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发展问题分析论文

2022-04-19

内容提要: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发展规模、物流服务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性差,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中的比重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兰州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物流管理手段等方面亟待加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物流发展问题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物流发展问题分析论文 篇1: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趋势的深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发展的驱动下,现代物流产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运输服务,扩展到以现代信息技术、新型管理以及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物流服务,成为涉及商品流通、消费过程以及生产等方面的现代物流系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本文主要针对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展开分析。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7. 089

1 概念解读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的实质是一种物流运作以及现代管理方式,是指生产企业将精力集中于生产商,将传统的生产企业物流活动,以合同的形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并且通过信息系统的反馈保持与物流企业的联系,以实现对物流过程进行控制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加深、产品生产时间的缩短以及激励的市场竞争,都让现代生产企业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将物流当做是“第三利润来源”,并且现代社会中对于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不断增长。

2 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2.1 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企业资源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拥有专用仓库以及车队以实现企业货物流通的需求,这种附属业务导致企业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因此,许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选择将货物流通业务独立进行,并建立企业流通中心。在过去几年中,在报纸或新闻中常出现某某地区建设物流中心,仿佛物流中心成为了流通的主要渠道。而从现在各大物流中心的分布上分析,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了企业资源的浪费;并且从物流中心的建设成本上来看,该项目的投资很难获得等量汇报。随着药改政策的实行,全国大部分货物价格呈下降的趋势,规模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实现都取决于流通企业物流中心的建设。然而现代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是简单地将原先的批发仓库换个名字,其组织、管理以及运行机制没有任何变化。

2.2 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根据统计学指出,我国的市场中城市消费占据大部分,而农村消费额较少。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型国家,约有70%的人口是在农村生活,农村物流配送网点少的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在部分西部农村,物流配送网点稀少的问题非常突出。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完善,农村配送出现较大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其与常规货物供应渠道相比,能够满足农村对于物流配送的需求,并且在货物监管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现代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

3.1 重组物流业务,合理优化运作流程

我国物流中心的组织结构以及运作流程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呈现制度僵化、管理层次复杂、管理以及运作成本高的特征,导致了企业利润以及物流效率降低,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环境对货物流通快捷的要求,制约了物流企业的发展。重组物流业务是指通过分析市场以及物流运作流程,对物流中心的组织结构以及运作流程进行科学思考与整合,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物流效率的提升。我国物流企业需要重视先进物流技术以及管理模式的应用,才能够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以及低成本的物流运作。

3.2 优化农村物流

现代大部分流通企业偏向于城市大型连锁门店、网点的建设,而农村由于受到交通、经济等因素影响,其物流建设水平较低,从而出现了第三方物流网点呈现农村与城市的不协调发展。因此,政府需要给予合理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要求;有效利用物流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农村物流网点的全面覆盖,也是物流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合理开发与利用农村物流市场是实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

3.3 不断更新物流设备以及物流技术

现代物流行业是一项资金密集的技术产业,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GPS、ITS等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技术在现代物流服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传统的物流企业设备也需要进行更新与改造,要不断引进和创新新型先进物流设备以及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能够实现物流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3.4 转变物流企业的经营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是第一方与第二方物流业务的承包者,同时也是发货企业经营活动的利益与风险共享者,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参与可发货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以及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扩大服务范围,并重视自身的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 结 语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重组物流业务、合理优化运作流程,优化农村物流,不断更新物流设备以及物流技术,转变物流企业的经营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等措施,旨在提升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等.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12,16(2):11-14.

[2]赵长明.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J]. 物流技术. 2013(7):36-38.

[3]冯春花,宋学锋,贺超,等.多供应商模式下补货和第三方物流选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25(3):178-182.

作者:刘晨

物流发展问题分析论文 篇2:

基于兰州市域物流发展前景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发展规模、物流服务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性差,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中的比重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兰州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物流管理手段等方面亟待加强。本文通过分析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总结出了阻碍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就兰州市域物流的发展前景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市域物流;政策;对策

一、引言

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原因,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然而,随着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省物流发展规模、物流服务质量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性凸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兰州市作为甘肃的省会城市,处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处于甘肃省承东启西的中间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如果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扩散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将极大地提高周边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步伐。兰州市域物流的发展优势同发展障碍并存。如何使发展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改善发展中的阻碍因素,改善兰州市域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兰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最终实现以兰州市域物流发展为龙头的甘肃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兰州市域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优势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政策优势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十周年的2010年,国务院再次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经展开,这为兰州市域物流发展注入了活力,城市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将逐步形成。2011年进入国家第“十二五”规划发展期间,“十二五”期间,城市带将成为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流,这样的发展趋势,意味着消费趋向于地理区域集中的态势,这也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会有大量的资金将要或已经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项目中去,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一臂之力;另一方面西部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物流供给量和需求量发生巨大的变化。兰州市已被确定为全国32个物流中心城市之一,兰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不仅有政策上的优势,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国家对甘肃省给予的政策优势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甘肃省经济发展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甘肃省通过借助国家这一政策措施,经济发展兰州市域物流。以一体化的思想为契机,在兰州市域范围建设一定数量的集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多种功能的物流园区,充分考虑现代物流中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特点,以甘肃省特色药材、纺织、冶金、建材、家电及生活消费品等产品为主打产品,构建服务于西部重点省市、辐射全国的专业化物流园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增强兰州市与中亚、俄罗斯及东欧诸国的国际贸易。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兰州市已经被列为规定的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发展物流产业的3个中心城市之一;在国家启动的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对甘肃省交通运输发展给予了很大的经济支持,从而使兰州市为中心的高效、互联、快捷的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运输网正在形成,为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设施保证。

(三)兰州市自身拥有的区位优势

兰州市在全省乃至全国拥有不可多得的区位交通优势,在公路交通方面,兰州东、西、南、北及西北的5条出口公路基本实现了高速化,以兰州为中心呈放射状的全省高速公路网已经初步形成,兰州对外交通状况得到了彻底改观,日行千里已成为现实,兰白、兰海、兰银、兰临等高速公路投入运营后,以兰州为中心辐射周围的高速大通道基本形成,公路和铁路将逐步实现多式联运;在铁路交通方面,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大铁路干线在兰州交汇,2006年,随着兰武二线开通运营,亚欧大陆桥通道上的“瓶颈”制约逐渐被消除,2008年9月26日,全面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6年以后将开辟一条西北通往西南的快捷通道,这将极大促进甘肃省和西北地区其他省份的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在航空运输方面,甘肃省的枢纽机场一一兰州中川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40几条,扩建后的中川机场,空港吞吐能力进一步增强,将为兰州市域物流发展助一臂之力。

(四)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物流的需求优势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而兰州市又是甘肃的交通枢纽城市,承担着主要的物流运输工作,作为大量物资的中转地和集散地,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物流领域存在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市域物流将为城市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目前,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已经开始起步,第三方物流正在全面发展。以青藏铁路线开通为例,由于青藏铁路的开通,进出藏物资运输由原来的公路转变为铁路运输为主,物资供应基地也由成都转向了兰州,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正在进一步增加;兰州市机电生产企业、石化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等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兰州市域范围的消费品需求在急剧增加,快速发展的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对兰州市域物流配送产生了旺盛的需求。

三、兰州市域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

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虽然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在甘肃省的物流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整体上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公路运输快速化程度不高,货运站点还没有实现网络化建设,货运站场设施不配套,专用车辆比重偏低。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等更高层次的物流运作规划还没有全面展开,物流企业组织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竞争力。

(二)物流行业管理机构不健全

由于我国物流产业起步晚,在法规制定等方面还不健全,对物流企业的管理与其他的商业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同,在物流发展整体格局上,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物流活动中的仓储、运输等环节分属于商贸、铁路、公路、民航等各个管理领域,与一体化物流的思想背道而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兰州市域货运、仓储体系,目前仍然在运行,管理体制分散,无法形成物流企业管理法规、政策、利益一体化运行;在物流设施规划与建设中,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统一地配置资源,导致物流资源利用效率低。

(三)物流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据有关方面的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兰州市物流企业有300多家,注册资金100万以上60多家,注册资金5 000万的只有少数几家,达到国际物流标准的公司还没一家。大部分的物流运输车辆分散在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五大系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里,这种“大而全、小而全”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是一种分散、低效率、高耗能的物流组织形式,这与兰州市缺乏支持社会化配送中心运作的综合物流企业不无关系,从而使企业自营物流运输成为普遍现象,导致如今新建的专业化物流公司业务量少,规模效益不明显。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现状不能适应社会企业业务流程跨行业、多元化的需要,也难以适应相关社会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四)市域物流信息平台不畅通

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的信息化水平落后,尽管已经有一批从事于物流信息服务的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但还做不到规范运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更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对发展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因此对构建本企业的信息平台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供需双方无法对称的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整个市域物流供需信息不畅通,有需求无供给和有供给无需求的现象同时存在。

(五)物流产业服务人员不专业

物流业在兰州是一个新兴产业,传统的货运管理人员是物流产业的主要组成人员,他们虽然在知识面和管理能力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首先是传统物流企业缺少竞争意识以及市场需要、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思想观念落后;其次是过去主要从事简单的物资管理业务的人员,开始从事于物流服务,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低,知识结构很不全面,缺少信息、金融、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三是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服务规范意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规范化的物流运作规程,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四、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发展物流政策宣传力度

兰州是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线上的重要中心城市,但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引导,出台有关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并对出台的政策大力宣传,区分兰州和其他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因地制宜;设立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对重大物流项目,根据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提供相应的税收补贴政策;制定适合于物流企业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制度;物流企业所拥有的专业运输车辆,在征收过路费、过桥费及运管费等方面适当给予优惠;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减征所得税;兰州市应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管理体系,营造物流产业发展的良好内外部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宣传报道,为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的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建立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合理布局,如何有效连接工业、商贸、运输、仓储等部门。首先是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合理建设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现有资源闲置,使有限的物流资源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其次是要转变传统观念,改革传统的自营服务模式,鼓励生产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剥离和外包,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再次是可将原分属于各公司企业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整合,企业间合作组建第三方物流分部门或分公司,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的共同化、合理化,积极推动市域范围的共同配送和第三方配送;最后是在资源整合和重组的基础上,正确引导社会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物流服务。

(三)科学合理规划物流园区

物流园区的建设,要注意外部环境与市场分析,要准确了解开发机会和市场威胁、物流需求量和物流服务能力、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外部环境与市场分析是建设物流园区的基础和前提,物流园区战略定位、运作管理模式与发展目标是建设的核心;物流园区开发策略、招商策略、项目布局和建设规模是建设的重点。把兰州市建设成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首先要着眼于国家实施的新能源和区域发展策略,构筑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的现代化物流服务枢纽;其次要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打造带动力强、辐射力大、特色鲜明的物流企业集聚区域;最后应高起点编制园区规划,准确认识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的功能定位,定量分析新建物流园区周边企业的聚集度、物流服务需求量等,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兰州市域物流产业真正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四)改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

按照兰州区域经济特点和经济发展要求,规划和构建仓储、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一体化的物流系统势在必行,把新建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重组、挖潜相结合,以较小的投入和代价,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改善兰州市域物流陈旧落后的仓储设施势在必行,一方面是普通货场、低档通用仓库数量较多,适合当前社会要求的冷藏库、调温库等专业仓库数量少,另一方面是各类仓储设施数量结构不合理,这些都需要在仓储设施质量和数量上进行调整,统筹考虑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求,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信息平台的建立是物流经济有序运行的保证,相关部门应向物流企业积极进行物流信息技术推广,逐步构建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以电子网络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五)加强物流企业监管力度

政府应建立物流行业管理机构,制定物流企业有序竞争的法律法规,以发展“大物流”的思想,加强对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监管工作,促使各种运输方式进行合理分工,逐步废除不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法律规章,规范各种运输方式的物流运行标准,完善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应倡导设置综合物流信息部门,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对各经济区进行全局的协调调度,为发展现代化物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法制环境,起到沟通企业、督促行业自律的作用,进而促进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培养物流服务专业人才

兰州市域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既懂物流、商流、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同时也是发挥兰州物流“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专业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流的物流专业人才,为建设一流的物流企业、打造一流的物流服务平台奠定了基础。一方面,要动员物流企业积极加强对本企业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依靠物流协会、高校等机构开展统一的物流政策宣传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尤其要加强物流企业、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五、结束语

现代物流被评价为经济领域未开垦的“黑暗大陆”及“第三利润的源泉”,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经济体制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政府应该在兰州市域物流的发展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从现代物流的要素出发,进行物流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培育和发展龙头物流企业;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应借助兰州市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做大做强自身企业,健全物流服务功能,实现网络化运营。兰州市应当把握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取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经验,取长补短,结合实际,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争取把兰州市建设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努力把兰州市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区域性物流枢纽。

参考文献:

[1]赵曦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杨海福,发展现代物流的新思考[N],经济日报,2010—07—03

[3]周莉,西部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国务院,国发[2009]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R]

[5]董华,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

[作者简介]张静芳(1971- ),女,硕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于物流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王婧婷,女,(1990-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管理系大学三年级在读本科生。

[收稿日期]2010—12—08

责编:董积生;校对:正融

作者:张静芳 王婧婷

物流发展问题分析论文 篇3:

循环经济下我国绿色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科技水平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绿色逆向物流的价值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下越来越突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被淘汰的电子产品数量日渐增加,电子产业的绿色逆向物流问题尤为严峻。文章首先分析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关于绿色逆向物流的政策,借鉴国外,以我国电子产业的手机行业为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绿色回收的态度,分析我国手机绿色逆向物流的问题,提出针对我国绿色逆向物流的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逆向物流;可持续发展;手机回收;调查问卷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6.174

1 绪论

循环经济是依托资源的循环利用,将“3R原则”作为准则,在企业运营中减少环境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济模式。逆向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对某些失去了明显使用价值但仍保留部分潜在使用价值的物品进行回收的物流活动。而绿色逆向物流是指在逆向物流过程中,最大化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1]。

根据中国邮政的统计,2017年中国的快递包裹达到了400.6亿个,与2016年的313亿个相比,同比增长了28%。[1]2018年年底中国快递突破了500亿件。物流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大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例如废气排放、交通拥堵和废弃物增加等,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 国内外绿色逆向物流的政策分析

美国于1965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在1970年将其修订为《资源回收法》,1976年再次修订为《资源保护及回收法》,随后分别在1980年、1984年、1988年和1996年进行了四次修订,将废弃物管理由单纯的填埋清理转变为包含分类回收、减量和再利用的综合逆向物流规划。[2]尽管逆向物流中废旧产品的回收是可赢利产业,但由于其前期的投入成本较高,许多企业都不愿意投入逆向物流产业。

1970年日本通过了《废弃物处理法》,规定了废弃物的处理标准;1995年制定了《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规定了容器包装的生产者需对容器包装进行回收并再生资源化;1998年出台了《家电再生利用法》,要求厂商建立家用电器回收体系,同时对废旧家电的回收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废旧家电的再商品化由厂商负责,回收由零售商负责,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的费用需要消费者一起承担。如果消费者随意丢弃废旧家电,将会被罚款。日本推出的一系列法规不仅明确了企业在废弃物回收方面的主导地位,建立了企业责任制,还对消费者提出配合回收工作的要求,对促进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德国最早于1972年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提出了废弃物排放的末端处理方法;1986年被修订为《废弃物限制处理法》,提出了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方法;1991年通过的《包装条例》规定了包装物的回收是生产者需要承担的义务;1992年通过的《限制废车条例》,规定了废旧车辆的回收是汽车制造商需要承担的义务;1996年通过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规定了部分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率;同年10月,还通过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理法》,要求最大化地减少所有资源的使用量。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颁布,德国基本建立了垃圾回收和再利用的绿色逆向物流系统,有效地促进了废弃物回收利用。[2]

英国1991年的《可控废弃物管理规定》、1994年的《废弃物许可证管理规定》和《废物管理条例》、1998年的《废物减量法》等一系列法律改变了废弃物直接送往垃圾场填埋的传统做法,开始注重管理废弃物的绿色逆向物流,强调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循环再利用。英国对违反废弃物管理条例的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责任方甚至会被起诉到法院,判以刑事处罚。英国还建立了废弃物逆向物流的“网络化”管理,社会公众和企业能够通过信息共享查询机制随时了解废弃物的逆向物流动态和市场需求,推动废弃物绿色逆向物流的網络信息管理。

我国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确立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并在2004年、2013年、2016年和2016年进行了四次修订,逐步完善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体系。2006年通过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目的是控制和减少废弃电子信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2008年国务院通过《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范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逆向物流活动,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确立了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处理制度并建立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处理基金,用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费用的补贴;同年还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2009年推出了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家电回收,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虽然现在“以旧换新”政策已经结束,但是这促进了许多企业效仿,苏宁、国美等电器企业都推出了“以旧换新”策略。2015年11月,我国财政部发表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标准》,我国对废弃电子产品的处理开始趋向规范化;2016年3月,财政部、环保部等部门修改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新规》,将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基金补贴的范围扩充至14项电子产品,新增了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4]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工业和制造业的绿色发展规划,要求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对含有毒害物质的原材料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从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将电器电子产品作为推行的首批行业,引导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3]这一系列方案的提出促进了我国电子产品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

2017年11月,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征集北京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试点的通知》,[3]要求厂商或物流企业上门配送家电时,将市民家里闲置的废家电、旧手机一并带走进行正规的回收处理。

3 我国绿色逆向物流发展现状

2009年物流业被列入我国“十大振兴产业”。2017年11月,中国物流学会举行了关于绿色逆向物流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专题的会议。会议指出在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发展中,消费者“无理由退换货”的要求,迫使企业关注逆向物流;在我国,很多企业逆向物流的成本占了总成本的2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4%的平均水平,成本过高制约了我国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4]

以电子垃圾为例,经过2008—2017年近10年的发展,我国家电市场的保有量已达70亿台,并且仍然保持着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4]2016年我国电子垃圾总量达到720万吨,成为世界电子垃圾的最大来源国。2008年,国家颁布了家电下乡政策,大批家电走进农村家庭。然而,一般家用电器的使用寿命为10~15年,2018年起,大批家电陆续退役,电子垃圾总量将持续增加。

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规范的绿色逆向物流体系和废旧电器回收利用体系,许多废弃的电子产品被进行不恰当的处理,有的被直接翻新销售,有的被集中焚烧,有的被填埋到土地里。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手机原材料中的砷、镉、铅等都对环境甚至人体健康有恶劣的影响,控制固体废物和危险废品的法律建立,及2018年1月1日我国颁布24种洋垃圾进口禁令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

4 我国手机行业绿色逆向物流态度的问卷分析

2016年,我国电子垃圾总量达到720万吨,成为世界电子垃圾的最大来源国,电子产品的绿色逆向物流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手机产业发展迅速,至2017年10月,我国手机用户已近14.03亿户,近99%的中国人拥有手机,手机用户的增加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废旧手机数量的增加。[5]所以本文以电子产品中发展最为快速的手机为例探讨手机行业的绿色逆向物流,进一步讨论我国的绿色逆向物流问题。

为了调查我国消费者对手机绿色逆向物流的态度,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18~21岁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时间为2018年1—2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7份,共回收197份,有效问卷率为100%。本次问卷主要目的是调查我国大学生手机使用和回收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年轻人更换手机的频率是2~3年一次,可以看出现在手机在大部分使用者手中的使用价值寿命为2~3年,也就是说废旧手机的产生周期为2~3年;超过50%的调查者更换过的手机数量在4部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单个消费者手中握有的废弃手机数量较大。消费者们更换手机的原因大部分是手机损坏、手机性能落后;人们对废旧手机的处理方式,有92.78%的调查者都选择了闲置,选择放到回收站进行回收的比率只有3.09%。反映了目前的废弃手机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消费者的手中,这些废旧手机难以得到合理的回收。56.7%的调查者表示对于手机回收只了解一点,37.11%的调查者对手机回收完全不了解。有23.71%的调查者表示愿意将手机放到回收站进行回收,34.02%的调查者表示愿意将手机放到回收站进行回收但需要收取一定的回收费用,42.07%的调查者不愿意将手机放到回收站回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手机内信息泄露、手机被不良商贩翻新二次售卖和回收站点不正规,回收价格太低也是一部分调查者不愿意将手机进行回收的原因。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导致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把手机放到回收站进行回收。政府应该尽早出台相关法规保障消费者的隐私权,对不良商贩、翻新手机充斥市场的现象进行整改。同时,36.16%的调查者表示不知道自己生活的附近是否有手机回收站点,39.18%的调查者表示自己生活的附近没有手机回收站点。正规的手机回收站点数量少且宣传不到位也是废旧手机回收工作的阻碍。75.26%的调查者表示手机回收是有必要的,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手机回收是持支持态度的,表明手机回收的工作在正确合理的方式下进行是可以得到消费者的支持的。

5 我国手机绿色逆向物流问题

根據问卷及资料查找,本文认为我国绿色逆向物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5.1 管理秩序较为混乱,运作过程复杂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手机品牌和型号多样,导致废旧手机的版本种类不一,零部件新旧程度各不相同,回收的时间、地点差异性也很难估量,回收过程中的资金和人员配备很难把控,回收分类工作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这使得手机逆向物流的工作难度增加,规模成本大大增加。目前没有相关健全的规范制度,手机逆向物流的管理呈现混乱的状态。同时,山寨手机的泛滥更是加剧了手机逆向物流工作的难度。

5.2 不确定因素多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物。很多商家采取“七天无理由退货”“承包退换货运费”等促销策略吸引消费者尝试其店铺的商品,但是有些企业使用过于美化的图片文字和广告,诱惑消费者盲目购买。当消费者发现购买的手机与预期有一定差距时,就有可能产生手机回收的逆向物流,但是这些被顾客退回的手机类型和时间、地点等因素都无法确定和控制;还有就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产生的退换货逆向物流,如产品质量、数量、包装等问题也具有不确定性。对不同原因产生的手机逆向物流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因为逆向物流系统中的储存成本、运输成本和再加工成本都会因为退回手机情况而不同,这使得手机的绿色逆向物流具有很大不确定性。[6]

5.3 消费者主动性不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消费者手中大部分的旧手机会被闲置,少部分的手机会被放置到回收站进行回收。对于手机回收,大部分消费者持支持态度,但是只停留在意识上,很少付出实际行动。

6 发展我国绿色逆向物流的建议

绿色逆向物流的管理涵盖了多方面,如产品的包装、运输和回收处理等方面。绿色逆向物流的管理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政府和企业是管理的主体。逆向物流能否得到有效的管理,政府是先驱者,企业是主导者,同时也是受益者。绿色逆向物流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和社会都有重大的影响。

6.1 政府方面

政府在手机绿色逆向物流的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过去20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但政府的工作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需要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 。对于现有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标准》,政府应该严格遵守,依法执行。对绿色逆向物流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加以严格调控,使社会物流活动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企业的废弃物回收处理制定数量要求;通过奖惩制度规范企业的行为,用财政补贴、减税等手段激励企业发展绿色逆向物流;通过罚款、增税等手段惩罚违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

其次,需要制定明确的绿色逆向物流管理标准。政府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绿色逆向物流管理标准,合理地安排政府各部门的分工合作,为发展绿色逆向物流的企业提供指导和协助。加大对绿色逆向物流管理标准的宣传,促进各企业学习绿色逆向物流管理标准和规范绿色逆向物流的工作。

最后,需要辅助加强人才培育。政府可以设立绿色逆向物流的专项研究,学习先进的绿色逆向物流管理技术,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加强绿色逆向物流方面的培训。

6.2 企业方面

企业应加强绿色逆向物流的管理工作。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从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中获得利益。首先建議优化运输路线 ;其次建议第三方物流外包;最后,建议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这几年,苏宁易购、国美等电器零售企业都开始关注家电回收这块逆向物流的政策,它们积极响应国家家电下乡政策,让农村消费者享受13%的补贴以及“以旧换新”。

本文建议企业应尽量使用网络回收。互联网的发展使回收处理企业有了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生活中使用互联网,尤其现在的上门服务盛行,例如外卖送到家、上门取件寄快递等。手机回收也有不少网络平台,如“爱回收”“速回收”等,消费者可以在网站上进行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电子产品的回收,回收流程也十分便捷,消费者只需在网站上选择自己需要回收的产品类别和信息,就可以马上获得回收报价,如果消费者对价格满意的话,就可以预约上门取件或者到门店回收,通过质检就可以获得回收产品报酬。回收的整个过程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

最后,应从源头上控制电子产品废弃品。企业应该从产品的设计环节就考虑原材料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淘汰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采用现代的“从摇篮到摇篮”模式[5],追求绿色的创新型设计,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原材料,使用易分解可循环利用的替代原材料。

6.3 消费者方面

消费者要树立绿色逆向物流的理念,在处理垃圾时应该主动分类处理、尽量消费简易包装的产品、使用环保袋来替代塑料袋、对家中的废旧电子产品通过“以旧换新”的途径或者放到回收站进行回收处理。

7 结论

我国政府和大多数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绿色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循环经济下,政府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绿色逆向物流的发展;企业积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促进绿色逆向物流工作;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也在逐渐提升。我国逆向物流的市场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调控好绿色逆向物流的市场,对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协作,努力建设良好的绿色逆向物流环境。

参考文献:

[1]闫岩.基于循环经济对手机逆向物流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3):54-56.

[2]达庆利,黄祖庆,张钦.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管理科学,2004(1):132-139.

[3]朱鑫彦,高贺云,才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废旧手机逆向物流模式研究[J].信息技术,2019(4):19-22.

[4]杨鹏波,杨伶俐.跨境电商企业逆向物流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8):76-78.

[5]韩莉,魏进,王湾.2004—2018年我国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研究文献统计分析[J].物流科技,2019(4):57-59.

[6]张保银,汪波,吴煜.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政府激励与监督问题[J].中国管理科学,2006(1):136-141.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师科研能力促进计划。

[作者简介]陈健(1975—),女,满族,广东广州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研究方向:绿色物流管理;周泽玲,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研究领域:工商管理。

作者:陈健,周泽玲

上一篇:技术要求农业机械论文下一篇:酒店管理尊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