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

2022-09-10

1 中国艺术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 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国目前招收艺术和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 (含高职高专) 已达上千所,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特别突出,而且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

中国目前艺术教育正面临着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的混乱局面,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拉不开距离,形不成优势互补和各自特点;另外,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规范,不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冷静理智地认清中国设计教育的现实,重新理清发展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路,以人为本,在办学模式与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产业相适应,重构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使学生走上社会后,真正在知识和技能上可持续发展,让艺术教育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 艺术教育的特征和本质

2.1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教育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 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求教育应当把培养人、实现人的终身健康与和谐发展置于首要地位;在教育功能上,要求教育应当明确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功能;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教育应当帮助学习者掌握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并用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在教育自身发展上,要求教育应当在改革与创新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2 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列夫·托尔斯泰则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可见,艺术实际上是一种情感,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培植高尚而丰富的情感,建设充实的内心世界的利器。艺术教育的这一特性,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进人的大脑两半球及眼、耳、手、肢体和全部心身的协调发展,使人变得聪明、文明和高雅,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正因为现代社会艺术不仅仅只是作为装饰品而存在,人人都有权也必须拥有和享受艺术,艺术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又是全方位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对全体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教育首先是为了塑造人,而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天才。素质教育的实施,使艺术教育的任务更加明确。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根本的区别。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是选拔艺术天才的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艺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作用。

第二,艺术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既要面向喜爱艺术的学生,也要面向不喜爱艺术的学生。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所指出的:“艺术教育是为全体学生的,那种艺术教育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而不是为‘普通学生’或残疾学生的观念是极为有害的障碍。”

第三,艺术素质教育是通过艺术来完成其塑造人的灵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目标。尤·鲍列夫认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 (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 ,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 (注:参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四,艺术教育必须在艺术性的教育氛围里进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理想的学校环境其本身就应是一座博物馆。只有在一种艺术化的教育环境里,受教育者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艺术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由于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应具有平等和谐的艺术品格。师生面对的是同一艺术审美对象,处于同一审美情境之中,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唯有师生双方情感沟通,学生才能在共鸣中得到体验,从而愉快地接受艺术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教学双方不仅可以达到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而且可以实现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教育的最佳状态。

第五,艺术教育必须贯彻形象性原则。所谓形象性原则即艺术教育必须采用艺术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把抽象的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形象性的教学方法视强制灌输,赋予抽象理性的内容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如对称、均衡、和谐、节奏、多样统一等简化形式,即艺术美的形式,是人的知觉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感性特征,教育者凭借这些可以大大地拓宽受教育者的审美空间,丰满受教育者想象的翅膀,使其所有潜力、才能。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真正地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充分和和协调地发展。

2.3 艺术教育的本质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培养审美情操,也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才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艺术教育是灵魂教育,主要价值就在于净化人的灵魂教育,最让人怦然心动,最有震撼力,也最能体现艺术教育特征。

2.4 人文素质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文素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人文”只限于精神文化。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人文素质的范畴。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人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一个合格的人才,其基本素质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心理素质等等。较之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更值得重视,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容忍、宽容与合作精神、富有人类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比起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是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即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地球看成是一个整体,是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制约。同时,坚持人类与自然、国家与国家、物质与精神的协调与和谐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优化,而且需要社会人文环境的优化。现在人们已意识到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仅仅依靠科技的力量不可能完全解决的,还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3 提高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3.1 教师和学生都要理解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人的生命内部的各要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体系,且具有持续性,全面性和协调性,人才能谈得上可持续发展,该体系主要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即人的发展指向,发展能力以及身心素质。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经济发展并不是终极目的,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中国正在进行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3.2 高校要改变教学大纲,有意识地增加理论课程的比例

理论课程 (艺术史、艺术概论) 是高等艺术院校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它对学生艺术知识水平的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理论课程教学仍然很单一,效果也不够理想,仍处在一种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教育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教学的状态显然显得有些滞后,有些与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所普遍采用的教材是王宏健主编的《艺术概论》。该教材由“艺术本质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艺术接受论”等几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艺术院校史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系统地学习理论是较为适合的,但对于艺术院校非理论专业和实用艺术院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论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头疼之事,更何况是对理论系统学习呢?因此说,我们以往在理论教学中,之所以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分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没有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具体实践找到他们学习的兴奋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入对整个知识系统的进一步把握。

3.3 教学课程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

注重新观念、新知识、新体系的介绍。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当中,人们总是习惯于以往能否对知识、理论的系统的讲解,以能否引入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体系,来作为评判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标准。针对这种情况,在当今的学术背景下,以现代的教育理论来加以衡量,即使是对于那些以纯粹理论研究为主的院校来说,也不是完全适宜的。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最大弊端就是使理论课从概念到概念,使得教学过程死气沉沉,了无乐趣。总之,只有充分了解我国的艺术院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的不足,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4 制定艺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标准,教学模式的互动性和多样性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即要求教育者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再此基础上,它还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思路,按照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向,认识层次进行启发、引导,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能力进行教育。尤其是“主题教学”强调教学结果的无法预知性,所以学生在共同主题的统摄下,设计、创作各有方向,各有特点,教育常能表现出百花齐放、千岩竞秀的良好态势。

教育主体的彻底改变,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在实际运作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明显,而法式的“主题教学”则使教育主体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学生真真正正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研究式学习的原则,研究式学习是法式“主题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它以“主题”关键词作为联想、升华的方向,通过对某一特征鲜明的感性形象、灵感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发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之目的。在主题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尤其注意对学生研究方法的引导和修正,使学生较为顺利地完成创作。

集体学习,教学相长,法式的“主题教学”是一种快乐的集体学习的课程。一个教学主题不是由某一个教师带领某几个学生共同完成,而是由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组成的教育团队来合作完成的。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随时根据学习的进程进行调整,随时对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帮助。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是富于活力的动态,而不再是死气沉沉的静态了。

3.5 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自然创造力

创建民主和谐的情感性教学环境,情感性教学环境不仅是优化认知过程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来看,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不如说是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创建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需要注意:

1) 相互尊重。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以同样的态度尊重教师,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 教学民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其情感表现最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融洽。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3) 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渲染课堂气氛。

4) 师生互爱。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要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关怀,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表达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

4 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途径是科学技术,有必要将培养人的科学素养摆在重要位置。可持续发展教育应重视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观念、知识和行动的统一,既需要知识的支撑,又需要感受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在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

摘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 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即:学校对学生注重某种单一专业知识的培养, 而不注重文化素养的教育, 结果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 很难适应社会和求得长期持续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应从艺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艺术评价方式的多元和互动性等等方面, 进行理论探究, 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达到学生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素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远增.可持续发展教育[M].中国天津[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1.

[2] 王书明, 等.从增长有限到发展文化—联合国发展观的演进历程[J].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9 (2) .

[3] 牛文元.中国式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步构想[J].管理世界, 1994 (1) .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流行歌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引用下一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