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聋哑学生与网络接触。网络对聋哑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本人对聋哑学生的上网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通过此项调查,了解聋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目前聋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如何,旨在为特教工作者研究聋生上网现象提供实证依据,并提出为聋生绿色上网护航的对策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聋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聋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篇1:

聋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行为习惯、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健康心理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是义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的残疾学生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文明程度、精神风貌如何,也是我们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随着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物质生活日趋发达,聋哑人犯罪现象却有所增加,这一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忧虑和担心,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所以,认真研究和分析聋哑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德育教育的现状,是关系家庭和睦邻,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聋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从德育教育对象看,当前聋生思想道德行为多种多样:

1、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走向误区。在生活上贪图享受,缺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如:不爱吃食堂的饭菜,浪费粮食,经常吃零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盲目,精神恍惚,学习得过且过等。

2、在对待家庭其他成员中,感情冷漠,自私自利,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很少关心他人。还有一些聋生不愿意回家,对父母有抵触情绪和仇恨态度。在已毕业的学生当中,与父母关系不合的例子很多,有的聋生甚至离家出走,毫不顾及家人的感受。

3、法制观念淡薄,行为偏激,不记后果。小偷小摸的现象极为普遍。

从德育教育者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版面观点。主要表现:(1)忽视思想品德课,只是把它放在课程表上,没有真正走入课堂。(2)只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品德培养。在教学教程中,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内容,更没有将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内容用于实际。(3)职教课中忽视职教意义及劳动品质的培养,只重视职教技能的传授。

2、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形势下,如何有针对性的对聋生进行德育教育缺乏思考,缺乏研究,缺乏热情,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浮浅,业余时间经常打牌、逛街、聊天、炒股……很少参加政治学习,政治理论水平低。缺乏进取精神,只满足现状,不肯继续学习相关知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3、从家庭教育状况来看,更令人担忧。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只顾及孩子的吃穿,很少了解他们内心感受及思想活动,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实行棍棒教育,动不动就打,使学生心灵埋下仇恨的种子;陋习很多,行为不检点,腐蚀聋生纯洁的心灵;不懂手语,对聋生大撒把,任其自由发展。所有这些都影响了聋生的健康成长。

改进聋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1、学校是德育工作实施的主要阵地。学校首先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突出地位来认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因此,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重视自身人格培养。在工作中,要以身立标,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无声语言去感染和教育学生。(2)多方面改革,造就德育教育新环境。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革。首先,改革目前学校德育课程单一的现状,增加政治,纪律,法制教育及青春期生理卫生等课程。丰富德育课程内容,以提高聋生整体德育素质。其次,要求每位教师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德育教育不光是政治老师的事情,其他各学科的老师也要根据自己本学科特点,适当添加德育教育内容,自觉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当中。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坚持以愉快教学为主,寓教育于娱乐中。第四,改变单一落后的德育教育形式。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各项有益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德育教育。(3)参加社会实践扩大德育教育渠道。由于寄宿,聋生的生活空间极其狭小而闭塞,获得德育教育渠道很少。积极参加社会各项有益活动,有助于开阔聋生视野,活跃聋生思想,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组织残健儿童手拉手活动,培养聋生健全的人格;请革命老人讲战斗故事,培养聋生爱国热情;请民警介绍犯罪案例,提高聋生的法制意识,增加法律知识;利用全助残日,组织一些互帮互助活动等。(4)举办家长学校,改变家长观念。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漫长的教育,它伴随着聋生的一生。聋生可以从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中得到教育,并终身难忘。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只有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办家长学校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制定课程,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家长及学生在家的不良行为作出分析总结,并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纠正办法。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形成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聋生。

2、完善机制,形成有利于德育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近几年来,聋校教职工人数不断增加,一些品质较低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这样严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及时改变当前人才评价、干部任用、人才招聘等方面重才轻德的作法,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保证聋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政府要高度重视。政府要加强对聋生德育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建立由政府、社会、学校共同负责的实践基地。一方面,关注在校聋生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其愉快地在校学习。另一方面,关心社会聋哑人的工作、婚姻、生活,使他们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不受歧视,安居乐业。

德育是一项综合各种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对聋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复杂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实行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信托的共同育人力量,才能达到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要求。

作者:杨静

聋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篇2:

聋生绿色上网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聋哑学生与网络接触。网络对聋哑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本人对聋哑学生的上网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通过此项调查,了解聋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目前聋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如何,旨在为特教工作者研究聋生上网现象提供实证依据,并提出为聋生绿色上网护航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聋生;绿色上网;调查;对策

背景简介

当前,势不可挡的网络热潮已涌入了特教校园,已融入到广大聋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它给聋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互联网作为时代进步的一种新技术、新媒体,是聋生现在、将来必须面对和使用的工具,强行将网络与聋生割裂开来,聋生可能得不到全面的发展,还会与时代脱节。但互联网的开放性、网上信息的即时性和无选择性以及一些精神垃圾的渗透性,也已成了有责任特教工作者担忧的焦点。于是我们通过调查和研究,来了解聋生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目前聋生网民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专属产品的现状如何,旨在为特教工作者研究聋生上网现象提供实证依据,并提出为聋生绿色上网护航的对策建议。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对个别聋生的深度访谈,对我校四到九年级的聋生(我校从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进行关于聋哑学生绿色上网现状的问卷调查,向44名聋生发放问卷,其中四年级7人,占15.9%;五年级7人,占15.9%;六年级8人,占18.2%;七年级9人,占20.5%;八年级6人,占13.6%;九年级7人,占15.9%。男生30名,占68.2%;女生14名占31.8%。调查问卷由专人与班主任配合,利用聋生课余时间填写,当场回收,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4份,有效率为100%。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聋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

1.九成多的聋生使用过互联网

在本次调查的44名聋生中,使用过互联网的人数为41人,上网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93%以上。其中六、七、八、九年级的聋生,由于较早地接受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100%的学生使用过互联网。四、五年级的聋生,由于接受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利用电脑上网的操作还不够熟练,每个年级各有个别的后进学生因不会上网而没有使用过互联网。

2.七成多的聋生只要有机会就上网

在41名上过网的聋生中,72.7%的聋生表示“只要有机会就上网”,但也有22.7%的聋生表示“即使平时有时间,也只在假期或周六、周日上网”。

3. 超六成的聋生一次上网持续时长在1小时左右

在41名上过网的聋生中,超过六成(63.6%)的聋生一次上网持续时长控制在1小时左右,其中一次上网持续时长“30分钟~1小时”的近三成(29.5%),一次上网持续时长“1~2小时”的超三成(34.1%)。同时也应该关注到约有18.2%的学生声称自己一次上网持续时长“超过2个小时”。更有甚者,一上网就忘了时间,连自己到底上了多长时间网都记不得,只模糊觉得很长,远超2个小时(6.8%)。

4.近六成的聋生最常在学校里上网

由于受调查的44名聋生中,大部分都住宿在学校,每两周回家一次,且这些聋生的家庭中,电脑普及率较低,所以有56.8%的聋生最经常在“学校”上网,在“家里”上网的不到两成(18.2%)。而到网吧上网的却超两成(22.7%)。

5.聋生上网目的重在娱乐,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查资料的很少

被访聋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选择明显被分为4个梯次:(1)一半以上(56.8%)的被访聋生选择了“玩网络游戏”;(2)一半(50%)的被访聋生选择了“看动漫、电影”;(3)三成多的被访聋生喜欢“聊天或交友”(31.8%);(4)用于 “获取信息”(27.3%)、“学习查资料”(22.7%)以及“通讯或联络”(13.6%)却很少。

(二)聋生使用互联网对其的影响

1.正面影响

网络之所以能够引起聋生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内容丰富、意识观念开放、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气氛轻松自由、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极大丰富了聋生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

互联网为聋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聋生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以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

互联网为聋生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世界丰富的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聋生的需求,为聋生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互联网有助于拓宽聋生的思路和视野,增强聋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聋生的社会参与度,开发聋生内在的潜能。网络的互动性使聋生能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激发聋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2.负面影响

上网目的不健康: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有一半以上的聋生上网的主要活动是玩网络游戏,看动漫、电影和聊天或交友,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查资料的却很少。

影响身心健康:网上的信息量很大,但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于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而辨别能力又极弱的聋生而言,实在是“挡不住的诱惑”,一些不良信息对聋生的健康成长极易产生误导。

沉迷于网络的虚拟化:聋生上网感兴趣的重要主题是网上游戏、看动漫、电影和聊天,这对于自我调控能力不强的聋生很容易沉溺其中。

危害聋生的心理:聋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交流的不便,给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带来了障碍。如果聋生长期沉迷网络,这种现象将更加突出。致使他们学业上无所追求,生活上随意无序,交往上更加冷漠、自私、偏执,产生同主流文化不协调的精神危机。

为聋生绿色上网护航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校网建设,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作为聋生接受网络教育主阵地的聋校,要抓住网络对聋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加强校园网建设,建设好、利用好校园网上的资源。在校园网中开辟聋生自己的空间,让互联网成为聋校崭新的讲台、德育教育的场所、情感交汇的园地。可以开辟聋生作品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专栏,也可以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经典动画、文学作品搬上网站,营造德育情境,让校园网真正成为聋生积极向往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有目的地浏览学校网站,引导聋生运用好学生博客专栏。让他们将自己优秀作品、佳句美文、学习资料、校园生活、心灵独白等发布到自己的博客中。教师也可以在博客中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生动事例,或表扬校园中的先进事例,创设德育阵地,把聋校德育工作延伸到网上,对聋生的品德形成施加正面引导,促进聋生健康成长。

另外,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设置,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孩子们免受毒害,为聋生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二)提升教师引领,构建绿色网络课堂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不可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双重需要——既要有足够的信息,又要绝对的“纯净”。聋生对网络缺乏认知,上网后容易为所欲为,处于道德的任意状态,从而容易滋生网络道德问题。作为聋校教师,既要充分认识网络在聋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真正看到网络是聋生不可或缺的学习、认知与沟通的工具,切不谈“网”色变,因噎废食,同时也要担负起应尽的引领责任,倡导合理使用网络,尽量避免或减小网络的负面影响。聋校信息技术课不应成为“随意课”和“副课”,信息技术教师应主动担当起聋生“网络引路人”的角色,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意识地设置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让聋生掌握网络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以此防范网络对聋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促进聋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同时,各科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却的网络德育任务,应积极开展网络德育与自身学科整合的研究,挖掘课堂中的每一份网络德育资源,在向学生展示网络知识的同时渗透网络德育,构建绿色网络课堂。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电子信箱或校园QQ群,实现师生间平等真实地对话。指导聋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处理好休闲娱乐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引导聋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中,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中,用到学习各科知识中,用到创作各种作品中。加强对聋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三)凝聚各方合力,打造绿色网络阵营

聋生上网,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家庭、社会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上网实施科学的引导,引导孩子健康上网,控制孩子上网时间,指导孩子有目的地上网。指导孩子上一些青少年教育类网站,作为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让孩子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只有在孩子自身,包括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建立起抵制聊天和游戏的“防火墙”,才能将孩子从网络的“陷阱”里救出来,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健康、有益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聋校应积极配合有关管理部门,加强社会管理,规范网吧的经营。增强打击非法网吧力度,净化社会网络市场,最大限度地维护网络的纯净,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绿色网络阵营。

新的网络时代,我们应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在聋生上网的问题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聋生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有效信息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愉悦身心。

参考文献:

[1]郑思明.网络弊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2(1)

[2]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建议.青年研究,1999(7)

[3]李国兵.正确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荆楚教育在线,2008

[4]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2009

作者:陶建华

聋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篇3:

聋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

摘要:聋校担负着把聋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任务,而听力障碍阻碍了聋生道德品质的正常发展。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阐释了聋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特点,并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聋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作者简介:周朝坤(1982-),男,重庆人,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邹华(1982-),女,河南开封人,西藏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西藏 拉萨 850000)

聋生由于全部或部分听力丧失,使其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在信息加工上不能正常协同工作;语言发展的缺失与缓慢,又阻碍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听力丧失与语言缺失也严重影响了聋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聋校担负着全面贯彻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克服与补偿听障带来的缺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任务。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故对聋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就尤为重要。教育过程中如何共同实现知识传授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聋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理论认为,有四个主要因素构筑了人的品德形成过程:知、情、意、行。具体就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1]无论是聋生还是健全学生,他们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融合物,更是知与行的统一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也都是这些心理成分交互发生作用的过程。

1.聋生的道德认识特点

聋生道德认识是指其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与规范及执行它们的意义的认识。[2]可理解为聋生对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的理解与评价。它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前提与依据。聋生从小就受到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熏陶获得各种道德知识。但是,听力障碍对其道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带来了阻碍。在感性认识阶段,聋生观察道德现象、了解道德关系时缺少了第二信号系统(听觉)的参与和帮助。故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的道德表象、体验过的道德情境与积累的道德经验,都缺少了听觉表象与听觉经验的支持。那么,他们获得的感性的道德认识是不完全或不丰富的。到了道德理性认识阶段,由于缺少语言这一思维工具,导致了聋生在运用概念作推理、判断时,在学习道德知识时存在困难,在理解和运用道德知识上出现偏差。以上两个认识阶段出现的问题,同时使聋生的道德认识呈现单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道德思想,他们都听得少;二是分析具体问题时常常有简单的缺陷。由于聋生主要是通过看来感知事物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常会左右他们的认识,使其难以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2.聋生的道德情感发展特点

聋生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就是聋生的道德情感。[3]受道德认识特点的影响,聋生的道德情感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较多是直觉的情感体验;多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4]也即他们的道德情感表现往往带有较强的情境性。凡能直观感受到的具体形象情境,就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和内心的共情。聋生的道德情感因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它的特点也伴随其中而呈现。在直觉的情感体验中,其体验产生非常迅速、突然和不可控性。如聋生因偶然因素而发生争吵、打架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其情景的突发性使其头脑中的团结友爱、谦让、宽容等道德认识不具有可指导与控制行为的作用。伴随年龄的增大与知识的增加,如果能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结合,聋生就能更深理解过去体验到的具体道德经历,进而转化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3.聋生的道德意志发展特点

道德意志是为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而自觉克服一定障碍,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或改变不良的道德行为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顽强毅力和坚强的责任感等意志品质。聋生的道德意志表现及发展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道德动机容易被激发。教师只要讲清楚某方面的道德知识,提出其道德行为目标,学生总是能自觉积极地参与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二是道德意志存在不稳定性。行为无常性是典型表现,如遵守纪律,在教师强调后几天能遵守很好,到后面就犯错如旧,如在班主任的课上能守纪律,在其他教师的课堂上则随便一些。三是道德意志的形成有较大的依赖性等特点。[5]由于聋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正处在发展的、尚不成熟完善的过程之中,故在确定道德目标、选择道德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时,他们都需要班主任、学科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家长等成人和同龄人的指导、监督与帮助,即他们的道德意志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个体的内在努力和外在的帮助支持。

4.聋生的道德行为发展特点

聋生的道德行为是其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对他人、对社会的行为。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为了道德动机;而道德意志则成为了支配道德行为坚持时间长短的兴奋剂和督导剂。聋生的道德行为表现有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模仿性,二是不稳定性;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样,聋生的道德行为最初很多是模仿他人得来的。[6]聋生的模仿主要是通过视觉途径观察他人行为再模仿而来的。通过看,凡是能满足他们内心需要的道德行为都可模仿过来,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的是非善恶,他们经常较难分辨。由于聋生的道德认识比较单纯,当其认识还不深刻,道德情感体验还不强烈时,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常常不能持久,需要别人的督促和反馈才能坚持。不稳定性还表现为常常受到偶然动机和激动情绪的影响,表现出冲动性的道德行为特征,有冲动性的道德行为表现。[7]

二、聋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策略与教育对策

通过以上对聋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其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与健康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共性;由于听力障碍和语言发展的滞后与缺失等原因,聋生的道德品质又有其形成与发展的个性。而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关键在于顺利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二是将学生的道德信念外化为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8]故在聋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尊重为前提、以信任为准则、以共性为基本点、以个性为出发点、以切身体验为主导、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为落脚点,创新德育内容、方法、形式和模式。

1.丰富道德认知,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观念

道德认识的形成是由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构成的,它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第一,根据聋生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概括抽象的认识过程的规律,教师要因材施教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针对低年级聋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一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情境性很具体的事件中的特点,对其道德教育多利用图片、参观活动、义务劳动等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等形式丰富他们的切身体验;针对中年级聋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经常也不准确、不全面的特点,对其可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自我讲述、角色扮演等提高其对道德概念的准确理解;针对高年级聋生对某些事件反映的道德知识具有初步的判断和理解力,达到一定的概括内化水平,却对隐藏在事件背后本质的道德归因如“怎么样”、“为什么”理解较困难的特点,对其要采取案例分析、两难故事法等方式深刻透析道德本质。

第二,聋生道德信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集体教育和家庭的影响。鉴于聋生的视觉优势,一方面要为聋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尤其要注重打造优美、舒适、温暖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布局合理的其他建筑与设施。精神环境包括: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民主而有纪律的校风、班风,正确的舆论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教师宿舍等地方张贴的名人名言、黑板报、展览窗等。可见的物质环境与无形的精神环境相得益彰,能为聋生营造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要主动联系家长,经常和家长沟通学生在家里的道德表现;学校及教师也要主动开展家长培训工作,让家长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做到保持道德品质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2.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增加道德情感体验、培养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

在培养聋生不断丰富道德知识和坚定道德信念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使业已形成的道德信念和一定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逐步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

第一,脱离学生的抽象的、空洞的说教常常事倍功半。生活世界是道德理念的来源,其应回归生活,指导实践,故德育生活化应是聋生道德体验的主要特点。要让日常生活、学习经历、人际交往等真实的过程与情境成为道德品质培养与教育的素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聋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自始至终只充当聋生道德品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教师要想尽办法给学生提供自我参与、自我体验、自我觉醒、自我检查的机会,要让活动体验、游戏体验成为聋生德育培养工作的主要形式,同时穿插运用直觉体验、类比移情体验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暂时不能理解的道德现实与道德矛盾,要让学生多讨论、参与角色扮演、走进现实生活,以便在情感共鸣中体验和感悟什么是道德品质。

第二,发挥审美教育在聋生道德品质培养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学中要十分重视美术课对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的关键作用。同时也要组织各种艺术节活动,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学会欣赏美、鉴别美、分享美、创造美,这无形中有助于培养聋生深厚的文化知识修养、丰富多元的思想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在道德情感的培养过程中,要时刻铭记聋生的形象直观思维优势。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手势语言、手指语言、形象的身体动作与变化的表情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在领会或基本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伴有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述拾金不昧行为时,教师从肯定的态度出发,对具体的、形象的这种行为使用称赞的言语、动作和赞扬的表情,就会使聋生认识到这种行为的无私、正确和高尚,从而产生羡慕、向往和愉悦的情感,进而效仿这类行为。对盗窃这种不良行为从否定的态度出发,使用批评、指责的言语,鄙夷的动作和表情讲述,则会使聋生把这种行为与羞耻、愤慨或不愉快的情绪联系起来,进而从心底排斥这种行为。

3.认清聋生道德意志的特点,对症下药,增强聋生道德意志

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局限了他们对周围环境与复杂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他们的道德意志薄弱,具有动机易激发、意志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和形成有依赖性等特点,其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是主要特点。培养聋生的道德意志,应着重培养他们有意识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第一,要使聋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促使他们逐渐产生锻炼自己意志的愿望。日常教学中要促使学生从课文学习、看报刊中去主动建构道德意志的概念,也可结合多媒体直观讲述现实生活中英雄模范事迹,邀请英雄模范人物现身说法或演讲,让学生“亲密”接触,增强学生对道德意志概念的理解和推动他们产生锻炼自己意志的愿望。

第二,要组织安排大量能提高聋生意志力的活动,有意识创设一些困难的情境和克服困难的条件,激发聋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意志力。如组织登山活动,定期的运动会、拔河比赛、大帮小等活动。

第三,注意聋生在道德意志上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适应不同个性特征的方法,切忌采用一刀切、违背聋生意志形成规律的措施。如消极方面,有的聋生表现为软弱而易受暗示或十分倔犟顽固,有的畏首畏尾或冒失轻率;有的遇挫折就萎靡不振;有的过分活跃和缺乏自制力;有的缺乏精力或毅力等。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褒贬适度、严慈互补,以鼓励优于批评教育的原则帮助聋生形成厚重坚实的道德意志。[9]

4.防微杜渐,言传身教,形成聋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既与道德行为相生相随,又是约束、指导、激励道德行为的源泉,最后道德行为成为四者交互作用的最终表现形式。培根说过:“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早年开始的习惯。”聋生的教育真正始于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要从聋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抓起,从勤换洗衣裤、准时上下课、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值日劳动等活动中,促使聋生把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经常保持一致并长期坚持下去,逐步使他们的行为发展为一种道德习惯。使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从努力到完成任务的过程,其实也是聋生亲自建构道德知识,切身体悟道德情感,运用道德意志完成自我意识确立,自我评价体系搭建,自我反思能力形成的过程。另外,针对聋生的行为具有爱模仿、易冲动的特征,学校里的学科教师、德育教师、学校领导和其他后勤服务人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聋生观察敏锐,别人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容易记住和模仿。尤其是教师要努力做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模范、精神领袖、学者教授,让聋生在教师高尚道德的滋润下,在教师博大胸怀的包容下,在教师精深知识的浇灌下,润物细无声地学会从容淡定,学会为人处世。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07-420.

[2]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9.

[3]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0.

[4]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5-76.

[5]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7.

[6]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0-83.

[7]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

[8]朱永久.新时期聋生道德体验的激发与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2004,(7):26-27.

[9]邓良利.新时期特教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2008,(11):13-15.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周朝坤 邹华

上一篇:高校化学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问题情境初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