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当前,“多元智能终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型科技正逐步渗入教学领域。科技在教学中存在三个主要角色,即“资源支持、学科课程与教育方式”。“简化操作、以研带用、服务教学”是科技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技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技发展分析论文 篇1: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科技发展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国家政策推动之下,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适应互联网生活,相应的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互联网为金融领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领域结合越来越紧密,使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寻求有效的金融发展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背景;金融科技;发展策略

1导言

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的金融行业发展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目前,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等已经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来。因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不断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步伐,使我国金融水平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2.1对银行存款贷款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金融机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力,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影响非常大。绝大多数正规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收益要高于传统商业银行,很多传统商业银行用户在收益的趋势之下,会将有限的资金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相应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业务就会大打折扣。随着互联网网贷产品的不断丰富,也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冲击。即使当前传统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拓展互联网业务,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影响。特别是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拓展方面还受到制度机制限制,无法与其他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展开正面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占据压倒性优势。

2.2市场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与传统的金融行业业务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业务自身存在着极大的潜在风险。例如,在进行融资业务过程中,客户信息的不完整十分容易对个人或者金融机构造成一定的损失。由于目前针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尚未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与奖励制度,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和市场规范准则也不够完善,诸多因素造成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获取客户信息时难以获得更加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造成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究其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市场本身的局限性,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处于灰色地带,缺乏官方的有效认证和合法保护,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运行也步履维艰,对于客户所办理的金融业务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诸多问题都对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风险。

2.3对银行支付中介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银行支付中介也产生了巨大冲击,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支付中介的垄断格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交易规模越来越大,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推动了互联网结算方式的创新。与传统的银行结算功能相比,互联网结算功能更为方便快捷,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结算诉求。特别是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对银行现金结算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习惯电子化的支付方式。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让人们对手机支付越来越依赖,相应的对于银行实体房点儿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只要通过手机APP就能够完成大量柜台办理的业务,不仅节省了用户的时间,也有助于提升业务效率。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科技发展策略分析

3.1转变金融管理思路和模式,提供优质服务

组织管理系统简化了管理系统,分解了权限,减少了批准项目并逐渐有为管理中心建立一站式服务系统的趋势,在这一基礎上可以将烦琐的步骤进一步简化,以提升服务效率,电信当局将进一步跟进和调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强立法研究,及时启动实时响应系统,作出及时的管理,在有序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机构下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另外,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强化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保障。

3.2建立健全风控与监管制度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模式上与电子商务有许多相似点,都是几乎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的情况下异军突起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占据了大片市场,二者可以说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目前这种形势下,监督管理部门在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规时势必保持严谨和慎重。互联网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健全的风控体系和监管制度,以及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制度比较成熟,通常是由中国人行、证监会、保监会以中国人行为核心分别按职能进行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一般有用户信息泄漏风险、互联网技术安全风险、互联网系统出现问题时引发的交易异常或者延迟等风险。因此,互联网金融可以以传统金融行业风险监管为参考,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制定更能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动态监管机制。

3.3加强与网络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要想转型升级,就必须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有利契机,主动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知名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借助互联网企业先进的技术,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方式、支付手段、支付流程进行优化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传统商业银行的产品竞争力和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要借助网络科技公司的新技术,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并加大对平台的宣传力度,让平台真正地与人们的日常消费生活紧密结合,进而培养人们的消费习惯,未来传统商业银行发展必然会趋于信息化和网络化,更需要商业银行在网络支付方式和信贷方面进行创新,因此,加强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3.4多主体协同发展,促进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创新

首先,可以通过资源配置,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功能进行融合。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实现了借贷双方资金的空间配置,但是在进行实际的业务活动中,对于风险控制依然是遵循传统金融方面的风险定价理论进行信用风险等级的评定,因此,可以将互联网金融空间资源配置与传统金融进行融合。其次,创新支付结算方式。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所具有的高效便捷以及结算费用更加低廉等优势对传统的支付结算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于传统的金融行业而言,可以推出金融服务“预约”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的便捷性进行业务分流,提高线下客户业务办理效率,在结算方式上可以积极与优质的电商进行合作,大幅度提升传统金融执法结算效率。最后,开展“跨界经营”,实现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互通互利。在过去,传统的金融业务办理通常是就单一产品的营销方式,现在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转型多样化产品、集群式客户群体的营销模式,利用跨界进行客户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更加精准的获取潜在客户,针对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研发。

结束语

总之,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对于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的业务开展打开了全新的通道。不管是发展互联网通信技术、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还是监督金融行业的现有经营都是助推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前提。因此,对于我国当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完善亦或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韦宁.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策略[J].中外企业家,2020(21):103.

[2]姚禹.对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发展现状的问题探析[J].商展经济,2020(07):45-47.

[3]詹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5):158-160.

[4].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J].金融评论,2017,9(04):2.

作者:任欣莹

科技发展分析论文 篇2:

当代教学新走向:基于新近科技发展的分析

摘要:当前,“多元智能终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型科技正逐步渗入教学领域。科技在教学中存在三个主要角色,即“资源支持、学科课程与教育方式”。“简化操作、以研带用、服务教学”是科技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科技支持下的教学在目标上关注根基人力与外显素养的融通;主体上多元主体互生成为可能;内容上实现教材到互生资源的拓展;环境正走向泛在时空;过程呈现互动开放、智能分析与个性教学的新格局;评价上走向智慧评价。这也正是未来一段时间教学发展的新走向。

关键词:科技;教学新走向;智慧教学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5.004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新型科技迅猛发展,3D打印,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等),智慧城市等遵循着科技发展的脉络——“节省人力,服务生活”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也出现新的更新,如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新型科学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究竟应该怎样定位?基于21世纪新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下的教育教学有何变化,如何利用它们为教育服务?作为教育的核心结构,课堂教学中究竟可以如何利用这些科学与技术?对这三个问题的梳理将会伴随着整个教育研究历史,是永恒的三问。本文正是基于这样宏观的视角,力求对这三个问题予以回答,望抛砖引玉。

一、科技在教育中的定位

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理论,中观层面的知识,还是微观层面的科学技术,都应该在教育领域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资源支持

科学与技术是科学发展本身的外化成果运用,简单地说就是具体的一些可视化,可操化的运用程式。如多媒体,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平板、手机),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3D打印等。这些都可以说科技,即包括信息技术,也包括硬件技术。有研究者指出,教育从内部结构看,就包括目标、主体、内容、环境、活动五大部分。而其中,科技作为一种技术,首先就表现为对教育手段的一种更新与支持。

(二)学科课程

科技本身也是一门课程,在我国新颁布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文化基础下位的科学精神,社会参与下位素养中的实践创新都聚焦到科技的应用与进化。在三级素养体系中,理性思维,信息意识,技术运用更是直接嫁接科技。而如何培养这些素养呢?显然,最为直接的方式便是将科技本身纳入到学校的课表中去,纳入学校课程内容中去。

(三)教育方式

科技發展的内涵是一种学科发展的结构文化,这种结构文化既包括学科的方法论,价值观,本体论;也包括学科课程教学的课程论。其中课程论中最为核心的是教育教学方法。如互联网+背后的一种学科课程论思想是互生学习方式。这便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利用主体互动,网络平台,实现一种跨时空的互生学习。所以,科技还可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给予滋养 [1]。

二、科技支持下的教学新走向

科技在教育中应用,本质是以技术支持作为核心主体,以方式创新作为关键抓手,以学习为本为原则,以提升质量为归宿与目的。如此才真正做到利用科技为教育教学服务,走向教育科技化 [2]。于此,厘清新世纪新科技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新走向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标:人力与外显素养的沟通

价值观是教学的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导向标。有什么样的思想便会延展出相应的行动。在新科技引领下,教学又该如何作为,这是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适应未来生活的幸福公民,目标的内核是适应未来生活的幸福公民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对于未来,只能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猜测。这样的猜测是基于对人生活实践本质结构的规律把握。所以,从人生长本质出发去思考教育目标成为一种接近未来素养的一个重要视角。同时应该看到,生长本质是在社会环境中的生长,这样的生长还必须契合时代发展甚至超前时代发展。我国新颁布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正是依托这样的思维视角进行梳理。未来生活实践本质上就是对自我、自然、社会与精神的价值、认识、改造和审美活动 [3]。即培养学生价值、认识、改造与审美素养是人生长的永恒素养要求。同时这样的素养培养还必须结合未来的情境(现实的一种超越)进行外化,这些素养的外化便是当前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系。可以看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实践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关切。综上,爱、志、信、德、法、责;观、方、惯、能、知、养(修养);身、心、事、活、勇、探、毅、社、创、践、自(自我平衡);精、雅、美等根力目标。这些目标对应价值、认识、改造与审美四大方面的素养。基于目标外化的素养目标,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笔者将“远志仁爱、行健乐学、实践创新(信息素养与科技素养等)、富美优雅”作为外在的素养目标。

(二)主体:师生主体与多元主体的互动

教学的主体从过去的教师主体到主导主体说,再到双主体,刚好切合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脉络,从农耕时代的师徒教学,到工业社会的集体教学,到信息社会的探究教学。知识无限,教师不再成为教育权利的唯一拥有者。知识的载体多元,学生也开始跨越时空限制走向一种更广阔的场域进行学习。主体实现一种跨越,生命延展,从个体走向团体,从师生走向社会他者,从实体走向虚拟空间,从教室走向了世界。

(三)内容:固定教材到互生资源的拓展

在课程内容上,依托互联网,云储存与共享,大数据处理,可以实现资源的集聚,资源的创生共享,资源的个性推送。这些都将原有的课程界域进行了拓展。从传统的固定教材走向网络资源与互生资源共通的云资源。因此,课程将当下流行的云课程、慕课、网络课程、社会课程纳入到学科课程(传统教材作为主要载体的课程形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保障。

(四)环境:从特定场域走向泛在学习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在硬件上,多媒体技术,智能终端的兴起,特别是平板,智能手机的兴起。在信息呈现上变得多元化,课程的载体也变得多元。于是,学习的场域也发生了新的拓展。依托传统纸质教材的课堂从时空上延展到了网络,延展了他域中。环境也变得从固定的教室走向了更加广泛的环境中去。因而,跨域学习,泛在化学习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五)过程:互动开放、智能分析、个性教学

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的支持便是教学过程,总的来说包括过程中的环境、资源、方式、反馈、练习、评价、分享与成果外化等方面的支持。

而利用当下热门的科技来为教学过程服务,教学实施支持,集中表现在助推教学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共生)化,研究化,高效化五大方面。

利用平板与互联网,大数据处理,可以及时实现主体互动,并针对学生练习进行数据统计,反馈学生练习正确率,及时呈现出哪位同学在哪个知识点上存在困难,并可基于大数据进行错误分析,相关练习个性化推送,从而实现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这种适时互动、个性练习(分层练习,多元练习)、时集信息(批改析错)、及时反馈、回看复习(过度学习)构成了个性化教学的必备元素,而科技为此提供支持。

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即有形式的多样,声、视、图、文等形式呈现某一内容;也有实体、网络、第三空间(世界范围的共享)的多元学习场域可供选择;还有课内、课外、校外的融合联通。这些让教学变得丰满,走向一种基于多元化的泛在教学。

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录播技术还为教学的开放化提供了支持。这种开放一方面表现为一种共享,另一方面则展露了共生。课程慢慢从专家统一开放到专家与个体共同开发的道路上迈进。并且还可以实现多终端开放,手机、平板、电脑、教室共同组成了一种多端开放共享的格局。

利用录播系统,加入智能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展望,如果事先设计好评课的框架与细化的指标,或许当我们上完课,一篇研究报告便已出来,会指出教师存在的哪些问题,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

高效化是前四者的目标追求,也是归宿,更是自然的结果。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本质就是提供手段支持,指向教学质量的提升,指向学生素养的提升。如果形神不兼备,还不如不要科技的好。同时注意,研究是科技合理高效应用的前提,离开研究,科技应用便没有方向,不懂得有的放矢。

(六)评价: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下的宏观评估

科技在评价中的应用即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的适时评价反馈,分析咨询。还反映在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微观到宏观的大数据评价。通过对每个学生层面的评价集聚到全校,全区的评价,进而对某项教学改革或某种教学方法进行评鉴,对学生素养发展整体情况进行评估,于此发挥评价的诊断、甄别、导向、咨询、反馈、建议、激励的价值。实际上,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还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七)研究:录课反思与互生研究

从上文可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过程本身内含一个研究过程。从教师自身维度看,科技还特别为教师个案研究提供支持,通过录课系统可以进行事后分析反思研究;通过云端分享课程激励与促进教师素养提升;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教师成长提供参考;通过互联网+之下的世界共享机制与互生课程为教师提供主体互动与研究资源。

(八)要求:简化操作、以研带用、服务教学、与时俱进

实际上,科技本质上拓展了学习的界域,更新了学习的手段,物化学习成果,让评价更加准确,总体来说科技本质是一种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基于特定理念模式引导下,进行技术支持,服务学生更好,更优发展。

而且这个过程中,还应该做到简化操作,让老师能用;以研究,实验来推广使用;做好真正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素养提升;最后要能敏感地及时将各学科,科技的最新成果拿来,适切地、高效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是科技应用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三、新型科技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探索

对应与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科技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也在对应发生改变。教学模式本质上是基于一定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的教学程式,其核心内容是教学环节的组成。关于教学模式,应该看到,事实上,没有哪一种模式一定是最好的,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特定场域。一校一模式,一科一模式,从教育本真的图景上看,都是危险的。深究到学习本质去寻找模式建构的滋养才应该是正确的道路,可以看出,学习是个体行为的优化,是在特定环境,以特定内容作为载体,以特定方式展开的一种行为优化活动,当然这里的行为也包括系列心理行为。由此,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特定内容不同的认知机制不同,本应该有最佳的学习模式,对应地有最佳的教学模式。学习的文化多元性,学习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正确的模式研究应该是建立一个基于学生学习机制的模式体系。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学程式应该有所不同,以达抵内容与模式的最佳匹配,最优选择。同理,基于不同的认知建构程式,也应该有不同的模式。有的认知是一种学科复演,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没有迁移的支架点,这是一种种子式的学习。有的认识建构是旧知的迁移,是一种生发性的迁移学习,模式自然应该有所差异。所以,科技作为课程,作为资源(手段)支持,方式变革,都需要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研究。以达抵在有限的时空境况下实现学习价值的最大化。基于上文的分析,科技带来了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化、研究化与高效化。与此相对应的,基于科技支持的教学可以为已有的一些教学模式提供支持,如分层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等。同时,基于科技支持下的教學也可以基于学科特性,学校文化,教师资源,学生情况,在一定教育价值导向下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是模式体系,也可以是常态化的(常用)的教学模式。

以常用的教学模式为例,笔者构建“互生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学生先学后引,互生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创新思维,实践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可以按照“互生探究-分享建构-个性练习-拓创应用”四个步骤来搭建教学结构。当然,这种模式更加适用于生发迁移型认知课,适用于具有合作学习,新型科技资源支持下的教学。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教育中的应用要做到有方向,有规划,有组织,有步骤,有效率的使用。大道至简,科技应该成为促进我们教育质量,学生素养提升的助推力量,而不应该成为一个教学改革的无厘头广告。这就需要以研究作为前提,以提升效率作为抓手,以合理使用作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归宿。用对科技,用好科技,用简科技。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杨浩,吴砥. 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 教育研究, 2014(3):88-95.

[2]成尚荣.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与新趋势[J].人民教育,2013(12):33.

[3]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5.

(责任编辑:蒲应秋)

作者:董顺 李方红

科技发展分析论文 篇3: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

当前,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商业银行的创新业态,即互联网商业银行金融体系。在这套体系中,不但拥有对商业银行服务运营内容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对金融服务效率的优化改善,它对我国整体的经济生产力转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以案例分析形式探讨了现实中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创新融合发展的混合业态现实状况,并提出商业银行在未来继续实施金融科技创新战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金融科技;商业银行;互联网;混合业态;创新;发展趋势

早在“十三五”期间,创建新型金融科技,理性影响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路径,谨慎分析金融与科技结合的经济逻辑基础,创造基于金融科技的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战略就已经被提上议程。国内商业银行以“科技银行”发展为基本目标,保持自身在未来金融市场战争中的有利地位,正视金融科技战略发展对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必然性。

一、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金融科技战略的必然性

分析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人类生产生活,它所引导的用户体验导向、数据驱动与互联网交流手段为金融科技重组,实现资本资源开放与集中创造了诸多条件。在如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金融科技战略,满足自身变革以适应社会进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互联网金融科技影响传统银行支付地位根据央行所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中显示,互联网与移动支付近五年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7年末,银行金融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已经达到120.45亿笔,处理金额超过500万亿元,平均同比增长率达到41.44%。这说明相比于传统的银行卡、信用卡支付方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全新便捷支付手段。客观讲,新型的支付体验方式更加快速便捷,而且支付过程安全性也有所保证,目前全国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经超过75%就是佐证。所以商业银行必須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实现对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升级过程。争取在自身的交易机制与组织架构方面也做到金融业态创新,满足当前社会对银行服务的高效率要求,同时拓宽自身产品交易渠道,改变金融科技发展本质属性。

二、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金融科技战略的前景趋势

就目前来看,国内各个商业银行都在培养发展自身的金融科技化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与自主创新完成战术调整过程,丰富银行金融科技化服务模式。总体上他们还是以传统体制机制为基础依托,而结合当前最成熟的金融科技信息技术,构建“虚拟化银行”、“数字化银行”以及“智慧化银行”,逐渐完成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进一步深入建设移动支付与虚拟化银行

在未来,商业银行必须完全区别于传统银行,进一步深入建设“虚拟化银行”,丰富移动支付技术,改善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和搭建全面无死角的线上业务与移动金融服务平台。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保证对客户信息与行为数据的完整收集,整合所有渠道与产品内容,编纂并研究客户体验报告,为银行的云计算平台与大数据体系建设提供数据流基础。再者,创新银行移动支付、完善电子支付链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又一根本举措,商业银行必须将未来的所有支付业务尽量搬到线上,更加关注场景化移动支付模式的发展,并结合金融科技时下潮流,注重对面部识别、虹膜识别以及加密算法的应用,为移动支付安全性与便捷性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进一步打造数字化银行商业银行

在未来要多利用低本高效的区块链数字化自动能力来解决目前商业银行业务系统中前后台流程过长、环节过多的现实问题,并通过区块链数字化技术引领创建银行业务应用新格局,进一步打造数字化银行。实际上,这就是对银行业务自动化操作流程的最优化升级过程,并希望以此强化银行层级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银行业务与用户之间的数字化互动过程,这对于银行自身更好的业务动态调整、货币价格调整以及产品按需分配都有好处。就目前来看,国内许多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独立的“银行—区块链”研究实验室,专门对区块链相关技术进行长期、专业的分工研究,并推出了小规模试验项目对自身金融科学技术储备进行丰富。这帮助银行深化了对区块链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大幅度提高了银行的数字化运营能力。从整体来看,商业银行当前在“区块链热”发展方面已经开始逐渐趋于理性平稳发展态势。

(三)进一步完善智慧化银行服务体系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化银行服务体系应该成为新时期商业银行全面发展的重要支点,商业银行本身需大力集中业内资源,全面投入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研究领域,考量业务流程背景下的多维度设计重构过程,构建适应于客户业务需求且能够实现功能实时变化的“智慧化银行”。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全面推行智能设备,完善智慧银行建设的金融科技技术支撑。再一点,商业银行应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把握多方合作,为智能投顾领域有效布局,再结合大数据技术突破传统商业银行在中介职能方面的局限性,走自主开发、投顾公司收购与多方合作的三重路线,满足自身智能化投资需求,改善金融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机交互模式,为银行本身积累大量客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技术,它需要金融科学技术来改变自身金融业态布局,构建金融全新生态。为此,商业银行还必须做到自身金融体系的合理重组,顺应时代变化,深化创新发展,重点抓好金融科学技术背景下商业银行与客户双方的权益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何理鹏.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创新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01):138-139.

作者简介:

韩嘉乐(1995-),男,安徽阜阳,民族:汉,学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作者:韩嘉乐

上一篇:纳税筹划规避论文下一篇:癌症心理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