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智慧,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理论特色的价值逻辑。其蕴含的新观点、新精髓、新思路、新提法,丰富了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先进特色、民族特色、和谐特色、时代特色的重要理论内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明建设极其重要一部分。现阶段的廉政文化假设以廉政、消除腐败文化为价值取向,将改造政府干部的价值观念,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自律奉公的社会风尚,真实反映目前我国目前社会对廉洁社会的构建的基本追求和长远愿景。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

一、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体系关键,关系人心向背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好的政治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拒腐防变,首先是要防止党内腐败现象的泛滥,进而防止走向脱变;抵御风险,就是要制止因腐败泛滥而造成的执政基础的瓦解、弱化执政能力、动摇执政地位等危险。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多,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上长期和平的环境,往往更容易滋生腐败。腐朽落后思想与文化仍然根基深,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这些容易引发党员干部的腐败,毁坏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

二、 目前我国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所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肯定反腐倡廉建设目前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前腐败现象相当的比较严重,反腐败斗争与党风廉政文化建设仍然严峻。当前人民群众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中,对存在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腐败问题是十分不满的。因此,在我党十七大和十八大作出的“消极腐败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反腐倡廉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的判断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十分及时的,对于腐败问题和腐败现象,切不可掉以轻心,腐败无小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前,腐败现象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1.腐败行为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易发多发,甚至集体式塌方; 2.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仍十分严重,知法犯法;3.部分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出现小官巨腐;4.窝案、串案、案中案,有组织屡见不鲜;第5.买官、卖官等腐败案件作案手段等出现新变化。

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把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自觉融入当下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我党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需要加快融入到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制体系中,在进行总体设计和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把加强我党廉政文化建设与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法制监督、坚决惩治腐败等四个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我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广度并不断深入开展,利用一定的实践活动,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为我党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一)灵活调整反腐倡廉文化教育活动的视角

反腐倡廉教育的目的是使党员干部“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在廉政问题上培养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不违纪,有敬畏之心,特别是对在主要岗位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通过制度,使他们强调树立敬畏之心,即肩负责任使命,敬畏党纪国法,注重民心所向。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使廉政文化教育的视角从惯有的注重政治化向人本化作出调整,通过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底蕴,利用潜移默化的廉政文化教育功能,使一大批党员干部坚守底线,挽救大批党员干部,进而实现遏制腐败的最终目标。

(二)侧重增强反腐倡廉文化教育活动的文化特征

从反腐倡廉文化建设角度来看反腐倡廉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基于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精神、人格、生命的尊重,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需要、自我道德判断以及选择能力的理解,建立于民主、平等互助施教受教关系,从而将廉政文化教育引人入胜,使廉洁自律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内心深处,进而发挥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的积极教育作用。因此,反腐倡廉文化教育桌应注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注重反腐倡廉文化教育的引导性与正面性;2.注重反腐倡廉文化教育渗透性与针对性;3.注重反腐倡廉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与群众性。

(三)积极推进反腐倡廉教育的文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指出,制度建设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目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反腐倡廉建设同样离不开制度的保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3月26日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也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反腐倡廉推向深入,坚持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反腐倡廉制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靠得住”,必须着眼于“管得了”,必须依存于“写得好”,必须检验于“行得通”。

四、加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政治斗争,它关系着我党执政的成败兴衰。因此,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积,积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加快融入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祌文明建设大局中,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利用营造积极向上的廉政文化氛围,把握正确的廉政文化舆论导向,大力发扬党员干部的在廉洁自律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廉政文化教育建设的水平。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廉政建设的思想为指导

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一份极为珍贵的财富,并成为我国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和发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根源。

(二)积极大力传承中国传统中关于廉政文化的精髓

廉政文化是民族精祌的血脉之延续,文化也是世界文明的灵魂。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廉政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廉政文化建设在内的执政文化建设,应当以尊重我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以我国的政治思想、心理和政价值观为基础。

今天,我们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廉政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不断建设和维护全社会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赵茜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价值逻辑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智慧,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理论特色的价值逻辑。其蕴含的新观点、新精髓、新思路、新提法,丰富了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先进特色、民族特色、和谐特色、时代特色的重要理论内涵。新观点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价值目标。新精髓形成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民族特色的理论核心。新思路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和谐特色的发展导向。新提法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时代特色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文化建设;话语体系;价值逻辑

任何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都需要一定的话语来表达。“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受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建设的表述当中,经过理论发展与深化、理论整合与创新而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其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构成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富有奠基性意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加强以“四有新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富有开创性意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设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富有创新性意义;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富有战略性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建设思想则富有实践性意义。这些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不管从理论提出到理论发展,从理论深化到理论建构,还是从理论整合到理论实践,这些不同阶段的理论思想之间都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整合,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理论核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独具的理论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了属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所独具的理论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理论特色的新观点、新精髓、新思路、新提法,这个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先进特色、民族特色、和谐特色、时代特色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观点: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先进特色

所谓先进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开放与传承,坚持整合与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话语体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三个面向”的原则,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保持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重要价值导向。“三个面向”的重要价值导向是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新观点。

先进特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目标,它的形成与发展孕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的思想到党的十五大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论述,都是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石;从党的十六大关于中华优秀文化是熔铸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文化传承基因的重要论述到党的十七大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全面理论阐释,都是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开放与传承;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思想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表述,都是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整合与创新。上述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都是我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而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这些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构想开启了理论的端绪,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资源。

“三个面向”原则为我们指明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三个面向”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重要价值导向,表明了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新观点。

那么,如何将新观点贯穿到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建构过程当中呢?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是说,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建设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构建人民的精神家园,需要面向世界,处理好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兼收并蓄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面向现代化,处理好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传承图新的关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面向未来,处理好祖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适应关系。

二、新精髓: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民族特色

所谓民族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华民族的意志,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要体现中华民族的风格,要体现民族气魄,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无疑是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民族特色的新精髓。

民族特色就是发扬民族精神,让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建设所追求的导向和目标。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明进程中的文化沉淀,并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至下一代,在这种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仅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而且藉此作为评判其他事物的标准。这种非制约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精神,已内化于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之中,外显于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之中,并体现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之中。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形势复杂多变,个人自由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思潮日益盛行,消费至上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时期,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很可能被西方文化思想所同化,被西方思想文化所“认同”,这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全面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精神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前提。

那么,如何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呢?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两个方面指出了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路径。第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群众搭建文化发展的舞台”。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没有真实的生活对文化发展的浸润,任何文化形式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扬群众的自创精神,“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才能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中发力,从而外延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形式创新上来。第二,要重视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同时,鼓励人民的文化自创精神,需要搭建能够使文化权益得到真正实现的制度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即“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目前,中国文化产品供给主要是政府主导、政府提供,并没有真正地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来自于群众自身创造的文化产品并不是很多。因此,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三、新思路: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和谐特色

所谓和谐特色,就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2]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和谐特色,就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能够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需要的“三个坚持”原则,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实际上,“三个坚持”原则构成了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和谐特色的新思路。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发展导向。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3]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导向是建设和谐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重要命题正式写入党的报告,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则。即从上而下的文化建设, 不只是从上而下灌输的思想教育,更需要来自人民群众中的民族创造活力。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也就是说,只有多创造出让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创造出满足百姓精神需求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具有发展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和谐特色。可以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三个坚持”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和谐特色建设的理论着力点。只有依据这个着力点,和谐文化才能够成为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不断完善的发展动力。

四、新提法: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时代特色

所谓时代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要适应世界多级化的发展趋势,适应世界多元化思潮带来的冲击,适应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所以,要包容多样、推动创新、敢为人先,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体现出的时代特色之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塑造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气质,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内涵不懈追求的理论结果,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理论创新气魄,是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时代特色的新提法。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成立至今,各种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在不断深化,但是,综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还比较少,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而中国共产党人却知难而上,从理论上不懈地探寻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只有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大家能够认同的价值观理念系统,国家的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才能得到双向联动的运行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自身内在运行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因此,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能否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能否继承与创新,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在进行不懈的理论探索与理论追求。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思想;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理论体系的初步构成,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思想阵地的理论拓展,最后到党的十八大又一次与时俱进,用“三个倡导”塑造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气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一系列的理论发展中,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定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智慧。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去繁从简,再次凝练,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坚硬内核。可以说,高度简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对于当今理论界热烈讨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明确回答。“三个倡导”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出了清晰的表述,其理论意义在于,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明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在逻辑构序。可见,中国共产党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打造了创新基调。

那么,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被人们广泛认知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总体性的建设思路。第一,在青少年中开展信念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抓好青少年的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认可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第二,深入开展社会诚信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公民素质的提高与否与人的生存环境健康程度息息相关。因此,人的生存环境健康程度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重要场域。这就要求在今后的社会建设中,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价值逻辑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智慧,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理论特色所需要的新观点、新精髓、新思路、新提法。这“四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先进特色、和谐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重要理论内涵。由此而知,加深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价值逻辑的理论认知,对于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祚.中国话语体系应如何打造[N].人民日报,2012-07-11(07).

[2]光明日报理论部编.和谐文化建设专家谈[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胡锦涛.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大力促进各民族其同繁荣发展[N].人民日报,2006-05-16(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高 静)

作者:吴琳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努力增强文化自觉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十七大”是我们党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求真务实的大会。“十七大”精神内涵丰富、高屋建瓴,它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党我军我国人民将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向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它所描绘的宏伟蓝图,激励着全党全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为之奋斗不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用专门的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这是历届党的政治报告中所没有的。党的“十七大”突出地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这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担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重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表现出的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当代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进行考察分析。总结其经验,把握其趋势,认识其规律,从而达到的一种文化认知上的清醒与自觉。这种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自觉在今天的出现。从客观条件来看,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几代领导人的共同愿望。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就说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的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邓小平同志再次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指出: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的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了。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反映了我党一贯的思想和愿望。

第二,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经过二十九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相对而言,我国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总体水平和总体实力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这种状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追求与精神需求不相适应,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不相适应,也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因此,客观上我们国家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都需要一个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加,我们已经具备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条件。一方面我们能够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文化建设,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渐旺盛,也给我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文艺的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现在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与关注比过去普遍提高。社会上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已经具备了更有利的空间和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文化自觉,还体现在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准确把握上。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时候,提到的三个“越来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社会、人生和生命的认知和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民族的血液当中无不是深深地融进了民族文化的因子。我们中华民族凡千年历经苦难而延续至今,靠的就是深厚的文化传统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强盛。民族文化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和创新的根本源泉。正因为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旺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所以党中央才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一种国家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都离不开文化,经济建设的文化含量越高,经济实力就越强,科学技术的文化含量越高,它的功能就越大。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的竞争,更有文化实力的竞争,文化实力比的是什么?比的是文化理想的宣传和维护,文化战略的竞争与浸透,文化安全的建设与维护。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发扬。以及文化优势的建设与形成,谁在这方面做得好做得早,占据了文化发展的至高点,谁就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理解。

第三个“越来越”是“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上殷实富足,也要包括人们的精神小康、文化小康,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文化,看看他们的文化生活是否丰富多彩;看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否欢欣昂扬;看他们的文化需求是否旺盛强烈。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会更加强烈,求知、求美、求娱乐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我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新的文化自觉,对于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是我们做好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在思想上跟上这个自觉,敏锐地认识到这种文化自觉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才能消除工作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自觉说到底是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更深刻的文化思考。这种思考应当包含了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事关全局。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思想文化界以极大的冲击,“新文化运动”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文化,彻底颠覆了中国的旧文化和旧传统,引发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正是文化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觉醒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民族的觉醒又推动中华文化铸造新的辉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的时期,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样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壮大自己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力争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树立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置文化建设这个全局,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建设的全局,应当是既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又包括了文化领域内部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繁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环节有所削弱,都会影响到文化建设的全局,影响到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确立。

第三,要有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深刻了解,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和时代内涵的准确把握。文化在今天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重于文化发展繁荣,政治的运行也往往要依靠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感召力。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依靠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因此,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和客观需要。

文化自觉也意味着要有一种更广阔的文化境界。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要有文化的世界眼光。海纳百川方能博大浩瀚,博采众长方得永葆活力。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正是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更离不开与世界先进文明的对话和借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频繁,因而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自信心态。去学习、去认识,择善而从之,在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前提下,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视野。更应当包括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五千年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蕴藏丰厚。回首我国历来的优秀文化作品,无一不是渗透着中华文明积淀的哲理精华,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特点优势。再加上蕴涵的时代精神和新颖鲜活的创作形式,才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对于提高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十分重要。对于贵州来说,长期以来。贵州由于经济欠发达。使得贵州文化也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对我省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没有很好的认识和利用,文化自信心逐渐淡化以致缺失,正是这几年省委省政府组织举办了“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才使贵州从上到下逐渐认识到了我们身边的文化优势,增强了贵州人的文化自信心,甩掉了文化自卑的历史包袱,进入了文化自觉的新阶段。现在全省人民对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空前加强,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和干劲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事实证明,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发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在创造新文化的时候使之保持自己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才能创造出“民族的、大众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当今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文化自觉也意味着一种执着的文化追求。

按照“十七大”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总体任务,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更加自觉地去认识文化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更加自觉地认识文化工作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地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文化工作目的之所在。从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来分享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给他们提供积极向上、健康优美的精神文化享受,在创造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同时,也保证他们享有小康文化。这是一切从事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人必须清醒认识,执着追求的。

这种文化追求,还应当包括积极的文化创新。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就必须大力进行文化创新,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自觉地去进行文化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体制到机制、从传播手段到创作手段方面的创新。要积极学习、掌握和引进科技发展的高新技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要创造条件让文化工作者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为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搭建起平台和园地。使广大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更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巩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文化自觉更应当是一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文化理念。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具有科学、民主、与人为本等时代精神,又有和谐、仁爱、自然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它主要由四个部份组成,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它的外在表现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归纳出来的“八耻八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始终要贯穿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倡导社会和谐的理念,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创作的基本导向。社会的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衷认同并成为大众共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会得到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具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和内在的凝聚力。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自觉地让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为打牢团结人民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而努力。

从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敏锐地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深刻的体验人民前进的准确信号。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用我们的文化建设去影响社会,塑造灵魂。关心疾苦,体察愿望,为今天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起一个鼓舞斗志的积极作用,起一个唤起自信和期望的积极作用。起一个维护社会团结稳定的平衡调节作用,通过文化创作,宏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以文化人,以文养人,以文育人,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加强广大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培养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和高尚人格。

总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伟大号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需求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号召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我们一定要努力增强文化自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更自觉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更敏捷的思路,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去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李 华

作者:井绪东

上一篇: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研究论文下一篇:数学多媒体技术教学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