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研素质有机化学实验论文

2022-04-30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基本素质能力之一,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能力之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并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然后多环节全面客观考核评价学生实验,得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科研素质有机化学实验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科研素质有机化学实验论文 篇1:

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创新“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方式,拓展“生物化学”实践教学途径,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进而总结出一套完整有效的提升學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生物化学”教学体系。通过崭新的教学模式强化并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适应市场对创新性人才需求和高校培养人才的变化趋势,同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综合素质;教学改革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iochemistry Guided by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LIU Rui,SUN Yuanlin,ZHANG Qilin,MA Guogang,XU Wenxiu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Shanxi 044000,China)

Key words:Biochemistry;teaching reform;comprehensive quality;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要求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课程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1]。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通过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结合其他学科的原理来研究生物体在分子水平上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控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中的一门细分课程,又可以认为是“食品与生命科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相互交叉、密切关联的交叉学科,主要涉及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不同生物分子在人体内的分解及转化、生物分子合成基础与功能等。该课程是高校食品类专业必修课,可为后续课程,如“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等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新形势下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生物化学”看似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课程[2]。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满足新形势对学生教育的新要求,学校应该着眼未来,着眼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加强“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综合改革[3]。

1   “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涉及蛋白质、脂肪、糖类、核酸、维生素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组成、功能及其代谢途径与调控网络。“生物化学”以其理论性强、概念繁多、代谢过程繁琐、内容抽象,以及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大都参照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内容,导致实验内容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使其成为食品专业学生基础理论课当中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出现杂乱无序、无法掌握重点、死记硬背的情况,甚至对其产生了畏惧心理和抵触的情绪。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极易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降低教学效果,当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一环知识没有掌握,会导致整个知识链条出现中断,对于“生物化学”这种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课程而言,这种情况会使得学生产生相应的畏难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抽象、枯燥、难度大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易理解是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4-5],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能技巧,促进其创造与发散思维,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新生代食品人的关键[6-7]。

针对学校属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对“生物化学”——食品学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经授课教师的多方面探讨,拟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學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通过实验教学的相关改革来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   “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的创新实践

2.1.1   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启发式教学,即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该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各自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1.2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蛋白质、脂类、糖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代谢途径等内容,抽象概念较多,对于代谢过程的全局把握、不同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代谢关联等,通过板书很难生动有效地呈现,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并茂、可视可听,可辅助教师将枯燥抽象的内容直观简明地展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2.1.3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巩固学习效果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痛风、肝昏迷、缺铁性贫血、夜盲症、脚气病、佝偻病等疾病的发生原因;再如,实际生活中常接触的烫发、卷发等发型制作的机理,在“生物化学”课堂上能够找到答案。如果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从实例出发引出教学内容,再落脚于实例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1.4   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与关联

“生物化学”课程的鲜明特点在于其知识点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前后密切关联。这种关联既体现在各生物大分子的静态生化(结构、功能解析)与动态生化(代谢及调控)之间的关联,也体现在不同种类生物大分子存在代谢途径的交集上。因此,定期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2.2   “生物化学”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方式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理论考试往往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其弊端日益凸显。例如,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重结果轻过程,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考核方式的创新在于注重过程的评价。这样可以有效杜绝临阵磨枪式的学习方式。新型考核方式的实施可以采取“软件测评+课堂互动+理论考试”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2.1   软件测评

结合学校新引进的Mycos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设计发布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随堂作答,作答的统计结果即时呈现,这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快速途径,作答正确率高表明学生有效掌握了知识点,反之则当堂可反映出该知识点还需清楚的阐明,可保证教学不留死角。

2.2.2   课堂互动

将点名与提问相结合。可用来随机检测某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在保证出勤率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2.2.3   理论考试

课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仍然要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评。但有了平时的积累,期末的理论考试准备起来也得心应手,同时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得课程综合成绩的评价趋于理性与客观。

2.3   基于“生物化学”的实践能力培养

“生物化学”课程的突出特点还在于其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因此,可以通过“生物化学”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3.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基本实验技能水平,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由于生物实验本身涉及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多样,相对丰富的理论教学内容而言,生化实验的课时显得非常有限。因此,有必要在限定的学时内,尽可能地覆盖较广的实验项目。而现行的实验项目中,有些实验内容已略显陈旧,需要用包含目前公认技术手段的实验项目来进行替代,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操作。

2.3.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以往实验教学的实验准备工作主要由实验师负责完成,包括药剂的配制和预实验的进行等,这样保证了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既定实验内容,但是学生进行的实验部分并不完整,大部分的情况是学生完成的是实验的主体部分。因此,可以挑选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过程中,清楚实验从头到尾的整个环节,对整个实验项目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2.3.3   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实验教学内容大都是比较经典的实验,且多为验证性的实验。相比之下,导师科研项目存在更多的未知性。导师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在自身所掌握的生化理论基础上,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这是对自身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过程,同时也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一个高度升华过程。

3   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测评结果是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系部针对“生物化学”课程在目标学生人群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等4个方面。学生结合自身的听课体会,对问卷进行作答并给出意见与建议。该调查问卷结果表明,49%的学生认为与其他课程相比,“生物化学”课较难;85%的学生非常同意教师在授课时充满热情、精力充沛;89%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对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清晰;79%的学生对于授课教师板书和内容讲解的逻辑性非常满意;85%的学生对授课教师在“课堂关键知识点、重点难点的讲解”方面的处理很满意;83%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做得非常好;81%的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讲课效果非常满意。该问卷调查结果为课程组继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更新考核方式等提供了数据,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综合式改革创新理论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构建了学生的知识网络,大大改善了学习效果。通过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模式,更加注重了平时表现,使得综合成绩的评定方式更加合理,也促使学生将功夫下在平时。同时,此改革探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水平。

4   结语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独立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和樹立远大理想。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采用多方位、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综合性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科研相结合的探索,并将改革与反馈相结合,从而朝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新思路、面向信息化与网络化和注重实践教学的方向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因此,作为食品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认真总结,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推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教改深入发展,从而培养能够胜任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有技能、实践型的食品学科人才,对于我国推进食品与健康融合,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李金德,刘志刚,易璐.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微探——基于高校基础课程改革视角[J]. 教育教学论坛,2017(35):116-117.

臧运祥,郑伟尉. 教学方法改革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 大学教育,2014(10):75-76.

管骁,黄凯,李森. 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 食品工业,2018,39(1):219-223.

李荷,刘彩虹.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32-35.

司友琳,李文戈,杨俊松,等. 多元化新工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农产品加工,2018(23):104-106.

刘杰,王保莉,刘华伟,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6-67.

田晓柱,白璐,沈剑敏,等.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3):24-27.

李欣,赵玉红,周浩,等.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161-164. ◇

作者:刘瑞 孙元琳 张琪林 马国刚 徐文秀

学生科研素质有机化学实验论文 篇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 要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基本素质能力之一,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能力之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并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然后多环节全面客观考核评价学生实验,得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阶段式教学;实验教学

Key word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stage tea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1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主体性教育理论逐步确立和完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近年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主题[1-2]。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检验学生是否具有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3-5]。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无法真正达到培养的目的,应引导学生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转变为自身的一种习惯和素质,在日常学习中自主培养。自主学习是个人长远及时代发展的需求,决定着学习成效[6]。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及得法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仅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7]。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2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及实施

相对实验教学中学生“被动”地进行课程学习,应从源头抓起,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探索实验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要点,达到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学生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定位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通常由教师提前准备好,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由实验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然后学生操作,每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就算做完一个实验[8]。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受教师教学的影响,按部就班进行实验,遇到问题则直接找指导教师解决,缺乏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调整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定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客体,这是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前提。

学生作为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在不偏离实验目的的情况下,可以支配的实验室资源将会比传统教学模式下可支配的实验室资源要多。同时,学生作为主体,需要在实验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和课前预习,在实验中能主动去完成实验操作,而不是像以往由指导教师“手把手”的方式进行指导操作。

作为客体的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不以直接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尤其是尊重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不同理解,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尽可能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实验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根据各组学生的进度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建议,将实验内容和课程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整个主客交流互动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不要一味压迫式教学,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实验中蕴含的知识内容,时刻以促进学生的“学”来设计自己的“教”,教为学服务,学为教之本[9]。

阶段式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阶段式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将教学过程分成课前准备、课中关注和课后讨论这三个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应用的方式。

课前准备阶段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行预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实验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操作、实验对象等相关要素进行介绍和讲解,并提出一些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由各组学生在课后通过教材、网络等途径进行查询,获得相应的信息填写预习报告,并在报告中拟定基本的实验方案,完成课前准备阶段的内容,而查询的文献资料则需要附在报告后面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这些问题的设置采取非标准答案的形式,由学生根据查阅的内容来填写,重点考查学生对信息获取及自我思考的能力。

课中关注阶段以学生的自行发挥为主,基本过程是学生在熟悉实验室设备后,根据实验基本原理和操作规范,依照自行设置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完成实验内容。在该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关注各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等方面,留意学生实验的进展,以引导性的语言去讲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留意的内容,促进他们去思考自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操作的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是否正确。可以说,该阶段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将非常大,需要对实验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在语言上做到点到即止的效果。而学生的关注在于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正确与否、操作是否规范、仪器设备使用是否正确将直接反映在实验操作的细节上,教师的引导将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希望能摸索出适合的方法来完成实验。实践表明,通过指导教师在该阶段的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增加,尤其是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增多,达到举一反三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讨论阶段是实验课总结部分,也是重点阶段。各组学生的实验方案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获得的实验结果也就有所区别。教师在实验后进行点评,提出各组结果中的差异点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各组之间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结果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理解实验基本原理的统一性,即一种基本原理的结果表现为固定的。通过该阶段的讨论,使得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消除了原先对课程内容的认识误区,对今后课程的自主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多元化教学手段循序渐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阶段式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其中的是自主思考问题、自行操作、互助讨论、自我总结这四个环节,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需要学生重视自身知识的积累,最终巩固形成自身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这也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程度。一直以来,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和变化,从原先手把手教学的手段变为现在多元化的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在三个阶段中相互应用,使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量大幅增加。

首先,网络平台的作用非常明显。学生通过在网络平台查阅大量的资料,如实验原理的视频、文档或相关课件,甚至利用现在不断发展的慕课(MOOC)平台,查询实验课程相关的内容。基于学生自己查询的信息量,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指导自己完成实验课前教师布置的问题,而查询的信息量多少将是关键。其次,教师的现场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指导以引导作用为主,要突出学生是实验进展的承载主体,把握好各组学生的实验开展情况,有所针对讲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问题,尽可能做到点到即止的程度,必要时要个性化指导。这需要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能观察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小组讨论是增强学生对实验内容认识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都存在,只是讨论的对象和重点因各阶段的目的而有所改变,从前期准备的小组内部讨论,到实验过程中的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的讨论,最后实验完成阶段全体学生实验结果的点评式讨论。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从实验开始到实验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自主完成多项任务,合理运用手上的工具收集实验相关的各项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量,制定实验过程和步骤。这种逐步增加难度的过程容易刺激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积极性,同时多样化的手段更易于学生操作,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多环节考核巩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正确、合理的实验考核办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作风和科研态度[10]。一直以来实验成绩的评定均是以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为准,结合学生课堂考勤进行打分,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较直接但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如果继续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11]。为了体现考核的客观性,应将实验三个阶段的表现统一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中,并分成课堂表现和报告表述两类考核指标。因此,学生的总成绩由课前准备阶段考核成绩(报告表述)、课中关注阶段考核成绩(课堂表现和报告表述)、课后讨论(课堂表现和报告表述)和实验报告四部分组成。为了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这四部分的分值分配百分比为20%、35%、30%和15%,以学生的创新表现为主要评价指标,细分各阶段的评价原则。通过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学生普遍反映对实践环节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尤其是表现欲望得到释放,更投入地进行实验,从而课后对实验中涉及的原理、知识点等内容都能牢固掌握,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3 结束语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基本素质能力的基础之一,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能力之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今后工作中的主要自我增值方式。通过改革的实验教学内容和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和感受如何运用身边的要素来自主学习,获得自身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令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点和实验内容,增强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为今后的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官礼和,鲁皓,蒋伟,等.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265-267.

[2]黄大明,秦钢年,等.提高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功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126-128.

[3]田红.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1):91-93.

[4]熊宏奇.论高校实验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自主选择要求[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7.

[5]娄本勇,陈祥鸿,林棋.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14(3):25-31.

[6]陈雪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197-199.

[7]颜少君,刘俊洁,王勤政.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2012(10):88-89.

[8]吕淑平,王科俊,于鑫.“四自主”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12-14.

[9]张宏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25-133.

[10]马宪卫,张丽,曹淑红.探索基于学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5):111-112.

[11]彭鹏菲,任雄伟,肖金石.实行自主研究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107-149.

作者:何照荣 李宁 王大成

学生科研素质有机化学实验论文 篇3:

中医药院校研究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

摘要: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式,促进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发展,将科研理念渗透到实验教学主体的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就研究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以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以与中医药相关的化学问题为基础开设研究性实验,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研究型实验 无机化学 教学 科研

无机化学实验是药学院学生必修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具有一定的启蒙性。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对于学生建立正确、严谨的实验态度,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习惯及为以后的实验学习树立信心至关重要, 从而为后续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中药化学等实验的学习和进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和进行科研工作的实践能力。作为高等院校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一般都承担着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如何将科研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科研项目的教学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而,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上,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现实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学校老师单一的传授知识已无法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自主获取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现行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某些缺陷,大学低年级学生研究型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差,缺乏研究意识。为激发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我们对中医药院校的本科各专业的后续课程进行研究,创立一种新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和实验教学效果,以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

1 “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意义

“研究型”课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从本专业相关知识点中选择选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研究型”课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性学习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创新性为重点,以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是一种探索性、研究性的教学过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教育模式的创新,使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和在研究中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得到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研究性实验的基本要求,在教师提供的实验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自己动手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并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实验报告,有利于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开拓精神。

2 “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

首先,精心选题,根据研究型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与基本内容,通过研究性实验部分来确定研究题目。该题目可由学生自主提出其想法,也可由教师根据科研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选题范围来供他们选择,要求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难度适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充分运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把在研项目中部分内容引入本科生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中,以“课外研究”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式研究。

其后,拟定实验方案,学生根据其选定的题目展开具体的具有科研性质的课程学习。包括查阅相關科技文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开展讨论,得出科研题目的具体解决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试剂的配置及具体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并予以实施,针对研究成果撰写课程研究论文等。该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科研情境,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1】

最后,强调学生与老师的交流,“研究型”课型突出的是实践性、自主性和过程性【2】。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在明确实验目的,拟订实验题目,实验的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的收集记录、分析与处理,实验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和指导实验时的诱导、激发和导向作用非常关键。教与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师外因的主导性和学生内因的主动性的统一,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潜能更易于被激发【3-4】,虽然研究型实践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研究,但是教学必须是以科学的规范、教师深厚的研究基础与积累作为前提与保障,高水平教师的“隐形”引导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3 “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1)组织有兴趣的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例如:利用教学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开设“PbCl2溶度积常数的测定”设计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又使学生掌握了新仪器的使用,引导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各种方法进行大胆的改进与设计,使之思维方法不断开阔,实验技术创新不断积累,全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这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由萌芽到成熟的一个成长过程。

(2)指导老师适时地在各阶段以学术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补充相关科研领域基础,包括相关背景、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实现技术等,重点了解相关科研领域现有方法的基础上,突出研究其中的热点问题、解决途径、技术途径等,以此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与规范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与本次研究题目相近性质的实际案例,分析在本次研究题目中掌握的理论与技术的有效性及其应用推广程度,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此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指导老师还应对学生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培训。

(3)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要求撰写的论文格式规范、论点突出、条理清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研究型实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为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让学生独立实践,自主探索,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志林,刘苏明,邵进,吕浩雪.高层次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型实验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6(2):45—47.

[2] 吴元喜,谢青,张晓昱.提高本科生研究型实验水平的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112-114.

[3] 王新年,乔卫东,晏克俊.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做好启发式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89-92.

[4] 李景信.启发式教学原则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7(1):70-74.

作者:雷志丹 雷志钧

上一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风险防范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