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论文

2024-04-13

社会文化论文(精选6篇)

篇1:社会文化论文

海尔企业文化

海尔的物质文化是高酬,包括基本工资与股权 薪酬激励: 海尔提供具有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激励,以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组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人单合一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基础福利: 海尔提供社会统筹的五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构成的法定福利,同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除此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企业福利和弹性福利。乐活计划: 为保证员工在海尔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除竞争力的薪酬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由丰富的特色项目组成的“乐活计划”,如:员工健康管理、子女教育讲座、个人成长讲座、流行时尚讲座、图书阅览室等。

员工关怀: 包括新员工关怀和在职员工关怀。

生活平衡计划: 为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集团除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外,还为员工提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培训、以及丰富生活沙龙项目。

海尔的制度文化是创新

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

没有创新只靠速度赢得的市场难以为继。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还要和速度结合起来。另外,组织结构不好也会窒息速度。过去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市场上用户有什么需求、员工有什么反映,很难传递到决策层来,决策过程非常慢,因而不能把所有创新的想法都变成现实。现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等于是把企业与市场合在一起,流程全部围绕着用户来转,这样就可以实现创新的需求。

如何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如果说速度争取到了用户资源,创新就是要留住这个资源,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在网络时代,用户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化”: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全球化。为什么突出体现这“两个化”呢?因为现在市场供大于求,顾客选择的余地很大,谁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就选择谁。

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要实现这个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创新的本质——创造性地破坏;第二就是创新的途径——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即借力。全球化是因为在全球网络上,用户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用户需求的是全球质量最好的、价格最便宜的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本土化满足个性化,以竞合实现全球化。

SBU定义: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trategical 战略的Business 事业的Unit 单位(单元)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为什么要成为SBU

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我们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或者说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SBU。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成为SBU

如何成为SBU?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实际是企业的四个目标,现在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

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

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

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力

SBU的目标

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

海尔的行为文化是创造感动,创造感动就是用心做事,增强凝聚

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

就这样被你感动

2002年6月22日,国际培训中心在接待山东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金锋给青岛市学习型组织研习班学员讲课的工作中,服务员刘瑞标在帮助客人上网时,发现金先生的电脑屏幕上有很多污渍。小刘找来酒精和软棉,给客人送到房间,但客人刚好出去了。因服务员未经客人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动客人东西的,小刘便把酒精和软棉放到电脑旁边并留言:“先生您好!刚才帮您调电脑的时候发现屏幕上有点污渍,想到您可能是外出没带擦拭的用具,这是我特意为您准备的酒精和软棉,您先用软棉醮酒精擦一遍,然后用干软棉擦干……”

整个过程非常详细。客人回到房间看到留言,既惊喜又感动,忙打开随身携带的录像机把这一切记录了下来。客人次日找到经理说:“我到过全国各地讲学,第一次遇到像海尔这样的超值服务。我会把这件事列入我的教材。”

用户永远是对的三次上门心不烦 海尔社区服务美名传

家住重庆市竞地城市花园的祖文霞女士最近听说海尔社区服务站在小区落户

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小区物业打了个电话,要对家中1999年买的两套空调进行维护保养。哪知刚放下电话不到十分钟,服务人员就上门了,令祖女士惊讶不已。然而就在工作人员刚把空调部件打开时,祖女士家的门铃就响了。原来是祖女士的一位好友带着一家人来做客。看着满满一屋子人,祖女士面露难色,犹豫再三小心翼翼地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暂且停止下次再来?”服务人员二话没说,带着微笑收拾工具退了出来。

第二天,当祖女士再次打电话时,和上次一样,服务人员又在十分钟内就登门了,然而这次正当保养工作接近尾声时,祖女士家的电话突响,接起一听,是公司电话,上司要求祖女士立即回公司处理事情。怎么办?当祖女士再次为难地表达歉意时,服务人员像上次一样,依然面带微笑悄然退出。

一周后,当祖女士第三次打电话时,服务人员再次登门,这一次进行得顺顺当当,而且服务人员的热情不减,工作仔细周到。当祖女士送走服务人员,回头看着焕然一新的空调时,禁不住感慨万千。而海尔服务人员保养空调三次登门的事迹也在竞地城市花园以及周边居民小区流传开来。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孙悟空”的一碗长寿面

2001年,一位加拿大设计师为海尔山庄二期的别墅设计造型,因此住在了山庄内。每天他都会到餐厅来用餐,时间久了,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有趣的中国名字“孙悟空”(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学《西游记》并崇拜孙悟空)。

“孙悟空”每天都来用餐,他总是彬彬有礼,并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向我们致谢。这天,他和往常一样,与妻子以及朋友来餐厅用餐,无意中,他的妻子说出今天是他四十五岁生日,服务员立即把这一信息反馈给了主管,并通知后灶为他煮了一碗长寿面。当服务员把这碗面端到“孙悟空”面前时,他惊讶地看着服务员,满脸的茫然。服务员看出了他的心思,忙解释道:“在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过生日要吃一碗长寿面,因为这面是长长的,祝您长寿;同时这面是热气腾腾的,祝您事业蒸蒸日上;里面的荷包蛋是圆圆的,祝您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最后祝您一生平安,生日快乐!”服务员一口气说了一堆祝福的话,这时他的翻译解释了中国这一传统面的含义,“孙悟空”这才明白了,他看着服务员,眼神中有惊、有喜,笑中含着泪,他操着不太流利的中国话深深地说了一句“谢谢”!作为主人,我们从他那满含热泪的双眼中,读到了一位在异乡的朋友在中国感到的温暖与关爱!

篇2:社会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员工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

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式,自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我国以来,历经近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打造,已初步形成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

一、企业文化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母体而单独存在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员工生活于社会,就职于企业,社会文化自然会渗透

到企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这是企业的文化环境问题。因此企业文化有地缘特性,深圳的企业与北京的企业、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企业往往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反过来,企业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

(一)社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泉

企业文化脱胎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母体,因此企业文化离不开社会文化。

同时,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地域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是与行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对接部分,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地融入行

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之中,企业才能得以生存,行业才能得以发展,如果企业文化没有行业的特色,看不出地域特色,那这种建设必然是失败的。

(二)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立的分支,其目标是追求利润和价值创造,企业文化是直接参与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去的,这种价值创造是社会文明的物质基础;其次,优秀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道德等都会在企业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对社会文化

和经济建设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作为一种经济文化和管理文化,它能够对社会文化会产生

积极的辐射作用,提升社会文化品味,营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并与经济发生积极的互动关

系,从而推进社会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其三,优秀的企业文化会成为人类文化的基本牵引

力或原动力。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的变革无不是从社会的微观层面发生的,在工业化和新经

济时代,企业将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未来的新文化、新的价值观可能会大量产生于企业,并推动社会文化的创新;其四,企业文化可以为城市经营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营理念与方法。例如,导入和实施城市CIS战略,运用文化宣传手段弘扬和表彰优秀的民族品牌文化以支持企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建立学习型的机关、社区和城市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与方法;其五,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对于其他的群体文化建设具有先导性的推动作用;其六,我国的人口多,但素质却偏低,企业文化如果担当起开发人力资源的重任,必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实现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完美接轨

中国企业本身发展历史很短,企业文化的个性并不十分鲜明,中国企业是在近半个世纪内各种文化交替和冲突的背景之下逐步进入市场的,它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都掺杂其间。其中,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形成的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最大,所造成的障碍也最大。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很有益的精髓我们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些东西反而在西方国家发扬光大。我们必须对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同时,社会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必然造成从属于社会民族文化的企业文化也不相同,在不同社会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各国企业管理模式。我们在研究、借鉴或移植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时,也必须对其国际经济文化背景进行深刻的分析,实现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现实社会文化的完美对接。

(一)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社会没有真正经历过工业文明的阶段,我们的社会文化没有经历工业文明的熏陶和磨炼,工业文明社会的社会文化在中国没有成形,这就使得我们的某些企业虽然能也能够建立起核心价值理念,可是在实际运行中又往往与之背离,这种背离就是受制于社会文化的结果。我国企业在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对传统社会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吸取好的社会文化因素,过滤掉不良的文化因素。企业文化应以民族性为前提,同时根据企业类型、经营战略、市场取向、地域等确立自己的特色,这是消除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

(二)要保持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

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特点。比如德国人工艺非常精细,精益求精,有高度的责任感,这跟德国人讲究规范、追求完美的人文精神有关系;美国是一种移民文化,最讲究的是创新和包容心,这种创新和包容心使得美国企业很善于动脑子,善于发明创造;日本比较讲究规范,讲究服务,讲究员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企业效率和市场效益很好,这与日本文化更多地强调集体,强调团队有关。在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而社会文化是有个性的,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使得不同的国家产生了不同的企业文化。我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把美国或日本的东西照搬过来肯定不行,必须考虑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保持企业文化的个性。

(三)实现企业文化同社会文化的完美接轨

实现企业文化同社会文化接轨,是当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树立起企业大文化观。文化现象是具体的、历史的,要随着整个社会,特别是它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文化与经济、社会实际相分离,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脱离是搞不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必须从它们的整体联系中去寻找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和答案,要从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考虑企业文化的总体建设。同时,在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尚未接轨的一个阶段内,企业应当本着“人民文化人民建”的思想支持社区、校园和城市文化建设。企业周围的文化氛围浓厚了,会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接轨。

(四)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应积极探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文化建设必然折射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宏观文化,必然对企业的微观文化产生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应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中,塑造具有社会主义信念的员工,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人人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想象,如果每一个企业都建设起良好的企业文化,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国民素质将大为提高。

三、实现企业文化的最高目标

社会价值的实现,这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由个体组成,其个体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个体能力的发挥,而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为企业文化的追求目标,企业应把企业内个人、群体、组织等方面的行为和价值取向都升华到企业行为的最高境界,将其需求层次和行为动机上升到社会价值实现的高度,把企业独特的个性文化融于社会总体文化之中,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有益的贡献。纵观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往往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他们从不把企业经营的着眼点仅仅停留在狭隘的利润目标上,而是把贡献社会视为企业的理想和经营宗旨,把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当作企业的最高追求。日本著名的企业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有物。因而,企业必须和社会一同发展。他说:“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经营事业来谋求提高人类的共同生活。在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根本使命的过程中,利润才变得重要。这一点是决不能弄错。”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松下公司才有了“产业报国精神”,美国的杜邦公司才有了“为了更好的生活,制造更好的产品”的企业信条。

企业是获利性组织,它的一切出发点是应当以获取利润为基础的。但从社会的有机体来看,企业还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共同体,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唯利是图的同时如果与社会的主流文化,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发生冲突,那就会被认为是不允许的。从根本上来说,企业赚钱的目的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不矛盾,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它也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企业和其它的社会组织形式一样,同时也承担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义务以及一定的社会责任,它必须认同社会主流文化。

篇3:社会文化论文

一、小学教师性别均衡内涵的理念

生理性别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特征, 如染色体、性腺和生理机能等, 而社会性别则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所做的关于男或女的判断, 以及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期望或规范。[3]人们常常认为具有怎样的生理性别便具有怎样的行为方式, 却忽视了行为方式往往是社会环境所形塑的。

1. 教师性别对学生性别意识与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性别角色的形成包括了大量观察和模仿同性模式的过程。[4]小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具有不成熟性与发展的可能性, 因而通过观察和模仿易形成一些行为模式。由于“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 母亲比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更多, 而男孩子从父亲身上所获得的行为学习便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男孩子在学校主要面对女教师, 也缺乏同性年长者作为性别行为学习的榜样。因此, 家长和社会便希望增加男教师以影响小学男生, 促使他们具有社会所期望的阳刚、坚毅。

人们认为成年男性对于小学男生性别意识和行为的影响, 建立在成年男性必然表现出具有社会期许的男性的行为的基础上, 以此提供模仿的对象便有助于小学男生男性气质的发展。这种观点包括了对于男教师的两种期望, 一是希望男学生能够从男教师身上感受到男性气质, 并唤醒自身由生理原因所包含的气质;二是希望男学生接触并靠近成年男性学习符合社会规范的男性行为。

2. 因性别而产生的教学差异

家长和社会对男教师的期待不仅包括对于他们男性气质的期待, 还包括对他们因男性气质而产生的教学行为的期待。不同性别所具有的气质是内隐的, 而通过外显的行为可供人们评价是否与社会期望或规范一致。教师在学校主要进行教学行为与学生接触,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感受到不同性别教师的气质。男女两性生理构造的不同, 导致二者之间的心理发展也有一定差异, 因此性别也成为人们思考男女两性智力差异的因素。因此, 女教师基于女性特质的教学, 在传授知识的方式和评价学生的形式上有利于女学生, 而对于顽皮男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则关注不足或有所阻碍。男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便不仅体现为成为男学生的同性榜样, 还在于开展具有性别特质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以发挥男学生的潜力。

二、社会文化形塑的小学男教师

1. 小学男教师的角色期待

角色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单元中具有几个不同的角色。[5]小学男教师在学校承担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而在家中则要饰演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以及孩子的好父亲的角色, 而其形象需要表现得比较阳刚、坚毅, 能够担负责任, 值得周围人的信赖。因此, 小学需要男教师将男性承担多种角色时表现的一致的刚性气质通过交往传递给男学生, 而女教师较多的环境则让人担心男生可能会习得柔弱的女性气质。

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便是学生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在学校将社会所期待的气质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在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之前, 教师也通过就职之前的学习和培训进行重新社会化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社会化不仅包括对于社会角色内容的学习 (学习理想化的观点和社会认可的规定) , 而且还包括对于社会角色内容的内在化, 社会化的人既可以把社会群体强加的种种限制看成是不可避免的, 也可以把这些限制看成是合乎需要的。[6]

小学男教师所努力的方向是理想化的教师, 然而这种偶像一般是抽象化的, 不具有性别特征, 通常以牺牲、慈爱、无私奉献等特点为主要特征。被人赞颂的理想化的教师更多具有女性特质, 而大多时候人们谈到小学教师, 首先想到的便是女性, 以往赞扬小学教师的歌曲一般也将主人公设定为女性 (至少在播放MV时出现的便是女教师) 。社会需要小学男教师的出现, 但以往小学教师却被抽象为具有女性倾向的社会角色。

2. 不同性别的职业选择与社会评价的差异

由于教师职业具有稳定性、受尊重性、相对优厚的待遇等特点受到许多女性的青睐, 然而许多男性认为这一职业不具挑战性、需要耐心, 并且对于男性可选择的职业而言, 教师的经济收入并不是较高的。生理的性别并不是性别的社会分工的主要依据, 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更主要是社会的产物。[7]女性在教育系统中的人数较多, 而且在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层级性, 2010年女性专任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占全体专任教师的97.96%, 在普通小学中占57.95%, 在普通初中占49.48%, 在普通高中占47.66%, 在普通高等学校占46.48%。[8]学校的级别越高, 女教师相对越少, 小学与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被认为是女性的职业。这种“天然性”在男女两性选择职业的时候便成为男性不屑进入这一职业的理由, 即便进入这一职业, 男性教师也更趋向于进入管理层而不会安于作为普通教师。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为教育事业而奠基, 具有伟大崇高的奉献精神, 然而, 不同性别的人在进入这一职业之后却被外界投以不同的目光。当社会看到性别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时, 男性还不会将其视为很好的选择, 不仅因为这一职业包含太多女性的文化或太少的男性文化, 更因为社会以往的评价与期待令人望而却步。

三、以社会性别意识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

1.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某一职业的薪酬水平与相应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加入的首要条件。男性很少选择成为小学教师, 与这一职业的待遇也有一定关系。受传统观念影响, 家庭中的男性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女性的吸引是因为其具有稳定性, 而对于男性而言这便意味着通过怎样的努力都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 而投入商业或成为公职人员则能够带来他们所需要的高回报。因此, 小学教育这一职业如果希望能够吸引更优质的人才, 尤其是男性, 必须提高待遇, 并且通过物质、精神等因素充分激励人们选择这一职业。较之女性渴望工作具有稳定的待遇, 男性的进取心更要求在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提升小学教师的待遇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男性进入这一职业。

2. 适当调整师范类专业男女生录取比例

受社会生产和分工水平的制约, 以及传统性别观念的印象, 人们认为某些职业适合男性, 某些职业适合女性, 这种现象被称为“职业性别隔离”, 即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9]由于人们提到小学教师时想到的首先便是女性, 这一职业往往便有了性别的专属。无论是家长和男高中生在选择专业时通常避开师范类专业, 尤其不会考虑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 因而也无法改变“职业性别隔离”现象。

改变师范类专业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招收学生的性别比便成为一种较为可行的措施。目前在报考环节中, 有些学校通过降分录取或男女生分开划线, 虽然可以有力地改变学生的性别比, 但是却遭到女学生的反对, 将之视为性别歧视, 阻碍女性发挥优势和自由选择职业, 也难以实现性别的平等和人们职业发展的和谐。

从小学女教师数量的持续增长可以看出, 新进教师中女性的比例越来越大, 针对这一现象, 可以在某些地区选择某所师范院校在原有招生标准的基础上招收全部是男生的班级, 通过物质鼓励、注重实践和为就业而进行对口培训等几个方面吸引学生。在这样的班级, 将有利于男生与同性群体一同探索如何进行“刚性”的教育。这种举措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才从教, 而并非是对女性的歧视, 新举措的发生需要在尊重女性以往所具有的优势之上。

3. 从性别出发进行教材与教法的研究

从性别的视角出发, 人们应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了怎样的性别行为, 并分析社会所期盼的男性教师应该具有的行为特点, 进而为小学男教师的教学行为设计专有的发展方式。小学教师的教学偏向女性化气质, 然而他们所教的内容却偏向男性文化。通过以往对于小学教材的研究发现, 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男性为社会型、事业型、管理型、悠闲型, 而女性出现的场景主要在家庭。从教材的事例中也能看出, 编制者将自己印象中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观念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教材认识到的性别文化是片面的, 然而仅仅是女教师所阐述的教材能够产生的性别影响也不全面。教材与教师的有效结合才能促使课堂具有异彩纷呈的文化, 因而无论是从教材的编制还是关于教材进行的培训都应当关注性别文化的因素, 以此营建一个性别平等、和谐的教学内容。

四、差异与平等:性别与教育的价值追求

虽然人类视自己为具有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的个体, 但其实他们的行为是社会形塑的。[10]无论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都遭遇着种种社会文化的影响, 小学教师发展所存在的较大的性别差异便是一例, 基于学生的性别差异, 教师也应当存在均衡化的差异。人们看到小学教师的性别分布时, 首先关注到的是生理性别, 然而为使学生具备符合规范化的社会性别的行为, 期望男教师的增加则是为了形塑学生的行为。为吸引男教师进入小学教育的过程, 是女性文化与男性文化相对撞的过程, 而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中长久存在的某些习惯。激进的女性主义会将之归咎于男权文化, 较为中性的说法则是根源于长久的社会分工, 而表面看来这却是人们所自愿进行的选择。

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有时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不应当因文化而产生不平等的现象, 文化差异的存在应当是被尊重的, 而不应成为隔离人们的藩篱。小学男教师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少数人的群体而存在, 他们代表了学校中的文化差异, 丰富了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而在学校场域之外的人们也应当尊重这些人的职业选择, 并鼓励更多的人才加入, 以使小学的发展满足社会的期待。政府对于教师职业和学校文化的尊重, 并给予的优待, 将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成见, 导引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2-1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EB/OL].http://www.moe.edu.cn, 2012-10-04.

[3]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4]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5][美]斯蒂芬·P.罗宾斯, 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 (第十二版) [M].李原, 孙健敏,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6][美]L.达维逊, L.K.果敦性别社会学[M].程志民, 刘丽, 宋坚之, 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7]王凤华, 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职工数[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612.html, 2012-10-06.

[9]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 2002 (2) .

篇4:社会文化论文

关键词:传统社会公德;缺失原因;探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社会公德作为一种道德,必然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自然地它也应该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一定社会的社会公德状况,必须从决定这一社会的社会公德状况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人手。作为这一结论合乎逻辑的推论,要正确探析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必须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人手去求得答案。

一、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关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结论及上述推论,我们说,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对该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公德具有制约作用。

经济关系即经济形态,它是指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两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者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这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极易形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差序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个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有一个“己”作为中心,即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只是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每个人心里,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的、次要的。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社会里很难形成“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生产者以出售自己的商品及服务为目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相互联系紧密。这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极易形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团体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所谓“团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与“差序格局”的对比中提出的。他认为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他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社会是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一个个的团体。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社会里形成“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是必然的。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社会公德”的含义,我们说,“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是社会公德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据此我们可以说:自然经济关系的形成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是社会公德缺失的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关系的形成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是社会公德形成的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是自然经济形态下小私有制经济。虽然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也有商品经济的萌芽,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使得我国的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中长期得到排挤、得不到长足的发展。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现状造成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公德缺少必要的经济基础,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经济关系原因。

二、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原因

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而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无非经历了两种基本的政治制度类型,即专制的政治制度与民主的政治制度。在专制的政治制度下,为维护政权的牢度,达到对劳动者长期统治剥削的目的,统治阶级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从来都是把民看作奴隶,他们不仅不鼓励人民群众关心国事,反而想方设法禁止人民关心国事。正是专制的政治制度的摧残,人民群众谈“政”色变。淡出政治领域、公共事务领域。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专制的政治制度下很难形成人民群众关心公共事务的良好氛围,很难形成国民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在民主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切身地体会到了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每个人在享受自主、平等权利的同时都会把自身的切身利益与国事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局面。在这样民主的政治制度下形成国民的公共意识、公德观念是自然的事。据此我们可以说:专制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公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民主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公德形成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种社会政治制度的现状造成我国几千年来国民只关注与私人生活或专注于故纸书堆,而缺乏关心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意识和公德观念,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制度原因。

三、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因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社会观念的总和。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先进的经济基础一般地会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反之,则会有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因此,与小私有制的自然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落后的成分就多些,道德体系中讲私德的成分就多些;与商品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先进的成分就多些,道德体系中讲公德的成分就多些。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以儒家伦理思想占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就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滞后性。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关系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影响,人们在形成高度重视“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的伦理传统的同时,往往流露出轻视社会公德的倾向。如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儒家伦理思想在处理私德与公德的关系从而建立道德体系时,是在确立先私后公的关系之后展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排在“国”和“天下”之先的。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可见,在孔孟看来就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而论,私德是本根性的,是至上性的,公德是以私德为基础并从私德中推延而出的。关于这一点,梁启超先生在《论公德》中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他认为:大多数人不知有公德,是中国政治不进、国运日替的根本原因,“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可见,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以儒家伦理思想占主导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因。

篇5:社会文化环境

技术环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新理念,新思想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运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技术保障。

行业结构:

篇6:社会文化论文

到二O二O年,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和目标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指出: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2、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3、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4、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5、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6、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三、为何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从“中国梦”说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我国文化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顺应世界潮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提出“把文化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的重要命题。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典举行的“文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发表了《斯德哥尔摩宣言》,征求意见稿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文化的繁荣”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政策措施 吹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号角

文化部部长 蔡 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号角。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许多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去破解,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去解决。

继续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原动力。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有外部环境的问题,也有文化建设自身体制机制的问题,既有多年来的积弊,也有国内国际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比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给引领社会思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设施跟进、人员配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带来的新要求,对基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的新课题;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对传统文化业态升级、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于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提高文化传播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宏伟目标如何在文化领域得到落实;如何加强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怎样借鉴利用国外的有益经验,如何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推动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如何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如何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如何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推动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增强全局意识,从战略高度布局和谋划文化改革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政治等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目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对文化的功能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存在着对文化忽视、轻视、偏视的观念,把文化建设视为软任务,认为可抓可不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同步发展,从而提高发展质量、巩固发展成果、增强发展后劲。同时,文化建设也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安排投入,积极稳妥实施文化建设项目,增强文化发展与其它领域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要统筹各方面力量推动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改善宏观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旧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不适应性,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文化企事业单位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按照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的要求,把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避免失位、越位、错位等情况的发生。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把该管的事抓在手上管好,把不该管的事坚决交给企业和社会,更加注重对事中、事后的监管和调控。推进文化法制建设,加快文化立法,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效率。加强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和政策研究,使出台的规划和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创新机制和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避免资源分散和浪费,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采取建立基金、政府招标、定向资助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鼓励重点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降低文化产业进入门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以供给、流通和消费为基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加快构建文化产业政策平台,消除政策壁垒、地区差别、所有制差别,营造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增强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推动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完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艺术生产管理等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完善免费开放长效保障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全行业规范,完善行业管理,积极培育文化类行业协会、学会、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协调、监督、服务、维权功能。发展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等文化中介服务机构,使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成为政府联系文化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增加文化投入,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各级政府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依然总量偏小、比重偏低,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突出支持重点、优化支持方式。加强各级财政对文化的预算投入。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多年来在0.3%—0.4%之间徘徊,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力争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过去底子薄、欠账多,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严重不足。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着力推动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地市级文化设施和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坚持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倾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大对相关平台和具体项目的支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等专项平台的开发和运营,增加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舞台艺术创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专项资金的支持额度。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财政支持方式。建立健全财政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基层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对重大文化惠民项目,适当降低基层贫困地区的财政配套资金比例,提高基层政府整合公共财政资源的能力和效率。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扩大文化开放,进一步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水平。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要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开放意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提升文化开放水平。努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以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坚持洋为中用、兼收并蓄,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按照“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的思路,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把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结合起来,把调动国内力量与借助国外力量结合起来,拓展广度、增进深度,精心策划文化活动,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加强思想领域对话,构建人文交流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承担人文交流项目。注重内宣和外宣的协调配合,统筹国内国际舆论引导,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增进国际社会的了解和认同,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推动中外文化产业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研究制定鼓励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建立外向型文化产业聚集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易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努力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逐步改变文化贸易逆差的局面。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目前,我国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发展的要求尚不匹配,各类文化特殊人才的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这些都成为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牢牢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主导权。落实国家艺术基金的人才支持项目,重点实施文化名家工程、文化干部能力建设培训计划、文化创意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对外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造就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解决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大力发展艺术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推动设立文化艺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支持项目,探索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手段“经营”人才。要重视知识分子精英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索与体制内外、各层面文化界人士建立良好沟通联系的途径,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工作者。

(本文原载于2014年第2期《求是》)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多重视,更大发展,这个民族才能自觉、自信、自强。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要求完成以下重要任务:

(一)、统一认识

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文化自觉性,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贯穿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同时,要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

(三)、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大量优秀文化作品的涌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作品的创作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五)、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六)、积极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对于文化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批文化技术人才。

(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上一篇: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作文300字下一篇:宜昌中考语文作文:和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