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聋校教师怎样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克服教学中的困难,提高聋教育教学效果是解决聋校教学效果不高的一个新的突破口。本文从视觉环境、信息传播渠道、缺陷补偿三方面对聋校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聋校教师应具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有效补偿聋童耳聋缺陷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聋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聋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聋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学习与作用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媒体与传播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學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提高全民素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在聋校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推动聋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聋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计算机作为一门专业技能,对于视觉和思维能力要求是很高的,相比较而言,其他方面的要求就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两点,恰恰是聋生所具备的。所以计算机技能教育同样适用于聋生。

从教学的进程来看,对于低年级的聋生,在计算机教学上更注重操作与练习,而对于高年级的聋生,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和指导的作用,要善于开拓聋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计算机技能教育,可以延伸教师的能力,对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强有力的刺激。而这种刺激正是发挥聋生潜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聋生的计算机技能教育机制的引进也绝不是一句空谈!

二、不断提高激发聋生的求知欲和理解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聋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计算机这个新事物充满了兴趣和惊奇。计算机以其特有的形象性与感染力,如通过训练指法、画图、游戏、文字输入等各种形式对聋生形成了强烈的刺激,能迅速吸引聋生的注意力,激发聋生先动脑思考,再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聋生的思维灵活性。

在计算机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让聋生易于接受和掌握。尤其是低年级聋生理解能力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于某些知识或概念感到抽象,难于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变抽象为具体,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时,就可以把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CPU用来处理数据,所以是人的大脑,也是计算机的核心!主板为整个系统提供着稳定的运行,计算机的各个部件都得以它为基础,所以它就像是人体的骨骼!支撑着整个身体!显卡用来图像处理,所以它就像是人体的视觉系统!电源给主机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好坏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所以它就像是人体的血液!内存和硬盘就是人体的记忆中枢,这样以联想比喻的方式将计算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熟悉的事物相联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聋生有效学习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聋生的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聋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力。由于聋生在听觉言语上的生理障碍使他们需要比正常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训练。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以一定的学习资源为内容、以一定的操作方式为载体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聋生实践能力,是聋生以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为学习内容,以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为操作载体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学会使用网络资源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聋生有效学习

聋生和教师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里有很多社会性软件可以用来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比如QQ、MSN等,此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我把QQ号留给班上学生,很多课堂上表现不活跃的学生在网吧QQ聊天中却显得异常活跃,向我提出各种问题,可见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师生互动,培养聋生合作习惯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聋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多考虑聋生的特点,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聋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帮助,在同学、老师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如教学“五笔输入法”拆分原则这一课时,我把两个同学组为一组对面背诵字根,你问我答这种方式的背诵合作,大家很快掌握汉字的拆分原则:键名字母+汉字的第一笔+汉字的第二笔+汉字的最后一笔。布置聋生以小组方式组成合作组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互相协调、一起合作完成教师安排的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励聋生多于实践,勇于探索,掌握知识。

五、为聋生将来踏入社会自谋职业创造条件

聋哑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同于普通学校,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占很大的比例。在普通学校,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书本知识,而在聋哑学校,学生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如种菜、雕刻、微机打字等。聋校重视职业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让聋生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踏入社会,自谋职业,实现自食其力。我校从五年级开始进行了计算机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聋生虽有听力残疾,但长期以目代耳,使他们的视觉特别敏锐,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双手灵巧;还有聋生的听觉缺陷反而使他们在学习操作计算机时比健全人更易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不受外界的干扰。所以聋生在学习汉字的输入时,对五笔字型输入法掌握的特别快,有的聋生边看稿子边打字,一分钟就能输入60个汉字,速度并不低于同龄的健全学生,这就说明聋生也能学好“微机打字”这一技术,为将来毕业后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打好基础。

经过十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计算机教学虽然不难,但要在聋校上好这一门学科却不容易。要教好这门课,必须充分运用聋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才能促进聋生有效学习。信息技术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必将广泛科学应用,促进特殊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全面发展。

作者:王春

聋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聋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探析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聋校教师怎样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克服教学中的困难,提高聋教育教学效果是解决聋校教学效果不高的一个新的突破口。本文从视觉环境、信息传播渠道、缺陷补偿三方面对聋校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聋校教师应具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有效补偿聋童耳聋缺陷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词:聋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面对无限增长和不断更新的信息,面对聋童听觉能力的缺失及由此带来认知结构及能力方面的变化,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吸收有用信息,提高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聋教育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有效补偿聋童耳聋缺陷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聋童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

良好的视觉环境有利于丰富聋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完善认知结构。知识的视觉化表征与表达适应聋童的学习和思维特点,视觉化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对聋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聋校教师应注重培养聋童的视觉观察力,提高其视觉素养。在聋教育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多地使用以视觉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促进聋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1.聋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视觉素养。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将视觉素养定义为:指一个人通过看获得并整合其他感官经验形成的一系列视觉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是学习的基础。当拥有这些能力时,具有视觉素养的人就能区别和解释视觉活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通过创造性的使用这些能力,人们会与他人交流、理解和欣赏视觉传播的蕴涵。视觉素养之于大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面对主要靠视觉获得信息的聋童,聋校教师具有较高视觉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聋校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视觉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聋童借助视觉器官和残余听力充分观察思考所提供的丰富感性材料,增强聋童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和整合的能力,弥补聋童有限的感性认识,扩大视野,把许多远离聋童实际、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用明白易懂的形式展示在眼前,使聋童在观察、分析、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有了创新的可能。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使聋童得到鲜活的视觉感受,唤起他们的情感,激起他们的联想,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自主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2.聋校教师应掌握并恰当运用视觉表达工具。教师向聋童传授知识时,由于聋童听觉器官损伤和教师口型不准,聋童常常无法通过“看话”获得口语传递的信息;受手语词汇不够丰富无法表达新生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限制,大量知识无法被聋童接收。如果教师掌握更多的视觉化表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知识则可以通过这种式传递给聋童,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聋童,图像、图形、图表、视频动画能将一些直观的或者用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事物、情景或过程生动形象地呈现给他们,很好地适应了他们的视觉需求。但过多的形象思维不利于聋童抽象知识的积累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考虑聋童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需要,将抽象的知识利用一定的视觉表达策略展示给学生,让聋童在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聋教育教师熟练掌握并恰当应用如概念地图及一些功能强大的图像、图像处理软件等视觉化思维和表达工具对于提高聋教育教学的效果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同时,教师对知识进行表达时根据表达内容和目的来选择不同的视觉信息组织策略,会使一些聋童感觉晦涩抽象的知识通过视觉化表达而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聋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二、拓宽信息传递渠道,提高聋童接受信息的效果

由于缺少有效的有声语言交流,聋童各方面的成长受到严重限制。不仅从语言发展上影响聋童,而且影响聋童的全面发展与能力提高。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张宁生教授认为聋教育的关键不是解决听力的问题,而是解决沟通手段问题。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开通一个全新的传播渠道,在信息编码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这一高度视觉化信息传递工具,将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动画为聋童创设具有直观、形象、运动、交互和可重复性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对聋童的生理缺陷进行有效的补偿,同时培养聋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互联网是很好的交流互动平台,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讨论组(Discussion Group)、聊天室(Chat Room)、MSN、QQ等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动交流,增进了解,交流思想,获取知识,求得帮助;通过网络日志可以记录自己学习和成长的经历、感悟、心得;并可以可网络上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分享,共同进步。有效克服了聋童与外界的沟通障碍,构筑了他们在信息输入、处理、输出环节的无障碍通道,提高了聋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了聋生的探究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聋校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为聋童创设情景,采用体验式的教学,开展聋童感兴趣的活动,使其参与其中,激发沟通交流的兴趣;应积极利用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笔谈来提高聋童的语言应用和沟通交流能力;尝试让聋童在网络环境下练习阅读、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使其感受网络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加沟通交流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效果;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式学习,让聋童结合成小组,形成团队,共同探索,一起进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缺陷补偿的效用

对于有部分残余听力的重听儿童来讲,教育教学应侧重于听觉练习,充分保护、利用和发展他们的残余听力,借助各种助听装置,训练听觉能力。

1.聋校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康复的有效性。聋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仅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互联网等,还包括适用于聋童听力康复及语言训练的相应设备。如无线调频集体语训设备,有线调频语训设备、测听设备、耳模制作设备、助听维修设备等。这些设备的应用使得有残余听力的聋童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听觉的补偿和康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造多种形式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聋童其余感官的积极参与。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内含听训和语训的游戏活动,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激发聋童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视觉、触觉、运动觉,从而提高聋儿听说能力。聋教育教师所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仅包括教学媒体的操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信息技术与聋教育具体学科整合的有机整合,还要考虑到聋童的特点及康复的特殊需要,熟练掌握康复仪器的操作原理、使用及相应问题的解决,这与聋童的有效康复有着紧密的联系。

2.聋校教师应对聋童进行恰当而有效的康复教育。北京耳研所的资料中写道:“根据统计现今聋哑学校中平均约有1/4的聋人,只须自幼坚持使用优质听觉训练器,可以完全脱离聋哑状态。第二个1/4聋人,经过特殊的听觉和语言训练能充分发展看话、交谈的技能,有的也能受到较高等的教育。”而剩下的1/2聋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通过助听器的辅助达到这种状态的。因此,面对有着巨大个体差异的聋童异质群体,信息技术应当恰当融入实际教学,满足每个聋童的特殊需求。聋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较之普通教育又多了教育康复的内容和要求,对于聋教育教师无论是基本教学能力还是信息技术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此,聋校教师应掌握针对聋童缺陷补偿功能开展教育、训练和康复的相关技能,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听力损失程度的情况下,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聋童进行康复和教学的规律,实施助听器等现代化仪器辅助教学,用语言和声音刺激听能的提高。同时聋教育教师应当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每个聋童都积极参与、体验,让枯燥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让学生真正感受成长和学习中的多彩多姿,培养聋童热爱生活和学习的良好情操。构建信息技术教育与文化教养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聋童学习趋向开放性、自主性和社会化,促进聋童交往能力的提高。教育康复辅之以必要的医学康复,使得每个聋童都能走上良性发展和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顾定倩,王雁.对高校特教学科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1):3-9.

[2]李瑞江.特教学校校本培训的现状与实施原则[J].现代特殊教育,2005,(11):5-7.

[3]陈冠君,付强,丁峰.中国西部特教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90-93.

[4]肖黎.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83.

[5]乔贵春,李娜,彭文辉.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23-25.

作者:冯小燕

聋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聋校职业教育内容与模式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是聋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聋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容体系,没有构建出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聋校职业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生活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聋校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生活中心”、“经验中心”、“支持式”等模式。

关键词:聋校 职业教育内容 职业教育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对聋校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残疾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残疾人教育中要着重发展的部分。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条规定:“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并对相应的师资、教材、形式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划和说明。

但由于我国残疾儿童(包括聋童)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残疾人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聋校的职业教育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聋校职业教育的认识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并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聋校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未得到真正落实,存在走过场和形式主义现象,使得聋校职业教育没有真正纳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然关键的问题是聋校没有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内容体系,没有构建出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

本课题通过聋校职业教育内容与模式的研究,建立聋校职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职业教育模式。通过此研究,一方面可以完善聋校职业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以指导聋校职业教育工作,解决聋校职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因此,聋校职业教育内容与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值得研究。

2 聋校职业教育内容

职业教育内容主要是为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相关知识、技术与技能、职业道德与态度,同时也还包括必要的普通基础知识等。根据职业知识分类理论和聋生的身心特点,聋校职业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生活教育、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

2.1 生活教育的内容

广义的生活教育是指为人准备生活的教育。残疾人首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生存,其次才是作为一个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劳动,既为社会创造财富,又为自己的生活提供经济来源。这里谈的生活教育主要指涉及日常生活自理、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技术实践性知识,它们在残疾人就业中具有辅助作用。

2.2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其目的在于为残疾儿童提供活动(或作业)和日常生活的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和成人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研究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时,要从劳动技术规则、劳动技术情境和劳动技术判断知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确定在未来教育中具有基础作用的要素,从课程和活动两个角度来分析和提炼这些要素,并通过劳动技术课程和相关课程加强对这些要素的训练,为以后的职业训练奠定基础。

2.3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分为职业陶冶和职业训练两个部分。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对这两部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以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为例。职业陶冶部分没有明显的定向性,主要是通过职业陶冶为学生提供职业认识,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个性。职业训练则要通过确定工作机会,对聋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进行职业诊断,使职业要求与聋生的个性特征得到较好的匹配,同时确定出需要训练的内容或改变的条件,再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发展支持式职业训练课程的关键是确定一种课程生成模式,即包括环境分析、职业诊断、教学目标制订、课程编制等流程和技术,以便教师能够在确定工作机会以后,为学生编制出相应的个别化课程。

2.4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培养聋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生活方式,提高工作与生活的质量。当然,职业道德教育也常常体现在生活教育中。这里更强调其科学性与系统性。首先,要帮助聋生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如:科学的作息时间、充分的睡眠、合理的饮食习惯、个人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保持心情愉快等;其次,是帮助聋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监督,互相帮助等;再次,是培养聋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监督来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是树立服务意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聋生从小就要养成服务的意识与习惯。

3 聋校职业教育模式

世界职业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以法国、中国为代表的学校模式,又叫官僚模式,其特点就是职业培训在学校内进行,由国家说了算,类似于中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优点是理论丰富;第二种,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市场模式,又叫自由模式,其特点是按照企业的需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职业培训,学生有点类似店里的学徒,优点就是实践机会多;第三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又称为国家控制的市场模式,其特点是以企业为主,制定计划、投资等,而国家制定基本的政策来控制,优点就是理论与实践同时学习。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进行培训之前必须与企业签订合同,培训时,在企业与在学校的时间基本相当,而放假则是按照企业而不是按照学校;第四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就是上面三种模式的综合。上述这四种模式是从宏观上对职业教育模式的概括,也适用于聋人的职业教育。但是聋人除了具备一般人的共性之外,他们还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到聋校职业教育模式来说,也应该有特殊性的一面。通过对聋校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聋校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

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明确提出聋校课程采取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综合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课,生活指导课,劳动技术课以及职业技术课等。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聋生自身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渗透,帮助聋生逐步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因此,根据我国聋校教育的实际,聋校职业教育的实施,可重点考虑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度渗透职业教育,即“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模式。

“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的“义务教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即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的“职业教育”是针对聋校中聋生开展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的以生活指导、劳动技术和职业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或者在各学科中渗透的职业教育内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号是指在聋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下面主要谈“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的“职业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中的职业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生活指导课程”。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低年级(1~3年级),职业教育内容主要通过基础教育课程和生活指导课程来开展,即“基础教育课程+生活指导课程”模式。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各学科通过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来对聋生进行职业教育,例如在数学课程中,聋生学习计算利润和损失,学习毛利等经济词汇,记录销售过程与排列定货单等;在语文课程中,聋生学习工作的日常用语、问候的礼节,以及书写职业申请书和面试的技巧。生活指导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其内容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实际和地方的生产生活情况来确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生活,逐步适应社会。

第二阶段:“基础教育课程+劳动技术课程”。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中年级(4~6年级),职业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来开展,即“基础教育课程+劳动技术课程”模式。这里的基础教育课程同样要通过各学科向聋生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劳动技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内容有:(1)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2)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3)遵守劳动纪律教育;(4)在劳动生产中与人交往的训练;(5)安全知识和文明生产教育,为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基本劳动素质的准备。主要通过聋生自我服务、家务、公益劳动、手工制作和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别化教学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对聋生进行生活指导和劳动技术指导。

第三阶段:“基础教育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这一阶段主要是指高年级(7~9年级),职业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来开展,即“基础教育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模式。在这里,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各学科也要通过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来对聋生进行职业教育。这里的“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内容有:(1)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2)生产常用的设备、工具的性能、使用和保养方法,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接受生产班组管理,会检验产品质量;(3)农村或乡镇聋校还要对学生进行农业生产知识教育,如科学种田及养殖业、服务业、商业、木工、农机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4)职业认知、职业准备、职业心理和职业定向教育;(5)计算机知识。

3.2 “生活中心”模式

生活中心模式是布若林(D.E.Brolin)和考卡斯克(C.J.Kokask)在1979年提出来的。这种模式强调生活调节与个人对社会的职业适应。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是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归纳为22种能力和102种亚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错综复杂的能力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日常生活能力,二是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三是职业指导和准备的能力。具体课程就围绕这三方面的内容来设计:(1)培养日常生活能力的课程有:管理家庭财务、修理增添家具和设备、计划安排个人的需要、抚养小孩、计划与购买衣物、参加市民活动、妥善安排业余生活、参加社区的活动;(2)培养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课程有:对成就的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的能力、成功的独立性、决策与解决问题、恰当的交往;(3)职业指导与职业准备的课程:就业可能性的探讨、职业选择与决定、必要的手工技巧、销售能力、满意工作的寻找与保持。

日常生活能力的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家庭生活的能力,这对聋生来讲尤为重要。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职业教育项目是帮助聋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在现代社会,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交通运输和信息传递的工具,如QQ、发传真、发电子信息、购买车票、查看报纸广告获得求职信息等。职业指导和准备的课程包括培养聋生正确的职业意识,进行职业探索,获得必要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等与职业选择密切相关的内容。

3.3 经验中心模式

经验中心这种模式与职业教育实习相似,即通过学徒下到工厂、车间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体验劳动生活。经验中心模式可适用于正常儿童、聋哑儿童、轻度障碍儿童等。这是一种个别化与普通教育结合得最紧密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安排儿童用2~3周,每天安排1~2个小时深入工厂、车间、银行、商店、医院、旅行社等单位从事某项实践性的劳动。劳动的内容是实施运用已学的知识。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体现了共同的职业基础知识;体现了不同职业个别特征;无报酬性的义务劳动;着重于探讨各种职业劳动的性质和普遍性的经验,而不是某种专门的技术;重视基础知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在聋校职业教育方面,要充分地考虑到聋生的身心条件,帮助他们选择从事某项最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工作,例如,培养聋童学习绘画、舞蹈、缝纫等。

3.4 支持式模式

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是指根据市场需要,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聋生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为他们提供密集型训练、现场辅导和跟踪支持。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在竞争性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支持帮助聋生就业。由于支持式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在课程方面,要求采取综合性开放课程。这种课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特点:首先,是社会生态性。支持性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所获得的工作机会必须相适应,因此,训练的内容除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就业要求,更要体现每项工作机会所表现出的社会生态特征,如环境条件和社会特性等;其次,是个别化。课程内容需要反映聋生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的特殊要求,即适合个体差异。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4 结语

总之,由于我国残疾人基数很大,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聋校和聋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聋校职业教育内容的安排要注意考虑聋生的身心特点与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职业教育内容,应该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各学科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同时,各地出现的聋校职业教育模式也远远不止上述几种,不同聋校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所以,对一所聋校来说,不可能有现成的职业教育模式照搬照抄,而是应当学习借鉴,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各自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职业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0):14.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5.

[3]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33.

[4]远远.世界各种职业教育模式[J].职业技术,2007(11):63.

[5]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29.

[6]刘春玲,江琴娣著.特殊教育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8.

作者:甘昭良 王梅 颜兰

上一篇:文化企业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行政关系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