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教育比较

2022-07-28

第一篇:中美两国教育比较

中美两国国际收支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国际收支比较研究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逆差+顺差”的特点:

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而金融项目长期呈现顺差状态。

其中,经常项目的次级账户收益及服务项目总体均表现为顺差

状态,因此,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源于商品贸易的长期逆差。在

金融项目中,直接投资项14 年中有9 年表现为逆差,其余年

份均为顺差,且该账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1年~1996

年持续逆差,1997 年~2001 年持续顺差,2002 年以来,又开

始出现净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且呈现逐年扩大之势。另外,证

券投资账户主要表现为顺差状态,且顺差额逐年扩大,成为支

撑金融账户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相比,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具有“顺

差+ 顺差”的特点。具体来讲,经常项目长期顺差,与美国形

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次级账户收益项目长期处于逆差,因而抵

消了部分经常项目顺差。另外,资本和金融账户长期处于顺

差,成为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与美国经常项目长期逆差相比,中国经常项目长期

处于顺差状态,反映出以出口导向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可能面

临巨大的风险

第二,美国投资收益账户总体呈现顺差状态,而中国投资

收益账户除1991 年及1992两年为顺差外,之后一起表现为逆

差,反映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

第三,同样是金融与资本项目的顺差,但美国与之对应

的是经常项目长期逆差,而中国则是长期顺差

哪些国家存在国际收支危机

越南经济面临以下五个主要问题:一是超过2 位数的通胀率;二是政府财政赤字规模过大,综合赤字达GDP 的12%至17%;三是货币供应和信贷仍过宽松;四是经常项目逆差规模过大;五是越南盾持续贬值。

第二篇:关于对中美两国教育的看法

教育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教育可以让我们培养出优秀人才,中国自古以来就极重视教育,古来就有孔夫子“有教无类”,现今国家也在不断地摸索。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然而我们在21世纪教育却似乎有着许多漏洞。

当今世界美国教育显得特别地出列拔萃,因此中国许多人十分向往美国的教育,希望到美国接受教育。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首先我们要从中美教育的差异上说起:

一、为谁而学: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五、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

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 、时间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八、成绩单:

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九、教材: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十、课外生活: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但我们也不能认为中国教育就是这么一无是处,中国教育也有它的特点。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

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以抓创新来补不足。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因此,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

第三篇:从中美两国老师讲授《灰姑娘》看教育差异

美 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角色?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①。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②,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不是好人,对别人都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③。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倒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需要朋友的,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④。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⑤;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⑥

孩子们欢呼雀跃。

中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 ........... ...........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n人开始睡觉 .... ...........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 ...........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又有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注:灰姑娘的时钟(初中教材) 教案示例

一、导入新课

"记住,半夜12点,决不能超过一秒钟!要是过了12点你还在舞会上,哪怕只过一点儿,一切也都将会变回到老样子:马车变回到玩具,马变回到鼷鼠,侍从变回到蜥蜴,身上穿的也将变回到原来的旧衣服!"文章用仙女的再三叮嘱作为开篇,向灰姑娘警示过时的后果。这说明本文的论题是什么,先不要着急回答。先让我们一起研读《灰姑娘的时钟》。

二、指导预习

①提示预习的要点(可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体会本文中童话语言和推理语言的特点。

B、分析作者怎么样从故事中提出问题,逐步推论,进而最后得出结论的写作特色。

C、识记文中自己认为生疏的词语和"自读提示"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 ②学生各自默读(朗读)课文并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完成,并及时修正) A、边读边标示自然段和生疏的词语。 B、认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a祈祷:一种宗教形式。"祈"就是向神求祈,"祷"义同于"祈"。 b无暇顾及:没有空注意到。"暇"空闲;"顾"注意、照管;"及"达到。

c修道院:天主教和东正教等教徒出家修道的机构。也指天方教会中神甫的机构。 d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C、本文《灰姑娘的时钟》所记叙的"灰姑娘"的故事是属于哪一种主要情节的故事?请用一句话简明概括。("以约定时间为主要情节的故事",这句话在第13段中。)

三、研读课文

①朗读全文并思考怎样划分段落(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朗读课文可以请若干个同学进入角色,逐段连续读完;也可以组为单位朗读并分析文章的结构。) ②学生回答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学生各学习小组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并修正后概括板书。)

③组织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论点。(论点是"时间等于金钱",这话在末段的首句中。)

四、研讨问题(问题与答案分别用投影打出来)

①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本文的论题是"遵守时间"的话题。标题"灰姑娘的时钟"是一偏正短语,"时钟"是中心语,"时钟"就意味着时间。)

②根据课文,比较理解"定时法则"和"不定时法则"。(答案见"能力训练") ③课文第13段中有这样两句话:"还有一点引起我的注意的,是与仙女约定的严守时间问题。这其中包含着耽误了约定时间魔法便会失效这一极为严厉的惩罚手段"。那么,怎样理解灰姑娘因失约而受到的严厉惩罚这一问题?(答案见"能力训练")

五、课后作业

①阅读课文,体会所涉及到的本文的重点难点。 ②复习并修正课上"研讨问题"中的三个问题。 ③归纳并概括出本文的结构层次。

中国与美国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一个童话的讲授方式可以看出,中国与美国在教育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个看似普通简单的而熟悉的童话故事,美国教师能设计了12个问题,给学生传授了许多人文的东西,提出了要守时、要注重仪表、人们都需要朋友、继母也是有爱心的、要爱自己、出错并不可怕等六个观点,将品德教育融入课堂,教人做一个懂得礼仪、诚实守时的人,体会父母的爱和朋友的帮助,更要学会爱自己,可谓润物细无声,比泛泛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效果更为明显。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侧重于分析字、词、句,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教给学生的无非就是做人要真诚、善良,要遵守时间,学生除了学到这些,还有小女孩们幻想着穿上玻璃鞋找到自己的王子,嫁到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去。

美国的教育就象是一个圆,由一个点随意向四周各个方向拓展,而中国的教育更象一个正方形,向外的拓展,局限于少数的设计好的几个方向。这样的教育方式,必然制约了中国的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中国除了古代聊以自慰的四大发明,而近代与西方国家在发明创造上的巨大差距,想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

感想与启示:中国的教育目前还是一种应试教育,除了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还应当注重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呢?

从美国老师讲授灰姑娘的方式来看,我觉得如下几点需要中国的老师加强。

一是教育学生要博爱与宽容。博爱,即泛爱—切人。作为一种爱人和济世的思想,其实在我国己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墨子提出“兼爱”口号,要求人们“爱无差等”、“远施周遍”,这就是博爱;《论语》中也有“汜(泛)爱众而亲仁”之说,泛爱,也就是博爱之义;三国时曹植诗中有“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的话,就直接说出了博爱这个词儿。博爱,又是一种宽容。她用理解、尊重、关心来对待别人、看待万物,她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人文精神。人与人之间应该求同存异,尽可能多地为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尽可能地理解对方、体谅对方,消除人为的隔阂。

对后妈的理解,我们一般都是对后妈以批评的态度,几乎从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美国教师引导孩子发现后妈还有她美好的一面,这正是一种博爱,一种宽容,一种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而经历了文革的中国人,在博士爱与宽容方面与老祖宗们提倡的已经欲来欲远了,对于观点、利益与自己有冲突的对方,千方百计去寻找对方的错误,恨不能一棍子打死,再踏上一只脚。当前在社会上一些尖锐的对立,新浪博客中许多激烈的辩论(比如某位白领MM对北京老人的指责),大概也缘于国人的这种心态吧?

什么时候,国人把老祖宗“博爱与宽容”的告诫重新拾起来,建设和谐社会才不能成为一种空话。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爱自己!近年来,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报道:为了一些小事、小小的挫折,许多孩子竟然自杀,告别人世,惋惜之余,不禁感叹,现在小孩子的心理也太脆弱了。美国教师关于“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的观点,正是需要我们来告诉中国的孩子的,要爱自己!不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当儿戏。

三是要敢于挑战权威。作为一个外国的童话故事,灰姑娘的故事在中国也已经讲述了有几代人了,有谁去发现故事中的错误,肯定有人想到过,但没有人讲出来。原因还是在于国人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对专家我们从来都是仰视,不敢去平视,缺乏疑问的眼光。老师们对于灰姑娘千篇一律讲授方式,其实也是一种不敢打破框框的表现,讲课时,先读教学参考书,看看别人是怎么讲的,按照前人的走下去,缺乏自己的独特感悟,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敢越雷池(教参)一步。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许多人变得浮躁,很难安下心来作深入的思考,什么时候,中国的教师能够静下心来,先自己来深入读上几遍,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去讲授,引导学生去领悟教参上所没有的东西,则中国的教育甚幸,中国的学生甚幸,中国的未来甚幸。

第四篇:中美基础教育比较

中美中小学教育,多年来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发展特色。从不同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各自特点及发展趋势。经济、科技实力居于世界一流的美国一直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的比较对象。作为科技人才培养主渠道的美国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教育的参照系。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差异,发现美国基础教育中有些地方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美两国具有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国情,这就决定着中美两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大部分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究竟是“学”好还是“悟”好?20世纪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培养人是个极其复杂的题目„„对这个问题只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决没有普遍适用而简单易行的办法。”每个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的成长情况,其不单单是由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所决定,因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和个体四者共同起着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仅凭着部分学生的发展情况,来断言整个教育体系的合理性,这样显然是不合理的。

一、行政管理体制比较

教育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内部的机构设置,领导成员构成和职责权限划分等。各国的中小学行政管理体制,大都是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

美国教育行政管理是比较典型的以地方分权为主的自由化管理体制。美国法律规定,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管理教育的权力,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向地方划拨教育经费,收集教育信息,进行调查研究等。对教育拥有直接管理权的是州政府及教育委员会,其次是地方政府和学区教育委员会。近年,由于兴起校本管理,各地方的教育决策权正在转向学校。中小学在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学区教委的职能,是决策和审议学校中的重大问题,编制预算,向学校推荐应聘干部和教师等。校长的主要责任是执行学区教委的决定。美国实行的地方分权管理体制,有利有弊。利是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弊是各地自行其是,无统一政策要求、规划和目标,使教育发展出现极大的不平衡。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多年来,这一体制的运行基本上是正常的,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中央集权的现象比较突出。尽管提出权力下放,加强地方管理职能,而实际并未完全落实。按规定,中央政府的职能是实行宏观领导、教育立法、教育督导、教育拨款和制定教育规划等。我国政府拥有的教育管理权和权威性是美国政府所不能相比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是分级管理本地区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内部领导体制,主要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其构成要素的职能是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这种体制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比美国多一层党组织的作用,而美国没有政党组织参与。我国校长有决策权和执行权,而美国校长主要有执行权。

二、教学观念的比较

教育改革是与教学观念的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正在经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而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则是基础教育回归基础学科,强化考试的地位。

我国传统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填鸭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受到压抑。由于我国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是通过中考或高考来实现,因此,教学大纲作为“质量基准”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试”在衡量教学质量方面占有核心地位,成为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最为看重的尺度。我国由此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长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三多”现象,课程门类多、课外作业多、测验考试多,根本原因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的思想。应试教育给人才培养带来很大的弊端,严重束缚了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本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1994年1月,国家教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在改革,要求学校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严格课时,控制考试。“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探讨的热门话题。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并将之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由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以此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改变应试教育的根本在于评价体系的改变。只有改变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制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评价制度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例如,自2004学年开始,上海市开始实施《上海市中小学学生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综合评价,逐步建立数字化学生学习档案。 目前,这方面的改革仍在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中。

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则是强化考试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美国传统中小学教育一向以重视学生参与的交互式教学著称。但随着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考试在检验学生学习质量中的作用。这导致美国中小学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自1821年波士顿建立了第一所近代意义的学校———公立中学、近代基础教育开始确立以来,美国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人文精神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众国公民”。但在20世纪初期的所谓“进步主义”时代,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出现,美国原有的社会知识结构发生了改变。在实用主义、进步主义的指导下,各州对课程的设置采用多种方式,参差不齐。例如,各州的社会课程名目繁多,如能源教育、环境教育、枪支管理训练、性教育以及其他一些适合短期社会目的的课程,美国中小学教学目标上由传统的人文精神转向了社会控制,功利主义的色彩非常明显。美国中小学支离破碎的课程设置无法保证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公民整体文化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美国将重塑美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因此,基础教育回归基础学科,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前总统布什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确定为5门核心课程,用传统的人文精神教育重塑美国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此后,克林顿、小布什政府时期也相继进行包括制订课程标准、加强核心课程的内容、增加考试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

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颁布后,有了可参照的“质量基准”,教师也同样面临学生知识检验(考试)的压力,这使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得到重新的确立,填鸭式教学越来越多地取代交互式教学。虽然考试作用的强化受到了美国教育工作者比较多的批评,认为其压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但在当前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考试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手段有日益强化的趋势。

三、教师队伍比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振兴教育的希望和保证。

建立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世界各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美国近年来,由于几届总统重视发展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回升。有的州通过立法规定“教师为国家公务员,而非一般雇佣者。教师享有公务员的一切权利和义务。”美国现有中小学教师280万,平均年龄44岁,存在数量不足问题。国家规定,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聘任制度。新任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在职教师中已有一半以上达到硕士学历,获得教育专家资格的占4.6%。教师评聘定期进行,不合格的予以辞退。

教师工资待遇,依据学历、教龄和工作表现确定。长期以来,教师工资一直低于其他行业,进入90年代有较大提高。初级教师年薪2.6万美元,高级教师5.6万美元,平均年薪为3.8万美元。为弥补工资的不足,有39%的教师,在社会上兼职。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随着教育价值的提升,近年正在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大都毕业于高等或中等师范院校,受过良好专门教育,参加工作后,通过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学历起点低,与美国教师比普遍低1-2个层次。不合格教师小学占3.1%,初中占12.9%,高中占31.6%。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平衡,许多城镇过剩,而农村普遍短缺,教师工资待遇近年有明显改善,由1978年的年薪559元提高到1998年的7 000多元,同有些行业相比,有了较大进步。目前,全国正在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将会出现新局面。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比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的任务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化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年来基本上是采用了杜威和布鲁纳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1)实行以创造式教学模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如选用发现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由于组合的教学模式不同,则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责任不是包办和限制学生,而是重在启发和引导,以表扬和激励为主,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索问题。

我国中小学教学与美国明显不同的地方,集中反映在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深。目前,课堂教学,虽有一些现代的东西体现,但更多的表现依然是陈旧的做法,主要特点是:(1)大都实行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知识老化,满堂灌和死记硬背成为教学的最大特征。学生总是围着教师转,处于被控制的地位,没有学习自主权,缺少自由选择的空间。(2)实行素质教育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应试教育仍大有市场,许多学校还是把追求升学率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学生课业负担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基础教育这种局面,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要从过去以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转移到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上来;要从推进教育规模和速度发展的方面,转移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上来;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移到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上来。

五、考试评价比较

建立什么样的考试评价制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衡量教育质量高低,主要是通过考试评价来进行的。确切地说就是对学生经过教育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进行分析与价值判断。实行考试评价,有利于检查教育教学质量,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各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考试评价方式和做法。

美国中小学的考试评价,有其自己的理论和特点。平时和阶段检查评定学科成绩及教学效果,主要采取三种做法:一是平时检查作业、测验评分占50%;二是项目考试占25%,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时,要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设计或制作,教师评出成绩;三是阶段与期末考试,每学年大约5次,评分占25%,重点考试,各州统一编写学科考纲,统一组织进行。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等级评定A占2%,A-占14%;B占34%,B-占34%;C占14%;F占2%。大学选录时着重看申请学生的三个条件:一是看学生高中阶段每学期各门课的总平均成绩,必须达到B以上才有录取资格,这是必备条件(学科成绩A为90分以上,B为80分以上)。二是看学生参加全国SAT的统考成绩,这是参考条件。学生在高中阶段,自愿参加英语、数学统考,以最好一次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成绩。两科统考成绩满分为1600分,达到1400分,可申请名牌大学;达到1200分以上,可申请州立大学;达到1000分左右,可申请两年制社区学院。三是看对学生的推荐信,这是附加条件。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由所在单位评出成绩,写出证明信。从这三条不难看出,学生升大学,虽有一次统考,但要求不那么严格。主要是着平时成绩,其他只作为参考。我国中小学考试评价,同美国不大一样。近几年经过改革,产生一些新做法。对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评价,多数学校的做法:一是看平时测验、作业的成绩,二是重点看期末考试成绩。少数学校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升学考试与美国不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直升。初中升高中,各省市组织统考,做法各异。高中升大学,国家采取3+X的考试办法,竞争激烈。

六、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抓基础。2001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一项教育改革法案,拨款240亿美元加强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与管理,要求所有中小学必须举行阅读考试(近似我国的语文考试)与数学考试,学生必须考试合格方能毕业,只有学生成绩达到合格要求,学校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额外拨款。如果连续3年不合格,校长和教师就要走人。该项法案以绝对优势得到通过。

只有比较,才能借鉴;只有借鉴,才能提高。美国已经行动起来,我们也应该赶紧行动起来。可以看出,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弥补基础。中国的基础教育传统上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求同思维,而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国的教育应该是在基础的基础上加大创新。

(一)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

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智力和心理发育的阶段性、渐进性。不同时期的学生应该具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不能片面的追求知识而过多的设置课程,要知道知识的掌握是无止境的,知识的来源也是十分丰富的,不能把眼球只锁定在教材上,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给那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的自由,为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学习指导,让更多得钱钟书诞生。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内容广但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种类众多,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去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强调生活的基础,关注生活经验,引导多元发展,更多的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生存需要的考虑,设置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标准来。 (二)教材

我国的教材相对于美国来说,就枯燥的多了。拿美国的《文献》来说,文章的内容有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各类题材,而且,每一题材也都由若干篇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风格的不同的文章组成。文章之外,还配有背景报道、作者介绍等相关内容。此外,每一课还专门列有相关文章的文献网址,从而方便学生的课外阅读。国外体裁之多、内容之广,这都是国内语文课本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材注重知识面上的拓宽,轻视对知识深度的过分挖掘;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轻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重视学生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培养,轻视求同思维的过分培养,从而对我国教材内容、编排等进行改革。

同时,美国的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我国在教材排版上也可以吸收它这方面的经验的。

(三)课堂教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美国课堂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的吸收美国教育的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即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主导--主体教育模式,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具体措施有:

首先,优化教学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将来就业需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方案,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次,调整课堂结构。突出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思想,克服学生等着教师“喂”着吃的教学现象。

然后,加强教学方法。要循循诱导、正确引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应转变角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成组织者、促进者,由管理者转换为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转换为合作者。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使用适合该课程的各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比如探究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等。

最后,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融洽的、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和制作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能实现信息化和课程的整合。 (四)其他方面

在加强以上方面的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七、结语

通过上面对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最理想的教育是将中美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这样将即有扎实深厚的基础又有创新。但是由于这两种教育模式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所以融合起来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目前确实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美国的教育确存在着许多优点和先进之处,值得中国教育借鉴和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就要完全以美国教育为榜样,全盘吸收,要知道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是根植于两国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的,无论谁都不可能完全吸收对方的精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现在的教育方法并不一定就完全的适合中国的教育。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是建立在适合中国的国情基础上的,它反映的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内涵。那么,如何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是我们今后教育研究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5. [2].陆钧.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基础教育参考,2004.6. [3].上官子木.创造力丧失在基础教育中.中小学教育.2004.10. [4].上官子木.中美教育的比较.神州学人.2002.8. [5].文妍.美国不是中国教育的参照系.中国青年报.2003.11. [6].编辑.杨振宁谈中美教育的差异.光明日报.2000.12.

[7].杨宁.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读王定华博士《走进美国教育》

有感[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

[8].张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 2002(6). [9].杨士虎.我们错在了什么地方?[J]内蒙古教育,2006(6). [10].陈隽,晓松.对比中美教育[J].国际人才交流,2004(2).

[11].衢保奎,熊川武.论解读教育——兼论导致我国大陆“零诺贝尔奖”的

主要原因不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2].黄全愈.中美教育比较——关于考试与考试制度[J].中国教师,2004(02). [13].刘丽群.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的差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5). [14].姚丽霞,洪明.美国真的处于危险中吗?——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

基础教育改革主旨探析[J].大学学报,2006(1).

第五篇:中美教育比较 读书笔记

《中美教育比较》读后感

金渝学校

周小琴

用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认真阅读了郑老师发来的《中美教育对比原稿》。这篇稿子出自于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十个老师之手,皆是去加拿大学习的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读书也是一种阅历。”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对我身边的朋友,老师,虽然没有多少感激的话语,但内心的感激之情却是满满的。感谢我工作生活之路上的朋友,恩师,伙伴。

读完这十篇稿子,笔记本也写了二三十页。记住的,无法忘记的东西也很多,感想很多,感慨也很多。而这一切也许就这样埋在心底,慢慢去体会,慢慢去过滤,慢慢发酵,最后融入自己的生活吧,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其成为自己的一笔财富,一笔积蓄。

很多时候,我也总是觉得,自己的领悟力太差,理解力太慢,所以,没有进步没有变化没有成长。虽然如此,我依然会记住郑老师所说,记住张老师所说,把学到的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因为只有那样,知识,理论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价值,才对得起自己所散结的时间。

读完了这十几万字,除了一点点儿摘录式的笔记,还是简单总结几个关键词吧。

1、阅读时,画出关键词。

记得是第一章里吧,作者在重庆参加“PBL”学习的时候,外籍教师告诉他们,在阅读活动要求的时候,请用笔画出关键词。事实证明,画出的关键词对后面工作的快速进行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还记得那年上一年级,一张白纸的孩子们不会读题,不会阅读短文,也不知道怎么找答案。张老师告诉我,让孩子们摸书,并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再去课文中找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或是段落。我照那样做了,虽然孩子们在判断什么是关键词的时候有一定困难,但是,进步依然是大大的,因为,只要反复提及,并养成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现在,新的学校接手了三年级,记得还是刚工作的第三年上过一次三年级。所以,对这个段的教材,这个段的学生,都比较陌生。在平时的练习题和作文中,我发现,学生答题和习作,老是出现读题不认真,或者是不明白题意的情况,怎么做呢?指导学生用笔勾画关键词吧,一个多月的时间下来,学生慢慢养成读题审题的习惯。只是,我指导得不细,学生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得继续加油。

阅读教学中, “关键词”一词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课堂,阅读中,抓关键词理解,抓关键词说感受,抓关键词补充,抓关键词仿写;交流前,让孩子们拟定自己的关键词;在倾听中,捕捉关键词……. 关键词似乎已进入了我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但是虽然我在做,却没有明白这个的重要性,所以常常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读了老师的记录,加深了我对“关键词”一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可,别人,别国都在做,我怎么不可以好好做呢?所以,在这方面,我得继续努力。

2、使用“我喜欢”,“我认为”的方式评价对方小组或同学的成绩。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有一个孩子,总喜欢找对方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取长补短,改正不足。如果每一个人看到的是别人的不足,不但自己不能获得增长,而且可能给同学带来伤害,给交往和相处带来不利。所以,学会委婉说话,恰当说话,是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场合都应该注意的。“我喜欢”“我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值得我学习,值得我的学生学习并记住。

3、榜样,照片,视频

从文稿中,知道了老师们去的那所学校,特别注意榜样的引领,随时随地,可见榜样的的宣传照片与视频,且在每一周,会播放孩子们们的短片,诸如做得好的行为习惯,礼仪等等。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榜样墙。

走过每一所的学校,教过的每一个班级,我们也比较注意榜样的作用,每一周或是每一月或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评价,诸如:礼仪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等等,并将“星”的相片上墙。但是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一直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有时流于形式,有时觉得评比时有点儿随意,鼓励不了自己,带动不了别人。怎么办呢?读完老师的手记,我想,也许我们用随身带的手机,记录下学生的每一个优秀的瞬间,再通过视频或是PPT播放出来,或者各班轮流传看,我想,其榜样的引领力量是不是会更明显呢?试一试吧,带上手机,记录精彩瞬间,让其成为真正的榜样。

4、按教学系统来布置教室。 通过老师上传的相片,我看到了加拿大的教室布置,如果用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五彩缤纷,五颜六色,整个墙上没有空白的,上面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看上去特别随意。不像我们的教室么中规中距,那么整齐,那么清爽。但感觉很温馨,很天然。 不过,根据老师的记录,知道上面不但会贴孩子们的作业,还会有老师这一个学期教学的重点内容,例如上面有词汇墙,字母表等等。其实,我们的墙面布置也与教学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现在的评比,只是我们的布置更讲究美观,其次再是实用,我是这样觉得的。

5、规范的语言形式。

应该是一节数学课吧,老师要求孩子们用数学语言表达。要有规范的表达规则,表达形式。读到这儿,我想起了在丰都的小组学习汇报与交流中,教研室的张老师要求学生要有规范的语言表达,并事先给孩子们一个组织语言的框架。这样一举动,当时引来很多不满。认为固定了语言形式,固定了表达方式,等于固定了学生的思维。而实质上呢,并不如此。规范表达形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积累,在不断地规范与积累中,就会养成一种规范表达习惯,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语言的积累,孩子就会创造性地运用,创造性地规范自己的语言了吧。总之我赞成也很喜欢这种规范性地表达,喜欢自己学生的学科语言,学科规则。

6、尊重,思考,倾听

关于这几个词语,其意思很简单,但却需要每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也需要我们老师把这一习惯传承给每一个孩子。对于其含义。太厚重,我无法说出自己浅溥的理解。只是想起了自己的班级。

我们班的孩子虽然几个,可是相互嘲笑,随意打乱别人的发言,随意发表自己的评价,不加思考的说,不加思考地举手等等,听别人在说的时候埋头干自己的,想自己的等等情况却特别严重。看完了这书,更是一直强调尊重,思考,倾听,可一直没有真正打动孩子,唤醒孩子的方法与措施,所以,效果并不明显,但我想,这既然是让我们用一生去践行的话语,学生一时半会怎么可能就养成那么好的习惯呢?且这与家庭环境,家人修养素质等等也是离不开的啊,所以仍然让这三个字时时与自己相伴,与学生相伴,让每一个词入住到孩子们的心间。

7、规则

规则这个词,在十个老师在记录中都用了不少的笔墨提及。加拿大人,时时处处,事事时时讲规则,交通规则,垃圾处理规则,学生的站队规则,学习规则等等,无一不是深深地震撼着我们。他们的孩子,可以在教室里吃零食,却没有人受到影响;他们的学生,几个班一起排队却可以没有任何声音,吃水,上学放学等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想到我们的环境,车子到处飞,喇叭声声响,特别是今年到的新学校,走廊上,教室里,听到的都是一片喧哗,尖叫的,大声吼的,奔跑的,都有,没有安静的时候。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与家庭,与社会的教育与熏陶是离不开的,当然与老师的教育更是离不开的,记录中的加拿老师不是提及吗?刚接班的时候会花很长时间训练学生的习惯和规则的。

8、思维导图

听到这个词语,也是从教科室的张老师处。不过,一听,就喜欢上了,自己的课堂中也在试着运用,当然也不知道自己用得是不是正确。但当读到加拿的老师也讲究思维导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高兴,我们也可以和国际接轨了,呵呵,当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

9、激励

记得,一个老师写到,在加国的老师口中,听到的所有评价都是“good”“非常good”……,基本上没有我们听到的那些打击同学,训斥学生的话,如果学生实在不听话,老师可以叫到外面站一会儿,如果孩子在家不听话,家长也不能打骂,最多就是关孩子的禁闭,让孩子独自反思,慢慢懂得。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惩罚,体罚,高压线下,伤人损已的事时有发生。想想,我们为的是什么呢?告诉自己,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嘴。

这些手记里面,值得说的,记的东西很多,几句印象深刻的句子摘录于此:

1、独自一人的时候,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但有人在时候,你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

2、把每一件事做出教育的味道。

3、老师读绘本,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谈感受,说理解。

4、就算不喜欢,当别人送你礼物的时候也要微笑着接受,这是非常好的教养。

5、做一个善于表达爱和赞美的人,才能变得幸福。

6、你去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时请用你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用你的情感。

7、当你回到座位上的时候,你可能会说:什么?我怎么可能得到这个分数,不公平!然后你可能会去找这个同学算账,两个人大吵一架,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是我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当你回到座位上之后,请你注意自己的言辞,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非常正常,请你在下课时对评价你的同学说谢谢,感谢他对我的评价。

8、轻易给别人下评价,这是不对的。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今天,陆陆续——写写停停地用了一半天的时间,暂时记录下自己的这点儿感受吧。

《把班级还给学生》——要教育别人,先提升自己

金渝学校

周小琴

摘抄: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寄希望于学生会轻易地接受改变,因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正人者必先正已”,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我们必须发展自己;当我们拥有了更强的专业能力,也就有了更强的专业能力。

感悟:

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寄希望于别人会改变多少,学生如此,家人如此,环境如此。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强大自己。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顺应时事,影响他人,帮助他人。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为何没有得到认可,一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二是自己不会沟通交流,没有把自己的想法的意见采用最恰当的方式与人交流。争得他人的认可。

摘抄: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欣赏的渴望”。欣赏别人的同时,别忘记了欣赏自己。学会欣赏自己,你便懂得了享受;学会欣赏自己,你便拥有了快乐;学会欣赏自己,你便走进了幸福。

感悟:做老师也好,做领导也好,甚至是做家庭成员也好,只有让你的伙伴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满足被欣赏,被赞美,被需要的渴望,你才能激发他最大的潜能。

摘抄: 快乐承受和痛苦忍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境界。“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决定如何反应。我们不能改变手里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求人不如求已,自己是心态的主宰。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是解决问题的送关键所在。(增强抗压的能力)

感悟:就像本学期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当木已成舟,当事实早已存在,生气,难过,抱怨又能解决什么呢?做好自己该做好的,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就足也。有人不认同,有人看不起,也是正常的。改变这一切不良因素的唯一办法就是提升自己,做一个聪明的人,智慧的人,思考型的人。

摘抄:

面对竞争残酷的现实,我们虽然很难到做那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但需舒”的境界,但与人为善,心胸开阔,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师者古训依然是我们今天必须坚守的精神追求。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金渝学校

周小琴

昨晚,读了《把班级还给学生》第一章的第三节。郑老师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和身边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有“好脾气”,应该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子还小的时候,常常做一些傻傻的事,惹得他老爸十分生气,有时就会狠狠地揍他。看着孩子他爸不分轻重地,失去理智的,歇期底里的样子,我总会暗暗地埋怨他,批评他:“批评孩子旨在教育孩子,而不在于发泄自己的怒火,像你这样让情绪泛滥,不但教育不了孩子,还有可能伤害到孩子。到时可能追悔莫及。” 所以,虽然我也教训过孩子,但我一定很冷静,知道我在干什么,知道我要做什么。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才工作那几年,很多的事想不明白:老师都讲过几遍了,学生怎么还总是出错呢?而且做错了事,竟然满不在乎,毫不在意,看到学生这样的表情,心里的火总会腾腾地往上冒;努力工作了,却没有相应的回报与收获,委屈与抱怨就常常相伴……委屈自己的同时,也会不由分说地把情绪传染给他人,事后,更多地是后悔与不快。

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说也是知识的积淀,才发现,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是否快乐,是否开心,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因为这一切,似乎都与自己的情绪有关,都与自己心态有关。是啊,再大的不快也会过去,就算自己哭肿了双眼,就算自己不吃不喝,受伤害的仍然是自己和自己最亲爱的人。所以,自己何苦为难自己呢?有人说得好,快乐也是一天,悲伤也是一天,这一天到底属于什么,只有自己的情绪才可以决定。

工作中,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我们一定是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被人误会了,相信真相总会大白;工作失误了,相信只要努力,明天依然灿烂;生活遇到挫折了,相信崛起,是唯一的出路……只要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就不会被情绪所控制,就会做情绪的主人。

说到这情绪,也突然使我想那到了元旦那天坐火车的事情。 由于人们不知道乘车地方的改变,于是在得知情况后,一窝蜂地向公交车挤去。无奈车少人多,我也是好不容易挤了上去,站到了汽车最后一排。可外面还有不少人正往上挤。想着火车马上到点,想着车子老是开不起来,心里的那个急啊。而此时,我前面不远处一女的朝我喊着:“你往前面走一点儿嘛,你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人没有上车吗?”我知道这人也是一片好心,可当时也不知道是哪来的气,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毫不客气地回绝:“这明明这就是最后一排了,你让我坐到哪儿去?我不着急嘛,车都快走了。”气呼呼地说了一大通。

待我平静下来,才发现自己是被情绪所左右了。其实,没有必要那么激动的,没有必要冲着人家发火的。

所以,做情绪的主人说着容易,但冲动也会时有发生。这说明自己还要修行,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用自己的心胸,自己的魅力,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见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真正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

上一篇:周末狂欢趴策划案下一篇:怎么学习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