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空间解读电影音乐论文

2022-04-26

摘要:电影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系统。受众对电影意义的解读行为,关乎电影成败。电影伴随文本被电影“顺便”携带着,却被受众一道解读,其意义成为电影意义的一部分。电影伴随文本通过副文本打造“门面”、型文本决定受众面、前文本向经典致敬等方式运作,提升电影文本的质量。但伴随文本仅仅是附加要素,并非电影的核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审美空间解读电影音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审美空间解读电影音乐论文 篇1: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风格探索

摘 要:分析作品的审美风格是解读音乐作品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的部分代表作品的具体分析与解读,探索音乐欣赏中审美风格的分析方法。认知和分析音乐的审美风格,不仅需要诉诸我们的听觉,细心体会作品所带来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享受,还需要结合过往的音乐欣赏经验与生命思考进行分析。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能帮助我们有效提高音乐欣赏的水平。

关键词:音乐欣赏 审美风格 作品分析 艺术教育

“音乐是人类为满足听觉感性需要与表现内心感受需要而创造的丰富而有序的声音组合体。”[1]音乐欣赏是连接音乐与人类生活的一座关键桥梁。“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在欣赏音乐时,分析作品的审美风格是解读音乐作品的一条有效途径。要分析音乐的审美风格,首先要找到合适的解读对象,以具体个案为抓手,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欣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鉴于此,笔者将以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的部分代表作品为例,展开具体分析与解读。一方面,这四位音乐家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他们的音乐风格有着鲜明的代表性。具体来说,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贝多芬可以说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开拓者,而肖邦则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选取他们四人的作品做分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是对音乐欣赏中审美风格分析方法的有益尝试。
一、宗教般的严谨:巴赫作品的审美风格分析

巴赫(Bach)是巴洛克时期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之一,被誉为“音乐之父”。在西方,也有人称其为“小溪巴赫”,意思是说他的音乐如淙淙溪水一般,静静流过人们的心田。巴赫的音乐有一种神圣的宗教感,无论是欣赏者还是演奏者,都不可轻易否定巴赫的音乐。

钢琴初学者通常不会首先接触巴赫的音乐作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巴赫的作品识谱较难,对初学者有难度;二是巴赫的作品大量运用了和声与复调的技法,音乐初学者很难在短期练习中体味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美,时间一长,练琴的兴趣反而会降低不少。作曲家叶小纲曾回忆道:“记得小时候弹巴赫是件苦差事……要是弹一首二重或三重赋格曲,没个把月时间,各个声部想要独立,简直是做梦。”[3]当然,对识谱难易程度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即所谓的会者不难。演奏者的视奏能力强,对作品的熟悉程度高,自然能轻松应对。这与音乐的审美风格并无多大关联,在此不做赘述。而第二个原因,恰恰体现出巴赫作品审美风格的独特之处。

巴赫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复调。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为平均律的创作树立了典范,是钢琴音乐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世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影响极为深远。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它常常是先有一个主题,开始主题由高音声部演奏,低音声部演奏辅助旋律,當这一主题再次出现时,主题转为低音声部演奏,高音声部演奏它的复调旋律。巴赫的《二部创意曲BWV784》是这种表现方式的典型代表。全曲中的几个主题在低音区与高音区交替出现,让人在恍惚中竟不能确定到底有几件乐器在演奏。巴赫的复调思想为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乃至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他把音乐从一维的平面带入了多维的立体空间,大大丰富了音乐美的层次性,让音符真正成为音乐的主宰。

巴赫作品的音乐审美风格归纳起来有四个特点:一是音符的准确性。演奏巴赫的作品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高度严谨的态度。他的作品中由音符编织而成的和声结构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巴赫音乐中无与伦比的结构会激发每一个人对控制和张力的兴趣,能使人对人类的内在力量、智力光彩赋予更多的憧憬。”[4]二是节奏的鲜明性。巴赫的作品基本涵盖了音乐中的绝大多数节奏类型,附点、切分等节奏随处可见。三是强弱的对比性。由于复调运用十分广泛,突出作品中旋律的强弱对比就变得尤为重要。把握好强弱,复调多线并行的美才能展现出来。四是旋律的连贯性。夸张地说,巴赫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演奏者在弹奏巴赫作品时,双手几乎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应以一颗虔诚的心去对待巴赫的音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其独有的魅力。与巴赫同一时期的其他作曲家如维瓦尔第、亨德尔,他们的作品也都呈现出与巴赫作品较为相近的音乐审美风格,其作品的严谨性是我们欣赏音乐时需要着重把握的要点。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要想真正走进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深处,欣赏者还需要对该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哲学思想等内容有所了解,因为这些是帮助欣赏者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内在韵味的有力支撑。
二、清新的人生哲学:莫扎特作品的审美风格分析

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中,莫扎特(Mozart)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被世人誉为“音乐神童”。“他的音乐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流畅性。……音乐俨然是他的自然母语,他随心所欲地兼容并蓄,各路流派、各家风范,全都不在话下,照单全收。”[5]提到莫扎特的音乐,笔者最先想到的形容词是“清新”,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莫扎特音乐具有“欢乐”特征的观点略有区别。莫扎特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快乐,他的快乐不是纵情,而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莫扎特的音乐可称得上是天使般的音乐,因而用“清新”一词形容或许更为贴切。

20世纪80年代,美国好莱坞根据英国剧作家谢佛的话剧剧本拍摄了电影《莫扎特传》。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宫廷乐师萨列里在接受心理医生的问询时,向医生介绍了几首他年轻时写的作品。萨列里边演奏边向医生描绘自己当时演出的盛况,陶醉其中,医生却一脸茫然。最后萨列里弹了几小节简短的旋律,那位医生瞬间兴奋地跟着哼唱起来,表现出十分熟悉和高兴的样子。这时萨列里说:“这是莫扎特的音乐。”这个细节形象地表现出莫扎特的音乐是如何深入人心。影片中,萨列里演奏的乐曲是莫扎特的《G大调小夜曲》,这首曲子旋律欢快,极富跳跃性,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莫扎特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数百部音乐作品,有人曾做过统计,如果让一个成年人每天抄写一段莫扎特的乐谱,需要花费20多年时间才能抄写完。

让我们以《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为例来谈谈莫扎特音乐的清新审美风格。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带有回旋曲的格调,主题是一段由小提琴演奏的旋律,辅助有管乐组和弦乐组的旋律。该曲的旋律强弱对比鲜明,其独奏小提琴有如跳跃在主题中的精灵,在旋律中若隐若现,展现了莫扎特音乐自由、流畅的美学特色。第一主题的后半部分采用了古典主义时期一种特有的写作手法,即旋律不是由一种乐器奏出,而是由两组不同的乐器组合而成。在线性维度上,被分割的旋律经两组乐器的有机组合,演绎出别样的风味。乐曲的旋律由原先固定的平面形态拓展为空间的立体状态,层次感跃然纸上。联系我们日常的音乐实践活动,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容易对一种音色产生审美疲劳,这会直接影响其视听感受。现在的流行歌曲在表演过程中,有时会安排多位歌手每人唱一句,或许就是从古典音乐中获得的启发。作品中的第二主题是一段小提琴独奏,情绪略带忧伤,颇有古人“伤春”之感。但莫扎特作品中的忧伤不是单纯的消极感叹,乐曲在表现忧伤时往往会先用小调旋律勾勒一笔,然后笔锋一转渐入大调,把旋律色彩推向光明。这种对情绪变化的处理,能将人们从短暂的忧伤中解脱出来,使其发自内心地重新审视生活,追寻生命中理想的永恒境界。我们想演奏好莫扎特的作品,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要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我们在欣赏莫扎特的作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关注的重点投放在其流畅的旋律和跳跃的音符上,于细节处把握作品的精当构思。
三、沉思中的呐喊:贝多芬作品的审美风格分析

贝多芬(Beethoven)作为处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交汇点的音乐家,其作品风格总体呈现出多样性与丰富性的特征。他的作品一方面承继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理性与严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对自由个性的宣扬。贝多芬音乐的风格,笔者尝试概括为“沉思中的呐喊”。贝多芬“把电闪雷鸣的激情、自由奔腾的向往,把超越一切、拥抱自然的宇宙意识化为荡气回肠的音乐织体,化为气贯长虹、摄魂动魄的交响乐,把人的精神王国引向了一个无限灿烂辉煌的崇高境界”[6]。

这里以贝多芬的《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op.13)为例阐释其作品的审美风格。《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op.13)又名《悲怆》。《说文解字》中讲:“悲,痛也;怆,伤也。”由此可见,悲怆包含了痛苦与伤感两种情绪。这首作品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是c小调,开头是一段充满悲伤情绪的缓板,把听众的情绪引入悲怆的心境。接着是一连串快板式的连缀跳音,悲怆的旋律中依稀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坚定。第二乐章是如歌似的慢板,节奏是2/4拍,旋律优雅。它所描绘的场景仿佛是一个独坐在寂静院落中的伤心人,眼含泪珠,默默呻吟,因为孤寂而陷入无限的沉思与遐想之中。第三乐章是快板,曲式为回旋奏鸣曲式。这段旋律开始略带一种游移的情緒,反映出作曲者徘徊不安的心境。虽然旋律的主题洋溢着明快情绪,呈现出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但在其背后又有微微的波澜。通过这首作品,贝多芬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悲怆是一种复杂情绪的综合体。

让我们把视角拉回到日常生活的场域。人们感到悲伤的时候,往往会想哭。如果仔细分析哭的具体过程,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过程呈现曲线变化。我们开始哭的时候,通常先是会感到鼻子根部微微发酸,继而酸痛感不断加重,眼角慢慢渗出几滴眼泪,然后情绪渐升,哭的高潮到来,尽情哭泣。哭的状态从高潮落到低谷时,往往也是我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我们会反思自己哭的原因,回忆过往所发生的事情,这时的哭多半是间歇性的抽泣。当哭接近尾声时,我们又会鼓足生活的勇气,以昂扬的斗志战胜悲怆心境。由此可见,悲怆情感本身就蕴含着错综复杂的变化曲线,而这种变化又都完美地凝结于贝多芬缜密的乐思之中。

其实,这种交织的情绪几乎成了贝多芬音乐的灵魂。不论是他的钢琴奏鸣曲《热情》《月光》,还是交响乐《英雄》《命运》,都蕴含着他对生命的审视与沉思。所以贝多芬的作品总给人一种厚重感,颇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论语·八佾》)之美,让人领略到作曲家完美的人格与潇洒的风度。欣赏贝多芬作品时,欣赏者还可以穿插阅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赵鑫珊的《贝多芬之魂》等著作,透过文字的感性描述与理性分析,从贝多芬精神世界的深度重新审视他的音乐作品。
四、忧郁的情怀:肖邦作品的审美风格分析

如果说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都或多或少带有科学理性的气质,那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则显露出几分人文气息。在此,我们不妨以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肖邦(Chopin)的作品为例作一番分析。在笔者看来,肖邦作品的审美风格可以概括为“忧郁美”。有乐评人认为:“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在他的成熟作品中,没有一首是按照传统的形式或手法写作的。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与其他人相混淆。在他的独创性中,只有音乐形式必要的外壳保留了下来。……肖邦是一位独特的抒情诗人,从他那发自灵魂深处的自白中,可以领略到时代的忧郁和感伤在精雕细琢的形式中发散出的迷人芳香。”[7]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情怀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是法国人,他的后半生基本是在法国度过。肖邦把自己对沙皇俄国侵略者的愤怒熔铸在音乐作品中,传递出一种浓烈的爱国热情。然而若是从音乐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看,肖邦音乐作品审美风格的核心是忧郁,这份忧郁中包含了悲情、感伤、激愤、沉思、彷徨等多重情感。

肖邦的夜曲属于一种情绪音乐,即一首乐曲只描绘一种细微的情感。翻开他的夜曲集,你会发现乐曲的主旋律音符多半位于高音谱表的上半部区域。在音乐的表情符号中,你常常看到p(弱)、mp(中弱)、dim(渐弱)等符号。这些表情符号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音符的艺术表现力。乐曲的旋律仿佛轻柔地悬浮在宁静的夜空中,呈现出一种空灵的美感。正如丰子恺所说:“Chopin一词的发音,其本身似乎有优美之感,听起来不比Beethoven那样的尊严而可怕。”[8]

以肖邦的《降b小调夜曲》(op.9-1)为例,这首作品的主题乐句给人以寂静之感。乐曲开场是一个六连音组合的装饰音,紧接着主题进入,单声部的旋律轻柔纯净,不带任何杂质。这时的钢琴伴奏也是柔和的,作为一种衬托稳步推进主题乐句的旋律。在欣赏这段乐曲时,我们有必要屏住呼吸,然后在旋律音响微强的那一刻深吸一口气,这时我们便能感觉到身心都被忧郁的旋律征服了。肖邦的夜曲将钢琴这一键盘乐器对寂静音响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让人们真切地体会到钢琴竟能演绎出如此柔美且带有忧郁情怀的音乐。又比如他的《#c小调即兴幻想曲》,初听这首作品,能明显听出两段主题旋律,一段较快,一段舒缓。乐曲的第一主题由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构成,如行云流水一般倾泻而下。旋律中有多处升、重升、还原符号,呈现出小调风格。第二主题表现的是一段忧郁的情绪。在第一主题的写作技法安排上,肖邦一反常规,用灵动的十六分音符来编织感伤的小调,将忧郁之情融入明亮的旋律之中。这种“错位”处理让欣赏者获得了双重的审美享受:乐曲所呈现出的忧郁是饱含激情的感伤,而激情之中又蕴藏着忧郁。从这个意义上看,肖邦音乐的审美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所倡导的“刚柔相济”有异曲同工之妙。欣赏肖邦的作品,我们要善于从它灵动的旋律和富于变化的和声中把握其情感深处的沉吟。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们认知和分析音乐的审美风格,一方面要借助听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与审美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个体过往的音乐欣赏经验与生命思考。正如叶纯之所言:“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想到风格问题之前,都早已听过许多音乐,脑子里已存贮了大量音乐的信息,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多多少少的音乐经验。关键就在于如何将这些音乐经验从比较的角度多考虑一下,并作出自己的把握,将感觉与理智进一步综合起来。”[9]在此基础之上,音乐欣赏者还需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等乐理知识,以及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等音乐背景知识。[10]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欣赏者还应重视对自身表达能力的训练,努力做到把个体对音乐的审美体验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实现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完美交融,有效提高音乐欣赏的科学理性和审美境界。在这条探索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曹周天/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资助项目“新中国统编教材建设史的系统考察(1950—2000年)”阶段性研究成果(资助编号:2020M680605)。

注释: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73.

[2]曹周天.“讲、听、评、唱”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之建构[J].中国音乐教育,2018(4):24-27.

[3]叶小纲.素手烹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120,121.

[4]同[3]。

[5]杨燕迪.遗憾的聆听(增订版)[M].桂林:广西師范大学出版社,2018:86.

[6]皮海兵,徐蕾,周江.大学美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17.

[7]刘雪枫.交响乐欣赏十八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7.

[8]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6.

[9]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180.

[10]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44.

作者:曹周天

审美空间解读电影音乐论文 篇2:

电影伴随文本的运作和意义探析

摘 要:电影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系统。受众对电影意义的解读行为,关乎电影成败。电影伴随文本被电影“顺便”携带着,却被受众一道解读,其意义成为电影意义的一部分。电影伴随文本通过副文本打造“门面”、型文本决定受众面、前文本向经典致敬等方式运作,提升电影文本的质量。但伴随文本仅仅是附加要素,并非电影的核心。只有将电影文本和伴随文本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才能提升电影的附加值,推动电影的成功。

关键词:伴随文本;电影;符号;王牌特工

一、前言

《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显示,2016 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 457.12亿元,同比增长 3.73%,高于北美市场2016年2.2% 的增速。同时,2016 年中国全年观影人次首次超过北美的13.21亿,达13.72亿,同比增长 8.89%。中国市场的观影规模已居全球第一[1]33。中国电影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有目共睹,但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电影市场,仍与发达国家的电影市场保持较大差距。2016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38.25亿元,只相当于国产片国内票房的15% 左右,而“英美国家的国内电影票房市场通常只占电影总收入30% 左右,70% 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国际市场、电视和网络版权、音像产品、衍生品授权、版权转让等多窗口市场。”[1]44我们可以用“大而不强”来形容中国电影产业。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诞生更多迈向国际的电影,成了当务之急。

电影是一种符号化的商品,是“艺术家创造的产品,是重新结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2]。而观众就是符号系统的解码者,对电影文本作出意义解读。从这个层面上看,观众的意义解读行为,直接影响电影的票房,关乎电影成败。是什么在影响受众对符号系统的意义解读?赵毅衡认为,关于决定符号意义的各种因素,语境可能是最重要的。语境实际上分成两个大类:一种是符号内的(符号文本自带的)“内部”语境,也就是伴随文本;另一种是“伴随文本语境”[3]182。所谓伴随文本,是“伴随着符号文本一道发送给接收者的附加因素”[3]143。赵毅衡认为,任何一个符号文本,都携带了大量社会约定和联系,这些约定和联系往往不显现于文本之中,而只是被文本“顺便”携带着。在解释中,不仅文本本身有意义,文本所携带的大量附加的因素也有意义,甚至可能比文本有更多的意义[3]143。制作一部成功的电影往往需要双管齐下——除了对电影文本本身的加工,也要重视运用伴随文本。

赵毅衡将伴随文本分为三大类,显性伴随文本(包括副文本和型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前文本和同时文本)、解释性伴随文本(元文本、链文本及先后文本)。电影是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符号系统,它不仅包含了电影符号文本本身,也部分或全部包含了上述三大类伴随文本;观众除了对电影符号文本进行解码,也会对电影伴随文本解码;观众对电影的解码并不限于观看电影那短短的数小时,在观影前和观影后,观众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伴随文本展开解读,这会影响电影的口碑和风评。《王牌特工2:黄金圈》在中国内地票房超过4亿,其伴随文本功不可没。本文以電影《王牌特工2:黄金圈》为例,探究电影伴随文本的运作和意义。

二、显性伴随文本

(一) 副文本:电影的“门面”

副文本是显性伴随文本的一种,是“文本的‘框架因素’,如书籍的标题、题词、序言、插图、出版文本、美术的装裱、印鉴,装置的容器,电影的片头片尾,唱片的装潢,商品的价格标签,等等。副文本往往落在文本边缘上,某些符号文本类型,例如歌曲、交响乐、作者身份与标题等框架因素,甚至不显现于文本边缘,需要另外的媒介(例如戏单、CD封套等)来提供”[3]145。将此概念引申至电影,电影的副文本无非就是电影的名称、演员、导演等。副文本是电影最显而易见的附加因素,是电影的“门面”,会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王牌特工2:黄金圈》的电影名称不落俗套,导演和演员团队阵容华丽,其副文本令观众眼前一亮。

相比前传《王牌特工1:特工学院》这一名称的中规中矩,《王牌特工2:黄金圈》的电影名称意蕴深厚:黄金圈(Golden Circle)是电影中贩卖毒品的邪恶组织,而“黄金圈”(Golden Circle)实际上是东南亚地名“金三角”(Golden Triangle)的词汇变体。金三角(Golden Triangle) 是指位于东南亚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一个三角形地带,该地区长期盛产毒品,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毒品产地。影片以黄金圈命名,向观众暗示了电影情节与毒品有关,埋下了悬念和神秘感。对中国观众而言,由黄金圈到金三角,会联想2016年的票房黑马《湄公河行动》——这部影片在金三角地区拍摄,反映了中国缉毒警察的英勇事迹。总之,作为最重要的副文本之一,电影名称要足够精炼,概括影片主题;同时暗喻现实,融入受众熟悉的事物,以此激发受众的兴趣,提升影片知名度。

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分众化和圈子化:受众不再是孤立、被动的个体,而是凝聚成一个个有着相同兴趣和审美的社群,主动地在圈子或社群里传播信息、接收信息、解读信息。明星粉丝群始终聚焦于偶像的一切动态,并成为偶像相关商品的忠实消费者。这意味着电影运作方可以“借力”,将演员的粉丝群作为潜在消费群体,把电影推入市场。《王牌特工2:黄金圈》的演员阵容相当强大:科林·费尔斯、塔隆·埃格顿等前传的原班人马相继回归,维持了前传积累下来的忠实观众;奥斯卡影后朱丽安·摩尔将扮演贩毒组织大BOSS,与老戏骨杰夫·布里吉斯扮演的联邦特工老大对峙;另一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哈莉·贝瑞也参演配角。有这些重量级演员的加盟,《王牌特工2:黄金圈》首先能博得忠实粉丝群的青睐。有时,电影本身的质量并不高,但由于某个重量级演员的加盟,光是该演员的粉丝就能创下巨大的票房,可见演员副文本的重要性。

与电影质量最密切相关的是导演。“一部电影常常是多方合作的结果……但是,一般来说,导演在其中充当整合力量,并作出大多数的创造性决定,所以将电影风格等同于导演风格或许是恰当的。”[4]优秀的导演更可能产出市场喜爱的电影作品,因而导演已成为电影最重要的副文本之一。《王牌特工2:黄金圈》的导演马修·沃恩曾执导电影《海扁王》《X战警:第一战》等,并获得多个奖项。技艺不凡、颇具个性的马修·沃恩被媒体称作“鬼才导演”,他向来不执导续集,最多只有制作和撰写续集脚本,但却为了《王牌特工》改变以往的传统。他说:“我十分喜爱《王牌特工》的角色,很乐意再次与原班人马合作,我可能打破自己不拍续集的原则。”(1)一位名导演首次为了一部作品放下以往坚持的原则,成为了该电影最好的注脚。

(二) 型文本:决定受众面

型文本是文本显性框架因素的一部分,它“指明文本所从属的集群,即文化背景规定的文本‘归类’方式”[3]146。人们习惯将电影分为爱情片、动作片、喜剧片、伦理片等类型电影,以此构成电影的型文本。在后现代社会,类型电影的严格划分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独树一帜的后现代电影突破了类型电影的严格界线,崇尚“类型杂糅、风格类型混用的拼贴效果”,“比如影片《沉默的羔羊》(1991)将侦探、惊险、动作等多种因素混用”[5]。《王牌特工2:黄金圈》糅合了多种型文本的特点,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电影。此外,作为一部“个人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电影,《王牌特工2:黄金圈》也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型文本。

型文本明确电影的体裁和主题,便于制作方有的放矢地建构电影文本和文本意义,也便于目标受众群解读电影文本来满足其娱乐和审美需求,且观众“根据电影体裁怀揣着自己的观影期待,提醒自我以接收者身份,用应有的解读方式去理解电影文本。”[6]《王牌特工2:黄金圈》融合了多种型文本的特点,因此能吸引多种电影体裁的爱好者。不同志趣的观众以各自的视角去解读电影,来满足不同的文化和审美需求:科幻类电影爱好者在本片形形色色的高科技武器中看到了科幻片的型文本;动作类电影爱好者在本片接二连三的打斗剧情中接收到了动作片的型文本;而电影中山地农场、套马索、宽边帽、乡村酒厂、牛仔形象等象征美国西部文化的符号,使电影携带着西部片的型文本,征服了许多西部片爱好者。这给电影制作方的启示是,适当扩大影片的型文本数量,可以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面,赢得更多的票房。

《王牌特工2:黄金圈》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英美双方的特工联手将毒品组织“黄金圈”摧毁。影片中的特工,本质上是一种超级英雄形象,象征着美国精神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内涵。为何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形象会经久不衰呢?这当然与电影产业化高度相关——任何能达到盈利目标的影视形象都会被反复包装和利用。“超级英雄电影并不具有明显的‘个性意识’,可以说是好莱坞制作流水线中的一种产品,具有相似的模式与套路。”[7]“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成为电影产业难以割舍的型文本,而《王牌特工2:黄金圈》就植入了此类型文本。最初,主角哈利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青年,却因偶然的际遇加入特工组织“金世曼”,并通过了重重惊险而艰苦的考验,成为合格的特工,后来又与搭档哈里等人捣毁了世界级毒品组织“黄金圈”。而其他主角同样心怀大志,身手不凡,也是典型的超级英雄形象。任何默默无闻的平凡人,经过奋斗与拼搏,都能成为英雄人物,甚至改变世界——这正是美国精神中“个人英雄主义”的深刻寓意,也是所有“个人英雄主义”型文本所表达的意义之一。“个人英雄主义”型文本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无缝对接,因此,超级英雄电影红遍整个西方社会,并向全球蔓延。在未来,它仍有巨大的市场。

三、生成性伴随文本

生成性伴随文本是“在文本生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留下的痕迹。”[3]147生成性伴随文本辅助符号文本的生成,而受众通过对文本的解码,也能发觉生成性伴随文本留下的痕迹。最常见的生成性伴随文本是前文本。“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文本生成产生的影响……狭义的前文本比较明显,包括文本中的各种引文、典故、戏仿、剽窃、暗示等。”[3]147简而言之,前文本就是符号文本中的“引用因素”。前文本与热奈特在《隐迹稿本》中谈到的承文本概念相似。承文本是“任何連接文本B与先前的另一文本A的非评论性攀附关系,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嫁接而成”[8]。最经典的承文本个案是王实甫《西厢记》对于元稹《莺莺传》的嫁接和仿照。电影作为一种具象化且高度商业化的符号文本,在利用前文本时,一般不会刻意回避“典故”和“戏仿”等形式的“引用因素”,反而期待这种明显的“引用因素”可以令观众找到某个经典电影或其他作品的影子,唤起观众的回忆和情感共鸣,以此获得其青睐。例如,《港囧》就引用了多部知名电影的片段和场景:主角们站在高空玻璃板上利用平衡力逃生,系对《国家宝藏2》相似的高空逃生剧情的模仿;主角徐来和初恋杨伊每次亲吻都有突发状况的桥段,与美国电影《四十岁老处男》如出一辙……对前文本的利用已经是当代电影产业惯用的技巧。

《王牌特工2:黄金圈》就大量引用各类电影的精彩剧情或经典场景,巧妙运用前文本引发观众的亲切感,增强影片的亲和力。例如,佩德罗·帕斯卡扮演的美国特工“威士忌”,一出场就是十足的西部牛仔形象:宽边帽、浓密的八字胡、棱角分明的面孔……为了让桀骜不驯的西部牛仔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将《横冲直撞斗飞车》中伯特·雷诺兹的造型作为前文本加以模仿。导演说,“我从小时候就非常崇拜伯特·雷诺兹,他的造型非常的酷,我们也刻意去模仿了他的穿着。”(2)为了和前传主打英伦文化区分,《王牌特工2:黄金圈》主打美国文化尤其是西部乡村和牛仔文化。人物是电影文化的载体,通过引用经典人物的穿着和外表,主角“威士忌”便承载了影片的一大文化亮点。作为特工主题的电影,影片还引用了“007”特工系列电影中的经典剧情:电影开场时主角皮鞋中弹出尖刀杀敌,借用了《007之俄罗斯之恋》中的套路;而雪山缆车上的动作戏,实际上模仿了《007之太空城》中邦德和大钢牙在缆车内外搏斗的戏。

《王牌特工2:黄金圈》也善于引用前传《王牌特工1:特工学院》的经典剧情,以一种戏仿的形式向前传致敬,给观众重温经典、出乎意料的体验。在前传中,主角哈利说着名言“Manners maketh man”(不知礼,无以礼也),并以暴制暴、教训流氓的情节被视作首次展示主角武功和高科技武器的经典场景。在《王牌特工2:黄金圈》中,恢复记忆的主角哈里来到相似的街边小酒馆,又提名言“Manners maketh man”并试图以暴制暴,却是力不从心,随后美国特工“威士忌”为之代劳,该剧情片段成为了新角色“威士忌”的主场。《王牌特工2:黄金圈》挪用了前传的剧情和场景,却又超越前文本,适当改造先前的剧情,为本作服务。

四、解释性伴随文本

(一) 元文本:一把双刃剑

赵毅衡认为,元文本是“关于文本的文本”,是此文本生成后被接收之前,所出现的评价,包括有关此作品及其作者的新闻、评论、八卦、传闻、指责、道德或政治标签,等等[3]148。有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了修正,“不管是文本发生前还是文本发生后,无论是文本接受前还是文本接受后,无论是评论因素还是新闻因素,只要是关于文本的文本,都可以归入‘元文本’的范畴。”[9]本文认为,元文本是“关于文本的文本”,而不考虑文本生成、接收的时间先后顺序。元文本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电影运作方拿捏得当。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善于运用元文本,也要注意规避元文本的负作用。

对于《王牌特工2:黄金圈》而言,历时最漫长的元文本即对前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续集的预告和讨论。从2015年年初《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上映开始,关于续集的消息就接连不断地出现。最早是导演马修·沃恩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如果有续集的话,不排除在片中加入美国特工的可能性。随后又传出消息,颇具个性的导演马修·沃恩一向不执导续集,本次却破例亲自掌镜,执导续集。后来,更有第一部死亡的男主角重新回归的劲爆消息被放出。善于制造话题类元文本的《王牌特工2:黄金圈》吊足了观众胃口,未上映就备受瞩目。在竞争无比激烈的电影市场里,一部电影很容易就会“掉线”,失去热度进而被观众遗忘。电影既然最終要面向观众,运营方就要主动地制造元文本,适当搞一些“噱头”,让元文本广泛传播于目标受众群中,使电影在上映前就保持一定的热度。

除了对元文本的主动制造,如何引导元文本并规避元文本对影片的负作用,也成为电影运营方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当代,新媒体的普及彻底打破了媒体对传播渠道的垄断,传播权力被下放到网民手中。接收网络信息、发表和传播意见成了网民的日常生活。对于电影而言,形形色色的“影评”“吐槽”,实际上构成了元文本,深刻地影响着电影。怎样看待、引导和利用网络主导的元文本,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决定电影成败的关键。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在定档前曾入围美国旧金山电影节。媒体报道称导演毕志飞追随李安,“十年磨一剑”,“花8年时间搜集生活素材;在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奔赴北京、济南、昆明、南京、上海、重庆等地艺术高校挑选演员;10个月剪辑,有时一天只完成5秒钟的镜头……”(3)作为重要的元文本,媒体报道为该电影打下良好的口碑基础,然而网友并不买账。2017年9月22日,官方微博“电影纯洁心灵”发文称,电影在22日凌晨未公映前就被豆瓣打分为2.0,同时差评和恶评量较大,直接影响电影排片和票房。“一个青年导演花十二年心血认认真真给中国拍电影,被豆瓣一天毁了!”23日,其官方微博再次呼吁“你可以选择不看,也可以选择不议论。但没有看过电影,晒不了票根,就不要进行评论!”截止2017年11月8日,电影累计票房仅226.7万(4),可见在新媒体时代,豆瓣评分、微博评论等网络元文本对电影的影响之重大。实际上,“电影纯洁心灵”所言的“没有看过电影,晒不了票根,就不要进行评论”是悖逆新媒体时代特征的。新媒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开放性、海量性和分众性,任何电影都可能引起网民关注,任何电影都可能会夹带繁杂多元的网络元文本,被广泛传播的网络元文本也会直接影响电影成败。当网络元文本不利于电影,电影运作方要如何应对?这是值得深思的话题。因篇幅有限,笔者将另辟文章以论之。

(二) 链文本:文化的延伸

定制衬衫、牛津鞋、绅士礼仪、贵族腔、裁缝店……《王牌特工1:特工学院》是靠英伦文化元素取胜。但《王牌特工2:黄金圈》也不逊色,其链文本——美国西部文化元素深得人心。链文本是接收者解释某文本时,主动或被动地与某些文本“链接”起来一同接收的其他文本,例如延伸文本、参考文本、注解说明、网络链接等[3]149。广义的链文本构成了文本接受时所面临的全部文化语境[9]252。链文本所代表的文化语境,隐秘而强大,对电影作品的解码和意义解读会产生重大影响。韩剧风靡整个东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韩剧体现了“长幼尊卑”“中庸之道”的儒家文化,体现了东亚民众最熟悉的文化语境。韩剧携带着大量的儒家文化链文本,才得以大行其道。在《王牌特工2:黄金圈》中,美国西部文化和乡村音乐的链文本别具一格,成为了影片的最大特色之一。

一直以来,以乡村、牛仔为象征的西部文化都是美国人心头的朱砂痣。19世纪曾出现过美国西部牛仔的“黄金时代”,虽然只持续了短短的二三十年,却在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牛仔的主题,在美国人的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被无休止地重复着。今天,牛仔文化不仅单纯是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融入世界文化中,成为一种国际文化现象而风靡全球。牛仔原本是一个受畜牧业垄断资本剥削的特殊劳工阶层,现在竟然成了世界文化中一种典型文化的代表,这或许是美国西部牛仔留给人类的最大、最宝贵的遗产。”[10]美国西部文化的链文本在《王牌特工2:黄金圈》中十分亮眼。电影里,主角告别英国,来到美国肯塔基州“搬救兵”。肯塔基在印地安语中意为草地,又称青草州,代表着美国西部拓荒时期,是众多西部牛仔故事的发生地。西部文化的象征性元素如马靴、马匹、乡村酒吧、宽边帽、牛仔服、套索等也纷纷亮相于影片中:美国特工“威士忌”戴着宽边帽,穿着牛仔服和马靴,以套索为武器,一出场就是典型的美国西部牛仔形象;一望无际的山地农场随处可见马匹和骑马的牧人;原木材质的乡村酒吧里藏着爱找茬的地痞……西部牛仔文化的链文本,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影片中不乏音乐和配乐,但最成功的音乐链文本,无非是主人公梅林在英勇就义时咏唱的著名乡村乐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乡村之路,带我回家)。它为美国乡村歌手约翰·丹佛的成名曲,该曲是美国乡村文化的象征,也成了主人公视死如归的注脚。“链文本在新媒体时代下,是不可或缺的伴随文本。链文本以便捷、快速的方式扩散符号文本信息,增加接收者对其的知晓度。”[6]18百度指数中的“整体趋势”显示,《王牌特工2:黄金圈》于10月20日在中国内地公映后,关键词“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的搜索指数从10月19日的352飙升到10月22日的3052,可见该音乐链文本对观众的吸引力之大。观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对音乐链文本进行检索、分享,同时也会提升电影本身的知名度。新媒体时代,受众在接受符号文本时,极有可能对链文本产生兴趣,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传播行为;链文本热度的提升,也会提升电影的知名度。电影运作方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链文本,唤起观众的感情共鸣,并触发新媒体行为。

影片在运用代表社会文化语境的链文本时,首先要确定目标受众群体,了解受众最具归属感的文化和最钟情的文化元素,才能量体裁衣。《王牌特工2:黄金圈》主攻美国电影市场,就要运用美国社会文化的链文本。除了西部牛仔文化和乡村音乐文化,影片中的其他链文本也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充斥着汉堡快餐、保龄球、甜甜圈,艳丽又浮夸的“波比乐园”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日益膨胀的消费文化的象征;藏匿特工的肯塔基州酒厂,暗示着美国禁酒令时期(1920—1933年)贩卖私酒的灰暗历史;剧情里联邦政府大张旗鼓地抓捕瘾君子,则隐喻着美国民间泛滥的吸毒亚文化和历届政府打压毒品的努力……一部成功的电影,不仅在于电影本身符号文本的打磨,更在于从不同角度运用本土社会文化的链文本,使观众既悦目娱心又倍感亲切,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 先后文本:承前和启后

先文本和后文本,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特殊关系,例如仿作、續集、后传”[3]150。在英国、加拿大等海洋法系国家,许多判例是以后诉讼的先文本;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也被公认为是陈寿《三国志》的后文本。

《王牌特工2:黄金圈》是其前传《王牌特工1:特工学院》的前文本。拍续集在电影产业中十分普遍,《速度与激情》系列、《谍影重重》系列等都是拥有超高票房的先后文本。但并非任何电影都能生成后文本,也并非每一个后文本都能获得匹及先文本的成绩。2014年上映的《太平轮》收获了1.95亿票房,其后文本《太平轮:彼岸》却仅有五千余万的票房,不足前文本的三分之一。能否拍出成功的续集,除了对先文本的顺利嫁接,更重要的是对后文本本身的创新和雕琢,不落窠臼。

五、结语

观看电影的行为,本质上是电影制作方和观众的意义交换。“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11]所谓共通的意义空间,即共有的价值观、语言和文化背景等,当然也包括伴随文本。不同的伴随文本,对电影文本的意义生成有不同的作用:副文本考验着导演的技艺、演员的名气、电影名称的创意和新颖等;型文本要求运作方为电影找到最合适的题材、体裁和风格;前文本要求运作方深谙各类文艺作品中广为人知的经典片段,并巧妙、自然地进行运用;链文本要求运作方了解观众的文化兴趣和情感诉求,并善于从社会文化中取材。电影作为一个复合性的符号系统,伴随文本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电影开拓市场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效利用伴随文本,更能提升电影作品的附加值,带来更旺的人气和更高的票房。

但伴随文本仅仅是被符号文本“顺便”携带着的附加要素,并非电影的核心。伴随文本的重要性在于支持符号文本的意义生成,讲求相得益彰而非喧宾夺主。一些电影运作方,大肆炒作演员的花边新闻,以提升电影知名度,却不重视电影本身质量的提升。如果过分偏执于对伴随文本的操控,忽略了电影本身的塑造和加工,则会陷入本末倒置的误区。

另外,在利用伴随文本时,也要规避道德伦理甚至法律的风险:在利用前文本时,要注意不能完全复制和照搬,而是讲究恰当和自然,让前文本恰到好处地嵌入自己的作品,避免显得突兀或呆板;为了让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元素融入影片,运用链文本时也要谨慎匹配电影的主题和风格,不能为了追赶潮流而落入俗套,哗众取宠。在新媒体时代,豆瓣评分、微博电影等平台上“众声喧哗”的元文本对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候成败都在网络评价,怎样看待、引导网络元文本也成为了电影运作方的新难题。

注释:

(1)参见腾讯娱乐《鬼才导演范恩打破原则 或执导《王牌特工》续集》http://ent.qq.com/a/20150614/016212.htm

(2)参见搜狐《专访〈王牌特工〉导演:希望第三部在中国拍,叫“人民特工”》https://www.sohu.com/a/199458961_162238

(3)参见网易娱乐《博士导演毕志飞追随李安 打造电影〈纯洁心灵〉》,http://ent.163.com/16/0704/14/BR4TSIQS-000300B1.html

(4)根据中国票房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1月8日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共累计票房226.7万。详情请参考中国票房http://www.cbooo.cn/m/631342

参考文献:

[1]尹鸿,孙俨斌. 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 电影艺术,2017,(2):33-45.

[2]远婴. 从符号学到精神分析学——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学习笔记之一[M]//胡可,张卫,胡智锋. 当代电影理论文选.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89.

[3]赵毅衡. 符号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美]约瑟夫·M.博格斯,丹尼斯·M.皮特里. 看电影的艺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31.

[5]郝建. 影视类型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20.

[6]赵禹平. 电影伴随文本运行探析——以电影《港炮》为例[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7(06):14-19.

[7]戴琪.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为何经久不衰[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4):73-74.

[8]史忠义. 20 世纪法国小说诗学:比较文学和诗学文选[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61.

[9]李玮,蒋晓丽. 试对“伴随文本”理论进行修正与扩展——与赵毅衡教授商榷[J]. 甘肃社会科学,2012,(4):251-255.

[10]李军. 美国西部牛仔和牛仔文化[J]. 社会科学论坛,2003,(6):45-50.

[1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4.

Key words: accompanied text; movie; symbol; Ace Agent

編辑:鲁彦琪

作者:陈雨康

审美空间解读电影音乐论文 篇3:

当下大学生流行音乐审美问题研究

[摘要]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流行音乐文化多角度的渗透在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之中。相比之下,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不及流行音乐文化,后者给大学受众群体带来更大的冲击。受世界信息化和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观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如何通过流行音乐文化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并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以及将流行音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成为当代大学生素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流行音乐文化;审美观;校园文化;素养

[收稿日期]2015-05-26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S16)。

[作者简介]张阔(1979- ),男,吉林伊通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长春 130024)大学校园流行音乐文化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成为高校思教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港台流行音乐在内地广泛流传而产生的众多影响,随着90年代中国内地校园民谣风行之时,直到当下欧美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的受众在校园中的每处角落,流行音乐审美在大学生素养教育中的研究便随之开始。

流行音乐具有的魅力是简单而多元的,对其审美也涉及到大学生们对自身感性、创造力、想象力等因素的自我感悟与思辨。大学时光里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生活等等赋予了当下大学生们用最富热情与活力的年龄充满了对求知的渴望,流行音乐这个大众文化形态在这个时候能够很容易地被大学生们所接受与表达,从音乐中寻找自我,从音乐中发现自我,从音乐中感悟自我。笔者承担着高校流行音乐文化内容的公共课教学,从访谈与调查中能够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喜欢音乐,相对于欧洲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比较,90%以上的大学生们更热衷于流行音乐,但其中也暴露出少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或不能正确树立流行音乐审美价值取向等问题。

一、流行音乐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与地位

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让流行音乐传播成为了一种必然。互联网、电影、电视、广播等现代化传播媒体将流行音乐无形地覆盖在大学校园之中。大学生们能够借助这些传播方式以最直接、最快速的状态面对着纷繁的流行音乐形态。流行音乐多具有着词意质朴、结构简短、旋律至美、近贴生活、易于接受的特点,它相对其他大众文化更容易靠近大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流行音乐的歌词多口语性,让大学生感到自然而亲和;作品结构精短而易于演唱、记忆及传播,同时更富于娱乐性;流行音乐没有欧洲古典声乐作品中严格的歌唱方法,更少有中国传统音乐声乐作品中近似于戏曲说唱或原生态民歌等专业音乐学习环境下的歌唱审美要求,这就能够让大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与日常文化活动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与参与,满足大学生们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的流行音乐作品,还是欧美流行的Jazz、R&Blues、Country music等等也饱有着大量优秀的作品,包括反映历史文化、现实社会、励志奋发等积极方面的内容,这都对大学生思想引导与审美起到最直接的作用。曾有过从事外语教学的学者用美国流行音乐演唱来进行大学生的外语的教学工作,这些都是流行音乐能够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重要因素。同时,流行音乐本身也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时代先锋力量,自身前卫的思想、对生活无比的热情、富于朝气的精神状态让他们热衷于追求时尚,赶超时代,流行音乐文化也恰好准确地迎合了当下大学生的审美需求与口味。

二、流行音乐文化审美的确立与大学生素养的关系

当下大学生的对美的追求、感悟与审视是多元的,在面对渗透力强、传播面广、飞速发展的时代作用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流行音乐毫无修饰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不同内容或旋律的流行音乐情境正在无形地对位着大学生群体中若干时间与空间的差异个体,而受众个体的差异直接导致各自的审美价值取向,很多大学生们在流行音乐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甚至是一瞬间的情感“同步”,也许就在一首歌里他们可以寻找到他们的美,由此产生流行音乐审美与生活价值的联系。

音乐从诞生开始就有着表现与传达人类思想情感的功用,也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有力载体,甚至是突破语言交流环境而通用的沟通形态,优秀的音乐是无国界的,而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情感与现实的融合。当下大学生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正面作用能够为其大学时光增光润色,不仅仅能够为自身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审视生活,而且用音乐来塑造自我,通过对音乐文化的审美确立以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审美能力,从这种大众文化中分辨艺术性与娱乐性,在流行音乐的娱乐与消遣的功用下,确立价值观念。利用对其偏好的流行音乐作品实现对生活的解读与勾画,在对某些作品爱与不爱的批判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与自我感受,让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现实与社会,不断从音乐中学习社会、不断从音乐中提高文化素养,让正确的流行音乐文化服务于校园、服务于当下的大学生们,在回归审美的本质中,正确体验审美的直观感受而不是感官的享乐。

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繁花似锦的流行音乐中,也充斥着很多复杂的文化交叉口,大学生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流行形态面前,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在音乐中如何追求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很多流行音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能够对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建立起到负面的作用,模糊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原则,让这部分大学生漠视社会、放弃理想与信念,盲目崇拜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蚕食着他们的积极生活状态,而误入人生歧途,这是与大学生素养建立与发展相悖的。

树立正确的流行音乐审美原则是在研究流行音乐文化与大学生素养关系中的根本,何谓正确的审美原则在流行音乐文化中的体现,就是通过与流行音乐文化的“对话”过程里,除了基本的审美享受之外,通过流行音乐文化给予大学生理想、知识、健康的心理、行动的力量,激发大学生个体对真善美的追求,超越功利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负面作用,使其提高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与全面素质的人生观,实现通过流行音乐潜移默化的精神的塑造与自身素养的完善。

三、流行音乐文化与大学生情感美育的构建

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人本构成阶段已经趋于完善,校园与社会的关联过渡让当下大学生以半渗透式的思考方法来直视现实与生活,情感美育在大学校园思想教育理念下变得尤为重要,从大学生的内心体验开始,使其如何通过流行音乐获得积极有效的情感体验,将大学本体教育通过流行音乐的审美构建出科学的培养模式,这是流行音乐文化与情感美育成功融合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的层面上分析流行音乐文化与其他艺术文化对人的情感影响,流行音乐更易让当下大学生凝结人类最底线的情感,通过作品的诠释与自身的感悟,让流行音乐的美更能被大学生理解与升华,形成有效的音乐思维与艺术情感,通过客观的流行音乐形态创造无形的内在文化想象,提升了解美、感悟美或是创造美的境界。

在笔者授课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创作一些流行歌曲来让我与之分享,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他们的内心画面五彩绚烂,他们有着足够的好奇心来触探着流行音乐,他们有着强烈的热情释放自己心中的判断,他们有着坚定的自信来看待从他们身边滑过的每一个瞬间,所以当下大学素养教育离不开情感美育的构建,应该通过教学活动、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来让大学生们在情感体验中感悟流行音乐的美,同时建立有效的情感美育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其中营造美。例如开设流行音乐文化专题类课程,引导当下大学生形成一个具体的学习框架,分析比较积极和消极的流行音乐元素,让大学生们畅游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中,提升大学生们对流行音乐文化的欣赏层次与辨识能力,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流行音乐的激情,把学生带进具有价值观的流行音乐审美情境之中,去其糟粕,取之精华,以真挚的情感体会生活,以认真的态度热爱生活,以美的感悟理解生活,以完美的人格面对生活,以幸福的人生经历这最美的历程。

[参 考 文 献]

[1]蔡仲德.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章若艺)

作者:张阔

上一篇:发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土工试验资料整理分析论文