Gi、Gp、Gn等接口的PS域,以及lur、Gb、lu-cs、Abis的无线接口,另外还包括了基于MAP/CAP的信令网。(图1)

(二)改造流程

依照我国移动通信未来网络IP化改造的基本理念来看,IP化的改造流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1:实现全网范围的移动语音网IP化,将具有Nb、Nc接口的设备改造为带有MSC、TMSC所能达到的功能的设备。

步骤2:根据地区需求来实施对IP化改造的无线接入。需要根据需求来引入诸如Pool容灾技术来改造lu-Cs、Gb等端口,并同样将设备改造为涉及MSC、BSC、RNC端口的设备类型。

步骤3:根据发展成果来对网络IP化改造实施各项业务要求及信令,确保无线网络的全面IP化。例如结合标准协议来建设IP网络,并致力于对端口及业务平台接口的改造。另外在移动语音网方面也要实现IP化改造。

四、IP化改造后的注意问题及网络安全防范建议

(一)IP化改造后的注意问题

IP化改造后,由于软交换系统会引入大量数据及IT设备,并通过主系统及相关技术来完成对网络的基本架构和TDM制式转换,因此在网络IP化的改造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在组网规划、设备维护、网络优化、技术支撑以及网络问题安全方面的变革挑战,甚至在生产及管理环节都会遇到问题。因此在如此状况下,移动通信网络在IP化改造后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故障定位复杂且解决过程漫长

IP化改造后的网络组网将趋于复杂化,所以一旦出现问题也将很难进行故障定位,问题解决时间也相对漫长。比如某省在网络维护过程中就遇到过通信不畅、信号中断等问题。但在网络人员对相关硬件、系统参数进行排查后却没有发现问题,所以为了快速恢复用户业务,就不得不重装系统,才使得业务恢复正常。但从设备维护成本角度看,这种故障排查及处理方式是有欠妥当的,不值得借鉴。因此故障定位难且难于维护是IP化改造后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不可预见因素多

由于采用了分离式架构,所以软交换网络系统在承载疏通IP相关信息时就很容易出现意外,比如某省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就造成了路面塌方,使得地下光缆被压断。类似于这样的不可预见影响因素还有许多,他们都直接影响了移动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营。

3.网络故障级联性大

上文提到,IP化改造后网络将趋于技术与结构上的复杂化,因此它的故障级联性也会相应增大。这也是因为IP化网络是一级关联一级的结构,所以只要任何一级出现故障,那么就会使得整个网络陷入瘫痪状态,形成连锁效应。比如某省移动网络的SGSN的MFS网元出现负荷过高,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并且不断向上一级网元发送错误信息包,又引起了上一级网元的拥塞,造成更大范围的网络故障。故如何防止故障范围影响的扩大也是保证网络质量的一个关键点。

(二)IP网络安全防范建议

1.强化集中维护体系

IP化网络改造以后,集约、精确、高效管理将成为全IP网络化管理的必然需求。基于设备数量不断增加、设备容量与网络规模变大的考虑,应该采用现代化技术提升管理体系的运维水平,以“集中控制、维护、管理、少局所、大容量、少人力、精管理”为改革思路,强化集中维护体系。比如说在网络运维作业中处理好企业信息化OA系统中所存在的关联性关系,将数据统计、发布与信息交流作为办公流程自动化与知识管理自动化的结合点,做好电子信息流的定制工作,确保网络资源的集中化管理质量。

2.做好质量评估

以交换设备运行质量为标准,建立良好的设备评估机制,将设备管理、维护与监控一体化,并实现标准流程模式。本文认为,基于软交换网络运行模式,应该实现IP化改造后网络的4个标准化,即故障处理标准化、实时监控标准化、日常维护标准化和质量评估标准化。

3.实现三网联动机制

按照IP化改造后核心网络的网络架构演进趋势,再基于上层业务需要与下层承载层QOS保证来确保各专业之间传统交换网络与耦合度、传输网络之间的紧密关系。由于IP承载网在专业传输特点上的差异性,并没有建立基于共同语言的沟通关系,所以应该基于先进网络管理手段建立三网联动机制,确保网络的高质量。其联动内容就应该包含了以承载网、割接、调整、故障处理和测试为主的信息共享机制;以承载网定期网络性能、链路符合等通报模式和提高AR-CE、CR-AR各个链路峰值带宽利用率为主的工程实施策略;还有以承接网网络资源表格统计与资源共享、系统和端口关联建立关系更新技术、故障快速定位排查处理为主的资源关联模式。保证对新网络系统的深度维护机制与精细化管理[3]。

总结

IP化改造后的移动通信网络必然会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技术,并吸取百家之长,形成全方位的分层、开放体系架构网络,为未来全业务、全IP网络运营模式的实现而不断改进。本文对IP技术进行了简单论述,证明了移动网络技术演进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漫长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参考文献

[1]卢凤英.内蒙古联通移动网络IP化改造规划与实施[D].北京邮电大学,2012.5-7.

[2]尼松涛,王题.中国联通移动网IP化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J].移动通信,2010,34(1):57-60.

[3]张岩.IP化后的辽宁移动网络运营研究[D].吉林大学,2010,9-20.

作者:时颖

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 篇3:

基于2SFCA模型的嘉定区开放型公益林选址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用于开放型公益林选址的可行性。[方法]以嘉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SFCA分析嘉定区现状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水平,并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法,从实现嘉定区休闲游憩绿地资源公平分布出发,研究开放型公益林的选址方法。[结果]目前嘉定区现状公园绿地可达性不平均,40%的居住区仍不能通过步行15 min到达周边公园;通过2SFCA模型分析获得的可达性指数<8.5的区域,是开放型公益林选址的重点考虑区域。基于可达性分析结果,结合公园绿地建设规划、城镇建设区规划数据,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最终可获得满足嘉定区开放型公益林建设基本条件的合理选址地4个。[结论]基于2SFCA模型进行开放型公益林的选址具有一定科学合理性,可为今后开放型公益林建设选址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开放型公益林;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空间叠加分析;选址

Study on Location of Jiading District Open Public Welfare Forest Based on 2SFCA Model

XUE Chun-yan (Shanghai Forestry Station, Shanghai 200072)

Key words Open non-commercial forest;2SFCA;Spatial overlay analysis;Location selection

目前,上海市林業正面临如何促进林地综合利用、提升林地功能,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的需求及提升市民参与度、认可度等现实问题。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是上海林地休闲利用的主要形式。生态公益林经一定改造后向市民开放,让市民能感受更原始的森林气息,这类林地为开放型公益林。与一般城市公园绿地相同,开放型公益林主要供市民免费进行森林休闲游憩,不用长途跋涉即可接近大自然,从事户外活动,它是公园绿地的补充,主要位于城市外围,是介于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中间状态,规模和设施类别均小于郊野公园的新型城市绿色空间类型。目前,对开放型公益林的改造利用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关于如何选择合适地块开展开放型公益林改造尚鲜见报道。

在开放型公益林选址时,需考虑现有公园绿地能否满足周边居民需要,其空间分布能否平等地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机会[1]。结合现有林地考虑是否需要新建开放型公益林,建在何处才能更好地服务周边居民以及如何实现休闲林地合理公平分布。可达性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定量方法。

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该公园绿地的相对难易程度,其相关指标有距离、时间、费用等,能反映居民到达附近公园绿地的便利程度,评价居民能否可以方便公平地享用公园绿地带来的服务[2]。目前针对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研究较多,计算方法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有统计指标法、简单缓冲区法、费用加权距离法、网络分析法、最小距离法、引力模型法等[1-4]。不同方法的数据要求不同,各有优缺点,目前能涵盖公园绿地可达性全部信息的方法较少[5-11],可达性评价分析法在绿地规划中的应用也未得到广泛推广[3]。周爱华等[12]在研究北京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合理性及公平性时,指出常用的可达性计算方法未充分考虑设施供应与人口需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使用两步移动搜寻法(2SFCA)开展可达性研究,可综合考虑资源供应与周边需求之间的关系。而黎世兵等[13]使用引力模型与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分析佛山市大沥镇公园可达性,通过GIS空间分析解决了新建公园选址问题,说明可达性分析在选址问题上的可行性。笔者基于上海嘉定区公园绿地和公益林资源分布现状,尝试基于2SFCA模型的可达性分析,通过评价现有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开展开放型公益林的选址研究,以期为嘉定区开放型公益林建设选址及上海今后开展开放型公益林建设利用研究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嘉定区位于上海西北部,是建设中的上海国际汽车城所在地,其中心位置在121°26′ E,31°39′ N,总面积463.55 km2,全境地势平坦,东北略高,西南稍低,地处北亚热带北缘,东南季风盛行地区。嘉定区下辖3个街道7个镇1个新区1个市级工业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1 471 231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828 199人,占总人口的56.29%。

2011年嘉定区政府提出了“百个公园、千块绿地、万亩林地”的绿化工作目标,规划公园总数达到103个,截至2015年已建成及开工建设的公园数量已达76个。“十二五”末,嘉定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31%,公益林面积6 637 hm2,森林面积逐年上升,作为上海市“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性节点城市之一,正用“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传承文脉”的理念全方位地融入城市发展中。

1.2 数据源与预处理

数据源包括2015年嘉定区国土属性数据、现有公园绿地名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森林资源现状分布数据、高分辨率航片等。预处理主要利用国土属性数据获得城镇村居民区矢量数据,推算获得各个居民区常住人口数;根据嘉定区已建成及开工在建的公园绿地名录,矢量化获得嘉定区76个公园分布和面积。

根据前期探索实践经验,开放型公益林建设选址需满足:①面积宜在5 hm2以上[14];②宜为林业部门管理的集体公益林,便于管理;③林地周围有居民区分布,以有效发挥林地服务功能。据此,根据嘉定区森林资源现状分布,获得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 hm2的林业部门管理公益林65片,作为嘉定区开放型公益林建设选址范围。

1.3 研究方法

1.3.1 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

2SFCA是一种基于机会累积思想的可达性研究方法,分别以供给地和需求地为基础,以设定的出行极限距离或时间的临界值为搜索半径(即距离阈值),移动搜寻2次,对临界值内居民可以接近的资源或设施数量进行比较,数值越高,可达性越好,因此称为两步移动搜寻法。第1次移动搜寻确定每个公园绿地距离阈值内的供需比;第2次搜寻计算每个居民区的可达性,检索所有能为该居民区提供服务的公园绿地,并将第1次搜寻得到的供需比相加求和。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每个居民区的可达性均不同,突破了行政界线的限制,考虑了一个范围内供需之间的相互关系,更符合实际[15-16]:①对每个现有公园绿地j,搜索距离阈值(d0,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民区质心(k),计算供需比Rj。

Rj=Sjk∈{dkj≤d0}Pk(1)

式(1)中,Pk为搜寻区域内居民区k(即dkj≤d0)的人口数;Sj为j点的总供给;dkj 为位置k和j的距离。②对每个居民区质心i,搜索所有距离阈值(d0,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公园绿地 (j),将所有的供需比Rj求和即得到居民区(i)的可达性AFi。

AFi=j∈{dij≤d0}Rj=j∈{dij≤d0}Sj k∈{dkj≤d0}Pk(2)

式(2)中,AFi为居民区i对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 值越大,表明居民区的可达性越好;Rj 为居民区i搜寻区(dkj≤d0)内公园绿地j的供需比。

1.3.2 距离阈值确定。

为确定距离阈值,笔者通过向嘉定10个居民小區发出200份调查问卷,收回196份有用调查问卷。经统计分析发现,通过步行出行的居民达66.3%;期望15 min内通过步行到达周边公园绿地的占71.4%。而上海市“十三五”城市公园体系强化构建目标也将步行15 min作为公园可达性的标准。据此,根据正常人步行平均速度约为5 km/h,15 min步行距离约为1 250 m,确定2SFCA法的距离阈值为1 250 m。

1.3.3 技术路线。

以嘉定区为研究区域,利用ArcGIS软件,将公园与居民区的多边形矢量文件转换为质心点矢量文件,计算公园点与居民点的欧式距离,并提取1 250 m阈值内数据,从公园绿地供应、居民绿地需求2个方面,分别统计每个公园阈值范围内的人口数、人均可达绿地面积,以人均可达绿地面积作为可达性指数,获得各个居民区的可达性指数分布,并以每个居民点的可达性指数进行克里金插值,形成嘉定区可达性指数空间分布图,并分析嘉定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水平。从实现嘉定区公园绿地分布及服务水平的公平性出发,结合嘉定区公园绿地的建设规划、城镇建设区规划,按照开放型公益林选址的基本条件,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法,提出满足嘉定区开放型公益林建设的合理选址地。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状公园绿地可达性

由表1可知,居民步行15 min到达现有公园绿地,可达性指数大于8.5的居住区占11.9%,仅10.5%的常住人口居住于此;可达性指数在0~8.5的居住区占47.3%,有50%以上的常住人口居住于此;而可达性指数为0的居住区占40.7%,说明约有40%居住区、30%以上常住人口仍不能通过步行15 min到达现有公园绿地。可见,目前嘉定区现状公园绿地可达性仍不平均,居民仍难以平等享用现有的公园绿地资源。

从图1可见,公园绿地周边居民步行15 min可便捷到达公园进行休闲游憩,离公园越近,可达性越高;居住区周围公园绿地数量越多、面积越大,可达性指数也相对越高。从开放型公益林建设选址角度,可达性指数≥8.5的区域周边,休闲游憩绿地资源丰富,可不再规划新建;可达性指数<8.5的区域,是今后规划建设休闲游憩绿地资源的重点区域,可达性指数为0的区域则是嘉定区现有公园绿地15 min步行的服务盲区。为满足嘉定区居民15 min步行均可到达周边公园,增加居民森林感受度,实现公共休闲游憩资源分布均等性和公平性。

2.2 开放型公益林选址 根据嘉定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选址综合嘉定区现状和“十三五”规划情况,利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法,分步叠加筛选,获得可达性指数<8.5区域内、周边居民区集中,并与现有公园不相邻的开放型公益林备选地7个。通过与规划公园对比发现,7个备选地中有3个与规划公园点重复,一定程度也说明该选址方法具有科学合理性,选址结果符合嘉定区需求现状。

为尽可能提高嘉定区休闲游憩绿地的可达性水平,减少重复建设,最终筛选出与规划公园不相邻的连片公益林可作为今后开放型公益林的建议选址地4个,如图2红色圈线范围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1)开放型公益林作为今后的新型城市绿色空间类型,其选址综合考虑现有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可减少重复建设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居民平等、公平地享用公共休闲游憩资源。而利用2FSCA模型进行可达性评价,既考虑了供需关系,又突破了行政界线的框架,将其用于开放型公益林的选址,可直观地显示现有公园绿地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反映今后规划建设的需求区域。选址时利用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综合各类现状分布和规划需求情况,根据需求可获得开放型公益林的合理选址地。

(2)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数据限制对距离阈值计算进行了简化处理,直接使用欧氏距离代替了实际交通距离,若能

获取更详实的步行道路网络,利用GIS的网络分析将会得到更贴近实际的分析结果。而在开放型公益林选址时,由于嘉定区几乎不存在无法到达的公益林,笔者将各影响开放型公益林选址因素的影响程度视为相同,并未考虑面积大小、交通便利程度等的影响。若今后明确开放型公益林的开发利用类型,在选址时可进一步考虑周边公园类型分布、面积大小、植被分布等现状,使选址结果更符合规划预期。

参考文献

[1] 刘常富,李小马,韩东.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方法与关键问题[J].生态学报,2010,30(19):5381-5390.

[2] 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1999,23(8):8-11.

[3] 李博,宋云,俞孔坚.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4(4):618-624.

[4] 孙振如,尹海伟,孔繁花.不同计算方法下的公园可达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162-165.

[5] 陈永生,黄庆丰,章裕超,等.基于GIS的合肥市中心城区绿地可达性分析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2):229-236.

[6] 陳雯,王远飞.城市公园区位分配公平性评价研究:以上海市外环线以内区域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4):373-377.

[7] 施拓,李俊英,李英,等.沈阳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6,35(5):1345-1350.

[8] 高骆秋.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山地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10.

[9] COMBER A,BRUNSDON C,CREEN E. Using a GIS-based network analysis to determine urban greenspace accessibility for different ethnic and religious group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8,86(1):103-114.

[10] 蔡彦庭,文雅,程炯,等.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1647-1652.

[11] 马琳,陆玉麒.基于路网结构的城市绿地景观可达性研究:以南京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为例[J].中国园林,2011(7):92-96.

[12] 周爱华,付晓.基于两步移动搜寻法的北京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13(6):250-253.

[13] 黎世兵,况明生,李惠敏.基于GIS与空间可达性的小城镇公园布局研究:以佛山市大沥镇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3):264-268.

[14] 北京市园林局.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5] 刘钊,郭苏强,金慧华,等.基于GIS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北京市就医空间可达性评价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7,32(1):61-63.

[16] 程岩,刘敏,李明阳,等.基于2步移动搜索法的城市郊区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30(3):31-35.

作者:薛春燕

上一篇:制造业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生活中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