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8

【摘要】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促我发展,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前列,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 篇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性部署,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即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规律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仅指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即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这就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最根本的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执政党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正如《决定》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1]可以说,正是由于坚持党的领导,才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首先,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这种领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我们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既需要雄厚的经济力量,又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并将文化建设视为党的整个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五四’以来,这支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2]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此,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4]进入新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明确指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同志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这就更加明确了新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其次,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决定了党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正如《决定》指出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规划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鲜明地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全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明确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了全面的战略性部署,必将有助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前提。“实践是受理论指导的,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不可能有实践上的明智。”[6]因而,只有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真正的大发展大繁荣。目前,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且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本质、特征、作用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为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功能和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原则和依据。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也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针。正如《决定》指出的: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1]在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才能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路,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既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又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最主要的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关键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整个国家走出一条正确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统领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自然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以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而且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基础、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步骤。正如《决定》指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现代性;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体制,通过科学的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的充分有效配置,并进而通过它使文化建设与全社会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相适应,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可以说,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相适应。因而,《决定》指出:“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1]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指出:“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具有多样形式,这种多样性体现为人类各民族和各社会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各国的文化建设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必须走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发展,能够符合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能够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键就在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关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说来,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正如《决定》指出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文化发展的一般原则,符合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主要包括:其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因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建设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其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富有中国特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价值体系,有着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其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因而,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

“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其他所有活动的展开,都是在社会制度确立的前提下进行的。”[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其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区别所在,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正如《决定》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

具体说来,这一根本制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还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使得人民群众不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且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不仅是法律上、原则上的“主人”,而且是政治现实中的主人。[9]因此,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要求,必然要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从人民的发展要求中获得动力,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决定》指出的:“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1]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正确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建设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之下,使文化发展的成果能够被全体人民共享。正如《决定》指出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2011-12-23.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4]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5] 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 胡锦涛强调推进文化建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8/12/content _1022845.htm,2011-11-04.

[6] 李铁映.论民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11-11-01.

[8] 周叶中,伊士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9] 周叶中.宪法[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5.

Study on the Basic Law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venth Session of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Decision on Cultural Mechanism Reform and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Huang Zhen Yi Shiguo

责任编辑:宋 奇

作者:黄振 伊士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 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探索

【摘要】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促我发展,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前列,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

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探索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这一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组织保证。在此后的8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历史的前沿,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对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成熟于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完善于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它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并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当然,它又是开放的,要同一切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互相吸收、共同发展,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不仅要吸收当前外国的革命文化,还要吸收外国的古文化。但吸收一切外国的东西,都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而不能搞“全盘西化”。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统一起来,亦即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要采取科学态度,要尊重自己的历史,要继承中国古代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逐步提到了我党实际工作的日程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开始了现实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后的“打倒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文革造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严重破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理论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论述。他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指出文化建设不能搞全盘西化,但又必须在立足本国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瞄准当代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进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指出,文化建设要实行文化开放政策,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既不能搞文化关门主义,也不能搞文化领域的全盘西化;既要积极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分,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又要防御和抵制外来文化中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把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联系起来,科学论证了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主要内容和根本措施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突出地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到党的建设和执政兴国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整地表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辨证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标志着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是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需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充分继承前人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达到了新的境界,是我们党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觉的鲜明体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胡锦涛提出,要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任务与重要内容。这些都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价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明确阐述,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实践的全面总结和理论提升,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所谓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政策导向和实践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就是坚持和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关键和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正确的精神方向,从而也就没有和谐文化可言。因此,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坚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完善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表明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这四个方面,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既有继承的要求,又有创新的期待。经过多年来的艰辛探索和经验积累,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文化建设之路。回顾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道路,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今天,无疑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作者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作者:傅新禾 廖红霞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论析

摘要: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开拓者,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方向、“雙百”与“雙为”是基本方针、知识分子是主要力量等五方面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深邃思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进行分析考察,对破解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题更有积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不难看出,这是对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重要战略任务从文化层面作出的进一步阐述,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一道急需破解的论题。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开拓者,毛泽东对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曾有深邃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中,均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理论遗产,为当今学界就破解这一论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以其特定的指导思想为核心,而思想则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形态。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很明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认为,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面要积极肃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璀璨瑰宝,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活灵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旗帜保障。毛泽东指出,不管形势和任务怎样发生变化,必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其基本原理必须遵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不论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964年6月,毛泽东在《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中谈到:“要教育干部懂得一些马列主义,懂得多一些更好。”此外,他认为掌握基本原理是必要的,但还必须要“与时并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1959年1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可见,在承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主张。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自然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界限,肃清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与干扰。1957年1月,毛泽东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将“香花”比作马克思主义、“毒草”比作非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在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当然不能让毒草泛滥。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毒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只能处在被统治的地位。”“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批判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有错误就得批评,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在肃清各种错误思想的途径选择上,毛泽东说:“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绝不能让他们自由泛滥。”诚然,有批判就有斗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两种思想之间的斗争是无法避免的。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就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斗争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这是理性的认识,也是历史的结论。”毛泽东有关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的论述为党此后开展现实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为党批判那些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错误倾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需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源头,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得以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偏离马克思主义去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

政党和文化领导权之间有天然内在联系。无论是革命党或是执政党,建构文化领导权其目的都是为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其他政党一样,其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文化领导权。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合法性及如何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给予详细论述,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这一地位是历史赋予而不可更改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有资格完成领导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内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还曾说:“共产党有强大的力量和很高的

威信。在我们的工作中尽管有缺点,有错误,但是每一个公正的人都可以看到,我们对人民是忠诚的,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同人民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我们已经得到巨大的成就,并且将继续得到更巨大的成就。”1957年5月,他在《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讲话中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后来,他还明确说:“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

对于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导权问题,毛泽东有专门论述。1957年3月,他在《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责成省委、地委、县委书记管思想工作,管报纸、学校、文学艺术和广播。”同年同月,他又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处理罢工、罢课问题的指示,的批语和修改》中指明:“各级党委,特别是省、市、自治区一级的第一书记,对于了解工厂、学校以及报纸、刊物的思想政治动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这些方面的具体问题等项任务,应该立即抓起来,并且教会地、县两级和城市区级第一书记抓起这些工作。不应该只委托宣传部长、文教部长、教育和文化厅、局长这些同志去做而自己不去管它们。”1962年3月,毛泽东在《对林彪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的批语和修改》一文中还谈到:“落后的国家能够变为先进的国家”,“只要一个国家变成团结的国家,只要这个国家有先进的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胜于资本主义制度,我们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优胜于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资本主义需要三百多年才能发展到现在这样水平,我们肯定在几十年内,至多在一百年内。就可以赶上和超过它。”显然,此处的落后变为先进,是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由落后变为先进。

列宁在谈论苏联共产党的文化问题时曾告诫全党:“共产党虽然已经成为军事上的胜利者。但作为执政党,如果不注意加强自身的文化改造、文化建设,就有可能成为旧文化的被征服者。”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建构文化领导权对于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事业极为重要。文化领导权给力,中国共产党便生机勃发,社会主义事业就繁荣兴旺;文化领导权失力,中国共产党就会走弯路,社会主义事业便饱受困扰。当前,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愈发明显,各种价值观、是非观相互涤荡,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实乃当务之急。

三、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灵魂是什么?“应该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的精神,或者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升华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谈到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时曾说:文化建设“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源于人民大众实践而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在建国后少有论述,不过,社会主义文化与民主革命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论述来窥探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之大概。当不为过。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群众观基础上,认为人民大众是文化的最终源泉,文化源于大众的特性决定了文化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明,新民主主义文化,“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1944年10月,他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讲话中更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那么,文化如何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给出了答案。他认为,文化要真正实现为人民大众服务,就必须实现文化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去接近工农兵群众,去参加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去表现工农兵群众,去教育工农兵群众”。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为人民服务,就要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为广大工农兵服务。毛泽东认为。政治是灵魂、是统帅,为政治服务是文化的重要价值所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判定文化战线上“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并指出:“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这六条政治标准对于任何科学艺术的活动也都是适用的。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难道有什么有益的科学艺术活动会违反这几条政治标准吗?”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服务也是应有之意。1949年10月,毛泽东在致周世钊信中说:“恢复人民经济,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及提高人民政治觉悟水平,这些任务均有待于文教工作的协助。”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文化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创作应贴近工农兵。应为广大工农兵所理解、接受和喜爱。1954年12月,毛泽东在致李达的信中提出“在再写文章时,建议对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利用适当的场合,加以说明,使一般干部能够看懂”。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作为党辉煌事业的缔造者,毛泽东更是恪守党的宗旨终身不悔。“热爱人民,为了人民,拯救人民,依靠人民”是他一贯的思想。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一思想对于新中国初期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的影响,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建议”在谈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时提到:“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可见,“为人民服务”依然是党不变的宗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然需要“为人民服务”。

四、“雙百”与“雙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既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自然界和社会,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体系。文化建设,理应广泛汲取一切有益的成果而不能僵化呆板。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但科学文化领域内却因诸多原因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打

作者:吴宏老 丁毅

上一篇:比较优势理论研究论文下一篇:教材学习方式使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