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而进入WTO后,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着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需要认清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大小。文章在简要介绍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对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论认为,尽管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起点较高,但近年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石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篇1:

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博弈分析

摘要: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和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中国建筑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鉴于此,中国建筑企业掌握国际竞争中博弈原理非常重要。本文运用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建筑企业对于在未进入的市场以及占领了的市场中如何击退竞争对手和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建筑企业; 国际竞争; 博弈分析

一、 建筑企业国际化是必然选择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建筑业对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属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越国界的工程建筑服务日益频繁。虽然各国建筑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建筑工程市场开放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建筑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已是大势所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建筑业的国际化程度将逐步提高。中国的建筑市场巨大,并且逐步融为国际建筑市场的一部分。建筑企业的发展在坚持国际化的同时,保证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拉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有三大益处。一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并且带动中国产品销售。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通过建筑产业国际化,在境外跨国经营中更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国外进行国际融资、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就地生产建筑产业相关的产成品,就地销售或转口销售,绕过贸易壁垒,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二是更直接获得国外新技术、新管理、新产品,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建筑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掌握新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促使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三是更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资源经营”的“跨越式”发展。当前企业经营,正在从生产要素竞争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建筑企业进入东道国时,PSETC(政治、社会、环境、技术、文化)制约着它,必须学会资源经营,而不能简单地进行传统经营。

二、 国际建筑市场竞争中掌握博弈论的必要性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为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中国建筑企业在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中掌握博弈论是非常必要的。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开放国内的建筑业是大势所趋,必经之路。国际大型承包商正以各种方式在我国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无疑将对促进我国建筑市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与国际接轨产生重要影响。与中国建筑业国际化的同时是中国建筑企业勇敢的“走出去”。中国建筑企业将会成为国际建筑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但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建筑企业无疑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成功地使我国的优秀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赢得广泛的国际用户,又如何坚守已取得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有技术和质量的竞争,又有竞争对手间理性的较量。在国际市场中,谁能抢先占领某一特定市场,谁能坚守已有成果,击垮竞争对手,则往往归结于实力的对峙与理性的博弈。因而对欲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建筑企业来说,只有了解国际市场的博弈规则,掌握竞争中博弈的原理,才能更好地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商战中占据主动地位,取得最终胜利。

三、 国际建筑市场进入博弈模型

1. 静态模型。假定某一国际建筑市场规模只能使一个建筑企业的生存,而现在有两个建筑企业同时决定进入或不进入。如果两个建筑企业同时进入,双方损失均为p,如果一个建筑企业进入,而另一个建筑企业不进入,进入的企业盈利q,不进入的企业利润为0;如果两个建筑企业都不进入,每个建筑企业的盈利均为0。如表1。

上表中的列为建筑企业Ⅰ的战略空间,行为建筑企业Ⅱ的战略空间,支付矩阵的第一个数字代表建筑企业Ⅰ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代表建筑企业Ⅱ的收益。这个博弈有两个纯战略纳什均衡,即(进入,不进入)和(不进入,进入).就是说,均衡情况下,只有一个建筑企业进入,而另一个建筑企业退出。当然现实中,由于决策者的非理性决策,两个建筑企业都进入或都不进入的结果也有发生的可能,但这不是理想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2. 动态模型。假设一个容量有限的国际建筑市场已被某国建筑企业Ⅰ抢先占领,而另一第二国建筑企业Ⅱ也想打入该市场,分享一定的利润,但建筑企业Ⅱ知道一旦自己打进该市场,先占领市场的建筑企业Ⅰ可能通过降价等竞争手段来打击他,并且如果建筑企业Ⅰ果真不惜代价进行抵制建筑企业Ⅱ的话,自己不但不能盈利,而且肯定会亏损,那么,建筑企业Ⅱ究竟要不要打进这个市场,而建筑企业Ⅰ是否真会对建筑企业Ⅱ进行抵制与打击呢?这就构成了一个国际建筑市场中的先来后到博弈模型。我们假设建筑企业Ⅰ独占市场的利润为m,与建筑企业Ⅱ平分利润时双方各为m/2,如建筑企业Ⅱ进入而建筑企业Ⅰ抵制,则建筑企业Ⅱ净亏损为k, 建筑企业Ⅰ的利润则降至n。则我们有如下扩展形表示的动态博弈。这是一个动态的且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竞争博弈,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建筑企业Ⅱ进入,建筑企业Ⅰ打击),(建筑企业Ⅱ进入,建筑企业Ⅰ和平共处)和(建筑企业Ⅱ不进入,建筑企业Ⅰ独占)三种局势。很显然,对于m与n的取值不同,双方所采取的战略将有很大区别。(1)当m/2n时,建筑企业Ⅰ的打击是不可信的,建筑企业Ⅱ会选择打入市场,而建筑企业Ⅰ只得与建筑企业Ⅱ和平共处。

3. 市场进入模型对建筑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启示。

(1)在位建筑企业行为。在位建筑企业是指先进入建筑市场的建筑企业,当先进入建筑企业开拓或占领了某个市场后,其他建筑企业眼红前者在该建筑市场所获丰厚利润,也会随后跟进,与在位建筑企业抢夺市场,分享利润。面对后来建筑企业的竞争,在位建筑企业不会无动于衷,听之任之;也一般会利用自己先行一步的优势对后到者进行打击排挤,如采用降价或用其他手段巩固自己的客户和市场,使后者难以生存和立足。当然对后来者的打击排挤的不合作态度对先占领市场的建筑企业也会付出相当的代价,很可能使当前利润大幅度减少,甚至必须忍受一定亏损,但若能成功地达到挤走后者的目的,花点代价当然是值得的。

(2)进入建筑企业行为。进入建筑企业是指欲打入已被某国建筑企业占领了市场的建筑企业,面对在位建筑企业的打击与排挤威胁,后到者如何抉择呢?如前所述有两种情况,对于前种情况后者不会进入,而对于后种情况则后者必定选择进入。

(3)模型参数的调节。由于存在着在位建筑企业打击威胁可信度的问题,因此,在位建筑企业要尽量使这种威胁可信度增加,而进入建筑企业则须尽量减小这种威胁。因此,模型中的参数m,n的取值将直接影响在位建筑企业和进入建筑企业的决策,在位建筑企业有必要对m的数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进入建筑企业则有必要尽量减少n的值。

四、 中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博弈分析

1.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被认为是中国建筑业开放、建筑业企业国际化迎来了新阶段。加入WTO后,中国可以享受WTO正式成员的权利,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市场对中国建筑业企业开放,我国对外承包市场相对扩大;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企业可以在国内学习和积累国际工程承包经验。

国际化过程中,中国建筑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有所提高,但同国际大型承包商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建筑企业对国际化的认识还相当肤浅。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的战略地位只能说是处于初级阶段和萌芽状态。

据ENR统计,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中的斯堪斯卡公司2006年国际市场营业额达123亿美元,相当于中国39家公司国际市场营业额总和的2.26倍,前10强公司被欧美分割。对中国公司来说,欧美市场仍然难以开拓。中国公司的市场仍然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我国建筑企业在两个地区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占工程承包总量的80%以上。从行业竞争力情况分析,中国公司在科技含量高、资金规模大的工业项目上处于不利地位,营业额所占比例较少。在全球范围内,简单承包施工市场减少,BOT项目普遍增加,项目融资能力越来越成为承包商所关心的问题,而这正是我国建筑企业的短板。与国际建筑企业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工程承包项目结构逐步优化,但结构仍不够合理。

2. 竞争者分析。目前,与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较激烈的主要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建筑企业,如德国的豪赫蒂夫公司(Hochtief AG)和瑞典的斯堪斯卡公司,2006年海外市场营业额分别为176亿美元和123亿美元;另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些大型承包商。中国建筑企业的海外营业额所占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全球化竞争中,国际建筑承包商采取的策略特色鲜明。跨国建筑企业,特别是欧洲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改革海外分公司的治理制度,以便加强竞争优势,而且采取合作方式,共担风险,分享利润,牢牢占据建筑业价值链高端,是全球建筑市场上的资源动员、组织、协调和领导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跨国建筑公司不断进行企业兼并,迅速扩大实力,扩大市场份额,进入原本难以进入的市场,同时集中力量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非核心业务,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适的资源并尽可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

在国际建筑市场竞争中,国际建筑大型承包商也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建筑业巨头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利润,在市场开拓与项目选择上开始显得非常的谨慎,在业务组合上更加偏重专业化,更加重视价值链的整合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这些大型承包商采取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融资模式从项目承包转向到项目策划、项目开发并进行投资,大型国际承包商斯堪斯卡、B+B公司、豪赫蒂夫公司等都是PPP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3. 中国建筑企业进入策略。据ENR的2007年数据统计,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的营业额地区结构中,欧洲地区、亚太地区、中东和北美地区国际工程发包量占全球的85%,是全球国际工程承包最活跃的地区。相对而言,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发包量较小,市场规模总量有限。

据统计,亚太地区、中东地区、欧洲和北美仍然是近几年较热门的建筑市场,仅美国市场就有54家公司在角逐;加勒比海地区、中东、拉美、北非地区完成的营业额增幅较大,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市场正在蓬勃兴起。虽然国际承包商在交通、普通房建、石油化工领域工程发包量较大,但是对于以普通房建为主的国际承包商来说,面临的海外市场形势将越来越严峻,企业经营结构调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非常明显,我国建筑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占有明显优势,在博弈中居于在位者地位,而欧美和其它较发达国家则对此不感兴趣或不具备优势,在博弈中,属于后到者。后者要想进入这一市场则它要冒受先到者打击的风险,而且这种打击威胁是绝对可信的,因为在位建筑企业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较先进的基础设施,熟练的生产经验等优势,因而可以预见欧美发达国家建筑企业打进该市场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于该市场,中国的策略不是进攻策略而是守成策略,即尽可能对欲进入该市场的竞争者形成强大的威胁,使它们确信我方有对它们实施打击的能力,使它们知难而退。

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筑市场,国际大型建筑企业占尽天时地利,加之其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成本的降低使生产成本大大减少,因而它们牢牢占领着这块市场。中国建筑企业要想打入这一市场,在博弈中处于进入者地位,中国的策略是进攻性的,是进还是不进,要进如何进,这都是我国建筑企业必须考虑的。这个市场并非不能进,但也不能贸然而进,要进就必须在竞争者(在位者)的打击威胁不强大时进入,才不至于遭受巨大损失。目前,中国已经是WTO成员国,中国建筑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建筑市场,将能够享受有WTO其他成员提供的多边、无条件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自由化的成果,更多、更方便地进入其他国家市场。但中国由于长期给发达国家一种质量不稳定,品种单调适应性差,报价缺乏灵活性的印象。因而要想使中国建筑企业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建筑市场,必须在质量、品牌方面下功夫。

五、 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若干对策

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正在形成,一个没有国界的统一大市场,将成为各跨国集团自由驰骋的疆场。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中国的建筑企业面临着保住国内建筑市场和挤入国际建筑市场的双重战略任务,这两个任务的完成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建筑业的兴衰与存亡。当然,提高我国承包商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当前,为了改变我国建筑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落后局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必须实施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和措施。

1. 积极调整建筑企业的竞争策略。建筑业企业加强自身的改革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多种方式与国际大公司联合,学习其经营方法,并且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国际竞争策略。

(1)关注国际市场、提高应变速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建筑业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和跟踪,采取措施提高自己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战略。同时,我国建筑业企业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方面的改革。

(2)改造企业组织形式,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将咨询、设计和施工相结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都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国建筑企业应需要改变自己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加强培训,而咨询、设计和施工根据市场的结合,提高了为国内外业主提供多方面服务的能力。

(3)协调国内企业行动,加强同金融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的联合。在国际建筑市场上,国内企业不应单独行动,更不应互相排挤,而应横向联合;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联合,提高企业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能力;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利用外部资源,这样,可以较快地获得自身缺少的资源和技能,进入本来难以进入的市场。

2. 加速推进建筑业的体制改革。近20年的国内外实践证明,我国建筑业遇到的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落后的经济体制和行业体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国内建筑业应该成为我国建筑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推动力。推进我国建筑业的体制改革,成为我国建筑业企业走向国际创造的推动力。具体包括改革国内建筑市场机制,调整建筑行业内的经营组织模式,改善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培育优秀企业,提升建筑业企业的国际竞争素质;注重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在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施工方法等多方面引入新技术,尤其要注重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另外,在提高我国在全球建筑市场上的竞争力,改革我国的对外承包管理体制和建筑业企业同时,一定要利用体制和技术上的后发优势,谦虚、认真而又充分地利用外国公司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何小洲,刘姝.中国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SWOT分析及战略探讨[J]. 建筑经济,vol7,2006.

[4]王国成.竞争对策——博弈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5]童继生.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 复旦大学学报,2004.

[6]朱学红.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责任编辑张国强

作者:罗荣桂 周 全

石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基于德尔菲法方法的实证分析

摘要: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而进入WTO后,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着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需要认清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大小。文章在简要介绍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对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论认为,尽管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起点较高,但近年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关键词:建筑企业; 国际化程度; 德尔菲法; 评价

一、引言

当前,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正处在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时期。按照美国《美国工程新闻记(Engineering News一Reeord)(ENR)统计,2007年全球建筑总支出规模已达到5.7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5.1%,占全球GDP总量的10.29%。1999-2007年全球建筑市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2%。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全球建筑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4.1%年均增长率,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其它非住宅建设是建筑业投资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据此推算,到2010年全球建筑业投资规模将达4.74万亿美元。建筑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业不仅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场所,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与服务的各种需求,还为越来越复杂的城市、乡村网络构筑了基础的连接纽带。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很慢。但1984年以后,随着公开招标投标、承包经营责任制、项目法施工、劳动用工改革、健全法制等措施的实施,中国建筑业加快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取得显著成就。在此期间,建筑业产值比重从1984年的44%增加至2000年的66%。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2001年至2003年,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都超过20%,2003年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3083.87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81.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9%,仅次于工业、农业、商业,居第四位。2003年由建筑业转化为生产力的固定资产投资达3.34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拉动了中下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建筑业吸纳了超过31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0.58%,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成为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建筑业前后关联度大、投资乘数效应显著,能带动许多关联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2000)》,建筑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2.0333,即每增加1亿元建筑产品,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其它产业增值20333亿元,使社会总产值共增加3.0333亿元,可见建筑业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带动作用。建筑业不仅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贡献者、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建筑市场竞争将会愈来愈激烈,中国建筑业在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挑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经济收益低、资金运作能力不强、技术管理水平不高、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力不强。本文从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现状出发,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指标的选择及其基本概况

1.指标选择

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运用有关分析方法,采用一定的量化指标,对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或状况进行评价,达到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目的。其基本内涵是在分析研究影响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影响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基本要素。

按照评价的一般原则,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的基本要求包括:科学性,是指标体系必须能客观反映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特点和规律性,能客观反映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现状和变化;系统性,是指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是国家经济安全这个大系统里面的一个子系统,其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所建立的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不仅必须能反映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系统内各主要子系统的各自独立的状况,而且能够同时反映整个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系统的状况,并与其他系统有明确的边界;明确性,所选择的指标对评价对象来说要有明确的特性,即对某一指标的取值要能确定;动态性,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具有动态变化性,它随国内和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资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所选取的指标应能反映这种动态变化,以便对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态势进行适时评估;简洁性,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当简单明确,层次清晰,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整体状态,做到全面性和代表性的统一。

根据上文的理论要求,文章主要使用要素指标来构建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战略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由于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括一系列影响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各类基本指标以及要素指标。这些指标既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等可量化指标,也包括国际市场认同度等定性指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处理要投入很大的工作量,收集国内外典型国家的大量实际资料,研究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已大大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对那些定性指标不加以考虑;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只对根据单要素指标原则确定的有准确资料来源且有连续性指标进行处理。

根据上文的理论要求,初步设想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框架由综合指标、基本指标和要素指标三个层次构成。(1)综合指标。用以反映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状况全貌的概括性指标。本文拟用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来表示。(2)基本指标。 用以反映一个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构成要素基本情况的指标。拟选取的基本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地位、市场结构、工作项目、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3)要素指标。是指反映和表征基本指标的各种因素,其具体内容见表1。

表1:我国石油安全度评价要素指标

2.各指标的基本概况

(1)国外营业额逐年增加但仍占较小份额。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引导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迅速增长。2005年完成海外营业额217.6亿美元,比2001年89亿美元增长了144%。同期,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企业也增加到46家,中建总公司连续跻身前20强。46家中国公司的海外营业额达到了100.67亿美元,比上年的83.33亿美元增加了20%。在225强的前100强中,中国公司有12家。中国公司有3家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2006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首次跻身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从2001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我国海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翻了一番还多。但总的来说,我国建筑企业海外承包的份额仍然较小。表2是近几年ENR统计的中国建筑企业占225强国际市场营业额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这一状况得到逐步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国建筑企业海外承包的份额仍然较小。

表2:中国建筑企业占225强国际市场营业额的比例

注:历年ENR数据。

(2)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升,但相比于欧美国家大企业仍属落后。国内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已具备承揽EPC、BOT项目的能力,中国海外承包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上亿美元的大项目越来越多,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2005年新签合同超过一亿美元的项目有49个,是2001年的3倍多。但与发达国家同类工程承包公司相比,无论是工程数量和规模还是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以ENR数据为例,说明2005年和2004年排名前20的国际承包商的基本情况。中国公司较Hochtief AG,Skanska AB以及VINCI等欧美国家大企业竞争力仍属落后。

(3)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但市场多元化程度不高,市场分布不均衡。尽管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工程项目已遍布六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业务仅为设办事机构或提供少量劳务,对外工程承包仍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据有关资料表明,在2000年进入225家国际大承包商中的34家中国公司的国际承包营业额中,84%集中在亚洲,10%在非洲,只有3%在欧洲和北美洲。同时,我国在亚洲承接工程项目,也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香港等华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香港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最大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在香港地区的承包工程营业额一直占全部对外工程承包额的20%左右。新加坡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第二大市场,占全部对外工程承包额的5~10%。这反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具有很大的区域局限性,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缺乏市场竞争力。

(4)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但和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长期落后是中国建筑业的基本现状。虽然我国建筑业劳动力成本低廉,但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使我国的国际建筑贸易结构具有相当大的强制性,可选择的余地很小。2005年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达2699.9万人,同年美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有600万,其中全职人员400万。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的1/5;和日本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只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具体到企业层次看,表3是各国建筑业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国际承包企业,应该代表了各国的建筑业劳动生产水平,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日本的七分之一和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表3: 各国代表性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5)生产成本较低但优势逐渐减弱。在成本方面,

劳动力成本价值低廉一直是我国建筑业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劳动力成本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我国制造业雇员工资只相当于英美国家的1/30,同亚洲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相比,也要低得多,这使得我国建筑业在劳动密集的行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在人工成本方面,中国企业派驻海外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已经由80年代初期每人每月几十美元增长到目前的1000美元左右,加上国际派遣费用、人头税费及津贴等,已达到1500美元以上,且还在呈上升趋势。在其他直接成本方面,中国建筑企业则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三、基本评价

1.德尔菲法的定义、特点和流程

(1)德尔菲法的定义

德尔菲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神喻之地,城中有位阿波罗神可以预知未来,德尔菲法是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20世纪40年代末首先使用、并于50 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所普遍运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因而德尔菲法借用其名,含义是通过卓越人物来洞察和预知未来。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是一种利用函询形式的集体匿名思想交流过程。其作法是在对所要预测的问题征得专家的意见之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匿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至得到稳定的意见。

(2)基本特点

为消除成员间相互影响,参加的专家可以互不了解,它运用匿名方式反复多次征询意见和进行“背靠背”的交流,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最后汇总得出一个能比较反映群体意志的预测结果。德尔菲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专家意见评价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匿名性。德尔菲法采用匿名函询方式征求意见,对被选择参与评审的专家完全保密,不公开其姓名、职务、职称;另一方面,评审专家对于自己所评审作品的作者、单位也是不知情的,对参评的其他专家情况也不知晓,避免了同行“权威”的相互影响。这样,可以使评审专家给予被评作品客观评价,使专家个人意见得以充分发挥,而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②反馈性。德尔菲法通过反复征询专家意见,收集反馈信息,在整理意见的基础上再反馈给各位专家,既有利于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又能让全体专家知道全部意见的倾向及持不同意见的理由等,有助于互相启迪,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的智慧。③收敛性。德尔菲法通过“专家意见形成——统计反馈——意见调整”这样一个多次与专家交互的循环过程,使分散的意见逐次收敛在协调一致的结果上,充分发挥了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作用。基于这一“统计——反馈”过程的潜在暗示作用,可能会使专家将自己的意见向有利于统计结果的方向调整,从而使得专家的评审意见具有收敛性的特征。

(3)德尔菲法工作流程分析

① 德尔菲法的工作机理分析。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所以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在这个双向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尽量避免信息的失真,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也是德尔菲法实施的初衷。德尔菲方法隐含了这样一个前提,即建立在满足一致性条件的专家群体意见的统计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它通过“专家意见形成—统计反馈—意见调整”这样一个多次与专家交互交流的循环过程,使分散的意见逐次收敛在协调一致的结果上,充分发挥了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作用。

② 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分析

德尔菲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用图1-2简单描述:

图1-2 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第一,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的目的和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的类型和人数。专家人数的多少,可根据预测课题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大小来定,一般不超过25人。

第二,发出调查问卷。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问题一般是开放性的,尽量为专家留出发挥的空间,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

第三,专家作答。各个专家依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阐明自己是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

第四,初次汇总、反馈。将各位专家第一次的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并说明自己修改的原因和理由。

第五,再次汇总、反馈。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

一般来说,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要经过三、四轮或者更多,在向专家进行反馈的时候,只给出各种意见,但并不说明发表各种意见的专家的具体姓名。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最后,由组织者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总结出预测结果。

2.评价过程与结果

(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就前述的石油安全度6项评价指标,请25位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逐一评分。依据指标对石油安全度的重要性,每项指标最高可得10分,最低可得1分。得分越高,说明该指标对我国石油安全度评价越重要,所赋权重也应越大(如表4所示)。

表4: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指标的总得分、权重

(2)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由于权重总数为0.9999<1,所以必须对上述批判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2000-2006年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后的结果见表5。

表5:归一化处理后的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

(3)综合计算我国石油安全

计算时,6个评价指标按专家所给权重与归一化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加权合计,即得当年的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见表6)。

计算公式:

式中:为我国石油安全度;为评价指标的权重,为评价指标归一化后的值(如表6和图3所示)。

表6: 1993-2006年我国石油安全度评价结果

图3 2000-2006年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

从表6和图3可以看出,除1997-2000年外,我国石油安全度从总体上来说处于不断降低的趋势中。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起点较高,但由于自身技术、规模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却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和体制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要想加大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调整建筑企业的竞争策略。主要从关注国际市场、提高应变速度、改进人力资源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三方面着手。其次,推进建筑业的体制改革。近20年的国内外实践证明,我国建筑业遇到的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落后的经济体制和行业体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当前,应当从国内建筑市场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一步改造我国建筑业体制,打破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勘察、设计和施工分别由不同单位提供的旧体制,改进现行的资质管理办法,实行建筑业供应链的纵向联合,将咨询、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根据市场的需要统一起来,提高为国内业主提供多方面服务的能力,并且有选择地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黄卫.中国建筑业应向世界强国迈进[J].施工企业管理,2005,(4).

[2]杨建龙.国际建筑业现状与趋势[J].施工企业管理,2005,(2).

[3]朱学红.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2004,(3).

[4]黄卫.2004年全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R].2004-11-18.

[5]建设部.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R].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R].2005-7-12.

[7]刘贵文.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国际经济合作,2007,(7).

[8]李跃平.我国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2).

[9]李进峰.中国建筑业企业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J].建筑经济,2003,(6).

[10]沙凯逊.新发展观与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2004,(7).

[11]王荣华.论宏观调控条件下建筑业的发展[J].建筑管理,2005,(3).

[12]魏新亚,林知炎.中国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水平分析[J].哈 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36卷),2004,(1).

责任编辑 梅瑞祥

作者:李 云

石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篇3:

浅析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中的难点

摘要:员工是每个企业的重要基石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的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企业的快速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情况不是很乐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探究了建筑企业员工培训中所遇问题,从原因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策略,提高了我国建筑企业培训工作的质量,为我国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员工 员工培训 问题 策略

随着建筑业各方面的发展,建筑企业的形式正在发生改变,现在正由劳动密集型向着资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人才等因素在建筑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虽然很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员工培训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培训方面还是存在比较大的缺陷。

1 我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类:企业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一线操作人员。在建筑企业中一线操作人员所占的比例最大,大概占企业总人数的80%,这部分员工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农民工偏多,专业素养普遍不高,管理难度大等;至于企业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这两方面的管理人员大多数是技术人员出身,企业中技术人员流失量也比较大,再者现在建筑企业中急需一部分复合型人才和管理人员。

在现在建筑企业中,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面临着如下几个难题:

1.1 劳务队伍管理上存在缺陷。据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建筑行业,占建筑从业人数80%以上,这种用工制度暴露了比较多的问题。组织不规范是其一,现在建筑包工头这种用工形式还普遍存在,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情况比较多;第二是管理不到位,一些农民工很少接受培训就进入到工地进行作业,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也损害他们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劳资纠纷比较严重。

1.2 建筑人才架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缺乏。现建筑企业中人才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低层次操作人员过多而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短缺。

1.3 技术落后,知识不全面。随着社会发展,建筑领域的新技术、方法、工艺、材料大量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我国的建筑企业的从业人员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存在缺陷。

1.4 人才流失严重。在建筑企业中流失最严重的是中青年技术和管理人员,他们的离职不仅造成企业信息、技术、客户等方面的损失,还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凝聚力,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1.5 项目经理极度匮乏。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项目经理队伍架构和素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需求,存在着低资质多、低学历多、初级职称多、年龄偏大和知识老化等现象。

2 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2.1 企业发展内在需要。员工培训可以帮助企业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专业队伍,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再者可以将员工的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员工的凝聚力,满足员工对于自我发展的渴望的同时还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强了整个企业的战斗力。员工培训工作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员工素质和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相互匹配,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使企业员工通过员工培训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并将员工个人发展和前景都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中,在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

2.2 员工素质间的差异性过大。员工培训其实就是一个岗前培训过程,培训目标则是使员工通过培训掌握岗位规范、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岗位人员在上岗之后也要不断的学习、进步,参与更高层次的技术培训或者晋升方面培训,从而使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准并且学习新的知识满足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特别是在建筑行业中,农民工占了全部总从业人数的大半壁江山,他们的综合知识和专业素质都参差不齐,这严重的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程的质量,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还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3 增加企业间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员工培训是企业高速发展的前提,员工才是推动企业不屈的动力。员工作为软技术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比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高的多。事实证明,员工培训是整个企业后备力量的源泉,他能使员工快速的适应工作的同时接受市场的高速变化,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活力,保证企业的生命力。在竞争日趋严峻的社会中,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浅析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中的难点

近年来,我国很多的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但在结果上,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总体上成果不尽如人意,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培训费用无法得到保证。有相当多的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状况不佳或者效益不好时,经营资金都难得到保障,更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以员工培训。有些企业甚至认为企业效益好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培训这个东西,企业不景气的时候又没有多余资金进行培训,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2 培训时间较短。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培训花掉的大量时间会严重的影响企业的经营任务,从思想上不真正的支持员工培训,员工也认为没必要培训,也不想花精力去接受培训。甚至有些情况是这样的,现在的员工培训大多属于在职培训,员工在培训期间又要忙于工作任务,培训时间相对更少了。企业管理者认为培训只会影响工作,与培训相比,工作任务他们更为关注,从而导致员工认为培训是在耽搁工作,影响自身的利益。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尽量减少培训时间,员工也不积极参加培训,培训的结果可想而知。

3.3 培训管理部门不尽责。培训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对员工培训工作疏于策划,实施过程中也不尽责尽力,培训效果差,企业和员工都对员工培训失去信心。

3.4 受企业领导人员的诸多影响,缺乏系统和长期性的培训方案。在现在普遍的管理机制培训下,短期行为与即期利益现象比较普遍,对于培训的态度,受到企业领导人的诸多影响,员工培训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很难得到保障。如此下去,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国外企业竞争力相比将会落后一大截。

3.5 不规范的培训市场。目前的企业培训缺少比较规范的外部市场支持,员工培训方案要么大而全,经济性和专业性都显得比较差,也容易陷入商业环境沼泽,培训市场不规范直接影响培训效果,从而影响企业和员工对于培训的态度,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培训业健康发展。

4 企业员工培训解决方案

4.1 宣传先进、贴切的员工培训理念。企业应该首先建立先进、贴切的培训理念,并把这种培训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使员工和企业都能从战略上认识到员工培训对于员工个人还是对企业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为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保证员工培训费用的投入。企业高层应该正确的认识培训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保证员工培训的基本资金的投入。

4.3 培育员工核心能力。在明确了培训管理部门的职责后,进行科学的职位设计,根据职业要求配置相对应素质的员工,强化该部门在员工培训中各素质的提高,这里主要是针对职位的不同,培训合适该部门的工作人员。

4.4 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管理程序。科学合理的进行培训,使培训效率得到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员工培训的有效、有序性。

4.5 建立员工培训激励机制。合理的建立培训激励、效绩考核和动态改进的员工培训保障制度,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员工在培训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6 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的引导工作。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企业的培训工作加以引导和控制,可以根据企业是否对员工培训重视给予相应的措施,为我国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培训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少平,李长征.浅析企业员工培训[J].商场现代化,2007(16):245-246.

[2]李旗.拓展训练在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中的作用[J].石油教育,2008(04):17-18.

[3]沈放,包洁琼.浅析企业员工培训现状与开展有效培训的方法[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9):200+202.

[4]孟玉珍.浅析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对策与措施[J].企业导报,2009(04):182-183.

作者:徐金凤

上一篇:路桥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论文下一篇:房建工程质量保障土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